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35 v.24:陈太丘与友期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22:13
  http://wenku.baidu.com/view/f8933b1bff00bed5b9f31d4c.html
以上是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的网址 阅读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并请回答文后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如果你认为正文与标题不般配,那么你准备拟什么题目呢?

2.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中“引”是“拉”的意思,该“友人”有涉嫌打人之嫌,难怪元方赶快“入门不顾”,结合全文,你能猜想“父友”该时该地的想法吗?

3.陈元方能以礼说服“父友”,并能指出他不知礼的实质性错误,可称得上知礼;可在“父友”“惭,下车引之”要向元方致歉时,元方竟“入门不顾”。对此,你认为“父友”做得对,还是元方做得对?请选择一种观点,并简要为你的观点辩护几句。

4.文中强调“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有何用意?

5.“陈太丘失信、友人失礼、元方失礼”,有人说本文中全写了几个丧失礼义之人,你赞同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6.“父友”是先怒后礼而元方先礼后怒,两者都有“怒意”,其“怒意”相同吗?

7.元方持的“礼”与“父友”持的“礼”是否相同?

8.“父友”的发怒是何声色?元方的发怒又是何声色呢?

9.如果“父友”不“对子骂父”说什么“非人哉”而只是一般的责怪陈太丘,那么你认为“父友”的做法是否就恰当了呢?

10.如果“父友”不骂陈元方的父亲“非人哉”,那么陈元方可能会怎么做呢?请你猜想两个以上结局。

11.本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

参考答案

1.“陈元方斥'父友’”或“陈元方护礼”。
    2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竟那么知礼,“父友”自愧不如,想拉元方过来向他认错且夸赞他。绝对不是想要打元方。
    3
.a、“父友”做得对。因为他虽然先前是责怪错了,然而谁能保准不出错,他可贵在知错即能在晚辈面前表示改正,委实不简单。b、元方讲礼做得不尽完美,按如今中小学生守则去衡量欠妥当,但我们还是要说这可以原谅。因为陈元方毕竟只是个七岁的孩子,他的思想认识要逐步修养才能完善,他还是个未曾很好发展的人。答a或b均可。
    4
.a、体现小孩子玩耍天性。b、那么小的孩子竟那么知礼是聪明。c、为后文“元方入门不顾”的护礼而失礼作了“他还小”的隐性说明。d、与后文“元方入门不顾”相照应。
    5
.陈太丘过了约会时间才离开,可谓守信。友人错怪以后能屈己准备认错也可算是知礼。元方以礼斥“父友”也是知礼,虽然他还有不知礼之处,但他毕竟是个发展中的人。
    6
.“父友”之怒是失之偏颇的勃然大怒。元方的发怒是年幼不尽知礼的发怒。
    7
.元方持的是晓事明礼;“父友”持的是知错改过之礼。两者都是正礼。
    8
.“父友”的发怒是勃然大怒,声震瓦舍。元方的发怒是泄怒,理智、冷静。
    9
.还是不恰当。因为只是语气上、态度上让人感觉稍微好受一点点,但无礼的本质是相同的。
   
10.a、还像文中结局句。因为“父友”自己失信,对子怪父失礼,陈元方必然奋起还击。b、末句则可拟为“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乃去。君即行尚能赶上。不然,等家君归,君乃往问违约缘由,可乎?’”因为陈元方虽然聪明,可没有被强烈刺激,就可能会只作一般的解释性说明。
   
11.陈太丘的守信、陈元方明礼护礼的睿智和勇敢、元方父亲友人的知错能改。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              无礼:                        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答案:1.信用    礼貌    拉 

 2.(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3.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文(         )

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10分)

1.(2分)(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2.(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4.(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5.(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1、  解释加点词语:

过中不       相而去         尊君在不        元方入门,不

   2、下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期:与友期行    期日中             B、乃:家祭无忘告乃翁   去后乃至

C、去:太丘舍去    待君久不至,已去   D、引:下车引之         呼朋引伴

   3、元方“入门不顾”的理由是什么?试用文中关键词语作答。从元方的做法中你获得为人处事有哪些原则?

 

    4、中国素来以文明礼仪著称世界之林,文中对“陈太丘”的称呼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先后称为“尊君、君、家君”,但意义上仍然存在细微差异,你能说说吗?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的称呼也有不同说法,试试说说以下情景该如何称呼,称别人的女儿常称      ,称别人的儿子常称        ,称自己的过世的父亲常称      。 

 

   5、文中的元方人小却聪敏机智与众不同,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可与之相提并论的少年志高的孩子,试举出一两人物及故事。

参考答案:1、至:到;委:丢下,舍弃;不:同“否”;顾:回头看2、C3、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为人要讲究诚信、为人要宽容等4、(1)君:对对方的尊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兼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2)令爱、令郎、先父5、示例: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救人、战国时奉命出使的少年甘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