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word中画竖线:【潘玉良简介】-画家潘玉良个人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3:52:43
潘玉良简介:

潘玉良,(1895—1977),原名杨秀清,

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又名张玉良, 字世秀,江苏镇江桐城人,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

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

幼年时就成了孤儿,14岁被舅舅卖给了妓院作歌妓,17岁时被芜湖海关监督 潘赞化赎出,

纳为小妾,改名潘玉良,居住在上海乍浦路。

热爱艺术的她,于1918年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 学校),师从朱屺瞻、

王济远学画。

1921年毕业后,又考取安徽省公费津贴留法的资格,成为里昂中法大学的第一批学生,但她到法国1个月后,

就投考国立美 术专门学校,两年后成为巴黎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油画班的插班生,与徐悲鸿同学。

1925年她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 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

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

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 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

女性画家限于客观条件,要成功往往比男性困难,必须付出许多牺牲,才能成就事业,潘玉良即是这样的例子。

潘玉良,画家、雕 塑家。

毕业于巴黎及罗马美术专门学校,作品陈列于罗马美术展览会,曾获意大利政府美术奖金。

1929年归国后,曾任上海美专及上海艺大西洋画主任,后任中 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

多次参加法、英、德、日及瑞士等国画展。

曾为张大千雕塑头像,又作王济远像等。

潘女士为东 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画院之第一人。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

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于 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

对此,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叶赛夫先生作了很准确的评价:“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 个性色彩。

她的素描具又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的风格.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

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 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她用中国的书法和笔法来描绘万物,

对现代艺术已作出了丰富的贡献。

1977 年,这位旅居法国的一代画家逝世于巴黎。

遗作和遗物,已运回中国合肥市。

油画特点

潘玉良的油画不论是气度、

修养,还是技 术,在中国早期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在男性西画家中,也数上乘水准。

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再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画不妩媚,不纤 柔,反而有点“狠”。

用笔干脆俐落,用色主观大胆,但又非常漂亮。

面对她的画总让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她的豪放性格和艺术追求在她酣畅泼辣的笔触下和 色彩里表露无遗,

天生一副艺术家气质。

她与别的西画家所不同的是,对各种美术形式都有所涉及,且造诣很深:风景、人物、静物、雕塑、版画、国画,

无所不 精,传统写实、近代印象派和现代画派乃至于倾向中国风的中西融合……都大胆探索、

游刃有余,有出色的表现。

其中印象派技术和东方艺术情调是她绘画演变的两 大根基,由此及彼形成了她艺术发展的轨迹。

绘画艺术

潘玉良是民初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

女性画家限于客观条件,要成功往往比男性困难,必须付出许多牺牲,才能成就事业,潘玉良即是 这样的例子。

潘 玉良1899处生于扬州。

本姓张,由于父母早逝,14岁时卖至青楼,后为潘赞化赎出,纳为如夫人,遂从潘姓。

1918年她入刘海粟办的上海美专就 读,1921年毕业,是年以官费名义出国留学。

先入法国东部里昂美术学院,隔年,再改进巴黎美术学院,进入吕西安。

西教授工作室,直到1925年。

此年前 后,因国内动乱,官费时断,是留学生艰苦的一段。

加上巴黎生活不易,于是许多人离开法国,潘玉良则选择到意大利继续进修。

她于1925年入罗马国立艺术学 院,随科学诺马尔迪教授学习,先攻油画,后兼事雕塑,两方面都达到相当的造诣。

潘玉良在意大利时,逢上海艺专刘海粟访罗马,遂聘她回国任教,

结束八年留欧生活。

这是她在欧洲生活的第一阶段。

1929年,潘玉良回国,先在上海美专任教,于到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

与徐悲鸿分别主持中大画室。

她原有献身国内美术教育的心,但早年不幸的出身,使她难以在保守的中国社会中立足。

1937年,她终于再离开住了八年的中国,重返巴黎,此后一住四十年,直到去世。

1939 年,她再到法国时,正值欧战前夕,局势紧张,许多留法习画者正纷纷离去。

战争期中,不仅生活不安定,绘画工具的材料也十分缺乏,一般的画展活动也不能如期 进行,直到1944年八月巴黎解放,

社会才慢慢回复正常。

她积极投入创作,每年定期参加在巴黎的一些团体展,如法国艺术家沙龙、独立沙龙、秋季沙龙等活 动。

1948年10月,她与刚从上海来巴黎不久的赵无极以及其他两位中国画家举行过联展。

认识潘玉良的朋友说,她个性很强,有三不女士的称号,一生坚持不 入外国国籍,不恋爱,不和任何画商签定合同,

努力做一个独立的人。

这样的想法,前两者对她似乎不难,但第三项就颇影响她在巴黎艺术坛的利益,特别是战后, 艺术家与画廊的合作更形密切,

拒绝与画商合作,成功的机会就减少。

潘玉良虽不与一般画商合作,但仍有赏识她才华的法国文化界人士,

邀请她在 巴黎塞努希博物馆举行展览。

她一生最大的荣誉是1959年9月巴黎大学赠与她奖章,授奖典礼在该校举行,主席致词时,盛赞她在艺术上的成就,

说二十年前, 她的作品就进入秋季沙龙, 1953年至1959年两次巡过个人展,使她在日本、比利时、英国、

德国、希腊、卢森堡、意大利、都获得成功。

她的画富有雕塑感,很有创造性;她的雕塑有 绘画的风味。

潘玉良一生作油画、水黑画、版画、雕塑、素描、速写多达四千多件,

巴黎市政府收藏有她的作品,其中数件经常陈列于塞努希博物 馆。

心系祖国的潘玉良于1977年客死异乡。

在中国艺坛屡遭排挤,却在异国穷四十年之力而大放光芒,为穷人争气,为祖国争光。

其学生王守意遵其遗嘱,将她 作品和遗物运回大陆。

着旗袍入殓。

西方评论家对潘玉良的评价,以法国东方美术研究家应赛夫为其画展特刊所讲的一段话为代表:

“她的作品合中 西画之长,又赋予自己的个性色彩。

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这是潘夫人独创的风格。

她的油画含有中国传统水墨画 技法,用清雅的色调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体互相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

虚实、气韵生动…她用中国书法的笔法来描绘万物,对现代艺术已作出 丰富的贡献。

潘玉良的作品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法国赛努希博物馆、巴黎现代美术博物馆、

法国国立教育学院、台北市立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这位真正具现了最能吃苦、有恒心和不示弱的艺术家,其惊人的毅力及勤奋的治学精神,实足成为了后人的典范。

在 目前的拍卖市场上,潘玉良作品的最高价出现在2005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

其在1949年创作的《自画像》以1021.8万元的价格成交。

在这幅画里,潘 玉良酒酣耳热,敞衣袒胸,醉意淋漓,形象正如人们描述的那样:喜好喝酒,不拘细节,气势不让须眉,

颇有男子气度。

显示了其希望突破世俗封建束缚的愿望。

裸 体女性是潘玉良画作中经常表现的一面,这主要显示其一心向往自由创作,力争女性自主意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画作中看到其女性独有的细腻柔美。

她的油画 《有扇子静物》,曾经在上海拍出过66万元。

静物主体仍是黄金比率的三角构图,但布纹桌面和背景的切割上却具有野兽派激情块然的影子,然而在色彩上却又回 归印象派较为柔和沉淀的暖色基调,

而八分折扇的视觉效果显著地提点出潘玉良深植内心的中国情思与文化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