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印字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 - 内容 - 嘉兴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3:06:01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
日期:2005-08-26    作者(来源):中共嘉兴市委统战部课题组 马 健等

二OO四年九月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弥足珍贵的基本经验,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交给统一战线的伟大战略任务。课题研究拟从分析中华民族凝聚力本质及结构功能着手,在审视统一战线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基础上,提出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若干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关于民族凝聚力本质及结构功能
  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随着民族产生而产生,并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是激励民族成员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共同努力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的根本因素。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作《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的延续下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只有10多年时间,但已经奠定了研究基本框架并积累了丰富成果。显然,研究统一战线怎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只有首先弄清楚中华民族凝聚力内涵本质、组成要素、结构功能等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下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此进行探讨。
  1、中华民族凝聚力本质。起源于广东的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以一种观念的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从本质上说,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把中华民族全体人员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确保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力量。
  国内专家学者大都认同上述中华民族凝聚力表述,课题组也认同这一表述。同时认为,在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理论研究及工作实践中,应从三个方面加深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理解。
  第一,从横向看,要关注中华民族凝聚力特质,即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世界其它民族凝聚力的不同之处。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费孝通先生认为,民族共同心理,就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同属一个共同体的自己人的心理。”(1)所谓民族精神,张岱年先生概括为:“能促进民族发展的那许多精神”(2),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倡导“以和为贵,重视人与人之间,族与族之间的和睦共处,相互关怀。”显然,中华民族特有共同心理和中华民族特有民族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既具有一般民族凝聚力的共性,更具有其独有的特质。
  第二,从纵向看,要关注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历史和现代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中华民族凝聚力包含着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凝聚力也必然是时代精神的结晶,如民主意识、科学意识、法制意识、全球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等。中华民族凝聚力正是在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上不断地发扬光大。
  第三,从个体看,中华民族凝聚力以一种观念的形态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有着多层次的心理结构。①自发层面。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是处于自发阶段的民族凝聚力,带有更多感情色彩自觉不自觉地普遍存在。其形成与民族的人种、血缘、地缘等因素有关,也与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风俗习惯及共同宗教信仰等因素有关。加强这方面影响,就可强化民族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②理性层面。这是更深层次、处于理性阶段的民族凝聚力,包括民族自强意识、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及民族忧患意识等因素。要靠民族历史教育与优秀文化熏陶,才能使民族凝聚力提升到自觉理性的层面。③行为倾向层面。这是动力阶段的民族凝聚力,包括目的、动机、意志等因素。正确的引导与激发,才能使理性层面的民族凝聚力成为付诸行动和实践的动力源泉。
  2、中华民族凝聚力组成要素。10多年的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合力,是中华民族整体与中华民族成员之间的连接力量。这种合力包括了民族整体对民族个体的吸引力,民族个体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个体之间的亲和力,三个力有机联系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时,民族凝聚力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一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血缘、亲缘、地缘等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社会因素是影响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在肯定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同时认为,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一旦对民族成员产生实质性影响并为其认同内化后,将成为民族凝聚力组成要素。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民族成员认同内化后,以自然认同、政治认同、经济认同、文化认同的观念状态蕴藏于头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之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的组成要素。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郎菲认为:“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3)。这一定义中,包含了要素、关系、总体三个最为重要的系统概念。其中就关系来说,既指系统内部各要素有机关联,也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有机关联。系统与外部环境有机关联,使系统具有开放的性质,也就是系统和外部环境有着各种信息的交换,有着相应的输出与输入。系统与环境一旦发生交换,一旦发生输入,转化了的环境因素也就成为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系统要素。事实上,进步的政治制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优秀的思想文化一旦被民族成员内化为政治、经济、文化认同,就会产生热爱祖国并激励其为民族共同目标积极努力的内在动力,从而形成更强的民族凝聚力。认识到这一点是有益处的,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研究和实践中,既要重视判断环境和条件变化的影响,又要重视分析内部组成要素的动态状况。
  综上所述,可以构建中华民族凝聚力组成要素模型。中华民族凝聚力由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构成。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又由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自然要素包括血缘、亲缘、地缘等方面认同,社会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认同。同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可以划分为更小的组成要素,形成各自的子系统。具体地说,政治认同包含对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政治体制、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认同;经济认同包括对民族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关系、经济生活水平等方面认同;文化认同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先进文化等方面认同。张国仪先生曾提出划分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构成要素的四条准则,即构成要素与民族利益的密切相关性、长期稳定性、不可替代性、相互排斥性。(4)用这四条标准衡量课题组提出的系统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应该是完全符合的。在问卷时,课题组设计了如下中华民族凝聚力模型。在大学生、中学教师、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及

海外侨胞、留学生问卷中,有71.9%同意这个模型设计,21.8%表示难以判断,仅6.3%表示不同意。
  3、民族整体吸引力主导作用与民族政治核心的决定作用。在民族凝聚力结构分析中,以往研究认为,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通常起主导作用,是主要的矛盾方面。同时认为,中华民族政治核心吸引力对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民族整体的吸引力强弱,向心力大小,亲和力的状况,主要决定于中华民族政治核心自身的状况。
为验证上述观点,课题组进行了问卷。其中“您认为构成民族凝聚的三个力中,哪个力占主导地位”的结果为:

主导地位选项

 

民族整体对

民族成员吸引力

民族成员对

民族整体向心力

民族成员之间

亲和力

中学教师

55.6%

26.4%

18.0%

大学生

23.3%

61.7%

15%

 


  从问卷分析,尚难得出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吸引力占主导地位的结论,同时不同人群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是有待深究的问题。按照一般系统论观点,系统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了有机整体。这提示我们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与实践中,要重视各个要素的协同作用。
对于民族政治核心的决定作用,课题组就“民族凝聚力核心是不同时期领导着民族向前发展的社会集团。这一社会集团领导能力强弱、自身形象好差,是民族凝聚力孰强孰弱的关键性因素。对于这一观点,你是否同意?”结果如下:

 

 

同意

不同意

难以判断

中学教师

77.4%

12.9%

9.7%

大学生

69.2%

24.2%

6.6%

 

多数人认同这一观点,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反映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党成为中华民族的坚强政治核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因素。
  4、中华民族凝聚力功能。以往研究成果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有团结、统一、支撑、检测等功能。团结功能指把中华民族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统一功能指实现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支撑功能指民族凝聚力在中华民族历经曲折磨难而始终巍然屹立中所起的作用;检测功能是指民族凝聚力强弱能检验领导集团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既具有团结、统一、支撑、检测等维系功能,也具有激励功能。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民族成员来说,有着其十分明显的激励作用。它使历代中国人把民族利益看作是最崇高利益,把自己与民族的盛衰、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铸造了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民族气节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当民族危亡的时候,民族凝聚力总是激励着志士仁人挺身而出,不惜赴汤蹈火,力挽狂澜。在和平时期,民族凝聚力激励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具有独特光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据统计,公元前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发明创造有54项,其中中国就有31项。到公元1500年止,在世界科学成就中,中国占了58%。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励着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进入了现代社会,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数百年后,把中华民族重新凝聚起来。新的民族凝聚力,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提高了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光复旧物的意志和力量,使中华民族凝成一股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激励着中国人民把一百多年来受尽外国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达到新的高度,激励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勇于开拓、锐于进取的精神,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的潜力,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年均增长9.5%的发展奇迹,成为了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新的民族凝聚力还激发了海外侨胞极大的爱国爱乡热情。改革开放以来,仅浙江省宁波市,就有450多位海外“宁波帮”人士为家乡捐资兴办教育、文化、卫生和各种公益事业2000多项,计7亿多元。因此,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强大激励功能。
  5、当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基本途径。以往研究成果主要有:先进理论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本源,先进生产力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物质基础,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重要条件,先进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撑。认为自然因素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初始阶段是很重要的,作用是很大的,而随着经济与社会和民族凝聚力发展,社会因素作用越来越大。
  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一个系统是动态变化的,每时每刻都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环境对系统有着很大的影响,应当从加强党的建设,加强物质、政治、精神三个文明建设着手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也要高度关注系统的“静态”,即当下民族凝聚力的状况,包括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的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认同的状况,这样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从问卷情况看,也要十分重视自然因素的作用。为了解对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重要性评价,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指血缘关系、亲情、乡土之情等对凝聚力的影响;社会因素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对凝聚力的影响,您认为在现代社会,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相比,哪个更重要或同等重要?”问卷结果为

 

 

自然因素重要

社会因素重要

同等重要

中学教师

5.9%

60.3%

33.8%

大学生

10%

50%

40%

海外侨胞、港澳同胞

16.3%

31.8%

51.9%

民主党派负责人

6.4%

59.6%

34%

 

这一结果,和以往研究不尽符合,和课题组认为选社会因素重要应占绝大多数的预计也不符合。尽管问卷结果有待于进一步分析,但表明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和实践中,不能轻视自然因素,从广义上说,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二、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特点
  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后,1922年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就提出了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可以说,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蕴藏在民族成员头脑中的血缘、亲缘、地缘认同,政治、经济、文化认同,为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另一方面,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为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作出了贡献。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处的历史地方位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根本转变,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许多崭新课题,也使统一战线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服务面临新的工作特点和特征。
  1、目的性。统一战线是外来语(United front),开始曾译为联合战线,后来译为统一战线,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政治联盟。联合、团结以增强凝聚力,是一种战略和策略,先进政党为夺取政权和和巩固政权往往善于运用这种战略策略来赢得胜利。但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既是策略,也是目的。既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策略,也是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必须达到的直接目的。
  这是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政党执政,首先要解决并始终伴随着的是执政的“合法性”问题。执政的合法性,不仅体现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而且体现在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上的道义上的合法性。王长江教授认为:只有公众认可其合法地位,执政党才能长期有效地行使权力。合法性就是心理的认同。(5)这一心理认同,主要反映为我们党作为民族的领导核心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和民族成员对党的向心力,反映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升华。所以,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我们党始终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是党执政的应有之义。
这也是党的执政任务所决定的。我们党执政兴国,必须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也包括民族凝聚力等软实力。硬实力不强,无法应对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软实力不强,更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曾反复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6)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从党的执政任务出发,也必须把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到目的层面。
  这样的认识,对于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譬如对于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来说,从执政理念出发,将既是同盟者,更是执政为民的民。真正建立起“血肉联系”,真正做到“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2、整合性。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沟通协调,稳妥做好多党合作工作和民族宗教工作,积极开展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和港澳台侨统战工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功能更应提升到履行执政党整合功能的高度来认识,提升到增强民族凝聚力主要途径来认识。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必须履行的职责。整合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质的前提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整合,说到底是利益的整合,就是通过多种方式,在保证各群体利益的基础上,使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执政党执了政,就意味着各阶层、群体和个人把建立社会公正与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委托给了它,就意味着承担了整合各方利益的重要任务。由此,利益整合是执政党必须履行的职责之一,是政党执政的一项根本性原则。它对于政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加强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践表明,执政党的整合作用越是发挥得好,其地位就越得到加强和巩固;反之,则会遭到削弱。从中华民族凝聚力角度分析,我们党的整合功能发挥得好,党对各利益群体的吸引力就强,利益群体的向心力就强,各利益群体的亲和力就强。在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践中,对整合功能的认识应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找准利益整合的角度和着眼点,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将广大统战工作对象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社会结构的变化凸现整合的紧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发展个体化。相对于传统体制下的社会单位化而言,社会成员的社会存在逐渐从作为单位人存在,转向作为独立的社会人的存在。这样,社会个体的自主性不断增强,社会结构日益分化为以个体为单位的结构形式。第二,社会发展分层化。社会个体化发展所带来的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必然会打破传统的阶级阶层结构,形成更为丰富的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化发展,将深刻改变社会的关系与利益结构。第三,社会发展多样化。社会分层化必然导致社会发展多样化。主要体现为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反过来,社会多样化发展又必然使社会发展进入持续的结构分化和变迁的发展时期。显然,社会发展个体化、分层化、多样化具有某种天然独立性和离心倾向,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整合得好,将新阶层不断纳入现行政治体制,就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如整合得不好,新的阶层始终游离于体制之外,就会削弱民族凝聚力,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对面临的新情况和问题,开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具有清醒的认识。
  3、复杂性。复杂性是指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高难度和复杂性,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
  从工作对象看,数量、规模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成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近60万人。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信教群众已达1亿多人。其中解放初期基督教只有教徒70多万人,现在已经发展到2000多万人,并且还以每年1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2002年底,我国个私企业已达2600多万家。全国已登记社团13.3万家,分布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从工作过程看,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和形成,必不可少的是个体的内化和认同,在开放的环境中,这一过程要复杂得多。譬如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在封闭的环境里,人们同过去比较,很容易接受。而在开放的条件下,人们横向比较意识明显增强,就会在世界范围内对社会制度、政党制度进行比较,以确认“优越”的具体内容,内化和认同的难度明显增加。
  从工作范围看,过去统战工作主要是做有影响的代表人士的工作,而有影响的代表人士大多集中在中上层,这决定了长期以来统战工作重点一直在中上层。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统战工作出现了从政治领域向经济、文化、科教各方面拓展,由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和乡镇延伸的趋势,基层统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重视基层统战工作,这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应有之义,但也给统一战线增加了工作难度。
  从工作内容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除了做好多党合作、知识分子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经济领域内的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等面上统战工作以外,就全局而言,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工作、西藏工作、香港统战工作、对台工作等将成为重点工作,这些工作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消长。显然,由于境外敌对势力的插手和干预,这些工作都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4、重要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服务有着现实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近代史上最生机勃勃、最充满希望的历史时期。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内部的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大量涌现。同时,在前进的道路上也蕴含着风险。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跃起腾飞,另一种则是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此外,面对“中国崛起”,世界上不少国家心态复杂,敌对势力更不会放弃“西化”、“分化”的图谋,这又在前进道路上增添了困难和障碍。
  环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使中华民族凝聚力也面临着考验。一种是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共同攻坚克难,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新的升华;一种是离心离德,软弱涣散,中华民族凝聚力遭到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必须广泛团结凝聚不同阶层、党派、民族和不同信仰的人士及海内外同胞,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增强。
  三、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思考和建议
  从以上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内涵本质及结构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然因素(血缘、地缘、亲缘等)和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民族凝聚力共同产生影响。其中,作为民族领导核心的党的建设至关重要。而统一战线作为党的工作的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任务。从对统一战线工作特点分析,也可以看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增强执政意识,面对日益复杂工作局面,充分认识到自身任务的重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以下,联系统一战线工作实践,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1、大力增强各级党政领导统战意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是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要成为全党的共识,首先必须增强各级党政领导的统战意识。实践证明,在夺取政权的战争年代,容易重视统一战线,重视民族凝聚力的增强。邓小平同志曾深情地回忆革命年代的统战工作。刚到陕北时,“党把一些最好的干部派去做统战工作,加上其它方面的工作,在‘双十二’事变后形成抗日救国的新局面。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部队到达华北、华中后,人人都感到需要统战工作,因为我们有了朋友就可以站住脚跟。那时甚至对一个碉堡的伪军,都拼命地去做统战工作。”
  实践也证明,在执掌政权的和平时期,因为力量强大了,不做统战工作不再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容易轻视统一战线,容易轻视民族凝聚力增强。新中国成立后,党内一部分同志对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以为统一战线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了。特别是一些人被胜利冲昏头脑,以功臣自居,对于安排民族党派、无党派人士担任政府的领导职务不服气,甚至说:“统一战线,地主路线;民主观点,糊涂观点。”1957年以后,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清一色”的思想重新抬头,以阶段斗争为纲,否定统一战线,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一战线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中华民族凝聚力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统战意识是重要的执政意识,但在不少党政领导中,还是比较淡漠的。譬如执政党与宗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党执政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必须倾全党之力来认真研究和处理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党政领导对宗教工作“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一旦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还有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在调查问卷中,不少教职人员反映有些基层党政领导不懂宗教知识,不懂党的宗教政策,把宗教与封建迷信等同,在认识上把宗教视为愚昧落后,在行动上对宗教歧视排斥。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理所当然地包括了党和1亿多信教群众的血肉联系。各级党政领导如对此没有很好的认识,就难以把广大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民族凝聚力增强也将面临许多问题。再如在多党合作工作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少党政领导未提高到贯彻基本政治制度的层面来认识,提高到处理好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层面来认识。认识上的不到位难免出现处理具体问题上的偏差。由此,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的统战意识是当务之急,要把增强统战意识作为执政能力建设重要内容。
  建议在各级党校党政干部培训中,要明确纳入统一战线与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内容,并就授课具体内容、授课课时、授课方式作出明确规定。近年来,中央、省委党校对分管统战工作市、县领导进行统战工作专题学习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应不断地总结完善。同时,建议把统一战线各项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的考核内容,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考核体系,以有效地增强各级党政领导的统战意识。
  2、加大统战工作统筹力度。统战部作为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具有综合性和协调性特点。综合性是指统战部的工作范围不限于某一方面工作,而是涉及各个领域和方面。协调性指统战部受党委委托,在统战系统中具有协调相关单位的责任。小平同志很早就说过:“统一战线涉及各个方面,不仅仅是统战部门的事。统战工作是全党各部门的工作,如果不使每个干部、每个党员都懂得这一点,这项工作是做不好的。”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面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战略任务,整合利益群体的任务越来越重,工作面越来越宽,工作量越来越大,工作难度显著增加,需要加大各级党委领导力度。
  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快同级党委常委担任统战部长的工作进度。2000年,全国第19次统一战线工作会议后,有条件的地方安排了同级党委常委担任统战部长,几年来实践表明,其成效是显著的。第一,统战部综合性、协调性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在对台工作、香港工作、侨务工作、民族宗教等方面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上配合更加密切,工作效能明显提高。第二,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和在人大、政府、政协及法检两院中的实职安排得到落实。第三,非公经济党建工作以及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团结、带动、引导、教育”等方面工作力度普遍加大。
  3、高度重视统战宣传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对131名中学教师和120名大学生对统一战线了解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您以前对统一战线地位和作用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的回答是:

选  项

对  象

很了解

比较了解

很少了解

一无所知

大学生

1.7%

50%

47.5%

0.8%

中学教师

6.8%

36.1%

52.6%

4.5%

  “您以前对人民政协地位和作用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的回答是:

选  项

对  象

很了解

比较了解

很少了解

一无所知

大学生

0%

49.3%

46.4%

4.3%

中学教师

8.7%

32.6%

57.3%

1.4%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还是党的工作方针”这一问题的回答是:

 

选  项

对  象

根本制度

基本制度

党的工作方针

大学生

15.9%

76.4%

7.7%

中学教师

22.4%

51.5%

26.1%

    “您认为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权宜之计、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长期政策”这一问题的回答是:

选 项

对 象

权宜之计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长期政策

大学生

14.2%

42.5%

43.3%

中学教师

5.3%

21.4%

73.3%

 
  上述问卷反映的问题是值得深思的。中学教师、大学生这二个文化程度高、政治关心度高的群体对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多党合作制度、党的宗教政策等方面的了解还那么欠缺,一般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将更低。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角度分析,我国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党的重要方针政策等绝不能局限于“圈内人”,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以及宗教界人士的政治认同,必须得到社会上多数人的政治认同,才能产生更好的吸引力、向心力和亲和力。显然,更广泛深入地宣传统一战线、宣传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有利于国际社会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了解,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针对中学教师、大学生问卷反映问题,课题组在对民主党派负责人(含市、县、基层支部负责人)问卷中,就“对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重要活动的宣传报道”这一问题征询意见。43份问卷中,反映“好”的占9.3%,较好的占27.9%,一般的占46.5%,较差的占16.3%。从这组数据,也可以看出统战宣传工作需要加强。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去年下发的统发[2003]49号文件,就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宣传,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怎样贯彻落实好还需要进行深层次探究。
  4、完善制度建设,增强政治认同。2004年9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时指出:“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通过规范、控制、协调和统一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行为来实现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了整合社会、团结民族的作用,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了增强。任何制度总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变化完善。从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的视角看,现行的制度在运行中也反映出不少问题。
  第一,具体制度建设滞后。制度建设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本制度建设,二是具体制度建设。基本制度是对制度核心内容的规定,具体制度则和通常理解的“体制”、“机制”大致相同,通过运行机制的选择、安排及其不断发展完善,体现基本制度的内容要求。显然,具体制度建设的滞后是明显的。如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一个重要职能,也是我国政党制度设计的最初本意,但监督什么、怎样监督的相关制度建设还是滞后的,成了一个薄弱环节。如何通过具体制度建设,解决不敢监督、不善监督、不让监督等问题,推动民主监督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具体制度缺少可操作性。如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但相应制度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如要求“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问题”决策前必须进行协商,但究竟哪些问题属于“重要”没有具体规定;在何时、何种方式、何种范围进行协商,没有具体规定;协商意见如何反馈、何时反馈也没有具体规定。
  第三,具体制度没有很好执行。如中央明确规定,政治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在人大通过之前、在政府实施之前,但是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政治协商”做得并不很好,协商的随意性和形式化,以通报代替协商的现象还多有存在。
  上述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在宗教工作领域“三性”、“四句话”,即宗教问题长期性、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以及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基本框架和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为做好宗教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具体配套制度的滞后、相关规章制度的缺少可操作性以及有些政策规定的难以落实(如宗教房产政策),也对团结、凝聚广大信教群众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应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以更好争取人心,凝聚力量。首先,要提高对制度建设包括具体制度建设的认识。邓小平同志精辟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7)这里的“制度”,既包括各项基本制度,也包括各项基本制度的具体配套制度,在现阶段具体制度建设显得相当迫切和紧要。其次,在具体制度建设上,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重点。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规范运作为基础,以程序建设为重要抓手,确保各项工作有制可依,有范可守,有序可循,减少各种随意性和盲目性。再次,高度关注具体制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作为体制和机制的具体制度更强调制度要素之间的联系,如要素之间缺乏联系,那么要素再好也很难发挥作用。这里,要特别重视其中的保障要素和监督要素,以保证好的制度有好的执行。
  5、充分发挥工商联作用,增强经济认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5.63亿元,其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民营经济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90%,从业人员、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均占全市的86%以上。民营企业缴纳税收72亿元,占全市全部税收的68.51%。显然,不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大局,也关系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现行经济体制广泛认同。同时,不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守法”,也直接关系到其它社会阶层对其接纳和认同。统一战线做好这二项工作,对协调阶层关系,化解阶层矛盾,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不可或缺的。
  新世纪新阶段,做好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联(总商会)作用是最优的选择。从性质看,工商业联合会既是党领导的、具有统战性质的人民团体,又是我国的民间商会;既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又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工商联职能发挥得好,能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并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阶层和谐相处。从实践看,改革开放后迅速恢复的工商联组织已经在“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一,提供服务,排忧解难。为会员企业提供融资、法律、信息、咨询、专业培训、组团考察等多方面服务。温州市工商联推动组建的温州烟具协会、眼镜协会还以行业代言人身份走出国门,在欧盟、土耳其等地,主动应对国际贸易纠纷,受到国人的尊重和世界的瞩目。第二,反映诉求,参政议政。工商联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会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要求,举荐安排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积极参政议政。作为统战性质人民团体,更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渠道,以有序方式将该阶层的意见愿望集中并传达到政府体制之中。第三,教育引导,规范行为。从“团结、帮助、教育、引导”方针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如组织优秀建设者评选活动、选送民营企业家到中央、省、市各级党校学习培训、组织参与光彩事业活动、鼓励扶贫助学等,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素养,使其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善待员工,回报社会。从趋势看,随着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将越来越倚重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十六届四中全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针对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对社团、行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定位,明确指出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中央两次全会《决定》反复强调要重视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并非偶然。这反映了在社会发展个体化、分层化、多样化的背景下,我们党对社会管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其目的是建立现代社会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层次的治理体制,增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成员之间亲和力和凝聚力。在经济领域和统战工作领域,工商联作为统战性、经济性和民间性的社会团体,位置超脱、联系广泛,具有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应该发挥更重要作用。为此建议:第一,抓紧落实《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章程》规定,“工商业联合会可按行业设同业公会或同业商业行业等,同级工商业联合会是其主管单位。”“工商业联合会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的社会团体以及与工商业联合会工作相关的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政府部门在旧体制下运行惯性,至今在许多地方难以推动。应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予以贯彻落实。这方面浙江省温州市10多年来大力推动行业商会和同业公会的组建工作并加强规范化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最近,浙江省嘉兴市政府决定成立由市工商联、市经贸委牵头,各政府有关部门参加的市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协调小组,甚至将原由政府部门主管的行业协会逐步移交给市工商联(总商会),其创新举措值得关注。第二,工商联既要团结好新阶层,又要照顾好“老盟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新阶层,必须团结好,“工农联盟”的“老盟友”必须照顾好,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作为统战组织的工商联,既不能怕伤害“老盟友”而疏远新阶层,也不能因为要团结新阶层而伤害“老盟友”利益。这是务必要解决好的问题。第三,工商联在新形势下必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整合任务,应选派懂统战、懂经济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工商联工作,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以作好充分组织准备和思想准备。
  6、构建统战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经济认同一样,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重要组成要素。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更为直接、更为深层的关系。先进文化提升个人的精神素养、道德行为,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关系,从而成为民族凝聚力增强的重要条件。探讨统一战线增强民族凝聚力,必须重视发挥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统一战线直接工作对象大都是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先进文化引领和感召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至于做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工作,凝聚力产生和形成更有赖于共同的中华文化渊源。
  首先,要归纳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精神内核,逐步形成统一战线工作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10多年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已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经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如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超越功利的人文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等等。应当开掘其中的积极成份,并赋予时代精神,为统一战线工作服务,为形成新的民族凝聚力服务。譬如贵和尚中的思想,作为古代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今天它的积极作用仍然占主导地位。江泽民同志2002年10月在美国乔治•布什图书馆发表的演讲中曾精辟地解释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事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显然,如“和而不同”思想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所认同,成为处事行事的共同准则,求同存异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将增强不同个体、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亲和力。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当代文化精神内核也正在形成之中,如科学精神、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竞争意识、公正意识、义利兼顾等等。显然,这些先进理念如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所认同,也将为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奠定共同的文化基础。
  其次,在各类统一战线成员培训中,增加文化素养的内容。民族素质决定着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程度,决定着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程度,也决定着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程度。提高民族素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体性条件,影响着民族凝聚力的强弱消长。提高统一战线成员的综合素质,是统一战线工作应有之义。在以往的各类统一战线成员培训中,往往注重政治素质的提高,这是统一战线工作政治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第一位的。但是,绝不能忽视统一战线成员文化素养方面的提高。在教育引导中,在各类培训中,增加人文知识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哲学知识、道德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等,关系到人对内在世界的理解和充实,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实现自我的潜能,帮助个体更好地领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显然,统一战线成员只有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具有反映时代要求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精神,才能产生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保证行为选择的正确性与先进性。
  再次,创新交流形式,增进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文化认同。在以往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中,认为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在民族凝聚力中占主导地位。在课题问卷调查中,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留学生同意这一观点的占55.6%,远高于大学生群体,略高于中学教师群体。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来说,民族整体吸引力中除了民族领导群体的核心吸引力外,美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祖国的繁荣富强等因素对其产生的吸引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加强文化交流是增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在文化交流中,要重视重大活动产生的巨大效应,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今年5月佛指舍利赴港供奉是文化交流成功的典例。5月26日至6月5日,仅10天时间,吸引了香港近百万人次瞻礼。就如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所说,“这不仅是香港佛教的一大因缘,也是事关香港六百余万人民祈福增福的一大盛事”。这不仅是一次内地与香港佛教文化的交流,更是一次内地与香港心与心的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9月6日到8日,雅典奥运会金牌选手访港,又是一次富有创意的文化交流,使广大香港市民再次分享奥林匹克的光荣与欢乐,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其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的增强是不言而喻的。在文化交流中,也要从长远出发重视民间交流的汇聚效应。如今年7月份,浙江海外联谊会、浙江省海峡两岸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爱我中华•百名台湾大学生浙江行活动”。台湾大学生聆听了浙大教授《中国文化的演变与延伸刍议》讲座,参观了良诸文化博物馆、纪念华夏英雄的大禹陵、流传下千古名篇的兰亭等文化场所,游览了西湖、灵隐寺、双龙洞等名胜古迹,考察了萧山航民村和农业高科技园区,和浙大、浙师大等多所大学的大学生同歌共舞。8天的活动使两地大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临别的晚会上由衷地唱出了《爱我中华》。类似这样的交流活动,如各省、各市乃至有条件的县都能有计划经常性地精心组织,所产生的汇聚效应是影响深远的,也是难以替代的。
  7、先天、后天之情并重,增强情感认同。在课题问卷中,不同群体都很看重情感因素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影响。在“您认为在现代社会,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自然因素(血缘关系、亲情、乡土之情)与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相比,哪个更重要或同等重要”的问卷中,认为两者同等重要和自然因素更重要的两项相加,大学生群体占50%,民主党派负责人群体(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界人士)占40.4%,中学教师群体占39.7%,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留学生群体占68.2%。现代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全方位的,不仅影响一个人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而且会影响人际间的交流、沟通和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遵循规律,重视情感因素在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
  统一战线工作要运用“先天之情”做好港澳台、侨务工作。血缘、亲缘、地缘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和其它民族相比,更看重家庭关系,亲戚、亲属关系,也看重地缘关系,认为同一地区的人在一起会感到更加亲近和更加方便交流。即使在现代社会,海外华侨自发建立的互助、联谊性质的华侨社团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亲会组织和以地缘纽带的同乡会组织,在数量上和作用发挥上依然远远超过了以行业、职业、共同信仰为纽带的商会、协会组织。情感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效能。“爱屋及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迁移现象。热爱亲人和故乡,与热爱祖国是相通的,并由爱亲人和爱故乡,产生对民族和祖国强大的向心力。统一战线工作要增加与华人社团的接触和联系,请进来,走出去,增强华侨华人的情感认同,为祖国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新形势下,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省、市、县各级香港同乡会作用,广泛联络乡亲,不断增进情谊,加深香港同胞爱国爱乡之情。这对壮大爱国爱港力量,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
  统战工作更要运用“后天之情”增强凝聚力。和血缘、亲缘、地缘等产生的亲情相比,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所产生的情感认同是后天之情。动机理论研究表明,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社会需要是人所共有的。在问卷与访谈中,也强烈地感受到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情感需要。如民营经济人士普遍认为工商联(总商会)在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要对民营经济人士在工作上、学习上和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在对大陆台湾员工心理调查的问卷中,被调查者认为最大的压力除了“作重大决策和管理他人”外,就是“与家人和亲人分离”,以及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被隔离,很孤独”。在无党派知识分子座谈会中,不少同志反映,“在单位中不能参加中共党组织活动,也不能参加民主党派组织活动,有时有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宗教界人士则表示“收到问卷调查表格内心十分激动,说明党和政府重视与宗教界人士的交流、沟通,也信任和尊重我们教职人员,希望能多关心,多谈心,保持密切联系。”从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关心人的利益出发,要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情感要求。第一,提高队伍自身素养。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要做到以情育情、以情动人;要做到“情为民系”、“血肉联系”、“肝胆相照”。对统战干部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要求自身首先具有高尚的情操。要大力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人格好、人缘好、形象好的统战干部队伍。第二,建立必要的规定、规范。情感交流要有一定的形式和载体,可以建立党政领导与党外代表人士、民营经济代表人士谈心交友制度,统战部门与民宗部门领导与宗教界代表人士谈心交友制度,举办“港商沙龙”、“台商沙龙”等等,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第三,关心群众疾苦,反映意愿诉求。如在调查中了解到,市、县党外政协副主席在工资、用车、医疗、通讯等方面尚不能做到和党内副主席一视同仁,特别是少数党外政协副主席退休以后生活困难。民营经济人士最迫切的愿望是提高政府效能和公务员素质。宗教界人士则反映有些地方宗教房产政策不落实伤害了信教群众感情以及教职人员未办理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有着后顾之忧……等等。显然,只有积极主动、认真而不敷衍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消除离心倾向,增强情感认同,增强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