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中位数公式:“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18:11:41
今天是: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中学部百草园招生招聘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360docFlag360docFlag360pskdocImg_5_xyz360docFlag360docFlag

',1)">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360docFlag360docFlag360pskdocImg_6_xyz360docFlag360docFlag

',2)">
您现在的位置: 广州市番禺执信中学 - 附属小学 >> 校园视窗 >> 执信文化 >> 正文
繁體浏览
栏目热门
推荐图文

执信校徽 [1033]
“崇德瀹智,解读… [795]
执信中学校歌 [628]

执信校徽

“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


“崇德瀹智,解读与构建”
——从校训看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
作者:未知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795 更新:2009/3/1 11:33:44
创建于1921年的广州执信中学已经走过了八十三个年头。经过一代又一代执信人的努力,广州执信中学以其严谨的治学传统,执着的事业态度,卓著的办学成绩,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获得社会广泛的称颂,已经成为一所省内、国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学府式优质品牌中学。
任何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其校训作为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办学传统的核心元素,是学校群体共同追求和创造的教育价值的内核和精粹,是长期积淀和升华的学校文化的灵魂。执信中学的校训在其发展过程中虽有更迭,但以目前仍然奉行的“崇德瀹智”最能反映“执德至弘,信道至笃”的执信人精神和办学风格,也最能精要地体现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和21世纪的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看,“崇德瀹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闪耀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光芒,集中显现了执信中学的办学理念。它的延伸,在学校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有广泛而深刻意念和内涵,应该加以挖掘、归纳、提升和发扬。
一、“崇德瀹智”的解读:  崇德立人,瀹智育才
据记载,把“崇德瀹智”作为校训,是原执信中学校董,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后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先生提出的。“德”指德性、品格;“智”指智慧、才能;“崇”是推崇、尊重;“瀹”即浸渍、疏通。“崇”与“瀹”为互体结构,意为崇尚、陶冶、培养、养成。合成为一个词组:“崇德瀹智”,意为:“追求达德广才,修养大德大智”。这是从词义学层面对“崇德瀹智”的解释。
校训,是在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文化主体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过反复的积淀、选择、提炼和发展,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同的精神文化高度凝聚的结晶。  以校训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影响和决定学校的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孙中山先生为中山大学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清华大学取自《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等,无不凸现了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因此,解读执信“崇德瀹智”的校训,必须从学校办学实践、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发展三个维度,认识其丰富的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才能作出科学的完整的解答。
1、“崇德瀹智”生发于执信的办学思想和实践
执信中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为纪念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亲手创办的。朱执信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坚定志士,也是率先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o  l 9 0 6年朱执信便在  《民报》2号、3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列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及其学说,介绍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一些内容,朱执信认为“自待应学尼采的超人哲学,待人应学马克斯的唯物史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大”工作报告中说:“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执信中学从建校伊始,就把纪念执信先生,学习执信先生的高尚品格和慧眼睿智作为重要任务,孙中山先生号召执信学子“毅勇果敢以求学,改造未来之社会”。八十多年的办学实践,积淀了浓厚的执信文化底蕴,培育了“崇德瀹智”的学校传统。
朱执信先生自幼即有孝顺、友爱、好学、聪慧的美名,以“畏荣好古薄身厚志,砥节厉行直道正辞”为座右铭,对自己要求知行合一,清廉谅直,立志以救国为己任。他待人忠厚诚信,爱憎分明,知无不言,直陈己见,冷面热心,疾恶如仇,坚毅果敢,不怕困难,求大义,信念强,有坚强不拔的志节,有好学不倦的精神,有去恶务尽的勇气,有突破险阻的情趣。这是执信师生以之为鉴, 引以为荣,砥砺品节,锤炼才智的活典范、活教材。
执信中学校园内还拥有浸渍着中华文化底蕴的碑刻,“厚德载物”、“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两碑均立于1931年(民国20年),它是执信办学史的重要遗存物证。“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厚德载物是说人应像深厚博大,养育万物的大地那样,有淳厚的德性,“和而不同”,能包容万物。在价值观上它表现为兼容并包,既尊崇主流文化的思想规范,又不排斥不同学派、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就是“万务求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在道德观观上,主张以仁爱和谐为最高准则来处理人与他人、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协同、共带的社会生态环境。“忠孝仁爱和和平” 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中的八德,是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当然,当年国民政府引用有其“党化教育”的色彩,但今天重新去审视,仍有其丰富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意义,值得积极汲取,“礼义”是行为规范问题。“廉耻”是是非判断关系的行为准则,反映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行为养成”做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一种道德准则、价值判断去处理个体、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行为。继承优良传统题;提炼和发展有执信特色的德育体系,是全体执信人的最光荣的,最重要的,最有作为的,影响最深远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教育事业,应该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研究和实践。
2、“崇德瀹智”植根于民族文化和教育的沃土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重“教化”、注重“德性”的文化。中国的传统德育思想极为丰富和深刻,现代德育论的许多问题,几乎都可以在传统德育中找到理论源头。把道德教化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把道德教化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之道就是凭借道德的力量来感化百姓治理国家。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有格”。认为只会用政法和刑罚治国,  只能使百姓不敢违法,  却没有羞耻之心;而依靠道德教化则能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并自觉守法走正路,从而人心归服。贾谊认为:“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有教也,有教然后有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道德教化使政事安定有秩序,人民也就奋勉而悦从,进而国家就走向富裕之路。要百姓受到感化,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好的社会美俗,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这正是自古以来,统治者为了建设国家,治理百姓,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上的原因。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用以调节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调节功能靠的是主体的良心和信念,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德性、道德素养、道德面貌去认识和分析世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这就是说,德性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观和生活理想观的问题。以孔子“仁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德,把“仁”作为人的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至高境界,它的主旨在于“仁者人也”,即以人为本,不但要把自己当作人(自立、不通、自尊、自强),同时还要尊重别人(安人、立人、达人)。孔子构想的仁是一个切切实实的生活理想,不玄远,不神秘,人人都能做到,它同时又是一个宏大而崇高的人生理想,  由对他人关爱,扩充到对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和尽力。他主张面向现世,尽心于道德实践,从中体验人生的最高境界,而不把心灵寄托在来世,祈福于神灵。孟子更提出养“浩然之气”和造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在现实的义利关系上,主张义为上,义制利,义利双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把理想和信念放在人的德性的核心位置,贯穿着道德主体精神。这些丰富的思维成果,是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认识和理解执信校训中“崇德”内涵重要思想基础,值得我们今天治校、建伍、向前发展中认真借鉴在育人以至用人的问题上,我国素有“以德先人”、“先重德行”的思想,要求“进德修业”、“德才兼备”。德性不高,德行不良,再有才能也不值得重用,否则会成为害患。《中庸》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强调的都是道德的先导、引领、统率和调节作用。“德性”既是“问学”的前提,也是它的最终归宿。后来,宋代儒家提出“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之说,前者指心性涵养、伦理规范、道德实践、人格教育等方面的道德知识,后者指感性知识,生活知识,书本知识等直接和间接经验。以“德性之知”为本,以“闻见之知”为辅。从孔子到朱熹都强调德性养成,推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才培养模式。“修己安人”,首先必须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谋求道德主体的挺立。对此,我们今天理解校训,思考育师、育生的培养目标时,应认真地学习和借鉴。
“瀹智”以疏通开启智慧,积学育才,在中国古代的教育论著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论述。孔子倡导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思想”是和“瀹智”两字相通的。《学记》总结先秦儒家的教学实践,把“启发教学”的精粹发挥得淋漓尽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教学之功在于开启和诱导。要引导而不是牵拉着学生前行;要激发而不是压抑学生的主动性;要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引导而不牵拉,师生关系就会和谐融洽;激励而不压抑,学生学习就会充满乐趣;启发而不灌输,学生思维就会积极活跃,这可以说是善于开启和诱导了。唐朝韩愈认为为师之道是“传道、授业、解惑”精要地点明了崇德与瀹智的融汇点。温家宝同志就此进行了新的阐述:“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宋代朱熹极其推崇《中庸》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间,“博学”“瀹智”的基础,“笃行”是“瀹智”的归宿,而“审问、慎思、明辨”则是“瀹智”的过程。
3、“崇德瀹智”回应着当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呼唤
为了应对2l世纪的严峻挑战,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各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或隐或现地出现“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互补和融合的趋势;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又不约而同地都聚焦于“人文精神与道德”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上。随着信息化为标识的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以及能执科技发展牛耳的拔尖创新型专门人才的数量及质量。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现代高科技这把双刃剑带来的物质文明富足与精神文明贫困的极度反差,已经成为一个怪圈,社会要健全地向前向上发展,就必须对此突围而出,人文精神与道德的复兴;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舍“崇德以立人,瀹智以育才”则别无选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作出了“‘崇德瀹智’回应了当代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呼唤”的论断。
学校德育面对的是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主宰国家和民族未来前途和命运,朝气蓬勃、独立自主、思维活跃、富于幻想的青少年学生。然而,他们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园,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经受社会来自各个方面的负面因素的影响、干扰和诱惑。这既向学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对学校德育给予注入富有时代特性的内涵的机会。开放改革以来,德育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削弱,且在改革中求发展而有所加强。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中宣部、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指出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修订,并予以发布。这是学校德育改革的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文件。我们应在时代性和民族性统一的高度进一步理解“崇德”的价值、内容和功能,提升其时代精神,指导学校德育的改革和发展。
同样,我们也必须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度对“瀹智”进行审视。人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而生成和发展的:一是以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导“创造性人格”,它为创造性提供动力支持;二是多维的守体型的“创造性思维”,它为创造性提供技术支持;三是知识的学习、积累及其结构化的“创造性资源”,它为创造性提供材料支持。对中学生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质是要滋育创造人格,唤醒创造意识,焕发创新精神,开发智力潜质,积聚创造潜能,锤炼创造思维,发挥创造才智,这就是—个“瀹智”的过程。当学生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学习能力,也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设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一致的。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现代教学观强调沟通和合作,提倡学生参与,强调教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有效教学,学生质疑和探索,核心都是疏导、  引领和及时的总结、积累,这其实就是“瀹智”。要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更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更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更会反思学习心得和学习遇到的问题、更会选择课外阅读、更会进行学习交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就是说,“瀹智”必须占领培育学生创新精神,锤炼学生创新学习能力这个制高点。
4、“崇德瀹智”是不可分割的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崇德”和“瀹智”是—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我们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也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它对人的成长起着引导和调控作用,对人的整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主导性要素。我们要以德立人,以德统智,以德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以德立教,一切的教育行为,教学活动,管理规范,都不能离开德育,不能忘记德育的功能,更不能抵消德育的作用。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样,离开了“瀹智”,离开了智育,德育只能成为没有依托的空洞口—号。没有知,没有智,就不可能明白德理,养成德性,实现人格,实践理想。崇德和瀹智是两相渗透,互为因果,彼此促进的。我们认为崇德瀹智的内涵是:育德立人,强智达人,德中有智,智中有德,以德修智,以智弘德,整体发展,学有特长。这就是我们对执信校训的解读。
二、“崇德瀹智”的建构:创新教育,锻铸品牌
认真解读崇德瀹智的校训,对于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指针,实践和发展执信的办学思想,主动适应当代世界性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  创新学校教育活动及其管理机制,构筑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力、学的品位和层次,锻铸执信教育品牌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样,这对全体员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育素养,  加深对执信教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也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学校特色,是—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弘扬学校优秀传统,发挥学校固有优势,调整系统构成要素,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力、学风格和样式。营造学校特色,必须以办学理念为灵魂,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教育质量为生命,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学校校风为标识,以学生发展为归宿,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化。
一般而言,学校特色的形成要经历营造专项特色和构建整体特色两个阶段。执信是所建校近百年的名校,素以校风淳朴,学生好学,品行纯正,教师敬业,管理严格,追求卓越,人才(师和生)辈出而著称,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拥有颇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我们要直面的挑战,不是要营造什么专项的学校特色,而是要整合学校已经形成的传统和优势,为“继往开来,创新教育,发展特色,锻铸品牌”而殚精竭力,以不辜负执信人的光荣称号。
基于上述认识,以“崇德瀹智”为办学宗旨推进执信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以“崇德瀹智”为主旨,融汇整合,提升执信的学校文化品位
实践执信“崇德瀹智”的办学思想,提高学校综合实力,锤炼办学品牌,提高办学层次,使学校发展与时代同步,与生活共进,是增强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幅度射力的根本保证。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奋斗目标,群体心理,道德情操,制度规范、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汇合和凝聚,集中表现为学校精神、学校品格和学校风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由学风、教风、领导作风汇合而成的校风。它是—种无形的力量,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它又是一种鲜活的形象,承载着学校的品牌特质和影响力而展现于社会,为学校带来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在“崇德瀹智”校训的指引下,经过历代执信人的艰辛求索和不懈实践,学校已经形成了“执德至弘,信道至笃”的执信人精神,“殚精求知,笃志力行,尚严善导,以身立教”教风,“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学风,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丰富内涵,是执信学校文化的主体内容,是执信中学可贵的精神财富。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的历史积淀,学校发展也一定体现在学校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提升执信的学校文化品位,必须以科学地解读“崇德瀹智”为指引,洞察当代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把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科学地厘定学校的培养目标,以思想道德、特别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为依托,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切人口,以卓越优质的教育活动为中介,以校园环境建设为载体,切实加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使学校文化成为师生的具体感受和真切体验,潜移默化人的心灵,润物无声地规范人的行为,  孕育人的品格,雕塑人的形象。科学地厘定“崇德瀹智”的培养目标,是提升执信学校文化品位的启动键和调节器,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创新教育,发展特色,锻铸晶牌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目标,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下,根据学校历史,社会发展和学校现实而形成的。教育价值观不外三种:
一是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认为知识是理性之源,为善之本,  因此,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教学。于是一个阶段的学习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
二是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教育应当充分体现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因此,要关注教育满足社会(尤其是国家)需要的程度,依照社会需要制定教育目标,并以设计组织教育,以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判断教育质量。
三是学生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要使人培养成为名副其实的人,而决不能只是提供人力资源。要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  不应把学生当作手段,而把学生的发展本身当作目的。
我们认为,这三种教育价值观都有其合理的内核,也存在某个方面的缺失。针对我国教育过去过多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实际,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但人的发展总是社会化素质和个性化素质协同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以人的个性化来反对人的社会化,也不能以人的社会化来否定人的个性化,更不能全盘否定人只有通过对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人,即社会化素质和个性化素质和谐发展的人这个铁一般的客观存在。这决定了执信要走的是把这三种教育价值观进行整合的道路。高中新课程改革把高中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后强调“六个要点”,体现了“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这与我们的认识和决择是—致的。
我们执信中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当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思想道德修养高雅,文化科学素养坚实,有个性特长,体魄健康的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当代人文精神:
人与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反对征服、掠夺自然。
人与社会:维护国家、社会、群体长远利益,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热爱祖国和尊重历史,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承传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反对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  反对盲目否定历史,否定优良传统。
人格发展:知、情、意平衡发展,尊重人格,尊重个人;反对智力发展为主,剥夺个性。
当代科学精神: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承认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反对迷信,正确对待宗教信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反对貌视客观世界,阿臾奉迎,假大空。
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历史发展,与时俱进,言必有理,言必有据。反对主观主义,  因循守旧。
重视高质量,同时又讲求效率效益,善于合作;反对伪劣,浪费,低效益,制造矛盾,制造内耗。思想道德修养高雅: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守集体规章制度,树立法纪观念,敬长辈,爱幼小,追求高尚而有理智交往。举止优雅,仪容整洁,谦虚善良,为人诚实,讲究信用,爱劳动,懂俭朴,生活情趣高雅。自重、自立、自省、自励,严于律己,追求自我完善,有正确的道德评价选择能力。坚毅、勇敢、性格开朗、兴趣广泛,能承受挫折,战胜危机。有远大理想,立志成为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的优秀人才。
文化素养坚实: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扎实,人文学科知识扎实,广博,有艺术修养,求知欲望强烈,敢于质疑,思维有条理,方式灵活,有创新精神明确清晰的育人目标,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主导要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
2、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创新发展,构建优质的教育活动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必然引发学校教育活动体系,包括教育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一系列变革。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立足执信教育实践,取古今中外百家之长,走融汇整合创新之路,构建优质的学校教育活动体系,重点是学校德育活动和学校教学活动体系,为培养主动参与剧烈的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1、整体构建有执信特点的德育体系
必要性:德育具有整体性——内容的整体性,对完整德性的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德育具有建构性——规范的理解,规范的执行(习惯),规范与内化(价值观),情感认同,自我调控,自律。德育具有实践性——目标本身是实践的,过程本身是实践活动,是否把道德的理解付诸实践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德育是包括师生在内的主体实践活动,而这些活动是有序、分层、分步实现的。德育具有发展性——个体在发展中形成德性,社会在发展中对德育提出新要求。
要构建有执信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以道德、法纪、思想、政治、心理五要素互相独立,又互相渗透,要用德育课程观来思考德育的内容体系和操作方法。
要通过实践,  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再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其过程是:是非判断→内化为观点→理性评价→形成信念→外化为行为。
注意渗透,简约,可操作,身边事,防逆反。注意人格的力量,教师道德影响力,以德育德。注意目的性,层次性,针对性,主体性,综合性,时代性。
德育是社会问题,只有联系社会,联系生活才能解决。德育是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只有放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研究才能理解。德育是情感问题,只有教育工作者投人感情才能回报德育是价值观问题,只有合目的合规律的统才能取得实效。
2.2、发展创新有执信特色的教学体系
坚持“主动发展”为理念的执信中学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加以深化和归纳,操作层面加以细化和实施,质量层面加以监控和提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主动发展的教育理论依据。主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主动发展的执信传统依据和发展过程。主动发展的内涵。主动发展的操作系统的要素和要领。
任何教育行为都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这不管教育者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教育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问题是这些教育理念是先进的还是落后,是单一的贫乏的还是多元的丰富的。只有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当代教育理念的内涵,才能产生先进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模式创建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而现代教育的功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小培养学生会生存,善合作,能创新,求发展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
任何程序、方法、策略都是通过活动去实现,而决定课堂教学活动质量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说,教师教学行为不但决定课堂教学质量,还影响到课外的学生学习行为方式。教师讲,学生录;教师把一切问题全部准备好,学生无需去发现问题,而只需去解决老师准备好的问题;课堂上把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滴水不漏,重点讲烂,难点练熟;热衷于讲题型,教会学生对号入座,学习方式套路化;教学脱离生活,使学习变得单调、乏味,成为枯燥的负担。所有这些,的确已经是教师十分熟悉、熟练的习惯教学行为方式。而这些行为方式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让教师逐步实现教学规范的转型,  是一个十分实际而又现实的问题。
认为,一所中学,尤其是—所重点中学,应该融合多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而形成自己有独创性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多元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使一所学校的教学更有生命力。同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应避免不求进步,不求变化的模式化倾向。
3、以校本研究为驱力,合作共进,加速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是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要素。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只是单纯重视教好书,只能是“经师”,而未能成为“人师”。“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韩婴:《韩诗外传》)。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世界著名教育家毕比博土在《开发国家的教育品质》中指出:教育质量是教师素质的反映,只有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教育质量才会全面提高。
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力。一位名叫托马斯的西方学者指出:“教育创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教师作为教育的推行者与实践者,其素质(包括态度、能力、人格等),直接决定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决定学生能否从小养成创造精神。
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与精神文明共生的教育,通过传授与创造精神文明知识,达到传承和建设的目的,教育又通过培养人,达到传承和建设的目的。精神文明的传播和建设,  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力量。大至—个国家,小至—所学校,教育竞争力关键在教师。
建设:“师德是核心,业务是关键。合作精神是保证,创新能力是生命”。执信中学必须通过校本研究,建立“教学——研究——培训”—体化的教学管理体制,为了学校的发展,要建设—支数量足,素质和结构优化,敢于创新,善于专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其要求可以概括为: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责任感,是教师在教育中自觉地把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看作是内在的道德需要,养成自身对社会必须履行的使命、责任与义务。责任感来自对教育崇高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对祖国、社会人民和学生的赤诚之心,来自对教育职业的体验。同时把教师的工作,不但看成是一种职业,同时是一种专业,更作为一个事业去追求,从而产生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和责任。
修养宽广厚实。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宽厚,才能在教育中游刃有余,培养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本领。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是基础,  保证教师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方向和观点,培养头脑清醒,信念坚定,经得起困难和风险考验的接班人。
爱严结合,育人有方。爱和严的关系—直是中西教育界研究的重大教育问题之一。对学生要满腔热情地给以关爱,但同时要严格要求。要严而有导,严而有道,严而有度,真正的爱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只爱不严不是真爱,而是害。严而不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理念。教育中无条件的情感给予,又坚持教育公正,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这要求教师开拓进取,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建立牢固的专业发展意识,不但对教育敢于创新,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
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要坚守高尚情操,不用职责之便谋私利,要遵守公德,衣着得体,语言健康,作风正派,严于身教。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相互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可变的。提倡青出于蓝胜于蓝,使师生彼此尊重,心理相容,情感融洽,相互信任,互相期望。同时要能够注意师还是师,生还是生,维护师道,师生有别,不能忘记教师身份,误导学生。
要实施名师工程,要分层次地造就一批发展全面、实雄厚、特色鲜明、对省市教育有贡献,有影响的名教师,这是执信教育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给条件,给机会,给任务,给要求,形成培养与淘汰机制,也是实现执信中学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以德治校,依法治校,优化人本的学校管理机制
办学离不开管理,锻铸品牌更离不开管理,纵观当今世界上的知名品牌,无不和它的管理联系在一起。在“崇德瀹智”的校训下建构执信的办学品牌,必须优化学校的管理机制,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为实现高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管理活动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和集体生活,  历史上许多管理大师对管理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相应的定义,促进了人类对管理的意义、手段、规律、效果的认识。所谓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根据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通过一系列协调性活动,有效地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以提高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促进教师发展,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管理总是与组织活动联系在一起,任何组织活动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运动,管理的六大要素人、财、物、时、空、信中,人是核心要素,协调的核心是人,后五个要素的协调配置也是以人为核心。同时,管理的目的在于发挥人的作用,促进人的发展,体现人的尊严,这就是我们主张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机制。
4.1、学校管理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管理。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而育人是通过人的劳动去践行和实现,因此,人本的学校管理,关键是教育思想的管理,它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服务质量及由此形成的学校品牌。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一所学校来说,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教职员工这个群体的人才观,  质量观,教育教学观,师生观等。执信中学主张和践行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人才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具备,身心健康,弟子超越老师的质量观;根据执信的生源特点,既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平民大众教育思想,又要实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英才培育目标;既提倡师生平等,又注意师生有别。让全体员工有共同的“崇德瀹智”的教育理念,共同的培养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从育人规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学校的加工能力,这是人本学校管理的关键。
4.2、德法兼治是人本管理的实质。“崇德瀹智”的理念充分重视德治的作用,是毫无疑义的了,但人本管理的德治还更注重人的德、识、才、学、体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特点,认同人与学校的互动,及人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使师生都以成为执信人为荣。同时,治校不可无法,依法治校,依章治校,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削弱,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处理问题的严肃、严谨、合法、有效。感情用事,有法不依必然带来不公和混乱。但人本的法治,目的是保护人的尊严、平等、合法权益,从而更大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力、学水平,促进人的发展。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联合互动的运行机制,是学校管理日臻成熟与完善的体现,是人本学校管理的实质。
4.3、反馈与调节的整合是管理机制的动力。学校如同其他组织—样,都处于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而学校内部也是一个不断地物质与能量、信息交换,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不断地进行组织、管理、防调、整合的复杂系统。在运行中及时获取信息的反馈,  对运行加以调节,是使运行更加顺畅、高效的重要手段。特别在执信中学这样人才汇集地方,疏通反映信息的渠道,及时听取各种意见,从中集中全体员工的智慧,使大家同舟共济,避免工作失误,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同时让员工得到精神激励,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这就是人本管理机制的动力。
注重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协、调和整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潜能的协调发展,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执信的办学的特色,锻铸“崇德瀹智”的教育品牌,这是我们全体执信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崇德瀹智》    张黎力  2000年《执信人》合订本
《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  张德    吴剑平主编清华大学  出版社  2001年3月版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詹万生主编  教育科学 出版社  2001年4月第八版
《人文教育论》 杜时忠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年6月第1版
《中小学德育专题》  朱小蔓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l版
《朱执信生平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  杭州市萧山区地方志办公室   萧山区衙前镇党委
《朱执信先生殉国—十:二周年纪念专刊》 中国国民党广州特别市执行委员会
《创建世界…流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蔡克勇  中国教育报  2004年1月2日
上一篇文章:调解虎门事件不幸遇难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相关信息:
[调解虎门事件不幸遇难][朱执信——民主革命家][执信中学校歌][执信校徽]

版权所有:广州市番禺执信中学附属小学 ?2002-2010  粤ICP备10079477号
学校地址:广州市番禺迎宾路星河湾 邮编:511430 电子邮箱:pyzx@pyzx.net 电话:020-34785633、34785686、84797738
广州办事处:广州市执信南路152号执信中学内番禺执信中学办公室 电话:020-87787251 邮编:510080
本站由广东思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设计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