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能随便回答问题吗: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8:11:34
目录:
1、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2、雷锋绝版私家照曝光 现代人该不该延续“傻子”精神?
3、周强、李从军谈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扎根湖南
4、向《杨善洲》学习领导艺术
1、叫响那个不朽的名字 盘点学雷锋题词
“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7159718.html
雷锋,一个普通的士兵,50年前,他以22岁的短暂生命,感动了一个时代。他那平凡而伟大的品格,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动组成。1940年12月18日,雷锋生于湖南省望城县,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他公而忘私、爱憎分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感召着每一个人。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董必武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中华大地兴起历久不衰的群众性学习雷锋活动。49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一次社会转折都会引起人们对雷锋精神的重新审视,但每一次新的检验都坚定了人们弘扬雷锋精神的信念,每一次新的审视都促进了学习雷锋活动的深入发展。雷锋精神始终在人民群众和青年人的心目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
[人民网专题:雷锋精神在今天][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雷锋绝版私家照曝光 现代人该不该延续“傻子”精神?][不该忘却的纪念 谁能回答孩子雷锋是谁的疑]

毛泽东为学习雷锋题词(1963年)
周恩来为雷锋同志题词
刘少奇为雷锋同志题词
朱德为雷锋同志题词
邓小平为雷锋同志题词
陈云为雷锋同志题词
董必武为雷锋同志题词
江泽民为雷锋同志题词
胡锦涛同志
★“向雷锋同志学习。”——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经过
1990年8月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抚顺市委员会文史办公室主任纪敏同志写给我一封信,要我写一份毛主席为学雷锋题词详细经过的资料。因为请毛主席题词这件事当时是我经办的。由于自1963年3月初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以来,已经经历了27个年头,要回忆起当时的全部细节是不可能的。现在,尽我所能仔细地追述当时题词的经过,来完成这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记得大约在1963年2月中旬的某一天,《中国青年》杂志准备出版一期学雷锋专辑,该杂志编辑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学雷锋题词。在我收到这封信时,毛主席正在北京,住在中南海丰泽园里面的菊香书屋院内。这是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四面各有五间房,院落中间有几株柏树。毛主席的卧室就在北屋东头的两间房,说是两间,其实就是一间,因中间设有隔扇隔开。……【详细】
★“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周恩来
周总理的题词永放光芒
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以后,周总理又一次为雷锋同志亲笔题词,这四句话,不仅是周总理对雷锋同志的高度评价,更是周总理自己革命一生的光辉写照。周总理的题词,为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深入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指明了方向。正是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和周总理的光辉题词,指引我们破浪前进,雷锋式的战士大批成长,雷锋精神到处发扬光大。十几年来,我们连干部战士以雷锋同志为榜样,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粮食、武器、方向盘”,发扬“钉子精神”,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了就用,说了就做。……【详细】
★“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刘少奇
雷锋同志语录
——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详细】
★“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朱德
雷锋战友忆雷锋
雷锋的许多战友,对于雷锋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印象十分深刻。他们说,雷锋时时处处做有益于人民的事,不论事情大小,只要有利于人民,他就坚决去做。有一次卫生队的救护车开进了泥沟,一天一夜没出来,雷锋驾驶汽车赶去帮忙,他的汽车也被泥水陷住了。那时,寒风呼呼刮,雨不停地下。雷锋脱下棉裤,卷起裤脚和袖子,跳进泥水,不顾风吹雨打,先抢救救护车。他用手扒,用锹挖,在他带头下,经过三个小时的劳碌,终于把救护车开出了泥水沟。
雷锋的同乡和亲密战友廖初江,在回忆雷锋的文章中指出,雷锋对敌人狠,对同志和,对个人问题冷,对革命工作热。他说,每一次和雷锋相遇,都使他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有一次,他问雷锋: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雷锋谦虚地说:“我做得很差,但我想,最根本的是要不忘过去。想到过去的苦,就感到今天的生活特别甜,在工作中就不觉得什么苦和累。……【详细】
★“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邓小平
人民论坛:雷锋当初学的谁?
在一次单位组织召开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座谈会上,一位年轻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雷锋当初学的谁?”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学习了《雷锋日记诗文选》、《雷锋的故事》等书籍,最后找到了答案:雷锋学的是领导。
雷锋的成长离不开领袖的教诲、组织的帮助和先进典型的影响,但对他的人生观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还是他身边的领导。
雷锋初到湖南望城县委当公务员时,有一次,他跟县委书记张光玉一起去开会,走着走着,看见路上有颗螺丝钉,他踢了一脚就走开了。张书记却走过去捡起来,装进了口袋。雷锋觉得奇怪:一个县委书记,捡个螺丝钉干什么?过了几天,雷锋要到一个工厂去送信,张书记拿出螺丝钉交他带去,说:“小雷,咱们国家底子薄,要搞建设,就得艰苦奋斗,一颗螺丝钉,别看东西小,缺了它也不行。滴水积成河,粒米堆成箩呀!”这颗小小的螺丝钉,在雷锋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详细】
★“雷锋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大家向他学习。”——陈云
党员向雷锋学什么
学习雷锋同志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时至今日,我们很多人都还记得雷锋在日记中的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要学习时间是有的,问题是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雷锋所处的时代,学习条件远不如现在,但他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凭着“钉子精神”,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写了9本近20万字的读书笔记。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都应该发扬雷锋同志的这种“钉子精神”,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学深、学透、学扎实,并用于改造主观世界,指导工作实践。
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为人民服务,是贯穿在雷锋一生中最明亮的旋律,是雷锋精神的核心。雷锋一生没有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总是乐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广大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民。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详细】
★“向雷锋同志学习,十年前已示南针,余生有几无须虑,日记重翻读用心。”——董必武
雷锋日记摘抄
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青春啊,永远是美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们,属于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在党的教育下,思想开阔了。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一朵鲜花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人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一九五九年十月×日
昨天我听到一位从北京开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回来的同志作报告。他说,毛主席在北京接见了他们,毛主席的身体很健康,对我们青年一代无比的关怀和爱护……。当时我的心高兴得要蹦出来。我想,有一天我能和他一样,见到我日夜想念的毛主席该有多好,多幸福啊!可巧,我在昨天晚上作梦就梦见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像慈父般的抚摸着我的头,微笑地对我说:好好学习,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我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了,只是流着感激的热泪。早上醒来,我真像见到了毛主席一样,浑身是劲,总觉得这股劲,用也用不完。
我决心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永远忠于党,忠于毛主席,好好地学习,顽强地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作一个毫无利己之心的人,我一定争取实现自己最美好的愿望,真正见到我们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详细】
★“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江泽民
江泽民等勉励全国学雷锋座谈会代表把学雷锋活动推向深入
在怀仁堂,江泽民等领导同志同出席全国学雷锋先进代表座谈会的63位代表亲切会见和合影,勉励他们通过自己的示范和影响,把学习雷锋的活动推向深入。
合影后,李瑞环、王震等同志和代表们进行了座谈。李锡铭、杨白冰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见和座谈。
出席3月3日至3月5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学雷锋先进代表座谈会的代表,既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年。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是在雷锋精神的激励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雷锋先进人物。
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代表党中央,向到会的学雷锋先进代表,向全国各条战线学雷锋的积极分子,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他说,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都给予雷锋很高的评价。……【详细】
★“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胡锦涛
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的讲话
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表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为实现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全国各地到处充满着蓬勃生机。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面对这样艰巨的历史重任,我们更加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拚搏的奉献精神,更加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更加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些正是雷锋精神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仍然为我们这个时代进步所必需,仍然为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所必需。……【详细】
珍贵照片

雷锋简介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湖南省望城县人。1940年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的感情,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和青年团。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工作模范”“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雷锋1960年1月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详细
雷锋擦车

雷锋将报纸上毛主席语录剪下来,留着作班里学习和工作的思想指导教材

雷锋对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战友洗衣服

雷锋与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的同学在一起

雷锋在缝补自己的袜子

雷锋“废物利用”,为国家节省了资金
【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叶剑英
★“全国人民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杨尚昆
★“向雷锋同志学习,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华国锋
★“青少年要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邓颖超
★“学雷锋精神 做人民公仆 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乔石
★“在新形势下把雷锋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活雷锋在中国涌现。”——李鹏
★“雷锋精神 永放光芒。”——李瑞环
★“向雷锋学习 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宋平
★“题给雷锋班命名大会 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永垂不朽!”——罗瑞卿
★“发扬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姚依林
2、雷锋绝版私家照曝光 现代人该不该延续“傻子”精神?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20280/11064973.html
今年的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雷锋同志题词发表47周年的日子。47年,当年被雷锋故事感动的懵懂少年已经逐渐步人老年;47年,重温雷锋的"傻子"精神,我们的心中仍有一股热力油然而生,同时生出无限感慨。
进入三月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学雷锋活动。这是一件好事。它说明雷锋精神依然在温暖着我们的世界、灿烂着我们的生活、高尚着我们的信仰、鼓舞着我们前进的脚步。半个世纪的事实证明,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世事怎样变迁,雷锋精神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思考一下在今天新的时代和形势下,该向雷锋学习什么的问题,就显得意义特别重大。
雷锋是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范。雷锋出现之后,在我们的英雄画廊里,就涌现出成千上万个"雷锋式的人物";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就出现了"雷锋精神"。四十多年来,雷锋那种公而忘私、言行一致、艰苦朴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我们。一代一代的领袖,一代一代的领导干部,一代一代的军人,一代一代的青少年,都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的意义在于,在平凡与伟大,个人与国家、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间找到了结合点。【详细】

雷锋与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的同学在一起

雷锋参军前在鞍钢化工总厂留影

1959年初,雷锋在鞍钢化工总厂当教师时的留影

1960年1月,参军前的雷锋

雷锋参军后的照片

雷锋将报纸上毛主席语录剪下来,留着作班里学习和工作的思想指导教材

雷锋经常不顾疲劳,利用休息时间给全国各地的群众来信写回信、记日记、交流思想和学习心得

雷锋对同志像春天一样温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战友洗衣服

雷锋把自己分得的一饭盒饭菜送给了战友

雷锋在火车站遇见一位探亲的大娘,帮助她找到了儿子的家

雷锋“废物利用”,为国家节省了资金

雷锋在擦汽车

雷锋在缝补自己的袜子

雷锋在苦练臂力


雷锋在旅顺海军基地某舰艇的甲板上为海军官兵作“忆苦思甜”报告

雷锋与战友乔安山一起学习《毛泽东选集》

雷锋在野外拉练途中,为大家读报

雷锋在野外拉练途中,雷锋与战友们一起学习

雷锋向战友们介绍节油经验

雷锋担任建设街小学的辅导员,孩子们为他戴上红领巾

雷锋经常利用节假日和孩子们在一起
3、周强、李从军谈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扎根湖南
2012年02月15日 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2/15/c_122703865.htm

周强

李从军
当前,学雷锋活动正在全省上下广泛开展。近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与来湘采访调研的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李从军一道,在长沙市望城区雷锋纪念馆出席雷锋精神座谈会。省领导陈润儿、易炼红参加座谈会。
周强:雷锋精神具有深厚的土壤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雷锋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是爱与奉献的精神,其内核是跨越时空的,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湖南是雷锋的故乡,雷锋故乡学雷锋,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全省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学雷锋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要把学雷锋与弘扬湖南精神结合起来,与弘扬奉献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做到常学常新,富有时代特点,真正使学习活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湖南开展学雷锋活动要走在全国的前列,要充分发挥雷锋故居和纪念馆的教育基地作用,雷锋故乡人要真正成为雷锋精神的传人,让雷锋精神在三湘大地上深深扎根。
李从军:每次来到雷锋故乡,都会受到一次雷锋精神的深刻教育,心灵都会受到一次震撼、一次洗礼。雷锋精神就是一首时代的歌、一首永恒的歌,将永远召唤、引导、激励着我们前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的决定,相信雷锋故乡湖南在这次活动开展中一定能走在全国前列,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学雷锋先进典型。新华社将按照中央要求,深入宣传、报道好雷锋精神,深入宣传、报道好湖南在学雷锋活动中的好典型、好经验。
李从军长沙调研雷锋精神 让雷锋精神深深扎根湖湘大地
雷锋精神就是一个字——爱
雷锋纪念馆原馆长 雷孟宣
雷锋离开我们50年了。50年来雷锋家乡人民一直坚持学雷锋,用雷锋精神和行动去感动影响所有的同志,我身边每个人的心都是热乎乎的。
我今年80岁了,每次一说起雷锋,劲就来了。50年来我一直坚持,我的坚持也是我们家乡学雷锋做表率的体现。我依然清楚地记得,1990年,全社会掀起了学雷锋的高潮,那一年雷锋纪念馆接待了超过100万名参观者,纪念馆四周被围得水泄不通。当时,美国纽约时报驻北京分社社长专程来到这里,说要找一个雷锋生前熟识的人,最后推荐了我与他见面,我俩聊了很久,后来他在纽约时报发表了半个版的文章,开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雷锋家乡人民学雷锋是欣喜若狂”。
这几十年来,我学习、宣传、研究雷锋精神,最大的感受是,雷锋精神就是一个字——爱。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在家里,爱父母、长辈;在学校,爱老师、同学;在工作单位,爱同事、领导,爱你的事业,当你做到了这些,就能更好地爱党、爱国、爱人民。所以雷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从阶级友爱出发,爱全国人民,也爱全世界劳苦大众,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要为他们的幸福、自由、解放而贡献我的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我们开展和谐社会建设,什么是和谐?彼此要有爱心才叫和谐。从小爱到大爱,把这个爱字大大地写起来,我们就幸福了。
雷锋精神不能丢
退休干部、雷锋生前故旧 黄菊芳
1956年下半年,望城县委机关准备从农村招收一名交通员。我当时在县委组织部任干事,县委领导把物色交通员的任务交给了我。
一天,我来到安庆乡政府,机关院内一名正在造秋征花名册的男青年引起了我的注意,圆脸蛋、个头不高,举止中透出几分机灵,他就是雷锋。经过多方调查,我了解到了雷锋苦命的身世,也了解到了他对党、对社会主义充满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我把雷锋的情况向县委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并建议录用他。由此,我成为了雷锋的考察人,也有幸与他共同工作了一年多。到机关之后,雷锋的工作十分繁杂,但无论大事小事、分内分外,只要他知道了,就抢着去干,从无怨言。
在与雷锋的接触中,他曾经说过:“在旧社会,我和所有的穷苦人一样受气挨饿,是新社会给了我新生,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就没有我雷锋的今天,我要报答党的恩情。”这种质朴真挚的感情,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地升华,最终铸造出他伟大崇高的共产主义人格。在雷锋的人生履历中,没有叱咤风云的一页,他的伟大都是由一件件平凡细小的事聚集而成的,是平凡凝成的伟大,矢志铸成的必然。
转眼50年过去了,社会上常常听到一些人议论,说现在搞市场经济,讲求的是按价值规律办事,仿佛雷锋那种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行不通了。我绝不苟同,相反,我觉得当前更应该提倡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决不能让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自由滋生。现在,我们的物质文明已经逐步发达起来了,这就更加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加需要全体人民构筑起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所以,我发言的结束语是:雷锋精神不能丢!
学习雷锋更要研究好雷锋
省社科院院长 朱有志
雷锋的家乡学习雷锋,雷锋家乡宣传雷锋,雷锋家乡研究雷锋。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为推广宣传雷锋做好理论研究。
这些年来,我有3点体会:一是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模糊认识,进行说服性的研究。比方说,市场经济来了,还要不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不是大家都应该学?对这些问题,社会科学院都进行了理论性的论证。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市场经济呼唤雷锋精神,同时雷锋精神也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也就是具有普适价值。二是针对新的学习平台进行论证性研究。这些年来全省上下建设了不少新的学习平台,比如“雷锋银行”、“雷锋超市”等,我们从社会科学领域论证了“雷锋银行”、“雷锋超市”的合理性、如何开展。研究表明,学雷锋要与市场经济结合,这些新的学习平台与我们要弘扬的雷锋精神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三是针对新的学习典型进行推广性研究。在省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每年出版一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红皮书,把全省的典型通过理论的形式积攒、推广好。
通过这些研究表明,我们一定要大胆创新学雷锋、持之以恒学雷锋,也就是说雷锋的家乡不仅仅要学习雷锋,还要宣传雷锋,更要从理论的高度来研究雷锋。
9年“雷锋超市”建设 9年爱心火炬接力
长沙市民政局局长 曹再兴
9年前,我们在救灾捐赠接收点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募集物资,救助各类困难群众,建设了经常性的捐赠救助平台——雷锋超市。9年过去了,已经形成了由1家市级、9家县(市、区)级、71家街道(乡镇)级、160家社区级“雷锋超市”组成的互助帮扶四级网络平台,实现了长沙城区的全覆盖。去年,全市共有8万多名残疾人,9万多名空巢老人、2万多名寒门学子得到救助,各类困难群众累计受助超过30万人次。
“雷锋超市”建设唤起了社会各界的爱心,涌现出了一大批事迹感人的爱心模范,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也感染了受助群众,如聋哑人肖卓卓在受助后,就制作手工艺品开展爱心义卖,形成了爱心接力。去年,长沙市各级“雷锋超市”登记在册的爱心义工近3万人,提供各类服务14万余次。“雷锋超市”真正成为了邻里联系、互助互惠的爱心纽带,学雷锋活动成为了一种追求、一种时尚。
9年多“雷锋超市”建设的历程,就是一场爱心火炬的接力。下一阶段,我们将逐步建立以区为单位的统一接收、发放物资的子平台,整合爱心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丰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让“雷锋超市”成为开展活动的爱心平台,成为社区群众的温馨家园。
社区里有7000名“雷锋”
长沙市咸嘉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 刘焕鑫
我们社区有常住人口1.2万人,其中学雷锋志愿者就达到了7000人。
“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站长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配备有指导员、联络员,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志愿者工作组织网络。志愿者队伍中,有热心公益的企业家,有发挥余热的老同志,更多的是立足本职岗位默默奉献的普通市民,涌现出了红叶艺术团团长张红、义务宣讲员王庆平、义务调解员陈厚明、爱心楼栋长黄兰香等一大批优秀志愿者代表。
社区的企业家志愿者连续两年共捐赠100万元给社区“道德银行”,并承诺每年拿出50万元资助社区的困难居民;来自湖南商学院的学生志愿者,组建了“爱心帮教队”,为未成年残疾人提供免费上门助教;老党员王崇萍多年来义务照顾残疾人曾继伟,不仅上门帮忙护理,逢年过节还送去钱物……随着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志愿者们纷纷与社区群众结成对子,提供帮教谈心、困难扶助、就业推荐、义诊义卖等服务,受到帮扶的群众又纷纷投身志愿者队伍,以此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社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下一步,社区将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学雷锋志愿活动“全民化”,做到帮扶形式不断创新、便民服务处处皆是,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孟妈妈”、“鲁爷爷”领衔社区学雷锋
长沙市侯家塘街道工委书记 余伟军
长沙市侯家塘街道廖家湾社区近年来积极创建“雷锋号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涌现出了“孟妈妈青少年保护家园”、“鲁爷爷会客室”等品牌项目,孟繁英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鲁遐龄被评为全国“奉献之星”优秀社区志愿者,成为了国内知名的明星志愿者。
在“孟妈妈”、“鲁爷爷”的示范带动下,社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志愿服务热潮,自2006年起,共引导居民参与服务3万余人次。因为服务项目多、工作量大,工作站特意安排专人,通过手机、QQ群、公示栏等收集和发布志愿服务供求信息,实现志愿工作运转规范化、日常化、便利化;开展“干部认亲”活动,组织党员加入志愿者队伍,对困难群众、家庭开展长期帮扶;推动志愿服务“走出去”,与邵阳200多名留守儿童开展 “六一”、“中秋”等节日结对活动,募集爱心款项3万元;建立“群众文化协会”,由有文娱特长的志愿者担纲,邀请居民共同参与表演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科学知识、弘扬传统美德,营造出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良好社区氛围。
今后,社区将继续加强学习和交流,努力探索志愿服务、志愿者管理新模式,做到“人人都是义工、处处都有岗位、时时都讲奉献”,让鲜艳的志愿者旗帜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雷锋精神融入官兵血脉
长沙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 洪军
多年来,长沙警备区持之以恒在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中开展“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把学雷锋活动融入部队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融入双拥共建、融入岗位实践,实现了学雷锋活动由时段性开展向常态化践行的转变。
雷锋精神已经融入了官兵血脉。望城区人武部政委丁光辉在小孩患病四处求医的情况下,依然省吃俭用资助寒门学子完成学业;长沙县金井镇武装部干部汤杨在扑救山火中,为通知身处险境的10名民兵撤退,不幸被火魔吞噬,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近5年来,先后有80多名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被地方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精神文明建设标兵”、“道德模范”等。
长沙警备区将继续立足实际、整合资源,把一系列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开展“春风送暖”行动,组织驻长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到全市五所敬老院“一对一”认亲,使百位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组织部队团以上干部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开展“共建样板社区”活动,帮助社区改善交通、道路、办公等基础设施,帮助社区维护治安,促进形成和谐邻里风气。
车厢里每天都在上演感人故事
长沙市出租汽车(蓝灯)公司雷锋车队驾驶员 彭友良
长沙市出租汽车(蓝灯)公司雷锋车队由驾驶员自发自愿组成,成立2年来已发展队员50人,去年,因为立足本职工作、默默回报社会的感人事迹荣登“中国好人榜”。
刘国莲老人家住长沙郊区,患尿毒症多年,每隔几天就必须到距家很远的医院做透析。车队得知这一情况后,坚持常年免费接送老人。老人临终前,大家去见了她最后一面,她的老伴紧紧抓着车队队员的手激动地说:“是你们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让她走得十分安详。”
今年元月,驾驶员刘小聪在营运过程中捡到15万元现金,他丝毫没有犹豫,立即把钱送到了公司。失主报案时,他已经在失物招领中心等候多时。
2年多来,还有很多温馨的回忆——四胞胎宝宝的父母接过爱心捐款时泪流满面、贫困儿童背上新书包时露出的笑脸、每一个接受过免费接送的老弱妇幼乘客的致谢……这样的感人片段在雷锋车队数不胜数,车厢里每天都在上演活雷锋的故事。
4、向《杨善洲》学习领导艺术
http://info.ceo.hc360.com/2011/12/230836191799.shtml


杨善洲对大亮山林场满怀牵挂。


1976年底,杨善洲(左一)到地震灾区调研。

1992年,杨善洲(右一)在做嫁接示范。

上世纪70年代,杨善洲(右一)与群众一起插秧。

杨善洲在大亮山林场窝棚办公。

2010年7月,杨善洲最后一次到大亮山林场,他的宿舍兼办公室内,木床、衣柜、床上的棕垫都是他亲手制作的。

杨善洲在瞭望台规划林场发展。
向《杨善洲》学习领导艺术
电影《杨善洲》讲的是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穷其一生为滇西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那种忘我、舍我、真我情怀让人肃然起敬,值得所有企业的管理者、领导者学习。
大爱
杨老心存大爱,在小家和国家,在亲人和人民他选择的是后者。他一生都是在为人民谋福利,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解决了百姓吃水、用水、浇水难得问题。那句“天大旱,人大干”的劳动口号回荡在耳边久久不去。正是这种大爱让他家徒四壁,两袖清风,但却为国家打造了滇西粮仓,又为国家捐赠价值3亿多人民币的出大亮山林场。
这种实干精神,这份高尚情怀,是所有领导应该学习的榜样。笔者【宋晓飞】不仅想问我们的企业家:做企业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仅为了钱,我想很多企业家早就可以金盆洗手,颐养天年了。只有心存大爱,也只有心中想着国家,为着人民,才可以从成功迈向伟大!
大情
杨老是一个多情之人,他的情给了滇西的土地,滇西的老百姓,给了大亮山的每一棵草木。他为工作不顾爱人的期盼,子女的埋怨;但他可以为解决山里孩子读书难,林场大龄青年的婚姻托关系,走后门,此情此境让人感慨万千。
我们的企业家们,心中可有那些为企业打拼的职员?那些默默无闻跟着你走南闯北,毫无怨言的普通职员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啊!可是他们的吃穿住行,你关心过吗?过问过吗?也许你觉得这些不是你应该关心的问题,那么应该是谁来关心呢?中国人的管理,其实有情则有理,有理才能施法。如果大家只是利益关系,永远都存在矛盾,永远都不会稳定。
大义
杨老义薄云天。他为了不白吃公粮,用一生的行动实践为人民谋福利的诺言。自己回家不用公车,就偶尔是用公车也要自己掏腰包;当组织安排他去昆明养老,他却选择去大亮山植树造林。就是这种愚公移山的毅力,通过二十几年的努力让荒山变青山壮举。
企业家的义应该是道义,就是说良心话,做良心事。不要见利忘义,不要为了利益失去道义。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有利有义,如何在利益面前不忘道义,是当代企业家必修之课。如果把把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那么得到的不一定是利益,而失去就不仅仅是道义,也许你的人生因此变得罪恶黑暗。
电影《杨善洲》以水开始,用水贯穿始末,最后用水结束。
水是生命的起源,水是万物的主宰。企业家要像水一样无形无色无味,滋润万物蕴育苍生。企业家要像水一样清、净、明,你才会有大爱、大情、大义。水遇强则强,风生水起;水遇弱则弱,静水流音。大爱大情、大道大义不过如此。
当经济建设遇到道德沦丧,当物质文明践踏精神文明,一切都将本末倒置。只有心中有爱,你才可以无敌于天下。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地厅级干部,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评价
胡锦涛  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习近平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建议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
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他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优秀代表。广大党员、干部包括离退休老干部,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争创优秀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光添彩;学习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
李源潮  我们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追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共产党员一时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杨善洲同志就是一个一辈子按共产党人觉悟办事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一辈子的先进行为,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刘云山  中央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要模范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带头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把对杨善洲同志的感动和崇敬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白恩培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了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我省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望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精心安排,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
生平
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保山施甸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杨善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2009年4月,他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主要事迹(一)   坚守信念  绿染大亮山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记者 程三娟 刊载于2010年8月31日云南日报1版)
主要事迹(二)  穷尽一生  书写为民情
杨善洲自1950年把妻子迎娶进门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过妻子家。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他的岳母到姚关去赶街,看到一辆汽车从街上过时听人提到了女婿的名字,老人想上去和久未见面的女婿打个招呼,可一晃车子就直奔乡下去了。直到临终前,老人都没再见过自己的女婿杨善洲……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会“无情”和忘我到这种地步?从1955年任施甸区区委书记到1988年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30多年的时间,他都在忙些什么?
与杨善洲谋面是在他的家中。老人穿着一件灰色的旧卡基布中山装,坐在一张枣红色的老式木沙发上。那一刻,让人感觉像是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年代……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来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祝正光说。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立即将猪送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他本人。经过认真核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事后,工作组专门派人当面向杨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
“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民’,并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官’,这使他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在杨善洲身边工作过8年的保山日报记者苏加祥这样解读这位“农民式”的地委书记。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
我们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较之于周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老伴一起生活。2008年,孙子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但是,在杨善洲常年顾不得回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专程跑去找杨善洲,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间房子。房子是盖起来了,但这5万元的债怎么还?张玉珍专门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看着老伴无奈的神色,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到老家,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
杨善洲的大女儿杨会菊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件更让人心酸的事。她3岁那年,一天深夜忽然高烧昏迷,奶奶和妈妈急得顶着暴雨爬山路连夜赶往施甸县城。山路崎岖不平,路过一个山崖的时候,奶奶因走路慌乱而失脚,身子往山崖下倾倒,母亲急忙伸手去拉奶奶,不料由于失去重心,3人一起掉下了山崖,挂在了一蓬枯藤上……回忆起昔日的艰难,年近花甲的杨会菊含着泪水,轻轻地抚摸着母亲的手说:“父亲不容易,我妈更不容易啊!”
杨善洲的小女儿杨会芹回忆说:“我8岁时,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当时因为奶奶病重,父亲赶回家来送药。母亲对我说,这是你爸爸,赶快叫啊,我却害怕地躲开了。”
杨善洲退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昆明安度晚年,一家人欣喜万分,以为终于可以与在外忙了几十年的父亲共享天伦之乐了,不曾料想,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
“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一个老地委书记的妻子和家人怎么会在农村?从大柳水村出来后,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是老书记自己不让办'农转非’。”熟悉情况的人解释。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有个通知,地、师级干部,家在农村的妻子、母亲、不满16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户口。当时,杨善洲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将他家“农转非农业人口”的报告打上去时,他坚决要求撤销报告。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自己常年不在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照顾也不给家人享受,杨善洲做过的类似事情数不胜数。
1982年盛夏的一天,保山地区中专生招考张榜处,有个18岁的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在榜上寻找了无数遍,还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杨善洲过来拍拍自己小女儿杨会芹的肩头说:“别难过,明年再考。”“爸爸,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女儿可怜巴巴地问。杨善洲紧锁眉头,严肃地看着女儿:“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这一类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隆阳区芒宽乡现在是保山市有名的小粒咖啡之乡,全乡的咖啡连片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可在30年前,这里的咖啡树只是零零星星。咖啡种植产业的长足发展是在杨善洲走进芒宽田间地头,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之后发生的。1980年10月,杨善洲到了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位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因种咖啡挨过批斗,便想让朱自祥带头发展咖啡种植。杨善洲踏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说:“过去,我也没顶住'左’的妖风……我看这咖啡树是摇钱树。”
朱自祥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杨善洲又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是人均300多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应该快快推广。”就在那一年,全国咖啡生产会议现场会在芒宽新光大队召开。从此,咖啡种植在芒宽得以迅速发展。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位84岁的老党员说。 (记者 程三娟 刊载于2010年9月1日云南日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