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伴君侧甘为奴百度云:在理想与生存之间——谈两种写作状态(王栋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39:18
我在几个不同场合谈“自由状态下的写作”教学实践,引起了一些同行的兴趣。和所有的教学改革实践一样,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也存在着许多有待探索的问题,同时,在强有力的应试教学体制压迫下,它也可能变形并走向毁灭。
  需要说清楚的是,“自由状态下的写作”根本就不是什么发明,它可能显示了写作教学的一个规律性的问题。此前一定已经有许多实践者,但是我认为“自由写作”在语文界仍没能得到重视,我们的研究还是肤浅的。我在这里试图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理清一些思路,以回答同行的质疑。

一.“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是一种手段
  
“自由状态下的写作”的提出,是基于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害怕作文,而我们一时找不到可以替代起始年级学生写作引入模式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
  我供职的学校有百年历史,巴金、胡风等著名文学家和一大批社会科学学者曾在这里得到过语文的滋养。有学者回忆说,他的成就源于附中让他自由地做梦;有作家说,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是从语文课上开始的……可是当社会在进步,人生变得多彩的时候,竟有那样多的高中学生说他们不喜欢写作,这使我难以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视写作为难题进而厌恶写作的?学生的作文是怎样丧失个性的?为什么他的思维甚至话语方式会和“宣传思维”一个样?为什么他的作文语言没有活气?……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
  想起荀子《劝学》中的“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觉得很可怕,中国人以此说说读书的作用,倒也罢了,如果说这就是培养人的原则,那就是戕害个性,甚或戕害人性,简直太恐怖。然而中国社会津津乐道的正是这种教育,无视人的幸福与快乐,更谈不上发展个性。
  我至今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教育改革的第一波浪潮卷过来时,中学写作教学所面临的困境。那些年,学生能写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规中矩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但是除了对简明的公理进行所谓的“雄辩”给我留有印象,从内容的开放度和表达的个性化而言,皆不及现在。然而现今大批学生的困惑竟是“不知道什么可以写”。1984年秋天起,我在课余办一份名叫《树人》的杂志(巴金先生还专门题写了刊名),当时很少有学校办铅印文学季刊,所以杂志的名声很大。这份杂志上刊载的学生习作基本上是课外的,有些教师看了感到奇怪:这位学生课堂作文不知所云,为什么给校刊的作文能写得这么好?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他喜欢写的内容,他尽心力地去做,他不在乎老师如何评价,他不在乎那个分数,所以他能写得好;而教师脱离了教学情境来评价学生的文章,有了新的思路,所以会认为他写得好。
  也可以逆向思考:语文教科书所选的文章,作者大多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学过“写作学”;很多专家研究编写作教材,结果吃力不讨好;教师按部就班地遵照写作教程操作,却把学生写作的兴致抹杀了……这些现象,又该如何解释?
  我不想(也不可能)否定常规写作教学对丰富学生写作的思想和智慧所起的作用,但是多年来的劳而无功(或曰低效)迫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写作教学流程呈现出的总是低效,那有我们什么必要重复错误呢?
  回忆1985年以后作文教学成功的个案,有一个发现,这些作文教学设计几乎全是“离经叛道”的,没有一个是常规教学的结果,这种现象激发过我研究的兴趣。这些个案的共同之处,无一例外的是刺激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形成了自由写作的空间。1999年,我们在开始自由状态下的写作实验时,学生同样有一个接受过程。作为思想发动,第一次“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还是有题目的——《今天,我要自由地写》,意外的是全班有一大半同学不理解这究竟是作文题,是教学要求,抑或是“宣言书”?大约有十七八个同学在文章中表达了这样一些意思:我忽然发现我是可以有自由的;被束缚得太久了,现在我已经不会走路了;我希望能给我点明确的限制;我已经不会飞了……也有学生激情飞扬,认为从此可以面对自由的蓝天了……
  “自由状态下的写作”实施了三个学期,每次作文,学生自由写作,文体不限(字数也不限),为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教师也提供几个参考题。在作文批改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同时针对存在问题从章法技巧角度提出建议。我一直很重视作文讲评,实施“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作文讲评要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写作,肯定他的自由选择,展示全班多彩的写作内容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以期对学生有更多的启发。
  今年,我对自由写作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首先在于:既是自由写作,有没有必要逼使学生当堂交作文?比如星期三是固定的作文课,可是这一天恰恰他没有灵感,根本写不好,或者根本不想写,那么对此应当作出怎样的安排?在学生暂时还没能从写作中得到愉快时,又如何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不久前听浙江一位教师说她已经取消了课堂作文,只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交12篇随笔,“随写随交,随交随改”。我认为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尝试这类的改革。
  自由状态下的写作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呢?回顾几年的实践,我不敢说学生“热爱写作”,但是可以看出,至少他们不再畏惧写作。学生知道“作文也可以这样写”,他有了写作的自由,也就容易得到写作的自信。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写作天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学生逐步意识到:他面对的世界很丰富,而他的心灵世界更丰富。他对生活,对世界有了较多的感悟,他也开始有了“一触即发”的体验,“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发现”的意识强了,想象能力变得比较丰富了,见到什么都有写作的可能,因为这些都是“我的”,他的写作开始有了个人色彩。契诃夫有次散步时,指着一个空罐头盒对托尔斯泰说,你信不信,我能以这个空罐头盒写出一篇小说来,托尔斯泰表示相信。我上课说到这件轶事时,有不少同学在下面说“我也行”,——这在此前是不大可能的。同时,自由写作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愉快。对学生来说,“这是我自己的作文,不是老师要我写的作文”。自由写作更有利于倡导人文教育,让个性在自由的天地中发展,因为热爱写作的人比一般人更有追求真善美的愿望。
  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可能替代作文教学课程。我们在随机的教学指导中一直很注意强调写作的基本功,并非说有了自由状态下的写作,其他的训练可以不要了。

二.要重视“不自由状态下的写作”
  
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是“不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自由写作张扬个性,更多的是文学创作,而应用写作几乎全属于不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有同行质疑,实施自由写作,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可是高考作文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学生将如何应对高考?实用写作是不自由状态下的写作,而高考可能是“最不自由状态下的写作”了,所以不得不重点谈这个问题。
  作为教师,一遇教学改革就直截了当地提出高考问题,的确让人伤感。但是高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有人把“难度有余,高度不足”作为语文高考试题的基本特征,是颇有道理的。高考的确是一种低水平的考试,因为它必须考虑几百万考生的“及格水平线”,要让考生能写出一些话来,所以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文字才会那样叠床架屋,处心积虑,唯恐人知又唯恐人不知。
  如果换个角度思考:不作任何改革,按照过去的作文教学模式,是不是就能对付得了高考呢?好像也对付不了。每年几百万考生的作文,能让人看得下去的也就是那么几百篇。一篇《赤兔之死》竟能炒得亚洲都知道,足见全社会的写作素质都有问题。不但如此,每年都有堕落的媒体兴风作浪,热衷炒作高考作文消息。有位韩国汉学教授告诉我,在韩国的一次汉学研讨会上,有人提出中国语文教育出现复古趋势,理由就是全国的报纸都刊登了《赤兔之死》,——这种误解固然有对中国传统政治现象的习惯判断,和全社会不恰当地夸大高考作用也是很有关系的。
  研究高考的同行极多,有件事一直有人提而没有人去做,即考生平时作文成绩与终端显示结果的比较。大约有10年时间了,不断地听到教师埋怨高考成绩与学生平时成绩“倒挂”的现象,解决问题的途径竟是教师就此给学生“加码”,以期实现学习投入与高考成绩的“相符”。我认为结果很可能南辕北辙。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中国的高考有其特殊的背景,有其独特的操作方式,不但如此,教育界乃至一般百姓,已经适应了这种考试模式。它不是一个优秀的制度,但是它是目前社会条件下惟一比较公平的制度(而且以目前的社会风气,我们只配用这个制度)。不管录取上是否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公平,至少在目前,考试还是公平的。近年社会对高考作文的关注超乎寻常(这也许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每年高考进行期间,传媒最热衷的就是评说高考作文,因为在多数中国人看来,这是个能插得上嘴的科目,这也说明“作文”在中国受重视的程度。然而作文阅卷标准是否能被准确地执行,可能谁也不敢说。
  权威人士评说高考作文,总是期望过高,总是认为考生作文整体水平令人失望,总是指责教师不重视作文教学。我认为这些看法脱离实际,表现出对中学写作教学状况的无知。学生要在40分钟到一小时内写出“让人眼睛一亮”的作文,不是一件容易事,而眼高手低从来都是评论家的通病。2003年我在江苏高考阅卷点提出“阅卷教师先下水”的建议,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熟悉高考阅卷的教师都清楚,一份作文试卷的评改时间极短,也许就是几分钟,也许就是九十秒钟,不管各地如何强调认真细致,教师都不可能像平时批改作文那样对一份试卷反复斟酌。有些教师评卷时下手比较“重”,而他对题目思考甚少,有的教师或许根本不会写文章,或者连别人的文章也读不懂,但是他似乎有权对学生作文提出各种高要求。作文教学不得不考虑高考,考虑高考就不得不想到特殊的评价标准,这就是“应试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也是“最不自由状态下的写作”形成原因。
  高考作文是不自由状态下的写作,那么,学生适应了自由写作是不是就无法面对这个“不自由”呢?我认为这种担心有些多余。如前所说,既然规范的写作教学都未必能对付高考,何以见得自由写作走不出一条路子呢?何以见得自由写作就等同于“不规范”呢?
  绝大多数情况下,应用写作都是不自由的,高考犹甚而已。最近听到有人质疑,问为什么高考作文评卷要考虑审题?——我认为这是对高考的性质缺乏认识所致。如果不考虑审题立意,一个省区几十万份作文将如何批阅,如何制订一个相对公平的标准,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可能都是难以想象的问题。所以教师在高考作文指导上,暂时只能考虑适应这种“主观命题,主观阅卷”。同行都知道,高考作文和平时的作文教学有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是两回事,既然是两回事,我们又何必耿耿于怀于“倒挂”呢?就目前的命题方式与阅卷水平,我们无法承认高考的权威性,而现实状况是它根本不管你承认不承认。
  我们不得不承认高考是指挥棒。可是,目前的高考不但没能指挥教学承载人文教育的重任,也无法指挥培养语文素养的任务。就大面积学生而言,他们在应试作文指导中所学会的,至多是“老把戏”,如议论要“一分为二”,于是便把辩证法用到无所不在的地步,这也就造就了庸俗的政治。有前辈感慨说,现在的学生写文章不大气,连文革期间的都不如,这种比法固然不妥,但是“器识狭小”、“浅薄平庸”、“没有灵气”的确是学生写作的通病。在这种状态下,考生的文章甚至给人一种“就是不想让你喜欢”的印象。
  然而我认为,高考作文是不自由的写作,但是不等于说戴上了镣铐就一定禁锢了思想,考生仍然要有发挥的意识。对付高考这种不自由的写作,同行已经有了不少的应对方法。我们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智慧不得不用到这些方面,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的痛苦所在。
  我经常对学生说,能在高考作文中一显身手固然不错,但是不要指望高考作文能得高分,你需要做的是从容地对付它,想办法不吃亏。对付应试作文有些俗招,虽然不是写作的正途,但是有用。比如写议论文:最好用一句话开头,要会写一段漂亮话(要有感情,有高度),分论点要排列整齐,例证要新鲜,要有点雄辩的样子,一般有五六段就可以了,不要搞得太碎,来几个排比句,或者来几个反问,结尾收束时不要说空话,编故事要合情理,记叙文要有点“煽情”……有人认为教师不该教这些东西,可是我们应当明白这不是理想的写作,而是为生存的写作。为了学生的生存,这样的做法也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况且以现今的阅卷水平和形式,用这种办法去“混分”也是一种必然。
  在作文教学中贯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重视提高应用写作能力,这是下一步的工作了。

三.理想的作文教学和生存的作文教学
  
把自由写作作为高中起始年级的主要作文形式,也许是个矫枉过正的选择。请客观地思考我们面临的教学环境:整个社会充满功利主义的教育期望,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长远利益?不但教育界,全社会都漠视人文精神建设,我们民族面临着人文精神的缺失。具体而微的典型,是每年招生季节的全民性动员,每年的高考引发的社会话题,主体传媒每年都大谈“状元”流向,企业出资让高分学生坐飞机上大学,连餐饮业也抓住“谢师宴”的商机……想一想,在中国,一个不会考试的学生会有什么命运?有学者提出“应试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认为中国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属于一种有效的基础教育云云,这种观点,可能忽略了人的幸福和利益。况且即使同样存在“应试”的必须过程,在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潮流中,中国现阶段的考试性质及固守的模式是很落后的。
  和国家的发展形势一样,我们向往理想的作文教学,而在现阶段,我们不得不考虑生存,也就不得不精心考虑如何带领学生通过高考这道“封锁线”。对作文教学的评论,大家有很多批评意见,但是很少有拿出办法来的,足见这是个难题。现在我们更需要的是建设性的意见,需要不怕失败,大胆地探索和实验。
  写作是人的心灵活动,也是人重要的生存技能,它会伴随人的一生。惟其如此,才更显得重要。写作的基础教育必须在高中阶段基本完成,因为除了读中文系,大部分学生在结束高中学习后是不再上写作课的,所以在高中阶段应当有高质量的写作实践。
  理想的作文教学,真正把写作当作一种生命运动,当作思想的实践和走向智慧的活动。在这种愉快的精神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同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人生和社会……可是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我们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呢?(我甚至想过:我们有没有走上过这条路!)学生和家长,甚至有教师同行也曾悄悄地说:高考不考的内容,是不是就别教了……
  现在的困难是:我们只有一份力量,既要用来追求理想,也要用于考虑生存。
  我曾把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任务简单归纳为两个:给学生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和语文素养,搞到一张上大学的门票。现在我们面临的矛盾是,因为这张“门票”太有诱惑,和人的身份地位物质利益直接挂钩,所以他会过早地要这张门票,他的眼睛也只看到这张门票。一些文化名流、知识精英也非常在乎子女的这张“门票”,几乎没有一个不低下高贵的头,完全背叛与他们平素的精神宣言;教育官员大谈素质教育,可是子女还没读到高三,就托关系找家教。这种现象,不是少数。
  对僵而不死的落后教育,我也曾有激愤之言,我认识到这种教育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会让我的工作变得毫无价值。我们以前做过的和现在正在做的许多尝试,都不过是改良。我们批判改良主义,可是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没有能力“革命”,只能改良,只是改良不等于“盘辫子”,需要有实质内容。
  自由与不自由两种状态下的写作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怎样才能通过自由写作获取写作能力,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还有哪些路可以走,新的课程标准把必修阶段的学习定为“1·25年”,在这短短的两个半学期中,还能不能实行自由状态下的写作教学,这些,还有待长期的探索,现在作结论为时过早。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在自己的理想与自己所追求的女孩子之间的选择! 谁能说清楚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呢 我们生存在三维空间,那么四维五维空间是什么状态呢 前途前途有利可图,理想理想有利可想,你如何理解金钱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前途,前途有利可图,理想,理想有利可想,你如何理解金钱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前途前途有利可图,理想理想有利可想,你是如何理解金钱与理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文Windows中,为了实现全角与半角状态之间的切换,应按的键是 爱与不爱之间有多少种中间状态? 请问12000元买一台37—42寸平板电视,怎样在品牌之间,液晶与等离子之间选择 雨果写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的意思? 雨果的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的意思? 怎么才能写作进入状态? 寻找——理想 理想——人生 在爱与不爱之间 在分手与逃避之间. 当你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了,你会选择放弃吗? 走出学校,如何以平常心去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移动激光全息图影技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大体论述一下中国与西方的理想人格之间的不同之处 人生观及理想的写作范文 电视剧《生存—民工》中薛六的扮演者是谁?他是职业演员吗?如何与他联系? 为什么我的笔记本电脑在用电池的时候状态会在电池与交流电之间不停切换导致屏幕忽明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