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的近义词:佛教降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28:16

魔的定义

首先定义:「魔者,磨也。」它是一种境界,能对行者之向道,产生扭曲、停滞或退转之作用。所谓扭曲,是指行者虽自以为仍前进不已;但事实上,方向早偏差了。至于停滞与退转,则行者多心理有数;或焦灼、或无奈、或怨尤、或灰心。

问曰:「何以有道才有魔?」答言:「盖因有道,才有进退可言。且因进退顺逆,更产生磨、难、关、障之觉受。对不上道而言,道上一切顺逆磨难,与他不相干。」因此有道,才有魔。这是就世俗人的观点而言。

其次从修道人的立场来看,不修道,才是最大的魔事。世俗一切欲乐,无非魔境。不修道人,终生在魔窟中,熙熙攘攘,钻营奋勉,而不自悲。因此,着魔并不稀奇,着魔也不可怕──盖一切凡夫及初发心行者,无非在魔境中。能于魔境中,得自觉,并且运用智慧予以降伏,这才是修道人最可珍贵之处。

魔的分类

魔有几种呢;大部分的书上说,魔有四类: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及天魔。然而烦恼岂不因五蕴而生?又死亦包括在五蕴的变化里,又天魔亦是外五蕴。于是,我对魔做了如下的分类:

五蕴魔

内:

身:

病魔:饥、寒、睏、倦、伤、残。

死魔:四大分离。

心:

烦恼障:贪、瞋、卑、慢、疑、悔、散乱、昏沈。

所知障:身见、边见、我见、自性见。

外:

无情世间:顺境

逆境

有情众生:鬼神

欲天

烦恼障:行者的烦恼,大抵有顺下与向上两类。其间又可以贪、瞋二习为代表:

(一)顺下之贪:贪习中以财、色、名、食、睡为典型。财除钞票外,还包括田产、骨董、珍玩、字画等。而色贪,既因心理的执着,也因生理的刺激──此尤其掀动于气机滞留阴部之时。至于睡,除昏沈、无记外,还包括放逸、不正念等。

(二)顺下之瞋:众生无始以来,最怕最畏的便是死。人一生,总是活在攀缘中──好像如不攀缘,便失去生活的意义。然而一旦修行用功,基本上便是要逆彼攀缘的习性。于是,有些人稍加用功,便觉生机渐减、死相迷离。于是恐惧畏怯之心,油然而生。怕怕,怕什么呢?其实是怕死而已。死,谁都怕,但平常人太忙了,还抽不出时间来怕怕。而今静坐之时,怕死之念,便挥之不去。死魔,未必指真的死去。而是泛指一切怕死之心所造成修行的磨难。如果怕死之念,不能克服,则行者根本不能一心用功。

其次,亦有人曰:怕鬼、怕黑暗、怕寂寞……。怕的对象似乎别异,但基本的心态则相同。要降服怕死之心,最有效者为「舍命法」──宁可殉道而死,不愿苟免而生。我从无始劫来,生死交替,也不知凡几,却不曾为修道而死。如今即能于蒲团上正念的死,还是多生多劫的善根哩!又何必惶惶求免呢?抱定破釜沈舟的决心,才有峯回路转的时刻。或者,可观想正法修行人,必能感应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与护法龙天之庇佑。或者曰:因果业报,自作自受,该来者不拒,该去者不留,怕之与否,于事何补?不如一心用功吧!

(三)向上之贪:此乃谓因静坐修行,才引起的贪念。譬如贪求气沈、脉通、暖凉、喜乐、轻安、忘身、入定等觉受。或如贪图光明、佛像、开悟、证果等效应。或如贪得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神通。

(四)向上之瞋:此也是因静坐修行,才引起的瞋念。譬如气积头部,则孤高瞋慢,看一切不顺眼。气内摄间,则觉世间乏味,消极无奈!或如瞋恼久修后,仍无觉受。

众生贪瞋的习气,不管是向上或顺下,大致有几种现形的方式:

1妄想:在静坐时,相似主题的妄想,交织不停。一想再想,甚至自己都烦腻了,还是想个不停。

2情绪:莫名其妙地就被困在喜、怒、哀、乐的情绪中,像云雾缈缈,不知身在何处。

3印象:有时像时光倒流一般,陈年旧事,一时浮涌心头,悲欣交集,感慨万千。

4幻相:有时因其余的妄想,稍为减却;故能以潜意识的自我暗示造成幻相。声色历历,正映根前,似真还幻,扑朔迷离。

5梦境:甚至,行者既失去自我意识,也忘了当下的时空,而进入茫茫渺渺的梦境中。

众生无始劫来,烦恼习气,本如瀑流相续。打个妄想,闹些情绪,若在平时,实不算什么稀奇。彼因妄想、情绪太杂沓了;因为彼此制衡,所以都出不了锋头。然而若在修定中,因其余妄想已被调伏,故任起一念头,都会有较决定性的力量;如彼与正法相应,则电光见道,当下体验。如与染习交接,则痴迷着魔,难免发狂。

故修行,除要有「正知见」作前导、有善知识作辅翼外,也要有超灵敏的返照力。自己心念若有偏差,要能很快警觉,并加以纠正。否则,往往因烦恼习气现形,一时失察,故随习破戒造罪,而成魔子魔孙。修行,本为断恶向上,结果却成叛逆随下,何可不慎?

修行而无经典作依据,无善知识作鉴证。很容易将自己的觉受,滥充正法。众生的习性,或贪瞋、或卑慢、或狂狷,即使有类同的觉受,亦将啓发山差异的见解。更何况修行过程中的觉受,千差万别;于是世间乃有种种外道师徒。即使有人意会出相似于佛法的见地,亦只道是「如虫御木,偶然成文」,不足以引为修行的凭藉。真正的佛法,既应有经典的依据,亦须受师承之印证。

向上一着,永无止尽

修行的过程如铸剑,以特定的方法用功,犹如将矿砂送入热炉里烧炼。必烧到身心柔软后,业障才会起现形。现形时,身心受到种种逼迫煎熬,恰似熔铁被搁置在砧板上千锤百鍊。而经锤鍊后,便会有一部分滓渣(常障习气)被分离出来。尔后再经冷淬的过程,身心才能落实而得到某种层次的安定。

一把平常用的刀,或只须经一两次的锻鍊、冷淬即可。但若要铸成一把削铁如泥、无坚不摧的金钢宝剑,则必经数十次、上百次的锻鍊才行。从痴迷的凡夫,到圆满的智慧解脱,决非一蹴可成的。

从理论上看「一悟永悟」,便已不可能了──众生无始的业习,非可顿销。因此「顿悟成佛」,终究是「增上慢」语。

修行,原是本分事。每个人在此生中,唯有尽心尽力,努力向前而已;原就不当期待有最后的成果。拿修行作标榜的人,根本已错认修行的旨意。至于将修行的觉受,刻以标签,名为入定、开悟、证果,不管是用以自我肯定,或炫耀他人,早已与禅法的「无心」、「无相」相违。充其量,不过是增上慢者的呓语,或竟是附佛法外道的伎俩。

修行没有底限,只是不断努力,使趋向完美而已;故还应时时处处,掌握当下的缘,随份去努力才是!

正念与妄想,道心与业习,譬如秤之两头,互为起落。正念提,妄想歇;道心固,业习远。如以见地不真,或得少为足。则即使曾努力修行,并有若干成就者;一旦道心不复,便立刻又落入业习的淤泥里。

即使见地还在,但定力已失。即使因为人师表,口口声声不离佛法,但行行措措早不相应。这都为道心不存,故警觉、返照之力无所用也。彼譬如无勒之马,不知回头也。当念于「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是百尺竿头,须更进一步,道心不在,即是魔。

外魔的品类

以上,「魔之现形」主要在说明内魔的品类,也就是个人身心的业障。其次,更说明外魔的品类,也就是个人身心外的磨难。

从「因缘和合」与「业感缘起」的理则看,一切魔障,皆以内魔为因、外魔为缘,互相交感和合而有。内者是主,外者为客,以主人迷故,客得其便。因此,着魔的着,其实是染着、执取之意。以众生内有所着故,外魔才能相应而入。

从修道的立场看,修行人应畏魔、避魔才是。可是就世间人的习气而言,又皆是爱魔、乐魔。譬如五欲,就修道人言,何者非魔?然而凡夫,又那个不爱呢?欲爱、瞋慢、顽痴、放不下,一切魔在其中矣!要能分辨佛魔之别,这已是不容易了!至于当境之中,还能做得了主,更是要下苦功才行,以下顺次说明外魔的品类:

无情世间

一、顺境:春光明媚,鸟语花香,锦衣玉食,华屋绣阁,这是世间人所谓的顺境;但人往往沈溺其中,反成为修道的魔难,古人谓:「富贵学道难!」则是此意。

二、逆境:风寒溼燥,邪气干人。重则身病,轻则意乱,皆使人身心不安而无法顺道也。甚至水灾、台风、地震、饥荒,资生尚且困难,更何况安心办道?

然如前「回向之障」所说,世间人刻意执取的顺境,一旦转为修道,或变成逆障;而相反地,世间所极力避免的逆境,如能将之升华,或竟成修道的动力。

是顺?是逆?或道?或魔?全在于是否能由彼激发道心,砥砺道行,而精进于修行的道业中。如果心为境转,志为欲牵,则一切皆魔矣!

有情众生

一、鬼神魔:在六道众生中有鬼道,其中稍具福德,得有禄位者称之为神,如土地公、城隍爷等,余者为鬼。

鬼神着人的原因,约有三类:

(一)痴类:有些堆剔鬼,一旦发现有人在修行,便心存捣乱,故意刁难作弄,使无法安心办道。行者遇此,唯一心安忍,继续用功。久之,彼觉乏味,便去矣。

(二)瞋类:为过去生中所结之冤家债主。未修道时,彼还不来。然一旦精修,业障现形,彼便来矣!于是或病、或逆,诸障丛生。行者遇此,亦唯以报冤行的心态,随缘安忍,继续用功(不要与之抗衡)。久之,业渐消已,彼亦远去。

(三)贪类:鬼神多以贪慢的习性,而形成其好大喜功的倾向;又以有神通、鬼通之异能,故时时欲附着于人,以彰显其威德。而其所寻,将以附身的对象──多气质、心态与之相似者。俗谓:「阳气不足,乃遇鬼也。」夫阳气不足,可以身心说明:

身:年幼、衰老、重病、噩运、醉梦、昏沈、恍惚及脉遇障碍时。

心:自卑、抑郁、孤僻、神经质、萎弱、依赖、虚荣、邪曲、感性、幻想、神祕、感应及心有所求。

补偿心态的着魔过程:有些人从小,或因身体的病弱,或因心智的驽钝,而形成自卑情结,生活得孤僻、抑郁。他虽时时期待,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可是却不肯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去努力;而只是幻想、瞎望,有一天毛毛虫,突变成蝴蝶了。他一下子具足神通异能,甚至开悟作祖,终赢得所有人的称叹、仰慕。

这种自卑情结的补偿心理,其实是最容易引魔上身的。因为鬼神多有神通,能顺其所好,而呈现某些异能。于是,彼人在庆其正中下怀时,那有余力去分辨佛魔?即使久之,稍觉有异,但多已不能自拔。

鬼神附人,因魔力高低,觉受乃异:

1唠唠叨叨:功力差者,须与当事人沟通协调(如曰:「借我三年,补作功德,期满还你」)。当事人若肯开门,它才能进去。

2莽莽撞撞:功力稍次者,不待商量,一举撞入,然犹有出入的觉受。或觉身如触电、或见光彩、或嗅异香。如乩童之跳吀,即足以证明,来者唯低劣耳。

3绵绵密密:若大力鬼神之附人,既不用商量,亦不觉出入。在不知不觉间,即已改变被附者的心智及能力。彼但觉得信心十足,能力超强,于是乃有「神慢」之现形──我即是神,神即是我。新兴宗教的教主,多属此类。

修行欲免于鬼神的干扰,唯有从正知见、正思惟、正律法去着手。俗谓:「同类相聚,同气相求。」既然内学的戒、定、慧,与外魔的贪、瞋、痴相违异,则鬼神不求自远矣!

二、人魔:人道众生的魔,亦可概分三类:

(一)痴类:邪师外道,以盲引盲,彼或有心帮助行者,但因为知见不具足,适得其反。

(二)瞋类:阻挠修行的逆增上缘。

(三)贪类:在修行小有成就后,名闻、利养、信众、法务,如蜂拥至。若以此而松懈旁骛,则魔在其中矣;彼譬如老树,中心已空,而枝叶犹盛。然枝叶愈盛者,适增其危,一旦风雨猝至,便轰然倒矣!

瞋魔虽苦,但不可怕。而贪魔者,销骨蚀髓,人反而不知觉也。

三、天魔:此谓欲界天内的魔。传说魔王波旬,居于他化自在天上,是欲界的最高层天。此不正寓意着:「众生若心有所欲,即不出魔王的掌握中。」

天魔之障道,亦不出贪、瞋、痴、慢四类。贪者,好大喜功,聚揽信众。瞋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信者上天堂,背者下地狱。痴者,唯信得救。慢者,我是唯一真理与道路。

天魔的形迹,亦如鬼神道中所说,只是魔力更高深莫测。被附者,不但不知不觉,更且水乳交融,如痴如醉。它并擅用世间固有的学理、用语,以编造出一套似是而非的邪说来。信它,绝非基于理智的选择,而是慑于魔力的蛊惑。

世间的神通、新兴宗教,及佛教中的山头主义、口号、教条,似有少许别异,但骨子里却都是贪、瞋、痴、慢的本质,因此,终究是一丘之貉的魔子魔孙而已。

心障之魔

从欲界以上,便不再有外魔之干扰。然心障末开,犹有内魔焉:

一、界内之魔:

色界: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皆是从「身见」而有觉受。身见不断,喜乐不除,即是魔──以身为魔。

无色界:从四禅舍念清净地以上,即不再有身之觉受。然犹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之细烦恼在。故「我」为大魔。

二、界外之魔:

小乘:以证无我而出三界,不再有身心之魔障烦恼。然偏于空寂无为,成焦芽败种,故以偏空为魔。

大乘:以菩萨之发心,立上求下化之宏愿。故以「有法可弘,有生可度」为魔。

三、最后地之魔:《法华经.化城喻品》云:「大通智胜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心有所求,即是魔──以佛为魔。

结论

在修行过程中,身心的变化何止万千。若要由「相」中,按图索骥,以分辨何者是道?何者为魔?则非但不必要,而且徒增困扰。然若能把握以下几个要则,即绰绰有余。

一、着相为魔,离性为道:一切境界,即使如见佛相好,身轻安然;若起执着,即是魔。反之,如病苦、灾厄,却能因之激发道心,彼即与道相应。

二、心被境转是魔,心能转境是道:在一切境相中,因起贪、瞋、痴、慢,而使修行产生退转、停滞、邪进者,即是魔。反之,在一切境界中,心能超越、清明、空旷、自在、无碍者即是道。

三、《楞严经》云:「不作圣心,是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四、以分别识心而作的取舍(包括情好与进见)是魔,从无功用智心而成就的中道行是道。

五、以「有所求」的情想,而作的「头上安头」是魔;本「无所累」的正见,而修的「以契出契」方是道。


      谚语常说:「好事多磨」,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我们生活与修行的障碍,要解决此问题,唯有学习释迦牟尼佛的方法。世尊在八相成道里示现「降伏魔外」,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世尊降魔的方法不是对外,而是对内。魔军来扰乱威胁,世尊没有抵抗,魔女来诱惑,世尊也没有逃避,而是用「戒定慧」三学来解决。

    从此地我们得到启示,遇到任何威胁利诱,再大的障难,只要将内心的魔怨消除,外面境界就是「无佛亦无魔」;这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外面的魔境其实就是心魔变现出来的,能变魔境的是自己的邪知邪见、贪瞋烦恼,而外面境界是所变。世尊教我们的方法是要降伏自己能变的心,外面所变的魔境就不碍事了。

    《八大人觉经》中,将魔分为四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都是属于自己的心魔;唯有天魔是外面的。天魔从哪里来的?也是自己的心魔变现出来的。而世人不明此理,遇到妖魔鬼怪,就想尽方法去抗拒、克服,这永远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将之化解。自己本身有烦恼、邪知邪见,这是一切魔障的根源。所以,只要做到「知见正、除烦恼」,外魔也成佛了。四弘誓愿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魔也是众生,度魔成佛,才是真正普度众生。

    而正知正见是从三昧中得来的。一个修行有相当定功之人,也不晓得自己是正定、还是邪定,所以九法界众生修学不能离开经典。修学用功依据的理论、方法,及功夫里所现的境界,若与经典相应,就是正知正见,就是正行、正受;正受就是三昧。三昧的范围很广泛,只要是「正」就是三昧,所以正知、正解、正行、正受都属于三昧。

    我们在经中看到,佛为众生说法,先要示现入定,《华严经》也不例外。《楞伽经》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法身大士已常在定中,佛还需要入定吗?佛是示现入定,就是要说明:说法度生以三昧为根本,一切法都从三昧中流露出来;三昧无限的深广,就是性德的流露。

    定中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先后、大小,所有相对的概念与事相都不存在。一真是如来所证的事实真相,如来所证就是三昧中所现的境界相。此境界对凡夫来讲不可思议。譬如,经上讲「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如芝麻一般,芥子没有放大,须弥山也没有缩小,如何能将须弥山放入芥菜子中?就是因为没有大小,所以能相即兼容。我们会分别大小、执着大小,小不能容大,这就是魔境。而魔境就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生的;若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无大小、内外,芥子就能纳须弥。

    凡夫生活在相对的时空里,即科学家讲的「相对论」,相对就是分别执着,不是真的。佛菩萨没有分别执着、没有相对,连理事都没有,所以他没有障碍。在佛菩萨眼中,即使是妖魔鬼怪,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也以孝顺心、恭敬心待之,丝毫不减。

    这是世尊示现降魔的本领,用意是要我们学习。只要有邪见、烦恼,决定有魔障,妖魔鬼怪会常常围绕身边。若能除去邪见、烦恼,妖魔鬼怪都成佛了。由此可知,佛、魔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迷,佛就变成魔;一念觉,魔就成佛。因此,魔障的症结不在外,而在自己内心。世间愚人遇到妖魔鬼怪,请道士画符、念咒驱魔,这是用武力对抗。即使你能赢他,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他的怨恨心、报复心仍在,他还会来报复,而且会更凶猛,这就没完没了,问题只会愈来愈糟。所以世尊不对抗,而是以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来包容、感化。化魔成佛是好事,自他两利。魔成佛后,会永远感激你,当你示现成佛度生,魔就示现种种身分来护法,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凡是把问题搞糟了,都是愚痴造成的。由此可知,智慧之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