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超载承诺书:对高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29:37
对高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思考 河北经贸大学 胡俊苗 刘晓芸 #TRS_AUTOADD_1231408343033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31408343033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31408343033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31408343033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31408343033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 {"":{"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的不断推开,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如何才能在新形势下保证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学校的“育人”初衷,是各高校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进行阐述的同时,对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 本科生导师制 思考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形势面临很多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就业、目标设定方面存在很大盲目性,加之学分制、选课制在高校中的普及,这些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已成为各高校甚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度应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

 

2002年10月,随着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的试点的率先推开,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度的探索。首先我们应该纠正一个概念:本科生导师制度不同于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它不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标,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职责主要有三项:一是负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指导;二是对低年级学生给予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帮助;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选择专业提出一些建议。因此,本科生导师的作用主要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全体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及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二是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做学习活动的主人,用“主人”的姿态对待所有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地学习,达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学会发展的目的。

 

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都很重视本科生教育。只有优秀本科生教育才能培养出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优秀的本科生;只有优秀的本科生日后才有可能成为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出具有丰富个性的杰出人才。无论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出现、推行,还是它的改进、完善,都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高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必要性

 

(一)高校扩招,学生与教师比例扩大,对教学质量提出新要求

 

根据2005中国教育年鉴的资料,在2003年生师比为 17:1,在2004年生师比为 16.22:1,生师比一直居高不下。而在2006年的扩招后,有的高校师生比高达1:40,超过合理比例两三倍,出现了几百个学生同时上课的情况。从国际比较数据和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抽样实证调查表明,生师比的合理区间为1:14~1:16,生师比过高不利于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的提高。由于生师比过高,一些高校部分课程授课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教学效果有所下降;由于工作量过重,部分教师无暇接触和指导学生,无暇自我“充电”;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当很多教师不能不面对更多的学生和较大的班级的时候,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构已经非常必要的了。

 

(二)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面临的诸多困惑,呼吁大学应尽快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综观每年大学里的“自杀性”事件、大学生非法传销事件、“马加爵”等事件……这无疑是高等教育的悲哀。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吗?事实证明了我们的大学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端。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报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教育首先是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而要实现这种教育结果,现有的教育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加强对学生的“三观”的引导,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引入一种更全面、更科学的教育体制——本科生导师制,使老师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学生在学习、生活、职业选择方面面临的困惑,迫切需要老师指导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大学生既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活,扮演新的角色,又要面对新的环境排除困惑,确立发展方向并通过努力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因此,学生急需老师在学习、生活、职业方面予以正确、及时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特点,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使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阶段的转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学会正确地选择职业,提高自己的职业适应能力,为以后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四)学分制的实行呼吁导师制的介入

 

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学分制的实行一方面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但另一个方面很多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出现盲目性,他们不知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这时就需要导师用他们的专业基础来帮助学生,避免学生时间、资金的浪费,从而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五)真正体现教书育人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育人。只教书,不育人,无疑不能算是达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采用了“合堂”的形式,一名教师要面对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学生,这种形式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减少了老师与学生单独的更深入的交流机会。我们知道,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和行为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真正体现出“教书育人”的本质。因此,本科生引入导师制,即有利于因材施教,又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拉进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原本疏远的师生关系变得更融洽。这不仅使同学更好地感受大学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为同学们营造出一种更高富人情味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同学们身心愉快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需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正确处理好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如何处理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理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前提。我们必须明确导师与辅导员之间应是并存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导师则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管理学生多是集体指导,而导师则是个别指导。导师通过发挥个别指导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对表现异常或有突出问题的同学重点做好疏导工作,并及时把有关情况与学工口沟通。同时,导师要定期与辅导员取得联系,以形成教书育人的合力。

 

(二)导师的选拔标准

 

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导师,导师既然要跟学生直面接触,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责任感和爱心,是不能真正胜任的。因此,在选拔导师过程中,应该选拔那些具有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且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做人和治学往往是相融的,出色的导师,能在学术交流的同时又不动声色地将生活哲理传达给学生,也能通过日常生活将治学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

 

(三)导师的考核与监督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国外,在我国目前还是一项新事物,尚处于试行探索的起步阶段,很不成熟。因此,我们在实行导师制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合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以免出现导师工作量过大,无暇指导学生的情况,使导师制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其次,最好是把日常考核与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这样,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导师的工作状况,以便及时作出调整。第三,考核导师的工作量、工作绩效并作出相应的薪酬激励。最后,本科生导师制的组织管理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的组织协调问题,因此,各部门之间要保证统一领导,互相配合并监督实施,这样才能确保本科生导师制能够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 毕兴民.本科生导师制在构建优势学科中的作用.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 刘振彪,陈晓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现代大学教育.2003(4)

 

[3] 于永,高艳阳,仪建红.本科生导师制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0)

 

[4] 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江苏高教研究.2005(1)

 

[5] 谭士元.发挥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高校理论战线.2005(2)<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