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老板总资产:回忆父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05:53

回忆父亲

           ---记念父亲逝世三周年

父亲,名讳玉田,字兰水,生于1926年12月15日(农历冬月十一),逝世于2006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八),回顾他八十年的人生经历,如其所说风风雨雨。他跨跃了两个世纪,经历了三个朝代,读私塾、设学馆、经过商、参过军、种过地,三起三落当教师,足迹京冀蒙辽吉黑。他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一个姐姐,四个妹妹,是独生子。三次结婚,生五子三女(一女、一子出生后夭折),继养一子,并收一义女。

     父亲第一次婚姻是和母亲刘彩霞,虽有媒人说和,但因为他们互相爱慕,显得十分顺利,两家老人及亲朋好友都称赞,1947年农历十月初八结婚,在一起生活了19年多,1967年1月母亲因病去世。这19年是建国初期,经济困难,运动一个接一个,三反、五反、四清、反右派、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这些都影响了父亲及家庭。

父亲和母亲结婚第六天,在别人的劝说下,参加了八路军,由于对革命对共产党认识不足,一个多月的兵营生活,私自跑回家四次,终于没能很早参加革命,否则,以他当时的文化水平,在军队里一定会是大有作为的。1949年7月父亲考上了喀左县卓南中学短期师训班,学习半年后,于1951年初当上了小学老师,先后在水泉西地、兴隆庄西沟门、半拉烧锅、卧虎沟水泉沟、牤牛沟等地任教,到1961年,这十年是父亲和母亲生活最幸福的时期,虽然清贫,甚至挨饿,但在当时已是上等人家。1961年天灾人祸波及到每个家庭,父亲终于守不住了,退掉公职,变卖家什,秋天带领全家闯关东去了,无耐7口之家,老的老小的小,没有壮老力,父亲又是个半拉子劳力,在那里不受欢迎,生活不惯,再加上想家,半年后,带全家又迁回卧虎沟,家是越折腾越空,母亲被折腾的重病缠身。家乡的日子也不好过。他变成了农民,又不善劳动,好在他有文化,1962年秋被选为小队会计。1964年四清工作队进村了,他是被清查对象。四清运动后,正赶上当地缺教师,在别人的推荐下,当上了耕读教师(代课教师),又一次当上了教师,但是这时的家庭非比过去,八口之家,祖父祖母都已近70岁,我姊弟4人年幼,大姐患上了肾炎,母亲肺结核已经很严重了,长年卧病在床,父亲边工作边操持家务,还得筹钱给母亲和大姐治病,根据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没有能力治好母女的病,终于在1966年末1967年初,母亲和大姐双双离世。病魔已经传到其他孩子身上,二姐得了肝炎,幸亏父亲爱女心切,及时到县医院治疗,才幸免于难。面对不幸,父亲的脾气越来越不好,难免经常发雷霆。对老人不尊重,不亲近不问候,有时呵斥;对子女缺少慈祥、关爱,有时打骂。

爱妻早逝,对他打击很大。父亲对母亲的评价是,“她体态丰盈,长一米七的个儿,面如朝霞,两只大眼睛,眸子黑白分明,一头粗壮的黑发梳个抓髻,前面的刘海盖住额头,给人一种富贵雍雅,光彩照人的感觉。”“她乐观大方、粗通文墨、我们之间志同道”。

文化大革命来了,父亲又一次卷入政治风波,因历史问题,挨了批斗,最后被解雇,再一次成为农民。

     1968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继母董培兰来到我们家,三个月后,即这一年八月下旬新学期开始,父亲被辞退,一脸沮丧回到家,继母说出了母亲说过的话“干啥不是一辈子,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天塌大家死,将就着过吧”。一过又是十年,这十年艰难困苦,一言难尽,二姐离家出走,我和二弟失学下关东去逃荒,父亲和继母及三、四弟、祖父祖母在家。1976年9月我当上了民办教师,1979年3月父亲恢复了工作,1981年8月我当上了正式教师,全家生活才有所好转。

     自从父亲恢复了工作,到1995年农历闰八月初九继母去世,这16年,全家生活水平呈上生趋势,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诸事随心,人口逐渐分散,祖父祖母分别于1983年10月和1992年11月去世,父亲于1990年退休,我1982年末结婚,二弟桂秋1985年大学毕业后参军,二年后在沈阳结婚,三弟桂月考上了水泥厂工人,后结婚,二姐也携全家返回故乡,当上了国营企业工人,家里只剩父亲继母和四弟桂九,生活比较宽裕,父母子女相互和谐,来往频繁,在村中成了象样的家庭。

     父亲退休后,着手整理自己多年来的文字作品,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自传《风风雨雨六十年》,写日记十多万字,再次系统修辑卧虎沟孙氏族谱,整理续写诗词五百多首。

父亲和继母在一起生活了27年,他对继母的评价是:“她勤劳、刚强,受的苦累比我要重二分之一,拼死拼活干活计、理家务,我们夫妻同甘苦共患难经起最困难的考验”,“她固执己见,钻牛角尖,一条道跑到黑,嫉恶如仇,迷信鬼神”,“对这个家奉献的太多了,七分功三分过,功大于过”。

    继母去世一年后,1996年重阳节,在北公营子婚姻介绍所的帮助下,父亲又找了个晚老伴杨桂珍,结婚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泉杨桂珍家,前两年因当时农村教师开支困难,花光了父亲在家里原有的积蓄,补发工资后,生活一度十分快乐,经常带着晚老伴及继女游山玩水,同时,父亲凭他那很强的记忆力,写下了家乡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继续写日记、写诗,先后给母亲、继母写了自传,写出了具有一定文学水平的回忆老师、朋友的文章。他的作品目录如下:

1.《卧虎沟屯孙氏家族谱书》

2.《兰水诗词集》

3.传记:《前妻刘彩霞传》

《继妻董培兰传》

《自传—风风雨雨六十年》

4.回忆录:

1.《同乡文友——时雨先生》

2.《老师——姜兴周先生》

3.《未见过面的朋友——李浚先生》

5.卧虎沟风土人情:《家族逸事》《名人逸事》《乡村趣闻》

6.日记: 1965年-1981年 3本

             1983年-1996年 27本

             1996年-1998年 6本

7.兰水书信集:《致桂秋》《致桂九》《致诸儿女》

8.学习笔记:《知识之窗》《诗抄》

父亲是一个多层面的人,饱读诗书的同时,不谙世故、缺少圆滑;知书达礼但有时对家人粗暴;感情丰富却少儿女情长;教书育人几十年但不擅和儿女沟通,与诸亲生儿女有隔阂;正直善良但有时做事偏颇。

父亲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前辈生活的艰难,家庭的经历让我们找到了父亲性格形成的根源。宽松的家庭环境,老实本分的父母,让他我行我素,放荡不羁;儿女多长期生活困难,愁不过来,让他不知忧愁、心胸宽敞,不怕困难;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见多识广,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三次婚姻,多姓同家,使他不分远近,喜欢谁和谁亲。

总之,他的一生是奔波的一生,追求的一生,正直真实的一生,曲折的一生,学习的一生。我等诸儿女对他,由惧怕、躲避到敬仰、依赖,由瞒怨、挑剔到尊敬、崇拜,由不理解到理解。真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父亲,某些方面与父亲比望尘莫及,终于感到了父亲的伟大。

愿老父九泉下幸福、如意!

 

 

 

               2009年10月22日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