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借款协议书范本:~台灣故宮博物館~~木竹漆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0:28:19
  台灣故宮博物館~~樹根形器~
附件 75樹根形器,,..jpg (107.62 KB) 2008-4-16 19:00

76樹根形器...jpg (78.88 KB) 2008-4-16 19:00

77樹根形器.jpg (84.3 KB) 2008-4-16 19:00

78樹根形器,.jpg (68.15 KB) 2008-4-16 19:00

79樹根形器,..jpg (70.64 KB) 2008-4-16 19:00

80樹根形器..jpg (68.91 KB) 2008-4-16 19:00

81樹根形器,,.jpg (67.13 KB) 2008-4-16 19:00

82樹根形器.,.jpg (72.51 KB) 2008-4-16 19:00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乾隆 剔紅雙緣寶盒~

全器外型呈兩圓相交之狀,弧形壁,子母口,圈足。上下側壁做四個雙圓相交形開光,開光內浮雕折枝牡丹花與葉,襯以斜方朵花錦地紋,蓋面雙圓形開光內浮雕山水人物紋,乃職貢圖,只見一西洋人騎馬前行,回首指示著後隨徒步扛物品西洋人;開光外浮雕拐子龍紋。器內壁髹黑漆,以描金技法繪四季花卉與折枝桃枝,枝上各結二、三粒果實,金蝙蝠遨翔其間。圈足內亦髹黑漆,陰刻填金一列楷款:「大清乾隆年製」,其上方又陰刻填金雙行楷書盒名:「雙緣寶盒」。由於盒形作相交雙圓形狀,遂被取諧音名:「雙緣」,盒內描金紋飾寓意「福壽」,也成其「雙」。清高宗時常常為當時內務府成做的漆盒訂定吉祥典雅的器名,例如本件隨器形取名「雙緣寶盒」,尚曾見依唐詩句取名「問童寶盒」、「尋詩寶盒」,也見以古代文人雅行為紋飾母題而取名為「洗桐寶盒」(元末書畫家倪瓚命童子清洗桐幹故實)、「流觴寶盒」(東晉書聖王羲之蘭亭修禊故實),或者依據紋飾取名「春壽寶盒」(紋飾為一春字與壽星,也作「壽春寶盒」)、「萬福鳳盤」(雙鳳紋、蝙蝠銜卍字穗紋)等,也見既依據紋飾,也參考器形而取名為「菱花鳳盒」(六菱瓣式與雙鳳纏枝蓮紋)、「海棠仙盒」(海棠式與靈芝、暗八仙紋等)、「雙鳳長盒」(委角長方形與牡丹雙鳳紋)、「吉祥圓盒」(圓形與八吉祥紋飾)、「八仙長盒」(委角長方形與八隻展翅仙鶴紋)、「鶴鹿長盒」(委角長方形、仙鶴與鹿紋)、「瑞草圓盒」(圓形與靈芝、水仙、竹枝等紋飾)、「雙喜方盒」(委角方形與雙蝶紋)、「豐登長盒」(委角長方形與「五穀豐登」字銘)等等,不一而足。
附件 39清 乾隆 剔紅雙緣寶盒.jpg (113.35 KB) 2008-4-17 07:01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剔紅卷書式三層套盒~

盒邊長20.5公分 高14.5公分 座最寬23.5公分 座面邊長21.3公分 高7.6公分 通高22公分
附件 40清 剔紅卷書式三層套盒.jpg (183.87 KB) 2008-4-17 07:04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乾隆 剔紅流殤寶盒~

蔗段式,子母口,平底,側壁飾朵花紋,蓋面雕刻山水人物,乃描繪王羲之於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初三日),王羲之(303-379)與謝安(320-385)、孫綽(320-377)等人在山陰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舉行祓禊之禮(在水邊戒浴的禮儀)後,曲水流觴聚飲。盒底髹黑漆,中央陰刻填金三行楷書款:「大清乾隆年製」。器內壁髹黑漆,蓋內中央陰刻填金器名:「流觴寶盒」。在此次雅集中,王羲之完成後人傳頌千古的「蘭亭序帖」書跡,在宋代以後的工藝品中,「蘭亭脩禊」與「曲水流觴」題材一再出現,明清文人也喜愛沿著自己覓得的彎曲溪水,與同好流觴聚飲,一方面或吟詩,或書畫,一方面遙想當年書聖心情。在紫禁城東北隅有一單獨圍出的範圍,有獨立的宮殿與花園,原是明代宮妃養老之所,康熙年間改稱寧壽宮,供太后居住。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71-1776)清高宗斥資一百四十三萬餘兩改建,以作為他歸政後怡養天年之所,後來他雖作了三年多太上皇,仍住在養心殿,未曾移居寧壽宮。 在寧壽宮的花園內,修築了一座禊賞亭,亭內建了流盃渠,作為宮內曲水修觴之處,顯示出清高宗對「曲水流觴」的風雅興好。
附件 41清 乾隆 剔紅流殤寶盒.jpg (112.59 KB) 2008-4-17 07:06

盤作四曲,尖角,菱花形,圈足。盤面剔刻如意雲首紋,排列整齊密佈。紅色漆層厚實,斜刀剔刻圓滑,紋飾線條斜面可見黑漆一層,盤外壁剔刻卷草紋,亦朱間黑線一道。足內髹醬黑漆,中央朱漆直行隸書:「蠡谿」,右方貼黃籤,楷書:「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初三日收寧壽宮呈覽紅雕漆菱花盤一件,缺漆蠟補」,乾隆五十四年為西元1789年。這種圖案式鉤雲紋、回紋、重圈紋、蔓草紋的雕漆技法,稱為「剔犀」。



附件 1宋-元 蠡谿款 剔犀菱花式盤.jpg (121.3 KB) 2008-4-8 17:47


八瓣菱花式盤,圈足,盤面剔刻。一對展翅引頸相對的孔雀,穿梭在牡丹花叢中。花葉茂密,黃地黑漆漆層不厚,無底紋,剔雕的物象輪廓圓潤,葉脈及鳥羽清淅。盤外壁飾捲草紋,黑漆間一細朱線。足內髹黑漆。中央隱約露出方框雙行四字楷款:「宣德年製」。附件 2元-明初 剔黑孔雀牡丹八瓣盤.jpg (264.96 KB) 2008-4-8 17:52


器作蒸餅式,子母口,淺壁,圈足。器髹紅色漆,器蓋面及周壁雕牡丹花卉。器裏及底均髹黑光漆。器內與底各陰刻楷書「曇花寶盒」及「大清乾隆年製」款識填金。附件 3清 乾隆 剔紅曇花寶盒.jpg (79.62 KB) 2008-4-8 17:58


蔗段式圓盒,子母口,圈足,足內髹黑漆,足緣內側刀刻填金款:「大明宣德年製」楷書,然黑漆下仍可見針刻楷書「大明永樂年製」。係改款器。蓋面錦地剔刻出地面、水面和天空,畫面中央一拄杖老者對著壁巖上二三老梅,梅幹後側曲折的松樹遮蔽半個天空,庭園圍欄,前一鶴正低首理毛,身後一亭閣半露,童子居其間。這件作品漆色棗紅,漆層厚,刀法圓潤,刻工嚴謹,是明初典型佳作。附件 4明 永樂 剔紅山水人物圓盒.jpg (75.17 KB) 2008-4-8 18:02


蔗段式圓盒,平頂直壁,平底淺凹人。蓋面及周壁以填漆為飾。蓋面為朱地黃輝觀牡丹花叢,花色以銀粉漆為之,色粉微涣散;枝葉則黑漆黃理。周壁飾卷草紋間八梵字,梵字亦以銀漆為之。器底及裏均朱紅漆。明末高友荊「燕市漆器歌」云:「品題第一號填漆,再次波羅次易紅」,足見填漆器在當時比犀皮(波羅)、雕漆(剔紅)等漆藝的評價還高。其法有鏤嵌、磨顯二種。鏤嵌填漆是在漆面上刻花紋,再在刻痕內填色漆;如本件漆盒的黃色細錦部分即是。磨顯填漆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紋,後將面漆罩滿全器,再平磨至花紋顯露出來;如本件漆盒的牡丹花卉、卷草梵文等部分即是。兩種方式都使漆面齊平,又色彩嫵媚,故明清筆記多稱述之。兩朝官廷也都有製作,【長物志】述 「 內府填漆盒」往往延為文房中的香盒,且宣德時期作品尤受稱道。本件填漆盒同時呈現二種技法,色澤鮮明,圖案如畫,有十七世紀風格。附件 5明 填漆牡丹圓盒.jpg (73.1 KB) 2008-4-8 18:05


三鑲式如意,鑲座及嵌件突顯,有如三個如意首羅列在柄上。此如意為木胎,外髹金漆,全器透雕成樹枝狀,柄中部略隆起,首、腹、趾鏤雕大型桃實、佛手及石榴等果實枝葉,桃實益壽,佛手與「福」音似,石榴多子,故以此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孫,雕飾繁複,層層堆砌。附件 6清 三多如意.jpg (36.99 KB) 2008-4-8 18:09


7明 永樂 牡丹花卉雕漆圓盒.jpg (60.45 KB) 2008-4-8 18:37

8明 嘉靖 「鏤管駢珍」彩漆雲龍筆.jpg (57.36 KB) 2008-4-8 18:37

9清 乾隆 剔紅洗桐寶盒.jpg (28.46 KB) 2008-4-8 18:37

10清 龍鳳描金八瓣盒.jpg (27.88 KB) 2008-4-8 18:37

11清 山水金漆方盒.jpg (22.59 KB) 2008-4-8 18:37

12清 花形金漆盒.jpg (20.64 KB) 2008-4-8 18:37

13清 扇金漆盒.jpg (22.68 KB) 2008-4-8 18:37

台灣故宮博物館~~竹雕圓形筆筒~

竹雕圓形筆筒,雕刻者利用山石與松樹隔成兩景,一為室內,一為室外。室內之景運用鏤空透雕技法雕出圓窗,窗外橫生一枝松樹。四位雲髻高聳的仕女,一人立於屏風後,右手指著屏風,回首與捧書畫卷軸的女子相談,屏風上陰刻工筆梧桐。一女子手捧如意,與另一側身女子欣賞瓶荷。室內橫陳長榻,室外松石下,三女閒憩,一坐蒲團上吹簫,一背坐石上彈奏,一持扇立松樹下。彈奏女子昂首回頭。石壁間淺陰刻行楷書「三松」二字款。 朱稚征,字叔子,號三松,可能生於嘉靖三十八(一五五九)年左右,卒年不知,基活躍於萬曆年間(一五七三~一六一九),與祖父朱鶴、父親朱纓三人合稱「嘉定三朱」。使得竹刻成為嘉定一邑的特產。這件雕竹筆筒具有朱稚征竹刻作品的某些特徵,但可能是後人的冒名之作,也是傳世眾多「三松」款識作品中難得的精品。

附件 1清 「三松」款 雕竹仕女筆筒.jpg (32.26 KB) 2008-4-8 19:31
 台灣故宮博物館~~雕竹器~

這是一件模仿戰國銅器器形與紋飾的一件竹刻藝術品。微侈口,削肩,圓腹鼓出,圈足外撇,雙圓環耳,下各帶一活環。頸飾二道陽線S形回紋,腹飾淺浮雕絡繩紋。

[ 本帖最后由 qb0388 于 2008-4-8 19:37 编辑 ]
附件 2清 雕竹仿古絡紋壺.jpg (27.59 KB) 2008-4-8 19:35
 台灣故宮博物館~~雕竹器~

全器選取一段竹子的地下莖,圓雕出一牧童斜坐於水牛背上。牛的四足皆彎曲向內,作伏臥狀態;牧童頭盤髻,背著斗笠,右手扶搭於牛角,左手牽繩直貫牛鼻。
附件 3清 雕竹牧童臥牛.jpg (37.2 KB) 2008-4-8 19:38
台灣故宮博物館~~竹雕筆筒~

竹雕筆筒,將繪畫的構圖方式應用在雕刻上,雕鏤繁複的層次。這件筆筒兩組人物相對而立,松樹下,一位老者騎在馬上,一手持長棍,一手拉繩,相對的一群兵士,跪伏地面,描寫唐代名將郭子儀以其德望,單騎說服進犯的回紇軍隊。背景中的刀法雄勁,線條的表現奔放大膽。
附件 4明末清初 郭子儀免冑圖筆筒.jpg (50.71 KB) 2008-4-8 19:42
台灣故宮博物館~~竹雕筆筒~

竹幹一段,直壁,以竹節為底,修出三足。外壁浮雕一馬仰臥翻滾,旁一養馬的圉人,持繩含笑睥睨。馬張目露齒,掀鼻仰首,鬃鬣及尾毛四散,作腰腿用力滾轉的姿態。圉人側身跨步,自身側甩繩,充滿動感。圉人身後行書陰文款:「吳之璠製」。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江蘇嘉定人,是康熙前期的竹雕名家。擅長素地淺浮雕的技法,《竹人錄》稱此法為薄地陽文。除一人一馬的主題雕刻之外,其餘部份均減地而成並光素留白。主紋高於地子,同時邊線銳直地浮顯在地子上,於人馬的神情、肌膚、衣紋再作細膩的高下淺雕、圓磨、隱起的變化,鬣毛則自軀體斜刻隱入平滑的地子裏,絲絲可數。
附件 5清初 吳之璠 牧馬圖筆筒.jpg (54.12 KB) 2008-4-8 19:45
 台灣故宮博物館~~雕竹器~

全器選用竹幹一段節間,剖出一片,器面淺浮雕一高髻婦人背屏風而立,含羞展卷細讀。屏風淺刻花鳥紋飾,屏風後陳設瓶荷、香爐與几案等。臂擱是中國文人書寫、作畫時讓臂腕倚靠的一種文具。其雕刻圖樣取自崔鶯鶯窺簡的版畫插圖。
附件 6明晚期 雕竹仕女臂擱.jpg (39.75 KB) 2008-4-8 19:48
台灣故宮博物館~~雕竹器~

以竹根為材,雕製成文房中貯水的水盛。取形為一片捲曲的荷葉,葉柄回伸至葉緣緣,在器底另雕一枝荷花,彷彿是旁生的盛開荷花,花心的蓮子粒粒清晰。
附件 7清 雕竹荷葉式水盛.jpg (26.14 KB) 2008-4-8 19:51
台灣故宮博物館~~雕竹器~

竹雕仿商代銅觚的造型與裝飾。器身分為三段:高圈足、腹部、口部外敞的脰部。圈足與腹部都裝飾著獸面紋;脰部裝飾解體的獸面,獸眼仍可辨識;在脰部與腹部之間以一周夔紋為界。圈足與腹部另裝飾四道棱脊,加強器物的裝飾效果。由於是以竹子雕成,表面還可見到竹子細密的紋理。
附件 8清前期 雕竹獸面紋觚.jpg (29.66 KB) 2008-4-8 19:52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雕竹籩豆莢~

以竹子的地下莖雕成籩豆,藤葉枝蔓自然卷曲纏繞豆莢頂端,形成鏤空效果。器表淺浮雕寫生豆莢,刀法簡練。全器刻劃寫實精美。
附件 1清 雕竹籩豆莢.jpg (58.54 KB) 2008-4-11 11:15
台灣故宮博物館~~明末清初 雕竹古松水盛~

竹根一段,薄壁中凹,略如可盛水的淺盤。外壁及底藉竹根天然鞭節癭瘤密佈之狀,雕如松樹的鱗皮,旁側作松幹數枝,或斜欹盤繞於外壁,或由外屈伸入盤內;松針細密叢生,松鱗深淺錯落,枝枒虬生,橫斜有致,實為文房陳設的巧作。
附件 3明末清初 雕竹古松水盛.jpg (35.9 KB) 2008-4-11 11:20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竹雕枯木竹石臂擱~

狹長竹片,中穹起為臂擱。表面陰刻枯樹幹矗立淺坡上,數竿修篁榜生。雕者運刀如筆,純以刀痕的深淺視如墨之濃淡。全幅佈置如繪畫之長軸,左上方款題︰「橅古枯木竹石。松原野老。」此種以陰刻的刀法直接詮釋繪畫筆墨的竹雕方式,與以嘉定三為主流的竹雕表現迥然不同。後者重視深淺雕多層次地烘顯主題,並以刀法的純熟變幻為長,前者則在周顥(1685-1773)之後發始受重視。周顥,字晉瞻,號雪樵,又號芝巖,錢大昕曾為之作 「 周山人傳」,言其雕竹「更出新意作山水樹石叢竹,用刀如用筆,不假稿本,自成丘壑。其皴法濃澹坳突,生動渾成。……當時以為絕品。」沿襲者甚多,作品之佳窳,全視雕作者書畫素養之高下為定。
附件 4清 竹雕枯木竹石臂擱.jpg (27.82 KB) 2008-4-11 11:22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木雕蟬紋尊~

黃楊木, 鏇雕成觚形。平底。頸與足部淺雕蟬紋,腹部為臥蠶紋、冏紋,均仿銅器圖案。商周時期青銅觚為酒器,宋以後復古風氣下,則多喜愛以觚的造形為花器;青銅仿古之外,也常以陶瓷或木質材為之,引為文房陳設。
附件 5清 木雕蟬紋尊.jpg (28.61 KB) 2008-4-11 11:27
紫檀木淺盤,作靈芝形,周緣卷起,盤面水磨琢出數道環狀淺稜,以象芝面紋理。芝柄延伸至器背,連著浮雕的靈芝二本及脩竹一枝;芝與竹相接成圈足形。器面右方刻填漆楷款︰「吴下朱英」及填硃印:「小松」。器底滿刻銘文一篇:「 偶過苕上,飲潘穉圭所,見其先大夫治河彭城時所得一卮,琢就芝庚,贅以叢篠,云製自朱碧山者。余聞未曾遇仙得冶金術,著名至正間,匠心成物,不施烘汗,傳世甚希,好事家購之,傳以黃金不可得也。是卮其手迹耶,即將與卷荷、蕉葉並稱奇玩矣。因為之銘曰:「紫芝煌煌,朱提皎皎。治而為卮,製古而巧。陳之賓筵,君子壽考」。萬曆甲什春仲,弢光居士屠隆銘。」印:「緯真」、「赤水山人」。是器並附乾隆丁未冬(五十二年,1787)的手書稿,除書錄前述銘文外,並言「盤為朱三松所製,以承朱碧山銀卮者。……今卮雖失,而盤獨存,古澤黝然,已足珍賞。碧山根槎,現登內府,安知卮與盤他日不更為延津之合耶?」朱碧山為元代著名銀工。天歷間,柯九思曾命之製芝菌形酒器,虞集等文士皆題詠。此後該器在民間流傳,明清變革後失其踪。雖然,依器背屠隆(1542- 1605)題銘看來,此件木雕盤原為盛放朱碧山銀卮的承盤,其芝形及雕紋均與銀卮的題材相稱。但此器銘款,言朱英,字小松,以欲托名于竹雕家朱小松,使以名家承盤配置名家銀卮,相得益彰。然朱小松,名朱纓,著名於嘉靖、萬曆間。則此作者朱英或另有他人,或為托名之偽作。若為後者,則當時人屠隆的題銘或亦偽作。乾隆言此器為朱三松作品,則更謬誤。附件 6明 朱英 紫檀木靈芝盤.jpg (36.02 KB) 2008-4-11 11:30
檀香木雕方形印璽,印鈕作雙雲龍紋,印身周邊光素,印面雕篆:「榮惠皇貴妃御筆之寶」。刀法端整。帶木質盝頂印匣,內裱黃綾(絹)。榮惠皇貴妃為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瑨嬪,西林覺羅氏,同治十一年初封瑨貴人,十三年進為嬪,光緒二十一年間晉封為妃,三十四年尊封為皇考瑨貴妃。遜國後,民國二年,加封為榮惠皇貴妃;十一年溥儀婚後稱為太妃,民國十三年溥儀出宮後不久,於十一月二十一日出宮,移居榮壽固倫公主(恭親王奕訢長女)家。此件木璽大小形制一如前清玉璽,璽文工整,龍紋雕琢則較簡略;從印身看來,使用的次數並不多。附件 7遜清 榮惠皇貴妃印璽.jpg (31.9 KB) 2008-4-11 11:34
 沉香木香山九老~

全器選用一整塊香木雕斫而成,峰壁巍聳,刀斧痕歷歷可見,頗具繪畫中「斧劈皴」意,峰下巖間,九老分成三組:一老背對觀者而立,他的左手背於身後,右手高舉,正提筆於巖壁題寫詩句,二老倚石立於旁觀看,石上置硯;觀看題壁的二老身後有五老圍坐於一几前,或言談,或觀賞題壁老者,几上放置一套茶具;山壁左側有二老(一為老僧)倚石言談。題壁老人的右下方有二童子烹茶於一隅;巖壁上方陰刻填紅引首印:「中和」,並陰刻填藍楷書清高宗御題詩文:「風流少傅十年間,結社香山共往還。漫道滄桑多變幻,試看常住是香山。」,款:「御題」,填紅篆印:「惟精惟一」與「乾隆宸翰」。在全器左側下方陰刻楷款:「乾隆辛酉年,小臣楊維占恭製」。乾隆辛酉年是乾隆六年(1741),這首詩收錄在清高宗《御製詩》初集,詩題是:「題 刻畫伽南香山九老圖」。在舊帳冊中這件陳設器名為「沈香木香山九老」,民國初年收貯於乾清宮;《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乾隆七年(1742)正月四日〈匣作〉檔冊中記載清高宗傳旨將一件「沈香九老山子」收入乾清宮的頭等作品之列,或即此器。若從木質、色澤與香味考量,這件木雕作品與舊藏清宮其他伽南香木接近。楊維占是來自廣東的牙匠,乾隆年間在內務府造辦處供役,根據《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的記載,他於乾隆三年(1738)正月二十四日所登錄的錢糧銀是每月三兩,乾隆四年(1739)四月二十六日則賞昇為每月八兩。乾隆六年(1741)十一月十日他曾奉旨依據伽南香木的原形酌量設計稿樣。這件木雕香山九老陳設器或者即是其中之一。乾隆七年(1742)楊維占將家眷接到北京,「以便永為報效」。全器的紋飾乃描繪唐代會昌五年(845)白居易(772-846)在洛陽香山與另外八位超過七十歲的老者燕集聚會,會後白居易曾做一首七言絕句—「九老圖詩」。附件 5清 乾隆 六年楊維占雕沉香木香山九老.jpg (99.3 KB) 2008-4-11 11:37
  香櫞,原產於閩廣間,兩晉時視之為珍品,明中葉以後,太湖一帶亦種植。其果實皮如橙柚,厚皺而光澤;狀如人手,俗呼為「佛手柑」;生綠熟黃,清香襲人。雖可煮食,但一般多置之盤中清供。當其盛產時,文人以為是山齋最不可少之物,常置一頭或多至二、三十頭不等的香櫞於几案間。《秋園雜佩》記香櫞成熟時,「摘置紅瓷,幽香一室」。以紅瓷盤烘托青黃色香櫞,兼得視覺與嗅覺的美感。本件香櫞盤,敞口、圈足,內外壁均施有「胭脂水」之稱的粉紅色釉上彩,柔美嬌嫰。口緣及底內為白瓷釉,足圈露白胎。盤內有裹綢的木墊,釘著五只像生佛手。佛手以木雕成,畫彩于外;碧玉質葉片,以鐵絲及絲線纏緊固定。應為清宮中作品。像生花果,漢代即有之,俟後有以通草、麵粉、絹、紙、木製成者,雖為假花果,却以像生如真為要旨。附件 9清 香櫞盤.jpg (35.29 KB) 2008-4-11 11:40
筆筒,不規則形,宛如一段樹幹。深壁、平底。內外均裹以皮革,並有填充物填於內外層之問,口部較薄,近底愈厚。內壁光素平直,外壁模印浮起的松樹枝葉、鱗皮、癭瘤等紋飾,印紋清晰圓渾。有陰文填靛行書︰「聲流碧濤籟,陰覆老龍鱗」,印︰「看雪」。底中央模印淺細陽文隸書雙行單方框款︰「乾隆御用」,有重複錯印痕迹。附件 10清 乾隆 皮雕松紋筆筒.jpg (42.31 KB) 2008-4-11 11:44
 竹幹一段為筆筒,平口,以竹節橫膜為底。外壁浮雕一盛裝披帛高髻女子佇立屏風前,展讀一手卷。另一女子自屏風後探身而出,以指豎脣間示噤聲窺視狀。另側屏風後,陳設几案、瓶花、爐盒香具、古琴、筆硯之類。屏風上陰刻花鳥畫,下陰刻楷款︰『 三松』。全圖與明末畫家陳洪綬(1598--1652)為《西廂記》所作《窺簡圖》版畫插圖極接近。人物衣裝神態相彷彿,屏風畫、瓶花的筆勢亦自其中剪裁;唯減四扇屏風為一扇,並增加几案陳設,使其既在屏風後,也似在紅娘身後,兼顧了筆筒周壁圍繞、構圖須連貫的特性。其雕刻自平磨素地,而紅娘、屏風、崔鶯鶯,漸起漸高,層次深而雕法變化大,在高浮雕的人物及屏風面上,又兼施毛雕、線刻、淺浮雕,隱起磨礱亦施展有致。雕者在構圖上的匠心裁量,試圖營造繪畫般的氣氛,又力求工係繁複的技術表現,使此筆筒直可視為嘉定派竹雕的極致代表。朱稚征,字叔子,號三松,江蘇嘉定人,出自竹雕世家,與祖父朱鶴(松鄰)、父親朱纓(小松,)並推為「嘉定三朱」。能畫山水,精畫驢,故於盆景、竹雕皆能自出心裁作畫景般佈置。竹雕傳衍至三松,而技法愈精,聲名愈盛,學之者甚眾,遂使竹雕成為嘉定地區資給衣饌、家傳戶習的特產。附件 11明 朱三松 雕竹窺簡圖筆筒.jpg (26.13 KB) 2008-4-11 11:49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雕黃楊木西園雅集筆筒~

筆筒,器沿不規則若流雲狀,平底,足淺凹。壁厚,作深浮雕,以米芾《西園雅集圖記》為藍本,雕北宋名士在駙馬王詵的西園文會的情景,沿筆筒周壁作手卷式的佈局。其景包括︰圓通大師與劉涇趺坐竹林中談禪;秦觀與道士陳景元論道;蘇軾據案書寫、蘇轍坐石讀書、而蔡肇、王詵與家姬、李之儀等坐觀;古器羅列的長案上有李公麟繪圖,黃庭堅、晁補之、張耒、鄭靖老及一童子圍立;米芾題壁、童子捧硯侍、而王欽臣仰觀。十九位人物的中帽姿態合宜地襯顯各人身分,顧盼神情也緊密地聯屬彼此關係,面龐、衣理均圓磨,添增閒逸祥和的氣氛。此外,流雲、巨石、山崖、松檜、芭蕉、竹林、湍流、小橋、桌椅陳設等,參差其問,層次分明;淺刻深雕,變幻靈活,乃至鎪鏤如離壁叠立,俱見雕者構思巧妙、刀法嚴整之能事。黃楊木為常綠小灌木,生長遲緩,木質緻密,為雕刻之上好質材,似此筆筒徑圍之廣甚為難得。而雕者善用此種嫩黃細膩的質材,剔雕層層,仍能藏峰圓滑,呈現潤澤溫和的風貌,允稱為清代雕刻之傑作。
附件 12清 雕黃楊木西園雅集筆筒.jpg (37.43 KB) 2008-4-11 12:04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乾隆 剔紅羲之換鵝圖筆筒~

圓筒形,直壁,近足緣外突,三小足,可能為木胎。器壁高浮雕羲之換鵝故實:書聖王羲之生性喜愛大白鵝,寓居山陰(浙江紹興)時,村中有一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前往觀賞,喜愛之餘要求道士出售,道士生性好書,遂要求以書聖所抄寫的《道德經》書蹟作為交換;若然,將以整群鵝相贈。王羲之欣然寫完後「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全器外壁厚髹朱紅漆,內壁髹黑漆;紋飾連貫,難分起迄,雕工精緻,立體感甚強。只見數間屋宇,正廳窗旁桌上有一三足爐;屋宇內羲之與道士相談甚歡,溪岸邊一僮執硯,舉頭望著木橋上迎面而來的捧鵝僮子,另有數鵝或嬉遊於水面,或漫步於水邊;二籠置於屋宇旁,卻也在執硯僮子左近。羲之作戴巾老者像,左手撫髯,右手執筆,面前桌上翻開一書冊,道士作長髯老人形貌,雙手向著僮子,回視羲之;屋宇迴廊曲繞,庭園籬連接木橋,橋上即捧鵝僮子;岸上草木散佈,有松樹、夾葉樹等,對岸竹篁歷歷;執硯僮子所坐地面襯以斜方朵花錦地紋,其餘空處或襯以水波紋,或襯以平行回紋錦地紋。近足緣之外突部位飾一道回紋,足內底部髹黑漆,正中陰刻填金三行六字楷款:「大清乾隆年製」。

[ 本帖最后由 qb0388 于 2008-4-11 12:15 编辑 ]
附件 13清 乾隆 剔紅羲之換鵝圖筆筒.jpg (111.31 KB) 2008-4-11 12:08
台灣故宮博物館~~明 錢謙益藏 癭木靈芝筆筒~

天然木癭,略加磨礱,形如老根四出的老樹,中空可為筆筒;旁側伸出一莖如靈芝狀,芝緣內捲。全器癭皮皴皺、瘤點簇聚,其紋理或方、或圓、或密結、或鬆散、或直點下竄、或曲繞如雲水,極盡木紋故之美。底刻隸書︰「絳雲樓珍藏」,朱印:「牧齋」。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江蘇常熟人。明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清軍定江南,迎降,授禮部右侍部。為明末大詩人之一,亦善畫。曾輯前人詩為《列朝詩集》,著《初學》、《有學》二集。藏書極富,構築「絳雲樓」貯之,後因火而焚毀。
附件 14明 錢謙益藏 癭木靈芝筆筒.jpg (41.95 KB) 2008-4-11 12:11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前中期 雕黃楊木鏤空瓜瓞筆筒~

以質材緻密溫潤的黃楊木鏤雕成蔓生的瓜瓞,左後側一老幹,上端左右分別伸出兩支幹,各圍成弧,幹上分出茂密的枝葉,交叉環繞成一圓筒狀,圓筒底部為一大葉片。筆筒內平滑無飾。老幹下端伸出兩支幹,一枝較短向前作足,另一枝橫向水平伸展,長滿瓜葉與果實,與垂直方向略為彎曲的筆筒形成動態的平衡,設計巧妙。由於刀法圓潤,葉片翻轉自然,瓜實豐碩,鏤空的雕法,技巧繁複,渾然天成。瓜瓞的題材比喻子孫繁盛。
附件 15清前中期 雕黃楊木鏤空瓜瓞筆筒.jpg (67.53 KB) 2008-4-11 12:14
   台灣故宮博物館~~漆器~
附件 47梅花雕漆盒.jpg (86.42 KB) 2008-4-15 18:56

48雕漆盒.jpg (84.96 KB) 2008-4-15 18:56

49雕漆盒.jpg (95.06 KB) 2008-4-15 18:56
台灣故宮博物館~雕漆盒~
附件 42雕漆盒.jpg (105.16 KB) 2008-4-17 07:14

43雕漆盒,.jpg (94.04 KB) 2008-4-17 07:14

44雕漆盒..jpg (86.79 KB) 2008-4-17 07:14

45梅花雕漆盒.jpg (86.68 KB) 2008-4-17 07:14
~台灣故宮博物館~明 填漆牡丹圓盒~

蔗段式圓盒,平頂直壁,平底淺凹人。蓋面及周壁以填漆為飾。蓋面為朱地黃輝觀牡丹花叢,花色以銀粉漆為之,色粉微涣散;枝葉則黑漆黃理。周壁飾卷草紋間八梵字,梵字亦以銀漆為之。器底及裏均朱紅漆。明末高友荊「燕市漆器歌」云:「品題第一號填漆,再次波羅次易紅」,足見填漆器在當時比犀皮(波羅)、雕漆(剔紅)等漆藝的評價還高。其法有鏤嵌、磨顯二種。鏤嵌填漆是在漆面上刻花紋,再在刻痕內填色漆;如本件漆盒的黃色細錦部分即是。磨顯填漆是以五彩稠漆堆成花紋,後將面漆罩滿全器,再平磨至花紋顯露出來;如本件漆盒的牡丹花卉、卷草梵文等部分即是。兩種方式都使漆面齊平,又色彩嫵媚,故明清筆記多稱述之。兩朝官廷也都有製作,【長物志】述 「 內府填漆盒」往往延為文房中的香盒,且宣德時期作品尤受稱道。本件填漆盒同時呈現二種技法,色澤鮮明,圖案如畫,有十七世紀風格。
附件 45明 填漆牡丹圓盒.jpg (73.43 KB) 2008-4-17 18:49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木.根章~
附件 46「以行為真」木章.jpg (48.31 KB) 2008-4-17 19:09
48明 文彭款 「忠義之心生而自許」竹根章.jpg (79.91 KB) 2008-4-17 19:09

49「小峰山樵」木章.jpg (55.96 KB) 2008-4-17 19:09

50清 胡钁 「鼎長壽印」紫檀木章.jpg (55.31 KB) 2008-4-17 19:09

51「自在」梅根章.jpg (72.87 KB) 2008-4-17 19:09

52「驚鴻戲海」樹根章.jpg (74.71 KB) 2008-4-17 19:09

53馮其章 「秦望是家山」樹根章.jpg (112.59 KB) 2008-4-17 19:09
台灣故宮博物館~元-明初 剔黑孔雀牡丹八瓣盤~

八瓣菱花式盤,圈足,盤面剔刻。一對展翅引頸相對的孔雀,穿梭在牡丹花叢中。花葉茂密,黃地黑漆漆層不厚,無底紋,剔雕的物象輪廓圓潤,葉脈及鳥羽清淅。盤外壁飾捲草紋,黑漆間一細朱線。足內髹黑漆。中央隱約露出方框雙行四字楷款:「宣德年製」。
附件 83元-明初 剔黑孔雀牡丹八瓣盤.jpg (261.66 KB) 2008-4-27 10:23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竹筆床~

筆床,用以置筆。本器作長條几式,四足可以卸裝。以半剖的兩段竹幹,仰放並黏,竹節的膈膜略凹雕以容筆管;一端的竹黃與竹肌刻如意首形凹下,可放置斗筆的斗部。兩側去青的竹皮向外闘接成護邊及几式足,並淺勾回紋飾。
附件 1清 竹筆床.jpg (32.24 KB) 2008-4-27 20:13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王幼芳 竹雕人物臂擱~

長方竹片,微穹起為臂擱。表面僅中下方淺浮雕及線刻一儒巾人物坐於槎上,槎下水波洶湧。右上方題︰ 「 辛未春日幼芳作于話雨齋」。王幼昔,江蘇嘉定竹雕家。金元鈺《竹人錄》述其畫宗曹知白、陸廣一派;又稱其竹雕風格沖澹,比之如詩派中的孟浩然。此件臂擱,用刀簡逸,線紋疏淡流暢,多處僅以水磨關興以示波濤高下起伏,恰當地表現乘槎遠離人世的清冷感。與《竹人錄》所述風格相符,作於乾隆十六年(1751)。楊汝諧,字端揆,號柳汀,江蘇華亭人,能詩、書、篆刻,精音律,遊戲丹青,涉筆便秀。家素封,富收藏,有齋名「話雨齋」。
附件 2清 王幼芳 竹雕人物臂擱.jpg (33.49 KB) 2008-4-27 20:26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留青竹雕臂擱~

留青,是以淺雕法留下竹的青筠為陽文裝飾的一種竹雕技法,一方面竹青滑潤細膩可喜,一方面利用竹青與竹肌的色擇對比以浮顯主題。本件臂擱,用半部的竹幹略加鏤雕,邊緣以留青細線勾勒出兩枝並立的竹形。左面的竹節處伸出一竿留青的翠竹,枝葉橫出,疏密得宜,S型迴曲連貫二竹。右下方淨雕留青的三行題句︰「韶華雙美,青玉獨鮮。賴爾扶持,揮毫雲煙。」點出紋飾的主題及臂擱的功能。署名︰「中隱半山」,連珠印︰「竹窗」、「 半山」。全器以青白微黃的青筠襯在深棕色的地子上,清晰秀麗,宛如小幅的書畫冊頁。
附件 3清 留青竹雕臂擱.jpg (31.76 KB) 2008-4-27 20:29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竹雕和合二仙~

竹根雕二小頭陀,髡頂、散髮,一坐一立,迎視歡笑。坐者倚著捧盒,右手執靈芝(左手殘斷);立者手持荷花,意指和合二仙,亦即唐代禪僧寒山、拾得,二人顛狂浪遊,笑語有禪機,為人所重,民間常以其形像分持盒子與荷花,以示和合美滿之吉祥祝福。雕者除善以竹根取形,施刀圓熟外,於樂天祥和的神態表達最為動人。
附件 4清 竹雕和合二仙.jpg (38.56 KB) 2008-4-27 20:34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木雕蟬紋尊~

黃楊木, 鏇雕成觚形。平底。頸與足部淺雕蟬紋,腹部為臥蠶紋、冏紋,均仿銅器圖案。商周時期青銅觚為酒器,宋以後復古風氣下,則多喜愛以觚的造形為花器;青銅仿古之外,也常以陶瓷或木質材為之,引為文房陳設。
附件 5清 木雕蟬紋尊.jpg (28.42 KB) 2008-4-27 20:38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乾隆 六年楊維占雕沉香木香山九老~

全器選用一整塊香木雕斫而成,峰壁巍聳,刀斧痕歷歷可見,頗具繪畫中「斧劈皴」意,峰下巖間,九老分成三組:一老背對觀者而立,他的左手背於身後,右手高舉,正提筆於巖壁題寫詩句,二老倚石立於旁觀看,石上置硯;觀看題壁的二老身後有五老圍坐於一几前,或言談,或觀賞題壁老者,几上放置一套茶具;山壁左側有二老(一為老僧)倚石言談。題壁老人的右下方有二童子烹茶於一隅;巖壁上方陰刻填紅引首印:「中和」,並陰刻填藍楷書清高宗御題詩文:「風流少傅十年間,結社香山共往還。漫道滄桑多變幻,試看常住是香山。」,款:「御題」,填紅篆印:「惟精惟一」與「乾隆宸翰」。在全器左側下方陰刻楷款:「乾隆辛酉年,小臣楊維占恭製」。乾隆辛酉年是乾隆六年(1741),這首詩收錄在清高宗《御製詩》初集,詩題是:「題 刻畫伽南香山九老圖」。在舊帳冊中這件陳設器名為「沈香木香山九老」,民國初年收貯於乾清宮;《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乾隆七年(1742)正月四日〈匣作〉檔冊中記載清高宗傳旨將一件「沈香九老山子」收入乾清宮的頭等作品之列,或即此器。若從木質、色澤與香味考量,這件木雕作品與舊藏清宮其他伽南香木接近。楊維占是來自廣東的牙匠,乾隆年間在內務府造辦處供役,根據《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的記載,他於乾隆三年(1738)正月二十四日所登錄的錢糧銀是每月三兩,乾隆四年(1739)四月二十六日則賞昇為每月八兩。乾隆六年(1741)十一月十日他曾奉旨依據伽南香木的原形酌量設計稿樣。這件木雕香山九老陳設器或者即是其中之一。乾隆七年(1742)楊維占將家眷接到北京,「以便永為報效」。全器的紋飾乃描繪唐代會昌五年(845)白居易(772-846)在洛陽香山與另外八位超過七十歲的老者燕集聚會,會後白居易曾做一首七言絕句—「九老圖詩」。
附件 6清 乾隆 六年楊維占雕沉香木香山九老.jpg (159.42 KB) 2008-4-27 20:42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雕竹荷葉式水盛~

以竹根為材,雕製成文房中貯水的水盛。取形為一片捲曲的荷葉,葉柄回伸至葉緣緣,在器底另雕一枝荷花,彷彿是旁生的盛開荷花,花心的蓮子粒粒清晰。
附件 1清 雕竹荷葉式水盛.jpg (25.25 KB) 2008-4-30 23:48
 灣故宮博物館~清 雕竹牧童臥牛~

全器選取一段竹子的地下莖,圓雕出一牧童斜坐於水牛背上。牛的四足皆彎曲向內,作伏臥狀態;牧童頭盤髻,背著斗笠,右手扶搭於牛角,左手牽繩直貫牛鼻。
附件 2清 雕竹牧童臥牛.jpg (63.28 KB) 2008-4-30 23:50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前中期 雕黃楊木鏤空瓜瓞筆筒~

以質材緻密溫潤的黃楊木鏤雕成蔓生的瓜瓞,左後側一老幹,上端左右分別伸出兩支幹,各圍成弧,幹上分出茂密的枝葉,交叉環繞成一圓筒狀,圓筒底部為一大葉片。筆筒內平滑無飾。老幹下端伸出兩支幹,一枝較短向前作足,另一枝橫向水平伸展,長滿瓜葉與果實,與垂直方向略為彎曲的筆筒形成動態的平衡,設計巧妙。由於刀法圓潤,葉片翻轉自然,瓜實豐碩,鏤空的雕法,技巧繁複,渾然天成。瓜瓞的題材比喻子孫繁盛。附件 3清前中期 雕黃楊木鏤空瓜瓞筆筒.jpg (112.59 KB) 2008-4-30 23:53
台灣故宮博物館~明 錢謙益藏 癭木靈芝筆筒~

天然木癭,略加磨礱,形如老根四出的老樹,中空可為筆筒;旁側伸出一莖如靈芝狀,芝緣內捲。全器癭皮皴皺、瘤點簇聚,其紋理或方、或圓、或密結、或鬆散、或直點下竄、或曲繞如雲水,極盡木紋故之美。底刻隸書︰「絳雲樓珍藏」,朱印:「牧齋」。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江蘇常熟人。明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清軍定江南,迎降,授禮部右侍部。為明末大詩人之一,亦善畫。曾輯前人詩為《列朝詩集》,著《初學》、《有學》二集。藏書極富,構築「絳雲樓」貯之,後因火而焚毀。
附件 4明 錢謙益藏 癭木靈芝筆筒.jpg (40.73 KB) 2008-4-30 23:56
 台灣故宮博物館~明 朱三松 雕竹荷葉洗~

竹根雕為一莖荷葉,風起捲掩四合狀,中可容水為洗。葉緣殘破蟲蝕,邊緣棲息一蟹。荷葉外壁隱起筋脈,其間刻行書小字:『三松製』。底部葉柄轉繞,橫伸一枝老荷,花瓣肥短,中心蓮蓬己生成。是寫花葉姿態生動神肖的立雕佳作。朱三松,名稚征,明末竹雕世家「嘉定三朱」間以其技最臻絕妙,故《對山書屋墨餘録》有「人謂小松出而名掩松鄰,三松出而名掩小松」之說。《竹人録》謂三松善刻「筆筒及人物秘閣,或蟹、或蟾蜍之類」,則其於浮雕作品外,取竹根製成立體圓雕作品亦其所長。本器,無論天然取材、人工鎪鏤,皆見獨到之匠心。
附件 5明 朱三松 雕竹荷葉洗.jpg (31.45 KB) 2008-4-30 23:58
 台灣故宮博物館~明末清初 雕竹古松水盛~

竹根一段,薄壁中凹,略如可盛水的淺盤。外壁及底藉竹根天然鞭節癭瘤密佈之狀,雕如松樹的鱗皮,旁側作松幹數枝,或斜欹盤繞於外壁,或由外屈伸入盤內;松針細密叢生,松鱗深淺錯落,枝枒虬生,橫斜有致,實為文房陳設的巧作。
附件 6明末清初 雕竹古松水盛.jpg (34.64 KB) 2008-5-1 00:00
 台灣故宮博物館~~樹根形器~附件 1樹根形器.jpg (64.19 KB) 2008-5-2 00:24

2樹根形器.jpg (68.74 KB) 2008-5-2 00:24

3樹根形器.jpg (68.25 KB) 2008-5-2 00:24

4樹根形器.jpg (86.67 KB) 2008-5-2 00:24
 台灣故宮博物館~樹根形器~
附件 5樹根形器.jpg (60.92 KB) 2008-5-2 00:38

6樹根形器.jpg (79.43 KB) 2008-5-2 00:38

7樹根形器.jpg (84.63 KB) 2008-5-2 00:38

8樹根形器.jpg (109.13 KB) 2008-5-2 00:38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附件 1清 胡钁 「鼎長壽印」紫檀木章.jpg (52.49 KB) 2008-5-3 15:39

2明 朱英 紫檀木靈芝盤.jpg (36.74 KB) 2008-5-3 15:39

3明 嵌玉紫檀壓尺.jpg (37.14 KB) 2008-5-3 15:39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白玉,色泛青,微帶赭斑。全器作荸薺、桃實相連之形,上以梅枝相連,在桃實上並有蝙蝠。置於紫檀木圓盒中,木盒略呈圓柱形,蓋與器身略相等。平蓋、弧形壁、平底。內裝有白玉紙鎮。
附件 4清 白玉紙鎮.jpg (63.55 KB) 2008-5-3 15:50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青玉,玉色略泛灰,有赭斑。全器為長方形,面有半圓形墨池,四邊做條狀凸起。附有嵌玉紫檀木盒。全器呈長方形,四邊角為圓角。平頂蓋,蓋與器略相等。蓋面一端嵌有長方形玉片。內裝有白玉硯。
附件 5清 青玉硯.jpg (74.46 KB) 2008-5-3 15:53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白玉,玉色微黃,有白綹。全器呈長方形,面有橢圓形墨池。附有嵌玉紫檀木盒。全器呈長方形,平頂蓋,蓋沿轉折處略圓。蓋與器略相等。蓋面一端嵌有圓形玉片。
附件 6清 白玉硯.jpg (63.59 KB) 2008-5-3 15:55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白玉,玉質瑩潤,帶褐色斑及瑕紋,內外邊緣各刻圈紋一道,兩面滿佈乳丁紋飾。此環嵌於乾隆雕花紫檀插屏木座正中,置玉璧孔處有一圓形固定木,上陰刻「??一」(乾)卦及雙龍紋,隱含「乾隆」之意,亦示乾隆敬天,受命于夫,承天啟運之意。
附件 7漢 白玉乳丁紋璧.jpg (150.92 KB) 2008-5-3 15:58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青玉玉質瑩潤半透明,帶褐黃、墨綠瑕沁斑。洗雕為一大一小荷葉,大葉為洗,小葉為柄,各有一隻烏龜伏於器心,外壁雙陰線刻葉脈,背面鏤雕枝葉相連慈菇,轉折有款。此器附紫檀木座,木座亦雕荷葉蓮花,帶「乙」字刻款。
附件 8清 青玉荷葉洗.jpg (63.65 KB) 2008-5-3 16:01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青玉,帶赭色沁斑及瑕紋。羽觴杯又稱耳杯,造型取自漢代漆器耳杯。器呈橢圓形,帶雙耳。全器光素無紋。附木座,木座為紫檀木四瓣海棠花式,座上刻「竹窗之珍」四字。
附件 9宋 舊玉羽觴.jpg (69.56 KB) 2008-5-3 16:04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白玉,流嘴上有赭色沁斑。仿古銅匜形。腹淺浮雕螭龍紋,柄作獸首。帶紫檀木座。
附件 10清 白玉匜.jpg (63.81 KB) 2008-5-3 16:06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玉質,色灰青,局部雜赭斑。全器雕琢成獸形,昂首張口、怒目而視,以垂尾作為耳,背馱器蓋,蓋可外掀,下接三獸足。腹飾一圈獸面紋,蓋緣飾回紋。外底款「大清乾隆仿古」二行隸款。附紫檀木座。
附件 11清 青玉尊.jpg (63.64 KB) 2008-5-3 16:09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玉質,色純淨白潤。全器琢一老者,作半臥狀,右手托腮,左手持一書卷,雙腳相互交叉,背靠一書函,狀頗自然。附紫檀木座,座如榻几狀,上附青錦墊。
附件 12清 青玉書鎮.jpg (76.99 KB) 2008-5-3 16:12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可能原為新石器時代華西地區,龍山文化或齊家文化光素玉璧,這樣的素璧在西周墓葬中還有發現。器表的綠色可能是銅綠沁,有待日後分析研究。流傳至明清時,加刻了仿古花紋,一面為冏紋與蟬紋,一面似為穿環龍紋,並染上褐紅色。乾隆皇帝珍藏之,為之賦御製詩,命玉工將詩句刻於玉璧周緣,「三千年上物,博古閣中藏,質泯瑕疵玷,得無似此忘。乾隆壬子御題」,更為之加配紫檀木座,木座中央作「圭」形,上刻星斗,下琢海浪與山石,象徵天地;中段雕御製銘,並嵌以銀絲。
附件 13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 玉璧.jpg (113.31 KB) 2008-5-3 16:30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青玉,有黃染斑。全器作鴛鴦立雕,略呈三角形。鴛鴦兩相對,一隻口含蓮篷與荷葉,另一隻互動親密地以嘴整理對方的羽毛。鴛鴦下並飾有水波。附紫檀木座與裱錦木盒。
附件 14清 青玉鴛鴦.jpg (101.05 KB) 2008-5-3 16:32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玉質,全器多處帶赭褐及黃色斑。羽觴杯,口沿有片狀把二,圈足,為飲酒之器具。圈器光素無紋。附「甲」字紫檀木座。
附件 15宋 白玉羽觴.jpg (84.76 KB) 2008-5-3 16:35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玉質,玉色白泛青。全器為扁圓形,仿自青銅器尊形。帶蓋,束頸,扁圓腹,腹部為兩背對的鳳鳥,以淺浮雕表現鳥翅和羽毛,鳳鳥首立雕則位於器肩部,有圈足。圈足內陰刻有「乾隆仿古」四字隸款。附紫檀木座,作橢圓形,兩端作如意雲頭紋,座足淺浮雕為卷雲紋,下接有四小足。收納於木匣內,匣內有有黃綾內襯。盒外以紅墨書:「青白玉雙鳳尊」。蓋內也以黑墨書:「青白玉雙鳳尊」。
附件 16清 白玉雙鳳尊.jpg (72.83 KB) 2008-5-3 21:29
 台灣故宮博物館~紫檀~

玉質,玉色青綠有灰白斑並帶黃赭烤色。全器雕紐絲紋。附紫檀木座。
附件 18戰國 舊玉瑗.jpg (109.09 KB) 2008-5-3 21:36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高宗御筆書讀洪範青玉版冊(八頁)~

深碧綠玉,近墨色。全器為長方片狀,共八片。第一片封面陰刻填金方框隸書「御筆讀洪範」,左右飾雙龍,下飾福山壽海。第八片文尾有「乾隆戊申孟秋月之上澣 御筆」,下接「古稀天子之寶」、「猷曰孜孜」二印。全器儲於紫檀木盒內,另附兩件玉嵌飾。

附件 19清 高宗御筆書讀洪範青玉版冊(八頁).jpg (154.98 KB) 2008-5-3 21:42
清 刻高宗御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青玉版冊(十頁)~

深碧綠玉,近墨色。全器為長方片狀,共十片。第一片封面與第十片封底均以陰刻泥金飾雙龍搶珠。其餘十八面均琢高宗御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泥金文前加「學鏡千古」印,文末加「辛卯孟冬月中澣養心殿御筆」及「乾」、「隆」方印。器儲於長方紫檀木盒內,盒已殘。
附件 20清 刻高宗御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青玉版冊(十頁).jpg (121.04 KB) 2008-5-3 21:45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高宗御製書石刻十三經於辟雍序玉版冊(六頁)~

深碧綠玉。全器為長方片狀,共六片。第一片封面陰刻方框隸書「御製石刻蔣衡書十三經於辟雍序」,左右飾雙龍、福山壽海。第六片封底飾陰刻一龍盤繞、福山壽海。其餘十面全文以館閣體刻琢。器儲於紫檀木盒內。
附件 21清 高宗御製書石刻十三經於辟雍序玉版冊(六頁).jpg (169.64 KB) 2008-5-3 21:50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刻高宗御筆知過堂論墨玉版冊(十頁)~

深碧綠玉。全器為長方片狀,共十片。封面與封底均陰刻泥金雙龍搶珠,其餘十八面均為高宗御筆「知過論」,文尾有「乾隆辛丑八月中澣並識於避暑山莊之抑齋御筆」,下接「古稀天子之寶」、「猷曰孜孜」二印,附九片黃綾,儲於長方形紫檀木盒內。
附件 22清 刻高宗御筆知過堂論墨玉版冊(十頁).jpg (202.12 KB) 2008-5-3 21:52  台灣故宮博物館~~馮其章 「秦望是家山」樹根章~

樹根章,印面長方但有二缺角,身作不規則形,深棕色富光澤。印面陽刻五字篆文「秦望是家山」,邊款「秦望是家山。菉白。」有紙套。菉白為馮其章字,馮為晚清浙人。附件 6馮其章 「秦望是家山」樹根章.jpg (111.99 KB) 2008-5-5 16:00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小紫穎」竹筆管~

狼毫筆。竹筆管,上刻楷字填藍︰「小紫穎」三字。「小紫穎」是浙江吳興地區產製的一種湖筆,清代常以貢進尚方。如雍正元年七月十三日江寧織造的進物登記中,即有湖筆四百枚,包括「柳絮池塘二匣、紫穎二匣、小紫穎二匣、書畫筆二匣。」本院所藏「小紫穎」筆共二匣,包裝審慎,每一筆皆放置在裹黃錦的小紙盒內,五筆共一同色錦面長方盒,十個長方盒共一匣,匣上有「浙江」、「小紫穎五十」等字樣,即保持著地方進物的形式。乾隆時,曾入值內廷近三十年的沈初言:「新省供御之筆,有名小紫穎者,上所常用,中疏易散,第用其鋒,書少時輒易之,乃可。」
附件 8清 「小紫穎」竹筆管.jpg (253.69 KB) 2008-5-8 11:44
台灣故宮博物館~明 永樂 剔紅墨盒暨方于魯墨~

剔紅漆圓盒,蔗段式平頂直壁,子母口相合,器裏及底黑漆光素,外壁及蓋面為剔紅雕漆:紅漆層厚而光潤,圓磨細膩,近底處見黑漆痕一道。蓋面雕寫景人物圖:二人席地奕棋,一樵者倚杖旁觀,有童子自洞府內捧食出,似取王質觀奕遇仙的故事。全圖佈置如畫,地、水、天紋錦地工緻,於傷處隱見黃色底漆。周壁雕飾轉枝四季花卉。器底左緣針刻細字:「大明永樂年製」。盒內盛方于魯「墨精」墨。墨為圓形,一面模印陽文草書「墨精」二字,一面陽文人物,寬袍持笏站立。圖樣載於《方氏墨譜》。側壁陽文楷書︰「方于魯製」。《五雜俎》言:「古人養墨以豹皮囊,欲遠其濕。又云,宜以漆匣密藏之,欲滋其潤。」《燕閒清賞箋》談墨匣時亦在紫壇、烏木、豆瓣楠之外,言「雕紅墨漆匣亦佳」。剔紅漆器宋元已盛,明成祖時(1403一1424)特別拔擢嘉興著名漆匠張德剛為工部營繕所副,且設果園廠精製剔紅漆器,其製品漆質堅厚潤澤,雕工圓滑細緻,構圖典雅,遂為諸方稱賞,是有明一代工藝巔峰之代表作。
附件 3明 永樂 剔紅墨盒暨方于魯墨.jpg (39.38 KB) 2008-5-26 22:30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乾隆 剔紅流殤寶盒~

蔗段式,子母口,平底,側壁飾朵花紋,蓋面雕刻山水人物,乃描繪王羲之於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初三日),王羲之(303-379)與謝安(320-385)、孫綽(320-377)等人在山陰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舉行祓禊之禮(在水邊戒浴的禮儀)後,曲水流觴聚飲。盒底髹黑漆,中央陰刻填金三行楷書款:「大清乾隆年製」。器內壁髹黑漆,蓋內中央陰刻填金器名:「流觴寶盒」。在此次雅集中,王羲之完成後人傳頌千古的「蘭亭序帖」書跡,在宋代以後的工藝品中,「蘭亭脩禊」與「曲水流觴」題材一再出現,明清文人也喜愛沿著自己覓得的彎曲溪水,與同好流觴聚飲,一方面或吟詩,或書畫,一方面遙想當年書聖心情。在紫禁城東北隅有一單獨圍出的範圍,有獨立的宮殿與花園,原是明代宮妃養老之所,康熙年間改稱寧壽宮,供太后居住。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71-1776)清高宗斥資一百四十三萬餘兩改建,以作為他歸政後怡養天年之所,後來他雖作了三年多太上皇,仍住在養心殿,未曾移居寧壽宮。 在寧壽宮的花園內,修築了一座禊賞亭,亭內建了流盃渠,作為宮內曲水修觴之處,顯示出清高宗對「曲水流觴」的風雅興好。
附件 4清 乾隆 剔紅流殤寶盒.jpg (112.59 KB) 2008-5-26 22:33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乾隆 剔紅羲之換鵝圖筆筒~

圓筒形,直壁,近足緣外突,三小足,可能為木胎。器壁高浮雕羲之換鵝故實:書聖王羲之生性喜愛大白鵝,寓居山陰(浙江紹興)時,村中有一道士養了一群鵝,王羲之前往觀賞,喜愛之餘要求道士出售,道士生性好書,遂要求以書聖所抄寫的《道德經》書蹟作為交換;若然,將以整群鵝相贈。王羲之欣然寫完後「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全器外壁厚髹朱紅漆,內壁髹黑漆;紋飾連貫,難分起迄,雕工精緻,立體感甚強。只見數間屋宇,正廳窗旁桌上有一三足爐;屋宇內羲之與道士相談甚歡,溪岸邊一僮執硯,舉頭望著木橋上迎面而來的捧鵝僮子,另有數鵝或嬉遊於水面,或漫步於水邊;二籠置於屋宇旁,卻也在執硯僮子左近。羲之作戴巾老者像,左手撫髯,右手執筆,面前桌上翻開一書冊,道士作長髯老人形貌,雙手向著僮子,回視羲之;屋宇迴廊曲繞,庭園籬連接木橋,橋上即捧鵝僮子;岸上草木散佈,有松樹、夾葉樹等,對岸竹篁歷歷;執硯僮子所坐地面襯以斜方朵花錦地紋,其餘空處或襯以水波紋,或襯以平行回紋錦地紋。近足緣之外突部位飾一道回紋,足內底部髹黑漆,正中陰刻填金三行六字楷款:「大清乾隆年製」。
附件 5清 乾隆 剔紅羲之換鵝圖筆筒.jpg (111.31 KB) 2008-5-26 22:37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乾隆 剔紅曇花寶盒~

器作蒸餅式,子母口,淺壁,圈足。器髹紅色漆,器蓋面及周壁雕牡丹花卉。器裏及底均髹黑光漆。器內與底各陰刻楷書「曇花寶盒」及「大清乾隆年製」款識填金。
附件 1清 乾隆 剔紅曇花寶盒.jpg (76.18 KB) 2008-5-26 22:23
台灣故宮博物館~~明末清初 剔紅梅花圓盒~

剔紅漆盒,蔗段式平頂直壁。蓋頂雕折技梅花橫斜,襯以細密的平行回紋錦地。周壁斜刀雕成規整的回紋。漆堅厚,色棗紅,漆層近底處有一道黑漆痕。全器著手沈重,恐非木胎。明清文人喜愛以剔紅為香盒。《遵生八牋》有謂:「香合,用剔紅蔗段鎮錫胎者以盛黃黑香餅。」或即指此類器。梅花則是香盒常用的裝飾圖案之一,如屠隆「香箋」列有「宋剔梅花蔗段盒」,康熙三十二年(1693)蘇州織造李煦進物單上列有「雕漆梅花香盒」。而本件香盒上繪畫小景似的構圖,也是晚明清初其他器物上常見的裝飾風格。
附件 2明末清初 剔紅梅花圓盒.jpg (35.93 KB) 2008-5-26 22:28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乾隆 仿雕漆釉梅花盒~

全器作圓盒形,分蓋與身兩部分。器表以仿雕漆的手法,錐畫出朵花錦地紋,底紋之上再堆拱出梅幹與花朵,最後罩施紅釉,形成仿如漆器剔紅的質感與效果。乾隆時期,足以表現多層次美感的剔紅漆器再度受到重視與喜愛,許多作品因而被創作出來。此在瓷胎器表以仿雕漆技法來裝飾的表現,或與剔漆再度流行有關。
附件 6清 乾隆 仿雕漆釉梅花盒.jpg (38.72 KB) 2008-5-26 22:41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小紫穎」竹筆管

狼毫筆。竹筆管,上刻楷字填藍︰「小紫穎」三字。「小紫穎」是浙江吳興地區產製的一種湖筆,清代常以貢進尚方。如雍正元年七月十三日江寧織造的進物登記中,即有湖筆四百枚,包括「柳絮池塘二匣、紫穎二匣、小紫穎二匣、書畫筆二匣。」本院所藏「小紫穎」筆共二匣,包裝審慎,每一筆皆放置在裹黃錦的小紙盒內,五筆共一同色錦面長方盒,十個長方盒共一匣,匣上有「浙江」、「小紫穎五十」等字樣,即保持著地方進物的形式。乾隆時,曾入值內廷近三十年的沈初言:「新省供御之筆,有名小紫穎者,上所常用,中疏易散,第用其鋒,書少時輒易之,乃可。」

全長21.1公分 毫長4.2公分 管長16.9公分 管徑0.9公分
附件 131清 「小紫穎」竹筆管.jpg (224.2 KB) 2008-6-9 14:06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木雕蟬紋尊~

清 木雕蟬紋尊、故雕000038N000000000、1701 A.D.-1800 A.D.、高9公分 徑9.2公分、黃楊木, 鏇雕成觚形。平底。頸與足部淺雕蟬紋,腹部為臥蠶紋、冏紋,均仿銅器圖案。商周時期青銅觚為酒器,宋以後復古風氣下,則多喜愛以觚的造形為花器;青銅仿古之外,也常以陶瓷或木質材為之,引為文房陳設。
附件 7清 木雕蟬紋尊.jpg (26.02 KB) 2008-7-7 15:11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竹雕獸面紋貫耳壺~

清 竹雕獸面紋貫耳壺、故雕000031N000000000、1701 A.D.-1800 A.D.、長20公分 寬9.2公分 高19公分、貫耳壺的器形可溯自晚商青銅器,南宋官窯亦有。主題紋飾獸面紋由於耳及腹徑處過寬的夔龍紋帶,減弱其重要性,且僅以陰刻線描繪,在過多的細節中顯得瑣碎。同時器形重心不清楚,因此尺寸雖大,卻無重量感,變形而對稱的紋飾和規整的器形與刀法,似乎是很慎重的對古青銅器扮鬼臉。以竹木牙角雕仿三代銅器的作品盛行於十八世紀,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件數甚夥。
附件 1清 竹雕獸面紋貫耳壺.jpg (46.72 KB) 2008-9-26 16:10
 台灣故宮博物館~帶座雕漆葫蘆~

帶座雕漆葫蘆、故漆000322N000000000、1368 A.D.-1644 A.D.、全高34公分 寬19.6公分、雕漆,鬃紅色漆。全器滿布纏枝番蓮紋,器身上方及下方各有「大」、「吉」二字共四組分別雕於圓形開光內,開光內有菱格錦地。葫蘆下與木座相連,附銅膽。木座也浮雕纏枝番蓮紋。葫蘆和其上的纏枝紋飾皆有綿延不絕的吉祥意涵。本件下腹部貼有黃箋:「心字第二十三號」。
附件 14帶座雕漆葫蘆.jpg (159.21 KB) 2008-9-26 16:45
台灣故宮博物館~帶座雕漆葫蘆~

帶座雕漆葫蘆、故漆000323N000000000、1644 A.D.-1911 A.D.、全高34.1公分 寬19.7公分、雕漆,鬃紅色漆。全器滿布纏枝番蓮紋,器身上方及下方各有「大」、「吉」二字共四組分別雕於圓形開光內,開光內有菱格錦地。葫蘆下與木座相連,附銅膽。木座也浮雕纏枝番蓮紋。葫蘆和其上的纏枝紋飾皆有綿延不絕的吉祥意涵。本件下腹部貼有黃箋:「心字第二十三號」。
附件 15帶座雕漆葫蘆.jpg (152.99 KB) 2008-9-26 16:47
台灣故宮博物館~嵌玉小紫檀盒~

嵌玉小紫檀盒、故雜000378N000000000、1644 A.D.-1911 A.D.、圓盒,蓋中央有圓突,刻「乾隆御玩」四字,上嵌小圓璧。內底貼鏡已氧化。盒內附玳瑁鬍鬚梳、象牙籤、耳挖、金屬銼刀及紅色護墊。壁面飾淺浮雕螭紋。
附件 16嵌玉小紫檀盒.jpg (80.35 KB) 2008-9-26 16:51
台灣故宮博物館~御書節錄洪範書法小冊~

御書節錄洪範書法小冊、故書000968N000000000、1799 A.D.-、長12.5公分、嘉慶御筆節錄洪範書法小冊,蝴蝶裝共十頁,裝於雕盤龍紫檀木盒內。書末有嘉慶已未冬至(1799)款,並有朱珪跋。木盒蓋面浮雕五龍,龍首作正面位居中央,四角分布有四側面小龍,以卷雲紋為底。木盒四邊則為回紋。
附件 4御書節錄洪範書法小冊.jpg (143.65 KB) 2008-9-26 16:16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雕竹荷葉式水盛~

清 雕竹荷葉式水盛、故雕000028N000000000、1644 A.D.-1911 A.D.、長11.4公分 寬7.2公分 高4.2公分、以竹根為材,雕製成文房中貯水的水盛。取形為一片捲曲的荷葉,葉柄回伸至葉緣緣,在器底另雕一枝荷花,彷彿是旁生的盛開荷花,花心的蓮子粒粒清晰。
附件 5清 雕竹荷葉式水盛.jpg (21.7 KB) 2008-9-26 16:21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雕竹牧童臥牛~

清 雕竹牧童臥牛、故雕000001N000000000、1701 A.D.-1750 A.D.、高10.3公分 長10.3公分 寬7.9 公分、全器選取一段竹子的地下莖,圓雕出一牧童斜坐於水牛背上。牛的四足皆彎曲向內,作伏臥狀態;牧童頭盤髻,背著斗笠,右手扶搭於牛角,左手牽繩直貫牛鼻。
附件 6清 雕竹牧童臥牛.jpg (58.68 KB) 2008-9-26 16:23
台灣故宮博物館~元-明初 剔黑孔雀牡丹八瓣盤~

元-明初 剔黑孔雀牡丹八瓣盤、故漆000472N000000000、1301 A.D.-1399 A.D.、徑26.6公分 高3.17公分、八瓣菱花式盤,圈足,盤面剔刻。一對展翅引頸相對的孔雀,穿梭在牡丹花叢中。花葉茂密,黃地黑漆漆層不厚,無底紋,剔雕的物象輪廓圓潤,葉脈及鳥羽清淅。盤外壁飾捲草紋,黑漆間一細朱線。足內髹黑漆。中央隱約露出方框雙行四字楷款:「宣德年製」。
附件 7元-明初 剔黑孔雀牡丹八瓣盤.jpg (265.84 KB) 2008-9-26 16:26
 台灣故宮博物館~晚商 亞形文觚木座附件~


附件 8晚商 亞形文觚木座附件.jpg (88.24 KB) 2008-9-26 16:29
台灣故宮博物館~木座~


附件 9木座.jpg (78.23 KB) 2008-9-26 16:30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容巢 瘿木海螺式洗~

清 容巢 瘿木海螺式洗、故雕000237N000000000、容巢、容巢、1644 A.D.-1911 A.D.、縱15.0公分 橫18.2公分 高9.0公分、木癭,形如海螺,中空,橫截磨礱以為筆洗,木紋旋繞如螺、如花,而瑩澤可喜。口緣有四槽一團,可能原有鑲嵌物。側壁刻銘︰「駿之蛻,何纍纍;蟬之蛻,何娓娓;何若山螺之蛻,日以酌乎泉之醴。容巢。」容巢,不可考,但本院另有其竹雕作品,亦簡樸古雅。


附件 10.jpg (33.78 KB) 2008-9-26 16:34
台灣故宮博物館~明末清初 雕竹古松水盛~

明末清初 雕竹古松水盛、故雕000026N000000000、1601 A.D.-1800 A.D.、縱9.1公分 橫13.8公分 高5.6公分、竹根一段,薄壁中凹,略如可盛水的淺盤。外壁及底藉竹根天然鞭節癭瘤密佈之狀,雕如松樹的鱗皮,旁側作松幹數枝,或斜欹盤繞於外壁,或由外屈伸入盤內;松針細密叢生,松鱗深淺錯落,枝枒虬生,橫斜有致,實為文房陳設的巧作。
附件 11.jpg (35.45 KB) 2008-9-26 16:36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竹雕和合二仙~

清 竹雕和合二仙、故雕000107N000000000、1644 A.D.-1911 A.D.、高9公分 長11公分 最大寬5.2公分、竹根雕二小頭陀,髡頂、散髮,一坐一立,迎視歡笑。坐者倚著捧盒,右手執靈芝(左手殘斷);立者手持荷花,意指和合二仙,亦即唐代禪僧寒山、拾得,二人顛狂浪遊,笑語有禪機,為人所重,民間常以其形像分持盒子與荷花,以示和合美滿之吉祥祝福。雕者除善以竹根取形,施刀圓熟外,於樂天祥和的神態表達最為動人。
附件 12.jpg (40.67 KB) 2008-9-26 16:38
 台灣故宮博物館~明 癭木蕉葉盤~

明 癭木蕉葉盤、故雕000147N000000000、項元汴(1525-1590)、1386 A.D.-1644 A.D.、縱8.6公分 橫27.1公分 高3.5公分、木癭如蕉葉,葉緣卷起,中置不知名果核五粒,核的外皮天然皴皺,瑩滑可愛。盤背保留天然錯結的木質,中央莖脈處平磨,刻字填綠︰「蕉林珍玩」,填硃:「墨林」、「子京珍玩」;又填金字︰「蕉緣」,地「乾隆御賞」。盤內刻乾隆三十一年(1766)隸書體御銘:「清供天籟閣中曾,既曰根云葉亦應,設擬鄭人夢駭鹿,植生猶覺近堪徵。乾隆丙戌春日御題。」印:「比德」、「朗潤」。項元汴(1525 一 1590),字子京,號墨林山人,浙江秀水人,能書、善畫,博物好古,有「天籟閣」儲其收藏之書畫金石文玩,為嘉靖、萬曆間最著名的收藏家。當時文人名士,如文彭、文嘉、陳淳、彭年、董其昌等,皆常出人其閣,縱觀歷代名蹟。
附件 13明 癭木蕉葉盤.jpg (28.89 KB) 2008-9-26 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