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财宝理财安全吗:泰山宗教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0:14:11

泰山传说1*泰山传说2*泰山传说3*泰山神*泰山宗教

    在泰山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如略加留意,你就会发同,它的宗教文化是那样的绚丽多姿。泰山以其高耸雄伟的自然特征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构筑起泰山宗教信仰的基础。从史前的巡狩柴望,到封建帝国的封禅告祭;从朦胧的信仰,到各种宗教的形成与融合,无不是中华民族诸多文化特征的体现。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为泰山宗教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有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泰山封禅作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山岳崇拜现象,对泰山宗教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泰山宗教的内容琳琅满目:中华传统文化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释、道三教,都在起源阶段就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泰山经历了三教的兴起、繁盛、衰落的全过程。颇具地方色彩的民间宗教也在泰山广泛传播,经久不息。凡此种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泰山宗教文化。可以说,泰山宗教文化在泰山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在中国的名山中,几乎没有某一家宗教是单独存在的。三教相融合,在中国宗教史上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泰山宗教的基本信仰是“敬天法古”、“君权神授”。泰山崇拜作为泰山宗教的起源比儒、道、释的出现要早得多,神权与政治合一,最高统治集团成为它的组织系统,使之具有了国家宗教的性质。漫漫几千年,王朝易姓,朝纲更迭,随着时代起伏变幻,泰山宗教以其超强的生命力存在着,始终没有中断它的发展。传统的宗法性宗教,是泰山宗教的本质之所在。君权神授、行政布教、以德配天,祭天行孝,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礼制模式。原始的自然崇拜,历代帝王的封禅告祭,泰山宗教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华宗教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晨钟暮鼓知沧桑,让我们对泰山宗教文化来一次巡礼

 

 

道教

    道教渊源于古代巫术,是中原汉族人民固有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因泰山的扬名与原始道教理论"五行学说"和"五德终始论"一脉相承,故道教在泰山发祥较早。战国时,方士黄伯阳就修隐于岱阴鹿町山岩洞,后人称"黄伯阳洞"。东汉蔡邕在所撰<<琴操>>中曾载"泰山方土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据晋葛撰道书<<神仙传>>载,西汉武帝东封泰山时,有泰山道士稷邱君抱琴迎拜,并劝阻天子不可登山,若登必伤其足,天子怒而不信,登道数里后,果然跌了一跤,右足指折断,遂扫兴而雪,为嘉赏其道术,便在山麓立"稷邱祠"以纪。泰山道教在宋代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宋真宗封泰山时,晋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大帝",封主管东方和泰山的天神青帝为"广生帝君",封泰山老母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接着拓建岱庙,创建碧霞祠,大兴土木,宫观林立,同时命大臣王钦若,张君房等编辑道藏。微宗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诏天下访求道教仙经,校定镂版,刊行全藏;又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一时道教大盛。这时有山东诸诚人张景岩隐居岱阴明月嶂,结茅为庵,常采紫芝制"仙药"故至今有"采芝庵"遗址。大中祥符二年,宋真宗把"善服食,得延年"的泰山隐士秦辨召至京城,亲自接见,并赐号"贞素先生"。

    道教在金代之前统称为"天师道"。金大定七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以道教为主,兼融儒释全真道。此后,道家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全真教派道士须出家。泰山主要是全真派。明代有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岱阴明月嶂北岩洞修真,后称"懒张石屋"。到清代至民国间,道有仍是深居泰山洞穴或危崖茅蓬,处处留其踪迹。所以道教在泰山历代不息,神宇遍布。至今保留完好的道教祠庙尚有20余处。

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 "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既不在于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于社会环境,而是由每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惑"指指贪真、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所以摆脱痛苦之路,唯有依经、律、论三藏和修持戒、定、慧三学,才能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就叫做"涅磐"或"解脱"。公元前三世纪,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西汉哀帝元寿元年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接着,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元年东封泰山继而汉章帝刘旦于元和二年、汉安帝刘祜于延光三年均二月东巡至岱宗,烧柴望祭山川。于是泰山开始有了佛教。佛教在泰山历经魏晋南北朝四五百年,寺院渐多,古迹遍布,先后创建了灵岩寺、神通寺、光华寺、普照寺及谷山玉泉等。泰山经石峪和徂徕山映佛岩刻岩刻上了举世闻名的<<金刚经>>、<<大般若经>>、<<般若波罗密经>>等经典梵文。泰山北麓佛慧山黄石崖上,分布着石窟摩崖造像85尊,大小各异,神采飘逸。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曾遇到多次灭佛事件,教徒称之为"法难",大的灭佛事件有四次;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 后周世宗帝灭佛运动。这几次灭佛运动对泰山佛教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泰山经石峪大字刻制时,恰逢此次灭佛运动,遂中途而止,所以金刚经文未能完成。如今岱庙所存唐代经幢上记述了这次灭佛运动对泰山及泰山周围的影响。五代后周世宗限制佛教发展,裁减寺院,严禁私自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