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诺吸尘器使用说明书:毁人一生的99个坏习惯-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16:27

毁人一生的99个坏习惯-2

成功之道 2008-01-13 09:51:46 阅读22 评论0   字号: 订阅

 

 

正文 第16节:情绪冲动

 

 

 

 

 

 

 

 

  旭犯了职场中的大忌--太情绪化了。

  旭也想让自己"老练"和"成熟"起来,然而一碰到让人恼火的事情,她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碰到问题不想为什么,只凭着感觉和情绪办事,只想干好工作,用业绩说话,在为人处世上太缺乏技巧,常常费力不讨好。尽管事后觉得不值,但当时就是不能冷静下来。

  遇到像旭这样的情况,就要好好调节了。首先遇到事情和问题先别急,要冷静思考,领导之所以信任和提拔这位同事,她一定有让领导认可的方面。尤其是碰到恼人的事情,先不要发火,拼命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作决定。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事情一旦爆发,事后是无法弥补的。还有就是不要苛求什么,学会缓解和释放压力,调整好心态,心平气和地做人做事。

  女人是感性的,男人是理性的。然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不合时宜地表现出过分感性,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正文 第17节: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No.14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大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一切的真理,都得经历这样三个阶段,才会为世人接受:第一阶段,觉得可笑而不加理会。第二阶段,视为邪说而强烈抗拒。第三阶段,未加思索就欣然接受。所以,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信念,就如神经系统被下了一道紧箍咒,你的现在和未来,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一个人如果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就必须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在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意见之间,有一个坚定的判断。否则,我们很可能会失去自我。

  去年大学毕业的小李,是家里的独生子,喜欢周杰伦那种桀骜不驯的味道。但是工作一年后,小李发现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样。他的运气不错,在一家外企人力资源部做助理。上班第二天就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天,急忙冲进电梯的小李,发现后面站着的正是昨天刚见过的公司副总,即人力资源部的主管。

  小李开始犹豫要不要回过头打招呼,但是他怕自己显得太巴结,又担心人家不一定能记住他,还要当着电梯里所有人作自我介绍。于是他下定决心,就当没看见。没想到后来给副总的秘书送报告,刚巧副总从办公室里出来,却像没看见他一样,目光飘得很远。他开始后悔电梯里的行为,心想副总一定在电梯里看见他了。

  没过多久,更倒霉的事情来了。上司带着小李,一起陪着副总和客户吃饭。因为上次的事情,小李很想借这个机会与副总搞好关系。但是整个过程中,他几乎没有任何表现,仅仅是在内心进行了无数次的挣扎。他被自己太多的想法搅得像个傻子。

  在去酒店的途中,刚开始上司和副总说公司的事情。他想,公司的事情,我这个新人不好插嘴,就一直保持沉默。中间副总咳嗽了一阵,他很想趁机问问,副总你生病了吗?但是这个念头一出,他自己都觉得害臊,"谄媚"这个词一下子就冒出来了。倒是他的上司开口了:"最近身体不好?"副总叹了口气说,老毛病,一到秋天就犯。于是,他们又聊到生活。中间小李几次想参与到话题中,又想,人家关系熟悉才谈这么亲近的话题,你有什么资格参与?不要搞得像隔着我的上司巴结副总一样。所以,整个途中,他都是沉默的。

  下了车,小李发现副总手上提着一个大大的电脑包,臂弯上还有一件风衣,就想,我是不是应该把他的包和风衣拿过来拎在手上?可是,如果我那样做了,我不就成了跟班的?"小丑"的形象又开始在他的脑子里徘徊了。就在他犹豫的时候,副总已经走到了酒店里边,对方公司的人也刚好迎了出来。双方握手时,小李明显看到副总很别扭,似乎还横了他一眼。他越发紧张起来。

  吃饭的时候,他简直不知所措了。因为觉得自己地位低下,所以敬酒这种场面上的事情自然应该沉默。与对方公司交流、谈天这种事情,他似乎也不知道从何说起,他的主管事先完全没有对他交待过。小李觉得自己就像空气一样,干坐在一边。主管后来要他表现一下新人的风范,去给对方的副总敬杯酒。他立刻说自己不会喝酒,敬果汁可以吗?轻松的气氛一下子又没了……

  这个故事,看上去好像是因为主人公不会圆滑处事,内心有太多的个人想法。实际上,任何人不会天生就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养成得的。一个人的看法,有时候往往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小李的犹豫不决,其实就是因为被有形的、无形的许多看法所左右了,比如同事们的以及主管副总的,社会道德的身份观念等也深深影响着他,于是他最后做的,反倒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其实这些都是很细节的东西,如果觉得可以做的,没有必要犹豫那么多。

  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像故事中的这个人,太看重别人的看法和反映,顾虑重重,将本来挺简单的事情倒办得复杂化了。

  要知道考虑事情,首先要从大局出发,对上不卑不亢,对下恩威并重,并敢于有技巧地说"不"。同时培养自信和综合能力,化复杂为简单。

  如果一个人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就必须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一旦你接受了别人的信念,你的现在和未来,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正文 第18节:自我展示过度

 

 

 

 

 

 

 

 

  No.15

  自我展示过度

  人生在世,有如白驹过隙,在短暂而操劳的一生中,人们所拼命追求的是些什么东西呢?毫无疑问,人们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其中一个常见的表现,就是人与生俱来渴望被尊重和赞美,强烈反感被批评和恶意中伤。这也是人追求自我实现的动力。

  一代霸王项羽有言:"富贵不还乡,犹锦衣夜行",就是说: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如果不回家乡去展示一番,就好比穿着华丽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样。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自我展示心理,深层的原因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些朴素的语言都道明了一个事实:在很大程度上,人活着是要为一个体面的位置而拼命奋斗,努力做到不被别人看不起。

  但是怎样才能够不被别人看不起呢?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身怀"珍宝",即便是身怀"珍宝",也还需要有人知道。如果不是别人替你宣传,你自己就需要进行一番展示。

  人们获得自我实现时,就能获取一种高人一等、受人尊重和羡慕的感觉,任何一个成功者,都将在别人仰慕的目光中沉醉不已。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展示是分不开的,而前者本质上是一个进行自我展示的过程。展示过度就滑进了炫耀的极端,不仅得不到快乐幸福,还会苦恼无比。

  小慧是幸运的宠儿,美丽聪明的她一直是异性追逐的对象。也许是从小就被宠坏的原因,她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的确,无论在相貌上还是业务上她都是佼佼者。但她却很少有朋友,特别是在单位,同事们表面上对她笑脸相迎,但实际上都敬而远之。

  偏偏小慧也自恃有才有貌,一股从内心里透出来的优越感,使她说话时都有种盛气凌人的样子,而且她还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让人感到格外的不舒服。

  也许在不知不觉间,具备优越条件的你,一不小心就将自己的优越感展示无遗,但是却没有想到,这种展示会使得周围的人很不舒服,进而对你产生反感。当这种反感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再有优越感的人,也将失去展示自我的舞台。

  过犹不及,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的。再有条件进行自我展示的人,再有资格获得别人夸耀赞美的人,都不应该将自己的优势,毫无节制地暴露在别人面前。也许仅仅就是一个卖弄的姿势、一种炫耀的语气、一个傲慢的眼神,积累起来就会成为一种令人无法容忍的恶习。

  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那样,自我实现欲乃是人最高层次的欲望,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要出人头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这种自我实现欲望的极端也就是虚荣欲的畸形状态。事实上,人的虚荣欲是构成人生追求的主要成分,不可缺少而且最有决定性作用,是一种终级欲望。但是表现过了头,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了。

  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在种类上是多样的,但它们通常是有限的并能满足的。我们的内心,其实就是这样,为有限度的自我展示、"虚荣欲望"等提供了满足的空间,留有余地,适度的时候,幸福和快乐会接踵而来。但是不能过分,否则就是痛苦和伤害了。

  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和赞美,而强烈反感被批评和恶意中伤。但过犹不及,再有资格获得别人夸耀赞美的人,也不应该没有节制地自我展示。

  No.16

  超级自信

  富兰克林说:"自信、自大、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人都是需要自信的,没有自信的人始终惶惶不可终日,干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自信满满的人神采奕奕,干什么事情都挥洒自如。自信可以是自己给的,也可以是别人给的。因为自信与否,是在和别人的对照中显现的。人类社会说到底,就是人与人相互比较竞争的过程,如果你和别人比较,你具有明显的优势,那么在竞争的过程之中,你明显就会觉得自己的困难比别人小,自己的信心比别人足。

  但是自信过了头,不仅办不好事,而且还会显得缺乏涵养。尤其是一个超级自信的人,面对一件许多人确实办不来的事情时,自己夸下海口:一切不过是小事一桩,难不倒我!那么事情办成功了,自然能够增添别人对你由衷的佩服,但是如果办不成呢?那就只能显得你自负透顶、缺乏足够的自知之明。

  所以,一定的自信,是帮助我们战胜困难的动力,但是自信过了头,将会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在高中就很优秀的张华,长得好看,性格又开朗,人缘很好。大学里什么CS、动漫、网聊、网游他都精通,MP3、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填充着他的信心。在学习上,他更加不会将那些从农村考进城的穷小子们放在眼里。

  一直以来,他也是一个很少失败的人。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那些困难并不能难倒他,而他眼中的困难,其实并不多。即便是真正遇到了,他也会背水一战,不给自己留退路。结果往往不出所料地符合他的预期。这样下来的结果,就是他绝对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只要付出,就一定可以将要得到的攥在手中。

  张华并不知道别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直到那次感情上的波折发生之后。那是他第一次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于是他毫无顾忌地向她表白。开始的时候,对方也没有表示强烈反对,但是只答应做普通朋友。是否成为男女朋友,要看以后两个人的相处。

  张华将此事毫不放在心上,从来没有尝过失败滋味的他,心想自己还能被这样一点儿事情难倒吗?和人打交道已经这么多年了,没有吃过猪肉难道还没看过猪跑吗?于是并不在意这是女孩在考验他。三个月之后,他以为女孩会答应做他的女朋友了,但是那天晚上,他得到的竟然是完全相反的答案!

  一时间,他真不相信结果会是这样,于是他非要知道原因不可。结果女孩告诉他,原因是他太自信了,仿佛整个宇宙都是因为他而存在,从不会去注意细节,更不会在意别人的感受。

  超级自信,还会蔑视他人、看不起人、出口伤害别人的自尊、漠视领导权威、不甘身居人下、急躁易怒等。"自大狂"、"法西斯狂热分子",就是用来称呼这类人的。严重的时候,人们会觉得这类人虽然很有能力,但是品德好像有问题;或者这类人如果不是傻子,就是神经有问题。

  要克服超级自信,避免走向自负甚至更加恶劣的极端,就要知道,生活中没有什么是万能的,任何人、任何事物,都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即便一个人能够克服许多困难,他也会遇到力所不及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放下自己的臭架子,倾听别人的意见,寻求帮助。

  一定的自信,是帮助我们战胜困难的动力,但是自信过了头,无疑是有害无利的

 

正文 第19节:缺乏合作、助人精神

 

 

 

 

 

 

 

 

  No.17

  缺乏合作、助人精神

  当你建立"66档案"后,你就能够在你的客户最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以满足和惊喜。这不是心计,而是出色地完成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当你想着别人的时候,他们会感激你,在你需要的时候,他们也会帮助你。

  美国人际关系学专家麦凯,在他60多岁的时候,他的工作仍然是卖信封。可是,他就是通过卖信封,结交了美国政界、新闻界、体育界的知名人物。从小他的父亲就教育他说:麦凯,假如你要想成功的话,从现在开始,你要关心自己所见到的每一个人。从那以后,见到一个人,他先把名字记下来,然后再了解他的其他情况。对方过生日,他就寄张贺卡,对方过结婚纪念日,他就送去一束玫瑰花道贺。

  后来,他干脆设计了一个系统,叫做"麦凯66档案",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66个空格问题,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日、星座、血型、嗜好,在哪里上小学、中学、大学,在哪里工作,以及他爱人的姓名、生日、星座、血型、嗜好……还有他小孩的姓名、性别、生日、星座、血型、嗜好……

  麦凯靠他的"麦凯66档案",改变了一个两年都不肯买他信封的大企业老板,事情的转机是老板的儿子出了车祸。他翻开"麦凯66档案"看到,老板的儿子11岁,崇拜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麦凯正好认识迈克尔·乔丹所在公牛队的教练,所以很顺利地将一个有乔丹和其队友签名的篮球,寄到了医院。

  小孩很高兴,身体也恢复得很快。他爸爸发现了儿子的篮球,就问是从哪里来的,孩子告诉他是麦凯叔叔送的。他爸爸听后说:"麦凯,不就是卖信封的那个人吗?卖了我两年,我都没有跟他买。"儿子这时候说:"爸爸,你应该买麦凯叔叔的信封才对,他这么关心我,你也应该关心他才对呀!"

  第二天,老板就找到了麦凯向他道谢,并向他订购了大量的信封。

  在工作中,跟客户、同事交往,要让他对你产生一种惊讶、新奇、不得了、佩服的感觉。麦凯说,这叫做攻心。所以他想认识谁,就研究这个人的一切,然后给人家来一个出其不意。

  了解和关爱别人,首先应该从你的家人开始。多一分关爱给你的孩子,你的另一半,然后是你的邻居……让每个接近你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给别人一个关怀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人是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尤其是自己在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人们会把它看成是"雪中送炭",视帮助者为真正的、最好的朋友。帮助别人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帮助,简单的举手之劳或关怀的话语,就能让别人产生久久的激动。如果你能做到帮助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不但能显示出你的博大胸怀,而且还有助于"化敌为友",为自己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

  现代管理工作,已逐渐重视"管理艺术"。因为环境变迁之下,对人的了解及尊重,需要极大的细心、信心、爱心及耐心,才能使管理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而另一方面,现代人由于强调个性化发展,导致个人主义下的自由会损害到他人的自由,甚至伤害到别人的自尊。

 

正文 第20节:优柔寡断

 

 

 

 

 

 

 

 

  身为组织的一分子,面对这种"艺术化"管理,上班族更应该讲求人际艺术。这种艺术,适用于员工个人在职业生涯上的不同阶段。这种艺术,就是最大限度、最多可能地发挥"团队"精神,将与人相处这项原则,细化到你工作生活的每一处。这样,你就会渐渐地形成自己的"团体网络",在你的网络里,相互之间关心帮助,想不一帆风顺都困难!

  相反,如果个人色彩过度浓厚,或过度放任,使人有"格格不入"的感觉,认为你浑身长刺,难以接近,冷漠不顾忌他人等,这样你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实,人际艺术的第一法则是"融"字。你要与周围的人及"组织团体"融为一体,融洽相处,和乐融融,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别人,在你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建立你自己的"66档案",为你的成功之路创造条件。

  了解并关爱别人,为你的成功之路创造条件吧!

  No.18

  优柔寡断

  许多人经常处于惶惶不可终日之中,他们每天不是担心工作,就是担心家庭,简直是没有一件事不担心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作任何决定,都优柔寡断,不知取舍。

  人生要想有真正的保障,就得每天在各方面有所改进,争取每天都有进步。但是进步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付出代价,事实上就是因为你犯了错,才有机会去改进,也才有机会获得更多,并拥有更大的保障。

  一个人优柔寡断,实际上是因为他对所拥有的东西太在乎,信心不足,进取心又不强。

  现实生活中,行动的快与慢,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快速的行动是对积极心态的实践。如果只有积极的心态而没有积极的行动,那么积极的心态也只能止于心态,不会有任何效果和作为。

  起步稍慢的结果,就是会增加很多遗憾。现实生活中有三种人:一种是潮流者,能引领新生事物的发生;另一种是跟随者,是仿效前者生存;后一种是顽固者,不愿放弃原来的东西,结果只能是空留遗憾。

  两个猎人去打猎,路上遇到了一只大雁,于是两个猎人同时拉弓搭箭,准备射杀大雁。这时猎人甲突然说:"喂,我们射下来后该怎么吃?是煮了吃,还是蒸了吃?"猎人乙说:"当然是煮了吃。"猎人甲不同意煮,说还是蒸了吃好。

  两个人争来争去,虽然明知彼此建议的优缺点,但就是作不了决定,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终于,前面来了一个砍柴的村夫,于是两个人征询村夫的意见,村夫听完说,这个很好办,一半拿来煮,一半拿来蒸,不就可以了。两个猎人感觉这个主意不错,决定就这么办。于是再次拉弓搭箭,可是大雁早已飞走了。

  猎人犯了议而不决、拖沓等待的错误,在如何吃的问题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失去了猎杀大雁的最佳时机。没有了猎杀的过程,当然就没有了怎么吃的结果;没有快速地行动,当然就没有最后的成功。

  这里,快速制订计划是前提,而迅速地行动才是检验计划和实施计划的根本,快速行动应该是一个追求有所收获的人必备的素质。要克服决断依赖症,在需要作出决断的时候,不会无谓地拖延,就要明确行动的重要性,不在计划上耗掉太多的时间。有的时候,优柔寡断的人,往往就是因为将计划的重要性强调得太厉害了,所以迟迟作不了决定。

  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说:快速制订计划并迅速行动是一种修养。拿破仑·希尔说:不要等到万事俱备以后才去做,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如果要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以后才去做,那就只能永远等待下去。

优柔寡断的人,就像一个贪婪而不自量力的家伙,显得可爱而又愚蠢,可恨而又可怜。他必须要将"人生就是有得必有失"的道理,明确到他的具体行动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最好。而最明智的方法就是不要优柔寡断,要快速作出决定。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放开优柔寡断的双手,你会收获更多。

 

正文 第21节:固执己见(1)

 

 

 

 

 

 

 

 

  No.19

  固执己见

  人们总是习惯于低估自己,结果往往是弄假成真。对此,心理学家罗洛梅总结说:"许多人觉得,在命运面前,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打破现有的框架需要非凡的勇气,因而许多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安于现状,这样似乎更舒适些。所以在当今社会,勇敢的反义词已不是怯懦,而是因循守旧。"

  现实中有很多人极为固执,不肯改变看法,要是遇到了这样不肯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那是一件比较头痛的事情。你必须努力说服他,先是改变原来的错误或者有缺陷的观点,接着就是要让他认可你的看法。很多时候,一个人即便是知道自己的看法不对,也不会立即接受你的看法,他会比较谨慎地考察一番之后,再选择自认为稳妥的方案。

  一个固执己见的人,需要这样改变自己。那就是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忠告:"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如此。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新的事物既然发生了,我们就应该把它当做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接受,并适应它,否则,我们将会被它毁掉。

  叔本华也说:"能够顺从,就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不可能改变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在庆祝美军在北非获胜的那天,查理将军被告知他的侄子在战场上失踪了。后来,他又被告知,他已经死了。查理将军悲伤得无以复加,在此之前,他一直觉得生活很美好。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又用心带大了这个侄子,在他看来,他代表了年轻人美好的一切。查理觉得他以前的努力,正在丰收……可现在,他整个世界都粉碎了,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他活下去了。他决定放弃工作,离开家乡,把他自己藏在眼泪和悔恨之中。

  "就在他清理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封他已经忘了的信--几年前他母亲去世后,这个侄子寄来的信。那信上说:'当然,我们都会怀念她,尤其是你。不过,我知道你会支撑过去的。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你教我的真理,永远都会记得你告诉过我要微笑,要像一个男子汉,承受一切发生的事情。'"

  "他把那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于是,他一再对自己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不过我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继续活下去。现在,他的生活比过去更充实、更完整。"

  这里并不是说,碰到任何挫折时,都应该逆来顺受,那样就成为宿命论者了。相反,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只要还有一点儿挽救的机会,我们就要奋斗。可是常识告诉我们,事情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转机时,为了保持理智,我们就不要固执己见,放弃使自己无法生活下去的信念吧。如果我们在极其艰难的人生旅途上,也能承受各种压力和所有颠簸的话,我们就能活得更长久,能享受更顺利的旅程。

  同时,要防止遇到这样的事情:说服一个固执己见的人,放弃他的偏见,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好就是使对方立即说"是"。开始就让他说"是",使对方忘掉你们争执的焦点,愿意去做你建议他做的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亚力森的推销员,他使了很大的劲,才卖了两台发动机给一家大工厂的工程师。他决心要卖给他几百台发动机,因此几天后又去找他,没想到那位工程师说:"亚力森,你们公司的发动机太不理想了。虽然我需要几百台,但我不打算要你们的。你们的发动机太热了,热得我的手都不能放上去。"

 

正文 第22节:固执己见(2)

 

 

 

 

 

 

 

 

  亚力森知道,跟他争辩是不会有好处的,急忙采用另一种策略。他说:"史密斯先生,我想你说得是对的,发动机太热了,谁都不愿意再买。你要的发动机的热度,不应该超过有关标准,是吗?"

  "是的。"--亚力森得到了第一个"是"。

  "电器制造公会的规定是:设计适当的发动机可以比室内温度高出华氏72度,是吗?"

  "是的。"--亚力森又得了第二个"是"。

  "那你的厂房有多热呢?"

  "大约华氏75度。"

  "这么说来,72度加75度一共是147度。把手放在华氏147度的热水塞门下面,想必一定很烫手,是吗?"

  亚力森得到了第三个"是"。紧接着他提议说:"那么,不把手放在发动机上行吗?"

  "嗯,我想你说得不错。"工程师赞赏地笑起来。他马上把秘书叫来,开了一张价值3.5万美元的订单。

  一本《影响人类的行为》的书说:"当一个人说'不'时,他所有的人格尊严都已经行动起来,要求把'不'坚持到底。事后他也许会觉得这个'不'说错了,但是他必须考虑到宝贵的自尊心而坚持说下去。"如果要使你的意见被别人同意,你必须牢牢地记住:使对方立即说"是"。永远使对方觉得"我"重要!要知道,使"我"变成重要人物,是每个人的欲望。它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而且它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巧!

  许多人觉得在命运面前,自己微不足道,打破陈规需要非凡的勇气,因而最终还是选择安于现状,实际上勇敢的反义词不是怯懦,而是因循守旧。

 

正文 第23节:包容度小

 

 

 

 

 

 

 

 

  No.20

  包容度小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独生子女早已经是常见的现象了。也许是因为承受了太多的关注,这些独生子女长大之后的生活态度、处理事情的方式、与人相处的原则等,都进入到了社会学家研究的视野。

  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主义的盛行,也可以说是个人中心主义。过团体生活时,这些锋芒毕露的个人主义者,明显就表现出"小家子气",或者说是气度太小。在他们的眼中,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是势不两立的,原因就是他们只看到了自己的一面,却无法看到享受团体利益的优越性。

  根据心理学家安德鲁·都布林的说法,成为团体中的一分子,有很多益处,其中重要的几项是:

  有助于解决问题。我们常听到两个广泛而有意义的名词,其实就是指与团体成员融合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其一是综效,主要是指用团体的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效果。其二是相乘效果,当然最适用于"一加一等于三"或是"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说法。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因此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安全感。生涯初期属于探索阶段,在探索中学习经验、知识与技能,当你感到资源不足时,团体能提供学习机会以及发展空间。直到生涯中期以后,你认为有足够经验、能力与资源时,才可能自立门户或自行创业,即使如此,在团体中的安全感仍大于"单打独斗"。

  满足心理需求。在团体中可以得到归属感、亲和力、自尊心以及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归属感及亲和力,是由于工作场所已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交、联谊中心,你受到挫折时,会有人安慰你,甚至为你打抱不平;你得到奖赏时,很多人敬佩你、祝福你。这些心理上的需求,就在团体的喝彩中得到了满足,并具有激励性。

  由此看来,"融"于团体是绝对需要的。"融"与"合"可以统一起来,但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合"是指与他人的合作与团结方面的技巧,是实际上的行为或做法。而"融"则是指一种意识上的观念看法,就是指导自己加入他人,或者自己接受他人的一种认识。我们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看看缺乏包容度、极度个人主义的人,会怎样以及应该怎样:

  对别人表示兴趣。看看周围,"自扫门前雪"的现象最为普遍,个人主义者,对别人的工作、问题、挫折等,毫不关心。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值得关注的。试试运用下面的语句吧,它会让你收获更多。你的工作进行得还好吧?你愿意和我们分享你工作上的趣事吗?有没有头疼的问题?是否需要协助?这只是偶尔的关心,而且说出这些话来也并不难,但你所能得到的回馈却是相当可观的。

  做个好听众。我们常看到不少人,随时都在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当别人提出话题时,便转头就走。其实仔细聆听他人,代表我们专心、认真、细心、想把事做好,重视别人的劳动成果;而且在工作以外或休闲中多听,还能吸收很多不同的资讯。我们最大的缺点,就是只选择我们爱听的、想听的,但却排斥或忽略他人的宝贵经验。

  承认别人的价值成就。他有什么了不起?(是否自己了不起呢?)那种小事,谁都可以做。(你为什么不做呢?)他是他,我不是他!(难道他的优点你不以为然吗?)拒绝承认别人的成就,实际上是一种阻碍自己进步的想法,不仅对自己无益,而且还会制造与别人之间的隔阂。

  包容度太小的人,很容易出现上面所列举的陋习。这种人不要说享受与人融洽相处的乐趣,就是在生活中相安无事地过好琐碎的日子,对他们来说,也是极为难得的。

  想必住过集体宿舍的人,都不乏这样的经历,那就是一幕幕的打斗场面。即便是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遇见打架斗殴的事情。程度稍微轻一点儿的,出口污言秽语,好似不破口大骂,不足以解除心中怨恨。也许的确是有一方太过分,但是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双方能够较上劲,两个方面必然都是有问题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气度不够。 

  倘若每当一方心理上的无名火袭来时,另一方都能收敛退让,或者是找第三方来调解,那么,无论是在家里、单位,还是公共场所,都会减少许多大嗓门的詈骂吵闹,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和谐。

  包容度太小很容易引发矛盾,但是随时让别人知道,他在你眼中很有分量,哪怕只是偶尔的关心,你所得到的回馈仍会很可观。

 

正文 第24节:泛泛之交

 

 

 

 

 

 

 

 

  No.21

  泛泛之交

  最近,智联招聘就"职场上有没有真朋友"作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认为肯定有的比例为39%,认为没有真正朋友的占19%,2%的人则表示不喜欢交朋友,27%的人认为可能会有,但自己没有碰上。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社会交际性质很强的人际交往中,大家对于彼此能否真正成为朋友所持有的态度并不乐观。也就是说,所打交道的人,多半是停留在泛泛之交的水平上,一般情况下,难以将内心更多的东西交给他人。

  由此,有关方面的研究认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越来越冷漠了,尤其是在都市中生活的人群,甚至普遍存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这样下去的结果,只会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没有安全感、幸福感、快乐感、成就感。因为大家都将自己的内心,有限度地只向很小的空间开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经越来越功利了,要是从你这里捞不到好处,就和你没有共同语言。

  实际上,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职场上交朋友,出于纯个人功利性动机的比例并不高,在这项"职场朋友的好处"的调查中,21%的人认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帮助;11%的人认为对公司业务开展有帮助;12%的人认为可以一起创业闯天下;而认为职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信息,互通有无的比例高达29%;遇到困难可以互相鼓励的比例也有27%。

  关于"交朋友最看重什么"的调查显示,在"人格魅力"这个交友基础的问题上,认为"正直,诚实"等品格最重要的人最多,占19%;认为有共同追求的占10%;因为才华和能力而彼此欣赏的占14%;人格魅力占16%;互相之间的帮助占17%;客户资源的共享占4%;彼此不具备竞争关系占21%。可见,传统的道德追求,在交友中还是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的。

  诚然,生活中的朋友≠职场上的朋友,而且大多数人也认为,这是两种类型的友谊,要将二者混同,或者认为二者差异不大,可以很好融合,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33%的人认为,两种友谊"应该可以"共存于一对儿朋友之间,绝大多数人不是认为很难,就是认为多半会失败。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分开成为两个不同的交际圈子,在每个圈子中,大家都会有不同的朋友,尽管其中难免有少数"交集"。尤其是后者,泛泛之交的情况,就更为普遍。大家好像商量好了,只是共同玩一次、一段游戏,彼此谨慎地遵循一些规则而已,不需要也不必付出真的感情,事情过后,也用不着计较什么。

  正是因为持有这种想法,大多数人选择职业上的朋友时,认为选择同级别、不同部门的朋友,要比选择不同级别、相同部门的朋友要好,这正好可以说明:"职场友情"更加具备良好的共同基础,不应该成为人与人泛泛之交的理由。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工作中紧张的工作节奏,使得奔波于两点一线、朝九晚五的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和同事在一起。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比较多,容易成为互相安抚工作烦恼和挫折的朋友。另外,人们(特别是男性)不愿意把办公室里的问题带回家,而选择在朋友之间交流。加上项目运作和团队合作在工作中变得日益普遍和重要,当工作关系上升到朋友关系后,沟通合作会更加高效,这一切都加速了办公室友情的升温。

  如果在良好的同事关系的基础上,再增添上真诚的情感,稳固的朋友关系的建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且真正交心的朋友,即使不常见面,或很久没有联络,也不会忘记对方的存在。如果仅仅是职场上或生意上的朋友,在有很多业务或经济利益上的关系时,相互会联系密切;一旦和公司职位脱开,没有了业务联系,关系就会慢慢淡化,这其实也是一种人情、精力的损耗。

  当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的工作效率、工资都有了变化,自己的内心却像一个毫无改变的过道,甚至只是留下垃圾,没有闪光的记忆,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寻求改变物质生活的同时,别忘了也要用心经营你的内心生活,那是一个更值得经营、更需要经营的地方。

  每每忙忙碌碌,回头省思,发现自己的内心,像一个毫无改变的过道,甚至只是留下垃圾,生活如同一潭死水,那么就要好好经营你的内心世界了。

 

正文 第25节:急功近利

 

 

 

 

 

 

 

 

  No.22

  急功近利

  生活中常说的急性子、毛手毛脚、心浮气躁、一口气吃出个胖子、一锄头挖口井等等,都是缺乏耐力,性格急躁的表现。对于这样的表现,深层的原因很复杂,比如社会的竞争压力、快速的生活节奏等。的确,由于生活的环境,我们很容易被改变。

  当然,由坏向好转变,是令人鼓舞的,但如果正好相反的话,就有必要引起注意了。比如缺乏耐心。尽管适度的急脾气,对于一件事情的完成,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总是不等话说完、不把事情前因后果弄清楚,就插话、抢话,那样就不好了。

  拿破仑·希尔曾对美国各监狱的16万名成年犯人作过一项调查,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些不幸的男女犯人之所以沦落到监狱中,有90%的人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自制力和忍耐力,未能把他们的精力用在积极有益的方面。铁的事实告诉我们,缺乏忍耐力是一个人在工作中最具破坏性的习惯之一。客户说了几句你不希望听到的话,你就立即针锋相对,用同样的话进行反击,这对你的工作业绩是一种致命的损害。

  在芝加哥一家百货公司受理顾客提出抱怨的柜台前,许多女士排着长长的队伍,争着向柜台后的那位年轻女郎,诉说他们所遭遇的困难,以及这家公司不对的地方。在这些投诉的妇女中,有的十分愤怒且蛮不讲理,有的甚至讲出很难听的话。柜台后的这位年轻小姐,一一接待了这些愤怒而不满的妇女,丝毫未表现出一点儿憎恶。她脸上带着微笑,指导这些妇女们前往相应的部门,她的态度优雅而镇静,使在场的人感到非常惊讶。

  站在她背后的是另一位年轻小姐,在一些纸条上写下一些字,然后把纸条交给站在前面的那位女郎。这些纸条很简要地记下妇女们抱怨的内容,但省略了这些妇女原有的尖酸而愤怒的语气。原来,站在柜台后面、面带微笑聆听顾客抱怨的这位年轻小姐是个聋子。她的助手通过纸条把所有必要的事实告诉她。有人对这种安排十分感兴趣,于是便去访问这家百货公司的经理。

  经理说,他之所以挑选一名耳聋的女郎,担任公司中最艰难而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主要是因为他一直找不到其他具有足够忍耐力的人来担任这项工作。访问者站在那儿,观看那群排成长队的妇女,发现柜台后面那位年轻小姐脸上亲切的微笑,这会对那些愤怒的妇女们产生良好的影响。她们来到她面前时,个个像是咆哮怒吼的野狼;但当她们离开时,个个像是温顺柔和的绵羊。她们之中的某些人离开时,脸上甚至露出羞怯的神情,因为这位年轻小姐的"忍耐"已使她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每个人应该有一副"心理耳罩",有时候可以用来遮住自己的双耳。对于所不愿听到的那些无聊谈话,可以把两个耳朵"闭上",以免在听到之后徒增憎恨与愤怒。

  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地做一件事情的确不容易,但是没有任何成功,可以就这样轻而易举达到。而且,缺乏耐心,在这个细节决定命运的时代,一样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往往太过急躁的人,容易在不经意之间忽视掉许多重要的关节。

  生命十分短暂,有很多建设性的工作等待我们去进行,因此,我们不必对说出我们不喜欢听到的话语的每个人进行"反击",不必对我们不喜欢的事物一一进行评判。即便是遇到自己急于想要实现的目标,更加需要冷静,情感冲动并不表示你已经制订好了计划、有了可行的方案、能够取得想要的结果。就像完备的考虑开始好像多花一点时间,但是它会更加有利一样。

  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耐心地做一件事情的确不容易,但是缺乏耐心,在这个细节决定命运的时代,一样不会有好的结果。

 

正文 第26节: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第3章

  学习的误区

  No.23

  学而不思,思而不学

  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的"学",很好理解,说的就是接受知识,而所谓的"思",就是深入思考,并且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进行发挥,有所创新。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解释起来也不难,但要具体坚持、付诸实践,却有很大的难度。

  小明是一名高中生,高中第一学期刚开学,数学老师就说:"'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考,先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怕艰难,持之以恒'这是大数学家苏步青的警句格言"。他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执行时却大打折扣,原来他只执行了头一句--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他便一味地做题。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做的题目不少,而成绩却似乎与"做题的数量"并不成正比。沮丧之余,他便向一些数学成绩出类拔萃的同学悉心讨教,他们都有同一句话:"题目可适当做少些,却要思考透彻。"

  但小明又犯了"思而不学"的大忌,既未深究何谓"适当",又忽视了"思考透彻"的要求,经常对着数学题思索,却想不出一个所以然。于是,很"轻松"地学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可想而知,数学成绩自然是一塌糊涂。小明回想了本学期自己在数学上所做的一切,怎么成绩不进反退呢?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将学与思很好地结合起来。

  由此也就可以知道思与学是不可分离的了。因为一切知识不是单靠个人的经验与认识,动用自己的心智也是同样可以获得的,但同时前人的知识的总和却又未必能呆板地应用于此时此地。我们既要有孜孜为学的精神,用前人的一切知识来充实自己,又应该有缜密思虑的头脑,以辨别这些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并发展这些知识。

  当然,绝对地"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人都是不会有的,但是一般人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错误倾向。有些人只是努力地吸收、记忆各种知识,但他们不肯多用脑子去想一下。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有一些中学生讨厌代数、三角,甚至化学、物理,认为里面充满了需要背熟的枯燥的公式。但是假如他们能多思索一下,就不难明白,这些公式是如何地产生,是如何地相互关联着的,那么就不必逐条背诵了。这正说明,假如不思而学,那么学到的东西就永远难成为自己的东西。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问人,这本来是好的,但假如完全依靠别人,自己不作独立思考,那并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同时,也有一些人过分相信自己,他们想得太多,却学得太少,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陷于胡思乱想中。记得高尔基小说中曾提到过一个好几年把自己关在家里,想从三角学里证明上帝之存在的人。这或许算是思而不学的人。现在青年固然不至于如此荒诞,但是,不切实、系统地接受前人的经验学说而自以为是的人,我们也时有遇到。

  所以,"学而不思"者往往容易成为教条主义者、公式主义者,这些教条和公式堆在他们的脑子里,像是一批滞销的货物。"思而不学"者可能成为自命不凡而实则浅薄的妄人,他的思想其实只是胡思乱想。要免于此二者,必须"好学多思"。

  可能有人会认为上面所提到的小明的例子是针对学生的,又是数学问题,在其他学习中可能不适应,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生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得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现在我们提倡终生学习,知识浩如烟海,学习也是一辈子也无法完成的事业,任何时候都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

  小涛是某知名网站的编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十分卖力,编新闻稿也十分认真,但总是很难很好地完成任务,别人每天轻轻松松就能编三十条新闻稿,而他一天只能编二十条,他自己很奇怪,因为他为了工作还特意学了很多新闻学的知识,为什么学习的东西没有用呢?于是,他去请教一个老编辑,老编辑笑呵呵地指了指他的脑袋,对他说:"不是学习没有用,是你没有好好思考你所学的东西,你将他们连贯起来多想一想,总结一下就知道了。"于是,小涛就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融会贯通,果然编辑的速度提高了很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地变快,要想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如何学习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你还一直受苦学却效果不佳的困扰,如果你只是不断思索却没有扎实学习,那是时候告别学与思分离的痛苦了,记住孔子的教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正文 第27节:缺乏怀疑精神(1)

 

 

 

 

 

 

 

 

  "学而不思"往往容易搞教条主义,这些教条堆在我们的脑子里,像是一批滞销的货物。"思而不学"则会使人自命不凡,容易胡思乱想。

  No.24

  缺乏怀疑精神

  学贵有疑,早在古代就有人提出了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苏格拉底也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同样重视疑问的还有培根: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思考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该怎么办"时,思维才是主动的,才能真正深入思考。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曾面对长空,发出著名的《天问》,他问天地变化,问世间冷暖。这些问题促使科学家、哲学家们深入思考,唐代柳宗元则专门写了一篇《天对》来回答。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如此出色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他说:"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解决问题只是实验手段的问题,提出问题则需要改变思维方法,有创造能力才行。"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喜欢质疑的人总是能够取得成就的。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就是这样。希尔伯特是一个想象力异常丰富、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作了题为《数学的问题》的报告,一举提出了当时数学领域中的23个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它们的提出,有力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为此,希尔伯特总结道:"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

  李政道先生在与中国科大少年班师生谈话时说:"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提出疑问?比如对牛顿软科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错的呢?……你的老师讲牛顿软科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这样的年纪还没有这样的态度,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事实上,质疑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对于一切总是不经思考而继承,让大脑成为装知识的篓子,这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的。

  因此,从现在开始,做任何事都应有怀疑精神,多思考、多提问,不断创造辉煌的人生。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No.25

  贪多务广

  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由于太贪心,既想钓到大鱼,又想得到蜻蜓,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由于过分贪心,结果却失去了一些唾手可得的机会。

  陈琛是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刚刚考上研究生的时候,他就为自己作好了三年研究生学习的计划。英语是求职的一大硬件,陈琛的英语水平也还可以,加上研究生已经具备了报考英语专业八级的资格,因此,他首先就为自己定了一个英语专业八级的硬性指标。专业水平在求职过程中很重要,所以专业课的学习也不能忽视,因此,除了完成学校和导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以外,陈琛的目标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找工作,实践经验也很重要,因此,陈琛为自己制订了一年的实习计划,积累工作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除此以外,陈琛家境不好,考虑到自己都这么大了,不应该再向家里要钱了,于是,陈琛打算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将研究生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赚出来。

 

正文 第28节:缺乏怀疑精神(2)

 

 

 

 

 

 

 

 

  无可否认,陈琛是一个有责任心、有计划的人,但是,同样不可否认,他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三年研究生下来,他不仅感觉很疲惫,而且所定的目标也没有能够实现,英语专业八级没能通过,论文也没有能够在核心期刊上面发表,自己的身体却垮下来了,有一次竟然晕倒了。以他的水平,本来能够将毕业论文写得很好的,但最后也没有达到导师的期望。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陈琛给自己定的目标范围太广了,如果集中精力专攻一两个目标也许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可是他的精力过于分散,压力还很大,这就会影响到身体,甚至还会增加挫折感,最终失去自信。

  现代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心里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种种焦虑、不快,是迷失和被淹没在各种目标中的结果,而且很少有人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人一旦处于这种混乱中,内心就会失去平衡,变得没有条理,生活的目的也跟着盲目起来。今天想这,明天想那,甚至会出现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还会影响到健康。

  如果你也喜欢给自己制定过多的目标,不防每天早上花一点点时间,心平气和地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我人生中最主要的?大概不会是那些将来的名利和种种的担心,而是一种平静中的快乐与现实中的宁静。是你身边那些最近的事物,而不是那些遥远的目标。这能使你的人生停留在正确的轨道上,不再因为胡思乱想而偏离轨道,也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了。

  人对生活的迷失,一般来讲都是所要或所想的太多,而一时又达不到目标造成的。这种想法使大多数人失去耐心,反而错过了许多近在眼前的景色,丢掉了一些可以马上把握的机会,使人无法专注。往往总是做着这件事,又想着那件事,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只要沉静下来,一心一意地去学习,你就会变得快乐而有成就感,不会被那么多的目标所淹没。

  人对生活所要或所想的太多,但一时又达不到目标,便会失去耐心,容易错过许多近在眼前的景色,丢掉一些可以把握的机会。

 

正文 第29节:过度施压

 

 

 

 

 

 

 

 

  No.26

  过度施压

  俗话说,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动力,但是,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所面临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度,压力就不再是动力,而变成沉重的负担了。如何应付这些压力,保持个体的情绪健康,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挑战,是现代人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曾涯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一直是老师和家长心里的最佳学生。正因为如此,一直在团体中表现优秀的他认为自己在大学里也应该是一个佼佼者。但众所周知,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并且都是经过了激烈的竞争,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多才多艺、聪慧优秀的学生大有人在。在这样的环境中,曾涯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某些方面的挫折也给他的压力增加了一些砝码。最后,曾涯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失眠、烦躁、郁闷、敏感与他如影随行,生活一天比一天紧张,最终不得不选择休学回家休养。

  现代社会中,像曾涯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还有不少的人由于压力过大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见,及时给自己减压在学习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

  产生学习压力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来自于社会,如升学、择业等的压力;有来自于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的压力;有来自于环境压力,如学校、家庭、同学间互比等;也有来自于自身的压力,如考试成绩不好,缺乏自信,苦闷自卑等。其实大家的思想压力主要是来源于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而这些压力又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感到前途不明朗、情绪不稳定、仪表不出众、自卑、失落;父母期望过高、与父母缺乏沟通;功课繁多、成绩不理想、师生缺乏了解和关怀;同学关系不好、缺乏知心朋友等等。

  那么,怎么样才能正确地面对压力,使它成为学习的动力而不是绊脚石呢?

  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信心,进一步发展情绪调控、挫折应付能力,进一步发展学习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美国成功人士卡耐基说过:"一个对自己的内心有完全支配能力的人,对他自己有权获得的任何其他东西也会有支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情绪对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实践证明,中学生的情绪对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愉快的情绪能维持稳定的注意力,使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他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再如,人在情绪高涨时,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解决问题速度比较快。相反,消极而不稳定的情绪就会干扰、阻碍学生的学习,降低学习效率,起反向推动作用。

  另外,从压力来源的角度看,正确地认识自己也是减少不必要的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个角度上讲,压力实际上来源于你的期望值和你实实在在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差距,期望值减去你的能力就是压力。如果说我的能力很强,但我的期望值不高,那就没有压力;如果实际能力比较低,期望值却比较高,压力自然就大;如果我们的目标定得太高,脱离我们的能力范围,那我们就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甚至会因为挫折感而导致压力过大,并由平时的焦虑发展到考试特别紧张,成绩不理想,渐渐地,在烦恼与绝望中迷失自己。为此,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定的目标要实事求是,要做到量力而行,即"跳一跳,能摘桃子"的程度,以便激励自己。也许,在成功的牵引下,你会看到另一番天地。一个人要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无论是先天的条件,还是个人的努力都没有浪费,这就是你的成功。

  有一位外国诗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公路,就做一条小径。如果你不能做太阳,就做一颗星星。不能凭大小来断定你的输赢。无论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一名。"所以,缓解学习压力关键是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正确地对待压力。只要你能正确面对自己,面对学习和社会,你就会化压力为动力,笑对生活。

  压力就等于动力,但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度,压力就不再是动力,而是沉重的负担。

0人  |  分享到:          阅读(22)| 评论(0)| 引用(0) |举报  毁人一生的99个坏习惯-1 毁人一生的99个坏习惯-3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