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markdown:《中国国家地理》2006.10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9:50:07

《中国国家地理》2006.10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  

2011-12-19 20:55:25|  分类: 川藏风光 |  标签:川藏线  川藏  川藏线旅游  川藏自助游  川藏线租车   |字号 订阅

 

从大上海到珠穆朗玛:中国人的景观大道—318国道

作者:单之蔷

2006年8月15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派出一支专家队伍,这支队伍承担着一个非凡的使命:实地考察从上海人民广场开始,一直沿着北纬30度线向西延伸的318国道,是否有资格承担起这样一个称号: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对于从上海到成都这一段沿线的景观考察队的成员比较熟悉和了解,因此实际考察的行程是从成都开始走川藏线一直到达拉萨。从自然景观的角度看,川藏线应该是这条景观大道最出色的一段。经过考察,考察队的成员一致认为:这条从上海直到西藏樟木长5000余公里的318国道,是中国乃至于世界的一条美景高度集中的景观长廊,自然景观类型之齐全多样、异彩纷呈乃世所罕见:从海平面的长江口到地球之巅的珠穆朗玛;从中国地势的第三地形阶梯到第一阶梯;从盆地到平原、高原;从丘陵到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从淡水湖到咸水湖;从雨林到灌丛、草原、荒漠;山有黄山、庐山、峨眉、贡嘎、南迦巴瓦、珠穆朗玛;湖有西湖、太湖、鄱阳、洞庭、纳木错、羊卓雍错;美丽壮丽同在,幽景旷景并存。这条路还是人文的巡礼和历史的隧道:从浙江河姆渡7千年前的水稻到昌都卡诺遗址的小米;从良渚文化的玉到三星堆的铜;从周庄的老屋到丹巴的碉楼;从普陀岛的普济寺到拉萨的布达拉宫;从《三国演义》到《格萨尔王传》;从唐蕃古道到藏彝大走廊东西汉藏、南北羌彝,无分尊卑、多元一体。这样一条大道,路虽人为,景乃天造,钟自然之大美,显人文之深奥。完全可以称之为 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北纬30度线:奇景奇迹最密集的地方在中国

早就听说地球上的北纬30度线四周,是一条神秘的地带,有许多奇迹和奇异现象。不信拿来一张世界地图,你会看到这样奇异的现象:世界上几条闻名的大河,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等,均在北纬30度左右处入海。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也在北纬30度四周。在这一纬度线上,奇观绝景比比皆是,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眉山、约旦的“死海”,不仅自然景观奇绝,人文现象也伟大而神秘: 四川的三星堆、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古埃及的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大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远古玛雅文明遗址。

当然关于北纬30度线许多神秘现象的报道,有些也过于离奇玄奥,比如关于百慕大群岛失踪飞机和航船的说法,关于埃及金字塔内种种神奇功能的报道,不过这些有点近乎伪科学,值得警惕。

但是这条线,还是紧紧地吸引着我的目光,令我不忍放弃,尤其是我注重到这条环绕地球一周的纬度线,尽管布满了自然和人文的奇迹,但奇迹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有高度密集的段落,也有稀疏空白之处。有一天,我欣喜地注重到,这北纬30度线更奇异的是: 景观最密集的部分在中国。北纬30度线在中国的部分长达5000多公里,在这5000多公里的带状地带内,景观不仅集中,而且均衡,几乎无大段的空白之处,可以说处处皆世界级的大景观。而在其他地方,景观则骤然地稀缺了,似乎上帝对中国有非凡关照似的。北纬30度线大部分(大约12000公里)在太平洋茫茫的大海上,还有一段(大约8000多公里)在大西洋上,在陆上的部分还有一大部分(大约5000多公里)在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和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中。即使是穿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部分,也有一部分在沙漠中。因此可以说被世人所推崇的奇景奇迹众多的北纬30度线,奇景奇迹大部分在中国。

然而北纬30度线究竟是地理学的一个概念,它与普通人的生活似乎关系不大,那么这条线对普通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对我们中国人有何意义?我冥思苦想,但却很久没有答案。有一天,翻阅一本大开本的《中国公路地图》,当我的目光落到了从上海人民广场起始的318国道上,并且随着它向西延伸时,我的心跳加速起来,我惊喜地发现,这条318国道几乎就是沿着北纬30度线前行的,那些伟大的景观不是在道路的两旁,就是在道路南北不出200公里的范围内:长江口、钱塘江、西湖、太湖、黄山、庐山、鄱阳、洞庭、天柱山、神农架、三峡、张家界、武陵源、黄龙洞、峨眉山,这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景观,再向西,一些不为人们了解、在传统文化中也找不到的风景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尤其过去人们无缘欣赏的雪山冰川开始频频出现:贡嘎雪山、海螺沟千米大冰瀑、折多山、雅拉雪山、稻城三大雪峰——仙乃日、央迈勇与夏诺多吉、雀儿山??在这条线上海拔7000多米的南迦巴瓦、加拉白垒出现了,再向西世界8000米以上的14座山峰中的4座——马卡鲁峰、卓奥友峰、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出现了,其中珠峰为地球上的最高点。还有无数的无名雪山和冰川在这条大道的两旁,它们无名,不是因为它们的品质不够,而是因为它们过去没有机会出现在主流文化面前,主流文化也不知如何去欣赏它们。

当然,这条线上的人文景观也高度集中,且分布均衡。

总之,我找到了北纬30度线对于我们公众,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它与318国道相伴而行,在这长达5000多公里的路程中,它赋予了318国道一个崭新的意义,它使318国道从纵横中国大地的公路网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条绵延万里的景观长廊,换一种更为响亮的说法,它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318国道完全有资格

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景观,在早期只是地理学的一个名词,意指地表上各种事物的综合体,实际上就是当你到达一个地方,涌入你眼帘中的景象。后来,这个概念被旅游界用来指风景。即有某种特定含意能引起人们爱好和美感的地表现象。我们说的“景观”是取后一种含意。“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无非是说这是中国高品质的景观集中呈现于其两旁或周边的大道, 这是一条值得中国人欣赏、体验、骄傲和自豪的大道。这是一条能够代表中国自然景观水准、体现中国山水之美的大道,这是一条可以代表中国形象、体现一个泱泱大国风采的大道。

给318国道定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应是一件很郑重很严谨的事,这需要考察和论证,需要由权威人士来界定。为此,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专门组织了一支考察队,去完成打造“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这一概念的使命。由于东部地区的景观为不少人所熟悉,且早有定论,因此这次考察我们是从成都开始的,走的是川藏线(川藏线就是318国道的一部分),其中一段我们走的是川藏北线(新都桥经道孚、甘孜、昌都到帮达与南线汇合),虽然这段路现在编号为317国道的一部分,但在传统上,它是川藏线南北两支中的一支,与川藏南线珠联璧合,不可分割,而且就景观而言,比南线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们认为川藏线北线应该是景观大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的出色段落之一。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我们这次考察走的是北线。

后来尹教授又送给我一本他编著的《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书中他和他的研究组把纷繁复杂的旅游资源概括成了一些基本类型,大量旅游资源都可以由这些基本类型组合而成,使旅游资源的认定变得相对简单。

尹教授一路走,一路记,哪怕是在颠簸的途中。当我们到达终点拉萨时,尹教授手中拿着一个小U盘,说里面有一份关于峡谷的文件让我拷到电脑中看一下。当我打开电脑时,一份关于我们这一路所看到的沿线峡谷的位置、特点、意义的很有水准的报告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我很感动:这么快,这么认真。这就是尹教授的精神和态度,原来他这一路又写又记,就是为了这个。

尹教授是一位景观评价的权威学者,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A级的标准就是他与其他学者制定的,因此我很关心他对这条景观大道的总体评价。

“中国还有能与之媲美的大道么?”我问。

“没有。”尹教授答。

“世界上还有能与之媲美的大道么?”我又问。

“难说。”

回来后,我认真地把中国的公路研究了一遍,一条条国道在我眼前擦过,我也高度重视道路两旁的景观,生怕漏掉了另一条“景观大道”。

国道的设定都是有计划的。交通部曾经构筑了沟通中国南北东西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仔细研究,这“五纵七横”都无法与“318景观大道”相比。一纵是从黑龙江东北角的同江市沿着中国的海岸线直到海南三亚市的“同三线”,这条大道景观特征突出,主要是海岸和海岛景观,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滨海大道”,但究竟单调,就丰富性而言,无法与“318景观大道”比肩。其他“四纵”:北京到福州的“京福线”、北京到珠海的“京珠线”、内蒙古二连浩特到云南河口的“二河线”,这三条线都是经过东部的核心地区,虽然南北景色差异甚巨,但由于不包括西部和沿海地区的景观,因此也难与“318景观大道”抗衡。还有一纵是从重庆到湛江,由于偏于一隅,里程较短,和“318景观大道”更不在一个层次。

呈东西走向的“七横”,同样也无法与“318景观大道”相比。“七横”中有几“横”太短:如绥芬河到满洲里、青岛到银川、衡阳到昆明。上海到成都这一“横”,是我们的“318景观大道”的一部分,无需再说。其他几“横”,值得讨论,但上海到瑞丽,全是南方的景观,无代表性;江苏连云港到新疆的霍尔果斯口岸编号为G045的连霍线,全长3880公里,浩浩荡荡,从中原一直到西北边陲,但全是北方的景观,也不全面;还有一“横”是从东北的丹东经兰州及青藏线到拉萨,这条线包括了青藏高原,但没包括青藏高原最壮丽的景色,如珠峰等几个8000米级的世界高峰和横断山这样的美景密集区,因此也没资格叫“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318国道”是另一套国道编号系统,与“五纵七横”这套编号系统不同。但即使是按这套编号系统来比较,也仍然找不到哪一条大道就景观的意义来看,能与“318景观大道”相比的。比如按照这套编号系统,以“1”开头的国道是以北京为起点,呈放射状分布的,以“2”为开头的,是南北向的,以“3”开头的,是东西向的。这里面值得讨论的只有从北京出发的有“109国道”,这条路是从北京到拉萨,但这条路同样是只有北方,没有南方。

其实问题很简单,有资格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道路,要包含中国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的景观,一条大道要同时包含这四部分景观,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318国道”做到了。这是一条东西向的大道,它几乎是严格地按北纬30度线伸展,就地球表面的水平地带性而言,它处于亚热带,它应呈现的是南方的景观,但是奇异之处在于青藏高原。它有一半的路程是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的崛起,改变了中国的冷热分布的格局,本来应该热的地方,由于海拔高,而变得严寒,出现了只有在中国北方才能出现的景观。不仅仅是冷,由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还出现了干旱区的景象,比如拉萨以西,越来越干旱,呈现了中国西北地区才有的干旱景观。因此,我们说的这条“318国道”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她具有了中国北方和西部才有的景观,因此“318国道”奇迹般地包含了中国南北东西的景观。

对于这条景观大道尹教授是这样评价的:虽然中国有一些地方,有一些大道被称为“滨海大道”、“林阴大道”、“红叶大道”等等,但是这些都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单一景观的,像“318国道”这样的景观大道,规模如此之大,景观类型如此齐全,跨越的地区如此之大,景观又如此集中,在中国是惟一的,它有资格被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水瀑怎与冰瀑比,景观大道冰瀑奇

这条大道岂止是包含了中国东西南北的景观,更有许多景观是世界级的罕见的。比如雪山和冰川。这次与我们同行的有冰川专家张文敬教授,早在1975年他就按我国闻名的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的安排跟随李吉均院士对这一带一些闻名的冰川进行了考察。后来他又多次在这一带进行冰川方面的科研工作。他还到过南极、北极和珠峰地区,是一个“三极人”。请张教授做我们的科学顾问,就是因为这条大道上的雪山冰川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有权威性的专家来评说。

我认为这条景观大道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可以称为:中国或者世界上最壮丽的冰川大道。 环顾北纬30度线,有雪山冰川的地方就是在四川的西部和中国与尼泊尔、印度的交界地带。

318国道从成都向西,一过二郎山,很快就可以看到雪山了,其实在二郎山的垭口(过去公路通过二郎山山脊的凹处,现已改走隧道)处,就能看到海拔7556米白雪皑皑的贡嘎山主峰,它的四周有数十座6000和5000多米高的雪峰,围绕着贡嘎雪峰发育了数十条冰川。其实就贡嘎山本身的美感价值来说,已经可以名列中国最美的山峰之列。她那7556米的高大身姿,使人从几百公里外东西南北几个方向都能看到,最珍贵的价值还在于她是离大都市最近的雪山冰川区。从成都出发,仅仅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你就会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寂静的壮丽的雪峰冰川面前。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当成都似乎火炉般时,这里却是冰雪的世界。

海螺沟冰川是从贡嘎山主峰流下来的一条冰川,张教授在这条冰川上做过许多科研工作。海螺沟冰川从贡嘎山主峰东坡的后壁和宽大的粒雪盆一路流淌下来,形成了一条壮观的高达一千多米的冰瀑布。每当我听到海螺沟的冰瀑布落差达1080米时,我的心都为之一动。因为这个落差是巨大的。尤其是与河流上那些瀑布比起来,这个落差就更突出了。世界上最闻名的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落差才50多米;另一个世界闻名的位于巴西与阿根廷国界间的伊瓜苏大瀑布落差稍高一些,但也就是72米;贵州的黄果树瀑布落差77米。想想看,海螺沟冰瀑布的落差是这些世界闻名大瀑布的十几倍,其宽度也不逊于这些闻名的瀑布。但是就知名度来说,海螺沟冰瀑布却无法与那些知名的大瀑布相比。这是何故?固然那些大瀑布有震耳欲聋的水声,有飞溅的水沫,有水流跌落的动态之美,但冰瀑布的美又岂是瀑布的美所能取代的。我曾经几次来到海螺沟的冰瀑布前,为它的巨大规模所震撼,每当我看到她时,就会想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词来。而且每次来,都听到了“轰轰”的响声,看到冲天的雪雾,那是雪崩造出的效果。我看到冰川流到了崖顶,被重新分解成大块大块的冰,乱石穿空般地挺立在崖顶,然后以崩塌的形式从高处跌落,在底部又重新组合成一道冰川向下流去。我认为海螺沟冰瀑布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形态上看,她的美都不输于那些闻名的水瀑布。她的知名度之所以无法与那些大瀑布相比,主要是因为她远离主流文化所在的区域,又在高海拔地区,一般人难以到达,即使到达也只能远观,而不能近瞧。又由于视觉的误差,往往造成了对冰瀑布的落差、宽度的缩小化判定,这是在观察雪山和冰川时常犯的错误。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没有冰瀑布这个概念,因此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找不到可借鉴的资源和可继续的传统。

其实对任何一种美的欣赏都是通过人的文化活动才建构起来的,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才形成的。比如对瀑布的欣赏就是这样。从古至今有多少山水画、诗歌、游记的参与,我们才建构起了对瀑布美的熟悉,但是古人没有见过冰瀑布,没有建构起关于冰瀑布的美的观念,因此面对冰瀑布,我们感到茫然。在海螺沟的千米大冰瀑面前,我看到许多游人似乎没有看见那个耸立在眼前的世界级的景观,他们的眼光游移不定,这与他们在黄果树、在壶口、在九寨沟诺日朗等等的大瀑布面前的那种激动、渴望、欣赏、满足的眼神完全不同。其实那些大瀑布与海螺沟的冰瀑布比起来都是小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描写庐山瀑布的诗句,被认为是布满想象力的浪漫主义的杰作,假使李白描写的是海螺沟高达1080米的冰瀑布,那这句诗也只能说是写实之作了。我曾经冒出一个想法:假如有一天海螺沟的大冰瀑忽然由冰变为水,成为一条落差千米的大瀑布,那么这里一定是人山人海,观者如潮了。

我将400mm的长镜头当作望远镜来欣赏大冰瀑顶端那些千姿百态的冰块,它们像一些雕像挺立在崖顶。其实就体积来说,它们不能叫“块”,由于离得远,我无法准确说出它们的体积,但是根据旁边的参照物看,它们一定巨大无比,至少有一些相当于四五层的楼房那样高大。

那里已是雪线以上了,完全是冰雪的世界。我问曾到过那里的张教授:“那里的景色如何?”他说:“壮丽极了。”我又问:“你们把崖顶那些千姿百态的冰块叫什么?”他说:“冰豆腐。”这一名称让我十分失望,那些挺立崖头,时而在阳光下闪烁着蓝幽幽的光线,时而在弥漫的风雪中如望夫石般坚毅的雕塑一样的景观,怎么能用“豆腐”来形容呢?我又一次感到对于冰瀑布概念的缺失。建构冰瀑布的美感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但愿欣赏冰瀑布从今天开始,从中国的景观大道开始。

正当我对海螺沟的冰瀑布赞赏有加时,张教授却对我说:“海螺沟冰瀑布的出色并不是惟一的。”他说:“米堆冰川的冰瀑布也是很美的。米堆冰川的冰瀑布有两条,从两条山谷的冰斗中流出,都碰到了悬崖陡壁,它们从陡壁上跌落,形成了落差达800多米的两大冰瀑布,最后这两大冰瀑又汇合起来,形成了一条有着波浪一样的一圈一圈的弧拱构造,逶迤流去。”

几天后,经过艰难的跋涉,我们站到了米堆冰川前,而且一直攀登到冰瀑布崖顶的位置。眼前的景象令人兴奋无比,只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由冰山雪谷组成的冰的惊涛骇浪从海拔4500多米的高高崖顶滚滚而下,雪崩频频,轰鸣不已。更为奇异的是,两条冰瀑布中间还围着一个小岛一样的山,山上长满了云杉和冷杉,郁郁葱葱,一片墨绿。张教授为此还赋诗一首赠与此次同行的另一位科学顾问中科院植物所的李渤生教授,其中有这样一句:“冰冻圈连生物圈,造物神奇亦仙幻。”

张教授还告诉我,在米堆冰川的南面,还有一条阿扎冰川,那条冰川也有一条落差达900米的极为壮观的冰瀑布。

后来我才知道,这条路上还有一些冰瀑布,其中最值得说的是恰青冰川的大冰瀑。恰青冰川位于西藏波密县易贡乡境内,恰青冰川是我国西藏境内最长的特大型山谷冰川,它长达35公里。恰青冰川的大冰瀑也是一处珍稀的世界级的景观。

张教授为我们描述了他见到恰青冰瀑布时的情景,那是他第一次见到冰瀑布。“我们边考察边向冰川上游走去,约莫两个小时后,只见谷地两边山崖上的天空不见了,一道冰壁横亘在整个谷底中心,几缕云雾像哈达一样地飘飞在冰壁的腰间,我知道:我见到了我有生以来见到的第一个大型冰川瀑布。”

据张教授当时推断:恰青冰瀑布宽约400米,垂直高约650米。而且经过考察研究,恰青冰瀑布是一种新型的冰坝型冰瀑布,这与前面说到的海螺沟、米堆、阿扎这些冰瀑布不同,这些冰瀑布的形成与冰下的地形相关。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隆起,在这些山间谷底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跌水地形,当冰川流到这里时自然就形成了瀑布。但恰青冰瀑布不同,她的成因是这样的:由于这里属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的区域,降水丰富,冰川积累区补给强烈,形成的冰来不及融化,大量的冰物质争先恐后地向下游涌去,造成堵塞,新来的冰又不断地超覆在老冰川之上,最后形成了一个大冰瀑。

川藏线的冰瀑布不只这些。因为这一带有许多地区的冰川资源还没有经过全面的调查,许多冰瀑还藏在那些高山、极高山的山谷深处。就像米堆冰瀑布,之所以站到了前台,开始为人所知,用张教授的话说,就是因为米堆冰川曾经暴发过因冰川快速运动引发的冰湖溃决洪水灾难,西藏交通厅为此特意聘请张教授进米堆沟去考察研究,张教授他们进去后,才发现那里有那样壮丽的冰瀑布。其他地方,其实也如此。几乎每一条大型山谷冰川上都发育有大大小小的冰瀑布。

我曾经为中国境内缺乏瀑布而遗憾。中国各种自然地带齐全丰富,什么沙漠、平原、盆地、高原、高山等应有尽有,尤其是中国多高山和峡谷,但中国却缺少瀑布。以我们所有的闻名瀑布与世界闻名的瀑布像尼亚加拉大瀑布、伊瓜苏大瀑布、维多利亚大瀑布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了。加拿大沿着北部的加拿大地盾的边缘,竟有一条瀑布线,处处是瀑布!南美国家圭亚那也是瀑布众多,堪称“瀑布之国”。瀑布稀缺,的确是中国的遗憾,但是自从我走了318国道的川藏线部分,我的遗憾消解了。在川藏线上,我们有世界上罕见的一处处冰瀑布,它们的美感价值丝毫不亚于水瀑布。

可以说,从川藏线开始的景观大道,也是一条雪山大道,冰川大道,更有价值的是,她还是一条世界上罕见的冰瀑布大道。

冰川雨林——考察得出的新名词

这条景观大道还有一种景观对中国人来说也是很稀缺的,那就是雨林。从教课书中知道,中国的雨林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海南五指山的尖峰岭。其实雨林不是热带的专利,中国还有其他地方的森林可以被称为雨林。在川藏线上就有几处大面积的森林植被可以用雨林来称呼。比如西藏墨脱的森林就属于雨林的一种类型,它可以称为山地季风雨林。

墨脱的雨林离我们的景观大道并不远。这次我们沿着这条路去过一个叫24k的地方。所谓24k就是离波密县城24公里的意思,这条路是奔向墨脱的。墨脱是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地方。这条路没有终点,到了某一处就会被中止,运送的物资在中止处换由背夫背过去。每年中止的地方不同,这得看泥石流、塌方、滑坡、雪崩发生在什么地方,也可能是20k, 也可能是50k、80k。

从波密县城出来,跨过帕隆藏布大桥,很快我们就进入了丛林之中。林中的道路上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经幡,若不是路两旁那高耸入云披满了松萝的云杉的提醒,还以为是迎宾大道。实际上这从一棵树拉向另一棵树的经幡,并不是迎宾,而是祈祷,它说明前面的道路越来越险。果然,路边的森林出现了一片空地,阳光照射进来,这就是生态学家说的所谓的“林窗”。林窗对植被的更替很有意义,但这林窗不是老树倒下形成的,而是雪崩造就的。我们看到了厚厚的雪,虽然经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还没有融化尽。接着冰川出现了,冰川的末端被高大的堤坝一样的冰碛垄包裹着,假如不是张教授提醒,我们还不知道那是冰川。

冰川不止一条,在山谷的几个方向都出现了冰川。这些冰川由于补给充足,流动速度快,气温还没来得及融化它,它已经闯入绿色的森林地带,并深深进入了森林之中,有的深入森林中长达几公里。

与冰川同在的是绿得过浓而似墨的暗针叶林带。在川藏线的几个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暗针叶林带,比如二郎山的东坡,贡嘎山的东坡,波密、易贡、林芝一带的高山和极高山上,这是一个非凡的植被类型:林中的建群树种为云杉和冷杉,这里的云杉和冷杉可高到50至70米。树之间的密度很大,林中潮湿阴暗,生物产量巨大,树上葛藤缠绕,附生植物众多,林下苔藓丛生。对于这种森林我们一直想给它一个称呼,这个称呼不仅要反映出这种森林的特征,还要能够表达出我们见到这种森林时的心理感受。后来张教授提出了“冰川雨林”的概念,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一路上我们就把那处于山上降雨丰富的最大降雨带上,有海洋性冰川深入进来的暗针叶林带称之为“冰川雨林”。

“冰川雨林”是我们这次提出的一个新名词,这种森林算不算雨林,肯定有争议,但是墨脱的雨林是没有争议的。我们十分幸运,因为车过了24k,竟然还能向前开,而且一直开到了山顶被称为嘎隆拉的垭口,进入了墨脱境内。站在垭口,我们的眼前一片云雾,大团大团的云朵,也可以说是气团涌来,翻过垭口,进入山的北坡。李渤生教授兴奋地说:“这就是水汽通道的威力。山南山北完全两样。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汽,在别的地方受到了阻挡,但是却沿着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个水汽通道一直北上,形成了一个因外形像舌而被称为‘湿舌’的湿润地区。墨脱能形成雨林全赖湿舌的功劳,我们的冰川雨林当然也是湿舌所致。”

站在嘎隆拉垭口,望着南面的云山雾海,我知道雾海下面就是符合热带雨林各项特征标准的雨林。但是我对这种标准的雨林没有爱好。我更感爱好的是冰川雨林。

让我十分兴奋的是,李教授竟然同意“冰川雨林”这种说法。因为按照植物学关于植被的定义,“冰川雨林”肯定是离经叛道的说法。李教授是一位十分严谨的植物学家,他对这一带的植被了如指掌,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历时十几年的大规模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对南迦巴瓦和墨脱地区的植被进行过深入的科学考察。

川藏线上看林线

这次我们请李教授来,是想请他对沿线的植被景观进行评价,尤其是请他对沿线我们认为的不见于教科书的“准雨林”发表看法,比如这条景观大道还有一种景观,非常值得提出来,引起关注,就是我们认为318国道还是一条杜鹃花的大道。这条大道的杜鹃种类之丰富,色彩之美艳,世界罕见。

不过李教授更感爱好的是这条路上林线的变化。他说,到川藏线要看林线,林线是川藏线的重要景观。所谓林线就是森林因降水量和气温等原因终止分布的上限。

川藏线主要是穿行在横断山中,一会儿是高山,一会儿是峡谷,总是有大山展现在你眼前,因此川藏线最适合看植被的垂直变化。其实看垂直变化,还不如看林线的变化。因为垂直变化,已属老生常谈,缺乏新意,而川藏线上能看到的林线,却千变万化,奥妙无穷。

有时爬上一个高山的垭口,千山万岭一览无遗,那是你观察林线变化的最好位置,因为林线变化是大范围的景观,不在高处,难以欣赏:远处的高山上森林向着高处爬升,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在下降,当温度低到森林生长不能承受时,森林就像进攻的部队接到了命令,停止了脚步,把高处让位给更耐寒的灌丛和草甸,于是在森林与灌丛草甸结合的部分,就出现了一条线;有时森林沿着低处的一条条河谷向高原挺进,随着温度降低,最后也终止于某个海拔高度上,形成起起伏伏的一道线;有的时候,整个地区比较干旱,比如干热河谷中,在山坡的某个海拔高度内,形成了一个大的降雨带,于是森林也跟着出现了,如玉带缠腰的这样一条带状森林,上下都有一条线,刻在大山上;在有些地方,降水量已在森林生长的临界状态,微小的水量变化,都会引起林线的变化。比如由于阴坡与阳坡的受热不同,导致了土壤中水分蒸发和植被蒸腾的不同,因此在一道山上就会出现阴坡是森林,阳坡是草甸的景观,两者的分野处就是山脊线,这时山脊线也就成了林线。森林的颜色深,草甸的颜色浅。这一深一浅沿着山脊划开,夕阳照射在草原上,草色青青明亮照眼,与此同时墨绿的森林则在阴影中沉默,此种景象,令人顿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惆怅之感。

由林线我又想到灌丛线,因为许多高山上,或者高原的夷平面上,已无森林分布,只有灌丛和草甸。灌丛也像森林一样有其分布的界限,使其与草甸划开,这界限就是灌丛线。灌丛明显对降水的要求比草地高一些。在四川石渠草甸的一处山坡上,我看到云雾飘浮于半山腰,奇妙的是灌丛线竟和云雾的下部边缘正好吻合一致,似乎灌丛是云雾画在山上一样。其实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由于各种原因,云雾总是停留在这个位置,也就是云雾带的位置是大致固定的,云雾带水汽丰富,所以对降水要求较高的灌丛就生长在云雾带的位置,云雾带以下,灌丛就停止了生长,灌丛线也就与云雾的下部边缘整洁一致了。

奇妙的灌丛线有时很神奇,令人百思不解。同样在石渠的一面山坡上,我们看到灌丛线围成了一个很规则的三角形。为什么如此?我们找不到任何答案。

景观大道的每一个侧面

都揭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许多旅游线路的浅薄之处,在于把你带到一个地方,让你一会儿看教堂,一会儿看民居,一会儿看舞蹈,一会儿品美食,使你对每一项事物都浅尝辄止。理想的旅游应该是深度旅游,比如看民居,当你在一处看了一种民居后,应该到另一处看另一种民居,或者看与民居相关的建筑,这样你才能对民居有较深的了解,并培养起对民居的爱好或积累起关于民居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后,会更有爱好。

318国道,不是一条浮光掠影的大道,她是这样一条道路:她为我们深入了解某些事物,为我们比较某些事物的异同,比较某种景观的分布及其差异提供了可能。

由于这条景观大道横跨了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因此她展现了中国东部与西部的巨大差异,从海平面的零点起一直走到地球的最高处——珠峰,你可以体会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也能体会中国地势三个地形阶梯的特点。由于这是一条东西向的大道,她反映了经度方向上的水平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距离海洋远近而带来的变化,也就是海陆位置变化造成的差异(青藏高原是一个特例,青藏高原除了水平变化外,更重要的是由海拔高度带来的垂直变化),包括气温的差异。大海是一个温度调节器,陆地冷时,它为其加热,热时,它为其降温。因为海水的热容量大,是陆地的几倍,它不会像陆地那样忽冷忽热。因此从东向西,随着离太平洋越来越远,受它的影响也越来越弱;但随着向西的行进,印度洋越来越近了,印度洋的影响就开始了。尤其是季风,一是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季风,一是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这是影响这条景观大道景观变化的重要因素。比如对植被的影响,在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的横断山东部地区,一般是东坡湿润,植被发育,西坡干旱,植被稀疏;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的横断山西部,则相反。离海的远近,地势的高低造成了湿润程度的不同,湿润程度的不同又带来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这条穿越亚热带的东西大道上崛起了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为我们带来了温带、寒带和极地的景观,因此这条大道景观的差异之大可想而知了。

同是山川,东西两边各不同

这条景观大道大部分路程是与长江相伴而行,这为我们了解和熟悉这条伟大的河流提供了一次机会。从上海崇明岛的长江入海口开始,这条路途经河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再向西,进入长江的上游地区,长江各段的名字也随之变化:扬子江、荆江、川江、金沙江。长江的形态更是变化巨大:在上海崇明岛的河口地区,经过万里跋涉的长江即将入海,不过她并不是急迫地扑入大海的怀抱,而是放慢脚步,卸掉泥沙,营洲造陆。此时的长江骤然变宽,河海难分,她是以一种矜持的高傲态势与大海相会的。在湖南湖北的两湖地区,长江在远古时代(那时还没有江堤这种东西)南北游荡,留下了一串串湖泊和湿地,这是一个多湖地区,也是中国湖泊非常密集的地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条景观大道的另一端——西藏拉萨以西、冈底斯山以北,有着中国的另一个湖泊密集区。从成都往西一直到德格,在这条大道上,我们跨越的每一条河流,都是要汇入长江的,不过这里是长江的上游地区,长江在这段的名字是金沙江,长江在这里被大山绝壁夹峙着,她奔腾咆哮,泥石流、滑坡、雪崩试图阻挡她,但是她冲决一切,把阻挡她的沙石、泥土随身运走,甚至把它们运到几千公里之外。在这条路上,我们能看到长江是怎样在上游侵蚀搬运那些大山风化下来的物质,又怎样在下游把这些物质堆积起来,制造出平原和三角洲来的。

这条路不仅能见识河流的生命过程,而且对于我们熟悉湖泊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路。

从上海起,就有一系列的湖泊伴随着这条路。上海四周是太湖,杭州市里有西湖,向西有千岛湖、鄱阳湖、洞庭湖,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小湖,这些都是东部的湖泊,它们都是淡水湖。当过了成都,进入横断山区,这里有许多湖泊是雪山冰川造就的高山湖泊,当地叫海子,这些湖一般也是淡水湖,由于湖水来自冰川融水,水色或碧蓝或翠绿,十分迷人。这一带的冰川末端往往由于冰碛物阻塞冰川融水,形成一种冰川末端湖,这种湖在冰川雪山的衬托下,静谧神秘,令人向往。

过了拉萨,向西,再向北越过冈底斯山,就进入了青藏高原的多湖地带,这里的湖规模大,水量大而且深,但这些湖大多是咸水湖,有些还是盐湖。这些湖景色壮丽,气象万千。如纳木错(错是藏语湖的意思)、色林错、格仁错、当惹雍错、扎日南木错总之,是一片:错、错、错…

沿着这条路,你见识了各种性质的湖,你看见了各种湖边的景色,你甚至见到了各种颜色的湖水。假如有爱好,你还可以研究各种湖的成因,这条路上的湖的成因多样,包括了世界上大多数湖泊的成因类型,比如西湖是由钱塘江口的沙堤围住海湾形成的湖,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有人说是构造湖,有人说是古湖云梦泽干缩而成,还有人说是河流的自然堤隔离洼地形成的。而景观大道途经的一个重要湖泊——西藏的然乌湖,原是一条河流,后被冰川泥石流堵塞,河水滞留成湖。还有的湖或有或无,完全取决于冰川的运动。比如西藏波密的易贡湖,一次冰川泥石流将河道阻塞,形成了一个易贡湖,百年之后,又一次冰川泥石流阻塞河道,但很快猛涨的河水冲破了堤坝,一泻而出,易贡湖水又消失大半,几乎名存实亡。还有各种各样成因的湖泊,比如支冰川向下流动,阻塞了主冰川的河道形成的湖,或者相反,主冰川的流动,阻塞了支冰川的河道形成的湖,等等。

关注山的人,可以通过这条路,结识各种各样的山,从东边起点开始,你可以熟悉丘陵——也就是相对高度低于200米的山。江南丘陵是浙江、安徽、湖南一带的重要景观,在这江南丘陵之间,还有像黄山、庐山这样的中山(海拔1000-3500米之间),围绕这些中山还有一些海拔低于1000米的低山。越往西山就越高了,在四川盆地的东部,大巴山、武陵山等已经跃上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开始出现3000米的山峰。穿过四川盆地,进入横断山区,就进入中国地势的第一阶梯,真正的高山(海拔3500-5000米)和极高山(高度大于海拔5000米)开始出现了。也许山的高度变化太迅速,离成都不远,就出现了贡嘎山这样海拔7556米的山峰,由于山的高度已经进入了永久积雪的雪线以上,因此极高山的世界已是雪山冰川的世界。以成都为界,这条景观大道两边的山,是两类完全不同的山:从高度看,东边是丘陵、低山、中山,西边是高山、极高山;东边山的外形、地貌,是流水塑造出来的,西边山的形态和地貌是由冰川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东西两边的山差异巨大,景观呈现出完全不同风格。

这条路的西边,雪山冰川十分丰富,但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地区:贡嘎山周边、稻城仙乃日雪山周边、雀儿山周边,不过这几个区域还属于小规模的,大规模的雪山冰川分布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遍布。这里也是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雪峰分布区,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峰属于世界上最稀缺的景观,全世界仅有14座,而在定日县去往珠峰大本营的路上,有一座叫久乌拉的山,车开到山顶的垭口,你一下子可以看到其中的4座。这个地方是一个最佳的观峰地点,脚下是一个巨大的盆地,那4座山峰是从对面盆地的边缘升起,相对高度巨大,因此十分壮丽。

看到了世界最高峰,可以说是看山之旅的高潮了,但是这条景观大道对于山的演绎似乎不想就此戛然而止,而是让你继续向前,在你就要到达这条大道的终点——樟木口岸之前,让你再见识另一座8000米以上的雪峰——希夏邦马。

这条路上的山,不仅囊括了从丘陵到极高山的各种海拔高度的山的类型,而且与气候配合,有着十分齐全的植被和地貌类型。不仅如此,就是各种山峰的峰型都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我们对于山只能说到此了,因为这是一个太大的课题,岂是一篇短文所能完成的。

尚待解释的无数人文景观之谜

我们前面所说的都是自然景观的范畴,这条路上的人文景观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及其之间的关联也都堪与自然景观媲美。

东部的人文就不说了,只说从成都向西。这次我们从成都向拉萨一路西进,路上,我看的一本书,却是《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史》,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次与我们一路同行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石硕先生。历史上在中华大地上,东部强大的汉文明集团与西部的藏文明集团,就是通过这条大道和其他几条道路联系在一起的。藏文明没有向西发展,与印度文明结合,也没有向西北与中亚的伊斯兰文明结合,这里面固然有地势西高东低的因素,但是历史上种种人文的因素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使藏文明终于向东与汉文明相结合,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在东部汉文明和西部藏文明之间有一个区域,这就是由南北向的大山组成的横断山区,在历史上这是中国南北之间民族迁徙的大通道,这通道被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称之为“藏彝大走廊”,我们的景观大道正是从这个走廊穿过,因此这条大道的两边必然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且不说这条路上的民族、族群有多么丰富,也不说这条路上的宗教现象多么复杂多样,仅仅说这条路上展现的民居的样式之丰富多彩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

石硕教授让我们注重一种用石头砌筑的碉楼文化,碉楼在四川康定的丹巴保存有许多,在鲜水河畔、雅砻江河谷、力曲河谷等地,我们也都见到了碉楼,这并不稀奇,究竟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互为相近。但是当我们行走了上千公里,跨越一条条大河,在西藏境内的工布江达又见到几座碉楼时,还是吃惊不小,但是石硕教授告诉我们,碉楼文化分布的西界还不止于此,再往西,一直越过拉萨,直到日喀则,还能见到碉楼。这些碉楼为何人所建,为什么分布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又何时开始衰落,还都是谜。

谜不仅仅是这些,这条大路的谜有无数:古代巴人的夜郎国位置之谜、三星堆文化忽然消失之谜等等,同行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作家贺先枣先生就写了一本书《康藏之谜》,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谜,诸如丹巴美女是不是西夏王族的后裔、文成公主进藏是否到过塔公草原有没有走川藏线、九龙伍须海中到底有没有湖怪等等。

北纬30度线本来就布满神秘,更多的神秘在中国,这些谜正是这条大道魅力的一部分。

写到最后,我知道应该做的一件事我却没做,那就是解释为什么奇景奇迹集中在北纬30度线上。我试图去寻找其中的道理,但发现这是徒劳的,比如我试图寻找自然景观在此集中的原因。一天,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来了一位朋友,他是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郝晓光博士,当我问他这个问题时,他开玩笑说,你问对人了,原来他这几年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地球的纬向密度分布。他说,地球是一个如鸡蛋一样里面装满黏稠状液态物质的东西,当它自转时,里面这些液态物体有一个沿着纬度怎样分布的问题,就是怎样分布能够平衡。当然,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郝博士打开电脑,上网,让我看他为此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简单地说,郝博士认为,地球上有几个非凡的地方,一是两个极点:南极、北极,还有就是赤道,再有就是南北纬35度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属于地球重力异常点。他说北纬30度,也就在他说的35度四周。

郝博士的解释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同样是重力异常的地方,有的是高山,有的是大海,疑问多多。解释了北纬30度线上地球内营力的非凡之处,还可从外营力——气候的角度解释北纬30度之谜,但一解释我们就碰到了麻烦,同样是北纬30度,有的地方植被郁郁葱葱,有的地方则是一片沙漠,当然我们可以解释由于青藏高原的崛起,造成了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强大,因此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但是这种解释与北纬30度已经没有关系了。假如青藏高原在别处崛起,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景观?假如如此,那么我们就不必感叹北纬30度的神奇了,我们就感叹神奇的青藏高原吧。

说到这,我想起一句话:“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确,关于地球科学,还有着许多说不清的东西,许多学说也具有猜想的性质,没有经过也无法经过实践的检验。没有定论,布满神秘,正是地球科学的魅力所在。

既然如此,就让北纬30度继续保持她的神秘吧。

[视点]

318国道:中国大地上的一条美丽项链

作者:石 硕

在中国北纬30度左右,有一条横越东西、跨度极大的公路,它就是起于上海、终于西藏樟木的318国道。翻开地图,我不由得暗自惊愕,从漂亮的上海向西,太湖、西湖、黄山、庐山、长江三峡、峨眉山、乐山大佛、海螺沟、贡嘎山、九寨沟、稻城亚丁、雅鲁藏布大峡谷、圣城拉萨、羊卓雍错、珠穆朗玛峰、扎什伦布寺??这些在中国知名度最高、最美的景观,竟然全都奇迹般地分布在318国道沿线。这真是不可思议!这让我想到,假若把上述景观比作一颗颗镶嵌于中国大地上的璀璨明珠,318国道恰似一根线把它们一一串联起来,成为中国大地上的一条漂亮项链。

不过,在这条景观大道中,最美、最出色的一段,显然要算起自成都,经康定、昌都地区到拉萨的川藏线。它可以说是中国最坎坷险峻、通行难度最大的公路。它所穿越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也是南亚板块与东亚板块不断挤压形成的一个大的地球皱褶带,这一地带大多属藏区地域中的“康区”。这里,从东向西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大江自北向南流过,这六条大江及众多支流如同一把把利剑,在高原上开辟出一道道深陷的河谷,从河谷底部到山顶的相对高差经常有2000—3000米,甚至4000—5000米。所以川藏线所穿越的是世界上山最大、谷最深的地区之一,其地形阻隔程度为世所罕见,当地流传的“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相对可闻声,见面要十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说法,就是对其独特地理环境的生动反映。然而正是在川藏线所穿越的这个自然环境异常奇异多样的高山峡谷地区,却有着无数童话般神奇壮美、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

我认为该区域的景观价值还远不只于此。沿川藏线穿行,我们可看到坐落于狭窄山谷中繁荣拥挤的城镇,看到宽广广袤的牧场,看到水草丰茂如桃源仙境般宁静的河谷田园风光,也可看到半山起伏的牧场与河谷田园相辉映的农牧混合景象。由于川藏线穿行的区域本身就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巨大景观库,沿川藏线旅行你几乎用不着去专门寻觅,扑面而来的那些摄人心魄的雪山、森林、牧场、田园、河流、村寨、牛羊??就会让你应接不暇、一呼三叹。

川藏线的人文景观同样具有无限魅力。它穿越的藏彝大走廊是古代众多民族迁徙、交融互动之地,也是农牧交错带和农耕与游牧文化交融地区。这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多彩为世所罕见。沿川藏线西行,尽管同在藏族地区,但沿途的民居式样、服饰衣着、民族风情、语言乃至房前屋后的信仰标志却像走马灯一样变幻着,让你如同行走于一个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川藏线上的康定更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荟萃之所,在不足几平方公里的康定城内就集中了世界三大宗教和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寺院;在昌都芒康县盐井区,则形成基督教、藏传佛教与东巴教相互并行的和谐局面。在这里,各民族间(乃至同一民族内部的不同族群间)在文化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来我往的状态达到了一种奇异的和谐与融洽,以至于你很难在“民族”与“文化”之间画等号,也很难在“民族”与“文化”之间找到清楚的界线。

此外,由于高山深谷、河流纵横、地势险峻与交通阻隔,川藏路沿线目前还是我国民族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历史积淀最丰富的地区。雅砻江流域有至今仍以母系为中心实行“走婚”形式的扎巴人;金沙江河谷深处三岩地方仍保存着一种被称作“戈巴”和“巴错”的典型父系社会组织;康北牧区有以“骨系”(父系血缘)为纽带的游牧单位和血缘组织。该地区还保留着大量古代称作“邛笼”的独特石碉,在今大渡河上游丹巴县内留存的古碉数量之密集着实令人赞叹,号为“千碉之国”。

川藏线沿途地区还堪称是藏区的宗教博物馆。这里不仅汇聚着现今藏传佛教所有教派的寺院,甚至历史上完全消失的教派如觉囊派以及佛教传入藏区前最古老的苯教,也有很好的保留。川藏路沿线地区还存留着大量被称作“活化石”的独立和尚待熟悉的语言,如木雅语、尔龚语、扎巴语、贵琼语、却域语等,说这些语言的人多则上万,少则仅有几千或几百,此即费孝通先生所称的“被某一通用语言所沉没而并没有完全消亡的基层语言”,在语言学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318国道中的川藏公路沿线就是这样一个文化多样性与原生形态保留得最好的民族画廊,其丰富多样的文化与古老的历史积淀相互交织,使其成为中国人文景观中独具魅力的宝贝园地!

景观最是川藏路

作者:张文敬

以国道串联并划分旅游景观带的确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创意,但必须指出的是,在我国无论南北还是东西向若干条国道沿途的景观,都是色彩纷呈、各具特色,均不失为国人乃至外国人十分喜欢的景观大道。但318国道却堪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尤其是从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之间2140公里的路段,我往返往返进行科学考察不下50次,每次不仅是沿线考察,而且还深入两边的支谷、支线。每一次的接近、每一次的深入,都会有新的发现和启迪。

318国道的东段不乏美景。太湖、洞庭湖、鄱阳湖、黄山、庐山、峨眉山,多少世纪以来,这些名湖、名山都是历代文人骚客歌颂题咏的地方,更是现代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但作为一个致力于青藏高原冰川与环境研究的专业人员,我更推崇318国道中的川藏公路段。

川藏路段景观之美,不仅仅是因为藏在高原人未识,而是美在别致、大气、随意,美在你见不到她时会梦寐以求,见到她时会觉得相见恨晚。

从成都到拉萨的路段,是领略中国冰川、温泉、森林等自然景观的不二之选。中国的现代冰川共分两大类型:一类是少雨、严寒气候条件下的大陆型冰川,像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珠穆朗玛峰北坡的冰川;另一类是多雨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海洋性冰川,它们分布发育在喜马拉雅东段、念青唐古拉中东段和横断山脉地区,而川藏公路正横贯其间。从贡嘎山的海螺沟冰川、雀儿山的新路海冰川,到然乌湖源头的来古冰川、与来古冰川毗连的察隅阿扎冰川,再到波密的米堆冰川、嘎隆拉冰川、倾多沟的珠西冰川、白玉冰川、则普冰川,易贡藏布流域的恰青冰川,还有二战时驼峰航线飞虎队飞机失落于此的若果冰川,南迦巴瓦峰西坡的则隆弄冰川??这些冰川莫不以数公里或数十公里长的冰舌伸入到原始森林之中。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些冰川四周竟往往会有许多温泉出露。这是因发育冰川的地方往往又是山体隆起最剧烈的地方,频繁的新构造运动让这里的地下熔岩和地表潜水冷热交换,形成了不可多得的温泉、汽泉景观。冰冻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在川藏公路上交迭出现,交相辉映,令人称奇!

我国有三大原始森林区,说来也巧,其中的横断山原始森林区和藏东南原始森林区竟也与川藏公路有缘。说到森林,不能不提到“冰川雨林”这一新概念。我在多年的考察研究中发现,在藏东南和横断山季风型海洋性冰川发育的地区,原始森林无一例外地十分茂密,而且林相复杂,林分种类繁多。上层是高大的云杉、冷杉或铁杉,中层的杨、柳、桦树不让须眉,下层的杜鹃、竹、蔷薇也生气勃勃,底层则是各类菌、藓、地衣。林间松萝飘垂、青藤漫舞,终年云雾缭绕,湿润得像是一把能捏出水来。无论是四川的海螺沟,还是西藏波密的易贡藏布、察隅的阿扎曲,森林带的年降水量都在1500—2000毫米以上。这些丰沛的降水,其实与冰川的存在密切相关。夏季,冰面相对空气而言是冷源,它加剧空气中的水汽凝聚下沉,增加降水量;冬季,处于零温状态的冰面相对于更冷的空气却变成了热源,冰川在降温过程中散发出的热量使四周的森林阻滞和缩短了冬眠期,从而使这里的植物比别的地区的植物生长得更繁茂。

西藏地区两条最大的现代冰川也发育在川藏公路八宿、波密段。来古冰川位于八宿县然乌湖山上源,长36公里,面积176平方公里,5条冰流发育于岗日嘎布山东部山地,白色的冰流与黑色的中碛合流一处,浩浩荡荡,颇有加拿大和美国阿拉斯加近海冰川的风采。在它的西侧便是闻名的米堆冰川。米堆冰川以两条高约800米的双支复式冰瀑布而著称于世。两条冰瀑布之间的基岩岛山上生长着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4月中旬,杜鹃花开满其间,更有一番别样风情,可戏称为“生物圈开设在冰冻圈中的办事处”。

位于波密易贡藏布上源的恰青冰川长35公里,面积152平方公里,末端海拔2600米,这也是我国末端下伸海拔最低的现代冰川之一。一条高约700米的大冰瀑布耸立在消融区的中下部位。冰瀑布两边高大挺拔的高山松和冷杉、云杉像练习有素的卫士,终年守护着发着宝石蓝光泽的恰青冰川和冰川瀑布。

西藏林芝地区不仅分布着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和世界第三大峡谷帕隆藏布大峡谷,而且境内的尼洋河、波得藏布、察隅河都是处处景观、处处风光的景观系统带。原始森林、现代冰川、原始森林掩映下的冰川湖泊,工布藏族以及珞巴、门巴还有人的田畴、村庄和山寨。更有那满河的清流、满谷的野花??更为奇异的是在波得藏布两岸的冰水阶地上,数以千计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冰砾阜让许多人惊异错愕。上世纪20年代,一外国人来此考察时竟将其认定为古战场之后的坟墓。其实这是若干万年前波得藏布大冰川(估计当时约200多公里长)退缩解体后留下的冰碛堆积体。冰砾阜最大的高约50来米,多数高约5—20米,均由大小不一、岩性复杂的冰碛砾石堆就。单就延续几十公里、分布得满谷地都是的几千座冰碛丘陵——冰砾阜群,就足以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了!

景观大道的风骨

作者:尹泽生

将318国道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是一个绝好的创意,它不仅扩展了这条公路的固有功能,将这条国内最长的公路风格化、形象化了,而且这条几乎与北纬30度并行的公路也因此而有了灵魂。

从事地貌工作几十年来,我见过的地表景观不计其数,相较之下,选择318国道作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当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时,你会发现在她的美景之内蕴含着一种非凡的“风骨”。

从整体来看,横跨整个中国大陆的318国道所展示的景观是其他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条道路都无法比拟的:它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其景观在一定区域内(省区内、全国)具有垄断性和惟一性;有大量清楚、完整的原生态自然景观,以及大量深厚、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进一步而言,318国道沿线的非凡“风骨”可清楚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其沿途景观类型丰富,景观形象突出,且变换迅速。在我们所知晓的国内景观类型中,318国道经过之处几乎拥有了其中的全部。如地文景观中的山丘和谷地型旅游地、自然标志地、垂直自然地带、断层与节理、钙华与泉华、古生物化石点、凸峰、峰丛、石林与土林、奇异与象形山石、峡谷、丹霞、洞穴、古冰川遗迹、泥石流堆积、地震遗迹、火山与熔岩;水域景观中的河口、海面、河段、湖泊、湿地、瀑布、泉、现代冰川;生物景观中的森林、草地、花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气候与天象景观中的光现象、云雾、物候等;遗址与建筑景观中的人类活动遗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历史建筑、宗教建筑、现代活动场所、民居、交通建筑、水工建筑、现代城镇、民俗节庆活动等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景观分布在整个国道沿线,有时交叉重复出现,而且不同路段有不同的类型群,构成差异显著的景观组合。如东部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中下游路段的河流、湖泊、湿地、水工建筑、历史建筑、现代城镇景观组合,川渝和横断山区路段的现代城镇、高山、峡谷、河段、民居景观组合,藏东南路段的高山、峡谷、河段、森林、古冰川与现代冰川景观组合,藏南路段的高山、现代冰川、宗教建筑、民俗节庆活动景观组合。当然,这些组合在各个路段还可以再作更加细致的划分。乘车行驶在国道上,窗外的景观丰富多彩,变换迅速,注视着各种景观单体的排列组合,旅行者的睡意往往被一扫而光。

二是沿途的景观蕴含着完整而深刻的科学文化内涵。假如有机会走完国道全程,将不仅仅在视觉上获得极大的享受,而且还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

以自然过程为例。每一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景观实体,如山地、河谷、湖泊、泉、瀑、洞穴、植物群落、物候现象、灾难现象等,都有其内在的成因与演变规律。通过对这些景观的观察,人们会发现许多有趣且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山地和湖泊的成因类型、洞穴的发育、植被类型与分布、高山垂直自然带谱等。

再从环境演化方面看。海平面的升降、河道的变迁以及湖泊的演化,都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留下了众多醒目的景观,其中最典型的景观实体有太湖、西湖、洞庭湖、长江中游分岔性河道等。受冰川作用、湖泊演化、生物演化、气候变化等因素直接影响而形成的景观在青藏高原地区比比皆是,其中典型的有正在消失的易贡湖、古乡泥石流、藏东南海洋性冰川等。

高原隆起与地文过程也值得关注。青藏高原自100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以来的快速隆升,对高原自然景观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起初青藏地区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而到目前其平均海拔已经上升到4000米,其间形成了藏东高原面、喜马拉雅山极高山群峰、横断山和藏东南深切构造峡谷网络、古冰川遗迹与现代冰川等景观实体。其体魄宏伟,身姿壮美,构成了景观大道川藏段的核心内容。

人类文明与文化体系方面的内容就更丰富了。杭州湾与太湖流域、长江中游地区、四川盆地、西藏一江两河流域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江汉地区的荆楚文化、川渝地区的巴蜀文化、西藏地区的游牧文化,无不表现在各地的民族习俗、宗教、建筑等方面,形成风格迥异的人文景观。

虽然关于景观大道的创意是绝好的,但要最终实现这个创意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比如完善景观体系、开展深度旅游、辟建新径等;而完善的调查、良好的运营和治理,则更是景观大道进一步开发的必要条件。

对“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之诠释

作者:李渤生

“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这一主题中有两个要害词,即“大道”和“景观”。“大道”在此处是特指,即纵横我国南北东西的国家级干线公路,而目前还仅指高速公路与国道。近年来我国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不少高速公路,但大多为断断续续的省际或区间道路,能够纵贯南北的似乎只有京珠高速,横贯东西的高速公路尚待时日。我国国家编号的干线公路倒是不少,粗数一下已达68条,不过真正能达上述要求的依然有限,总量也不过十余条。其中纵贯南北的有北京到珠海的105、北京至广州的106、北京至深圳的107、北京至昆明的108、北京至拉萨的109,以及锡林浩特至海安的207、呼和浩特至北海的209、包头至南宁的210和兰州至磨憨的213诸国道;横越东西的则有上海至霍城的312、上海至樟木的318、上海至瑞丽的320等国道。上述各道从理论上来讲均可以担负起输送旅客往来观光的重任。

“景观”是一个即老又新的名词。其传统的解释仅具有视觉美景上的意义,即风景、景致或景色。现在较通俗的解释是指“可供人类观赏利用的某种类型的自然与人为景物”。据此,“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似可定义为:纵贯或横越中国大陆,沿途(道路两边各约200公里内)可欣赏到最多、最美风景的国道或高速公路。

确定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从理论上讲十分简单,只需把分布于符合标准的各条国道与高速公路四周的高品位景观做一统计,选其最多者即可。然而遗憾的是,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的中国,至今尚未对国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分类、分级与编目,故对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的评选,还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假如就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做一个排序,我认为名列第一的当属上海至樟木的318国道,次为上海至霍城的312国道及上海至瑞丽的320国道,这三条路均为横贯东西的国道。而纵贯我国南北的国道与高速公路,因大部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高品位的自然景观相对贫乏,惟一有竞争力的是北京至拉萨的109国道,亦因沿途大部为干旱的草原地区,景色略显单调,难以与东西向的国道相抗衡。

上海至霍城的312国道是318国道的有力竞争者。就长度而言,4600余公里长的312国道仅次于5300余公里长的318国道而位居第二;从自然景观看,它自东向西穿越了我国森林、草原与荒漠三大自然地带,并深入到天山内麓,但遗憾的是它从我国美景最集中的青藏高原绕过,因此只能望318国道之项背。

318国道大致沿北纬30度一线横贯我国腹地。道路由经济发达的上海为起点,向西南穿过江苏,进入浙江境内。然后假道从太湖与天目山名峰——莫干山间进入安徽,在安徽途经九华山于安庆越长江,又经天柱山,然后进入湖北省境内。过省会武汉,横越素有千湖之称的江汉平原到达宜昌,在此二度跨过长江。在长江三峡南岸翻越巫山,上至我国地势的第二级地形阶梯,再经鄂西南以化石植物水杉闻名于世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进入重庆市地界。其后它在万州四周穿越长江,进入四川,经南充抵达成都。从成都向西南跨过二郎山后,它一改平淡的旅程,切越横断山脉,跨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后,到达西藏自治区境内。然后它继续向西翻过怒江及伯舒拉岭进入雅鲁藏布江流域。这里是318国道最惊险的地段,同时又是高品位景观集中的路段,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等众多美景令人目不暇接。翻过米拉山时,沿途地势骤然开阔,山岳起伏如波,这里便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一江两河地区,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就坐落在此。从拉萨再向西南,跨过雅鲁藏布江,经日喀则,抵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脚下。从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公路海拔高度上升了4000余米。318国道并未在此终止,而是继续向西南延伸,抵达中尼交界的聂拉木并在此与通往尼泊尔的国际公路相接。

其实,318国道风景之精华在其西段,即川藏公路(包括南线和北线)。提起这条公路,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过去,人们惊呼其险;而今,人们又赞叹其美。

川藏公路之美是晚近地质时期,地球最宏伟的地质运动——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所造就的。这一运动功力深厚,它将25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整体抬起,将喜马拉雅山脉高高托起,并塑造出高原新的大气环流体系。在巨大的地球内外因综合作用下,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形成了雪山、冰川、峡谷、高原等巍巍雄壮的地表景观,而造物者在其地表创造的丰富的植物物种,组成了各种类型的伟岸的原始森林、各色鲜花装点的世界上最美的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它们依序排列在高山深谷的坡面上。这些动人的“音符”组合在一起,谱写出一首地球上最壮美的自然交响曲。

川藏自助游是很多人的梦,幸运的是我帮很多人圆了这个梦!

TEL:15982137633    阿牛哥

QQ:37953061  860593665

加QQ 免费赠送:

《川藏线完全手册》电子手册,
《中国国家地理》2006-10 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