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广告宣传实施方案:在迷惘中探索的张中晓——读《无梦楼随笔》和王元化先生为它作的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21:53

在迷惘中探索的张中晓

——读《无梦楼随笔》和王元化先生为它作的序

 陈坚

张中晓是谁?现在的年轻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年老的参加过1955年反胡风和肃反运动的人才会知道。他是钦定的“胡风反革命集团”中的“重要骨干分子”,《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里有22封作为罪证的他与胡风的通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里《〈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的序言和按语》里有一段是专门写他的,“伟大领袖”树他为反革命典型,说“他的反革命感觉是很灵的”,要“我们的人,必须提高阶级警觉性,政治嗅觉必须放灵些”。

张中晓究竟是不是反革命分子?据当年审讯张中晓的审判员王文正在他口述的《我所亲历的胡风案》一书中说:“审来审去都没有审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虽然上面不断要求要审出一点‘政治背景’,我也想尽快地完成这些组织上交给的任务,但作为办案人员,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能违背事实,我只好如实地向‘胡风专案’的领导作了汇报。”(据我的一位研究胡风问题的朋友说,所谓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实际上是毛泽东在建国后第一次敲打周恩来所出的一张牌。此观点妥否,待考。)

被“伟大领袖”亲自点名上纲上线批判了就是‘铁案’,说他是“反革命”,他就一定是“反革命”;现在五十多年已经过去,所谓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已经平反,张中晓的真面貌才为世人所知,原来他和历次政治运动中被诬陷的人一样,也是被妖魔化了的。

2004年3月初,我在北国之春网(现已关闭,www.bgzc.com,已改名为“希望之光”)上读到张中晓在被定为“反革命分子”后所写的读书笔记——《无梦楼随笔》和王元化先生为这本书稿所写的序。这部《随笔》约十多万字,是语录体,共有300条(《文史杂抄》199条,〈拾荒集〉101条);王先生写的序也比较长。我读了这部书稿后,一则以喜,一则以悲。喜的是张中晓在极端困难的境况下写的书稿,历经动乱没有散失,并由友人编选成书,真是值得万分庆幸的。王元化先生为它写序,更使此书增色不少。悲的是像张中晓这样的青年才子由于政治迫害,结果英年早逝,实在是太可惜了。

看到张中晓这部书稿,也引起了我对自己过去一段终生难忘往事的回忆。我与张中晓互不相识,我在南京,他在上海,但当时都是青年人,他大概要比我大两三岁。就在他被打成“胡风分子”的时候,我也被怀疑为胡风分子而被隔离审查。记得那天中午我吃过午饭去逛旧书店,因为看一本书耽误了时间,回到机关时迟到了,走进办公室,只见满屋子都坐的人,是在学习报纸上《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我刚坐下来,参加学习的人就不断地像是连珠炮似地问我:“你为什么迟到?”“是不是对学习有意见?”“你为什么要学习胡风的三十万言意见书?”“你认识胡风吗?”“你和XX是什么关系?他认识胡风吗?”“你在黑板报上写的《在灰白色的大楼里》是什么意思?我们新社会是灰白色的吗?”我据实回答:说明了迟到的原因,根本不认识胡风,是因为订了《文艺报》,“三十万言书”是随《文艺报》送给我的。XX是我的同学和好友,他写信给我是约我一道写批判胡风的稿子的,黑板报上的小品文是说我们机关大楼里两个单位要多加强联络,根本扯不上什么新社会和旧社会。他们不相信,还是不断地开小组批判会,要我写检查交代材料,并向我宣布:不许出机关大门。同时我还发现,在我的宿舍里新搬进来一个人,他是专门负责来看我的,我走到哪他就跟到哪,连上厕所他都跟着。我意识到,我已被怀疑为胡风分子了。我当时情绪坏透了,这是不白之冤啊!我和胡风有什么关系呢?这不是乱怀疑吗?我连爸爸、妈妈都不要了,来投奔革命,结果不仅没能入党,反而成了反革命!他们审查我一个多月,结果什么问题也没有查到,只好把我“解放”了。(后来在“反右派”运动中我终于被划为“右派”又被打入“另册”,这是后话,就不提了。)

读了《无梦楼随笔》,和张中晓相比,我觉得自己要幸运得多。同时也觉得他的人格形象要比我高大得多。他被定了性,判了刑,患了肺病,虽说保外就医、监外执行,但他已没有工资,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他是过着比乞丐还要悲惨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发奋学习,并且学有成果,写下了《无梦楼随笔》这样高水平的学习笔记,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该有多大的学习毅力和决心啊!而我比他的条件要好得多,虽然也在学习,但几乎没有成果,真是惭愧得很。

但我和张中晓在思想上也有相通之处。我在无端地被怀疑为胡风分子之后,一度极其消沉悲观。我想,我全身心地投入了革命,结果却成了反革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真理已经被人家占去了,我要去找真理,真理在哪里呢?于是我就到哲学书里去找。

我想张中晓也是这样的。他在《无梦楼随笔》开篇的第一条就是这样写的:“全部哲学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几乎都提出了一个中心课题(道德原则),即:哲学的任务是在于使人有力量(理性)改变外来压迫和内在的冲动。这在康德为自我,在黑格尔为主观自由,在斯宾诺莎为理性力量,在狄德罗为约束原点的统治,在费尔巴哈为爱和节制——理性力量的不同形式,提高人的灵魂,超越现实而走向更高尚的境界,他们的价值,就在这里。”原来他发奋学哲学是为了寻找力量和更高的境界,是为了自我超脱。

在他的《无梦楼随笔》里绝大部分是读西方古典哲学书籍的内容提要和心得,还有一些他的批注。(都是用他自己的语言写出的。)他的阅读范围比我要宽,例如康德的书我就没有读过;同时读书的态度比我要认真,例如读黑格尔的《小逻辑》,我读了一部分觉得难懂就没有坚持下去。我想,如果他能活到今天,他一定能成为一个大师级的哲学家的。他像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参透了世间的奥秘。《无梦楼随笔》几乎全是警句和格言,发人深省。论述的范围很广,所有思想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他都论述到了,而且极为深刻。我深深地为他这部并没打算发表的著作所折服,惊叹他的睿智和隽永,痛惜胡风案扼杀了一位天才。

感谢王元化先生为《无梦楼随笔》写了序言。序言详细地叙述了他与张中晓的交往,和在张中晓最困难的时期对他的资助,表现了元化先生崇高的人格魅力,同时序中对张中晓的这本书作了很高的评价。为了便于网友们对张中晓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发表后将转发王元化先生的《<无梦楼随笔>序》和从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中选出的《张中晓语录》。

2008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