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英雄云镝:转-钓饵百科知识大全4 - 钓饵论坛 - 海峡钓鱼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34:40
七、鱼饵及诱食剂的选用规则:
前面列举了很多与垂钓及鱼饵相关的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垂钓爱好者对此有个初步或概括的了解与认识。至于在垂钓中如何做到正确地选择和使用鱼饵,除了要了解与认识这些基础知识外,还有根据以往的垂钓经历来积累和总结经验,从而熟知并掌握一些因地制宜的用饵手法。当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饵和五花八门的小瓶装诱食剂时,很多渔友都会感到十分茫然,因为不知道使用哪儿种鱼饵好,也不知道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诱食剂。对于各种商品饵及诱食剂的使用效果,渔友们的感受如同盲人摸象,反映不一。很少有人相信凭一款鱼饵能够钓遍天下,这是因为鱼饵的广谱性还不够强。“谱”是范围的意思,“广谱性”顾名思义就是其特性指适应的范围很广泛。从鱼类自身的食性、生长、繁殖、疾病到水体的温度、含氧量、pH值;从季节、天气、环境的变化到垂钓方式的不同,等等这些与垂钓相关的因素也都是制约鱼饵广谱性扩张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某款鱼饵或某种诱食剂的功效都不能片面的去下结论,“因地制宜”是对如何选用鱼饵做出的最好的解释。下面我们就针对其相关内容作一下详细的介绍:
①、鱼饵及诱食剂与垂钓水体的关系:
鱼类的嗅觉有一定的感知范围,同时也有它的盲区。鱼类的嗅阈值是可以根据水体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水体的温度越低,则鱼类的嗅阈值就越大,相反则小。还有就是水体呈味度越高,则鱼类的嗅阈值就越小,相反则大。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假设:设已知水体呈味的阈值为0.01-30PPM,设已知鱼类的嗅阈值为1-80PPM,那么,由于水体呈味的干扰,鱼类只能感觉到水体中呈味物质挥发在30-80PPM之间的气味。也就是说,30PPM以下的气味已经成为鱼类嗅觉的盲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营养类物质的原料如果含量不够高,自身所携带或挥发的气味达不到30PPM,鱼类就很难发现它的存在。相反,假如鱼饵的呈味度超过了80PPM,特别是那些各类香精含量高的鱼饵或添加剂,那么鱼类同样不能辨别或接受,只有当鱼饵在水中经过稀释、扩散和水中生物化学分解等逐渐降低其呈味度后,鱼类才会慢慢接近。因此,了解鱼类的嗅阈值的变化及与水体的关系,在垂钓时对鱼饵的选用至关重要。
a、自然水域:适合垂钓的自然水域包括有海洋、江河、湖泊和池塘等。因受环境的影响,自然水域的水体质量较好且水体呈味度偏低。生活在自然水域中的鱼类其嗅阈值都比较大,对水体中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挥发性气味物质都很敏感,即使呈味度很低的物质出现,鱼类也能感觉的到。尤其是在春秋两季,水温较低,鱼类的嗅觉会变得更加灵敏,垂钓时使用红虫或蚯蚓会有很好的渔获,而使用商品饵则常常无鱼问津。这是因为商品饵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含有一定量的香精成分,导致其鱼饵的呈味度大大高出了鱼类此时的嗅阈值范围。因此,在自然水域垂钓,用饵应以营养成分含量高、呈味度略低的鱼饵为主。很多营养原料包括有氨基酸、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自身都有一定的挥发性气味,虽然这类挥发性气味的呈味度相当低,但仍在鱼类的嗅阈值范围之内。所以,在水体质量较好、水体呈味度低的情况下,不但营养类物质所呈现出的挥发性气味对鱼类会起到一定的诱食作用,同时,鱼饵适口性的好坏也会显得尤为突出。
b、人工水域:适合垂钓的人工水域包括有水库、人工湖泊、人工河、水渠及池塘等。与自然水域相比,除了大型的人工水库和人工湖泊之外,一般的人工水域的水体质量相对较差且水体呈味度也偏高。在大型的人工水库和人工湖泊垂钓,其鱼饵的选用方法与自然水域基本相同。而在一般的人工水域或水质略差的水体中垂钓,其鱼饵及诱食剂的选用应以呈味度适中并适量添加一些广普抗应激类药物为主。因为在这一类型的水域中,由于受水体呈味度的影响,鱼类已经很难再感觉到由一般营养原料所挥发出的气味或味道。所以,适当提高鱼饵的呈味度会使鱼饵更容易被鱼类所发现。
c、池塘:池塘有天然池塘和人工池塘两种。在这里用单一章节来讲述池塘钓法,是因为池塘钓法目前已经成为垂钓中的一个主要的分类。用通俗的话说,在自然水域垂钓被称为是海钓、野钓、库钓和溪流钓等等,而在池塘垂钓则被称为是放钓。在人类的社会进程中,每个时代都会有与其相关的历史产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放钓就是目前这一时期由商业行为衍生出的一中新型的垂钓方式。放钓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池塘内原有的水产养殖鱼来进行放钓,二是只使用池塘水体,而鱼则由外部引进。刚刚开始放钓的池塘,我们称之为新坑,把长期放钓的池塘称之为老坑。新坑的水体质量要好于老坑,但又略逊于其他的人工水域,所以在垂钓用饵上仍应以呈味度适中并适量添加一些抗应激类药物为主,而老坑因长期的饵料投放势必会造成水质的恶化,所以在垂钓用饵上则应以呈味度偏高并多添加一些抗应激类药物为主。
d、竞技池:竞技池是池塘的一种,有临时性和专业性之分。临时性竞技池因所选用的池塘各不相同,其水体质量差异较大,所以用饵的变化也就非常大。在临时性竞技池垂钓,首先要观察和判断水体质量,估算水体呈味度的阈值范围,然后再因地制宜,确定用饵的方向。一般专业性竞技池的水体质量都不好且水体呈味度偏高,这是因为经常性、大规模的集体垂钓导致池塘内的鱼饵大量残留,况且鱼类经过反复的被钓和释放,使其鱼类的机体内外广受刺激,大部分鱼类都处于应激状态下,因此垂钓时应选用呈味度偏高并多添加一些广普抗应激类药物的鱼饵。
e、活水水域:河流、山溪和水渠等均属于活水域,包括排水时的水库和人工湖泊等。因为水体的流动,鱼饵自身的呈味度极易扩散并降低,所以在用饵时要选择呈味度略高且缓释效果好的鱼饵。涨水钓鱼,落水捉虾。说的是鱼类可以利用侧线感受水位的高低,当水位降低时,鱼类会紧随水体流动的方向而行走,其目的是避免搁浅,而虾却常常因搁浅被捉。涨水时因外来水体流动会带来很多食物,可促使鱼类的摄食欲望的增强,因而此时垂钓其时机最佳。
f、污染水域:污染水域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体质量、造成水质恶化的水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野外的自然的垂钓环境越来越恶劣。又因某些地区地下水位低且水资源贫乏,使得许多垂钓爱好者无的放失,不得已也只好找些污染程度较轻的水域去垂钓。对于鱼类而言,水体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水质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生长、繁殖和存活。pH值是指水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天然水的pH值多在6~9范围内,pH值不仅与水中溶解物质的溶解度、化学形态、特性、行为和效应有密切关系,而且对水中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了pH值以外,水体中所含的其他物质如氮、氨、磷等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以及重金属等等,如果指数超标也会影响鱼类的生存。由于水体受有机、无机还原性物质污染时溶解氧会降低,严重时可以造成鱼类的窒息死亡。因污染水域的水质恶劣且呈味度极高,所以在垂钓时必须提高鱼饵的呈味度,以及在鱼饵中要大量添加广普抗应激类药物。
②、鱼饵及诱食剂与垂钓时节的关系:
时节是影响水体温度的重要因素,而水温又是影响鱼类摄食的重要因素。这种连锁的反应会使鱼类随水温的高低而使其机体的生理代谢产生变化。鱼类的摄食与生长是随水温上升而呈正相关。一般在12℃以上摄食生长,以18~23℃时的摄食量最大,生长也最快,水温升至26℃以上,摄食量下降,28℃以上就进入“夏眠”。另外,水体呈味度的高低与时节有着直接的关系,鱼类的嗅阈值和味阈值又会因水体呈味度的高低而变化。那么,垂钓用饵与时节的关系就显得惟妙惟肖了。当然,选用鱼饵的前提还是要首先确定其垂钓的水域和水体,然后再进行已确定范围之内的调整:
a、冰钓:冰钓是指当水体表面结冰封冻后,人们在冰面上掘出冰洞后再进行垂钓的一种垂钓方式。因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冰钓形式一般只出现在我国的北方。冬季是太阳距地面的最远时节,加上受冰面的阻断,阳光照射水体的强度和深度均大幅减弱。由于缺少了阳光的照射,水中的大部分植物已不再产生光合作用。水温也随之下降的很快,冰面下的水温最低可达到4℃度。水在0℃~4℃之间,热缩冷胀。水在4℃以上,热胀冷缩。水在4℃时体积最小,因而4℃时水的密度最大,含氧量也最高。在低温条件下,水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分解也变得十分缓慢,从而导致了水体呈味度的降低。因此,鱼类在这一时节其嗅阈值可以达到最大,也就是说,在这一时节鱼类的嗅觉灵敏度最高。鱼类的嗅觉灵敏度越高,垂钓时所选用的鱼饵的呈味度就应该越低,这就是垂钓用饵的规则之一。所以,在冰钓时尽量不打窝或少打窝,钓饵也应该选用纯天然或与天然等同的物质原料所制作的鱼饵。冰钓常用的钓饵有红虫、蚯蚓等,但鱼类在冬季并不是不吃素饵,有时用小米等粮食作物打下的窝子会被鱼类一扫而光。
b、春秋钓:在春秋两季垂钓,虽然气温和水温很接近,但用饵仍有区别。春节的水温由低转高,水体呈味度也开始回升。鱼类的嗅觉则开始进入由灵敏到迟钝的渐变过程,但其嗅觉依然很灵敏。所以,在春季垂钓仍需选用呈味度略低的饵料,以营养类原料含量高的鱼饵为主。另外,以蚂蚱、蝈蝈、蟋蟀等昆虫为饵钓草鱼,在这一时节其效果最佳。因为昆虫的体液和血液一样都在鱼类的敏阈值范围之内。暮春初夏,雨水增多,气温上升较快且昼夜温差也较大,水体环境变化尤为显著。随着水温的回升,鱼类的摄食量和耗氧量也会相应增加,水体的呈味度自然也会升高,所以在垂钓时可以提高鱼饵的呈味度。秋季的水温由高转低,水体呈味度开始回落。鱼类的嗅觉也开始由迟钝走向灵敏,但这种鱼类嗅觉的渐变过程很慢,秋季的鱼类其嗅觉仍很迟钝,只有到了深秋,鱼类嗅觉的灵敏度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秋季垂钓,用饵仍需选用呈味度略高的鱼饵。
c、伏钓:由于水体温度的关系,夏季是鱼类嗅觉最迟钝的时节,也是鱼类嗅阈值最小的时候。如果水温达到18℃以上时,鱼类的嗅阈值会比冬季缩小一倍。因此,很多以天然及营养类为原料的鱼饵,如以鱼粉、虾粉、肉骨粉和蚯蚓粉以及其他以氨基酸、维生素和蛋白质为原料制作的饵料因其呈味度低,对鱼类均不能起到很好的诱食作用。而营养类含量少但呈味度偏高的鱼饵,如以各类香精香基来提味的饵料却能引起鱼类的注意。这就是为什么天热时用“香”饵及天冷时用“腥”饵的主要原因。虽说“香”与“腥”是区分饵料气味或味道的惯用俗语,但真正意义上的区分还是应该是以鱼饵呈味度的高低来见解,因为绝大部分“腥”饵其呈味度都接近于天然,而“香”饵大都含有香精成分,其呈味度要比“腥”饵高出几倍、几十倍或几百倍不等,所以单纯使用“香”与“腥”从气味或味道上来区分饵料是不正确的。水体温度与鱼类敏觉的关系也是成反比的,即水体温度越高其鱼类的敏觉就越低。因而在伏天垂钓时,如使用红虫、蚯蚓等含有血液和体液的活饵,其效果远不如在早春或晚秋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