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的要求:顶尖科学家也能“限时造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5:29:19

顶尖科学家也能“限时造就”?

乔志峰

中国官方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到2020年,中国力争培养造就3-5名生物科学重点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目前,中国已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生物技术人才队伍,生物技术领域研发人员25万余人,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14日中国新闻网)

中国提出2020年造就35名顶尖生物学家,豪情壮志溢于言表。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难道顶尖科学家也能“限时造就”?博士可以批量制造、普通专业人才可以大量培养,但有建树的科学家特别是“国际顶尖科学家”,“造就”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能否出几个“国际顶尖科学家”,需要很多条件,除了环境加努力,很多时候还要有那么一点点“运气”。这些条件有的可以人为创造,有的则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此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称20年内中国本土定会出诺奖获得者:“我曾经再三讲,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家啥时候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无数人在盼望、在憧憬。但像这样明确给出“20年内”的期限、且说得如此斩钉截铁者,杨振宁先生还是第一人。一语既出,立即引发争议如潮。不过,杨振宁毕竟是“一家之言”,属于个人言论,哪怕“冒进”一些也无伤大雅。而作为官方、作为堂堂“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却也出现如此豪言壮语,虽然前边有“力争”俩字,还是让人觉得有点“不靠谱”。——并且,谁知道“力争”俩字是否原本就是为了将来拍屁股不认账埋下的伏笔呢?

科技的进步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努力,而非简单地制订一个“规划”便可实现。亩产几万、几十万斤的粮食“大跃进”曾经喧嚣一时,现在早已成为历史的大笑话。科学界理应更理性、更“科学”,绝不可重蹈覆辙搞科学“大跃进”,以免“徒增笑料耳”。

中国的生物技术为何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上述《规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中国生物技术人才总体数量不足;二是缺少尖端人才;三是海外留学人才多,回国人才数量少;四是产出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品的创新创业人才少。我觉得似乎还应该加上两个:一是行政干预过多,科研机构“官场化”;二是好大喜功甚至“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缺乏实事求是、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态度和精神。此两者也是当今中国科研领域普遍存在的痼疾。惟有剥去科研上附着的“政绩”之类的掣肘,让生物科技回归“科学”本质,“国际顶尖科学家”方可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