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than one的同义词:魏书生的十四大教育观及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37:55

魏书生的十四大教育观及评论

标签:

教育

分类: 校务资料夹 魏书生成功了,鲜花和掌声常伴不离。魏书生的成功是作为教育改革家的成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双重成功,诚如辽宁省实验中学校长姬庆生所言:“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是博大精深的,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如果与国外著名教育家作横向比较的话,魏书生的主要建树或优势恐怕还是在教改的实绩。宁夏一位青年教师在致魏书生的公开信中写道:“目前您还只领我们,不,您还只和我们完成了这伟大的乐章的第一部——对教育教学规律、艺术剖理璞玉似的发现和质朴的运用,这还基本上是以方法论的方式体现出来的?”[2]如果我的理解不错的话,那么这里的“方法论”基本上相当于古人所说的“术”。这位青年教师的评价有相当的代表性,事实上,除了少数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大多数人对于魏书生的兴趣更多的是在那些可触摸的操作方法上。“可操作性”是一个比较时髦的名词,人们在提到它时往往流露出对理论、观念的不屑一顾;于是在不少人心目中,魏书生被分成虚实两面,取“实”舍“虚”也就成了学习魏书生的一种捷径。成套的管理章程和操作方法照搬不误,在有些人那里或许收到了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在有些人那里只是上演了一幕“皮毛改革剧”,热闹一阵子后便一切归于寂静,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我们并不怀疑只得皮毛者的取经真心,我们怀疑的是:是否魏书生实绩的光环和操作方法的新奇掩盖了其深邃独到的思想观念?
  我们知道,仅仅是观念——哪怕最正确的观念——改革不了现实,但没有正确观念指导的实践很难避免盲目性。笔者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来做关于魏书生的文章,也许会被讥为“客里空”、“空手道”什么的,然而我却认定,如果不是类似“宗教家的精神”(吕叔湘语)支配着魏书生,他会打那么多次报告要求当教师吗?魏书生倘若做了“厂级领导”也许会成为企业改革家,但绝不会有教育改革家魏书生。魏书生这个典型已经树立了起来,但一个人若在思想深处就不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即使你硬逼着他学魏书生,能学好吗?“学习魏书生,必须研究魏书生”(姬庆生语),窃以为,研究魏书生,首先得研究其思想观念,以便在认识上向魏书生靠拢时有个目标。本文称不上研究,只是想胪列一些魏书生的教育观念,作为人们了解魏书生的参考。魏书生说:“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倘思想观念不改……即使能奏效于一时,也决不会持久。”本文的宗旨庶几不违魏老师的本意。
  观念这东西有个层次问题,一般可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本文所提到的教育观念主要处于中观层次(有的处于中观和宏观的交界面上,有的处于中观和微观的交界面上),遗漏在所难免。之所以回避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过大过小的事物难于把握和驾驭,二是过大难免笼统、空洞,过细则又容易流于琐碎。
  下面,先用主要篇幅对魏书生的教育观念作一番胪列,有些地方适当作点析评。
  一、放大显微的职业观
  情感基于认识,热爱自己的职业必须以正确认识该职业的重要性为基础。行业不同,只是分工不同,并无高下之分。魏书生主张一方面用缩小镜去看宇宙、看世界,另一方面又用放大镜、显微镜去看自己从事的职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他认为教育教学虽不是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一旦你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了,那么它将显得广袤无比,里面的世界真精彩,异趣纷呈。所谓放大显微,从认识的角度是指善于将总体的事业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观照、分解,使其中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细部都纤毫毕现;从情感的角度看,是将职业神圣化。魏书生认为:“每项有利于人类的工作都是神圣的,倘用一种神圣的态度去对待、去做,一定能将这工作做得很神圣。”这并不是一种阿q主义,而是自觉地培养职业情感。
  二、积极自重的角色观
  从社会学角度看,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面临着多种角色的选择和不同角色的转换,魏书生主张“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首先,他主张舍劣取优,即尽量不扮演拙劣的社会角色。其次,他主张众优兼备,从“向善成美”的愿望出发,兼扮各种好角色。如面对吵骂打架的学生,可以兼扮严父、慈母、兄长、亲属、良师、保健医生、心理诊疗医生等多种角色。再次,他主张一个人要能灵活自如地进行角色转换,这里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要有主动转换角色的强烈意识,二是当外力迫使自己转换角色时,心理上要有足够的准备,以便转换得迅速而自如。最后,他主张,作为教育者要善于进行“换角思维”,即善于站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上进行思考。
  总之,有了积极自重的角色观,就能根据教育的不同需要扮演好各种主角和配角、正角和“丑角”,就能在环境变化时及时作好转换角色的身心调整,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容易成为一个成功者”。魏书生认为,“选择的角色不同,决定着教育效果的不同”。因此,学习魏书生的角色观,无疑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有利于治疗角色单一症、机械症和角色自恋症。
  三、扬长补短的发展观
  教育者首先要发展自己,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呢?魏书生认为,一是发展自己的长处,一是借鉴他人的长处。魏书生提倡教育教学的民主化,并切实有效地实行了民主化,照他自己所说的,“原因在于我有‘商量’的长处”。魏书生搞教育教学的科学化,也正是因为他有对现当代教育科学了解得颇为深入、全面的长处。在借鉴问题上,魏书生认为学习别人“是为了发展自己而不是抑制自己的长处”。针对全国学习魏书生的热潮,魏书生诚恳地告诫人们:“衷心希望大家千方百计发展自己的长处,千万不要都来模仿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他主张在“借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的同时要坚持自己的长处并进而“努力发展”自己的长处。这当中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又何尝不富含着真理的因子呢?
  四、轻物重心的幸福观
  魏书生的成就是苦干加巧干干出来的,“巧”赖于“苦”,“巧”生于“苦”。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4]。是什么使魏书生能如此吃苦耐劳呢?是他高尚的幸福观。他说:“我总感觉,幸福应该是精神上占的面比较大。在教学期间,我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他认为,“幸福不能规定一个物质的尺度”,“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是幸福的。”魏书生还将幸福与自身改造、特别是心灵的洗礼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人真正的幸福感来自战胜自身“某种狭隘的东西的感觉”,“人最强烈、最持久的幸福感就是征服自己惰性之后产生的幸福感”。学习魏书生,如果不能接受其幸福观,多半会慕名乘兴而来,遇难扫兴而归的。有人说魏书生教语文轻松,魏书生的学生学语文却需超常负重(这当然是片面的),我想,魏书生的学生正是接受了魏老师的幸福观才以苦为乐的。
  五、利在增能的负重观
  这一点与第四点有些联系,单独立项旨在予以强调。工作上拈轻怕重是一种自私,也是一种“本能”。针对不少青年人总希望工作担子越轻越好,魏书生从独特的思维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觉得不少青年人能力差,工作平平,原因恰在这个观念上,工作挑轻的,力气是省了,增长力气的机会也放过了。”他坚信,“人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推掉工作担子“自以为是占了便宜,实质是把机会、把能力推出去了”。他认为“增长能力的有效途径便是: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因为如果工作量不足,剩余的时间没法消磨,便只好用闲思、忧伤、牢骚、闲话或打扑克、打麻将来打发,“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自己低水平的工作。”魏书生教龄不长却成绩斐然,有些人执教数十年几无可以称道的建树,负重观的不同是否也是原因之一呢?
  六、笑对人生的境遇观
  人对自己的境遇有时是没有选择权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从来都是一个令人难解愁眉的话题,失败感、怀才不遇感常常缠绕着教师们的那本就脆弱的神经。魏书生倡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有一段话早已成为供料议论文的经典材料,大意是:生活像镜子,你对他笑,它也就对你笑;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魏书生主张笑对人生,人在无法逃避环境时只能适应环境、利用环境,以便在适当的时机改造环境,而适应、利用和改造都需要有健康的情绪、平稳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因此,他认为应多看前面,少看“身边”;多看有利,少看不利;多看自己的长处少想自己无法改变的弱点。他主张淡化世俗功利,从宇宙意识的高度,“采取一点虚无主义的态度”来小视自己。他建议用笑使人生的不幸减半,用多做实事和情感迁移来排解忧烦苦恼。笑对人生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我心理诊疗。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能真正接受笑对人生的境遇观,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及时调整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以乐观的心态、向上的精神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去。
  七、着眼未来的人才观
  魏书生教育教学的一个特色是,注目于世界科技动态、教育动态,经常向学生介绍科技信息,介绍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等知识,他还设想开设“简明未来学”这门课程。魏书生的作文题和班会主题有很大一部分是指向未来的。于漪在谈到学习魏书生时说:“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教师不仅要跟着时代步伐走,思考的问题还应该比生活的年代更远一些,否则就无法教育孩子”。[5]于漪认为魏书生是具有高远教育目光的典型。魏书生十分重视培养创造性的、面向未来的人才,他说:“一位负责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知识,更要培养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魏书生的学生眼光高远,知识面宽,整体素质高,适应能力强,难道是偶然的吗?
  八、辩证全面的学生观
  教育工作者必然面临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魏书生的学生观未必是新鲜的,却至少没有机械、片面之弊。我们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学生是平等的人,即将学生放在与老师平等的位置上,人格上尊重他们,教育教学中信赖他们。民主化的教育思想正是以平等的学生观为基础的。魏书生的学生敢于提醒老师制怒,是平等学生观的必然结果。魏书生主张教师的心灵应向学生敞开,让学生监督老师的言行,是更深层次的师生平等观。第二,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即承认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优良个性。当学生的个性不适合教师的口味时,魏书生主张克制自己,“迁就”学生。第三,学生是发展的人。魏书生反对用静止的目光评价学生,好学生固然会继续进步,差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魏老师不仅承认差生可以进步,还允许学生在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他认为学生反复100次,教师可以作第101次的转化工作。第四,学生是内心世界复杂的人。魏书生认为,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是广阔的世界,心灵是复杂的宇宙,他承认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矛盾性、多面性,他让学生进行“两个自我”的“斗争”,他告诫人们“不要轻易说看透了一个学生”。第五,学生是帮助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人。从这个角度看,再调皮再淘气的学生也不会令人厌恶。可以肯定,要学魏书生,不接受魏书生的学生观是行不通的。
  九、少斗多助的人际观
  魏书生对好斗喜批的文革遗风一向反感,他几乎不遗余力地提倡人与人之间少斗多助,呼吁大家“少琢磨人,多琢磨事”。魏书生的人际观可分成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人斗人双方均无好处,因而主张不斗人;二是被人斗了不还击,免得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三是多将精力用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少批评别人的短处;四是为人处世应奉行“尊人者,人尊之”的原则。魏书生认为好斗喜批不仅空耗时间精力,而且影响团结协作,养成吹毛求疵的坏毛病,每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应当力戒此病。他要求每个学生自觉培养“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信任人、原谅人的品质”。魏书生认为,评价他人,应立足于采优取善,“少看他的短处,多看他的长处”,因为“看不到别人的短处,自己并不失去什么;别人的长处没学来,就失去了充实自己的机会”。一个人要想干点事业,没有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很困难的,魏书生的人际观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十、持恒守一的养成观
  养成观就是养成教育观。魏书生认为,在教育上企图一蹴而就,一气呵成,毕其功于一役是幼稚的,违背了养成性原则。他十分重视习惯的作用:“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事,做得多了,就形成了习惯,而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很难。”他主张“巧妙地利用惯性。”魏书生认为好的习惯只能来自持久专一的训练、培养。他强调一件事只要做了,就要坚持到底,“久而久之,学生会成为内驱力充足,意志坚强,感情丰富的人”。魏书生坚持让学生进行身体长跑和道德跑(写日记),坚持十数年办班级日报、练气功,坚持每天抄记格言警句一条,“每天点燃一盏思想明灯”……这些都是持恒守一的养成观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世界上许多事情难就难在每天如此,难在长期坚持,魏书生的养成观正是治疗“五分钟热度 ”的特效药。
  十一、多边选择的方法观
  魏书生教书育人点子多,称得上是教育界的点子大王。像他想那么多点子,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吕叔湘语)。因为思想和行为的双重懒汉意识使很多人将多边选择的方法观堵在了门外。所谓多边选择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办任何事方法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二是在多样的方法中必然有优劣之分,有优与更优之别,办事者应有尽可能选择“最优”的意识。魏书生常常跟学生讲,“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件事都有100种做法。”魏书生搞教育教学改革,就是搞的多方数法,在比较中选优。他坚信,“人的思想从一种模式中解放出来,就会发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天地也十分广阔,方法非常之多”。在此基础上,他进而强调方法的择优,强调方法的发展、更新。他说:“运用某种方法挺好,也无须骄傲,无须固步自封,因为事物在发展,方法在更新,我们目前运用的方法绝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应该不断研究、探索,再往前去寻求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正是充满创新意识的方法观使魏书生的许多做法异于他人,也正因为魏书生把这种方法观灌输给了学生,他的学生才有了固门防风的十种不同措施,才有了吃感冒胶囊的数十种方法,才有了开阔的思路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十二、惜时重果的效率观
  重视效率已是一个常识,魏书生只是着眼于教育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效率观。首先,他把效率感的有无看成是造成事业上极大差距的重要原因。其次,他把讲究效率提到了延长生命的高度上:“单提珍惜时间就是延长生命还不够,还应该说,讲究效率才是延长生命的最好办法,就是赶超别人的最好方法。”又其次,他认为,“特别是在当前知识陈旧率增长迅速、知识爆炸的形势下,没有敏锐的效率感,是不可能搞好自学的。”再次,他以为:“效率感是人人都有的,区别在于有目的培养的效率感要强一些,而自发产生、自然成长的要差一些”。最后,他甚至认为效率意识的强弱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民族素质的优劣。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思想高度,魏书生才有了一系列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措施和方法。他主张通过抓紧时间,减少犹豫,形成习惯,利用生物钟,重视计划,科学量化,多搞竞赛等来提高效率。他的学生刘诗奎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魏书生老师培养我们的效率感》,对此介绍颇详。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学习“一分钟调完全班位置”“两分钟收好书款”,而不注重培养自身的效率感,即只能是舍本而逐末。
  十三、重律崇心的管理观
  魏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大体说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强调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时代性,主张吸取当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二是承认管理方法的普遍性,主张学校、班级可以适当借鉴工厂企业的管理措施。三是重视计划性和有序性,他认为科学地制订计划,严格地按计划办事,形成有序的操作规程,必然会事半功倍。四是主张管理要合情适心。他说“规章、制度、法律如果制订得科学,符合人们的心理,那么,不用人盯着、看着、监视着,人们也能自觉遵守了”。这一点尤为重要和可贵,因为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强制与自觉(或外制与内克)的统一,制度约束和道德自律的统一,合理性和适情性的统一。它不仅仅是深刻的,也是最为“现实”(哲学意义)的。第五方面,他认为搞好管理的关键在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更为新颖的是,魏书生并不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管理人才,作为管理人才需要“必备的职业素质和天赋条件”,也许有人认为讲“天赋”是唯心主义的天才论,事实上这一提法也许更唯物,更符合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十四、积极明智的沟通观
  这里的“沟通”特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不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魏书生由于兼职多、会议多,“近十年来……基本不和家长联系”,因此他自谦在这方面“属于做得最差的人”,“没有发言权”。这种坦诚本身就是难能的。然而,若仔细研究一下,不难发现他有较为独特的沟通观,其中有不少可取之处。第一,他反对把手段当目的。他认为,“和家长联系是手段不是目的,只要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不用这个手段也可以”。他说:“不能单纯用家访次数、召开家长会次数来评定班主任的工作效果。”他主张:“尽可能不去打搅家长”,这样双方“都节省时间”。联系我们身边只注意统计家访次数的形式主义,联系那些导致师、生、家长三方均不满意的“打搅”,魏书生的这一观点还是有参考价值的。第二,魏书生反对教师担任告状者的消极角色,主张扮演学生与家长之间调解者的角色。他说:“我从来不越过学生向家长告状”。第三,他主张教师要把力气用在“引导学生体验自己为父母分忧解愁做实事之后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上。第四,魏书生认为,当家长体罚学生后,教师应充当学生保护者的角色,向家长讲明体罚之弊。总之,魏书生认为,在沟通教育上,教师要始终坚持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这一原则。
  上述十四种教育观在排列时并无严格的逻辑依据,大体说来一至六项更多的指向教育者自身,七至十项侧重于指向他人,十一至十四项则主要与方法、操作相联系。其中有些交叉和重叠,这是本文作者无力避免的。
  魏书生的许多观念,普通人并非不能理解,但感觉有强弱之分,理解有深浅之别。不妨套用足球比赛的一个术语来说,比起魏书生,我们许多人在教育教学方面“临门一脚的意识”确实逊了一筹。因此,对于魏书生的教育观念,如果是他有我也有的,则强化之;如果是他有我无的,则增补之;如果是他对我错的,则舍己就彼。当然,如果是他无我有、他好我更好的,也不妨发展之。

 

魏书生的教育观之我见

文:欲仁   来源:盐都区义丰初级中学

    2003年8月23日魏书生在丹阳市作教育教学管理学术报告时曾这样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界,因此每个人心灵世界中既有人性的成份也有兽性的因素。猿终于进化为人这一事实,又决定了人一定离至善至美的人性社会越来越近。教师的责任就在顺乎这一趋势,发展学生的人性。作为班主任老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作的那部分人性。即使对这些需要不那么强烈的同学,我们也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不管这种需要多么难找寻,有的甚至压迫为潜意识,也要叮嘱自己——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设法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中,即使历尽艰辛、曲折,也要把这种需要找寻出来。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是本文首先要探讨的话题。通过解读魏书生的教育专著,笔者认为:

    培养学生日记的习惯,是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有效途径。

    曾有人说,经过书香浸润的心灵可以兼收并蓄、波澜不惊、宠辱皆忘。日记,就是进入这种审美境界的奇妙方式。人皆有喜怒哀乐的心境或情绪,人不论处于哪种情绪状态中,都会有抒发或排遣的欲念。

魏书生认为,绝大部分心理正常的人写日记时都说心里话、抒真情。如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的《满江红》,应属一篇词体日记,他如当时写下作词时间,标上下雨的天气,就是一篇典型的日记体词曲。再如魏书生1980年3月12日的日记,他写的是一个学生从兴隆台去看他的情景,最后一节写道:“今天他来了,刚见面,他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我跑上去,打了他一拳。他在班级的时候,我经常这样打他。每当我的拳头打在他那厚实得像一堵墙似的肩上时,他笑,我也笑。双方都有一种亲切感、幸福感。这次,我们又用这种方式作为见面礼。”这种血浓于水的师生情,如不是借助于日记,是无论如何都难以饱藏的。

    鲁迅曾说:读作家的日记,可以比看他的著作更能得到真实的意见。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的日记是记录心灵历程的录音机和录相机。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解读他们的心语(日记),然后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最佳策略,以便让学生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要达到以上这以目标,就必须连续不断地有学生日记可读,而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坚持写日记。怎样才能让学生都爱写日记呢?魏书生的方法是:①采用“无限积分制作文批改法”批改日记:一周批改一次,积分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根据学生的日记实际情况调整记分标准,累计并公布周日记成绩和月日记成绩,培养学生挑战自我的欲望、超越自我的满足的。②认真上好日记课:采取选典型日记教师评讲、分组竞赛、教师随机抽查、有选择地集体讨论、记者招待会等方式激发同学日记的欲望,促进大家互相交流,锻炼大家的听评能力。③不写评语写心语,适时给学生一些惊喜 。心语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情感化、个性化、美化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又起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适时地给学生一些意外的惊喜也可以激发兴趣。比如:在持之以恒写日记的学生的日记本中夹上一张明信片、喜报等。

   事实上要让学生真正爱上日记是件很困难的事,我也曾试着培养让学生多写日记的习惯,开始一段时间还可以,但过一阵子以后能真正坚持下来的也只有一小部分人。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看到希望。我曾引用魏书生的一段话来诱导学生说:“如果你们把胡思乱想的时间拿来写日记,没有话写,就把胡思乱想的内容洒在纸上,那么我想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自己心理的保健医生,就会成为一个自新的强者,就会从那流在纸上的横七竖八的思绪中理出一个规律来。逐渐的,乱的越来越少,系统的越来越多,无效的思维也会被束缚住。”接下来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对日记的兴趣。工作中,我试着用评比“日记之星”(分巨星、之星、小星星)给予适当的奖励的方法;一段时间后,为防止学生回潮就辅以评比“日记之蚁”(即每周或每月写日记不超过三分之一且质量低下者)的方法,来敦促懒惰、消极应付的部分学生日记态度的转变。有时,我把学生好的日记公布在板报的“日记园地”中让同学们细嚼玩味,定期更换。后来好的日记多了,我就精选部分篇目结集成小册子成为“优秀日记选”,让学生传阅。并利用我主办校“百草园”习作刊物的有利条件择优录用。今年,我已向学生宣传:准备结集出刊的计划。还积极想报刊推荐,从而更进一步的促进学生日记习惯的养成。总之,我们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即使费时很多,也要去努力。因为,只要学生爱上了日记,班主任老师特别是兼任语文的班主任老师就意味着打通了一条走向进学生心灵世界、实施有效教育的途径。其主旨乃是:

     解读学生心语,激发学生潜力,达成最佳教育效果。       

    魏书生还有一段很精妙的话:“我常想,人这一辈子如果不背叛自己童年、少年时心灵深处真善美的一面,坚持自己那时勤奋上进的好习惯,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杰出的人。”日记,是自己为自己写的历史。学生如果能坚持日记,那么就能时时警醒自己,鞭策、激励自己,从而不使自己背叛自己。作为指导青少年成长的班主任老师就更应该凭借自己较丰富的人身经历和经验,通过定期不定期地品评学生的日记,体味蕴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发现青少年学生难以启齿的心理征兆,拨开眼前的尘雾,揭开深藏与青春萌动起的密码,排除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激发潜藏于心灵深处向善的火花。千方百计地开拓多种有效途径,制订周密计划,引导学生在他们心灵的原野上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奔跑,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魏书生还认为,绝大部分人写日记一般都有规劝、要求自己上进、助人、改过、扬长等引人向善的作用;绝大部分人都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美好的事物、歌颂美好的心灵等崇尚文明的作用。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班主任老师,特别是兼任语文的班主任老师解读学生的心语(日记),激发他们潜藏向善的因素,引导学生忠实履行自己童年、少年时勤奋上进的习惯,努力使学生健康成长、成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每一位身为人师者都能努力像魏书生那样执着的孜孜以求,那么青少年一代就将会更好更快的成就人才、成就大业。魏书生在《心声》中说:日记除了有劝人求真向善爱美的功能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叫做“宣泄”的作用,宣泄出来,达到心理平衡了,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良好素质的培养。作为班主任老师正好通过日记的检查、批改来解读学生心语,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以达到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的目的。魏书生的一个女学生和母亲发生了矛盾,她感到十分委屈,十分难过,她想跟母亲讲道理,可是母亲不给她这个机会,于是她在日记最后写道:“......妈妈总是妈妈,即使妈妈有万般不是,我也不会恨她。我永远都爱我的妈妈!不过,我也希望妈妈能够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个我心目中的好妈妈!我也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个妈妈心中的好女儿。”同样也有可能相反,那位女儿在日记中痛斥妈妈的不是。但当老师批改日记时,则在肯定她敢于吐露真情之外,不妨指点给学生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学生从母亲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想,从而缓解与母亲敌对的情绪。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解决矛盾的一些方法:①给母亲写一封题为“亲爱的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信。②在母亲情绪好的时候,通过讲故事或寓言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③有意将日记或文章放在妈妈可能看到的地方,让她发现并自悟等等。总之,班主任老师可以借助于学生的日记洞察学生心灵深处的微澜,适时采用调沙调洪的策略,以达到趋利弊害、扩大战果的目的,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如何永葆教育的最佳效果,这是笔者试着探寻魏书生成功教育思想精髓的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聆听魏书生的讲演,阅读“魏书生研究所专稿”和对其思想理论的践行,我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

    “请出副班主任来管理”,是走向魏书生成功教育思想的终南捷径。

    魏书生担任校长之后,行政事务繁忙,各方面的交往应酬也多了起来。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了由人际关系不谐产生的内耗,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管理自己,当代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当魏老师的学生犯错时,一般听不到老师的训斥和说教,而是让学生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让学生自我剖析心灵深处的矛盾冲突和犯错过程。这种要求学生自己记录过失的病历应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等。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的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遵循教育家的理论,仿造专家的方法,在工作中,我进行了一点尝试:当学生出了问题后,我先给他“挂个号”;然后寻找合适的时间、相宜的场合,请他(她)自己简述事件的经过,并引导其自己分析原因、造成的危害,必要时适当点拨,激发起学生对立思想的矛盾冲突,让其在内心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辨正的分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实现想真善美的转变;最后,请其写下“自我心理病历诊断治疗书”。果然受到了较好的心理教育实效。例如:我班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因乳房中长出一个肿块,几次手术仍不见好转,医院决定要再次动手术进行切除,她宁死不从。后来,由她母亲出面请我做她的思想工作。我冒雨赶到医院时已是中午12点多钟了,她见了我非常兴奋;我放下手里的水果,说明来意:假托是来市一中听课顺便过来看看的。当我问及病情时,她泪流满面。我故意转头问她父母。他们说:“孩子不让告诉别人,但她又不肯动手术。”见状,我顺手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纸和笔说:“你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作文水平不比别人差,可我还没有看过你写的心理病历,今天就请你交上一份让老师满意的答卷。”一个小时后,她洋洋洒洒地写了五张纸。当她把“心理病历”交给我时,已没有了眼泪,且坚定地说:“老师我听父母的。”我浏览了她的“心理病历”后说:“还记得老师曾讲过的艺术家给维纳斯断臂的故事吗?”她露出了一丝微笑且使劲的点点头。她的父母说:“自从她进医院还没有过笑脸!”后来一切很顺利,时间不长它回到班级。

    平时,我还每周开设一节“日记交流”课。课上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诵读自己的日记:可以通过自己的日记来赞扬自己认为好的、美的,也可以对自己不满的人、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对家长、老师、学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过我与同学们都约定日记课上,每位同学都是“副班主任”,只有平等的同志关系,不存在长幼、师生之别,可以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当然必须以真实为前提。这样同学间进行心语交流,达到了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境界,促进每一位同学从副班主任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和别人言谈举止,从而改变了过去师生间在管理与被管理中形成的对立关系,使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从这一层面上讲,学生已成为管理的主人。

    诚然,以上片言只语,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是海,是我们吸取宝贵经验的源泉。我将和千百万同仁一道坚定不移地走向教育战线上的灯塔——魏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