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省力杠杆有哪些:书法家的“错”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05:53

上文说了一个书法家写匾少一点的趣闻。其实书法家也好,名家也好,写字常常出现多一笔或少一笔的事,使这些字成为了“错”字。但这些“错”字往往含有很深的内涵,成为书画史上的趣谈。

 

西湖“花港观鱼”碑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这块“花港观鱼”碑,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魚”字下就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后来,乾隆下江南时,还曾和诗一首:“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刻在碑后,成为一段佳话。

“明”是国内景点出现最多的错字之一。如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内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眀”。


 

武侯祠“明良千古”匾

 

济南市大明湖的门牌上“明”字,同样写成“眀”。



大名湖碑和牌楼

 

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的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其墓墙上也是如此。 

 

这“眀”与少一点“鱼”。“鱼”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眀”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如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为什么?清代文字狱厉害,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就是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多而善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