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纲批评西游记:简析薄熙来12月3日讲话(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01:38

                                           简析薄熙来12月3日讲话(一)

                                                                                                                                           刘仰     (2011-12-06 23:12:04)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等市领导会见了重庆卫视《共富大家谈》栏目的专家学者。两个多小时里,大家围绕发展、民生、共富等问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共富大家谈》这个栏目办得很好,我也经常看。‘众人拾柴火焰高’,任何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看,就会更全面、更客观,给人更多启迪。重庆正在探索一条民生导向、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需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作为各领域的专家,眼界开阔,学养深厚,希望大家畅所欲言。”简短的开场白后,专家学者们争相发言,谈感受、讲意见、提建议,薄熙来也不时插话,与大家亲切交流。最后,薄熙来做了一个小时的讲话。
    薄熙来说:各位专家的意见很有见地,听了很受启发。大家谈到发展的动力,西部开发开放的形式,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如何推动共同富裕,等等,都是我们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同志提到“重庆模式”,其实我们从未讲过“模式”,我们只是围绕重庆自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些探索,没有什么结论性的东西,更不到“画句号”的时候,需要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本人观点:“模式”一般是指比较固定的构架,一种标准样式。对于现在的重庆来说,最为明确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民生为导向的观念,至于具体措施,确实还谈不上“模式”。因此,这番话并不只是谦虚,而是实事求是。就具体政策、措施来说,重庆现在的很多做法,最终成效如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很可能还需要调整,也就是说“需要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这是负责任的态度,不是那种靠一个现成方法就能包办一切的自大。现在很多人到西方走一圈后,往往就以为自己得到了锦囊妙计,借着“先进”之名就开方抓药,往往效果不尽人意。关键就是没有脚踏实地,没有站在中国的现实土地上实事求是地寻找解决方案。因此,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确需要认真地探索,不断地改进和修正。)
    薄熙来说:改革开放30年,东部沿海有了很大进步,今后30年,西部要实现科学发展,是一个很大、很难的课题,需要更多创新和探索,如果只是照搬沿海模式,这篇文章就很难做。比如开放的形式,沿海走“两头在外”的路子,西部就不一定都能走得通,运距过长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内陆地区要扩大开放,需要研究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在人才、市场、环境和通道四个要素上下功夫。这些年,重庆推动公租房建设,三年建五十万套,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住着方便、省心,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稳定、充足的人力资源。论市场,西部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六十,本身就是个大市场,进一步提高百姓的消费能力,拉动内需,是重要的途径。我们还推进“森林重庆”建设,每年投入一百二十多亿,种了很多香樟、银杏、桂花等大树、好树,这不仅让市民多吸氧,投资环境也有了质的改善。随着渝新欧铁路开通运行,我国又有了一条大运量、低成本的国际贸易大通道,西部也由对外开放的“三线”变为“一线”。国家还支持重庆设立了西部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由于几大发展要素日臻完备,重庆对内外客商的吸引力就越来越大,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到重庆投资兴业。2007年,重庆实际利用外资十亿美元,今年有望达到一百亿。重庆在“引进来”的同时还尝试“走出去”,去年对外投资了五十亿美元,今年力度不减。(本人观点:有一种观点简单化地将西部重庆与东部沿海对立起来,这种观点不可取。东部沿海地区最近的发展的确遇到一些困难,原因很多,例如原料价格、人力成本、环保要求等。重庆作为西部开发的高地,当然需要取长补短、吸取经验教训,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东部的否定。有一个国内大型企业的老总说:我在东部沿海的工厂,工人大都来自西部,企业提供一日三餐,还提供集体住宿,但工人依然不开心。现在我在重庆建厂,工人大都是当地的,企业只提供午餐,不提供住宿,加上工资,企业的成本并没有提高,工人却很开心,管理方便多了。这个例子从企业来说,只要解决了物流成本,在东部设厂的很多问题,便减少了解决难度。而物流以及住房等社会公共服务正是西部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从国家层面来说,每年春节的大迁徙,西部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由此也能得到缓解。对于东部沿海来说,也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更高、更长远的发展。这实际上也是共同富裕在全国范围内的体现。)
    薄熙来说:深化改革,也要紧扣民生和共同富裕。重庆大规模建设公租房,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地票交易,在财政的支持下,发展5万家微型企业,解决40万人的就业问题,都是围绕民生。改革为了谁?改什么?怎么改?最终走到哪里去?我们的体会是,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而发展的目的是改善民生。只有紧紧围绕民生,让老百姓尝到甜头,共享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才能体现出社会价值,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本人观点:改革为了谁?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改革。中国要发展,国家要强大,民众要富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再用过去的办法,必须改革,要用适合时代要求的新办法。因此,说重庆反对改革、要搞倒退之类,都是无稽之谈。但是,改革为了谁?的确是一个大问题。邓小平曾经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改革绝不是为了“一部分人先富”,因为,邓小平同时还说:先富要带后富。也就是说,改革的最终目的要所有中国人共同富裕。当一小部分先富的人,他们的致富手段不那么光彩,当“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可能触及那些靠不光彩手段而“先富”者的利益时,他们利用强大的舆论,歪曲重庆的做法,才是很多反对意见的本质。而更多的人只是缺乏独立思考,跟着某些舆论偏听偏信,他们甚至不愿到重庆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所以,“怎么改?最终走到哪里去?”是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用我自己的话说:要不要改革不是问题,如何改革才是问题。)
    薄熙来说: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我认为,改革和开放是动力,民生和共同富裕也是动力。大家常讲,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正确!我看还可以加一句——它是贯穿于发展全程的动力,是最长远、最持久的动力,而且是发展和民生双赢的选择。只有走共同富裕之路,才能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才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和社会的合理性。如果出现两极分化,广大群众只能在旁边看,而不能共享经济成果,他们会做何感想?怎么会有发展的积极性?!如果拉大了贫富差距,整个社会的消费又怎能上得去?最终就会导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失衡,发展难以持续。(本人观点:共同富裕是持久的动力,怎么理解这句话?一,中国人口众多,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是政府出于责任心的动力;二,每一个中国人都想富裕,这是民众的巨大活力。三,富裕的标准是相对的,除了国内,还有与国外的差距。因而,全体中国人民要成为全世界最自豪的人民,将是一个不能停止的奋斗;四,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可以强制性地很快达到。但达到的那一天,便是失去动力的那一天;五,贫富差距太大,成为一种变相的社会等级,使大多数人失去希望,动力也将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