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rar密码破解手机版:圆梦之旅(十、下)——俄游食、住、行(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9:13

圆梦之旅(十、下)——俄游食、住、行(图文)  

2011-09-01 08:52:47|  分类: 人在旅途 |  标签:俄罗斯、吃、住、行   |字号 订阅

 (接上篇)

宾馆住宿条件,对我来说,历来并不讲究,有干净的床铺,有澡洗,足矣。但房间的免费用具,俄罗斯已经向欧洲看齐,不提供牙刷、牙膏、梳子、刮胡刀、润肤露等等,也不提供拖鞋,好在出发前旅行社都已知照;为环保做贡献,自带也不增加太多麻烦,是我们今后的方向。不过莫斯科那家旅馆的经济,还是让我有些开眼界的。圣彼得堡,就像那顿丰盛早餐,则比较“与国际接轨”。难怪导游介绍,圣彼得堡人是以欧洲人自居的,对莫斯科人透着一丝不屑。

      

这是莫斯科入住的按俄文似乎叫哥斯基尼察的旅馆,有32层,在周围算是鹤立鸡群的。

板式高层,实墙侧面,这是很标准的现代建筑样式,如今已略显陈旧了。

这旅馆的标准间,开间非常窄,无法作通常的半岛式布局,所以两张单人床采用非常另类的错位靠墙摆法,也没有共用的床头控制柜,为国内外各处住下来所仅见。

这是开窗的方向,电视机勉强挤在窗边,下面倒是有一台冰箱,但进来就看见特意开着门,以示里面并无东西。也没有写字台,那块下面应该是散热器的窗台板就权充了。我总觉得这样规格的客房,原来设计应该是为某次大型运动会运动员准备的单人间,现在旅游兴旺起来临时改作标间的。

卫生间也很小,没有洗脸台,脸盆就一陶瓷成品,没有浴缸,但有一开敞的淋浴处。不过墙面上有个奇怪的装置——那弯曲的不锈钢管。由于摸上去有点热,我们把当晚洗的内衣搭了上去,第二天一早,基本上干了!不知这算是散热器还是热水管,看来倒是个不坏的主意。到圣彼得堡也有,不过是冷的,就只能做一般挂衣架用了。

这是在圣彼得堡住宿的卡累利阿旅馆,比莫斯科那家要显得新一点,色调相对不那么沉闷。

旅馆背面,有一个不太大的停车场。清晨曙光初照,我拍照时,许多人还在熟睡中呢,所以悄无人迹 。

      

这是旅馆大堂,与欧美一般旅馆无异,很小,没有国内那种太多多余的空间和豪华装饰,但像拉行李箱的坡道等细节,考虑还是比较周全的。

这里的标间,与国内标准差不多了,只是电视机还是老式小屏幕的,我打开看了画面信号也比较差。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作派,整个服务业,似乎还处在我们十多二十年前的水平,当然主要是说房间某些设施和服务;经济一点,不乱花钱去追求豪华,还是值得学习的。

这是卫生间,地方实在局促,门只能朝过道开了。淋浴没有玻璃隔断,只是地坪略低的一个区域,所以洗澡时整个卫生间都溅得湿漉漉的。这里洗脸盆虽然也是成品,但比莫斯科大了那么一圈,很起作用,至少可搁牙杯牙刷。不过马桶太贴靠墙壁,手臂几无腾挪的余地,只好歪着坐;卫生纸筒也因此没地方装了,竟放到拐弯门边的位置,抽取极不顺手,而且我出入几次都被不当心刮到。我想不如索性牺牲整齐,将马桶向里歪个角度,岂不一举两得?

这是从门外看卫生间,从脸盆尺度看,整个卫生间的深度不过一米二、三左右吧。其实,小一点是环保的,中国的那种宽敞卫生间,豪华脸盆台、大浴缸在一般出差一二天入住的人,实在并不必要。但这家旅馆设计稍微粗糙了点。

 

该说到行了;其实前面说过火车上的睡——运行中的住,已经涉及到行了。正是通过行,让我对俄国人,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观察。而且行旅中遇到的不多俄罗斯人,居然让我辨别出前苏联体制对人们思想的深刻影响,这颇引起我的喟叹,因为我们也正是从那样的环境中走过来的。

导游曾带往工艺品商店购物(去了俄国有名的“紫金”饰品店和琥珀饰品店),那里绝无强迫消费,倒反领教了国营商店售货员“你不买我还轻松点”的态度,即使你去问也只是例行公事应对,决不会遭遇我们这边私营店家的“热情”,追着你“推荐”你不过是看了一眼的商品。从莫斯科开往圣彼得堡火车上的女列车员,更可以说是这种旧体制培养的活标本!

列车开动半天了,既不开厕所门,也不烧热水。好在自己杯子里按导游嘱咐,未雨绸缪,在晚餐餐馆已打满水了。然而我看到一间包厢里,她正不管人家听不听得懂,在对着一位中国女旅客咆哮着大发雷霆;原来那旅客动了她放在铺位上的两个大包裹,那里面是要分发到每个床位的被单、枕套之类。真是岂有此理,这些东西本该在开车前就做好准备工作,分发好的,现在工作没做好,又占了人家铺位,不好言道歉,倒反过来呵斥旅客!

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导游事先打过招呼,说列车员通常会送一次茶水,然后要付20~30卢布的小费。然而这趟车,并没有送茶水,到次日快结束旅程才让导游送来每人一包袋泡茶,却仍要付30卢布小费!那差不多是8元人民币了,这不是明目张胆的强买强卖吗?而且卖那么高价却没有服务!其实我也知道,小费是欧美国家的习惯,但通常是顾客表示对优良服务的感谢,是自愿的,在这儿却变成公然的勒索了。不过,这是莫斯科人,从圣彼得堡回来,列车员换了班,圣彼得堡女列车员似乎和蔼礼貌多了;虽然同样不送茶水,但也没要钱,而且开水炉、厕所门也都记得及时开启,对我们在走道给数码相机电池充电,几个人聚着多少有点影响交通,也未加呵斥。(这列车上可以充电,太有必要了,我没注意国内有没有这个服务;不过插座安在走道和车厢端部,不在房间里,怕充电器被窃总不能放心安睡)。

这是那两包“值”30卢布的袋泡茶,我这边是绿茶,夫人那儿却是红茶。

莫斯科有很多火车站,分别通往不同城市方向。我们去圣彼得堡是从名为“列宁格勒”的站上车的,方柱上一个列宁头像呼应着站名。这既是车站广厅也是候车厅,没有几个座位,候车就只好站着。不过秩序还过得去,除了中国旅客那儿比较喧哗,总的还算安静;但是装修实在有些陈旧了。

圣彼得堡火车站,同样只有一个大厅,但秩序更井然一些。那黑色的雕像,是彼得大帝,俄国人总是会把这些公共场合点缀的更有文化些。

莫斯科人和圣彼得堡人真的很不一样!莫斯科人似乎颇像某些北京人,大概皇城根儿的官风吹拂熏陶久了,对外省人总是有些不以为然。圣彼得堡人则似乎有点像这边沿海开放城市的人,心态也开放些。我们在两地先后接触过三位司机,莫斯科的第一位,就很够呛。眼见一大批女人老人往车肚子里装卸行李,从来就是袖手旁观;更恶劣的是,偶尔有旅客想在中途景点、饭店停靠时,要求开行李舱门取点东西,就引来一阵子骂骂咧咧——固然旅客事先考虑不周,也有不是之处,可是这只是开个门,又不劳他动手,并非特别麻烦的事,何必肝火那么旺呢?圣彼得堡的一位则完全相反,那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司机了,留着点俄式唇须,很面善。他每次装行李都让大家把箱子放在地上,而由自己一个个提上去,探身到车腹摆放妥帖;拿也一样,都由他弯腰佝背一个个拿出来,再由客人拉走。我看着很感动,有次第一个上车,便向他用俄文“同志,你好!”,打了个招呼,以示友好,他很有些吃惊,但马上反应过来,连着激动地回了我两三声“达瓦列希”、“达瓦列希”(同志)!

由于他一路服务态度都特好,也感动了一车的旅客。我们这个团队,一大半是上海的,另一小半是江苏扬州的,在扬州小团体参加自费节目游涅瓦河时,沪方领队建议大家每人出五元人民币,他自己再出百八十元,凑个整数,另付小费给那司机表示感谢,大家一致赞成;后来扬州人回来得知此举,也要表示心意。因为游艇上供应适量水果、点心和酒水吃喝,正好带回一瓶未开封的伏特加(按规矩喝不完可以带走的),就将酒送给了司机。那司机非常感动,要求导游让他说几句话,非常热烈地表示了友谊和谢意,最后还字正腔圆地献唱了一首《喀秋莎》!我觉得,他那代俄国人的教养和对中国的友好,是溢于言表的。

但就大多数俄国人而言,恐怕骨子里还是很自大的,显然瞧不起中国人,甚至也对欧美人不怎么感冒!俄罗斯的大国情怀,从彼得大帝时代就种下了根子,连圣彼得堡也是他从瑞典人手里夺取过来的;寄托着今日俄国强盛复兴的宏愿,普京被许多俄国人视作当代彼得大帝,不是偶然的。在许多公共场合甚至机场,我们经常只看到俄文标识不愿用英文,就是一例。我也并不认为用英文天经地义,巴不得全世界都用中文标识才好,然而,可惜你的影响范围没强大到那个程度,既然接轨国际,舍此没有它途呀!

      

这是我们下飞机后在机场等候验证进关的排队厅一角,看看那块黄牌子,这么重要场合,多少非俄国人进关,就是不用英文。

可是没有办法,机场场免税店,“Dior”,“CD”这种国际品牌,还得让它以本来面目示人。

其实,俄国自己的轻工业,至今仍无法和宇航、军火那些工业相比,在机场免税店街,除了伏特加、鱼子酱等特产,几乎都是舶来品,像图右的免税店招用英文招徕外国旅客购物难以避免。

莫斯科机场有很多个,这是我们到达的谢列姆托沃国际机场,宝马、奔驰的广告灯箱显眼地立在停车场和进站人行通道之间,融入国际社会是明摆着的课题。

出莫斯科机场,旅行社大巴就停靠在不远处的路边。对面那红房子我觉得应该是城市轻轨车站。

这已不是上图接我们的那辆大巴,因为大家对那司机颇有怨言,圣彼得堡回来,导游特意另外安排了这辆“豪华车”,司机也换了。而且可能出于对饮水、变更行程等一些小摩擦的歉意,那河南籍的女留学生导游,自掏腰包,在最后的一顿饭,请每一桌喝了一大瓶俄罗斯特产饮料“克瓦斯”;以前无数次在俄国文学里读到过(还有马合烟、醋栗树等等许多至今不明究竟之物),想不到这次意外的体验到了,酸酸甜甜略含酒精,挺好喝的。这让我颇感动,毕竟那些事她并无太大责任,平白被人误解反而委曲求全,真是不容易。当然这份兼职工作收入不菲,要是因投诉而失去,毕竟是很大的损失,哪儿谋生都有一番辛苦。

 

又联想起来那莫斯科女列车员,同样是服务工作,就太不如这位导游了。我觉得作为列车员不仅缺乏敬业精神,骨子里还透着些瞧不起甚至厌恶中国人!素质太差。这情况与国内也有相似之处,我注意到有的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越是文化层次偏低的上海居民,越表现出明显优越感,也是一种自己地位不高的补偿心理在作祟吧。不过,实话实说,在外面也是偏有些不争气的中国人的,不分场合,如入无人之境,大声喧哗,乱扔废物,或仍像家里一样,打牌抽烟,姿意调笑,不能不让人生厌侧目、瞧不起!

好了,写吃住行,却已评论到了人,太拉杂了,打住,留些话题下一篇专门来写人物风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