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的马甲文集百度云:地标建筑不能简单拷贝(时事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1:38:58
马广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1月06日   第 05 版)
近日,一座类似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造型的建筑物出现在北京望京街头,引起市民议论。该建筑物由朝阳区望京街道建造,政府部门称其为地标性建筑,目的是方便居民和路人认路。但有市民认为,这并不能代表望京的特色。
的确,如果没有一个地标性建筑,一个城市或地区必然是平庸而单调的。但是,如果只是拙劣地模仿和拷贝,那同样会让一个城市或地区失去个性和魅力。标志的属性是独特和唯一,地标性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结果,仅靠复制模仿难免落入“东施效颦”的窠臼,不仅伤害了自身的美,最终也会贻笑大方。
著名美国政治家彼得·波特说过:“在宇宙的中心回响着的那个坚定神秘的音符‘我’。”这个“我”指的是个性。一个城市和地区的魅力也取决于它的个性,这种个性扎根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环境之中,它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精气神,也是城市的信心之源。因此,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地标建筑不应该只是简单模仿,而应该体现这个城市或地区固有的个性风貌,凝聚着人文精神。它应该可以存在数百年而不改,经得起历史的磨砺、岁月的打磨。
每座历史名城都有着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它们正是依赖于这种积淀下来的独特个性才形成了不一样的“我”。城市建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所谓托物寄情、托物寄史,张扬城市个性,一定要强化城市固有的东西,比如发掘城市的历史风貌,把它们的价值体现出来。再说,历史选择了在这样一个地方造就这样一个城市,就是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说,既然每个城市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环境空间不同,历史积淀不同,城市理念和行为形象也不同,那怎么能进行如此成本不菲的复制呢?著名作家蒋子龙说:“一个城市没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不管外表多么张扬,骨子里也是失魂落魄的。”也就是说,一个有着自己建筑个性的城市才能体现城市的活力,才能形成自己的氛围,使整个环境显得独一无二,也才能凝聚发展的信心。
其实,“东施效颦”又何止一个望京街道?如今很多城市和地区都成了“克隆”的高手。笔者呼吁,作为城市的规划者、决策者、管理者和建筑师们,一定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内蕴进行个性的建设。鲜活的城市个性是永远无法被克隆的,正如著名国画家齐白石大师所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不知那些热衷“克隆”的管理者们能否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