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塑料 市场:关于“铁饭碗”的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37:11

 关于“铁饭碗”的反思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作者:沧州子系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掀起了砸烂铁饭碗”的风潮。当时我也“很感冒”,也高喊过砸烂铁饭碗”。现在想起来,觉得挺可笑。究竟什么是“铁饭碗”?“铁饭碗”有什么不好?砸了“铁饭碗”与国家与个人的好处又何在?在当时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

 

    所谓“铁饭碗”,就是享有高福利待遇的固定工制度。是一个不犯错误,不被开除,就可以永远干下去的工作职位。

 

    “铁饭碗”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稳定,没有失业,不愁找不到工作,不愁拿不到工资,病有所养,老有所依,这在当时看来,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把“铁饭碗”看成是问题,是从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开始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打破了思想的禁锢,“万元户”成了社会的楷模,发家致富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人致富心切。因此,企业要求在收入上拉开档次的呼声愈发强烈。这时候,人们就把“铁饭碗”和“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简单地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人都有相同的一份工资,“生老病死”有人管,是养了懒汉,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打破“铁饭碗”就成了改变“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代名词。

 

    在打破“铁饭碗”的呼声下,企业奖金制度开始恢复。很多企业甚至打破了工资级别制,工资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按说,这样也就基本解决了国企“大锅饭”、“大平均”的分配问题,应该也能起到调动和促进职工积极性的作用,怎么“铁饭碗”还是被砸了呢?

 

    现今回顾起来,感觉问题远不在于分配这个层面。

 

    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一个企业的投入产出,产值利润,创收纳税,都要先做计划,经上级批准后考核执行。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用工制度,更是国家最重要的管理内容。因为企业每增加一个工人,除了开工资,还要纳入“免费医疗”,“福利分房”,“带薪假期”,“工作福利”,“有毒有害作业补贴”,“工伤补贴”,“困难补助”,“职业病补贴”,“物价补贴”,“养老退休金”和“丧葬费”等一大堆开支。直到这个人死去。就是人死了,家庭困难的,还会给家属、子女一定的抚恤金。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异于一个小社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子弟学校,俱乐部,幼儿园,托儿所,煤气站等。这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代表国家,对劳动者实施的一种福利制度。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但是在这种体制下,劳动力开支无疑在经营成本中比重过大。无法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轻装上阵。为了给企业减负,就必须改变这种企业办社会的用工制度。

 

    砸烂铁饭碗”,其实就是从企业职工们善意地希望拉开分配档次,最终演变成了废除福利制度的过程。

 

    砸烂铁饭碗”的第一步,就是“掐根儿”,切断根源。原来企业的用人制度,是靠人事局、劳动局的“统一分配”,企业官员有的是组织部委派。改革后,以上部门便不再给企业分配固定工指标,改成了“企业自行招用临时工,送劳动局备案”。这就掐断了“铁饭碗”的根儿。刚开始大家不习惯,临时工又叫“长期合同工”。即没有大问题一般还是不得辞退。很快,长期合同工上级也不批了,企业只能自招“临时工”。城里的年轻人不愿意做临时工,于是就到农村找,农民工开始进城。

 

    使用临时工不仅支付的工资低。而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铁饭碗”,不再能享受固定工原有的“免费医疗”,“福利分房”,“劳动福利”、“带薪假期”等福利待遇。不再是“生老病死有依靠”了。临时工越多,企业就越有利可图。至此,“铁饭碗”的根就给掐断了。

 

    砸烂铁饭碗”的第二步,对固定工下岗分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家本着“大的管住,小的放开”的方针,对非国民经济命脉企业,如轻工业、服务业、手工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逐渐推行承包制,自负盈亏。这样,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成本、销售、管理等诸多问题相继出现,特别是随着“窗户被打开”,企业贪腐行为日益严重,有些企业开始出现了经营管理不善,经营严重亏损问题。接着,在“国营企业也可以破产”的新观念之下,很多企业开始拿职工开刀,实行下岗分流。具体就是年轻的回家“待岗”,待岗不开工资或只开“生活费”。老一点的办“内退”,只开一半或不足一半工资。有关系能搞到“有病证明”的,可以办“病退”,工资略多一点。这样,原有的“铁饭碗”观念被强行打破,职工普遍感觉到心里恐慌,不知所措。

 

    砸烂铁饭碗”的第三步,是企业宣布破产倒闭、资产重组。很多国营企业在职工下岗分流之后,并没能阻止彻底毁灭的命运。不久,一场资产重组风潮兴起,许多国企一夜之间就改姓易名,成了私人的了,有的被私人承包租赁。于是,那些还端着“破铁饭碗”等待转机的国企工人,希望彻底破灭。很多老职工哭了。

 

    在职工的哭声中,歌手刘欢唱起了一首歌:“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其实,从头再来谈何容易!饭碗丢了,豪迈也就是唱唱罢了!怨恨、气愤、无奈的情绪在职工中蔓延。

 

    砸烂铁饭碗”的第四步,医疗和退休制度改革。“铁饭碗”没有了,还有一个曾经端过“铁饭碗”的身份。人们都盼望着尽快正式退休,好过安顿的日子。这时,恰好退休制度又改革了,退休金不再按照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发放,而是依据企业上缴的劳动保险来确定多少。而恰恰在这段时间,都是企业走下坡路的时候,没有“好好地”为职工交保险,有的根本就没交过!结果,很多人的退休金就只有一点点。

 

    这还不算,医疗制度改革,又断绝了他们看病实报实销的奢望。从此生老病死自己花钱。不仅如此,很多老职工有些医改前没来得及报销的“药条子”,也都拦在了自己手里。

 

    经过以上四个关口,企业的“铁饭碗” 被彻底砸烂了,砸得干干净净!一点没留。“铁饭碗”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但是,在砸烂工矿企业“铁饭碗”的同时,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铁饭碗”却并没有触动。这里的工作人员一直端着它,也没有显出有什么不好。

 

    其实“铁饭碗”并非一无是处。在人们端着“铁饭碗”的年代,避免了许多社会问题。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心底有依靠,日子很安稳。人们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爱厂如家,爱国如家。如果当年在砸烂铁饭碗”的时侯能留一个“过渡阶段”,或者依照工龄年限,像“优待俘虏”那样,对老职工区别对待,或许情况会更好些。因为毕竟企业倒闭不是职工的过错,毕竟他们为企业的发展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毕竟他们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出过一分力气,毕竟这是新中国对他们的一份承诺。但是,没有,随着改革“一刀切”了!

 

    “铁饭碗”没了,国家的高福利用工成本大大降低,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必然大大增加。“铁饭碗”没了,劳资双方成了雇佣关系。工人们打工挣钱,必然少了些当家做主人的感觉。少了些为国家做贡献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豪感。“铁饭碗”没了,早期参加工作的老职工有些不满,有些抱怨,不过,这一代人终究会越来越少,等死光了,也就没事了。“铁饭碗”没了,每个劳动者,除了养家糊口,很难再想别的。为了保住一个饭碗,就得低下头,不顾一切地打拼。

 

    或许,这就是砸烂铁饭碗”后的全部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