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喷码机使用视频: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1:14:05
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河南科技学院 郭庆然

摘 要: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媒介和载体。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研究者、开发者。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补的空间,教师如果不抓住这一要领,就不能进一步完善教材,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教材 深度 广度 难度 力度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因素。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操作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材料,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教材需要教育的智慧。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而且是一种智慧。教师使用教材,不仅关系到知识的层面,而且关系到智慧的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教师,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好教师的。教师的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学能力,也就是教学的智慧。

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就是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合理分配课时,妥善安排教学顺序和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能否有针对性地灵活使用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关系极大。因此,教师使用教材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挖掘教材的深度

教师认真备课是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在备课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于把教科书、参考书或资料抄写在教案本上,从表面上看教案写的满满的,而实际上在教学中却没有太大的用处。有些教师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教案,几天就能写满满的一本。有些教师一本书教了多年,年年备课时再把老教案原封不动的抄写一篇,实际上是一个教案用了多年。这些教师除了缺乏教学的责任心之外,更缺乏的是挖掘教材的深度。所谓教材深度,是指某一学科知识的纵向发展的深浅程度。一方面,教学的深度要有限度,因为不同的学生和同一学习在的时间阶段,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教学内容在深度上必须使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另一方面,教学的深浅要有分寸,教学内容过深学生会接受不了,教学内容过浅既不能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无止境,教无深浅。教师教学是良心活。教学的深浅取决于教师道德和教育智慧。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深挖教学资源的潜力,凝聚优质教学资源,注重挖掘教材的深度。教材的深度是指促使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程度:一方面是指教材中知识的深度,一方面是指教材的思想深度,一方面是指思维的深度,一方面是指科学的深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透视教材,真正读懂教材,研究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非常闲熟地驾驭教材,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师挖掘教材的深度,就是要挖掘教材中的对学生人生发展真正有用的东西,挖掘能够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的东西,挖掘能够让学生感悟和体验人生价值的东西,这些有价值的东西越大,就证明挖掘的越有深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挖掘教材的深度呢?一是要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价值,确立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对明确教育目标和确定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要有敏锐的教学眼光,能够及时发现和捕捉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够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教学内容。三是要有灵敏的教学思维能力,能够快速有效的整合有生命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把零散的生命教育之光凝聚成生命教育的能量。

二、拓展思维的广度

所谓思维的广度,是指某些知识纵向和横向联系的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不能让学生局限于教材,学一知一,学二知二,而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总结、比较,找出学习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学习规律,盲目联系。例如,经济业务千差万别,学生往往感到会计分录难记,有的学生希望能有一种模式可以套用。此时,教师一方面在引导帮助学生将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不能为了寻找“模式”而牵强附会,盲目联系。因为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绝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使用教材,不是为使用教材而使用教材,而是以教材为载体,把教材作为引导学生思维的素材。教材是师生心灵沟通和交往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要通过教材拓展思维的广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教材拓展思维的广度,就要利用教材来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这一点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往往有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放飞学生思维的风筝,总是让学生紧贴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稍微离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一点儿,就会被教师立刻收回来。大概凡是与教师思维相一致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东西,这时就会受到老师的正强化,即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和表扬,而哪些与教师思维不一致的东西,就有可能会被老师认定是错误的东西,这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负强化,即受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或者是由教师认为教学时间紧,把学生才展开的思路立即又中断了,这是一种无情的斩断学生思维的翅膀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出几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多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提出问题,生成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正确对待学生与老师不同的想法,说法和做法,要注重正确看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新思维和新的思维方式,要大胆放飞学生思维的风筝,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充分的思考,尽情地想象,不断地联想,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生成创造的火焰。

三、把握好教材的难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握好教材的难度,就是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难度往往不是一个静态定量,而是一个动态变量,不仅是取决于教材的本身,而且是取决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教材的可接受程度。天下事有难易乎?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关键是一个为字,可为则易,不可为则难。在备课过程中,什么是备教材要备学生?就是要慎重把握教材的难易度,也就是学生对教材的可接受的程度。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主张分层教学。什么是分层教学呢?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把教材内容分成若干个层面,把教材的难度划分成几个区分度,使班上优、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对教材难度感到适宜。这就要求教师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学习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够让优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了,各获各的益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就要进行分层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一统的教学相当普遍,一个教师上课,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学校成了生产标准件的加工厂,这是造成教学不和谐的根本原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同样感悟学习生活的人生价值,同样获得成功和成功的喜悦,同样地自信和自强,同样的自尊和自爱,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旅途,在不同的岗位上同样感悟和体验人生的价值,同样感受到人生的幸福。世界上没有安全一样的树叶,但却有一样的生命价值。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但却有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公平,即不是让学生接受大一统的教育,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学习的权力,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感悟和体验教育人生的权力和机会。

四、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

人生苦短,在短暂的一生中,一个高层次的人的发展一般有人生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社会学家不仅把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而且把学校作为社会人才的储备库。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

在教学改革中,人们普遍推崇汉语快速识字法和英语快速学习法。小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学会几千个汉字或掌握数千个英语单词。这些学习任务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就完成了,然而这些孩子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往往又要花费几年的时间重复学习在幼儿园里学过的东西。《学记》中说,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人的发展要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科技的飞速发展推进了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

需要说明的是: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不是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心态提出来的,而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提出来的,教育不能揠苗助长,而是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学生自然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科学的使用教材,加大学生发展的力度,就是要用识才的慧眼善于发现学生发展的潜力,真正能够发现学生的生长点,切实抓住学生发展中的好的苗头,及时对学生的优点或长处给予充分的肯定,为学生随时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学习素材,保证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营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保障。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效使的用教材,加大学生的发展力度,就是要能够增强教育的责任心,增强教育服务意识。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丰富物化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主体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活教材。教师要使自身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真正起到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优秀的东西,把学生作为活教材,让学生真正感悟和体验到身边的榜样力量教育作用,自我发现,自我激励的教育作用,以形成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4.李保成:《教师应如何使用教材》,教学与管理,2001(3)。

5.陈新元:《多变式多角度多层次使用教材》,教材建设,19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