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瑶池温泉怎么样:草书名实辨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48:26
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从这种观点出发,我认为广义的草书先于广义的正书。南宋的张拭(号南轩,与朱熹同时)曾经说过,‘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虽出以意必,是卓有见地的。规整的字体,无论是后来的篆书、隶书或者楷书……只能在郑重其事的场合上使用……在不必郑重其事的场合,一般是使用着草率急就的字体的。故篆书时代有草篆,隶书时代有草隶,楷书时代有行草。隶书是草篆变成的,楷书是草隶变成的。草率化与规整化之间,辩证地互为影响。”这是把广义的草书追溯到汉字的原始阶段,即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遗址的彩陶刻画符号上。这显然与我们所研究的草书距离太远。
近代书法家王蘧说:“盖草书之先,因于起草草创,故称日‘藁”’(《史记》:屈平属草藁未定。《书法考》:卫瑾取张芝法,参父觊书,更为藁草。自杜操、张芝变藁法为章草,藁书乃微。)屈原(屈平)的藁书,大约与长沙、信阳、郭店等地出土的战国楚简相近,可以看作草篆,仍属古文字范畴。睡虎地秦简、北方的侯马盟书也属于这种字体。草篆是隶书的胚胎,而不能直接演变为草书。
赵壹《非草书》云:“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认为草书起于秦末。由于近百年来考古发掘出大量的竹木简牍和帛书,从秦末汉初的字体看,有些写得较为草率的隶书,有的偏旁已经与以后的草书相近,可以看作是草书的端倪。
潘伯鹰先生说:“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看,隶书是一大变化阶段。甚至说今日乃至将来一段的时期全是隶书的时代也不为过。草书和楷书为千余年来流行的书法。它们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故是无待多言的事实。”草书是隶书的急就的、便利的、简捷的写法,这一套写法从产生、流行到约定俗成而形成一种字体,自然应该在隶书已被广泛使用,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才有可能。现在能见到较早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实物,应是一些敦煌、居延等地出土的西汉宣帝(公元前73一前49年)时期的简犊,这些简上有些字已是相当成熟的草书了,但是还夹杂不少非草书的字,而且这一时期出现有草字的简牍比例很少,可知其时草书尚属“临事从宜”的阶段,还可以说“非常仪也!”西汉后期简牍中草书逐渐增多,大多仍是隶书和草书夹杂书写,也有少草书教程数已纯用草书书写了,如图1一l所示的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简,140余字几乎都是草书,而且写得极为纯熟。可见西汉晚期,草书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草法,说明草书已规范化,成了当时通行的书体。现在我们见到的还是边陲地区的简牍,可以想见,当时长安等文化发达地区草书应更成熟,更流行,一直影响到宗室和帝王。东汉初北海敬王刘睦善草书,光武帝刘秀很器重他,明帝刘庄为太子时特别亲近他,非常喜爱他的草法。直到刘睦生病了,明帝还让他写草书尺牍十几件。由于帝王和宗室的推波助澜,草书在东汉自然成为一种时髦的书体,出现了杜操(度)、崔瑗、张芝等以草书著称的书法家。
关于草书的本质,汉赵壹概括得很好: “但贵删难省繁,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他埋怨“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旨多矣!”我们说当把草字作为“临事从宜”的“手头字”夹杂在正体之中的,自然可以尽量便捷简易;然而要它成为一种有严格法度的字体,为了区分写法相近的字,则必须在使转的精微处加以区别,又要求写得美观,这当然要用些心思,所以“云适迫遽,故不及草”的说法应该是有道理的。
汉代的草书遗迹,汉简当然是最可靠的。特别是有明确纪年的简牍,更是弥足珍贵。碑刻不以草书人石,只有《急就砖》、《公羊传砖》等少数砖文是草书。至于当时书法家的字,很难留传下来。到北宋刻《淳化阁法帖》的时候(公元992年),所收的汉朝人草书帖多是伪作。汉章帝草书《千字文》固属无稽。张芝的《冠军》等四个狂草帖,亦属张冠李戴。崔瑗(子玉)的《贤女帖》亦绝非汉代草书。
启功先生说:“‘草’,本是草创、草率、草稿之义,含有初步、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在字体方面,又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但狭义的,或说是当作一种专门的字体名称,则是汉代才有的。”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西安半坡彩陶上的草率刻画、屈原的草藁、秦代军书羽檄上的隶草,都是广义的草书,属于古文字范畴。而本书所研究的是作为今文字的一种字体的、汉代才有的草书。它是以“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而形成的,时间应是在西汉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