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宝贝炎之洞窟走法:“观鼻端白”——修习禅定的调心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41:40
【吴信如】“观鼻端白”——修习禅定的调心之法
(2011-08-03 16:40:08)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吴信如】“观鼻端白”——修习禅定的调心之法作者:琉璃心
“观鼻端白”是修习如来禅的三个基本要点之一,也是修习如来禅第二步调心的修法。
“观鼻端白”,语出《楞严经》,乃佛家禅定功法原则。道家丹功,亦以为炼丹要诀,如《黄庭经》曰:“观志流神三奇灵”,“随鼻上下知肥香”。儒家气功,特别是宋儒讲“静坐”、“宴息”、“养气”、“调息”,亦以之为正法,如《朱子全集》所云:“鼻端有白,我其视之”。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无不讲究修身养性。儒家是气功系统,如《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不动心也有道,气壹则动志,志壹则动气”。道家是丹功系统,如《老子》曰:“有欲以观其窍,无欲以观其妙”。庄子曰:“缘督以为经”,“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佛家则是定功系统,戒定慧三无漏学,如《圆觉经》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饮食、呼吸、睡眠为人之生活三大要素,儒家归之为“食、息、眠”三事,道家纳之为“精、气、神”三宝,佛家统之为“色、息、心”三法,藏传密教则析之为“脉、气、明点”三大秘藏。无论是儒家气功、道家丹功、儒家定功,在养气、炼丹、调息方法上都极端重视“观鼻端白”这一休养原则。现就佛家禅定方面对此作一释要。
先从“观鼻端白”这句话的出处《楞严经》说起。《楞严经》卷五曰:“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善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希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为了便于理解鼻息调气的修法,再将上段经文译成白话如下:
孙陀罗难陀(译名艳喜)起立自述说:“我从前出家,跟着佛学道。虽然受过形式上的戒律,但是始终不能够达到正定的三味境界。心里经常散乱浮动,没有获得烦恼漏尽的无漏果地。因此佛就教我与俱希罗(大膝氏)二人,先制心一处,专守一点。我制念在鼻端上,开始仔细观想注视。用这种修法,经过了三七二十一天,就看见了鼻子里呼吸的气息,一出一入,犹如烟雾一样(能达到这个程度,身心的感觉,就由轻安二渐至于空无感觉)。因此身心就由内在自然发出光明的境界。再扩而充之,光明渐渐地圆满,遍满所有的空间。整个世界,都普遍成为净裸裸的清虚境界,好像一个整体的玻璃体。再进一步烟雾的现象也渐渐消散,鼻子的出入气息,完全变成一片纯白的光相。由此心开意解,一切烦恼习漏净尽。所有出入的气息,化作一片光明,可以照到十方世界,就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佛就预计我将来会得证自性的正觉。佛现在问我们修什么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位,我认为从消融气息,达到气住脉停,使气息止伏久住以后,发出心性的光明,最后使光明净裸圆满,灭尽一切烦恼的习漏,才是第一妙法。”
看了上段经文和译释,就可了解“观鼻端白”这句话的重要意义了。“观鼻端白”这句话,是佛家修习禅定种种止观的极则。
佛家有一部很重要的专门讲修禅定的经书,名《安般守意经》。“安般”是梵语“安那般那”的音译的略称。“安那”指入息,“般那”指出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安那般那”就是持出入息。“安那般那经”上常说:“有时鼻头止”,“有时心中止”,就是讲在修习息法(修习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净息、还息,这叫“六妙门”,指六种息法)作止观时,要“观鼻端白”,道家谓之“团神”,即指此事。
何谓“观鼻端白”,观者,视也;鼻端者,鼻之尖头也;白者,呼吸出入之气也。“观鼻端白”亦即“视鼻端白”,此处说“观”说“视”,均指“内视”、“内观”。盖“观”(视)为心法,“鼻端”为色法,“白”为息法,统色、息、心法于此一句中,故名为“要诀”,或称为“极则”也。佛法之根本在般若,般若即“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观鼻端白”实际就是观(般若)空之法。
一般气功,都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而佛家禅定,则是在一呼一吸之一息的转折上做功夫,即在呼转而为吸、吸又转为呼的中间一停上做功夫,所以叫做息道。真气便是息,清心即是道,心住般若(空性),真气从之,这就是息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不调息,呼吸往往是喘息,就是“出入之气不尽”,意念往往是散乱的,就是攀缘不止、杂念甚多,因而精神状态(包括思想意识在内)经常是处于“散位”;白天劳作一天,晚上做梦,叫做“梦位”;喝醉了酒,叫做“醉位”;有精神病患,叫做“狂位”。总是难得“定位”。其原因就是呼吸与意念两相脱节,息息不断,念念不停,而心息总不相依,所以得不到定力,到不了“定位”。《安般守意经》以一意之注为息,出入不尽为喘息。出入不尽者,意不在息,即安般不守意也。若意在息,则安般守意也。一语之微,涵盖全经要旨。
用现代话来说,呼吸是由呼吸神经中枢指挥的,而念(心)是由思惟神经中枢统领的,两个神经不协调一致,就会喘息不尽,杂念丛生;心息互不相依,就难制心一处,身病心病,均由此生。佛家定功教人修定要调好呼吸,持出入息,制心一处,其方法就是“观鼻端白”,使心依于息,息依于心,心息相依,把两个神经中枢协调为一个统一的司令部,那就是大脑皮层最好休息的时候,既不是兴奋态,也不是压抑态,而是最佳休息态,这时身体内部的各种内分泌、激素、腺素,就自然而然地会自我调整到最佳状态,道家所谓“还精补脑”,实际指此。功夫做到这一点,身体器官功能的各种疾病也就不药而愈、自我治疗了。
对制心一处,儒家气功,道家丹功,一般总是教人守住一窍或止住一处,佛家定功则叫人观(般若)空,因出入之气,经过鼻孔,两个鼻孔本身就是地水火风空五轮,就是空性,出入之气是因缘,观其空性则易心息相依,而不执著,自然而然入定。
印度各种瑜伽著作,天台《六妙门》、《摩诃止观》、《释禅波萝蜜》等书,无不提示“观鼻端白”。在敦煌莫高窟中,除壁画雕塑外,还有大量遗书,在巴黎P.3810中,就载有《呼吸静功养身诀》一书,其法就有“观鼻端白”、“瞑目观脐”之说。可说“观鼻端白”是人类修养传统功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正定正法,何来迷信之有?!不仅如此,“观鼻端白”亦为密教金刚界微细会曼荼罗入观察微细金刚法性三摩地之观法也。
——摘自吴信如著《禅定述要》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阅读(32)┊ 评论 (0)┊收藏(1) ┊转载原文 ┊ 顶▼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圈子
前一篇:[转载]佛教咒语的核心是沟通另一个信息场
后一篇:[转载]【吴信如】“安那般那”——修习禅定的调息之法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带你家的萌宠一起过圣诞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