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检中心哪个好:顾颉刚故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12:29

顾颉刚故居

  在临顿路悬桥巷东头,曾经有过一座规模不小、风景秀丽的园林——宝树园。

 

  宝树园始建于明代,系归湛初所建,与惠荫园同属一个主人,洞石玲珑,有堂称“米丈”,园名也曾经称过“洽隐山房”。(与惠荫园曾叫洽隐园也仅一字之差)

  惠荫园的水假山‘‘小林屋”洞因为是明代叠石大师周秉忠所建,因而脍炙人口,虽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却仍然山石峥嵘,遗迹可陈。

  而宝树园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在它的位置上,现在是一条僻静的小巷,叫做顾家花园。

  苏州的小巷一向藏龙卧虎,那一扇扇简陋的石库门、木板门后,往往深藏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顾家花园4号和7号,是极其普通的苏州民宅,与这条小巷里的其他门户没有丝毫特别之处。就是在这所普通的民居里,一代知名学者顾颉刚先生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

  顾颉刚先生(1893—1980),名诵坤,字铭坚,颉刚是其号,笔名余毅等。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民俗学的倡导者。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观点,推翻历代相传的“三皇五帝”系统。由此而引发对古史研究的激烈辩论,产生了“古史辩”学派,把中国的历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顾颉刚先生的先祖原来是唯亭镇上的耕读人家,在明朝万历年间迁居到苏州城里,“从此我家是城里人了,虽然家庭经济来源仍仰赖田赋,然生活方式却由富农而转为市民,这是我家第一次大转变。”这是顾颉刚先生自己对顾家历史的陈述。顺氏先人曾经在城里先后造过七处园林第宅,规模都不算很小。起初属于归氏的宝树园,也成了顾家的产业,由干年代久远,其中的转手和易土,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一段故事,已难以考证,但宝树园——顾家花园的脉络,分明清晰可见。只知道是在明末清初时,“复社”成员顾其蕴得到了这座园林,当时园内“洞石玲珑,云林掩映”,特别是园里的山茶花品种繁多。顾其蕴自己散淡江湖,平时常和一些文人像尤侗等在园里觞咏。顾其蕴的孙子顾秉忠又在园里建造“安时堂”。1860年太平天国占领苏州后,连同惠荫园一带,为听王陈炳文部所用。太平军失败后,被籍为官产,改为机织局,园中的房屋也被他人租赁,园景遭到严重破坏。顾家在旧学前、因果巷一带还有雅园、依园、秀野草堂等,在潘儒巷也另有宅第。入清以后,顾氏先人曾有多人入朝为官,或编著刻印书文,康熙皇帝下江南时,曾经赞誉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只是到乾隆末年,因受赈案牵连,顾氏部分产业被查抄,由此家道中落,这些宅园也大多被毁。

  顾颉刚的祖父顾之义,是一位秀才,尽管满腹经纶,只是仕途不顺,没有当过官,以幕僚为职业。曾经游幕湖北、江西、贵州、山东等地,既读千卷书,又行万里路,学问和阅历都非常深厚。平时喜欢研究东汉许氏《说文》,工篆隶兼擅铁笔,著有《说文通俗》十四卷、《古墓轩印蜕》等书八册。

  顾颉刚先生诞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夏历三月二十三日,即l893年5月8日。顾颉刚先生6岁时(1898年,年龄按苏州习惯以虚岁计算,以下同),牛母即因肺结核病故,由嗣祖母抚养长大。

  顾颉刚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从很小时候起,顾颉刚就在家中由祖父、母亲、叔父教识字、读书。嗣祖母每天都要给他讲故事,使他从小就知道了不少地方掌故、里巷风情和民间习俗,为他今后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岁时,顾颉刚进入悬桥巷张氏私塾,与叶圣陶同学。8岁时已读完《四书》,根据《四书》中的历史系统及祖父所讲开天辟地的神话,串联写成一篇《小史》。读《古文翼》后,跟着学父亲写作文。自读《新民丛报》后,喜爱梁启超的文章。又读《诗经》、《左传》等。还师从叶某读《大学》。后来又到孙宅私塾,由顾介石教《中庸》、《论语》。读书之余喜听家人讲民间故事及苏州的掌故旧闻,由此启发了对历史的兴趣。从小时候开始,顾颉刚读书就不肯盲从,喜欢在书上批抹,写上他自己的观点,由此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

   14岁时,顾颉刚先生考入长(洲)元(和)吴(县)公立高等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入学不久,因为患足疾而在家养病两个月,读了《汉魏丛书》及《二十二子)),了解了古书全貌。病愈后返校,英文、算术这些“新学”都赶不上其他同学了。于是,一心一意致力国学,开始读《国粹学报》,并且接受章太炎“整理国故”的思想。

  顾颉刚先生l6岁时,进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今苏州市第一中学前身)读书。受师友影响,极爱诗文,常常到玄妙观旧书肆翻淘阅览。二年级时,用了半年时间,每晚由祖父教读《尚书》、((周易》、((礼记》。

   1913年,顾颉刚先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一个诞生于旧日天堂里的现代学者开始成长,展开飞天的翅膀,从那条曾经走出过明代状元申时行、清代状元洪钧、工部尚书潘祖荫,以及现代学者顾廷龙、叶圣陶、郭绍虞等大师的小巷中走向外面精彩的世界。

  在离悬桥巷东头不远处,有一座平桥架在巷南侧河上,这座桥过去是木板桥,故而桥名就叫作板桥,也叫顾家桥,20世纪70年代改为水泥桥,长不足7米,宽仅3米,过桥就是现在称作顾家花园的小巷了。

  顾家花园这条小巷依旧保持着老苏州的简雅样式,粉墙黛瓦,居民住宅小门小户,东侧一溜不高的围墙,圈起一群建筑,这就是原来顾家宝树园的范围了。

  宝树园原貌现在已经无法寻觅,顾宅老屋现存东西两路。东路的第五进屋宇是顾颉刚先生的父亲在1931年重新翻建的,墙上嵌有“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顾颉刚故居”的标志牌。

  因为是老宅的一小部分,进入朝东的普通木板门后需左转折向堂前。这进屋子坐北朝南,为三正两后厢带一辅落的格局,正面看是平行四开间,正屋中间为客厅,两侧的厢房伸向后天井,因此屋前的天井就显得特别宽敞豁亮。

  天井前,原先与前面的第四进有库门相通,现已砌断封闭,门上的砖雕门楼还依稀可辨。门楣上刻有“子翼孙谋”四个大字,出自《左传》“子翼孙谋,子桑有焉”之句,由著名戏剧家、书法家周贻白书写。过去的石板天井现在已改为水泥地,西侧挨墙是一条半廊,东侧贯通南北各进的备弄也早已封闭,因而现存故居就成为一个单独的院落。

  正屋坐北朝南,为硬山平房,屋前有檐廊,正中客堂开落地长窗。堂屋内方砖铺地,后方六扇屏门居中。虽然还保持苏州旧宅传统式样,但屋内已采用新式装饰,特别是顶上的泥墁吊顶,显示出西式手法,房门也是西式。遥想当年,堂屋里高士云集、激扬文字的情景,令人不胜感慨。客堂两旁有木隔障分隔,前方东西两侧分别有门通向内室,现在是顾颉刚先生后代的居室。屏门后有一小通道,又有一处小天井,通往后进,现已封闭,天井两旁是厢房,与前面的内室有门相通。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由于交通工具的匮乏,顾颉刚先生战后第二年才能回到北京整理他留存的大量图书和文稿资料,不久,又回到家乡苏州居住。顾颉刚先生这次回苏,主要是要将他主持的文通书局设在这里。文通书局董事长华问渠是著名的茅台酒厂东家,该书局原在昆明,抗战胜利后,计划在江浙沪一带发展,特聘请顾颉刚先生担任所长,云南大学教授白寿彝任副所长。顾颉刚先生将自己的老宅分出一部分,作为办公室和同人的宿舍,著名历史学家方诗铭、童书业都居住在此。因而,当时门牌号码为顾家花园9号的顾宅,既是顾颉刚先生的住所,又是文通书局编辑所的地址。顾颉刚先生的藏书十分丰富,不仅在北京,即使在苏州老家,数量也是很可观的。他慷慨地提供给同人随意使用,其中有《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丛刊》、《丛书集成》、《津逮秘书》等大部头的丛书,还有大批古籍。后来,顾颉刚先生在重庆的藏书也运到了,这一类书更独具特色,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搬迁到大后方,西南出版的读物十分丰富,期刊也很多,顾颉刚先生的这些书刊,为文通书局编辑所同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顾宅在这一阶段,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可以说,是几十年少有的景象。当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四川璧山迁来苏州,顾颉刚先生应聘担任了图书博物馆系和社会事业系教授,讲授《中国目录学》、《中国社会史》等课程,以后又增开了民众读物、考古学及上古史料研究等课。在这所宅院中,顾颉刚主持编辑综合性进步刊物《文讯》,郭沫若、茅盾等都在上面发表文章,顾颉刚先生在上面连载发表了他的《西北考察日记》。随着顾颉刚先生的回苏,1941年他在重庆创办的全国性的文史期刊《文史杂志》也在苏州复刊,这份抗日战争时期寿命最长的期刊仍旧由他自己主持编辑。同时,他还在苏州创办了《民众》周刊,担任了民众读物社的理事和理事长等职务。在上海复旦大学也兼授部分课程,穿梭苏沪之间,工作十分繁忙。

  从1913年顾颉刚先生游学离开苏州,其间断断续续回家探亲、奔丧、料理家务或休养,但抗战后的这一段将近两年的时间,可能是顾颉刚先生离家后回苏州居住最长的一段时光了。

  东落第五进东侧的一落辅房和主房紧密相接,在高度和构造上都和主房一样,原来是顾颉刚先生的书房,和正房的一房一厢一样,也可分成前后两间。因为曾经被单位借用,铺地已不是原样。墙上陈迹斑驳的壁橱给人们留下不同凡响的历史记忆,一代大师曾经在这里埋首治学,除编辑刊物、准备授课教案外,还完成了《晋文公》、《当代中国史学》等重要著作。这间屋子现在虽然空空荡荡,置身在此,还能感受到大师道德文章的感染力,浮想联翩。

  在顾氏老宅的第三进,还有一座宽阔的三间大厅。它的开间达8.5米,进深有七檩7.5米,圆梁扁作,屋面平缓,檐口较低,有明式建筑遗风,很有可能是顾秉忠的“安时堂”的遗构。西路的两进房屋和其他附房,现在也早已散为他人的居所了。但老宅遗存的这些明清古建筑都属于顾颉刚故居范围。

  斯人已去,书香依旧。1993年是顾颉刚先生100周年的诞辰,全国学术界人士云集苏州,举行顾颉刚先生学术研讨会。胡绳、费孝通、雷浩琼、钱伟长等文化名人都从北京赶来苏州参加。与会代表怀着景仰的心情,前往先生故居瞻仰,并隆重悬挂“顾颉刚故居”纪念匾牌。

  一处古宅,诞生了一代宗师,这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不会忘记他们杰出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