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视频教程:《国际贸易》杂志——美国金融危机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和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3:00:29

美国金融危机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和对策
=========================================
王子先 陈霖 盛宝富 龚雄军 (2008.12)



                                                        美国金融危机最新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和对策

美国金融风波愈演愈烈,不仅演变成金融危机,而且正向全面的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发展,其未来趋势和可能的后果值得高度关注。
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
随着华尔街五大投行中,两家破产、一家被接管、两家改制,美国金融风波愈演愈烈,并波及全球,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一些金融机构相继出现债务危机,10月6日,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股市“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三大股指狂泻不已,道指跌破万点大关,德国、法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主要股市纷纷出现巨幅下挫,俄罗斯股市跌幅超过2位数。
(一)美国金融危机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呈不断扩散趋势。
第一阶段:次贷危机阶段(2007年6月—2008年初)。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次贷危机爆发。此阶段损失主要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与次级债相关的直接损失。标志性事件是2007年4月6日,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基金因次级抵押债券严重亏损,成为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2007年底和2008年初主要金融机构纷纷爆出严重亏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资,并加大降息力度。爆发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实施紧缩政策,美房价快速回落,大量借款人违约,导致次级债危机爆发。深层次原因是美国家庭滥用美元信用进行了过度消费。
第二阶段:债务危机阶段(2008年3月-9月)。次贷危机升级为债务危机,主要表现为次级贷、次级债损失向衍生证券、优级债、信用卡等环节延伸。主要大事就是华尔街五大投行中,贝尔斯登破产,雷曼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接管,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危机升级的直接原因是次贷损失产生链条式反应,其“骨牌效应”引发衍生证券跌价、优质债、信用卡债、企业债等全面债务偿付危机。CDO、CDS等衍生证券跌价,巨额债务拖垮贝尔斯登、“两房”、雷曼、美林和AIG等大型金融投资机构。经济恶性循环,房价不断下跌,导致除次级债外的优质债、信用卡债、企业债等全面出现偿付危机,高达25%的行业利润难以维持,金融危机迅速扩散。深层次原因是金融机构的过度扩张。2002-2007年,金融行业未偿债务从10万亿美元增加到16万亿美元。
第三阶段是信贷危机阶段(2008年2季度以来)。由于心理恐慌和信用缺失的传导,次贷危机开始全面信贷危机演变。信贷紧缩才是美国经济陷入危机的推动力量,次贷危机爆发后,发达经济普遍出现信贷紧缩。2季度以来,美国信贷危机日益加剧,10月初美联储宣称信贷危机恶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大幅萎缩。2季度,家庭和金融业借款仅增长1.3%和6.6%,低于近10年两位数的增速。据Dealogic统计,前9个月企业贷款减少40%。二是企业短期融资困难。商业票据市场规模从去年夏天的2.2万亿美元萎缩到1.6万亿美元。三是贷款和债券价格急跌,企业融资成本剧增。9月投资级债券价格下跌7%,垃圾债券跌幅创20年记录。四是商业银行大量卷入。截至6月底,列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有问题名单”的银行数高达117家。目前15家商业银行已破产。信贷危机恶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今年9月25日全美最大的储蓄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至此,由次贷问题兆始,经过整个金融链条的不断扩散和升级,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
第四阶段是向全球金融危机升级阶段(2008年9月中旬以来)。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和蔓延,引发全球金融风暴。美国金融机构把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金融衍生品,出售给全球投资者,使本应在一个区域内发生的房贷危机,迅速通过多种途径向国际市场输出,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的飓风。在9月14日前,次贷危机的全球影响基本限于与次贷相关的直接损失。9月14日,随着雷曼兄弟等大型机构倒闭,全球骤然面临金融危机的巨大风险。一方面欧洲、亚洲等诸多金融机构受到巨大的波及和冲击,由于与美大型金融机构盘根错节,英国、瑞士金融机构损失惨重,亚洲印度、韩国银行金融业也受到较大冲击;7月16日,IMF坚称全球因次贷危机遭受的损失将超过1万亿美元。另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还通过影响投资者信心影响全球股市。美国标准普尔公司2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冲击以及投资者担心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今年1月份全球股市损失高达5.2万亿美元。10月8日,根据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主要全球股指的市值损失,过去12个月全球股市市值蒸发愈12.4万亿美元,其中超过1/3,约4.6万亿美元是在雷曼兄弟破产后三周蒸发的。10月全球股市“黑色一周”蒸发6万亿美元。最后,通过影响全球房价引发房地产泡沫国家的金融危机。在房地产方面,美国房地产出现了“自1933年以来住宅价格的最大跌幅”(罗奇),7月房价同比下降7.1%;英国8月份平均房价下跌5.3%,跌幅为7年来最大;丹麦、爱尔兰和冰岛等欧洲国家也纷纷步入美国后尘;新兴经济体也一样,如越南胡志明市的房价同比跌幅达到五成。金融危机的发生,将使已经低迷的全球房市更加举步维艰,纷纷加入下跌的行列。
除次贷直接损失外,全球金融危机在部分国家已经初现苗头。冰岛金融业在全球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该国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10月7日,冰岛政府接管第3大银行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同时宣布放弃冰岛克朗的固定汇率,冰岛面临“国家破产”危险。中东欧国家乌克兰和匈牙利被迫向IMF申请救援。英国金融危机也正逐步加深,2007年9月14日,逾1个世纪来首次出现主要银行英国北石银行遭遇挤提。2008年2月17日,北石银行被国有化。9月17日,莱斯TSB银行集团同意收购以挽救最大按揭银行HBOS。9月18日,英国实施临时禁令,禁止沽空金融类股份。9月29日,政府将按揭机构B&B银行国有化。10月8日,向多家国家银行注资达500亿英镑。由于包括美国、欧洲在内发达国家房地产普遍存在泡沫,欧洲一些国家的房地产泡沫比美国还要严重,新兴市场房地产价格也普遍虚高,全球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调整,美国金融危机继续发展,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可能性不容小觑。
(二)全球金融危机的未来趋势
第一,全球信贷危机可能进一步扩散。穆迪估计,在2004-2007年间,银行发放了约1500万个不牢靠的抵押贷款,其中1000万个将会违约。这将迫使房价不断下跌,银行不断收紧贷款标准,形成恶性循环。美国对投行业务监管“缺位”,也注定今后美国还会有更多中小型地区银行倒闭。美专家预测,未来三年美可能有300家以上的中小银行破产。如果美国银行体系出现大问题,信贷危机全面爆发,将会出现类似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危机。
第二,发展中国家大面积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在此轮经济周期中获得长足的发展,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都有超常表现,积累了大量的泡沫。进入2008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扩散,发展中国家金融和经济危机出现大面积爆发的征兆。一是年中越南爆发金融震荡,上半年越南股市累计下跌60%,楼市下跌一半,越南盾兑美元贬值30%,6月份通胀率26.8%,为13年来最高水平。标准普尔、惠誉国际和穆迪等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对越南经济前景的预测。二是油价下跌引发俄罗斯出现金融和经济波动。俄罗斯股市在10月下跌几近失控。10月9日,俄罗斯股市RTS指数从今年5月底的历史高点2498点跌至最低765.9点,短短5个月跌幅达到69.37%点,创下自1998年8月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4个月来,卢布兑美元汇率下跌约13%。自8月初以来,俄罗斯央行储备已经减少了669亿美元。俄罗斯乌拉尔原油价格已跌破每桶70美元,为一年来最低水平,流入俄罗斯经济的资金大幅缩减。经济学家警告说,油价加剧下滑,再加上明年底前有1800亿美元的债务到期,将给俄罗斯经济带来更多的损失。三是韩国等亚洲国家金融动荡加剧。韩国经济正面临因全球经济下滑和金融市场动荡引发的外部风险。9月份韩国贸易收支再现逆差,逆差额达18.9亿美元。1-9月,韩国累计贸易逆差已达134.9亿美元。韩国银行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目前韩元严重贬值, 10月8日,韩元兑美元比价为1395比1,创自1998年以来的10年新低。10月17日,首尔股市综合指数跌破了1200点大关,创3年来新低。目前,韩国的外债高达4200亿美元,已高过韩国现有的外汇储备2397美元。目前,巴基斯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面临国家银行体系崩溃的威胁;印度、菲律宾与周边国家也存在诸如通胀高企,热钱流入,本币逆转走软,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急剧下降等金融危机的苗头和症状。
第三,美国可能发生美元危机。金融危机已经肆虐15个月,美元将是另外一只落下的靴子。从2007年6月开始,虽然至今年4月美元贬值11%,但随之回升,至今美元兑主要货币仅贬值4%,美元外汇价值大体未变。这一方面在于危机同样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其他工业化国家,另一方面在于主要央行前所未有的联手协同为金融体系提供了流动性。近期,美元可能启动新一轮的快速大幅贬值周期,从而开辟金融危机新的前沿阵地。即使不考虑由于次贷危机及其相关发展导致市场对美国经济信心显著崩溃等因素,目前预期也至少有4大因素促使美元贸易加权平均汇率持续贬值10-20%。一是经常帐户赤字。虽然有所下降,但处于占GDP的5%以上不可持续的高位。二是美国增长减速,将降低投资美国的吸引力。三是美元短期利率下降同样降低资本投资美元资产的刺激。四是欧元日渐成熟对美元构成重大竞争,将引发重大资产组合结构调整。美元渐进有序贬值,有利于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但市场往往反应过度,美元若急速贬值,将激发美国通胀和利率急升,这将使美国和世界经济陷入滞胀。
当然,由于欧日经济先于美国走向低迷、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大增,美元作为“避难货币”的地位也可能进一步加强,美元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发生货币危机的风险大大增强。
二、全球救市的最新动向和效果
(一)近期救市的一些主要做法。近期各国政府都采用了综合救助计划,希望能用政府信用替代金融信用,强化市场信心。
一是大幅度降息。10月8日,美、欧、英、加、瑞士和瑞典等央行同步降息50基点以应对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其中,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至1.5%,1年内共8次降息375个基点。中国央行10月1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10月9日下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中国香港、台湾,韩国随后也加入降息行列。
二是无限额注资。10月7日,美联储预计年底注资总规模增加到9000亿美元。欧洲多国央行出台的“无限额”注资计划,欧洲央行9月15日注资300亿欧元,16日700亿欧元,19日400亿欧元,10月15日,又联手英格兰银行和瑞士央行注资2540亿美元。日本央行9月16日起4天注资11万亿日元。9月17日,印度央行注资473.6亿卢比,俄罗斯注资4750亿卢布,并外借国内三大银行1.13万亿卢布,香港18日注资15.6亿港元。
三是国有化行动。7月15日美证交会限制两房股票“裸卖空行为”,9月7日政府接管两房。9月16日,美联储出资850亿美元贷款接管美国国际集团。10月13日,法国、德国、西班牙、荷兰和奥地利政府推出1.3万亿欧元的银行拯救计划担保银行间贷款及收购银行股份。
四是救市计划。2月13日,布什签署1680亿美元一揽子经济刺激法案。10月3日,美国出台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
(二)政府救市的效果。短期内,救市计划可能会对缓解金融市场危机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是有助于抑制市场恐慌和稳定信心。但全球金融经济体系已发生的巨大损失难以回避,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会进一步加大,同时救市计划还可能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总之,全球金融危机并没有见底,全球金融治理和协调将遭遇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挑战。
一是救助计划不解决根本问题。美国金融危机,从表面看是房市泡沫和金融监管滞后于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深层次看是美国消费者过度消费和金融业过度膨胀的结果,更深层次看,反映了全球经济失衡加剧、美元国际货币体系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等问题。救市措施“治标不治本”,既解决不了房价等源头问题,美房价仍有10-15%的下跌空间,将产生更多坏帐,也不能解决全球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协调等问题。
二是市场反应不佳。3月份,布什政府1680亿美元消费刺激计划,市场显示转移支付激励消费效应十分有限,近期美国零售销售已经转为负增长。7000亿美元大胆救市计划也没有阻止美国和全球股市一跌再跌。10月1日美国道琼斯指数为10831点,10月10日跌到8451点,下挫大约22%。10月15日,道指暴跌7.87%,标普500指数崩跌9.03%,Nasdaq指数下挫8.47%。表明投资者认为美国等国的救市方案不足以抵御全球经济放缓。
三是还可能带来新的问题。首先可能引发“道德风险”。次贷危机直接来源于金融机构的高风险活动,救市计划可能会强化金融高风险活动。其次可能引发新一轮通胀。次贷危机是由宽松货币政策引起的,但救市行为采取了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这必将加剧全球通胀压力。最后,引发国际货币汇率新的动荡,还可能造成国际经济新一轮的波动和洗牌。
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下,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信心信用危机严重影响世界经济正常运行,并逐渐影响到实体经济,发达国家经济体陷入衰退边缘,发展中国家普遍受到波及,未来新兴经济体受打击的程度可能要甚于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未来经济增长前景堪忧,世界经济出现衰退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全球经济会否出现上世纪30年代危机后的“大萧条”局面,各方正拭目以待。
(一)次贷危机的恶化向全球金融危机升级,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美国次债及其衍生品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市场,持有者遍及全世界。美国大型金融机构也往往发展为跨国公司。因此,次贷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动荡并不局限于美国本土,各国股市、债市、汇市及各类相关衍生品市场等也随之产生联动,形成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美国经济陷入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令全球金融市场感到惶恐不安。新的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主要股市都出现了罕见的抛售浪潮,各大股指深幅下挫。9月14日雷曼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引发全球股市15日出现全面暴跌,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当日跌幅达4.42%,创“9•11”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欧洲主要股票市场大跌4%-5%,亚洲主要新兴市场跌幅多为4%左右。而随着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股市又遭遇了新一轮暴跌。10月15日,受9月零售数据低于预期以及信贷市场紧缩伤害全美企业等因素影响,美国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三,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分别暴跌7.87%和9.03%,均创下1987年股灾以来的最大单日百分比跌幅,纳斯达克指数重挫8.47%。尽管美国联手世界六大央行向金融市场注入巨资,防止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和蔓延,其他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措施挽救市场。但是,要使市场短期内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可能性并不大。有专家认为,雷曼兄弟破产只是美国次贷危机深化的开始,目前的救市举措“治标不治本”,且可能引发新问题。美房市下滑未止,危机在源头上没有解决,市场信心难以稳定,后面还有多少机构会出问题、出多大问题很难估计。另外,经过量级更大的金融“地震”,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可能发生根本改变,流动性过剩很可能被流动性短缺所替代,上升市场被下降市场所替代。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包括房市、股市、期市等更大幅度的调整在所难免。
(二)信心信用危机严重影响世界经济正常运行
美国次贷危机正在演化为一场信心危机和信用危机,危及实体经济。据有关机构数据,全球信心指数降至历史低点,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心理恐慌。10月道富投资者信心指数降至58.2,为历史最低。截至10月15日当周,美国ABC∕华盛顿邮报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50,也创下了历史新低。10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为57.5,较上月大幅下跌了12.8,创历史最大单月降幅。全球心理恐慌不断传播和扩散,银行体系不敢借贷,信用紧缩空前加剧。
华尔街五大投行相继破产或转型,美国商业银行也逐渐被卷入,次贷危机在转为金融衍生品危机之后,有向银行信用危机转变的趋势。金融衍生品危机总体属于虚拟经济领域,距离实体经济有一定的距离。而银行信用危机则属于实体经济领域的危机。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经历说明,如果美国银行体系出现大的问题,就会酿成经济危机。今年以来,美国地方银行的倒闭潮正在加剧。受抵押贷款坏账的直接冲击,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最新季度报告显示,第二季度被列入“问题银行”黑名单的银行数目急升三成,由一季度的90家增加到117家,创近五年来新高。截至目前,美国今年已有9家地方银行先后破产,其中,有5家破产发生在7月份以后。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也正在积极寻找买主,以避免破产风险。目前来看,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更大规模的金融风暴还可能来袭,其对美国银行业的打击还未达到最坏时点,未来还会有大型商业银行倒闭的可能,银行信用危机的阴影越来越近。
(三)实体经济已经受到波及,发达国家经济体陷入衰退边缘
多种迹象表明,目前美国经济明显收缩。剔除外需后,美国经济实际上已近零增长,而美出口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美经济界实际上已默认经济目前陷入衰退的现实。尽管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在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之后紧急采取了“救市”措施,但并不能挽救美国经济衰退的命运。最近公布的一系列美国经济指标表明,美国经济可能已经步入衰退。8月份包括工厂、矿业和公共事业在内的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连续两个月下降。美国商品零售额在7月份下降0.5%后,8月份再次下降0.3%。9月份零售额较8月份又下降了1.2%,为3年来最大单月降幅,由于消费支出在美国GDP中约占70%的比重,这一数据加剧了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美联储褐皮书报告称信贷市场的紧缩已经对全美企业造成伤害,伯南克表示即使金融市场稳定下来,美国经济的复苏也不会马上到来。
美国经济熄火,世界经济也将随之陷入低迷。目前,不仅是美国经济将出现衰退,所有G7国家的经济都正处于衰退之中或接近于衰退边缘。今年二季度,日本经济已收缩3%,为2001年以来之最,同期欧元区则收缩0.2%,主要经济体负增长,但这些还仅仅是开始,随着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发达经济体就业、收入、消费、投资、出口等基本面将进一步被波及。
(四)加大世界经济衰退和全球性大萧条的风险
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水,商业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9月2日OECD预测08年美国经济增长1.8%、欧洲1.3%、日本1.2%。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将放大次贷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的拖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大调整严重打击经济信心,使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2008年。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世界经济陷入衰退风险增加。8月底,IMF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降至3.9%,为美科技网络股泡沫破灭后最低。此数据系雷曼及AIG等事件之前公布,考虑到事态新发展,全球经济增长率有可能降至3%以下,即“衰退”水平。
(五)发展中国家普遍受到波及,未来新兴经济体受打击的程度可能要甚于发达经济体
2008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明显减弱,各项指标显示经济运行在减缓。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明显减弱。高通货膨胀压制了私人消费;由于经济前景看淡,二季度投资增长明显放慢;随着近期亚洲货币兑美元汇价的下调,出口增长略有回暖,但仍处于5%的相对低点。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上升,俄罗斯经济保持强劲增长。一季度,出口呈现高增长,私人消费活跃,投资也以20%的速度扩张,但工业生产疲弱,为二季度增长埋下隐患。
拉美国家经济增长一季度明显减速,GDP虽同比增长5.2%,但环比仅上升0.6%。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增长滑落最为显著。在墨西哥,美国需求下降导致其出口增长受阻;而食品价格的攀升也抑制了私人消费需求。哥伦比亚紧缩货币政策明显打压了消费和投资的意愿。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停滞制约了其增长步伐。只有巴西经济在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下保持强劲增长。
美欧金融形势恶化,雷曼等金融机构频频出事,美欧基金掀起赎回潮,新兴市场成为各路基金的“提款机”,其股市波幅更大,一些国家货币面临贬值压力。美欧经济经济滑向衰退、需求萎缩,使新兴市场出口下降、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更为困难。
(六)全球物价开始回落,全球性通货紧缩风险加大
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将难以为继,可能会出现下降势头。近几年,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下的需求大幅提高、美元贬值和市场投机等因素的作用下,国际原油、粮食和铁矿砂等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飙升。但是,当前这些市场环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国际能源原材料的美元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将难以为继。金融危机的蔓延,暂时遏制了过去连续7年商品价格有涨无跌的势头。今年春末夏初以来,受商品供应长期短缺担忧情绪的影响,很多商品价格涨到历史高位。但在此之后,物价“牛市”开始逆转。据统计,至今为止,小麦和玉米这两种基本粮食的价格已回落,跌幅超过四成;油价跌幅为44%;铝、铜、镍和铂等重要金属的价格也已经回落超过三分之一。究其原因,首先,全球经济减速已成定局,必然会在相当程度上抑制需求的增长,甚至可能产生需求的下降。其次,随着今年5月份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剧烈动荡,国际投机力量内部分歧将日益扩大并可能激化。而信贷-债务紧缩也可能使投机资金大幅萎缩,收缩的流动性将使市场的投机资金来源将会受到影响。另外,由于金融危机加大信贷信用紧缩在全球传播,国际资本流向随之改变,新兴经济体未来将面临日益加大的输入型流动性收缩和通缩压力。
四、金融危机蔓延对中国的影响
尽管由于资本市场的封闭,中国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要远远小于OECD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但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在欧美发达经济体普遍衰退、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很难独善其身。从目前情况看,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更加严峻,一方面,美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扩散,各国均受其害,中国经济面临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调整正处在关键时刻,国际金融动荡带来的风险又要关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次贷危机的发展使我国金融机构对外金融投资蒙受了一定的损失
首先,雷曼等美金融机构破产将使我金融业持有的美金融资产遭受直接损失。截至9月20日,已有7家中资银行披露持有雷曼债券或有对雷曼的贷款,涉及雷曼的债券和贷款总额约为7.2164亿美元。但从已公布的情况看,中资金融机构与雷曼相关的风险敞口占其总资产的比重较小,对其资产质量影响不大,风险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其次,受雷曼破产影响,国内首只QDII基金——华安基金旗下的“华安国际配置”保本责任人正是雷曼兄弟国际公司,因此,该基金可能面临清盘。此外,国内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中信集团透露,其所持雷曼兄弟债券头寸不到其2007年利润的1%。如果以中信集团2007年净利润为159.7亿元人民币计算,其所持雷曼债券不超过1.59亿元。中资保险公司未持有雷曼及两房债券,外资和合资保险公司受影响较小。
(二)持续不断的金融风暴可能诱发我国股市过度下跌,房市“硬着陆”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有演化为金融危机的可能,国际金融市场正面临持续的动荡和全面的风险重估,从而可能对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带来传染性风险。从国际金融动荡向国内股市和房市的传染途径上看,主要有市场心理和资金两个渠道。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重估可能影响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心理预期,引发我国股市和房市的风险重估。另一方面,尽管今年年初以来,我国股票市场持续下跌,股市的泡沫风险已经基本释放。但在国际金融动荡的影响下,国内脆弱的投资者信心还可能受到打击,而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收紧也可能导致股市中的“热钱”抽逃,股市可能出现过度下跌。股市过度调整不仅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股市财富效应丧失也将压制消费,由于“中国的中产阶级几乎在股市中被一网打尽”,股市调整的财富“负效应”将前所未有地显现,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的几乎所有新的消费热点必将随之降温。
与股市已经完成深幅调整相比,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才刚刚开始,泡沫风险尚未得到释放,如果美国房价下跌和次贷危机深化影响到国内居民的购房预期,前期进入我国房市的“热钱”也获利回流,则房地产价格泡沫可能会加速破裂,对我国金融平稳运行造成较大冲击。近日,由于身陷次贷危机,雷曼宣布转让其拥有的上海福海商厦股权。AIG、摩根斯坦利、高盛等也在挂牌销售其在上海的物业,筹资救急。外资机构在华投资房地产多被视为房地产市场的风向标,如果越来越多的海外机构投资者、外资企业等为了弥补总部损失而大举出售在华资产,把资金调回母国,则我国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硬着陆”风险。
在过去两年房价高涨时,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快速扩张,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占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超过1/5。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全面、持续的大幅下跌,则商业银行积累的房地产信贷风险将快速释放,商业银行在房地产抵押品价值、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以及房地产开发贷款这三类资产上的损失相叠加,将给整个银行业带来沉重的打击。
(三)美减息将使美元进一步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美国金融市场动荡,严重打击投资和消费信心,美国经济受财政刺激刚呈现出的增长势头被全面破坏,未来美国经济将继续疲弱走势,经济下滑风险加大。为稳定经济和金融局势,美联储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增加,从而打击美元汇价。如果美元持续贬值,相应会造成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人民币升值会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减小,而从美国进口到我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就会相对增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的出口增长将放缓,而进口增长会加速,总体效果是减少我国的净出口,减少我国的总需求,这样会对价格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即美元成为避难货币后,导致美元走强,周边货币和欧元大幅贬值,将导致我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打击我出口竞争力。近日欧元跌势已明显加剧,10月21日欧元对美元跌至1.3051,创下了20个月的新低,英镑对美元更是创下五年新低1.6653。
(四)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信贷萎缩的环境下,“热钱”流出的可能性增大,投机需求减少
本轮全国的房地产热有相当部分是由“热钱”流入引起的,尤其对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来说更是如此。次贷危机新风暴将使世界许多经济体出现流动性不足,需要大量资金回流“救市”,客观上增大了国内“热钱”流出的可能性。另外,从趋势来看,人民币不再单边大幅升值,“热钱”流向也因此发生改变。大量“热钱”一旦撤离,再加上贸易顺差减少,国内流动性也会从“过剩”变为“不足”,导致投机需求大大减少。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056亿美元,同比增长32.92%。1-9月国家外汇储备增加3773亿美元,同比多增100亿美元。9月份外汇储备增加214亿美元,同比少增36亿美元。从外汇储备的当月增加和外贸顺差的差值看,近期人民币波段性贬值导致企业的结汇意愿明显减弱,这又反过来减缓了人民币的重估压力。同时,9月份加剧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西方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根据外汇储备减去外贸顺差及FDI的数值的经典“热钱”计算公式,可以观测到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热钱的流向在悄然改变,即热钱出现“逆转”迹象,从中国本土向海外转移。
(五)对外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出口存在大幅下滑的风险
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后的低迷状态,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1-8月份仅增长10.6%。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1-8月份对欧盟出口仍然增长26.3%。次贷危机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向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传导,欧盟和日本二季度经济负增长;同时,8月份以后美元汇率反弹使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国对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可能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进一步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可能比2008年更加严重,使我国2009年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期行将结束,出口和顺差双回落态势将进一步升级,特别是明年出口面临真正的寒冬。从进出口商品的贸易数量看,增长速度将很可能在个位数。根据有关机构计算,目前我国出口行业的增加值大约占中国GDP的16~18%。因此,如果以美元计的出口增长下跌10个百分点,这将拉低中国GDP名义值1.8个百分点。如果对美出口下跌10个百分点,名义GDP损失0.36个百分点。如果名义出口降至10%以下,实际出口将陷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我国经济将遭遇与亚洲金融危机相似的打击。
五、中国应对全球金融风暴的方案建议
美国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和蔓延,使世界经济遭遇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挑战,也使我国经济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考验。由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联度日益提高,全球金融动荡和世界经济陷入衰退风险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将日益显现,也将经历一个从虚拟经济领域向实体经济、从微观向中观层面以及宏观层面不断延伸的一个过程,加上内外部压力日益聚集和叠加,明年我国经济可能将迎来真正的“严冬”。面临外部形势的剧变,我们必须未雨筹缪,增强宏观调控和各方面政策的预见性、主动性、灵活性,特别是短期宏观政策应该采取“保增长、保稳定”的基本方向,加强形势跟踪和政策应变预案,及时实行反危机应急干预措施,帮助全面化解从微观到中观和宏观的全方位困难和挑战,有效防范外部冲击和国际经济传递风险,把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尽可能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和金融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一,抓紧研究制定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周期性调整的总体对策。面对全球性经济金融风暴,任何国家要做到完全独善其身都是不可能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和影响。关键是我们要增加对世界大势的洞察力,在密切关注和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形势的前提下,及早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特点的应对策略,将防范外部金融经济危机的传导和冲击作为当前的主要矛盾,及时将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转变到以“反危机”为主导的方向上来,抓紧研究制定从微观到中观宏观层面系统的应对对策,努力争取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严防外部冲击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我们必须对过去基于世界经济繁荣周期所出台的各项经济社会政策进行系统反思,并根据“反周期”需要及时予以调整和完善。
第二,适时转向“保增长、保稳定”的宏观政策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内部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的战略机遇期,长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也明显强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果顺应世界经济大势变化,适时将宏观调控政策重点转向“保增长、保稳定”,就有可能把外部冲击和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幅度内,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和金融稳定的大局。明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内外需紧缩双碰头,为化解这一难题,建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货币保增长、财政保稳定”的政策组合。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是:通过减少税费降低企业和居民负担,增加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其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减轻生存压力、渡过难关;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和相关税制改革,以支持企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全面清理服务业不合理的税费政策,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尽快启动一批见效快、社会效益好的公共建设工程,以迅速弥补短期最终需求的不足,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同时,面对全球金融风暴和向国内传递的不确定性风险,建议明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放松货币供应,灵活微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重点加强对信贷结构的引导。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转变到保增长上、保就业,既要化解热钱流入和流动性过剩压力,更要高度重视全球信贷紧缩和通货紧缩向国内传递的可能性。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推动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建设。从最新形势看,世界经济发生硬着陆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和衰退的风险显著上升。短期内的关键是,如何加强国际经济金融协调和各国的有效应对。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当前的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既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安全的需要,更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空前机遇。为此,必须加快研究制定我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协调的行动方案和立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推动美国等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与各国一道致力于推动全球重大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三是积极推动加快改革现有国际经济金融协调机制,防范全球金融风险的扩散和传递;四是积极推动新一轮多边谈判,抵制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五是在全面权衡利弊前提下有选择地参与全球救市行动,在姿态上可以积极一点,但行动上要十分慎重,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承担超过我实力的责任,看准了关键时候才出手。
第四,防范国际金融传递性风险,努力维护金融稳定。全球金融风暴从多层面向我国金融体系的传递性风险,使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虽然我国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有限,加上巨额外汇储备,我国金融体系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也应看到,美次贷危机不断向次债、信用和金融体系危机延伸,全球金融动荡向我国传染的风险大增,不仅我国房市、股市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受到直接拖累,而且国内信贷紧缩风险也在上升,实体经济压力正显著加大,日益悲观的心理预期肆意横行等,都给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必须把维护金融稳定放在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方面,要正视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保持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前提下,稳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的进程,合理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以主动化解自身逐步累积的压力和风险;另一方面,更应加强金融监管,增强金融政策的预见性,及时化解外部金融冲击和传染。一是稳定房地产市场,防范房市“硬着陆”带来的金融风险;二是稳定资本市场,积极防范全球金融风暴的传染性风险引起我国证券股票市场的过度调整;三是适时调整金融政策导向,防止信贷紧缩和信心风险的进一步上升,切实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流动性监管,及时实施应急预案;四是密切关注国际货币汇率的变化态势,努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改变单边升值预期,防范过度升值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带来的打击和风险,迫不得已时还必须适时改革现行汇率制度、调整一篮子货币的权重,稳定人民币汇率,以更好地控制国际金融风险的传递。
第五,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政策转向正面激励和扶持弱小为主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们的长期战略任务,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予高度重视,并做出相应的长期规划及制度安排。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制造内外部压力叠加、大量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生存压力情况下,必须尽快出台适合新形势需要的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政策导向:一是主要采取正面激励的政策,促进产业向“双高”方向升级;二是对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尽快出台应急型扶持措施,帮助其共渡难关;三是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尽快出台全面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四是关于能源、要素、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长期性制度政策调整,要服从“保增长、保稳定”需要,合理把握出台时机、节奏和力度;五是对前期已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全面评估和合理调整。
第六,完善外贸外资政策。当前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内外需关系。控制经济下行风险,应对外部冲击,必须要启动和扩大内需。但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事实说明,中短期内扩大内需难以迅速填补外需缺口,而且外需下滑短期内还会加剧内需回落,加大经济下行风险。因此,扩大内需不是不要外需。当前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在大力扩大内需重点是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要大力化解出口面临的压力,竭力防止出口过快下滑,减少损失。为此,必须尽快统一思想认识,改变“减顺差”导向下形成的认识和政策惯性,迅速出台一揽子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外贸外资政策:一是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除了少数例外产品之外、尽快恢复按法定税率退税;二是取消对加工贸易的限制,全面优化加工贸易的监管环境;三是全面评估和合理调整近年来各部门出台的涉及限制出口的政策措施,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大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大通关建设,降低行政成本;四是尽快出台支持出口企业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五是尽快加大政策性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的力度,帮助出口企业缓解外汇风险和融资困难;六是稳定利用外资政策,及时出台新的鼓励外资导向性政策,允许外资从国内贷款用于资本金投资,稳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和采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