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外卖客户端:中国神仙谱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5:00:36
中国自己到底有多少神仙?你认识几个?


  1.三清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饨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个叫振古拙慢而十一十一件为二。二公为一.“田刚件二.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奇请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吉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光也:一曰清徽大玉清境,即始气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日大赤于太清清.支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牛。”据《云连七签》和《道法会元》等道经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君(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遭德天尊居之。文曰:“此四天名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君(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发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弓l《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全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又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接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直达妙,其统有三,放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直、第三洞神。乃三景之去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百祖上清灵宝玉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百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神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时,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时,也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朝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入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七个等级),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阈帝君,姓李,(王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确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阈帝君”,太上老君却屈居第四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宫,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天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的地位最高,也是道教神似中的第针应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湖湘黝住易殊商银仅吸现却比太上老君迟得多。道教形  成调姆驻外光辉元始天尊作伪说法,位平经》、《想尔注》等均无  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人书中记载:“混饨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站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后浪盛,神农皆苗裔也。并回:“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它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圣母所治。”此时,还只是“元始天王”的称呼。直至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合虚皇道君”,座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该书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赋于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距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文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隋代道上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人与元始天尊混为一谈。认为盘古是无站天尊的前身,治世功成.其灵化为元始天尊。这实际是为了神化元始天尊的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现了道教信徒对元始夭尊的敬仰。
  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  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夭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世人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回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万亿年。并且,无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他府称为“直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伯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与人间帝王伊然相同。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叙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道教将其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早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是同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过程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卷六记载,元始天尊“项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拍,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炖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饨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将,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臣相,下至民间善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三清中,位置仅次于元始天尊的是灵宝天尊,《真灵位业图》中称其为“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随藏.三洞珠囊》引《老君圣纪》称之为“太上大道君”。《云定七签.道教本始部》又谓为“灵宝君”。唐宋以来,称之为“太上道君”的较为普遍,然而近代一般都称其为“灵宝天尊”。
  对于灵宝天尊的来历、虽不太明确,但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洞真大洞真经》云:太上大道君者,盖二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寄胎母氏,育形为人。讳器警,字上开。元母妊三千七百年,乃诞于西那天郁察山浮罗岳丹元之阿。于是位列高仙,万神入拜,治玄都玉京,玉女各三万人侍行。《洞元本行经》的记载,略与其同,只是说太上道君之号为元始天尊所赐,以后“位登高圣,治玄都王京”。可见,早期道教典籍中关于太上道君的记载较为缺乏,使其来历颇不明朗,有人疑为是从太上老君衍生而来的。道教三清殿中,灵宝天尊通常供奉在元始天尊的左边,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象征“混饨始清,阴阳初分”的第二大世纪,放以阴生阳消的昼长夜短的夏至日为灵宝天尊的圣诞。
  三清中,位居第三位的是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他的地位虽不及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但其是最早作为道教的始祖而被人们广泛熟悉的尊神。这位尊神广受崇敬,然而他最早却不是神,而是人,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老子,也就是由他衍化了道教的太上老君。
  司马迁《史记.老子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映,周守藏室之史也。”但司马迁当时对老子的身份、事迹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又以为周太史借或对即老子,或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者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倒西汉初年老子已成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了。相传他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见周室衰微,于是于平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辞职而去,青牛薄辇,西出函谷关,因关令尹喜请求教诲,留《道德五千言》后,不知所终。他留下的著作后人称之为《老子道德经人书中尽言古代哲学家的精要格言,故而应是“黄老之学”的丹经。由于该书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因此自先秦以来,人们都尊老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西汉以后,老子逐渐被神化。《隶释》卷三载东汉延表(158~167)八年(165),陈相边韶着《老子铭》云:“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老子为周守藏室史,当幽王时三川实震,以夏殷之季阴阳之事,鉴喻时王。孔子以周灵王二十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学礼于老聃。世之好道者触类而长之,以老子离合于混饨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蝉锐度世。自牺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神仙传》卷一曰:“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六里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生而能言。捐李树田:‘以此为我姓。’或云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誉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道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未公。”又据《后汉书.桓帝纪》说:(延熹八年)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延熹九年)祠黄老于濯龙宫。”襄楷于延熹中上书云:“又闻官中立黄、老浮图之词,或言老子入夷狭为浮图”(《后汉书.襄楷传》)。又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后桓帝好神,数把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东汉后期,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言》为主要经典。宣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至此,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长期受到了人们的尊奉。
  关于老子的神化传说道经中亦有诸多记载。晋葛洪《抱朴子》称他额有三理,足有八卦,身长九尺,耳垂齐肩,穿五色云衣,住金楼玉堂,以神龟为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随行四周,头上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气宇昂轩,威风凛凛,已严然为神仙姿容。《魏书.释老志》妨称之为太上老君,书中曰:“道之厚,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害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快,尹喜受道德之旨。好异者往往而尊师之。世祖时,道主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传不懈,以神瑞(414-416)二年(415)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乘太上老君,谓谦之曰:“授汝天师之经。”此载与《云麓馒钞》卷八所记略同,但《魏书》不采取《史记》老子传承诺系的记法,而另外拍出一位李谱文为老子的玄孙,称他“以汉武之世得道“,领治三十六士人鬼之政。”
  在《真灵位业图》中,有三个神位与“太上老君”有关。一是第三中位,太极金阈帝君,姓李(王辰下教太平主)。二是太极左位,老胭。三是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人另外,还有五方五老君,中央黄老君,太上火老君等说。
  隋唐以后,道经中也有许多关于老君的传说。《云发七签》中说:“老君母日玄妙玉女。日精入口,吞而为孕,五行兽卫行,怀八十一年J级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犹龙传》更为老子加上各种名号,略与《神仙传》、记载相同。说他从三皇五帝以来,就成了历代皇帝的老师。神农时的太成子、轩辕时的广成子,帝尧时的务成子等,均是老子的化身。周成王时老君为柱下史,号经成于;周昭王时西出函谷关,度关令尹喜;西汉文帝时(前179一前一156)降于陕河之宾。号河上公;汉成帝时(前32—前6)除干琅那。授于吉《太平经》;汉顺帝(126-145)汉安(142-144)元年(142)老君降于蜀地鹤鸣山,授张道陵天师《正一盟威》秘录腰神瑞二年,降于嵩山,授道土寇谦之“太平真君”之号;唐高祖(618-627)武德(618-627)二年(619),老君降于羊角山,令吉善行转告高祖,“我乃帝祖也。”关于老君历时现世的故事,道经中记载很多,近世,四川青城山易心莹大师曾印有《老子几十一化图》。
唐宋时期,对老子的崇奉到了极盛阶段。唐代皇室姓李,遂尊老子为祖宗。据《唐会要》卷五O记载:“武德三年(620)五月,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一老到,乘白马朱厚,仪容甚伟,曰:‘谓吾语唐夭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异之,乃立庙于其他。干封t666—668)元年(666)三月二十日,追尊老君为太上百元皇帝。至永昌(689-69D)元年(689)却称老君。至神龙(705-707)元年(705)二月四月,依旧号太上立元皇帝。至天宝(742-756)二年(743).正月十五日,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八载六月十五日,加号为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二载二月七日,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鹏玄元皇帝。唐武宗(841—847)会昌(841-847)元年(841)数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故道教以二月十五为老君圣诞。又据《集说诠真》记载,来真宗(998-1023)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把老子于太清宫,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太上老君在三清中,不及元始天尊的地位高,在明清的民间信仰中,不比玉皇大帝拥有权势,但在历代都是道教尊崇的对象,各地普遍建庙宇进行祭扫。因老君的奉号为“太清道德天尊”,故供奉他的宫观一般称为太清宫,老君殿或老君庙或老君堂。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太清宫和成都青羊宫。河南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嘉(前167一158)八年(前165),唐代时占地八百余亩。画栋雕梁,雄伟壮观。后被战火焚毁,现存主殿为清初重建。创建于唐末的成都青羊宫,据《蜀王本纪》记载,相传老子曾在此为关令尹喜敷演道法,该地至今仍为道教著名宫观。
  总之,自古而今众多信徒均诚信太上老君为“无上大道”的化身,是道摄长存、德育于民的至尊天神,这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他常被供奉在三清殿元始天尊的右侧或太清宫、老君庙老君堂中,白发皓首,和颜悦目,手摇太极神扇,俯视于人间的苦苦众生。



  
2.四御
四御,又称“四辅”,是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御”者,帝也。他们的全称是:一,昊天金闭至尊玉皇大帝,二、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三、勾陈上官天皇大帝,四、承天效法后上是地祗。道经中说:“九九道成成至真,三清四御朝天节。”《道法会元》称“三清”、“四御”为“七宝”。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四御是统率天地的万神者。四御中以玉皇大帝为首,其他三位扶助玉皇执掌天道;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协助玉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大地山河之秀(后土是女神)。  
  在著名道观中,主要大殿除三清殿,玉皇阁外,还有专门供奉四天帝的四御殿,四御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为人间帝王形象。三清、四御作为道教尊神群体,常被合称,不大分提。另外还有“六御”之说。这是按中国古代观念而来,指宇宙的巨大空间,即上、下、四方、(东、西、南、北)。南宋留用光的《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中,对超级神仙的排列顺序为:
  玉清上帝、上清上帝、太清大帝、吴天至尊玉皇上帝、勾陈上官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东极太乙救苦天尊、南极长生大帝、后土皇地祗。
  前三尊为王清,后六尊则构成了上(玉皇),下(后土)、四方的布局。道教称之为“昊天六御表尊”,加上三清,合为“九皇御号”。

玉皇大帝系四御之首,全称吴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居太微玉清宫;又称通明天宫。玉皇被称为众神之王,系元始天王所化生,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神权最大。道经中说玉皇居昊天金阙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无,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将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古称“吴天上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105年),上玉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又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吴天玉皇上帝。”
  玉皇,人们通常称玉皇上帝,玉皇大帝。道教认为:玉皇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腊月二十五,他要亲自降圣下界,亲自出巡视察各方的情况。以便考察众生道俗的善恶良莠、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是日都要降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吉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玄门黄冠,羽客信土自然又要举行送贺仪式。






  
紫微北极大帝又称北极大帝,北极星君,四御之一。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中的第二位神,其地位仅次于最高尊神“三清”和玉皇大帝。
  紫微北极大帝在全国许多地区供奉,它来源于我国古代的星辰崇拜。北极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微垣内。《后汉书》卷四十八谓:“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紫微垣又称紫微宫,后来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道教认为,北辰是永久不动的星,位于上天的最中间,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众神之本”,因此对它极为尊崇。《晋书.天文志上》谓:“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北极,北后最尊者也;其细星,天之枢也。”并以之为“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唐代孔颖达《书.说命中》疏:“北斗环绕北极,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五星行于列宿,犹州牧之省察诸候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候为天子守上也,天象皆为尊卑相正之法。”
  道经中说:紫微北极大帝的职能是:执掌天经地纬,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紫微大帝受到历代帝王的礼相,尤其在宋代,常与玉皇大帝一起奉把。现在四川的大足等地,还可见到许多来代刻造的道教神像,其中就有紫微大帝。《明史.礼志四》载。明时,宫廷还敕建了紫微殿,“设象祭告”。其形象是一身帝王打扮,旁边有威风凛凛的武将护卫,十分高贵威严。紫徽大帝的神诞日相传是农历四月十八日。


勾陈大帝又称天皇大帝,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他的全称是“勾陈上官天皇大帝”。
  勾陈大帝同北极紫徽大帝上样,最早也是源于我国古代的星辰崇拜。勾陈,同“钩陈”,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极星,共由六颗星组成。《星经》谓:“勾陈六星在五帝下,为后宫,大帝正妃。又主天子六军将军,又主三公。”所以后人又以勾陈指后宫。《晋书.天文志》又谓:“勾陈六星,皆在紫宫中。……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道教吸收了这些信仰。来张君房《云发七签》卷二十四谓:“游机星君字处行,勾陈六星主之,常陈天之虎食也。”并设勾陈上官天皇大帝名目,尊为四御之一。
  勾陈大帝的职能是: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状态 离线  发表于2006-6-25 13:52  资料 短消息   
后土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全称是“承天效法后土皇地抵。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是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
  后立信仰最早源于古代土地崇拜。实际上对土地的崇拜要早于对天的崇拜。《礼记.郊特性》说:“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放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活有赖大地,故“亲地”,并加以“美报”、献茶,遂有“后土”崇拜。有关后立的记载各异,后土的来历就有不同的说法。《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日薄收,水正日玄冥,上正日后立。颗硕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郑注: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后上亦颇项氏之子,日黎,兼为主官。)《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郭噗注:生十二子,皆以岁名名之,放云然。袁柯案:古神话当谓噎鸣生十二岁或噎鸣生一岁之十二月。《大荒西经》云:“黎(后立)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欢,”即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见昭十九年《左传》,又见《海内经》。
《山海经.海内经》: 共工生后土。
  袁珂案:《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回后土,能平九土。”即此经“共工生后土”之历史。
《楚辞.招魂》君元下此幽都些。
  王逸注:“幽都,地下后上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淮南子.天文》:
中央上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这些记载的后立的出现,有的直接以神的姿态出现有的作为一般人出现,有的是以官名出现,且均是男性。中国古代传统,以天阳地用;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后”字均为女人形状。“土”字,《释名.释天》:“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如此原义当为“生万物的大地母亲”。隋代以后,后土神以女性姿态出现在世,变化为女神、后上调中亦塑女神形象,民间俗称后土娘娘。把后土作为“女神记载的史料有:《把记》:南郊把天,则北郊祭地颖。把天就阳位,呗祭地就阻位矣。
《后汉书、世祖本纪》载:光武中元元年改薄大后为高皇后,配食地祗。
《通典》载。曹魏明帝景初元年,沼把方丘所祭,日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北郊所祭,日皇地之把,以武宣后配。
《晋书.礼志》载:东晋成帝成和八年,把北郊以宣穆张皇配。
《隋书.礼仪志》载:隋高祖文帝定把典,祭皇地抵以太祖配。
  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皆祀后土。《宋史,礼志七》:“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地祗未有称谓,谨上徽号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上皇地祗。”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并规定享用同玉帝一样的礼仪规格。宋张君房《云第七签》天地部谓:“三十六上皇,上应三十六天,中应三十六国。如是土皇皆位齐玉皇之号。”
  后土的职能是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





天罡破霄

天下骑士

梦想,飞奔在荒野


东王公
与西王母共为道教尊神的东王公,又称木公,东华帝君。究其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时楚地信仰“东皇太一”神,又称东君,即为神化了的太阳神(太阳星君),此为东王公之前身。
  东王公一词,始见于晋葛洪《枕中书》,书中称之为扶桑大帝,文曰:“元始天尊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曰元阳父扶桑大帝。” 《仙传拾遗》说他“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真灵位业图》将其排在上清左位,号曰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显示了其由日神演变而来。
  对于东王公的来历有诸多记载,《枕中书》称他为元站天尊与太元圣母所生。《仙传拾遗》又说他为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和《列仙全传》卷一皆称其讳倪,字君明。钟化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先。
  道教创立后,将东王公纳入神系,称其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王公焉。与金母皆挺质太直,流神玄奥,于东方漠滨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而形成,与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尘外记》说他居方请之上,并说方诸山在东海之内,其诸司命三十五,所以录天上人间罪福,帝君为大司命总统之。山上有东华台,帝君常以丁卯月登台四望学道之品者。凡仙有九品,一日九天真皇,二曰三天真皇,三日太上真人,四日飞天真人,五曰灵仙,七曰灵人,八日飞仙,九曰仙人。凡此品次,升仙得道之时,得先拜木公,后谒金母,此后才得升入九天,人参三清,拜太上而现元始。故汉初有小儿歌谣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皆不知道,只有子房往而视之,并说:“此东王公之玉童也。”声称昔元始告十方天人口:“吾自造言混饨,化生二仪,役御阴阳,始封皇上元君。自东华扶桑大帝等校量水火,定平劫数,中皇元年,太上玉清琼房金门上宫接帝宝经花图玉诀,使传后学玉名合真之人。”故《直纲》云:“东华不秘于真诀是也。”紫府为东华帝君校功行的地方。秦汉时,相传海中有三岛,而十洲位列其中:上岛三洲,为蓬莱,方丈,浙州;中岛三洲,为美蓉、问苑、瑶池;下岛三洲,为赤城、玄关、桃源。三岛九洲鼎峙洪漾之中。三岛之间有紫府州,为东华帝君别理统传灵官职位,较量群仙功行,自地私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转真圣,入虚无洞天,都是由东华帝君主管。据《三教授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而化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紫府者,职居紫府,统三十五司命,迁转洞虚宫较品真仙也。阳者立东方少阳之气,生化万汇也。帝君者,位东方诸天之尊,君牧众圣,为生物之主。”故《易》曰:”帝出手震也。”因此有“东华紫府少阳帝君”之称。又《真教元符经》云:“昔二仪未分,仅滓漾洪如鸡子,玄黄之中生自然。有盘古真人移古就今,是曰盘古,乃是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行虚空之中。又有太元圣母化生天脊臂中,经百劫,天王行施,圣母道生天皇,号上皇元年,始世三万六千岁,受元始上帝符命,为东官大帝扶桑大君东皇公,号日元阳。”据话道经记载,东王公又号青童君、东方诸、青提帝君,名号虽殊,但都有一东华。后来又给他安排姓氏,配偶(西王母)、职能(掌男性仙籍)。诞辰日(二月初六),尊称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





  

三官大帝
在道教神系中,有几位出现时间比三清神还早,且神阶很高的尊神,天、地、水三官就是其中之一。 三官大帝渊源于古代的自然崇拜。在原始时代,天、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人类无法存在,因此人们常怀敬畏之心,虔诚地顶礼膜拜。我国先秦古籍中,对天、地、水的记载比比皆是。东汉中后期,宦官外威专权,朝野黑暗,人民灾难深重,反抗情绪激烈,于是沛国丰邑(江苏丰县)人张陵人川,学道于鹤鸣山,并结合民间原始宗教信仰,著作道书,改革当地民族原有的巫道,开创了五斗米道。因其最初主要是以道术祷视和划鬼,以符水为人治病,所以被称为道教符家派;又因道徒们尊称张陵为天师,故五斗米道以后又称为“天师道”。五斗米道一方面以老子为教祖,祭酒传授老子《道德经》;另一方面以天、地、水为三官,信其能通鬼神,主管病人请祷。祷请的方法主要见于《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书中说:“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着山;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认为三富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后来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介绍太守张鲁时,就详述了其祖张陵宣扬三官敬仰之事。此后这种信仰—直盛行到唐代。互%82年5月,在河南嵩山顶发现一通唐武则天时的金简,内容即为乞术“三官九府”,为武则天免罪祈福。这正是其一上之天,着山上“请祷法”的印证。另外有一种说法,说王官捐金。土。水三官,《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蠢海集》曰:“金为生,峰天气;土为成,峰地气;水为化,候水气。故曰三官也。”老将其具体化则是守卫天门的唐、葛、周三将军,据《铸鼎余闻)}记载:三官俱周幽王谏臣,号天门三将军,死后为神、各地多有其庙。也有说三官指尧、舜、禹三帝的,《历代神仙通鉴》云元始天尊:“复飞身到太虚极处,取始阳九气,在九土洞阳,取清虚七气,更于洞阳风泽中,取晨浩五气,总吸入口中,与三焦合于~处。九九之期,觉其中融合贯通,结成灵胎圣体。正当春一月月望之霄,原从口中吐出婴孩,相好光明。又于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复吐出二子。”这三子就是尧、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为万世君师之法”。后来元始天尊吐气化成的尧、舜、禹被人们封为三官大帝。 北魏时,寇谦之改革天师道,清整“三张伪法”,于是将三官与三元相配,《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台海集》曰:“盖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生化,用司于三界。而三时着月之望候之。……三元正当三归宫,放口三官也。”故以农历正月十五为土元,七月十五月中元,十月十五月下元。《重增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中详细记载了三富的纪历、神职及统辖的对象和范围。书中称:陈子涛与龙王三女自结为室生下了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后都神通广大,威力无边,显现无穷。于是元始天尊封老大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即诞生之符始阳之气结成至真,住玄都元阳七宝紫微上宫,总主天帝神王、上圣高真及三罗万象星君;封老工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住九士无极世界洞空清虚之宫。总主五岳帝君并二十四治山,九地上皇、四维八极神君,、封老三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住金灵长乐宫,总主九江水帝、四读神君.十二溪真及三河四海神君。并说每到三元之日,三官大帝便亲临神坛,考籍大干世界之内、十方国土之中的神仙升临、人品考限与万类化生之事,天官赐福紫微帝君、地官赦罪育灵帝君、水官解厄肠谷帝君,严然为神灵世界主宰一切的最高尊神。三官的诞辰日即为三元日,因此从唐宋以来,三元节都是道教的大庆日子。唐代三元书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冬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杀渔猎”。由于天官被封为赐福紫微大帝,民间遂将其视为“福神”,与禄、寿二神并列。至于三官神的职掌范围,宋明以后又由于三清四御的确立,而有所缩小,一般认为是掌管人间祸福,天神转迁、生死轮回诸事,但民间信仰仍然很普遍。明代以来,各地建有许多三宫殿、三官堂。三元庵,三官庙等。每逢三无节,人们都要到庙宇祭拜三官,忏悔罪过,祈福免灾,因此又称“三元大帝”,时信仰三官的人在三元节都要禁荤食素,称为“三官素”。清代,天官信仰更为普遍,“天官赐福”的年画,民俗画,多种多样。画中天官,身着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五给虬须,面容慈祥,一派雍容华贵的气质。一些图中,天官还慈祥地携带五个童子,五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过去民间每逢新春时,皆贴这种年画,以求天官赐福长寿。有时天官还被当作了财神。清代流行一种“赐福财神”,图中间为天官持如意端坐元宝之上,金山、银山、花卉、云龙和一个大“福”字陈于上方;聚宝盆、手持“日日生财”的旗子的童子位于下方;和合二仙和招财仙宫、利市他官立于两旁。画中满着福运和财气,表达了人们渴望天官赐福、财神送财的富裕理想生活。近代,天官又被和员外郎(表官禄)、南极仙翁合称为福、禄、寿三星。旧时农历新年,三星图常挂于堂中,象征“三星在户”’,显示多福、多寿、喜庆盈门。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共同心理。如今“三星”图像和“三星”工艺品喜进千家万户,成了颇受欢迎的装饰品。现在台湾的庙宇中,一般称三官 大帝为三界公,据说敬奉的人特别多。






雷神
过去,我国城乡建有许多的雷神庙,或者雷公庙,庙中塑有狰狞恐怖的雷神。不仅民间建雷神庙,明清宫廷亦建。明朝嘉靖皇帝曾在太液池(今北海公园)东北隅敕建“雷霆洪应殿”,专把雷神。内有坛城:轰雷轩、啸风室、嘘雪室、灵雨室、耀电室、演妙堂等建筑。在太液油东,芭蕉园附近,还建了一座五雷殿。到了清朝,雍正皇帝特敕建昭显庙子皇城西(今北长街内)“以把雷神”。昭显庙俗称雷神庙。可见雷神信仰之甚。
雷神的神性和形象逐渐从单纯的自然神变化成具备了重要的 社会职能的神,其形象经历了兽形——半人半兽形——人形的发展过程。
  我国远古就有对雷神的崇拜,《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腰。在吴西。”其形象为半人半兽。往后雷神的模样又有很大变化。有说是:“豕首鳞身”的;有说:“色如丹、目如镜,毛角三尺余,状如六畜,头如狝猴”的;有说其形如奇鬼,“长仅三尺许,面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债,如世间幞头,乃肉为之,与额相连”。周秦以后,称为雷师,或称雷公,如《楚辞、离骚》说:“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开元占经》说:“五车东南星名曰司空,其神名曰雷公。”不管是雷公师或是雷公,当时人们奉犯的雷神只有一个。民间以农历六月廿四为雷公生日,称“雷公诞”。过去在这一天,农民常要祭雷公。到了元代还有“雷公旗”的,所画雷神“大道鬼形,白拥项,朱犊鼻,黄带,右手持斧,左手持凿,运连鼓于火中”,还有谓其“若力士之容,……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明清时期,雷神的形象不再变化;其标准像为:
  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额长而锐,足如鹰鹦,而抓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相,作欲击伏。自项至倍,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见清.黄斐默《集说诠真》)。雷神最突出者,是猴脸和尖嘴,俗称“雷公脸”、“雷公嘴”。
《封神演义》中有个著名的雷震子,即是典型的雷公形象。周文王姬昌行至燕山时,正遇雷雨,他道:雷过生光,将星出现。果然拉得一小儿,收为义子,起名雷震子,并交与终南山云中子学艺。雷震子艺成,吃了二枚仙杏,两胁生出一对肉翅,“鼻子高了,面如青靛,发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出于唇外,身躯长有二丈。”飞腾之时,起于半天,脚登天,头望下,二翅招展,空中俱有风雷之声。
  雷神逐渐由自然神转化为人格神,雷公同时有一些社会职能和特性,他能鉴别善恶,区分良美,代天主持正义,击杀有罪之人。道教雷部神系,以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雷部主宰之神,下统三十六员雷神天君,各执雷鼓一面,凡行雷之时。天等亲击本部雷鼓一下,随即雷神发出隆隆的震天雷声。在雷部诸神中,除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外,还有邓、辛、张、陶、庞、刘、句、华等天君元帅。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雷部的最高天神。他“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他下辖一个复杂结构的雷神组织。《明史.礼志四》载:(弘治元年)“尚书周洪谟等言:雷声普化天尊者,道家以为总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天尊现示之日,故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
  关于雷声普化天尊的来历,《重修纬书集成.春秋合诚图》谓: “轩辕,主雷雨之神也。”《历代神仙通鉴》卷四:“(黄帝)封号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所居神霄王府,在碧霄梵气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时,真王亲击本部雷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也。雷公印入雷泽而为神者也。力牧敕为雷师阳翁。三十六雷,皆当时辅相有功之臣。”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立都雷霆玉经》以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声普化天尊,专制九霄三十六天,执掌雷霆之政,称作“神霄真王”。现存《道藏》收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等书多种。
  道经中说。雷神执掌五雷,是众生之父,万灵之师,掌握生杀大权,专门惩处恶人。关于“五雷”,有不同的说法;有说五雷为天雷、水雷、地雷、神雷、社雷,也有说五雷是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妖雷。道教中有五雷天心正法之术,相传宋朝道上林灵素擅长此法,能兴云致雨,役使鬼神,驱邪治病。
  普化宝诰:九天应元府,无上玉清王。化形而满十方,谈道而趺九凤。三十六天之上,阅宝笈考琼书。千五百劫之先,位上真权大化。手举金光如意,宣说玉枢宝经。不顺化作微尘。发号疾如风火。以清静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诸魔;总司五雷,运心三界,群生父,万灵师。大圣大慈,至皇至道,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四元帅

邓: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部下的天神,常以邓元帅为首。《夷坚志补》卷二三:“宗室赵善蹈,少时遇九华周先生传灵宝道法,行持多显效。筑坛行法,见神人火焰绕身,曰:“吾天元考召邓将军也。”宋代称之为“天元邓将军”。明姚宗仪《常熟志》记载,致道观有雷神殿。前以“律令大神邓元帅”为首。另外,《封神演义》中称为邓忠,《西游记》中称为邓化,都是指邓元帅。

辛:   雷神之一,《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五:“古雍州界地有神雷山,至惊蛰时雷气发扬,于二月为卯,于今为震,雷门布鼓之神威气闪赫,无物不折。至夏、秋,雷藏地中作鸡状,入于溪谷内。时八月,雍民辛姓名兴者,字震宇,母张氏,家贫,卖薪以养母,至殷苦。一日往雷山采薪计,值幽谷中成鸡形者五。帅喜,心曰:“可为进膳资耳。”竟获以归、进之母,母适哺,掇内衣授之。纳于鸡栅者四,随以内衣覆其上,而俗烹其一,神鸡作人言曰:“予雷耳,不可啖也,乞宥一剐之恩。”姬弗允,则雷霹雳而起。母破胆昏跪焉。帅卖薪携醴以入,抱母尸而哭曰:予何极也,抑至此邪!”乃拭泪目其背,有金痕。曰:“混一之气,青帝之英。威今所加,莫予敢樱,劈恶诛邪,唯吾司命。”乃知雷也,遂并栅之雷鸡而槌之。乃雷为内衣所掩,竟不能震,第莫为碎耳。英气冲虚,而电雨风霸交至,欲下击状,哀其为母,故而怜之,遂变为道士进而揖日:“孝子独不畏雷而反制雷。吾雷神,误以伤尔母,尔母以怨也,余等愿唯而所命以谢厥罪。”因奉十二火丹啖之。帅隧易形,妖其头,喙其嘴,翼其两肩,左尖右槌,脚踏五鼓,而开化母尸而去。天帝感其至孝也,迎而封之为雷门辛元帅,与毕帅共五方事,往来行天,剪幽明中邪魔鬼恶。”
《铸鼎余闻》卷一:
  国朝顾禄《精嘉录》曰:六月二十五日为辛天君诞辰,谓天君为雷部中主簿神,凡奉雷斋者,至目皆茹素以祈神佑。又有之辛日及初六日,俗呼“三辛一板,六不御晕”,谓之辛斋。



庞: 雷部天神之一,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载:“帅姓庞名乔,字长清,汉江渡口,父庞定,母姚氏,生于汉献初癸丑年十一月癸亥日丑时。世虽驾渡,心行菩提,待凡往来客无不平等。一夕、客重阳日夜渡归急,顿遗百金于船。次日:泣而诉其情,帅出其封贴如故也,客愿委一,不受。又除夕前二日,幼妇孤行晚,告以渡,来一日雪禁,无有行者,氏无处,帅留之而火其衣,鬻其食,凛然尺寸清洌,次日雪愈。其人踪绝矣。又次日,帅忙于应接,其父被蓑揭竿而渡,妇从之,至岸而反,江风大作,渡覆矣。帅见而忙跳游于波,随逝随投,势若浮梗,直至父处,深入而负之,至崖而力竭矣,无如狂澜者何,则帅没而父亦堕矣。帅失妇在,复俱没.负之以出,如是其三。盖除夕时鬼夜出没叫冤取替,乃帅固一六之精,以坎为府,沸涛不能弹之殆,而向所渡之氏者非他,乃自在观音化身佛也,以故父亦无恙,第帅已出险,方呜呜然抱父以泣,而数十鬼泣曰:“余今年当取代,无奈为孝子所攘,予无轮回日矣!”帅闻而鞭之,不获。明日,又如是泣阴风飒飒,鬼哭惨人,况父以赢弱之质,蹈于薄滂之后,其几死者屡矣。”帅不得已,以香尘贴于掌中,以火薰其上,祝于天。而玉帝闻而怜之,救为混气元帅,手执金刀,唯天门之出入是命,以降阴魔。除阳恶,秋毫不爽。

毕: 雷部天神之一,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载:“东乡间姓田名华者,乃正东二七神也。雷藏地中,寄胎于田间,千年石乳钟气而生。诞时白昼凭空霹雳,火光照天,风雨骤至,帅膝坐,大蛇围其外,群蜂哺英以哺,至长遂因田为田,指华为毕,修炼于漉沪岩下。时女娲氏五色土补天,百计不成,帅助木火之精,霹碎玄精之石髓,嘘南之气一燃曙铸之冶,声吼天地,乃塞天漏,又炼五色火雹风雷阵,上助轩辕击死 尤,轩辕氏拜以龙师之职。帅日:“余方以外人,岂以碌碌自损?”拂衣而隐于华胥之境,因名华焉。厥至有唐氏十日并出,赤上千里,众星官喻以代天工司者,帝蛰起滞,为天地立心洪炉造命,乃奉帝旨,驾雷车,拥电旆。是时雨时焉 。流及汉末,妖魔纵横,好淫百出,玉帝封以雷门毕元帅之职,敕掌十二雷庭,辅玄天上帝诛瘟役鬼,上管天地潦涸,下纠群魅迸出没,中击不仁不义等等。”


   
刘天君:雷部天神之一,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载:“杂记传日:帅讳后,东晋人也,生于岷江渔渡中,岁次庚子八月十二日酉时,母谢氏取水于江,而帅匍入于波心,得浮槎近傍而济。其父刘福公掉而迎之曰:“何异也,而幸不死!”适贫,送于罗真人为待读,因精于五雷掌诀,招风捉雨,随叩响应,济民助国。环堵之民议槎祀之,帅曰:“是为名也。”而逃之,民书德,因坛于字而修焚祈祝于其间,一如所祷,拽于浮声。继而东京大旱,上蒿目而耳之,嗟咨遍遍户焉,且曰:“唯祷于列君之祠,必答所视,”上从之,果酬灵焉,时秋大稔,帝悦而敕之为立化慈济真君焉。玉帝而亦以其敕者敕之,以掌玉府事。



太乙救苦天尊 :
太乙救苦天尊又称作太一救苦天尊,是玉皇大帝左右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综御万类。他由东极青玄上帝神化而来,誓愿救度一切众生,所以 化救苦天尊以度世。《救苦浩》说:青华长乐界,东极妙严宫,七宝芳春林,九色莲花座。万真环拱内,百亿瑞光中。玉清灵宝尊,应化玄元始。浩劫垂慈济,大开甘露门。妙道真身,紫金瑞相。随机赴感,誓愿无边。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号,普度众生。亿亿劫中,度人无量。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上帝。”受苦受难者只要祈祷或呼喊天尊之名,就能得到救助。《道教灵验记》描绘天尊的形象是:端坐于九色莲花座,周围有龙头狮子口吐火焰,簇拥宝座,头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众多真人,力士、金刚神王,金童玉女侍卫在他身旁。他的诞辰是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民间教派盛传《投度血湖宝仟》是太乙救苦天尊传授的。《青玄济炼铁镇施食全集》说他身骑九头狮子,手持杨柳洒琼浆以救苦度亡,经文说:“东极青华妙严宫,紫雾霞光撤太空;千朵莲花映宝座,九头狮子出云中;南极丹台开宝定,北都直禁破罗丰;唯愿垂光来救苦,众等稽首礼慈容;施食功德不思议,孤魂滞魄早超升。”《漂放莲灯集:放生咒》说:“天罗神,地罗神,慧剑出鞘轨妖精,一切灾难化为灰尘,寻声救苦解救罗网苦辛,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难度众生。”东极青玄上帝,即化太乙救苦天尊,又应化十方,而为十方救苦天尊。
  由《十王告简全集》而知十方救苦天尊各自的神权职能为:
  化而为东方玉宝皇上天尊:“位列震宫,尊居卯位,执掌风雷地狱,权衡霹雳之威,行善者作于青篇,作恶者标于黑簿,考察无私。”
  化而为南方玄真万桶天尊;“位列离宫,尊居午位,执掌火医地狱,威专烈焰之权,音沓冥选,莫靓破幽之烛,茫茫苦海,难逢济险之舟,生死殊途,轮回不免。”
  化而为西方太妙至极天尊:“位列兑宫,尊居酉位,执掌金钢地狱,威司考掠之权,涂量功德,了无毫发之私,报对冤仇,备极再三之间,善篇有记,罪积无差。”
  化而为北方玄上玉高天尊:“位居坎宫,尊居子位,执掌滨冷地狱,权衡冰雪之威,城峙四周之铁,欲出无门,剑生万树之傍,实
  观有惧,众生无赖,五苦难逃。”
  化而为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位列垦宫,尊居丑位,执掌镬汤地狱,威张煮溃之权,七情六欲,难逃业境之分明,五体四肢,最苦风刀之拷掠,死生判注,善恶攸分。”
  化而为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位列巽官,尊居幽府,执掌铜柱地狱,威专足履之刑,辨明善恶,如日月之无私,注判姓名,若风雷之莫测。凡有众生,难逃六道。”
  化而为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位列坤宫,尊居泉曲,执掌屠割地狱。威权刀割之刑,无偏无党,赏刑罚于多劫于生,难理难明,辨枉直于四旬九日,死生展转,功德定分。”
  化而为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位列干宫,尊居阴府,执掌火车地狱,威司运转之权,设衡石而考功过,平等无私,主夙人以判升沉,磨研有当,无私无曲,不顺不逆。
化而为上方玉虚明皇天尊。“敕合干元,德隆坤域,执掌普掠地狱,威张炽盛之权,三百六旬之黜陵,事事难明,一十八地狱之经由,人人战傈,凡积愆于平日,必定罪于斯时,九地轮回,三途往返。
化而为下方真皇洞神天尊:“位尊幽都,名尊十帝,执掌罗丰之府,权衡宪法之严,有生有死,两分而入之机,无党无偏,三等幽冥之拷,他时所造,此际何逃”
以上诸方天尊的神性职守,已体现出地府冥王之职能。为治理九幽泉曲冥府神鬼之事,遂化生十方冥王、真君。
  东方天尊化冥府一殿泰素妙广真君秦广大王,神居玄冥宫,诞辰二月一日。
  南方天尊化冥府二殿阴德定休真君楚江大王,神居普明宫,神诞三月一日。
  西方天尊化冥府三殿洞明普静真君宋帝大王,神居纠集宫,神一诞二月八日。
  东北方天尊化冥府四殿玄德五灵真君伍官大王,神居太和宫,神述二月十八日。
  东北方天尊化冥府五殿最脏耀灵其君阎罗大王,神居纠纶官,神诞元月八日。
  东南方天尊化冥府六殿宝肃昭成真君下城大王,神居明晨宫,神述三月八日。
  西南方天尊化冥府七殿等观明理真君泰山大王,神居神华宫,神诞三月二十七日。
  西北方天尊化冥府八殿飞魔衍庆真君都市大王(《十王告卜》说为九殿,而八殿“平等王”,但似与意思不合,故更改之),神居碧真宫,神诞四月一日。
  上方天尊化冥府九殿无上正度真君平等大王、神居七非官.神诞四月八日。
  下方天尊化冥府十殿五华威灵真君轮转大王,神居肃英官,神诞四月二十七日。

   
真武: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翊圣保德真君、佑圣真君百天上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武当山信奉的生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尊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被发祖师。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
  真武具有以下几个神性特征:
  其一,为北方之神。《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人“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南子.天文训》称其为频项、辰星、玄武。因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其二,为水神。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放北方之神即为水神。五逸《九怀章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续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生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一深受人们的信奉。
  其三,为生殖之神,中国古代即有生殖崇拜,即对生殖器官和生育力的崇拜,将伟大的神力与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现象相类化,崇拜生殖的神力。蛇本身即为生殖和繁衍的象征,玄武以龟蛇合体的形状出现,本身就成为了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标志。东汉魏伯阳惆易参同契》曰:“关关难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这,雄木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纠盘相扶,以明礼牡。毕竟相背。,就是利用龟蛇纠盘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
  其四,为司命之神。龟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郊俭少时行猎,坠空家中,饥饿,见家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换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逐下直机_”此外.”V大支或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格的话回:“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
  玄武的这些神性特征,不但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仰,而且还为唐宋以后玄武演变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
  东汉后期是玄武地位逐渐上升的阶段。《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称他为黑帝之精,甚至说“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道教形成以后,首先获得尊崇的只不过是玄武七宿中的第一宿,即斗星,又称南斗,信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魏晋葛洪《抱朴子.杂应》描绘老君形象时说;“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腿览篇》中还有“青龙符、白虎符、朱雀符、玄武符”,时玄武还只是一个护卫之神。但其在民间的信仰从未间断,只是职掌和地位还不太显赫。后来,玄武成为道教奉把的大神,其信仰的兴盛就与其在民间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据唐段成式《酉阳杂阻,续集》卷三记载,‘南北朝北魏太和(477-500)八年(484),一有个姓朱的道长云游庐山,“忽见幡蛇如堆缠绵,俄变为巨角。仿之山渣,云是玄武。”视龟蛇同时出现为玄武显灵。又五代于逛《灵应录》曰:“沈仲霄之子于竹林中,见蛇缠一龟,将锄击杀之。其家数十四,旬已相次而卒。有次者曰:“玄武神也。”从《酉阳杂姐》、《灵应录》等书的记载来看,都不同程度地显示了道教信众对玄武的信崇,并常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其护卫神,以壮威仪。《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存目》中就认为北宋初期赫赫有名的翊圣真君即是玄武神的别称。杨亿《谈苑》称翊圣又号黑煞将军,与真武(玄武)、天蓬、天献并为天界大将军,宋以后尊称为“四圣”。朱意在《朱子语类》中也曾将真武、天蓬、天献与翊圣尊为四圣,从此以后,玄武在道教众神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关于玄武更名为真武的原因,众说纷坛。一说为避来真宗的讳(未真来曾改名直休,玄侃)(见《集说诠真》等);另一说为避赵宋“圣祖”赵直朗的讳(见《朱子语类》);概为前说。玄武改名为真武以后,玄武的名称少有人提及了。北宋时期,真武的形象仍是龟蛇。到了南宋,真武人格化的传说开始日益繁盛。宋太祖时,已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上大将之说。宋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了宋真宗天穆(1017—1022)元年(1017),“营中有卒见龟蛇者,军士因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渴,民家疫者。饮之多愈”。真宗闻言,下诏建观,踢名“祥源”。于是人格化的真武诞生了。据《夷坚志》、《云麓漫钞》等书记载,其形象多道服羽流,被(披)发仗剑(故称技发祖师),颇为勇猛。真武作为道教所奉把的大神,并且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信仰,就再也不能作为原来星辰龟蛇的形象活跃于道教神坛之上了。故有关真武身世、神迹的传说便逐渐流传开来,《道藏》、《续文献通考》、《三教搜神大全人《历代神仙通鉴》等书中,均载有诸多有(关真武身世传说和神异故事。
  道教经书中描绘真武的形象是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 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宣称,真武帝君原来是净乐国太子,生而神灵,察微知运。长大成人后十分勇猛,唯务修行,.发誓要除尽天下妖魔,不愿继统王位4后遇紫虚无君,授以无上秘道,遂越游东海,又遇天神授以宝剑。人武当(太和山)、修炼。居二十四年功成圆满,白日区飞升,一五帝下令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易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宋天橹年间(1017-1022)吕诏封为“真武灵应真君”。元朝大德(1297-1308)七年(1303)合加封为“光圣仁威玄天上帝”,一跃而为北方最高神。
  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王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直武帝都曾经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把真武大帝的神像,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普遍建立了大量的真武庙。现在庙中供奉的真武大帝,一般为披发跳足,端坐于殿堂之上,旁边塑有龟、蛇二将。或塑有金童、玉女。据说前者是护卫大神,后者专替真武记录三界中的善恶功过。





北斗神: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翊圣保德真君、佑圣真君百天上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武当山信奉的生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尊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被发祖师。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近代民间信仰尤为普遍。
  真武具有以下几个神性特征:
  其一,为北方之神。《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人“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南子.天文训》称其为频项、辰星、玄武。因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其二,为水神。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放北方之神即为水神。五逸《九怀章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续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生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一深受人们的信奉。
  其三,为生殖之神,中国古代即有生殖崇拜,即对生殖器官和生育力的崇拜,将伟大的神力与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现象相类化,崇拜生殖的神力。蛇本身即为生殖和繁衍的象征,玄武以龟蛇合体的形状出现,本身就成为了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标志。东汉魏伯阳惆易参同契》曰:“关关难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这,雄木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纠盘相扶,以明礼牡。毕竟相背。,就是利用龟蛇纠盘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
  其四,为司命之神。龟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郊俭少时行猎,坠空家中,饥饿,见家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换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逐下直机_”此外.”V大支或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格的话回:“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
  玄武的这些神性特征,不但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仰,而且还为唐宋以后玄武演变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
  东汉后期是玄武地位逐渐上升的阶段。《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称他为黑帝之精,甚至说“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道教形成以后,首先获得尊崇的只不过是玄武七宿中的第一宿,即斗星,又称南斗,信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魏晋葛洪《抱朴子.杂应》描绘老君形象时说;“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腿览篇》中还有“青龙符、白虎符、朱雀符、玄武符”,时玄武还只是一个护卫之神。但其在民间的信仰从未间断,只是职掌和地位还不太显赫。后来,玄武成为道教奉把的大神,其信仰的兴盛就与其在民间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据唐段成式《酉阳杂阻,续集》卷三记载,‘南北朝北魏太和(477-500)八年(484),一有个姓朱的道长云游庐山,“忽见幡蛇如堆缠绵,俄变为巨角。仿之山渣,云是玄武。”视龟蛇同时出现为玄武显灵。又五代于逛《灵应录》曰:“沈仲霄之子于竹林中,见蛇缠一龟,将锄击杀之。其家数十四,旬已相次而卒。有次者曰:“玄武神也。”从《酉阳杂姐》、《灵应录》等书的记载来看,都不同程度地显示了道教信众对玄武的信崇,并常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其护卫神,以壮威仪。《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道家类存目》中就认为北宋初期赫赫有名的翊圣真君即是玄武神的别称。杨亿《谈苑》称翊圣又号黑煞将军,与真武(玄武)、天蓬、天献并为天界大将军,宋以后尊称为“四圣”。朱意在《朱子语类》中也曾将真武、天蓬、天献与翊圣尊为四圣,从此以后,玄武在道教众神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关于玄武更名为真武的原因,众说纷坛。一说为避来真宗的讳(未真来曾改名直休,玄侃)(见《集说诠真》等);另一说为避赵宋“圣祖”赵直朗的讳(见《朱子语类》);概为前说。玄武改名为真武以后,玄武的名称少有人提及了。北宋时期,真武的形象仍是龟蛇。到了南宋,真武人格化的传说开始日益繁盛。宋太祖时,已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上大将之说。宋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了宋真宗天穆(1017—1022)元年(1017),“营中有卒见龟蛇者,军士因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渴,民家疫者。饮之多愈”。真宗闻言,下诏建观,踢名“祥源”。于是人格化的真武诞生了。据《夷坚志》、《云麓漫钞》等书记载,其形象多道服羽流,被(披)发仗剑(故称技发祖师),颇为勇猛。真武作为道教所奉把的大神,并且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信仰,就再也不能作为原来星辰龟蛇的形象活跃于道教神坛之上了。故有关真武身世、神迹的传说便逐渐流传开来,《道藏》、《续文献通考》、《三教搜神大全人《历代神仙通鉴》等书中,均载有诸多有(关真武身世传说和神异故事。
  道教经书中描绘真武的形象是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 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宣称,真武帝君原来是净乐国太子,生而神灵,察微知运。长大成人后十分勇猛,唯务修行,.发誓要除尽天下妖魔,不愿继统王位4后遇紫虚无君,授以无上秘道,遂越游东海,又遇天神授以宝剑。人武当(太和山)、修炼。居二十四年功成圆满,白日区飞升,一五帝下令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易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宋天橹年间(1017-1022)吕诏封为“真武灵应真君”。元朝大德(1297-1308)七年(1303)合加封为“光圣仁威玄天上帝”,一跃而为北方最高神。
  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王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直武帝都曾经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把真武大帝的神像,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普遍建立了大量的真武庙。现在庙中供奉的真武大帝,一般为披发跳足,端坐于殿堂之上,旁边塑有龟、蛇二将。或塑有金童、玉女。据说前者是护卫大神,后者专替真武记录三界中的善恶功过。



北斗神:
北斗真君又称北斗星君,北斗七星,依次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道经中命名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和破军。《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分阴阳,建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均五行(金、木、水、火、土)。移节度(二十四节气),定诸纪(年、月、日、星辰、历数),《重修纬书集成》卷二引《尚书纬》言其“州国分野,年命莫不政之。”卷六《河图帝览嬉》云:“斗七星,富贵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禄。其中一星,主寿夭。斗主岁时丰歉。”《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云:“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之都会也,凡造有情之人,即禀天地之气,阴阳之令,为男为女,可寿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客座赘语》卷四月:天枢为天,天璇为地,天玑为人,天权为时,玉衡为音,岂阳(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
  第一星曰正星,主阳德,天子之象。
  二曰法星,主阴刑,女主之之位。
  三曰公星,主祸害。四曰伐星,主天理,伐无道。
  五曰杀星,主中央,助四旁,杀有罪。
  六曰危星,主天仓五谷。
  七曰部星,亦日应星。主兵。
  第一星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
  第一星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生赵,六主燕,七区主齐。
  若天子不恭宗庙,不敬鬼神,则第一星不明或变色。若广营宫室,妄凿山陵,则第二星不明或变色。若不爱百姓,骤兴征役,则第三星不明或变色。若发号施令,不顺四时,不明天道,则第四星不明或变色,若废正乐,务淫声,则第五星不明或变色。若不劝农桑,不务稼穑,峻法滥刑,退贤伤政,则第六星不明或变色。若不务四方,不安夷夏,则第七星不明或变色。
《搜神记》卷3:“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老子中经》:“璇玑者,北斗君也,天之侯王也,主制万二千神,持人命籍。”《真灵位业图》:“第七左位:鬼官北斗君周武王。”道经宣称,凡一心信仰北斗者,便能得道成仙,从死籍上永远除名。《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凡诸有情之人,即禀天地之气,阴阳之命,为男为女,可寿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
  北斗真君的来历《北斗本生经》载:古代有一称为周御王的国王,圣德无边。国王有一爱妃,号紫光夫人,明哲慈慧。夫人发下大愿,要为周御王生下圣子,辅佐乾坤。一年春天,夫人在色金莲花温玉池洗澡,“忽有所感,生莲花九苞,应时开发,化生九子。其二长子,是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七幼子就是北斗七星。



寿星公:
道教是一个追求长生的宗教,因而在其神系中,有一位主掌人寿命的天神。传说经常供奉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这位仙神就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
  古代星宿崇拜。名目繁多,而能经久不衰,且备受人们欢迎的即为寿星,对寿星的信仰自古以来就极为普遍。《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现安,故祠之以祈福寿。”《尔雅.释天》又说:“寿星,角、亢也。”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故郭璞注曰: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认为,在西宫狼比地有颗大星,叫“南极老人”。老人星出现,治安,老人星不见,兵起。唐代学者张守节对此解释说。“老人一星,在孤南(天狼星东南),一曰南极,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则国命长,故谓之寿昌,天下安宁,反见,人主忧也。”因此对寿星出现极为关心。《汉书.天文志》曰:“南极老人,常以秋分时候之南郊。”《后汉书一仪志》又回:“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之以玉杖,哺之摩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祀老人星于国都南效老太庙。”至此,将古代的天文学与宗教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发现寿星主要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天空的某一区域,即十二次之一,范围相当于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其二是指属于西宫的南极老人星,且在东汉时已把敬老活动与祭祖老人星结了起来。
  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分别为角、亢、氏、房、心、尾、箕成苍龙之形。其中角宿二星;形似羊角,故曰“角”,在东方苍龙宿中犹如龙角;亢宿四颗星,引亢直上,故曰 “亢”,在东苍龙七宿中犹如龙头。现代天文学将此二宿划入室女座,其中角是一等亮星,甚为出名。其一般出现在每年五月初的傍晚低空,七点时就很清楚了。而南极老人星则划入船女座,也是一等亮星,因它处在南纬500以南,故在我国北方不易见到。但在长江以南和岭南地区,都很容易见到。它常显眼地出现在二月间晚上八点后的南方低空。以上是对寿星的二种不同说法。周秦时,祭祀的寿星实际上指南极老人星(亢宿)。但据《通典.礼四》载:“敕宜所司特置寿星坛,宜祭老人星角、亢七宿。”可见到了唐代将二者合而为祭了。
  周秦以降,寿星在历代皇朝中皆被历代帝王祀典,直至明代,国家祀典虽废,但其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如明代弹词《白蛇传》,后易名为《雷峰塔》、《义妖传》,以及后来的《三仙宝传》中,南极仙翁均作为一个好心肠的寿星出现。《白蛇传》改编成戏曲后,其中《盗仙草》一段,讲白蛇饮雄黄酒现形将许仙吓死后,遂潜入昆仑山,盗取仙草,与鹤、鹿二将神格斗不胜时,南极仙翁怜而赠以灵芝,许仙遂活。许多人均看过此剧,大多均被其场面所感动。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中,也专门讲述了南极星宿的故事。此外,元明杂剧中,讲述寿星的著作中还有《南极登仙》、《群仙祝寿》、《长生会》等。
  寿星的形象是明末定型的。因为先前的寿星一般是“如意莲花冠,鹤氅、牌子、玎当、白发、白髯、执圭”,与明末老人模样——白发白须、拄一弯弯曲曲长拐杖、头额长而向前隆起,即高防动的寿星——稍有差别。其根据是《后汉书.礼仪志》,书中说:“东汉奉祀老人星时,常同时举行敬老活动。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各赐一根九尺长的鸠头玉杖,寿星的拐杖即源于此。至于拐杖的形状,《程史》卷四释曰:“凡寿星之扶杖者,杖过于人之首,且诘曲有奇相。兮杖直而短,仅至半身,不祥物也。”据此可知在南宋以前,塑寿星必配一根弯曲奇特的长拐杖。对于寿星头部长而向前隆起(高脑门)的原因,据《通俗编》说:“世俗画寿星像,头每甚长”。《南史 .夷貊传》载,毗骞王身长丈二,头长三尺,自古不死长颈王,画家意或因乎此,盖取其长寿之意。元明以前,常建有寿星祠或寿星坛。
  明朝以后,民间常把寿星与福、禄二星结合起来祭祀,合称福、禄、寿,成为人们最受欢迎的三个福神,作为民间吉祥如意象征,故民间祝寿时,常在正屋面墙上悬挂福、禄、寿的中堂两侧面寿联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名高北斗,寿比南山”。

青龙白虎:在众多门神中,有一种特殊的门神,专门用于镇守道观的山门,他们就是道教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如道教胜地青城山古常道观(天师洞),在巍峨的山门前边,左右各建有一座神殿,左殿塑威武的青龙神像,名孟章神君,右殿塑勇猛的白虎神像,名监兵神君。
  道教本有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天神护卫的说法,而这四位天神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星神崇拜、古人将黄道(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中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后来将二十八宿和四象相结合,形成了“二十八宿”和“四象”的说法。其中东方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古人将其想象成龙的形象,因位在东方,按阴阳五行五方配五色之说,东方青色,故称“青龙”。以此有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之说。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象”,又称四万四神。一般这四方之神常被运用于军容军列,成为行军打仗的保护神《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陈满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又曰:“旒(līu,旗子上的飘带)数皆放之,龙旗则九旒,雀则七旒,虎则六旒,龟蛇则四流也。”即说其表现形式是将“四象”分别画在旌旗上,以此来表明前后左右之军阵,鼓舞士气,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十三经注疏.礼记曲礼上》论及其作用时说:“如鸟之翔,如龟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可见其作用之大。
  道教兴起后,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其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抱朴子.杂应》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气派,着实威风。后来,四象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渐扩大,从四象中脱颖而出,跃居“大帝”的显位,青龙、白虎则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宋朝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铜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原来是星宿的名称,中国古代的星象家把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称作“黄道”,并把黄道中的星宿分为二十八个星座,叫做“二十八宿”。道教认为,每个星座都有一个神将,共有二十八位神将,也称作二十八宿。道经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将二十八宿分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组。《三洞珠囊》卷七《二十八中法门名数品》引《度星经》云:东方青龙七宿神君为角宿,字君帝;亢宿,字君明;氏宿,字君上;房宿,字君真;心宿,字君贞;尾宿,字君利;箕宿,字君长。北方玄武七宿神君为斗宿,字君子;牛宿,字君居;女宿,字君陈;虚宿,字君通;危宿,字君参;室宿,字君王;壁宿,字君婴/南方朱备七满神君为井宿,字君节;鬼宿,字君居;柳宿,字君迁;星宿,字君明;张宿,字君府;翼宿,字君信;转宿,字君干。西方白虎七宿神君为奎星,字君时;娄宿,字君利;胃宿,字君明;昂宿,字君玉,毕宿,字君进;宿,字君明;参宿,字君成。并称此二十八宿皆能传送亡人,不令复连后生之人也。又据《谢五墓醮仪》曰:“东方咚拚撸恰⒖骸⑹稀⒎俊⑿摹⑽病⒒槐狈狡咚拚撸贰⑴!⑴⑿椤⑽!⑹摇⒈冢晃鞣狡咚拚撸⒙Α⑽浮?骸⒈稀⒆稀⒉危荒戏狡咚拚撸⒐怼⒘⑿恰⒄拧⒁怼六 7踩思宜氖酪岳矗兄渥纭⒔鸾嵴撸硕怂弈芪私舛⒅!惫实朗空僮鞣ㄊ保U俣怂尢旖路步笛漳А?/div>  



36天将: 三十六天将渊源于中国古代对北斗的崇拜,故又称三十六天罡。
  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天罡星,每个天罡星中有一神,共有三十六位神将。而且每位神将皆有名有姓,并非虚指。他们是蒋光、钟英、金进、殷郊、庞煌、刘吉、关羽、马胜、温琼、王善、康应、朱彦、吕魁、方角、耿通、邓郁光、辛汉臣、张元伯、陶元信、苟雷洁、毕宗远、赵公明、吴明远、李青天、梅天顺、熊光显、石远信、孔雷洁、陈元远、林大华、周青远、纪雷刚、崔志旭、江飞接、驾天祥、高克。以上三十六天将,有的原是历史上的人物,如关羽,属忠义孝烈的代表,死后封之为神。有的是高道,如王善,羽化后被神话,成为王灵官。更多为传说中的人物,如泰山神温琼(又作瘟神入财神赵公明(亦作冥神、瘟神)。还有的是小说中的人物_如太岁神殷郊。当然也有些不甚明了。
  道士在斋坛作法时,常召请三十六天将下界驱鬼。如《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目一。“三十六天罡,天中大神王……七总太元君,为吾驱祸殃。”即道士在斋醮酸祈禳时所用之经法。
  据《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全传》(亦称《北游记》)称,三十六天将均为真武大帝收伏的神,但是玉帝所封全部隶属真武麾下三十六天将与前说有所不同。他们是水火、龟蛇二将、赵元帅赵公明、显灵关元帅关羽、雷开、苟毕二元帅、风轮周元帅广泽、尽忠张元帅张健、火德谢元帅谢仕荣、灵官马元帅毕光、管打不信道朱元帅朱彦夫、考校党元帅党归籍、仁圣康元帅康席、混银元帅庞乔、降生障元帅高原、降妖辟邪雨元帅雨田、威灵瘟元帅雷琼、神雷石元帅石成、虎丘王、高二元帅王铁、高铜、先锋李元帅李伏龙、纠察副元帅副应、太岁殷元帅应高、猛烈铁元一帅铁头、电母朱娘、“雷公哪都辛元帅、月李天君朱李姐、豁落王先帅王忠、杨元帅杨彪、刘天君刘俊、聪明二贤高委、师旷、二太保任无别、宁世考、邓元帅邓成、辛元帅辛江、张元帅张安。书中描述了真武收伏三十六天将的全过程。在民间传说中,三十六天将常与二十八宿,七十二地煞联合出动,降妖伏魔。

4值功曹:四值功曹,为道教所信奉的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四位小神,相当于天界的值班神仙。
  关于四值功曹的职能和事迹在明清小说中有诸多记载。如《西游记》第五回,孙悟空大闹蟠桃会,逃出天宫后,玉皇大帝十分恼怒,命四大天王、托塔李天王、哪吒三太子,点拔二十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五岳四渎等,布下天罗地网,捉拿妖猴。其中四值功曹并非冲锋陷阵者,而是专门为诸将立记功劳的,无奈那妖猴神通广大,使得功曹无功可记,后来终为二郎神记上了一功,因为其拿住了孙猴子。第三十二回《平顶山功曹传令、莲花洞木母逢灾》中,功曹变成樵夫,给唐僧师师徒通风报信,让他们事先做好准备。可见四值功曹除了任记功官外,还充当守护神将。《西游记》中,他们和护教伽蓝,六丁六甲,同五方揭帝等,奉观音菩萨法音,暗中保护唐僧。每当悟空不在,唐僧劫难时,他们就成了唐僧的保镖。其实四值功曹中要数值日功曹最累,每天都要恭恭敬敬地守在天上,人间的道士、不师施法时,总要向天上叫唤:“值日功曹何在?”还得随叫随到,少不了奔小一番。所以值日功曹又叫当值功营。
  又如《金瓶梅》第三十九回中,道官为西门庆在玉皇庙打醮,设下许多符文录命,其中一道就是请功曹符使等神“捧奏三天门运递关文”。又第六十六回写道:“金童扬烟,玉女散花,执幢捧节。监坛神将,三界符使,四直(值)功曹,城隍社令,土地祗迎,无不毕陈。”即为黄真人炼度荐亡时,斋坛上所列之神位。再如《红楼梦》第十三回,僧道为秦可卿超度的榜文上写道:“恭清诸位伽蓝、揭谛、功曹等神,圣恩普锡(赐),神威远镇……。”由此可见,四值功曹还呈送人间“上达天庭”的表文(焚烧后),充当书吏。
  纵观上述,四值功曹虽然官小,但责任重大,因而受到了天庭的重视。



护法四元帅为道教四位十分有名的护法神,其说法基本上有三。其一指马、赵、温、周四大将,此为清代说法。马为马灵耀、赵为赵公明、温为温琼(马、赵、温有专介)、周为周广泽。《北游记》称周广泽原为斗隔山中的一妖,号广泽大王,生得赤发獠牙,用着风轮,手持大刀,见物好人美,即兴风作怪,卷入洞中。后被真武降伏,玉带封其为“风轮周元帅”,随真武行道。
  其二指岳、赵、温、康四元帅,岳为岳飞,岳穆王,死后世之犯之为神;赵即赵公明;温即温琼;康为康席。《北游记》称康席为“仁圣康元帅”,曾是西安府黑松林中一妖,在仁圣岩兴妖作怪,被抄乐天尊降伏,玉帝敕封为“仁圣康元帅”,手执金斧,欧其武降魔。
  其三是道教神系中的四位护法天神,《道法会元》中称四元帅之名为天蓬玉真寿元真君;天猷仁执灵福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佑圣真武灵应真君。称天蓬玉真寿元真君为天蓬元帅真君,天猷仁执灵福真君为天献元帅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为诩圣黑煞真君,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为紫皇天一天君王虚师相玄天上帝,这是道教对护法四元帅的又一种称呼。除此而外,《道法会元》中,还分别说出了四元帅的姓名:马灵耀(华光大帝)、赵公明(财神)、温琼(温元帅)、关羽(关圣帝君)。


在我国浙江沿海一带,温琼元帅是颇为有名的尊神之一。他与马、赵、关同为护法四元帅。温元帅形象较为特别,不象王元帅遍体赤色,赵元帅遍体黑色。据《三定太监西洋记》描绘说:“蓝靛包巾光满目,翡翠长袍花一簇。朱砂发梁遍通红,青面擦牙形太毒。祥云露露离天宫,狼狼牙妖精尽伏。”可见温元帅遍身青色。
  明代学者来赚《温忠靖公庙碑》和元人《三教搜神大全》卷五,说温元帅是泰山神,为东岳大帝的部将。他姓温,名琼,浙东温州人,字永清。父亲温望,曾中科第,但年老无嗣,与妻子张道辉日夜祈于上帝。后来张氏夜里便梦见一巨神手擎火珠而降,云:“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将,欲寄母胎,托质为人,母还肯么?”张氏应承道:“女流无识,圣贤显苹,何〔敢〕方命?”其神投珠于怀而醒。因而张氏怀孕一十二月,祥云绕室,于汉顺帝汉安(142—144)元年(142)辛已五月初五午时生下温琼。生时左肋有符文二十四篆,右助有符文十六篆,对家人(其母)记梦见神人送给玉环,因而名之曰“琼”,字小玉。此后,温琼七岁习禹步为罡,十岁通晓儒、释、道及百家之言。十九岁科举不中,二十六岁进土不第,遂抚几长叹曰:“吾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厉耳。”郁抑间,忽然看见一条苍龙口吐宝珠,捡起吞下后,瞬间变得青面赤发,手握法器,英毅勇猛,召为佑岳神像,后来被列为东岳十太保之一,故又称之温太保。封其为东岳统兵天下郁巡检五岳上殿奏事急取罪人案玉皇殿前左元金翊灵照武雷王佑候温元帅。不久,玉帝敕封他为“元金大神”,并赐玉环一只,琼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无拘霄汉”四字,这样可以自由出入天门,并奉旨巡察五岳名山,慈惠民物,驱邪伐妖,“东嘉之民敬而辅之”。后来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用其符召之法,为人除决,十分灵应。宋代,温琼又被封为翊灵昭武将军正佑候、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
  在温琼传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又有了雷琼的故事。《北游记》第十九回,描绘的威灵瘟元帅,形象、法宝及武器均与温琼相同。只是姓名和出身有所不同。这个瘟元帅姓雷名琼,成神前是个卖豆腐的平民。说是班付村众人作恶,玉帝大怒,派瘟神使者去灭班什村。使者将药交给土地爷,命他投入井中,瘟死村里人。全村只有雷琼是个善人,有玉帝的旨意,可免一死。土地爷遂将内幕俱告雷琼。雷琼不愿独生。心想:以吾性命救众人之命,岂不更好。于是将土地爷手中之药抢而吞之,立刻四肢发热,瘟死在地。玉帝闻迅,大为感动,就封他为“威灵瘟元帅”——即遭瘟而死。并赐予琼花一朵,金牌一面,上有“无拘霄汉”四字,出入天门无拘无忌。后又派他做了真武大帝的部将,凭借玉环和铁箭降妖伏魔。故而民间道士为斋主作法祈攘时,都要供奉其名号。
  温琼的庙宇,有的叫做广灵庙,有的叫做温将军庙,大多分布在江浙一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浙江温州的忠清王庙,俗称元帅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温琼的诞辰日,四方信徒纷纷前来祝驾,抬着他的神像在街上游行,镇邪祛恶,免除灾祸,成为当地流行的一种民俗。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黄帝是中华民族古代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据传,古代帝王如尧、舜、、及夏、商、周三代均为黄帝后裔;黄帝居位于深鹿,曾联合炎帝族打败九黎族。其后黄帝与炎帝又发生冲突,黄帝族取得胜利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所以黄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封禅书》载:他在征战的同时即学神仙之术,常游天下名山与神会,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百余岁得与神通,于荆山铸宝鼎成即有龙垂胡髯以迎之,“黄帝上骑,群臣后它从上者七十余人”黄帝最初的神职盖为雷神。《春秋合诚图》明述黄帝起于雷电,“轩辕,主雷雨之神也。”黄帝以雷神崛起而为中央天帝。黄帝处五帝之中央为最贵。
《淮南子.天文训》载:“东方木也,其帝大晚,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即祝融),执衡而治夏,……中央土地,其帝黄帝,西方金也,其帝少笑,其住着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额预,其佐玄冥(即禹疆),执权而治冬。”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和《阴符经》等。《真灵位业图》中,排列神仙位次,称他为“元圃真人轩辕皇帝”,列在第三神阶的左位。

嫘祖、或曰嫘姐,又称雷祖。相传是黄帝的元妃西陵氏。《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妻雷祖,生昌意。”《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刘恕《通鉴外记》曰:“西陵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祖为先蚕。”《路史.后纪五》云:“黄帝之妃西陵氏曰侵祖,以其始蚕,故又把先蚕。“所谓先蚕”,即为最先教人们载桑养蚕治丝的神,又称无蚕神。后来称祭蚕的仪式为先蚕。《集说诠真》曰:“为蚕祈福,谓之先蚕。”嫘祖为西陵氏之女,或即西陵(昆仑)一带西方貘族之女。又中国以农业立国,素重养蚕,因蚕为妇女所饲养,故自汉以降,历代皆祀先蚕神。东汉先蚕神为菀窳妇人、寓氏公主。据李贤注《汉旧仪》曰:“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党中。祭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黄帝为先蚕,后来北周改花黄帝元娘嫁祀黄帝元妃嫘祖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与民间皆以其为蚕神,奉把至今。

医王,亦称“三皇”,为古代传说人物伏羲、神农、黄帝。据传伏羲疗民疾,神农尝百草,黄帝着医书(《黄帝内经》),民间百姓感其思而祀之。至元代,下令郡国通祀“三皇”。道教将其纳入神系后,奉为“医王”。明、清时,全国各地建了许多三皇庙,或称医王庙。祀伏羲、神农、黄帝,并配祀岐伯、伯高、鬼臾区、少帅。少俞等诸神医。

炎帝: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生活着两个著名的部落。其中一个部落姜姓,它的首领是炎帝。又叫神农。《淮南子.时则训》曰:“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其令曰,爵有德,赏有功,……自昆仑东绝两恒山。”赤帝、炎帝乃少典之子。
  据传,神农是一个十分善于耕稼的部落首领。适时,天下五谷。神农遂耕而种之;造陶冶斧斤,为  锄褥,以垦草莽。此后五谷丰登,百业兴旺。晋王嘉《拾遗记》卷一云:“炎帝时有丹雀街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故此炎帝号曰神农。
  因神农与耕稼的结缘,故其形象常常是“人身牛首”,又称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并动,以便农耕水利。然而最可称颂的神农“尝药”与“鞭药”的故事。据说,神农经常品尝百草,以辨其滋味,一日数次中毒。于是神农改用“赭鞭”来鞭打百草,以此就可以测量它们的习性:或平和、或有毒、或寒、或温,气息如何,味着怎样,顺其本性来播种,百谷生长自盛,故天下人誉之为“神农”。
  道教兴盛后,将其纳入神系,为主农业兴旺的尊神。因其在民间的影响深广,故今天留下了许多“神农”的遗迹。如太原神釜冈中,仍有当年神农尝药之宝鼎。盛阳山里,仍保留有神农鞭药之所,该地被称之为神农原,又回药草山。山上有一座紫阳观,相传神农曾在此辨别各种药物。观中至今还保存有千年龙脑(即象水片一样的药物)。此外,关于神农的传说也很多。如浙江民间传说,神农为民治病,尝遍百草,几乎天天中毒,全凭身上预备茶来解毒。最后尝到断肠草,因毒性太猛,来不及取茶解救,刚入咽喉,肠已断,终为民殒命。四川也有此类传说,无论如何,均足见神农为拯救民众不惜生命的伟大精神,所以神农历来就深入人心,受到人们的祭扫。



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药王的信仰甚为普遍。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
  扁鹊是我国古代的名医、《史记》称其姓秦,名越人,春秋渤海郡莫阝人。他精通医道,曾遇异人长桑君授以秘方奇术,能用肉眼视人五脏症结,遂以医名。他到处行医,在齐国号卢生;在赵国名扁鹊。他行医的特点是能随俗应变。据《新搜神记.神考》曰:“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列子.场问》中记载了其为鲁公扈、赵齐婴等人治病时,“剖胸探心,易而置之”的情景。另外《史记.扁鹊传》中还记载了扁鹊神诊妙医的故事,如治愈了昏迷七天的晋国大夫赵筒子,救活了被人当死的萌国太子,指出将置齐桓公于死地的不治之症。扁鹊遂闻名于天下,被誉为神医。传说黄帝的大医名扁鹊,故以其名称之,秦太医嫉妒其高明医术,暗中派人将其刺杀了。因扁鹊医术神奇,医德高尚,遂被人们封为药王,立庙把之。
  祭祀扁鹊的药王庙,以其墓所在地河间任邱县药王庙和其故乡莫阝州药王庙最为著名。据明人《稗史汇编》说,扁鹊墓在河北任邱县,该地有药王祠,祀扁鹊。祠前有地数亩。前来祈求药王看病者,先在神前祷告,然后以改(占卜用具)占卜。若占卜的结果为神灵答应治病的要求,那么就会指出取药之地点。据说,按此法掘上取药,服之辄愈。
《宋史.许希传》载,北宋景枯元年(1034),仁宗病卧不起。医生许希以针炙法疗使之愈。仁宗封其为翰林医官,赐绊衣,银鱼及币器,许希拜谢完毕,又向西拜。六宗惑问其故,许希日:“扁鹊,臣师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师之赐,安敢忘师呼?乃清以所得之财修扁鹊庙。六宗遂敕封建扁鹊庙于京城西隅,诏封为“灵应侯”,后来明朝又封为“神应王”。学医者竞相求拜。
  相传药王扁鹊的生日为每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据清初高士奇《扈从西巡回录》云:每年四月郑州民间有药王会。时黄淮以北,秦晋以东,商旅云集,来此贸易,江湖艺人,集此献艺。但见幕涨遍野,声乐震天,如此者二十来日方止,可见规模之盛。其俗一直沿至今日。  



关圣帝君又称荡魔真君,伏魔大帝,简称关帝,是道教奉祀的重要护法天神,在民间信仰极为普遍。关帝信仰实源于古代武将关羽。
  历史上的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解虞县)。
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字云长,仪表威武,武艺超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投奔刘备,起兵争雄,后来刘备战据了四川建文蜀国。被封前将军,后在荆州战死追溢“壮缪候”。因地集忠孝、节义于一身,关羽的声誉木但在刘吴张三兄弟之首,甚至后人为之立庙祭记,跃居历代名将之上,成为“古今第一将”,正如湖北当阳关陵的一副对联所云:“汉朝忠义无双土,千古英雄第一人。”其实关羽的前生是龙神的转世。《历代神仙通鉴》载:关帝前生是雷首山泽中的龙神,因吸黄河水救抗旱居民,得罪天庭,后转世于人,“忠义性成,神圣之质。”关圣帝君的形象既是武神,又是财神,是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真司,庇护招财进宝等无边法力,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膜拜。“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
  关圣帝君历代受封,宋代时封为“显灵王”宋徽宗时代封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奈时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优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从明至清,都列入国家把典,加以祭把。

在我国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他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人。其声名事迹可谓是家喻户晓,一首《满江红》至今仍为人们所广为传颂。死后,人们即祀之为神,岁时奉供。据《宋人轶事汇编》卷十五引《三柳轩杂识》曰:“太举夺士之神,岳候也。”可见宋代将其奉为土地神,地位不太高。而《历代神仙通鉴》、《列仙传》》等则视岳飞为张飞、张巡之后身。至近代,又有说其为东岳速报司之神者(见《北平风俗类证.岁时》)。据《宋史.岳飞传》载,宋孝宗赐号为“褒忠”,宁宗嘉定年(1211)封其为鄂王。又据《汤阴县志》记载,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改谥忠武。道教称岳飞为元帅,列为护法元帅之一。民间也有将其视为门神加以敬奉。      




二郎神为中国历代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其信仰起源于蜀,也兴盛于蜀。二郎神世为水神,但其所指皆不尽相同,其来历与几位古人有关。
  其一指秦朝(今四川)郡守李冰的儿子李二郎。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云:“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乃是他第二子。”清代陈祥裔《蜀都碎事》云:“蜀人奉二郎神,谓之)川主。其像俊雅,侍从者擎鹰牵犬,盖李冰之子也。”《常熟县志》记载,蜀郡太守李冰之子曾除蜀郡都江之蛟孽,有水功,故立庙。该庙原来祭扫蜀王杜宇,名叫“望帝调”。公元494至498年之前,益州刺史刘季连将“望帝词”迁至郸县,原址改祀李冰,命名“崇德庙”,宋朝初年增李冰之子李二郎像。从五代王建据蜀以后(935-990),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宋仁宗嘉右八年(1063)八月,封李二郎为惠灵候,号灵应王;宗徽宗政和八年(1118)八改封为“昭慧显灵真人”。元至顺元年(1130)封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李二郎为“英烈昭惠灵显仁右王”,清雍正五年(1727)敕封李冰为“敷泽兴仁通右王”,二郎神为“承绩广惠英显王”。故后来改其祠为“二王庙”。
  其二指隋朝赵县。柳宗元《龙城录》云: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从道士李钰学道。隋场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隋末天下大乱,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苏州府志》说,赵昱为四川嘉州太守时,遇有蛟患,于是奋勇入水斩而杀之,为民除了一大公害。他逝去后,嘉陵江水涨,蜀人思之,赵景遂在雾中骑白马越流而过,因而在灌口建庙纪念,并称其为灌口二郎”。唐太宗时封为“神勇大将军”,宋真宗追封为“清源妙道真君”。现存的《元明孤本杂剧》中收有三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灌口二郎斩犍蛟》,其中的二郎神,均指赵昱。
  明清以来,民间常以东岳炳灵太子为火神,而以灌口二郎神为水神。定于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进行祭赛。顾禄《清嘉录》卷六云:“六月二十四日,为二郎神生日,患疡者拜祈于蔚门内之庙,祀之必以白雄鸡。”旧时除四川以外,全国许多地方都还建有二郎庙,凡有水灾,必祈祷于二郎神,据说十分灵应。




开漳圣王又称圣王公、陈圣王、威惠圣王,原是唐末以来福建地方的保护神,据说姓陈名之光。
  相传他又叫陈元华,祖籍河南人,父亲是唐末福建地区的军事长官,逝世后,陈之光奉旨承袭父职,任闽太祖王审知的骑将。当时龙溪一带还属于未开化地区,生产落后,社会动乱,后来陈之光率军平定了龙溪、南靖、海澄等七县,继之进行全力开发,在龙溪设置了漳州府的府治,并施仁政,教化人民,开垦山地,修建水利,漳州地区发展很快,百姓生活改善,安居乐业,附近欢区的人民纷纷移居漳州,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陈之光去世以后,当地人民感其恩德,为之庙立祭扫,尊为开漳圣王,陈之光为地方保护神,受到漳州人民的世世代代的尊奉。
  随着福建漳州地区人民移居台湾以后,开漳圣王的信仰便怅到了台湾,修建了许多开漳圣王庙,尊奉如故。


 在我国福建沿海和台湾地区,除了妈祖普遍受人们信仰外,受人们欢迎的还有一位医神,他就是保生大帝。祭把他的庙宇林立于海峡两岸,但福建龙海白礁慈济官被共认为保生大帝的祖庙。
  传说保生大帝原名叫吴本(音tāo。滔),宋朝福建同安人。家境贫寒,但自幼聪慧。及长,博览群书,曾受名师指点,精于医道,常扶人危难之中,不收报酬,远近闻名。后来考中举人,官至御史。为官时仍常与人治病,灵验如神。曾使去世数日的友人起死回生。传说宋仁宗母患乳病,四处求医,均不能治,后经本诊治,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仁宗遂请其留住宫廷为御医,吴本因辞曰:“山人志在修真,慈悲济世,救死扶伤,荣华富贵非所愿也。”婉言谢绝了皇帝的邀请,回至故里继续为百姓治病。传说吴本后来终于修成正果,乘白鹿升仙而去。众百姓缅怀他的功德,将筹资建立了一座秋龙庵来纪念他。宋高宗时,圣上下旨在秋龙庵原址修建了白礁慈济宫,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今台湾学甲有一座慈济官,据载为明永历年间抗清英雄郑成功率将士在台湾登陆后所建,此为台湾最早的慈济宫。清初.台湾瘟疫流行,于是一些福建移民踱海从福建白礁慈济官请来保生大帝神像,加以供奉,后瘟疫果然消声灭迹,保生大帝的信仰遂在台湾盛行开来。据统计,近代以来奉把保生大帝吴本的庙宇在心蹲就有~百多座,可见其信仰极为普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日是保生大帝的诞辰,届时海峡两岸都要举行纪念吴其人的大型庙会,参加人数众多,鼓乐喧天,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道教神仙中,以长寿著称的彭祖,姓钱,名铿,帝颛顼之玄孙,陆终之子。据传任殷大夫时,已有七百多岁,却无衰老之相,常服食含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又擅房中术,导引行气,并传给采女。殷王等人,后周游天下,升仙而去(见于《列仙传》)据《神仙传》卷一略云:殷王命采女问道于彭祖,彭祖曰“吾遣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遇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医丧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荣卫焦枯,恐不度世。所闻浅簿,不足宣传”。遂去,不知所终。其后七十余年,闻于流沙之国西见之。又《楚辞.天问》曰。“彭理斟雉,帝何飨?受寿永久,夫何长?”说彭祖奉献雉羹与天帝,天帝报之以永寿,彭祖至八百岁,犹自悔莫不寿。可见彭祖与天帝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再《庄子.刻意》曰:“吹口旬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土,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故后多以彭祖为长寿者之称。

广成子道教“十二金仙”之一。据《神仙传》说:广成子为轩辕时人,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黄帝曾向他请教“至道之要”,广成子先是不予回答,过了三个月,黄帝再来问“治身之道”,广成子告诉他说:至道之情,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武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人斯尽死,而我独存矣。于是授《自然经》一卷给黄帝。
  又说广成子为黄帝之时太上老君的化身。《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息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

容成公,传说中的仙人。《神仙传》曰:“字子黄,道东人’《列仙传》称其为老子之师。又称曾为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居太姥山修仙,后转徙崆峒山,年二百余岁,善导引之术,保精炼气,老而转少,面带幼容。相传容成公擅房中水《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乃后人伪托,早已亡佚。《抱朴子.遐览》亦著录有《容成经》一卷。


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列仙传》载:“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李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眇眇赤松,飘飘少女,接手翻飞,冷然双举,纵身长风,俄翼玄圃,妙达巽坎,作司雨。”是说赤松子是“神农时雨师”,平常服食“水玉”,能“入火自烧”。又说他行迹不定,每随风雨而上下,常赴昆仑山,住在西王母石室中。最后成仙飞升而去,炎帝之女追随他亦成仙升天。
赤松子是服食而成仙的。《山海经.南山经》注中说赤松子所食的水玉就是“水精”(水晶),《搜神记》则称为“冰玉散”葛洪《抱朴子》说赤松子服食的是神丹,并有“赤松子丹法”传世。
又据《韩诗外传》,赤松子曾为帝喾之师。《太平寰宇记》说巨赤松子是在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其升天处为赤松洞,故山上已有赤松树,赤松洞。西汉名臣张良在辅助刘邦建立政权后,为保全自己,功成身退,尝从容对汉高祖说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宁封子,又称“龙跷真人”,古代仙人。据《列仙传》载,他原为黄帝陶正,神人过其处,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遂掌其法。后授黄帝以《龙跷经》,被封为“五岳真人”。头戴盖天冠,身着朱紫袍,腰佩三庭印,总司五岳。后封子积火自焚,其形随烟气上升,视其灰烬,犹存其骨,时人共葬于北山中。

安期生,世人传为海上仙人。《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三中说其为琅玡乡人。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称之为“千岁翁”。相传秦始皇东游时请见,与语三月三夜,始呈异之。遂赐金壁数千万,出于阜方亭皆置去,以赤来舄一 为报,留书曰;“后千年求我于蓬莱山下。”始皇于是派遣徐市,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篷莱山,则遇风波而还,于是在海边立祠、阜弓亭十余处以把。《史记.乐毅传》云:“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后以道授马明生,马授阴长生,阴授尔朱先生。”又曰:“惠帝元年(290)曹参相去齐国,尽召长老话生问所以安乐百姓,诸儒以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盖公善治黄老言,派人厚币请之,公为言治道,责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曹参用其术,故在齐国为相九年,齐国国泰民安。有人向安期生求延生之道,安期生谓度世之快曰:“仙道不远,近取诸身,无思无为,不吐不纳,其一充于内而长生飞升矣。勿使沉思虑重重,劳尔之生也……”言论而去。《汉书.郊把志》亦云:”“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之,不合则隐。”彦师古往云:“合,谓道合也。”又据《抱朴子.对俗》云:“安期先生……阴长生,皆服金液半济者也。其止世间,或近千年,然后去耳。”另涉安期生者,食巨枣大如瓜,通蓬莱中。道教奉为东海蓬莱岛上的活仙人。




尹真人又称文始真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较高。一说他是周至县龙乡闻仙里(今陕西周至县)人。或说他是天水(今甘肃天水市)人,姓尹名喜。
《列他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医隐德仁行,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后回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豆沙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尹喜得道经过:周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回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乃求出为函谷关令。遇老于,迎为师,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历三十五章及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巨尹真人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位为巨无上真人,赐紫芙蓉冠,飞青羽裙,丹得绿袖,交泰霓裳,罗纹目黄级,九色之节,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土。
  元顺帝至元三年六月,加封文始尹真人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旦真君。




四大真人,即南华真人、冲虚真人、通玄真人、洞灵真人,道教尊之为四大真人。
南华真人,为先秦道家学派的庄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蒙地在春秋和战前期属宋,战国后期属梁。故刘向《别录》称:“宋之蒙人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称:“梁国蒙县人。”庄周着《庄子》一书。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称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月去夹》,以诋讠此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唐玄宗天宝(742—756)元年(742)追封其为南华真人,称《庄子》为《南华真经》。宋徽宗追封其为微妙元通真君。
  冲虚真人,为春秋末至战国前期道家学者列子。列子名御寇,亦名“圄寇”、“国寇”,郑国人。着《列子》一书,主讲清静无为(贵虚),独立处世(贵正)之思想,唐玄宗天宝元年封为冲虚真人,号其书为《冲虚真经)。宋真宗是德(1004-1008)四年(1007)加“至德”二字,号为《冲虚至德真经》。宋徽宗追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通玄真人,据传为战国末黄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文子,姓辛名钅开,一名计然,葵丘濮上人。相传曾受业于老子,范蠡师事之。辛钅开博采众家之长,着有《文子》一书。唐玄宗天宝元年封其为通玄真人。沼封其着为《通玄真经》。
  洞灵真人,为亢桑子,又名亢仓子、庚桑子。又传说为《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姓庚桑,名楚,陈国人。得太上老君之道,能以耳视目听。隐居毗陵孟峰,登仙而去。相传《亢仓子》一书由其所著,唐玄宗天宝元年诏称为《洞灵真经》,封其人为洞灵真人。
以上四位真人,道教称其为太上老君的四大弟子,其所著之书统称为《四子真经》。


三茅真君,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崇奉的祖师。《梁书.陶弘景传》:“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威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他们大约是汉景帝时候的人,大茅君名盈,字叔申,少秉异操,独味清虚,年十八,遂弃家入恒山修道,遇西城王君拜为师授至真上道,同行服饵调神之法。后参访各地名山洞府,至龟山遇见西王母,王母口授茅盈以玉佩金挡之道,太极玄真之经,遂辞师归至恒山北谷,时年已四十九岁。归家拜见父母,一父亲怨其长期远游,饮用仗击之,茅盈以仙术折其棍。于是知其道成。当时茅盈之弟茅固,字季伟,官拜执金吾,三弟茅衷字思和,为五官大夫,听说兄长学道成仙,遂各弃官还家,寻见茅盈欲以学道。茅盈说:二弟已经年老,上清升霄大术难学,只可修行成地仙。于是三茅兄弟居于句曲山,苦行修道数年,茅固、茅衷也修成仙人。起初,在魏晋时期的民间特说中,只有茅盈得造成仙,晋葛洪《神仙传》说:茅盈是幽州人,在齐地学道二十年,回乡后极有法术。能治病救灾,起死回生,善于变化,外物莫能伤害。乘羽盖东升入仙界后。“远近为之上庙奉祀之。”南北朝时,民间则传说兄弟三人俱成神仙。《汉武内传》说茅盈在汉宣布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受黄金九锡之命,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他的二位弟弟也都列入仙班,分别被封为波录君和保命君。宋时,太宗、真宗封他们为真应真君、妙应真围和神应真君。统称。“九天司命三茅应化真君”后世称之为“三茅真君”。《真灵位业图》:“上清左位;司命东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大茅君、讳盈、字叔申);太清左位:句曲山真人定录右禁师茅君(讳固、字季伟、为地真);第六中位:有禁郎定真君中茅君(治华阳洞天)。




许真君,为晋代道士许逊,字敬之,南昌(今属江西)人。按《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肃,世幕至道。”许真君的诞辰之日是吴赤乌二年(239)正月廿八日降生,母先梦金凤卸坠于怀中而有娠。(见《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及七签》记载:许逊少年时,有一次去田猎,射中了一只母鹿,母鹿腹中的鹿胎堕地,它不顾自己的箭伤,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其子,不久就死去了。许逊见了,心中异常难过,怅然感悟,遂折弓弃矢,锐意为学。以后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尤其喜好神仙修炼。他师事著名道士吴猛,号称大洞真君。
  晋太康元年(280),许逊举为孝廉,时值四十二岁,又辟旌阳令,治政廉简,吏民悦服,时人感其德化,立生祠以供其像因之后人称为许旌阳。后来见晋室将乱,乃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曾自言遇上圣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有斩蛟擒妖道法。传说他曾镇蚊斩蛇,为民除害,道法高妙,声闻遐迩,时求为弟子者甚多。
  东晋宁康二年(374)举家从豫章西山飞升成仙。北宋徽宗和二年,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升观为它(观在今江西南昌西山),赐额为“玉隆万寿宫”。南宋绍兴年间,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逊授《飞仙度人经》等。元朝时,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孝全书》,并奉许逊为教祖。


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又称降魔护道天尊,高明大帝、祖师。
  张陵(34一157),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其父张翳,字太顺,曾客居于天目山。一夜,翳妻林氏梦见神人自北斗魁星而降,以蘅薇香草授之,有孕在身。回沛后,于建武(25—56)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空中光如蛋。张道陵(幼)聪明慧颖。少时即能研读《道德经》及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博通五经。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6)曾为巴郡江洲(今四川重庆)令。后隐退守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为博士,称病不赴。和帝(89—105)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顺帝时(126—144)为蜀中峻峰秀岭,涧溪泉瀑所吸引,遂隐于鹤鸣山(一名鹊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据《列仙全传》记载,张陵擅用符水治病,功读渐着。后又自称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遂有“三天法师正一真人”之号。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五斗米道,后世又称为天师道、正一道。其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篇》,文曰:“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李膺《蜀记》称张陵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北魏有寇天师(谦之),刘宋有陆天师(修静),唐有杜天师(光庭),宋有萨天师(守坚)等等。“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子《晋书》,《郝超传》云“音事天师道,而超奉佛。”即称其道为天师道。虽然明代朝廷不用天师之号,但后世仍称天师,一直沿至今日。
  张道陵为道教的创始人,加之其是道法高深、降魔伏妖、神通广大,白日飞升的仙人,故道教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又为历代神仙故事烘染,其在民间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奉祀一直至今。




萨真人,又称崇恩真君。相传为宋代著名道士,姓萨名守坚号全阳子。一说为蜀西河(今四川崇宁县西)人;一说南华(南华山今广东曲江县南,南华县在今山东东明县东南)人。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自称汾阳萨客。”
  萨守坚少时本为医生,因医术不太高明,开错药而吃死了人,于是弃医从道。曾师从于第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林灵素及王诗定,据《三教搜神大全》卷二、《列仙全传》卷八、《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十记载,虚静先生传其咒枣秘法,王侍震传其雷法,林灵素传其宝扇一把。萨守坚学成秘法后,用咒枣济贫拔苦,用雷法铲奸除害,用宝扇为民报冤。于是道法大显,闻名道尔。后被称为崇恩真君,又被玉帝封为“天枢领位真人”。
  相传萨守坚以法降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收其为部将,传其符篆秘诀。然而在民间王灵宫的名声远远要比其师响亮。明永乐(1403—1425)中,以道上周思德能传灵官法,始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萨祖殿,供奉王灵官和萨守坚,其香火盛极一时。在道教中与张天师、葛洪、许逊共为四大天师。

进入道教的官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官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这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将王灵宫,又称火车灵官王元帅。王灵官常塑在山门之内,镇守道观,其作用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陀。
  根据《新搜神记》的记载,王灵官本名叫做王善,是宋徽宗时候的人。又据《列仙全传》卷八说:王灵官是湘阴(今江苏淮阴)城隍庙的城隍。萨真人修得正果后,路过湘阴,投宿于城隍庙。数日后,湘阴太守梦见城隍要求自己将萨真人轰走。于是天一亮,太守立即带人来到庙中,迅速地将萨真人撵走了。萨真人十分气恼,走不多远。见有人抬着一头猪到庙里还愿,他拿出香给人家,央求帮他烧烧香。这些人如约办理,不料突然降下一阵雷火,将城隍庙烧了个精光。可见萨真人恼怒之极,用法术将城隍老爷闹得无法安身。另外一种说法见于《三教搜神大全》卷二,书中称萨真人路过此处、见人用童男童女活祭本处庙神,大怒道:“此等邪神,该焚其庙!”说毕,雷火穿空,上焚此庙,人莫能救。
  事后,萨真人云游四方,遍行救济。据《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十一记载,十多年后的一天,萨真人来到龙兴府,正在江边洗手时,水中突然冒出一员神将,方脸膛,黄袍金甲,左手持火轮,右手执钢鞭,对真人口:“吾乃先天大将火车灵官王,久执灵霄殿,奉玉帝之命庙食湘阴,以惩四方恶业。自真人焚吾庙后,私随十二年,今见真人功行已高,将供职天庭,愿为部将,奉行法旨。”可见王灵官还是玉帝的御前大将,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但根据《明史.礼志四》曰:“宋徽宗时,尝从萨守坚传符浩”,又回:“灵官受法萨守坚,萨复受法于林灵素,而林乃一诗弃道土耳。”由此表明,王灵官曾师从西蜀道士萨守坚,受道符秘象,是道土林灵素的再传弟子。
  明朝永乐(1403—1425)年间,杭州有个名叫周思德的道土,因为会使王灵官元帅的法术,、名声显赫于京师。据《新搜神记.神考》“王灵宫”条记“周思德”行“灵官法,知祸福先,文皇帝(朱棣)数试之,无爽”。以至“招弭 除,神鬼示鬼,逆时雨,远 疾”,无所不能。于是永乐皇帝为王灵官在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以把萨真人和王灵宫。里面塑二十六天将,以王灵宫为首。不久,永乐皇帝便得到了一个世传的灵官藤像,藤像份量很轻,永乐皇帝将其放入寝宫,“崇礼朝夕,如对宾客”。永乐帝雄武而有大略,征战一生。每次出战,都要带上灵官藤像,作为军中的保护神。第五次出征漠北,打到金川河时,忽然藤像重得抬不动了。永乐帝祷告,答曰:“上帝有界,止此也。”不久,永乐帝果然病重,不能前行,最终病死在返京途中。可见在称史笔记中,神明“灵验”的的故事不胜枚举,亦表明灵官信仰的深远。
  宣德年间(1426—1436)明宣宗将天师庙改为火德观,并封萨真人为“崇恩真君”,王灵官为“隆思真君”,并加封为“玉枢火府天将”,又在现内建崇恩殿、隆恩殿。成化年间(1465—1488),明宪宗改观为宫,称之为显灵宫,四季为二神更换饱眼,三年一小焚化,十年一大焚化,复换新饱服,珠玉锦绣,所费不惜。每年的万寿圣节(皇帝生日)、正旦、冬至及二真君示显之日(九月甘三;六月十三;六月甘三日),派遣官员前往致祭。从此以后,“先天大将火车王灵官”,就取代了“华光火车马灵官”,成为道数第一殿的护法主神。
  明、清以来,全国各地建立了许许多多的灵官庙,很多道教宫观还专门修建了灵宫殿,塑了形象不尽相同的灵宫像。其中最一有名的造像是北京白云观、天津娘娘宫、武汉长春观、苏州玄妙现以及武当山元和观中的灵宫。最有趣的是,湖北武当山中,还有“五百灵官”之说,在天乙真庆宫(又叫南岩石殿内》,环列着五百尊铜铸饰金的灵官像,各高尽尺许,神态各异。据《太和山志’圣迹》记载:净乐国王太子(即后来的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炼时,国王思念太子,令大臣率五百众,至南岩“传启王命,部众忽僵仆不能举,同声告曰:‘愿从太子学道。,于是俱隐山中,太子成仙后,五百众皆登仙道。后来遂造五百灵宫像供祭。此外,由于王灵官曾被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人们又把他看成是火神,所以有的灵官像就是一副火神的模样,火神庙中也供奉着灵官。
  道经中一般都说王灵官是宋徽宗时的王善,但有的也说是唐太宗时的王恶。《三教搜神大全》卷四,说他。字秉诚。父讳臣,早逝,母邵氏,遣胎而生师于贞观时(627-650)丙申年七月庚申日申时。帅幼孤不读,有管力,性刚暴质直。市中有不平者,直与分忧。锄硬挞横,国人服其公,且惮其武”。曾经焚烧一江怪古庙,忽怪风大作。适值萨真人托药瘟以来,遂作法反风而灭妖,境界以安。玉带封他为豁落王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
  总之,王灵官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纠察天上人间,除邪祛恶,不遗余力,于是老百姓赞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八仙的故事流传很早,说法不一,但人们所最为熟知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位神仙,就是道教称的八位神仙,他们是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李铁拐、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一、李铁拐

李铁拐又称铁拐李,“铁拐先生”。是道教的八仙之一,也是八仙中资历最老的神仙,关于他的传说记载很多。
早在神农时代,李铁拐名古担神氏,与赤松子同时,神农时的雨师。《历代神仙通鉴》卷一说:“长淮有任神氏,亦善修炼之学。出驾六蜚羊,头弯一角,肋排六翅,其行若电,巡行天下,人民从其化。治世三百岁,亦隐而不现。”这位“其行若电”’的古担神氏,赤松子曾对仙人宛丘说,其“善导出无神之术,更姓名曰李凝阳。惜未得真道。”这个李凝阳,就是从老子修行而得道的仙人铁拐李。
  李铁拐随时而化,《续文献通考》载:“李铁拐,或云随时陕人,名洪水,小字拐地,又名铁拐,常行丐于市,人皆贱之。后以铁杖掷空,化为龙,乘龙而去。
  《集说诠真》引《通考全书》载:李铁拐又化名李孔目,有足疾,西王母点化他开仙,授以铁拐,前往京师度汉大将军钟离权。加封紫府少明君。
《历代神仙通鉴》卷五、《列仙全传》卷一等书都有大致相同的下述记载:他本来长得十分魁梧,是一位相貌堂堂的伟丈夫,他在杨山洞中修行时,欲拜老子和宛丘仙人为师,前去修行,临行时对徒弟道:我欲从游华山,倘游魂六日不返,你就把我尸壳焚化。”据说他的魂藏于肝,魄藏于肺,元神出游时魂一起去,只把魄留下守着尸壳。此即所谓,“元神出壳”。于是他的元神赴华山从老子游,徒弟日夜看守师父的躯壳。不料到了第六日,弟子家里来人报信老娘病危,徒弟坐卧不安,又坚守到第二天中午,见师父元魂还未归,无奈烧了师父尸壳,回家尽孝道去了。不久他的元神赶回洞府,失其尸壳真是丧魂落魄,好似孤鬼游魂。他忽然发现林中有一饿浮,灵机一动,心想;“即此可矣!”马上从其自门而入,站起以后,才觉得不大对劲儿,他忙从葫芦里倒出老子所赠仙丹,葫芦忽然起道金光,光中映出一人:“黑脸蓬头,卷须巨眼,破右一足,形极丑恶”,正在惊讶,身后忽然有人鼓掌道:“青脊茅檐,毁窗折柱,此室陋甚,何堪寄寓!”回头一看,正是师父老子。他一看改头换面得来的尊容实在不象样子有些木高兴,忙要把元魂跳出,老子急止之曰:“道行不在于外貌,你这副模样蛮好。我有金箍来束你乱发,铁拐拄汝肢足。只须功夫充满,便是异相真仙!于是依言结束,以手们两眼如环,遂自号“李孔目”。这就是世称为铁拐李先生的来历。
  明时期,民间又传说李铁拐为吕洞宾弟子,岳百川着有《吕洞宾度铁拐李岳》,说铁拐姓李名岳。另外还有《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等。铁拐李的形象常背一葫芦,据说里面装有仙药,下降人间时,专门用来治病救人。

二、钟离权

  钟离权系道教八仙之~,亦称“汉钟离”,据说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后改名觉,字寂道,道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全真道奉为正阳祖师,又为“北五祖”之一。
《历代神仙通鉴》卷九、《列仙全传》卷三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汉钟离即汉代钟离子,姓钟离名权。京兆咸阳(今属陕西)人。钟离权字寂道,号和谷子,又号王阳子,又号公房先生。其父钟离章是东汉大将,以征北胡有功,封燕台侯。其兄钟离简为中郎将。关于他的出身有这样的记载,大白天就有一巨人,大踏步进入其母内室,自云“是上古黄神氏,当托生于此”,顿时“见异光数丈如烈火”,一位大仙出世了!这位大仙一降生,就象三岁小儿一般大,天生一副福相:“顶圆额广,耳厚眉长,目深鼻耸,口方颊大,唇脸如丹,乳远臂长”,更怪的是,此儿昼夜不声不响不哭不吃,第七天突然说了一句,语惊四座;“身游紫府,名书玉京”。“紫府”与“玉京”是玉帝的宫城,他是在玉皇大帝的仙班中挂了号的。因其“自幼知识轻重,”于是父亲给人起名“权”,希望他能好好衡量世事,选择去向。他长大后任朝廷谏议大夫,奉诏出征吐着,结果战败,遁入森林之中,得遇东华先生王去甫,经过指点,顿悟真道,受传长生真快,金丹火候与青龙剑法。不久又遇华阳真人教以太乙刀圭,火符内丹,得以通晓“玄玄之道”。后他又往峻附山访道,谒见太上老君,得其真位,玉帝封其为“太极左宫仙人”。
  此后,钟离权或隐或现,随时而化,历魏到晋,又做了边关大将。改名为“金重见”,“金”、“重”,“钟”也,意为我钟离权又重来,然作战又被打得大败,这回算是死了心,跑到终南山隐居去了,从此决不再当什么将军,直到唐朝,他才又出来,度化吕洞宾。
  以后又在《宋史.陈传传》中化为坐吉道人“钟离子”,《王老志传》中的钟离先生,以丹遭受老志。一直到元明时期,他的神仙之术更广为人知了。
钟离权的形象常是坦胸露腹,手摇棕扇,大眼睛,红脸面,头上扎着两个丫髻,神态自若,一副天塌下来也不在乎的模样。《全唐诗》中收有题名为钟离权的三首绝句,据说题干长安酒肆,其中第一首传颂较广:“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间一丈夫。”

三、吕洞宾

  吕洞宾是八仙之中影响最大,传闻最广的仙人,姓吕名岩,字洞宾,号“妙通真人”,全称“纯阳演政警化单佑帝君”,后世称吕纯阳,道教尊称他为“吕祖”,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
  他的出生很神异:《历代神仙通鉴》卷十四说,其母王夫人于贞观丙午四月十四日已时,“天乐浮空,一白鸿似鹤,自天人怀而生”。关于他的姓名和籍贯就有多种说法。有说他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蒲州永乐县人,有说他名吕岩,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人。有说吕岩字洞宾,一字希云,九江人。其实是吕洞宾所化。《吕他自叙传》:“吕仙本唐宗室,避武后之祸,挟妻而遁,因易昌姓,以山居。名岩,字洞宾,妻又死,号纯阳子。”《吕仙飞剑记》中,其诞生时乃贞元十四年四月初四已时,因其“掌心之文,有一山三口之异,乃取名岩,表字洞宾,以此生年月日时并肩其四皆是阳数,因号为纯阳子”。或传说吕洞宾曾在唐额宗时进士及第,为避世乱而隐遁江湖,也传说他是唐礼部传郎吕渭的孙子,海州刺史吕让的儿子,由于仕途多麦,转而学道,还传说他是唐代宗室,姓李,武则天改朝歼灭唐宗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因姓吕,居于崖石之下,故名岩,常洞栖,故号洞宾。
  《夜航船》载吕洞宾得道成仙之事:吕洞宾拓风尘之时,曾于旅途中遇见钟离权,向其述说生平不得志之事,钟离熬粥,使洞宾酣睡。睡中梦尽生平兴衰,醒来米粥尚未熟。使吕洞宾“黄粱梦”觉。洞宾感悟,遂拜钟离求其超度。钟离子想考验他是否真心学道,于是“十试洞宾”,即生死财色十试,皆心无所动,遂受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又遇火龙其君,传日月交祥之法,又得火龙真人无遁剑法。游历天下,斩蚊除害,为民所敬。据《列仙全传》等书记载,吕洞宾誓愿度尽天下众人,认识善为通天堂之路,;恶为太地狱之阶,“天堂地狱,非果有主之者,时由人心自化成耳”。吕洞宾的仙人之剑相当有名,在于一断员喷,二断爱欲,三断烦恼。
  吕洞宾的仙迹广泛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全国各地建了许多的吕祖词庙,岁时奉祀,特别是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之日更加隆重祭祀。

四、张果老

  张果老是道教八仙之一,《历代神仙通鉴》卷六:中条有张老者,自言尧时甲子生,学问渊博,好穿素袍,附居山之阴,就学于玄女。唐代时他化为道士张果。擅长法术,常隐居在恒州中条山,往来汾晋之间,因他模样长得老,显得岁数大,所以称他为张果老。
张果老出入常乘一匹白驴,每倒骑之,日行数万里,到了所在,住了脚,便把这驴似纸一般折叠起来,其厚如纸,置于箱中,乘则以水摸之,便又成了真驴。唐太宗、高宗闻其名召之,皆不去。后武则天召之,乃出山,但半道洋死也未去成。至唐玄宗时,派使臣裴晤去中条山请他,才入宫。唐玄宗数问神仙之事,皆语秘不传,玄宗见其容颜衰老,问他得道之人为何如此,张果老乃大言回答说:“余是尧时丙子年人”,曾任诗中之职。帝深信不疑。一日玄宗出城打猎,摇得一只大鹿,要烹宰之。张果老见了道:“此仙鹿也,已满千岁,本是汉武帝上林之鹿。”玄宗道:“如何得知?”张果老说:“武帝舍放时,以铜牌系于左角上。”玄宗使人验看,是有一块两寸铜牌,但上面文字已凋落,张果老说此鹿已历八百五十二年,玄宗与群臣十分佩服。不久耀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后来唐玄宗打算将玉真公主嫁给张果老,他大声唱道:“娶妇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固不奉诏,恳辞还山,未几卒于恒山蒲吾县,其弟子说他“尸解成仙”。皇帝专门修了一座栖霞观来奉把他。后人给张果老题诗一首: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如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一种用物品代替八仙人物的说法,叫做“暗八仙”,指的是葫芦、掌扇、花蓝、道清简、莲花、拂尘(或宝剑)、笛子和尺板八样东西。其中的道情简就是暗指张果老。
        
五、蓝采和

  蓝采和是八仙之一,《东游记》说蓝采和“乃赤脚大仙之降生”。他的形象大多是一位看破红尘的青年隐士。据南唐.沈份《续仙传》云:“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六铸黑,木腰带,阔三寸余。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则衫内加絮,冬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行歌于城市艺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带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凄谐谚,人间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狂非狂,行则振靴……歌辞极多,率皆仙意,人莫之测。但以钱与之,以长绳穿,施地行,或散失亦木回顾。或见贫人即与之,或与酒家,周游天下。人有为儿童时至,及斑白见之,颜状如故。后踏歌于滚梁,酒楼乘醉,有云鹤签萧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板拍,冉冉而去。他最有名的踏歌是: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峻峨!
        
六、韩湘子

  韩湘子是“八仙”中的斯文公子,他的形象常为一手执长笛的吴俊少年。
  韩湘子,本名韩湘,是唐代大文学家,刑部待郎韩愈的后代。《韩湘子全传》载:汉丞相安抚之女灵灵有才貌,汉帝欲将其赐婚皇侄,安抚坚辞不允。汉帝大怒,将其罢职发配。灵灵郁郁而死,投生为白鹤,白鹤受钟离权、吕洞宾点化,投生为昌黎县韩会之子,乳名湘子,幼丧父母,由叔父韩愈抚养、湘子长大,又得钟吕二仙传授修行之术。韩愈怒斥之,因遁至终南山修道,得成正果,成为八仙之列。《青琐高议前集》卷九载:韩愈勉之学,湘乃笑而作诗言志,诗曰:“青山云水窟,此地是吾家。……一壶藏造化,三尺斩妖邪。解道造巡酒,能开顷刻花。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道巡酒”是指造巡间便可酿成美酒,“顷刻花”指一眨眼便可开花。韩愈不大相信:“你能有此造化之功吗?”韩湘遂撮上盖上一盆,一会儿说。“花已开矣。”拿开盆只见碧花两朵,叶间有小金字,乃诗一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见了不解其意。后来韩愈上表谏阻佞佛的唐宪宗迎“佛骨”进京,宪宗大怒,将他贬到荒远的潮州去做刺吏。途中有一人冒雪而来,原来正是韩湘,对韩愈道:“您还记得当年花上的句子吗?说的就是今日事也”。韩愈一打听这里地名,正叫“蓝关”,于是嗟叹再三,方信湘之不诬也。韩愈对韩湘道:“我为你凑成一首完整的诗吧。”遂赋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湘子屡次化形,度其叔,但韩愈始终不悟。韩愈官至礼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被贬至潮阳,路经蓝关,雪拥不前,湘子出而点化,护送至任。潮阳有鳄鱼为患,韩愈作《祭鳄鱼文》驱之,湘子施法相助,鳄鱼遁去。唐宪宗闻之,了解韩愈之冤,欲召回复职,韩愈伪死不赴,遂人卓韦山学道,后成正果。
          
七、曹国舅

  八仙中七位都是江湖散仙,只有一位当官的,这就是曹国舅。他的打扮就与其他七位遇然不同,形象经常是头戴纱帽。相传他是宋仁宗曹皇后的弟弟,名叫景林。据《历代神仙史》卷四《宋仙列传》云:“(景林)天资纯善,不喜富贵,酷慕清虚。……国舅有弟骄纵不法,后罔逃国宪。国舅深以为耻,遂隐迹山岩,精思元理,野服葛巾,经旬不食。一日遇钟离、纯阳二祖,问曰:‘闻子修养,所养何物’?对日:‘养道’。曰:‘道何在产曹举手指天。曰:‘天何在?’曹引手指心。工祖笑谓日:‘心即无,天即遭。子亲见本来面目矣。’遂授以还真秘术,引入仙班。”或说他出家时皇帝赐以金牌一面,后来渡黄河无船资,就将金牌作抵押,遇见吕洞宾,遂悟道与之同游,名列八仙。
          
九、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的女仙。《历代神仙通鉴》载: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唐武后某年农历三月初七。中宗时八月初八飞升,并且记载他出生时“紫云绕室,顶有六毫,光辉烟烙,资度非凡,夙性敏慧,与众不同”。《续通考》记载了何仙姑的得道经过,“(何仙姑)年十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可得轻身,因饵之,誓不嫁,往来山顶,其行如飞。每朝出,暮则持山果归遗其母,后途辟谷,言语异常,武后遣使召至问,中路失之。景龙中白日飞升。”
《集仙传》载:何仙姑十三岁时入山,遇纯阳仙师,赐之一挑,道:“食此尽,他日当飞升。”自是不饥不渴,洞知人事休咎。于是“乡人神之,为构楼以居”,“土大夫之好奇者多谒之以间休咎”。宋、李昌龄《乐善录》记载何仙姑占卜休咎,预测祸福之事。“何仙姑在世间时,一生簿忽得天书,字不可识。以间仙姑,曰:于书言:“主薄受金十两,折折禄五年。”这是何仙姑惜天命警告受贿的贪官。
  现在广东增城还有一座何仙姑庙,庙大门两侧写有一副楹联:千年履迹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铜。“履迹遗丹井’”是传说何仙姑父母给她找了个婆家,并择定了良辰吉日,何仙姑不肯嫁人,便悄悄从家门口的水井里“间仙’”去了。去时只穿一只鞋,另一只绣鞋遗留在井台上。每逢农历三月初七何仙姑的诞辰日,四方乡人云集,或唱大戏,或做道场,相沿成俗。




五祖七真,为道教所供奉的十七位仙真。五祖,有南北二宗。南五祖为悟真紫阳真人张伯端、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九翠虚真人陈捕、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赠;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蝎、辅极帝君王重阳。七真为长春真人丘处机、无为真人马任、蕴德真人谭处端、长生真人刘处立、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清净散人孙不二。
 
 中国武术的待点有南派、北派、内家、外家之别,素有“南尊武当,北重少林”之说,少林拳奉达摩为始祖,武当拳则以张三丰为开山。
  作为道教神仙的张三丰,关于他的传说就相当多,仅名字号就有二十余个,有通、全、全 一、百化、玄玄子、三丰、三峰、山峰居宝、君实、思廉、疯汉子、迫退道人等。或说他是陕西宝鸡人,或说是山西平阳人,还有说是辽阳积翠山人。或是天目山人,实际上从南北朝到明代有多人,竟三丰所化,时间延续一干多年,地域遍及大江南北。
北宋时的张三丰,据《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载,三丰北赴洋京途中的一个夜晚,梦见真武神君降临,向他传授掌法。次日黎明,张三丰用神拳打败了一群拦路抢劫的强盗,从此,张三丰以武当内家拳技闻名一世。
  元明时的张三丰字君宝,或叫君实,号玄子。据说他长得天生一副神仙像,魁伟的体形如龟似鹤,两耳垂是,硬长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圆大的眼睛,他打扮十分奇特,无论春夏秋冬总是穿着一件破烂衣服,披着一件蓑衣,人称张邀遇,有时一餐食数斗,有时数日一食,或者数月不食,自其父母死后就开始了漫长的云游生活,日游名山古刹,夜通道教经书,当初的行踪在北方,出没于北京、太原、西安一带,在终南山,宝鸡停留尤长。后来南下至湖北武当山炼丹修道,在玉虚宫前结庵,最终炼成九转金丹。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湾派使者四方寻访他,竟毫无踪影。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 车修建“遇真宫”,并建真仙殿,殿中供奉张三丰的铜铸安金像。张三丰身穿道袍,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神态飘逸,一到仙风道骨。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封为“通微显化真人”。明世宗加封为“清虚玄妙真君。”







丰都大帝又称“丰都北阴大帝”,是阴府地狱的主宰者。哪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晋葛洪《枕中书》:张衡、杨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鄂山。葛洪的《元始上真众仙记》记载的五方鬼帝说:“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家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而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丰山。在《真灵位业图》中,神阶第七中位为“丰都北阴大帝”,注云“炎帝大庭氏”,讳庆甲,为天下鬼神之宗,治罗丰山,三千年而一替。在真洁》中说:罗即山在北方癸地,山上有六丁鬼神之宫,是为六天。第一宫名明纣绝阴天宫,第二宫名泰煞谅事宗天宫,第三宫名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宗灵七排天宫,第六宫名敢司连宛屡天宫。传说一般人初死后都要以第一宫受事,而圣贤之人死去是先到明晨第三官受事。可见人生在世应多做功德善事,才有好结果。旧传王方平,阴长生二真君在罗鄂山仙去。”《吴船录》载:“忠州部都县,去县三里有哪都山,碑谋所传,前汉王万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他去,有阴君丹炉,是鄂都阴君乃阴长生,因此王方平、阴长生有“阴王”、“阴君”之称。后部都大帝地府迁到了四川部都。《部都观诗》:“道土云,此地即谓北都罗部所主,又名平都福地”,诗中说:“云有北阳神帝庭,太阴黑簿囚鬼灵”。《夷坚支志》癸卷五:“忠州黜都县五里外有部都观,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四川部都地府之说在民间信仰非常兴盛。





五岳大帝
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关于五岳的祭扫,《周礼》、《礼记》已有记载。《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汉宣帝时,对五岳的庙把形成制度,“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五岳观念真正的形成是在汉武帝前后的年代,那时人们认为五岳有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等功能,自此,庙把五岳的制度历代沿袭,形成为把典。《风俗通义.山泽》:泰山“尊日岱宗,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权布叶,霍然而大”;华山“华山,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以后随着人们神仙观念的发展和深入,五岳逐渐仙境化,道教将其称为洞天福地,每山都有神仙居住,五岳信仰与中国古代的五行有关,认为东方属木,其颜色为青色;西方属金,为白色;北方属水,为黑色;南方属火,为赤色;中央属土,为黄色。晋代葛洪《枕中书》》以太吴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额预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赤帝,治衡霍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五帝之神在唐代被封为王,天台道土司马承份更谓:“今五岳神树是山林之神也,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服章,位从神仙皆有名教。”(见《文献通考.郊社一六》)。五岳在宋代被封为帝,唐宋以后总称五岳大帝,五岳之中,以东岳大帝最为尊贵,所以古代的帝王登极,都必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权昌运长久。《月令广义.图说.五岳真形图》这样说:“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为五岳祖,生掌人间生死贵贱修短。衡山主掌星象分野,水族鱼龙。嵩岳主掌土地山川,牛兰食唤。华岳生掌金银铜铁,飞走蠢动。恒岳生掌江河淮济。四足负荷等事。
  唐代始五岳封禅日渐隆重。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封中岳为中天王。唐明是先天中封西岳为金天王。开元十三年(725)封东岳为天齐王。天宝五年(746)封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十五日诏泰山天齐王,加号仁圣天齐王:四年(1011)二月二十一日加号西岳为顺圣金天王;二十六日诏加中天王为崇圣中天王;五月加中岳曰中天崇圣帝,西岳曰金天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又加上五岳后号:东曰淑明后,南日景明后,西日肃明后,北日靖明后,中日正明后。五岳之神称帝号由此而始。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又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立圣帝,中岳中天大圣崇圣帝。
但明洪武帝不顾前代帝王的定制,诏定神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但五岳称帝已深入民间,故民间称五岳之神,仍带帝之封号。
  
一、东岳大帝

  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泰山者,乃  群



五岳大帝
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关于五岳的祭扫,《周礼》、《礼记》已有记载。《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汉宣帝时,对五岳的庙把形成制度,“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五岳观念真正的形成是在汉武帝前后的年代,那时人们认为五岳有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等功能,自此,庙把五岳的制度历代沿袭,形成为把典。《风俗通义.山泽》:泰山“尊日岱宗,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权布叶,霍然而大”;华山“华山,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以后随着人们神仙观念的发展和深入,五岳逐渐仙境化,道教将其称为洞天福地,每山都有神仙居住,五岳信仰与中国古代的五行有关,认为东方属木,其颜色为青色;西方属金,为白色;北方属水,为黑色;南方属火,为赤色;中央属土,为黄色。晋代葛洪《枕中书》》以太吴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额预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赤帝,治衡霍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五帝之神在唐代被封为王,天台道土司马承份更谓:“今五岳神树是山林之神也,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冠冕服章,位从神仙皆有名教。”(见《文献通考.郊社一六》)。五岳在宋代被封为帝,唐宋以后总称五岳大帝,五岳之中,以东岳大帝最为尊贵,所以古代的帝王登极,都必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权昌运长久。《月令广义.图说.五岳真形图》这样说:“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为五岳祖,生掌人间生死贵贱修短。衡山主掌星象分野,水族鱼龙。嵩岳主掌土地山川,牛兰食唤。华岳生掌金银铜铁,飞走蠢动。恒岳生掌江河淮济。四足负荷等事。
  唐代始五岳封禅日渐隆重。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封中岳为中天王。唐明是先天中封西岳为金天王。开元十三年(725)封东岳为天齐王。天宝五年(746)封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十五日诏泰山天齐王,加号仁圣天齐王:四年(1011)二月二十一日加号西岳为顺圣金天王;二十六日诏加中天王为崇圣中天王;五月加中岳曰中天崇圣帝,西岳曰金天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又加上五岳后号:东曰淑明后,南日景明后,西日肃明后,北日靖明后,中日正明后。五岳之神称帝号由此而始。至元二十八年春二月,又加上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安天大贞立圣帝,中岳中天大圣崇圣帝。
但明洪武帝不顾前代帝王的定制,诏定神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但五岳称帝已深入民间,故民间称五岳之神,仍带帝之封号。
  
一、东岳大帝

  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泰山者,乃  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秦汉之前,古人认为泰山为“峻极之地”,是人与天相通的神地所在,对之特别崇拜畏敬,谓泰山之神即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是我国民众普遍信奉的神通广大的一位尊神,神之 来历据东方朔撰《神异经》所言:盘古终世之时,其子名赫天氏。时有三皇代出,赫天乃人居一山,于此时代代相传,故其山后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有子前勃氏,骨勃子玄莫氏生二子,长名金轮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弥轮仙女。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入腹,觉而有娠。生二子,长回金蝉氏,后称东华帝君;次子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
  金虹氏积德之初,因在长白山中佑民有功,伏费氏时即被封为太岁,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以崇为名,先被尊称为太华真人,弥轮夫人乃水一天尊之女。据说神农时,泰山神被赐天符都官,名号府君,后至尧、舜、禹、场周秦汉魏之世,也一直都在天都府君之位。
  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一直都认为泰山是管辖鬼魂的 地方。《三国志.管铬传》记有管路和兄弟所言:“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后汉书.乌桓传》》说:其俗谓人死,则神游赤山, 如中国人死者魂归岱山。”《后汉书.方技传》则载:“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刘恢鹏五官中郎将诗》云。“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应球百一诗云:“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古乐府》亦有诗曰:“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录。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三教搜神大全》则说:“汉明帝时,封泰山神为泰山元帅,掌人间居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所以《岱史》引道经言:“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属。岱(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风俗通义.正失》亦载:“岱宗上有金崔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五岳记》则 称“东岳泰山神天齐王,领他官仙女九万人。”
  泰山治鬼魂之说,汉魏间已经盛行。但《日知录》说:“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这种结论一定是有所据的。《茶香室丛钞》引《封禅书》内容,终于将神仙、鬼魂统一于泰山神的管辖之下:“泰山有天主地主之词,其义即缘封禅而起。王者于此报天放有天主打,王者于此报地,故有地主调。死者魂归泰山,即归于地主耳。”这使泰山神终于有了双重的神性职能。
  我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从秦始皇到清乾隆帝,都曾接撞到泰山进行过封禅祭扫活动。所谓泰山封禅,据《茶香室丛钞》引《史记正义》云:“泰山上筑上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神道属天,王者即封泰山以报天,则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属地,王者既禅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以报地,则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请山有鬼道矣。”这种官把泰山的历史十分悠久。
始皇帝赢政,统一六国前二年(前219),就率群臣东封泰山,在岱顶刻石颂德而归。始皇逝世次年(前209),其少子胡亥即效法乃父再登泰山,并在始皇帝刻石之碑阴,又到其诏书,极力颂扬始皇创世立业之功德。这种隆重的封禅仪式的目的,就是告成于天,借泰山向天下夸耀自己的事业中文治武功的功业。但有唐以来的封禅泰山,给泰山加以至尊至贵的尊号,则有借泰山之威势而求庇佑之念意。
  据文献记载,武后垂拱二年(686)七月初一日封东岳为“‘神岳天中王”;万岁通天元年(696)四月初一日又尊封为“天齐君”。唐开元十三年(725)玄宗皇帝加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7)十月十五日,沼封为“东岳天齐仁圣王”。祥符四年(1011)加封尊号为“东岳天齐仁圣帝”。元世祖、明太祖对泰山之神,也都相继敕赠了较高的封号以荣神之威势。
  在山东泰山脚下泰安市,有专门祭把东岳大帝的场所“岱庙”。
东岳大帝本来只是在岱泰山受祭扫,由于历帝王推崇封禅,全国各地礼敬东岳大帝亦蔚然成风。旧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大帝的神诞,庙观中祭把,祝祷的活动十分隆重,其香火之旺盛,几遍于全国各地。
  炳灵公传说是东岳大帝的第三子,唐以前传为恶人形象,骑从华丽,忏若峰王,“鲁人畏敬,过于天齐”。后唐长兴中,明宗皇帝不豫,泰山僧进药,小康,应增之请,封泰山郎为“威雄将军”。宋大中祥符七年,沼封为“炳灵公”。后来吴地有以炳灵公为火神之祖者。现在四川大足舒成岩有宋代的道教造像数龛,其中就供奉有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和炳灵太子的神像,镌刻十分精美。
        
二、南岳大帝

  南岳衡山是五岳之一,《史记.封禅书》云汉武帝元封五年,“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是当时的南岳。即今安徽的霍山,当时也称潜山、霍山、衡山,今所称五岳中的南岳,是指湖南衡山县的衡山,大概是随唐时所改祖。至于霍山,则又成了湖南衡山即今南岳的属神了。
  南岳大帝的来历,《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载:南君神君姓丹名灵峙,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引东方朔《神异经》云:南岳神姓崇,讳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五:“南岳庆华紫光注生真君崇票(金蝉长子)。
  南岳大帝的神职:《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伯益即南岳后身,为庆华注生真君,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又云:“伯益乃南岳之后身,伯益相传是禹时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接伯益,伯益辞而隐居。”
《云及七签》描述南岳大帝的形象是:服朱光之饱,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龙,领神仙七万七百人。霍山为其储君,青城山为其丈人,庐山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龙为赤色,这是因为,与南相对的颜色,正是赤色。
  唐玄宗时,封南岳大帝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五月二十五日,追尊号曰:“司天昭圣帝”,以景明皇后配祀。
《癸辛杂识》记载:衡岳之庙,四门皆有会郎神,唯北门主兵。朝廷每有兵事,则前期差官致祭。沈作带《寓简》亦云:衡山南岳庙,国家每大出兵,则遣使祭告。旧时全国名地建有南岳庙。
        
三、西岳大帝

  西岳大帝乃五岳之一,西岳大帝的来历,《恒岳志》:“西岳华山,终华、太白二山为副。岳神姓羌,讳。东方朔《神异经》又云:神姓善,讳 。《龙鱼河图》又云:“西方华山君神,姓诰名郁狩”诰即是昊。
《隶释》卷二东汉光和二年《樊毅修华岳碑》载:“谓之西岳、祭视三公者,以能兴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其德体明,则有恢祥,荒淫臊秽,笃灾必降。因该祭地,岳以配天。”
  西岳大帝的神职:《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引《云发七签》:少笑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鬼之精,下镇秦之分野。《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皋陶是西岳所化,敕为素元耀魄大明真君,主管世界珍宝五金之属,陶铸坑冶,兼羽毛飞禽之类。”
西岳大帝的形象是“称华山神眼白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领仙官王女四千一百人。
  宋大中祥符中,追尊为“金天顺圣帝”,配享肃明皇后。民间流传有华山神之子华山三郎的故事。
        
四、北岳大帝

  五岳中的北岳恒山,是指山西浑源的恒山,北岳在五岳中地位较低。清顺治以前的恒山是指河北大茂山。相传北岳恒山,原来就是山西浑源的恒山,舜去祭扫恒山,走到河北曲阳的大茂山,天下起大雪,无法再向北行。这时,又有石头飞堕而下。于是就将大茂山祭扫一番,不再往北行去祭礼恒山了。后来,就在那里立曲阳庙,将大茂山作为北岳恒山祭祀了。
  北岳大帝的姓名,说法不一,《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四引《恒岳志》:“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云:“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北岳恒山将军,姓莫名惠,一云恒山君伏通萌。”《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又云:“北岳无虑山(太乙总玄)郁微洞渊无极真君晨鳄(金蝉第三子)。”《恒岳志》:“北岳恒山。天涯、崆洞二山为副。岳神姓晨讳鳄。北岳大帝的神职是:《三教源流大全》卷二:“北岳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虺昆虫等属。”《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契乃北岳转世,今为郁微洞元无极真君,主世界江河湖海淮济任渭,兼虎豹走兽之类,虺蛇昆虫,四足多足等属。
  北岳大帝的形象,《云发七签》说:北岳神君服元流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
  宋真宗朝追尊为“安天交圣帝”,配祀静明皇后。
      
五、中岳大帝

  中岳嵩山,包括太室山和少室山,因其邻近洛水和古都洛阳,故在五岳中地位较高。所以很早就获得历代统治者尊崇。为五岳中始封五帝者。《中岳嵩山太室石闻铭》载:嵩高神君,岱气最纯。春生万物,肤寸起云。并天四海,莫不蒙思。圣朝肃敬,众庶所尊。
中岳的信仰,比其他的四岳为早。《山海经.中山经》云:“苦山、少室、太室、皆家也。其神皆神面而三首,其余属皆东身人面也。”嵩山东为太室,西为少室。可知嵩山之神的形象,曾是半人半兽,正是人类早期所造之神在形象上的显著特点之一。
  中岳大帝的名称:《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载:“中央嵩山君神,姓春名选群。中岳嵩高山将军,姓石名玄。一云嵩山君角普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五引《五岳真形图》载:“中岳挥现”东方朔《神异经》云:神姓浑、讳善。”《无上秘要》云:“中岳嵩山君,姓角讳普生。”
  中岳大帝的神职:《五岳名号》载:“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稻。”《神异经》云:“中岳者主于世界地泽川谷沟渠山林树木之属。”
  中岳大帝的形象,《云接七签》载:“中岳嵩高君,领他官玉女三万人。中岳君服黄素之饱,戴黄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阳和之印,乘黄龙,从群官。中岳五土之主,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望者以居之。《无上秘要》云:“中岳嵩山君,姓角讳普生。头戴黄农玉冠,衣黄锦飞裙,被黄文裘,带黄神中皇之章。常以四季月干支俱土日,乘黄霞飞轮一,奏真他名录,上言于帝。”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雍州永安人唐同泰伪造瑞石于洛水,献之。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于是加封洛水之神,“又以嵩山与洛水接近,因改嵩山为神岳”,授天中王,并为登庙(见《旧唐书.礼仪志四》)。唐玄宗时,改封中岳神为中夭王,宋真宗时封为中天崇圣帝,元时加封为中天大宁崇圣帝。






河流崇拜,在我国起源很早,但同山岳崇拜一样,地方性很强,并无统一的河神或水神。长江(古称扬子江)黄河、淮河、济水四大独流入海的河川神,在民间信仰中是河川神的代表、《尔雅.释为》:“江、河、淮、济为四读。四读者,发源注海者也。”汉应创《风俗通.山泽》说:“《尚书大传》、《礼三正记》也云:江、河、淮、济为四读。读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法、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齐,齐共度量也。”中读信仰最早可能与自然崇拜有关,读神的主要职能为兴云降雨,但后来逐渐社会和人神话。据说自周开始,就以四读作为河的代表由天子祭扫。机记.王制》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该视诸候。”《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沼曰:“河海润千里。其令调官修山之把。”汉宣帝时,正式以四读神作为河川代表列入国家把典,设立专门的祭把制度。《汉书.郊把志下》载: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门年),“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闭焉无调。其令词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把江海洛水,祈为天下车年后。’自是五岳,四澳皆有常礼,”唐代天定六载(747年),“河读封灵源公,济读封清源公,江滨封广源公,淮滨封长源公,《旧唐书.礼仪志四》)。宋仁亲康定元年(1040年),“诏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宋史.礼志八》)。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灵源弘济王,淮渎长源博济王,济该清源善济王”。(《元史.祭祖志五》)。明代“并去前代所封名号”,分别称东读大淮之神,南演大江之神,西读大河之神,北读大济之神,崇奉依旧。
          
一、江神

  长江之神,有地方性的长江之神和整体性的长江之神之分,对长江的崇拜,开始是自发性的,因而也是地方性的,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后,国家祭扫江神,才有整体意义上的江神。《史记.封禅书》言秦共天下后,江水桐蜀《正义》引《括地志》云:“江该词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饲蜀。”即在蜀地祭词象征整条长江的神灵。
人们历来信仰地方性的江神,长江的某一段,由某江神主之,这样的地方性江神同样受到皇帝所封的爵号和所赐的庙额,有的地方性江神,并没有江神之称,他只管辖着长江某一段的风雨波浪。奇相
  江神之一,《广雅》云:“江神谓之奇相”有关奇相的记载:《茶香室四钞》卷二十:“宋。张唐英《蜀寿杌》云:时大霖雨,祷于奇相之祠。唐英按右史,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沉江而死,化为此神,今江渎庙是也。
《铸鼎余闻》卷二:《轩辕黄帝传》云:蒙氏女奇相,女窃其元珠,沈海去为神,上应镇宿旁及牛宿。郭噗《江赋》曰:奇相得道而宅神,即今江滨庙是也。
《正义》:《括地志》云:“江该词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词蜀。”
《华阳国志》云:“蜀守李冰于彩门解立江神词三所。”
  江渎之神,唐封广源公,宋封广源王,元封广源顺济王。
  湘君 湘夫人
  江神之一,其所管辖地只是湘江。
《史记.封禅书》人江水,祠蜀。(《索隐》。《江记》云:“帝女也,卒为江神。”)
《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 渊。郭噗注。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也。汪绂注:帝之二女,谓尧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传谓舜南巡,崩于苍梧,二妃奔赴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称湘君,湘夫人是也。
   屈原
  《月令广义.岁令一》: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江滨,楚屈原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广源顺济王”。
          
二、河神

  河神即黄河水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河流神,殷王朝建立以后,对河神的祭祀极为重视,建立河神庙,春秋战国时地方性的河流崇拜十分活跃。《史记.封禅书》:及秦共天下,令调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河,调临晋。州日唐书.礼仪志四》:(唐玄宗天宝六载)河读封灵源公。《宋志.礼志八》:仁宗康定元年,沼封河读为显圣灵源王。《元史.顺帝纪》:至正十一年加封河读神号灵源神佑宏济王。
河神的统一称呼叫河伯,即常说的河伯;河伯名冯夷(或作冰夷,无夷),始见于《庄子》、《楚辞》、《山海经等》。又《文选》李善注以川后为河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以禹强为河伯。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河姓公名子,夫人姓冯名夷君。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上古圣贤处所记曰:“冯夷者,弘农华阳人也,在废关提道里住,服八石,得水仙,为河伯。
《神异经.西荒经》: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马,朱鬣白衣玄冠;从十子童子,驰马西海水上,如飞如风,名日河伯使者。
《真灵位业图》:太清右位,河伯(是得道之人所补)《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四:河伯人面,乘两龙,一日冰夷,一日冯夷,又回人面鱼身。《金匮》言,一名冯循(一作修);《河图》言,姓品名夷;《穆天子传》言无夷;《淮南子》言冯迟;《圣贤记》言,服八石,得水仙,《抱朴子》曰,八月上庚日溺河。
《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冰夷一名冯夷,人面蛇身,控乡提首人,尝入华阴服入石,得凌波泛水之道。北居阳汗陵门之山,与蜚廉互相讲术。初探从极之渊,深入三面仍,师玄冥大人学混饨之法。起而见有神鸟吸水洒空,施化为雨水。冰夷及置食水滨,时时招引,习熟为伴,可置怀袖,名曰商羊,是乌生于有巢氏,特采雨露之精,能大能小,吸则勃海可枯,施则高原可没。(按:助量尤与黄帝作战。)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五:黄河、澄清尊神河伯。
其外河神还有河候。
《真灵位业图》:太清右位:河候。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引《滑县志》河候调在县南一里。汉东郡河决,太守三尊以身填之,水乃却。及卒,民为立河候词把之。
  地方性的河神还有河阴圣后
《续文献通考.群把考》三: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正月,加郑州河阴县黄河神号田昭应顺济圣后,赐庙额灵德善利。尚书省奏言:郑州河阴县圣后庙,前代河水为患,屡祷有应,尝加封号,庙额。今因祷祈,河遂安流,乞加褒赠。帝从其清,特加号赐额,岁委本县长官春秋致祭。
  河神陈平
《月令广义.岁令一》:河神即汉相国陈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河读,汉陈平也。唐始封二字公,来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灵源弘济王”。
河神泰逢氏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时有泰逢氏居于和山,是山曲回五重,实惟河之九都。泰逢好游,出驾文马,出入有光,能动天地之气,致兴云雨。民称之曰吉神,一曰没为河神。
金龙四大王
《清朝文献通考.群把考》二:顺治三年敕封显佑通济之神。臣等谨案:《会典》载;神谢姓名绪,浙人,行四,读书金龙山。明景泰间建庙沙湾。盖崇把已久。至是加封。庙祖宿迁,从河臣清也。
          
三、淮神

  淮水之神有二。一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淮水之神,一是秦汉之后作为准水象征而受人祭扫的神灵。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淮水之神,叫无支祁。《淮阳记》按《古岳读经》云:禹治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涡水神名无支祁,喜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限之远近,形若弥猴;缩鼻高额,青驱白首,金月雪牙,头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掉,疾奔轻利,若倏忽之间,人观之不可久。禹授之童律,童律不能制;授之鸟木田,乌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能制,颈鹞牌相,于是木扭水灵,火跃石怪,鼻穿金铃,徒淮泅阴,搅龟山之足,准水乃安流注于海。
  秦将淮河列入祀典,《史记.封禅书》:及秦并天下,令词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晴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济、曰淮。《汉书.郊把志下》:难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调。《铸鼎余闻》卷二:《太平衰字记》十六:河南道泅州淮涡神在龟山之下。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淮渎,唐裴说也,唐始封二字公, 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长源广济王”。
          
四、济神

  济水称为济读,济水之神也是秦代列入祀典的。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济读,楚伍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来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清源汉济王”。《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酉阳杂俎》:平原县西十里,旧有社林。南燕太上末,有邵敬伯者,家于长白山,有人寄敬伯一函,书言:“我吴江使也。令我通向于济伯。今须过长白,幸君为通之。”乃教敬伯,但于杜林中取杜叶,投之于水,当有人出。敬伯从之,恍他见人引出。敬伯惧水,其人令敬伯闭目,似入水中。豁然宫殿宏丽,见一翁年八九十,坐于精床,发函开书曰:“裕兴超灭。”侍卫者皆圆,具甲胄。敬伯辞出,以一刀子赠敬伯曰:“好去,但持此刀,当无水厄矣。”敬伯出,还至杜林中,如梦觉而衣裳初无沾湿。果其年来武帝灭燕。敬伯三年居两河间,夜中忽大水,举村皆没。唯敬伯坐一榻床,至晓着履,下者之床,乃是一大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