皇后为上by禾九九txt:骨胳肌强度循环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5:11
胳肌强度循环论----不可不看!!!
笔者前言:此篇文章乃是现代人体力学的杰作,本人认为读此文章对练武者有极大的帮助,文章中解释了一些武术中非常绝妙而科学又很难解释的东西,但由于笔者学历有限,很多精彩的地方不能读懂,所以把它帖出来让大家一起研究,由于文章过长,笔者建议读者不必一次读完,但务必读全(越到后面越精彩),最后请务必把读后感受回复给我,多谢!!
骨胳肌强度循环论
(自然死亡力学演变形式)
曾平燕
目 录
前言 2
关键词 3
第一章 骨胳肌特性 4
第二章 骨胳肌运动层次划分 8
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力学封闭系统 15
第四章 骨胳肌强度循环论 20
第五章 自然死亡力学演变形式 26
后记 42
参考书目 44
前言
人对自然界(包括人)的任何反映,都以骨胳肌运动体现出来。然而人体骨胳肌运动不是全部处于意识控制之中;人对自身的骨胳肌运动形式没有完整的认识。
本文以人体结构为依据,指出人体骨胳肌系统是力学“封闭系统”,该系统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强度循环;自然死亡力学演变就是骨胳肌强度循环在下意识控制下的逐步衰退形式。
显然,文字、图片不能反映骨胳肌动态结构。当我们用三维动画电脑制作《骨胳肌强度循环论》,模拟自然死亡力学演变形式时,才能说在为人体科学奠基。
关键词
骨胳肌 强度循环 意识控制
运动层次 基础对立
骨胳肌强度循环变异
自然死亡力学演变形式
第一章
骨胳肌特性
抽象地看人出生到自然死亡过程中的人体运动,可看到骨胳肌有以下特性:
意识控制可能性:
正常的骨胳肌都有接受意识控制(简称意控)的可能。有目的的运动或训练,可使骨胳肌变成随意肌。在运用或训练的过程中,大脑通过本体感觉对骨胳肌运动的体验和记忆,是骨胳肌变成随意肌的基本方法。
随意肌是指骨胳肌运动能在意识控制下进行。表现为意识能操控骨胳肌的紧张、松弛的变换,并可保持一定的时间(考察人一生中,三岁前基本学会臂腿、面部等骨胳肌运动控制,但直到死亡,也未学会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运动的控制这一现实及成因,即可看到意控可能性的存在)。
对立性
每一骨胳肌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对立肌。在对立的情况下,骨胳肌才有可能运动。
骨胳肌紧张,对立肌松弛才能出现位移,并且彼此变换强度、位移抵消为零运动才能延续。即骨胳肌运动实质是有序的强度和位置变换的组合;亦即骨胳肌动作与骨胳肌强度循环是同义语。
可逆性
骨胳肌具有位移可逆、强度可逆的自然属性。
骨胳肌彼此位移抵消为零,运动才能延续即是位移可逆的表现。
骨胳肌的强度循环即是强度可逆的表现之一。骨胳肌长期运用(或非意控下长期接受反作用)可变强、长期不用(或非意控下的组合变异,导制长期少接受或不接受反作用力)可变弱。即骨胳肌具有用进废退的自然属性,这是骨胳肌强度可逆的另一表现形式。
骨胳肌位移可逆和强度可逆中,可引伸出位移幅度和位移频率的概念。
由此可进一步形成这样的概念:每一骨胳肌都有一理想的强度循环值;有一理想的位移幅度和位移频率。
骨胳肌强度延时性
骨胳肌做功后,一段时间内强度强于做功前。
例:某人每天下午负重弯举练习两小时,60天后,肱肌、肱二头肌力量增强到N60强度值。按增强的平均值来看,每一天练习后至第二天练习前,肱肌、肱二头肌力量略强于前一次的同一时间。60天后才达倒N60强度值。若每次练习间隔时间太长,已超过骨胳肌强度延时这段时间,将没有明显的练习效果(见座标图 )。
骨胳肌紧张联动性
已知骨胳肌在休息时也存在一定的肌紧张。而骨胳肌系统是互为基础的、对立的有序排列。因之,对骨胳肌整个系统而言,存在一个肌紧张联动性。表现为一肌紧张,或多或少带动对立肌紧张;一运动环节紧张或多或少带动基础环节肌紧张。
作用两重性
骨胳肌对外界产生作用时,接受一相同强度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或多或少促进骨胳肌系统变化。所以说骨胳肌运动具有作用两重性的特性。表现为骨胳肌作用于外界时,必定作用于自身;骨胳肌作用于自身,不一定同时作用于外界,仅不能脱离外界。
一块骨胳肌只有一个用力方向。骨胳肌系统之所以决定着人体健康状态,奥秘全在于它们的排列互为基础,不仅包含心肌、平滑肌于其中(三肌也是互为基础的),也包容物理学、化学运动于其中。
我们知道,一块骨胳肌的强度值,由它的体积、其中的脂肪含量、结缔组织、化学成份、毛细血管、神经刺激的敏感程度等多因素决定的。骨胳肌系统理想的运动状态,需理想的血运系统,神经系统等保证。本文仅讨论骨胳肌系统的力学运动形式。即分析各部及各部之间最简单的强度循环关系。
第二章
骨胳肌系统运动层次划分
骨胳肌系统划分为三个运动层次。系统下划分为八个运动部。各部下划分为运动环节。这一章以骨胳肌系统划分臂部(左右各一)腿部(左右各一)颅部、胸部、腹部、脊椎部为主要内容。
由于骨胳肌系统各部之间的联系十分复杂,而划分部是以系统之下,环节之上的对立结构为依据的,部的划分在文字上只能指出该结构涉及的肌和骨。空间动态结构不可能用文字表达(请参见骨胳肌运动层次划分肌群表)。
臂部(左右各一)
涉及的骨:肩胛骨、锁骨、肱骨、肋骨(左右边第一至八或九)、脊椎骨颈胸段、胸骨。臂部其他环节骨略。
涉及的肌:
一组:提肩胛肌、大小菱形肌、前锯肌、胸大小肌。锁骨下肌。
二组:斜方肌、背阔肌。
臂部其他环节肌略。
第一组肌是臂部的基础对立肌。可运动肩胛骨、锁骨、与大气压一起稳定肩胛骨、锁骨。也参与髂肋肌颈背部对立(简图 )。
二组的斜方肌间接与胸大小肌对立,并参与颅部浅层对立。背阔肌间接与大小菱形肌对立,参与运动或稳定肩胛骨、锁骨。臂部作用于外界时,给胸部一个反作用力,使该侧胸部肌群变化。
腿部(左右各一)
涉及的骨:髋骨、骶骨、尾骨、腰椎骨、股骨。腿部其他环节骨略。
涉及的肌:
一组:髂肌、腰大肌、臀中、小肌、梨状肌、闭孔内外肌、股方肌、上 肌、下 肌、耻骨肌。
二组:臀大肌、内收肌(分短长大),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腿部其他环节肌略。
腿部基础对立是一组肌结构。二组的臀大肌是辅助梨状肌等稳定骶、尾骨的强肌。(划分臀腿部肌为二组的依据是坐立姿时,不强臀大肌等,也可强盆底对立。)
颅部
涉及的骨:头颅骨全体、舌骨、颈椎骨。
涉及的肌分四组
一组(颅骨与颈胸椎联系部分)
(椎前)颈长肌(分直部、上下斜部)、头长肌、头前直肌。(椎后、侧)头后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头侧直肌、最长肌头部、棘肌头部、半棘肌头部。
二组(舌骨与颅骨、胸骨、咽后壁联系部份)(舌骨上面),下颌舌骨肌、颌舌骨肌、茎突舌肌、二腹肌、茎突舌骨肌、舌骨舌肌、上咽缩肌、中咽缩肌。(舌骨下面)胸骨舌骨肌、甲状舌骨肌。
三组(上下颌联系部份)咬肌、颞肌、翼内、外肌。
四组(提起喉咽部份)
下咽缩肌、茎突咽肌、咽腭肌、张腭帆肌、提腭帆肌、悬雍垂肌。
颅部其它肌略。
一部份肌群与颈椎肌群一起完成头的前屈后伸和左右侧旋、侧屈。(胸锁乳突肌是颅胸浅层强肌,参与左右旋头。)
三部份的咬肌、颞肌、翼内外肌主要完成咀嚼和下颌的张合和左右移动作。三部份肌和二部份肌、四部份肌一起完成吞咽、发声时的口形变换动作。
四部份的下咽缩肌、茎突咽肌等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与胸部的胸骨甲状肌、食道上段一起决定喉头的高低位。
胸部
涉及的骨:脊椎骨颈、胸腰段、左右12块肋骨、胸骨。
涉及的肌:髂肋肌(分颈背腰)、最长肌(颈、背)、后上锯肌、后下锯肌,斜角肌(分前中后)、肋间内外肌、肋下肌、肌间最内肌、胸骨甲状肌、提肋肌、胸横肌、横膈(分胸骨部、左右肋骨部、腰部)、纵膈(包括喉头、气管、肺、主动脉弓、心包、心脏、奇静脉、食道等。注:主动脉、奇静脉是平滑肌。心是心肌,在心包内接受平滑肌的反作用。食道上段是骨胳肌、中段是骨胳肌平滑肌混合、下段是平滑肌。食道孔约束肌是骨胳肌。)
为便于讨论,将纵膈分为二个联系。喉头、气管、主动脉弓、心包联系称纵一联。喉头、食道、食道孔约束肌联系称纵二联。
纵膈食道上段和胸骨甲状肌与颅部的下咽缩肌、茎突咽肌对立,完成喉头高低位动作。横膈腰部动作强利于纵二联强。横膈左右肋骨部强利于纵一联强。
胸部髂肋肌颈背腰的扩缩背力量,通过肋骨直接与横膈左右肋骨部对立。即髂肋肌是横膈左右肋骨部的基础。横膈腰部的基础是腹部的基础对立肌。横膈胸骨部位置状态则由斜角肌、髂肋肌、横膈(肋间肌协助)的强度比值决定。
胸部动作分挺塌、扩缩。挺塌指胸骨上下移。即胸廓前后径,上下径的变动。挺使前后径、上下径变大;塌与之相反。挺胸运动方式指挺胸式呼吸。扩缩指胸廓背部肋骨弓的上下移,即胸廓左右径的变动。扩使左右径大,缩与之相反。扩胸运动方式指扩胸式呼吸。
腹部
涉及的骨:骨性胸廓下口、腰椎、骶、尾骨、左右髂骨、股骨(小转子)。
涉及的肌:
一组:横膈、腰大肌、腰方肌、髂肋肌腰部、最长肌背部、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
二组、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腹横肌。
一组是腹部的基础对立肌(简称腰骶对立)。这组肌强才能给横膈腰部一个强的基础,利于横膈与腹部二组肌对立。
脊椎部
涉及的骨:枕骨、七个颈椎,十二个胸椎,五个腰椎,一个骶椎,一个尾椎。
涉及的肌:多裂肌、回旋肌、棘间肌、棘肌,半棘肌,横突间肌,腰大肌。
骨胳肌系统八个部的衔接形式奇特。臂部与胸部颅部的衔接看似简单一些。各部之间的联系用“镶嵌”、“互补互衬”、“互为基础”阐述都不尽贴切,但“互为基础”更适合力学域。
在这里,运动部的划分不是完美的。欲尽善尽美的划分运动部,应具备以下三方面条件才可能。但任何划分都是相对的。
一、可随时解剖人体,反复制作标本、研究标本。
二、随时注意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运动时间20年以上。
三、有足够强大功能的电脑制作三维运动透视图。
第三章
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
力学封闭系统
正常人体去掉皮肤及浅筋膜、去掉臂部二组肌及上臂、前臂、掌环节骨、肌组织;去掉腿部二组肌及大小腿,脚掌环节骨(留下股骨头及大小转子)肌组织。剩下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结构。
这个结构中,臂基础对立依附于胸廓,与髂肋肌颈背部一起扩背,也可与之对立因而略显特殊。其他各部互为基础。
颅部与胸部一方面由喉头与舌骨、舌、茎突咽肌、下咽缩肌、提腭帆肌等直接联系。一方面通过脊椎部肌群间接联系。同时臂部的提肩胛肌、斜方肌也加强着胸颅部之间的联系。腿基础对立肌群通过髋骨、腰椎骨与腹部肌群联系。颅胸腹部由脊椎部肌群贯串联系。
根据骨胳肌肌紧张特性可知,颅胸腹脊部本身是一个力学封闭系统。认识这个系统需从纵膈的强度循环入手。
纵膈在颅部与横膈之间存在一个收缩力。这个收缩力是主动脉及其他组织保持弹性的力学表现形式。也是心肌运动的力学条件。同样,在喉头后侧至食道孔约束肌之间的食道也存在一个收缩力。食道上段的骨胳肌凭借这个收缩力与食道孔约束肌、横膈脚力量联系,才有吞咽动作。
即纵膈整体就是一个弹性组织,时刻保持一个收缩力量,需横膈、颅部力量与之对立,以维持纵膈的舒张。在此基础上,才有心室舒张时血液继续流动的动力;才有食道上段骨胳肌与咽部肌的对立运动。
食道的吞咽动作仅是纵膈强度循环的一部份。即吞咽一次纵二联强度循环一次。呼吸时,横膈穹的一次上升下降即可看成纵膈的一次强度循环。
纵膈的强度循环是依据横膈与颅部的力量为基础的。因之说颅部是纵膈的上基础;横膈是纵膈的下基础。由此自然会看到纵膈有的与上基础联系强。(中老年平常喉头高位,吞咽时喉头低位又恢复原状),有的与下基础联系强(中老年平常喉低位,吞咽时喉头高位又恢复原状)。
同时应看到纵膈的一二联是并列关系。因之,纵二联强可相对松弛纵一联。
只有在横膈腰部强,即对纵二联的支持强时,纵二联才有可能松弛纵一联。
横膈对纵膈的支持强度来自于横膈胸骨部、左右肋骨部、腰部的肌质力量。横膈与纵膈对立运动时,给它的基础肌群一个反作用力,需它的基础肌群有相应的强度。
横膈的基础肌群分二部份。一部份运动横膈胸骨部和左右肋骨部。这部份肌群属胸部(除横纵膈膈外的胸部肌群,详见骨胳肌运动层次划分胸部一节)。一部份运动横膈腰部的膈脚。这部份肌群属腹部基础对立肌(详见骨胳肌运动层次划分腹部一组肌)。
横膈的基础肌强度直接影响横膈对纵膈的动作。正常情况下横膈左右肋骨部与腰部交替完成对纵膈的拉伸。这就要求胸部肌群对横膈左右肋骨部的作用强度与腹部基础肌群对横膈腰部作用强度均衡。例:腹部腰骶对立强才使横膈腰部有足够的强度下移,拉下食道下中段,为食道上段骨胳肌收缩拉下喉头,松弛纵一联提供力学条件。
在腹部腰骶对立强时,强大的腰大肌在腰椎体两侧与股骨小转子之间形成一条用力线。这个力量实际上将腿基础对立、腹基础对立结合成一个对立结构。这个结构中腰大肌与脊椎腰骶肌群、腿部基础对立一起,起到稳定腰椎,加强骶髂关节的作用。该对立结构强给横膈腰部的支持有力,才有横膈与腹部二组肌的强对立(示图 ) 。
当纵膈下部接受横膈的力量时,纵膈上部的喉头还需接受来自颅部的使之向上的力量与之平衡。
颅部对纵膈的直接作用肌分两部份:一是喉头与舌骨联系部份:二是喉头与上腭、咽后壁联系部份。喉头与舌骨联系部分主要有甲状舌骨肌、舌。喉头与上腭、咽后壁联系主要有茎突咽肌、下咽缩肌、提腭帆肌等。这些肌群与纵膈对立。若较强则喉头处高位,较弱则喉头处低位。
对喉头处高位的正常体而言,深吸横膈下移和吞咽动作时颅部接受的反作用力强;对喉头处低位的正常体而言,深吸横膈下移同时保持喉头上移,颅部接受的反作用力强。
颅部接受来自纵膈的作用力,通过颅部的舌骨与下颌肌群(二组)、上下颌肌群(三组)与颅部的椎后肌群对立。同时又与上下颌肌群接纳食物运动、喉咽部发声运动不相悖。足以说明颅部是复杂的前后对立、左右对立、内外对立、上下对立交汇区。
颅部接受纵膈的反作用力时,需支持颅部肌群的脊椎部肌群强,与之平衡。因此我们看到,整个脊椎肌强才能有力地支持横纵膈的强度循环。这是横膈一方面与纵膈对立运动保持胸负压,一方面与腹肌、盆底肌对立运动保持腹正压的力学条件。横膈在这种状态下,实际上是整个脊椎肌群强度组合理想的表现。
分析各部之间的联系后,可这样简单描述人体封闭力系:以颅部肌群、脊椎部肌群、纵膈、横膈胸骨部、腰部(包含斜角肌对胸骨的支持),腹直肌、提肛肌等组成矢状面力系(示图 )。以颅部肌群、脊椎部肌群、纵膈、斜角肌、髂肋肌、最长肌、肋间肌、横膈左右肋骨部、腹内外斜肌、腹横肌等组成额状面封闭力系(示图 )。矢状面、额状面的力学结构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两者相互交织,互为基础组成颅胸腹脊部封闭力系。臂腿可简单看成是该力系的延伸。
第四章
骨胳肌强度循环论
以上分析可构建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的理想结构形式,即各部位肌质存在一个理想的强度值、理想的位移幅度、频率。由此组合成环节、部的对立结构,由各部组成一个活的力学封闭系统。它的基本运动形式仍是强度循环,即强度比值的波动、位移��机械运动是强度循环的表现。
延髓呼吸中枢对肋间肌、横膈的自动控制和人的意识,非意识控制动作可看是人体力学系统的强度小循环(简称强度循环)。休息时,除开呼吸动作之外的骨胳肌纤维轮流收缩,以保持肌紧张的现象可称着此系统的强度微循环。从出生到自然死亡过程中,骨胳肌系统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自然现象可称着此系统的强度大循环。
臂腿可看成是这个力学封闭系统的外延。臂腿的机械运动是结构更简单的强度小循环。臂腿对外界产生机械作用时,给该系统一个反作用力,促使该系统变化。若左右臂腿运动强度差大,必然使人体左右侧强度循环出现差异。
从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结构和骨胳肌运动特性看,人体力学封闭系统是“活的力学怪圈”,首先在于它是个弹性体,它的基本运动形式决定了它具有有限条件中的无限循环性质。即在其他条件允许时间内,加强弱部可保持平衡。其次,各部互为基础,强度循环是自我相关的。这就决定各部的强度、位移可逆是以整体平衡为基础的,过之则失衡。
再次,它以强度、位移可逆和力度组合的多样性出现,但同时不易看到明显的力度界线。只能说(至少是精确的测量系统出现之前或实际运用中)单块的骨胳肌强度循环以环节的平衡为尺度;各环节的强度循环以部的平衡为尺度;各部的强度循环以骨胳肌系统的平衡为尺度……。
力学封闭系统中,颅部的前伏后仰、左右旋、下颌的开合、脊椎部的前屈后伸、左右旋、左右侧屈、胸部的挺塌、扩缩和腹部的凹凸等,是强度循环的表现,用视觉即可大体认识。纵横膈的强度循环仅可从喉头的高低位变换看到纵膈的一个局部动作。所以更需通过对结构的理解、位移的想象来认识。
挺扩胸腹式呼吸,可看成是横膈理想的强度循环。因为胸部的挺塌扩缩是在变换横膈的胸骨部、左右肋骨部的运动基础。在每一次理想的(均衡的)挺扩胸腹式呼吸中,横膈左右肋骨部与胸骨部、腰部变换一次强度是不难理解的。
纵膈的强度循环更复杂、丰富。纵一联和纵二联是并列关系,易理解的是吞咽一次,纵二联食道上段骨胳肌舒张(喉头上移)、收缩(喉头下移)一次,也带动纵一联强度变换一次。
另一方面,纵膈的强度以人体的活动状态为转移。体力活动中,心血输出量大,纵膈强。且因吸氧的需要,胸腹脊部肌群相应强,更需横膈以强动作支持,所以表现出呼吸深强,纵膈位移大。脑活动中,脑耗氧高。纵膈强度比值高。颅胸腹部和横膈相对弱,此时呼吸浅缓即是证明。
在性活动中,纵膈也一定有强度变化,不仅如此,气温升降,情绪变化甚至进食后,也会引起纵膈的强弱变化。显然现在对人体力学封闭系统的核心部位��纵膈的强弱变换因素及形式研究太少。但已形成一个重要的概念:纵膈收缩强,而横膈、颅部及基础肌群不能与之平衡,是人体力学系统强度循环变异的主要形式��衰老。老年人背亢、喉头低位,颅、颈部肌群弱即是证明。
在分析各部结构的基础上,想象力学系统的理想模型不太难,但保持该系统的平衡(在中老年期)是不易的。首先是这个力学怪圈是由最原始、最基础的控制形式��下意识控制形式存在于复杂的环境中,因此,很容易失衡。
分析该系统强度循环变异的主要因素;分析该系统主要的强度循环形式及变异、各部之间的强度循环关系,利于为意控该系统强度小循环、调控强度大循环提出可行方案。
人体力学系统有以下几大强度循环关系,即对立关系。
前后对立:沿人体额状面分前后对立(但肌群分布不是以额状面为界线的)。这组合的强度循环主要表现为躯体前屈后伸。
左右对立:以脊棘为正中面分左右对立。这组强度循环可使躯体左右侧屈或左右旋。左右侧肌群强度差往往由多用右臂或左臂决定。左右侧强度循环差(或变异)过大易出现胃痛等多种病症。
内外对立:这组对立的强度循环主要体现在横膈与基础肌群,纵膈喉头与颅部肌群、提肛肌(肛门外括约肌)、腹部肌群与横膈的对立关系上。
内上下对立:腰骶对立、横膈腰部的膈脚、纵膈的整个联系称内上下对立。吞咽是常见的内上下对立动作,呕吐、吞酸是该动作的失衡,由膈脚动作弱导致食道孔约束肌弱而致。
外上下对立:指胸腹部前后左右肌群的上下并列对立关系,可再分前、后、左、右的上下对立。
前上下对立使前胸挺(胸骨上移胸前后径增大),塌反之。后上下对立使后背扩(左右肋骨弓上移胸左右径增大),缩反之。
左或右上下对立:主要体现在左或右侧髂肋肌颈背腰三部分的对立、斜角肌、腹内外斜肌的对立上。脊椎左或右侧的上下对立中。因颈椎前屈足以改变髂肋肌颈部和斜角肌的初长度及用力角;肋间内外肌可与髂肋肌背部并列(或组合);腰方肌和后下锯肌拉下第十一、十二肋骨的作用有时很弱,所以髂肋肌颈背腰三部分的动作分离可能性更大,进而降低左或右侧肌群的上下对立强度。这又使左右侧对立强度结构不一。偏瘫是该对立强度循环变异过大,导致血液流变性常的结果。
第五章
自然死亡力学演变形式
从力学角度看人体自然死亡,是以胸部纵横膈强度循环消失(即呼吸停止)为标志的。这是人体力学封闭系统强度循环变异的必然结果。之所以出现变异,首先是该系统在复杂的环境中长期处于非意识控制状态。
由于延髓呼吸中枢的双重作用,人类直立行走至今只具有对臂腿大部、面部和喉咽部等部分骨胳肌运动的控制能力,认识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运动形式的手段确立之前,深肌动作控制仅在低层次运行。
运动员在运动中、歌手在歌唱时对呼吸的调节是直接控制颅胸腹脊部肌群实现的,但这仅是以调节呼吸节律为目的。这种实践不可能引导人们系统的掌握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动作。
“气功“运动实质是人体骨胳肌运动。但它以精气神为练习目的,并不以人体结构为依据,不可能找到控制人体骨胳肌运动的方法。
其次,体力活动、脑力活动、性活动对力学系统各部的作用不同,促进该系统各部及各部间强度循环变异。
青少年时期力学系统联动性强(各部各环节之间强度循环分离小)。有神经调节(延髓呼吸中枢调节)和体液调节(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多,可刺激颈动脉和主动脉等血管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即可较全面地促进身体各部肌群均衡发展。
中年后,骨胳肌系统联动性降低(各部各环节动作分离大)纵膈强度比逐渐增高。习惯性地运用臂腿已不能使力学系统均衡发展。
例:人们在幼年时期多用左手或右手已成习惯,中年后仍保持这个习惯,在体力活动中不交换运用手臂。左右臂给胸部反作用力强度差极大,使颅胸腹脊部左右侧一边强一边弱。
脑活动(看书、写作、思考问题等)时,纵横膈对立强。如脑活动时习惯于多用胸部肌群支持横膈,那么这个形体将趋向胖;如果脑活动时习惯于多用腹部动作支持横膈,那么这个形体将趋向瘦。
性活动时,横膈、腰骶对立、和腿基础对立强。如果性活动后,仍恢复到原有的多用胸部或腹部肌群支持横膈动作,那么形体变动不大,反之则促形体变化。
虽然脑活动与性活动的强度循环形式是互补的(即脑活动强胸部、性活动强腰腹部是理想形式),但因存在左右侧强度差,胸腹部的理想的强度变换,往往受到限制。而这又必定以某种形式的变异表现出来。塌胸、大腹便便即是常见变异。
再次,人在运动中具有适应省力的本能,这也是促使力学系统变异的重要因素。
省力本能从本质上讲,是在运动中减弱力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对立强度达到省力目的。最常见的省力动作是弱横膈。
我们已知横膈力度分部于保持胸负压和腹正压两方面。所以,横膈强度主要用于三肌平衡运动。延髓呼吸中枢对横膈动作的自动控制,实际上是对三肌运动的自动调节。弱横膈动作降低了力学系统的整体对立强度,又同时降低了三肌对立强度。因此,省力本能使人体能量消耗少一些。简称弱强惰性。
省力本能的另一表现方式是不加强弱动作。简称弱弱惰性。例:髂肋肌颈背段疲劳时,背亢才舒适,进而养成在各种活动中背亢习惯。
总之,在下意识控制条件下,脑活动、性活动、体力活动对人体力学系统各部位作用强度不同,加之省力本能的惰性,力学系统的变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骨胳肌强度循环变异是以某肌群长期处于强势或弱势(可同时存在相应位移)为表现的。又以血液循环、神经活动、骨中钙的迁移等多方面同时作用于局部和整体。因此,骨胳肌强度循环变异与生理病理现象之间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秃顶:颅部基础对立失衡,引起头颅浅层对立失衡。
小便不尽:腹部基础对立弱,导制腹腔内压弱。
高血压:纵膈一联与颅部关系强、横膈腰部弱,即纵二联基础弱。纵二联与纵一联强度交替不够。
偏瘫:左右侧强度差太大,影响血运所致。
骨质增生;该骨附着肌强度交替不足。
胖体:颅胸腹脊部整体对立弱,横膈多以胸部肌群为基础,纵膈与颅部联系强,胸部高位多挺扩。腹部塌缩力量弱。青少年往往颅部动作与喉咽动作分离不足,纵膈下移受限,喉头多高位,进而导制胸廓向下位移受限。
瘦体:颅胸腹脊部整体对立偏向于腹部强,胸部低位少挺扩,横膈多以腹部肌群为基础,颅部与喉咽联系肌群动作弱,纵膈受限于横膈低位。喉头多低位。
自然死亡演变形式:
中年后,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强度循环逐步变异、衰退,逐渐丧失横纵膈基础肌群强度,留下纵膈强,最后丧失横纵膈对立运动,导制死亡。
自然死亡的第一种演变形式(简称死亡一程序)是内上下对立的上部联系先衰退。
一、臂基础对立开始变异,减弱与髂肋肌颈背的对立强度(图示 )。
二、颅部动作逐渐与纵膈喉咽动作分离(图示 )。
三、胸部的髂肋肌腰部逐渐强于颈部,胸廓背部逐渐下移,缩小胸廓左右径、上下径(图示 )。
四、胸廓左右、上下径的缩小,降低了胸腹部前后左右肌群、臂基础肌群及横膈的初长度;减弱了脊椎肌群的对立强度。这时期易出现亢背。在此条件下,性活动促使腿基础肌群联动性降低。加之运用左右臂腿的强度差,使力学系统左右侧肌群强度失衡,腿部动作逐步变异,表现为腿不灵活。
五、腿动作弱给腰骶(腹部基础对立)反作用力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腰骶对立更弱。横膈腰部在腹部基础对立弱的条件下同步变异衰退。导致横膈左右肋骨部与腰部丧失交替功能。在此条件中,加之省力本能的弱弱惰性使横膈弱动作更弱。逐步形成挺胸运动方式(胸骨在呼吸时起伏)呼吸就是很自然的了。这段时期人体各系统都大大衰退。
濒临死亡的老年人大都以弱挺胸运动方式呼吸,这是在省力本能作用下,下意识控制的最后形式。这是以参与肌最少(胸横肌、斜角肌为主),横膈用力最弱,因而感到最省力的表现形式。
这个动作的致命之处在于,它即不能加强横膈的基础,也不能加强横膈本身;在省力本能的弱弱惰性作用下,已经衰退的横膈越来越松弛,使已经缩小的胸廓上下径日趋缩小。最后,因弱挺胸运动方式越来越弱(这时期也有用其他呼吸方式的可能,但都因其他呼吸方式的基础动作弱,由此感到心累而作罢)、肺活量越来越小,吸氧量不足以供大脑和胸部动作需要而死亡。
自然死亡的第二种演变形式(简称第二死亡程序)是内上下对立的下部动作先衰退。
一、正常体在性活动后易出现腰骶对立的弱动作(即腹部基础对立弱,在这之前腿一组肌弱。)。若长期得不到加强,将导制横膈腰部弱。在这条件下,横膈左右肋骨部动作逐步取代横膈腰部动作,即横膈逐步失去左右肋骨部与腰部的交替功能。主要以胸部的挺扩动作呼吸。
二、由于长期以胸部的挺扩动作呼吸,髂肋肌颈背部长期处于强势,髂肋肌腰部长期处于弱势,髂肋肌颈背腰失去对立运动(强度循环)功能。
三、内上下对立运动表现为:纵膈喉头与颅部联系强。但颅部整体对立弱,纵横膈动作受咽部动作制约。即纵横膈上下位移幅度不够,喉头多处于高位。中老年时期一般以哮喘病症表现出来(有喉头低位的老年哮喘病人,这类病人纵膈收缩极强)。
四、随着时间的推移,胸腹部强度差更大,胸强腹弱。在非意控条件和省力本能的弱弱惰性作用下,逐渐丧失髂肋肌颈背部动作。胸部的挺扩胸式呼吸逐步演变为挺胸式呼吸。一旦日常中以挺胸式呼吸为主,即稳步走向衰退直至死亡。
两种自然死亡程序相比较,有以下区别:
一、从内上下对立看,第一死亡程序是上部肌群先衰退、第二死亡程序是下部肌群先衰退。
二、从横膈的基础看,第一死亡程序多以腹部肌群为基础。第二死亡程序多以胸部肌群为基础。即前者胸颅部肌群先衰退,后者腹部肌群先衰退。
三、从脊椎肌群看,第一死亡程序是颈椎肌群先衰退。第二死亡程序是腰椎肌群先衰退。
通过两种自然死亡演变形式的比较,显然可看到第三种死亡程序:颅胸腹脊部肌群较均衡的衰退。不论哪种死亡程序,都有一共同点��因纵膈强,横膈位移越来越小,逐渐失去三肌(心肌、平滑肌、骨胳肌)对立运动功能,导制死亡。
观察老人和婴儿的骨胳,观察老人和婴儿的呼吸,可发现两者下颌骨近似,呼吸都主要是挺胸腹式(婴儿多用挺胸腹式,少年期可发展成扩胸腹式。老人的挺胸腹式一般转变为弱挺胸式)。但实际情况是婴儿靠下意识控制深肌(条件反射)可使人体力学系统平衡发展。老人靠下意识控制深肌则使人体力学系统失衡。
根据人体力学系统(骨胳肌系统)是怪圈结构、具有强度循环性质可知,婴儿至成年期的下意识控制具有加强弱部的作用,才使肌体平衡发展;老年期的下意识控制不能加强弱部,或不能使强部弱才使肌体失衡死亡。
老年时期,在下意识控制条件中,哪个部位最不易加强呢?脊椎整体动作最不易加强。这是由脊椎骨的形态和脊椎肌群排列的特殊性决定的。
颈椎骨的椎体和横突(分前后结节)几乎平行在前,关节突在中,棘突在后(图示 )。这就证明横突间肌与棘间肌可对立(颈长肌也参与颈棘间肌对立),即脊椎颈段肌群组成一相对独立的运动环节。但该环节的加强需颅部、纵膈等肌群参与。
胸椎骨的椎体在前,关节突在中,横突棘突在后。这就决定了胸椎的横突间肌、半棘肌只能间接与胸部其他肌群对立。即通过颈椎骨、胸骨、肋骨与斜角肌、肋间肌、胸横肌、横膈,纵膈对立(显然,髂肋肌颈背部、臂基础对立肌群协助胸部横突间肌、半棘肌与胸部上述肌群对立)。
腰椎骨的椎体在前,横突和关节突几乎平行在中,棘突在后(两个关节突之间)。这个结构利于腰部的棘间肌、横突间肌、腰大肌(在腰椎体左右侧和横突)组成一个运动环节。利于包括腹肌在内的静止性用力(更微妙的是横膈腰部的膈脚的基础就是腰椎肌群)。
从各部肌群的划分看,只有脊椎部肌群不可能组成一个单独的对立结构。虽然有从上到下的一列(分左右)骨骼肌排列,也只有与其他部的肌群衔接,才能组成颈、胸、腰骶三个相对独立的运动环节。这是在下意识控制条件中,难做到脊椎部整体肌群强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从肌紧张联动性角度看,老年期脊椎肌群已从臂腿动作中分离出来,在臂腿动作中已不能加强它。这也是下意识控制条件中,不能加强脊椎肌群的重要原因。
例:老年人运用臂已不能加强脊椎颈胸段肌群(颈肌衰退、背亢即是证明)。老年人运用腿已不能加强腰骶肌群(坚持散步的老年人患哮喘、腿动作僵化即是证明)。
老年期哪个部位强而不易弱呢?纵膈强而不易弱。
喉头低位的老年人,死亡后喉头上移(即纵横膈上移使胸负压为零),证明纵膈是强而不易弱的部位。
现实生活中,常见喉头低位的老年人进食吞咽时,喉头也有瞬间高位动作。之所以不能在进食后保持喉头高位,就是因纵膈收缩力太强。从力学的对立关系看,也可说是咽部提起喉头的肌群太弱,不能与横膈对立保持纵膈的舒张,即纵膈与上基础联系太弱。
显然,这里纵膈强不易弱也就是纵膈与颅部之间的肌群弱。按照(强度循环观点的)强度比值看是纵膈强。
那么,脊椎肌群弱与纵膈上基础弱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简单地说:纵膈与上基础联系弱,降低了脊椎肌群的强度。从结构上看,脊椎肌群通过颅部(胸部)肌群与纵横膈组成一个“强度循环圈”(人体力学封闭系统中最重要一环)。若这个强度循环圈的某一环节弱,对适应它的肌体来说,没什么不适的表现。当弱到超过一个临界点,即出现生理病理现象或生命的终结。
人体力学封闭系统具有强度循环和可逆性质。因此,上述论点反过来说也一样:若这个强度循环圈的某一环节强,对适应它的肌体来说,没什么不适的表现。当强到超过一个临界点,即出现生理病理现象或生命的终结。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瘁死、中年病逝、脑溢血就是这种情况。
脊椎部肌群不易整体强、纵膈上基础弱的分析,仅是第一死亡程序的更进一步解释。根据颅胸腹脊部结构和强度循环性质可知,第二死亡程序不仅是纵膈的下基础弱和脊椎腰骶肌群弱,也与颅部的强度循环相关。
颅部的整体对立强,它的各运动环节才可能充分发展。在此基础上,舌骨才有足够的位移幅度。这是胸骨甲状肌、舌骨甲状肌、舌的理想的强度循环(包含理想的位移幅度)的先决条件。颅部强度循环充分满足了这些条件,才有纵二联松弛纵一联(下移喉头松弛纵膈上部),为纵膈与下基础联系强(横膈动作强)创造条件。
这说明人体力学系统内的强度与位移、强度交替与位置变换是同时存在、相互制约的。
第三死亡程序各部衰退均衡一点,看似理想一些。其中却隐藏着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下意识控制下,人体力学系统只完成由弱到强(出生至成年)、由强到弱(成年至自然死亡)这样一个强度大循环形式,能否再出现一次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强度大循环过程;或者使由强到弱的过程更慢一些?
这里可看到颅胸腹脊部臂腿深肌下意识控制的致命弱点在于:它不能使力系强度循环延续下去。
运用骨胳肌强度可逆的自然属性,加强力系弱部(弱部是变化的),进而长期保持力系平衡,这个构想只能在对人体力系的全面意控基础上才能实施。亦即,笃信“生命在于意控运动”。用意控运动加强下意识运动。循环地促进力系弱部可保持机体平衡。
人体力系结构和强度循环形式已展示出有限的机体中,具有意识活动的无限性。
怎样实施全面意控力系运动、力系强度大循环的最佳时间值和强度值怎样掌握等系列问题,只有在人们认识到人体力学运动形式的重要性,并大规模开展全面意控人体力系的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
人体这大脑载体的力学结构及运动形式十分完备。要读懂它,仅靠本体感觉是十分困难的,文字反映它显得十分蹩脚。当人们运用超级电脑反映它、为它建立数字模型、数学模型;制造出人机互动三维透视电脑及系列检测设备,指导人们精确运用骨胳肌运动规律,会发现与之相关的物理学、化学运动方案综合运用,更有益于健康长寿。
后记
《骨胳肌强度循环论》与它的对象相比,显得很简单,也很粗糙。希望对有空间想象力(或立体思维能力)的人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但愿人们通过它看到人体是骨胳和骨胳肌等组成的弹性体、看到电脑模拟自然死亡力学演变的可能性。
按常规论文标准看,应该用数学方程阐述骨胳肌强度循环。在这脑未找到切入方法的领域,数学头脑慢于力学头脑。没找到简单有效的检测方法(工具)前、没看清研究对象的运动形式前、数学头脑进入这片领地前,不可能用数学方程阐述骨胳肌强度循环形式。
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图形计划负责人霍夫曼说:“一旦我们有了图像,我们就不必再通过方程沟通”。(《国外科技动态》1996.1.12页)透过这一论点,似乎看到《骨胳肌强度循环论》的可视化,左右人体科学的命运。
呼之欲出的人体科学难在人们必须从用脑习惯、用臂腿习惯中觉醒;用意识加强非意识运动。从本质上讲,人体科学首先要求人们研究感觉世界、研究脑作用域这些人们紧密依附,但又最陌生的基本现象。
一头巨鲸被艺海拾贝的科盲发现,纯属个人的偶然。反思人类进化过程,仿佛更能看到意控骨胳肌强度循环的重要性。
人类直立行走初期,没有数学方程指导古猿运用臂腿、面部、喉咽肌群,现代人的意识控制也局限在这些肌群。但人类却进化到今天��布鲁诺被焚时期人们不敢想的文明程度。
决定人体生命的力学因素被人类掌握、延髓的负作用被人脑克服后,电脑直接用于反映人体三维运动透视图像等信息后,人类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朝向与自然协同进化的方向迈进,生物技术与电脑技术的综合运用仅是这一过程的部分内容。人类将进入理智进化时期,可能是对这一过程的简单阐述。
2000.3.上旬
参考书目
《解剖学》张 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1月2版
《运动解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年5月2版
《人体解剖学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年
《正常人体学》总后卫生部1973年9月版
《论人体科学》钱学森等著
《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9月版
《发现者》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著
《自然辨证法》恩格斯著
《人体科学研究》杨玉辉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