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朋友喜欢我叫他爸爸:虚云老和尚说法开示(八) - 顿慧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39:29

虚云老和尚说法开示(八)

虚云说法 2009-10-30 11:21:56 阅读10 评论0 字号:大中

六道轮回

凡在三界之内,都要六道轮回。六道之中,分三善道、三恶道。天、人、阿修罗,是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是三恶道。六道之中,每一道都有千品万类,贵贱尊卑各各不同。故经云:“譬如诸天,共器饮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上者见白,中者见黄,下者见赤。”欲界诸天有淫欲,四天王无与人间同,忉利天淫事与人间略异,只过风不流秽,夜摩天则执手成淫,兜率天但对笑为淫,化乐天以相视为淫,他化天以暂视为淫。《楞严经》说:“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色界已无淫欲,还有色身。《楞严经》说:“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但无粗色,非无细色。”《净名疏》云:“若不了义教,明无色界无色;若了义教,明无色界有色。”《涅槃》云:“无色界色,非声闻缘觉所知。”《楞严经》云:“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了。三界六道,身量寿命,长短不同。非非想处天,寿长八万大劫,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地修行。

(四月二十六日开示)

 

时间长短,唯心所造

有一件事要嘱咐各位的,近日各处来信问本寺是否传戒?大家知道的,我在这里是住茅篷,各位有缘,所以共住在一块。现在要响应政府号召,自给自食,若人多了,一时生产不及,粮食就买不到;各位向外通信,切不要说这里传戒。因为这里不能多住人,本寺的新戒曾要求我说戒,我看时节因缘;或在这里说方便戒是可以的,但不能招集诸方新戒;若人过多,食住都成问题。现在农事忙到了不得,幸而秧已插了,但还有很多事要忙的,天天要吃,若不预为计划,就没有得吃。老鼠都有隔年粮,我们也要有打算,时光迅速,又快到夏至了。夏至后日渐短,夜渐长,阳气收了。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勿被动转,静勿被静转;定是体,慧是用;真是静,俗是动。二谛圆融,与天地之气一般,修行办道,无非调停动静而已。动静如法,随心所安;动静不如法,被境所迁。欢乐苦日短,忧愁叹日长;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昔日有一禅和子在鼓山挂单。有一生癞病僧,别人看见都讨厌他。这禅和子年纪才二十多岁,很慈悲细心招呼病僧。病僧好了,与禅和子一同起单。病僧曰:“我多谢你的照顾,病才医好;否则我早就死了,你和我一齐到我小庙去住住吧!”禅和子说:“我先朝五台,将来再到你小庙去。”禅和子朝完五台,回到鼓山,访那病僧,那病僧就在一金丝明亮的寺门边迎接他说:“等你很久了,这么迟到!”便倒一杯开水给他喝。禅和子说:“路上未吃饭呢!”病僧说:“请稍等一下,饭就送来。”病僧便去牵牛、犁田、播种、拔秧、插秧、薅草、割稻子、碾米、作饭,不知怎样搅的,顷刻间饭就弄好了。饭吃完之后,禅和子想告假去,病僧请留一宿。迨天明下山,则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已改朝换代过了很多年了。我们苦恼交煎,日子非常难过,他一山住一日夜,吃一顿饭下山,就改了朝代,过了很多年月。罗浮山沙门慧常,因采茶入山洞,见金字榜罗汉圣寺,居中三日而出,乃在茅山,人间五年矣。你看时间长短,是不是唯心所造呢?

只要你能定慧圆融,二谛融通,深入三昧,一念无生,则见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行住坐卧,不要心外见法。每天不被境转,任你暑去寒来,与我不相干。如如不动,念念不生,这就不被境转,修行就不错过时光了。

(四月二十七日开示)

 

自心是佛

同参道友们来问话,不要客气,直道些好。本来诸方丛林问话的规矩,要恭恭敬敬,搭衣持具顶礼后,问讯长跪,才请开示的。这里是茅篷境界,不讲究这些。什么道理呢!我现在一天到晚在烦恼中过日,你们多礼,我就更麻烦了。随便随时,哪里都可以问,可以说。禅和子在巷里牵牛直来直去,譬如说点灯,用的是香油,就说是香油;是洋油就说是洋油。你用功是念佛就谈念佛,是参禅就谈参禅,有哪样便说哪样,洒洒脱脱的好。若说我样样都不晓得,请你慈悲开示,这就是虚伪了。如德山隔江招手,他也知你的长短。本来法法都是了生死的,参禅、念佛、看经、礼拜,种种法门。对机而说,你是什么机,对你说什么法。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中药分君臣佐使,配合妥当,吃了出一身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药就不要了。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夫心尽,当下是佛,不用向外驰求;向外驰求,即是外道。心外一无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执着心。生气,生欢喜,毁誉动心,贪色,贪财,穿好,吃好,偷懒,打无明,不上殿等等习气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辞亲割爱,以参禅念佛等法门除此等凡心,以毒攻毒,病去药除。同参们请开示,常说妄想多,这不要紧。不参禅,不念佛,你还不知有妄想;因为用功回光返照,就知道有妄想。识得妄,你不要理会他,如如不动。若生心动念,就见鬼了。日久功深,水滴石穿,口诵心唯,自然归一。参禅可以悟道,念佛忘了我,也能悟道。一念不生,直下承当,这里正好用功,希望各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月二十八日开示)

《牛头山感怀》

虚云

迴出层云展画图     青狮白象点玄珠

当年快睹禅宗盛    自后犹闻道力敷

四祖不传真面目    二师只话本来无

缅怀岂是佳山水    令我情深古丈夫

 

办道即除习气

讲起办道,诸佛菩萨只叫除习气,有习气就是众生,无习气就是圣贤。圣贤的妙用,识得则烦恼是菩提,识不得则菩提成烦恼;烦恼与菩提,如反掌覆掌。这些话说是容易,行就为难。所以鸟窠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虚云惭愧万分,习气深了,不能回头,不能放下,到这里住茅篷,本想“榔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的。常住的事不要我理,理了就是多管闲事。从前当过两天家,习气难除,至今放不下。事情看不过去的偏爱讲,当家说过,今早不出坡,我还叫出坡。有人说我这就是封建,是多管,这件事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多。当家说大众太辛苦了,休息一下是对的。但国家号召我们努力生产,我们借了政府几万斤米,怎能不响应号召努力生产呢?虽然要大家吃苦,这是有理由的。我要开腔多嘴,是怕下半年买不到米,因为我们每人每日买米一斤半,现在木匠买米已节约减了三两,我看我们也快要减的。米少了又不增产就不够食,若今天休息,明天是初一又休息,后天若下雨,那就一连休息三天不出坡,岂不误了生产?有此原因。你们说我封建就封建,但我封建中有不封建,专制中有不专制和有强权无公理的不同。

现在春雨土松,若不趁此时候多辛苦一点,请问下半年吃什么呢?虽说辛苦,但我们比山下的老百姓已经好得多了。他们这几天帮我们插秧,才有大米饭吃。每天光头淋雨还不敢躲懒,一懒我们就不用他,所以这么苦,他们还要干,我们没他们这么苦,何以还说苦呢?

(四月二十九日开示)

 

认识吉凶祸福

今天端午节,本是世俗的纪念日,佛门不在这里执着。虚云以前也随顺世情,住近城市也有人送粽子,常住也随俗过节,现在云居山没有人送粽子来,粽子本来是给鬼吃的,我们何必要包粽子!包粽子费工夫,所以只煮糯米饭应节算了。人生世上,总宜流芳千古,切勿遗臭万年;国家所重的是忠义节烈。佛门弟子,一念无生,认识本来面目,谁管他什么吉凶祸福。但未见无生的,就逃不出吉凶祸福。这几天闹水灾,去年闹水灾也在这几天,今年水灾怕比去年更坏,我放不下,跑出山口看看,只见山下一片汪洋大海,田里青苗比去年损失更多,人民粮食不知如何?我们买粮也成问题;而且买粮的钱也没有,所以要大家刻苦度过难关。这次没有米卖,幸蒙政府照顾,买到谷子;以前买米每人每天一斤半,现已减了四两,只能买二十两米;以谷折米,要打七折八折,一百斤谷子作七十斤米,要多买也不行。买谷子比买米吃亏,买麦面一担二十几元,一但面粉等于两担米钱,更花得多了。但不买又不行,所以要和大家商量节约省吃,从此不吃干饭,只吃稀饭,买谷怕买不到,自己种的又未长成,先收些洋芋掺在粥内吃,洋芋每斤一角二分,价比米贵,好在洋芋是自己种的,不花本钱,拿它顶米度过难关,我们要得过且过。

(端午节开示)

 

持戒不易

丛林布萨,一个月内黑月白月两回。《梵网经》、《四分戒本》,每月本来都要诵两次,今只半月诵《梵网经》,半月诵《四分戒本》,已省略了。梵语“布萨”,华言净住、善宿,又曰长养。谓每月集众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也。佛观一切众生苦恼轮回,背觉合尘,习气除不了,故方便制戒,使众生断除习气,背尘合觉。佛所说的戒律,梵语称“毗奈耶”,华言曰灭,或曰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曰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恶行,故云调伏。戒律条文多少,怕你忘记,所以每月二戒都要诵二次。菩萨戒是体,比丘戒是用,内外一如,则身心自在。

诵戒不是过口文章,要说到行到。讲到持戒也实在为难,稍一仿佛就犯了戒。持戒这事,如头上顶一碗油似的,稍一不慎,油便漏落,戒就犯了。半月诵戒,诵完要记得,口诵心唯,遇境逢缘,就不犯戒,不起十恶;佛制半月诵戒之意在此。初发心的格外要慎重,很多人年老还靠不住,果能一生直到进化身窑,那时都不犯律仪,才算是个清净比丘。戒律虽有大、小、性、遮之分。皆要丝毫不犯。持戒清净如满月,实不容易,不可不小心。未曾受戒的,别人诵戒不能往听,只能诵戒前在斋堂听和尚嘱咐,不要忘记出家根本。论到出家,表相不难,不比过去要剃发,现在很多俗人都是光头的,出家只穿上大领衣就名僧人。但谁是真的僧人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务望各自精进!

(五月十月日开示)

 

比丘戒与沙弥戒

昨夜说的黑月白月诵两重戒法,这是世尊金口所宣。佛将涅槃时,阿难尊者问佛:“未来比丘以何为师?”佛曰:“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波罗提木叉,华言“别解脱”,谓身口七非、五篇等戒,不犯则能解脱,以波罗提木叉为师,即以戒为师也。

戒条既多,怕会忘记,故黑月、白月都要诵戒,以便记持不犯。曾受某戒,许诵某戒,听某戒;未曾受过的戒,不许诵,不许听;未受而诵而听,就不合法。故诵戒法师在诵菩萨戒前问曰:“未受菩萨戒者出否?”维那答曰:“此中无有未受菩萨戒者!”诵比丘戒也要这样问。佛门弟子共有七众:一、比丘,二、比丘尼,这是男女之受具足戒者。三、式义摩那,此云学戒女,习学六法故。四、沙弥,五、沙弥尼,这是男女之受十戒者。六、优婆塞,七、优婆夷,此是男女之受五戒者。沙弥不许听诵比丘戒,怕沙弥见比丘犯戒而生我慢贡高,轻视比丘;故诵戒之前,沙弥进斋堂,顶礼长跪,上座抚尺云:“诸沙弥谛听!人身难得,戒法难闻,时光易度,道业难成,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沙弥答曰:“依教奉行。”上座又说:“既能依教奉行,作礼而退!”沙弥一拜起,问讯出堂。沙弥出堂之后,才开始诵戒。受了佛戒,当下即得清净戒体,即得解脱,即入佛位,位同大觉,是真佛子。

受佛戒,是难得希有之事。所以受戒后,要谨慎护戒,宁可有戒而死,不可无戒而生。《僧秖律》云:“波罗脂国有二比丘共伴来诣舍卫,问讯世尊,中路口渴无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看水见虫不饮。饮水丘丘问言:‘汝何不饮?’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饮虫水故。’彼复劝言:‘长老但饮,勿自渴死,不得见佛。’答言:‘我宁伤身,不毁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礼足闻法,得法眼净。饮水比丘,后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问:‘汝从何来?为有伴否?’彼即以上事答。佛言:‘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一处,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和这位持戒比丘比较一下,我们是一天到晚乌烟瘴气,和猪八戒一般,哪里像佛的弟子呢?佛制:比丘喝水,要用滤水囊,把水滤过才喝;中国现在谁用滤水囊呢?佛又方便,喝水时只许用肉眼观水,不许用天眼观水,因为用天眼观,则水中虫多皆喝不得,勉强喝了又犯戒故也。所以不管你看见水有虫无虫,照《毗尼日用》规定,凡饮水都要持偈念咒。偈曰:“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咒曰:“唵缚悉波罗摩尼莎诃。“

时光易度者,一日十二时辰,昼六时,夜六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四刻,一刻十五分钟,一分六十秒,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你们沙弥,自出娘胎至今,转眼就二三十岁,你看时光是不是易过,道业难成?初出家的道心都好,日子久了,就懈怠起来。所以说:“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西天;出家三年,问佛要钱!”既道心不长,道业就难成了,露水般的道心,怎能了生死呢?

所以最后就嘱咐你们说:“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勤者精进不后退,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分昼夜,行住坐卧,朝于斯,夕于斯,磨炼身心,清净三业。经者,径也。即了生脱死之路径;律者,戒律,即五戒十戒比丘菩萨等戒也;论者,佛大弟子发扬经律之妙义的著作。汝等沙弥,既发心为道,就要勤学经律论,勿空过日!

(五月十六日开示)

 

平常心与长远心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耶?”州于言下悟理。我们说古人的空话,说平常心,人人都有,但怎能见得他是道呢?只要识得平常心,则一切处都是道。不识这平常心,就颠颠倒倒了。何故呢?我们不能回光返照,向外驰求,背觉合尘,朝朝暮暮,随境迁流,背道而驰,摸不着自己的脸孔,怎样叫平常心呢?

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平常。如有贵客到了,弄几碗好菜,这就是不平常的,只能招待十天八天;家无常礼,故不平常的招待,是不能长久的。修心人能心无造作,无安排,无改变,无花言巧语等,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场的意思。六祖谓智隍禅师曰:“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这些话,也是说的平常心。与这些话不相应的,是在鬼窟里作活计,就不平常了。昨夜说戒律,初发心的初生信心,归依三宝,求受五戒。再进步的,知人生是苦,而舍俗出家,入山修道,知比丘尊贵,而受具足戒。又发大心,而受菩萨戒,在戒堂听见礼师苦口叮咛,说到“寒心而生惭愧”。那时怕六道受苦而发道心,闻法泪下。问某戒能持否?都答曰“能持!”但受戒完了,过些时候,老毛病复发,就退道心,就不平常,反以贪、嗔、痴为平常了。

明道的人,动静无心,善恶无念,性空即无心,无心即道。初出家人,不知佛法如何,规矩如何,修行如何?须知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戒律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由,则心有依处。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施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作比丘。”以冰清玉洁的音声,称念诸佛圣号,这是念佛法门。进一步问念佛的是谁?就是参禅了!若不回光返照,只口念佛而心打妄想,随念迁流,这样念佛就无用。念佛要口念心唯,以智观照,声音不缓不急,如水慢流,口念耳听,不打妄想,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一声佛号有无量功德,只此一声佛号就能渡无量众生。诵经或照经文直诵,或背诵,或跪诵,或端坐而诵,或默念皆可,随文观想,看经中说的什么道理。行道即经行,一步一步不乱,不东歪西倒,如空中雁行有次序。一个跟一个,不紧不疏的行,一切处都是用功。合掌两手不空心,十指紧密,不偏不倒,如捧水一般,若一偏侧,水就倾泻了。站如松,两脚八字,前宽八寸,后宽二寸,身直,头不偏不倚,后颈靠衣领,如顶一碗油在头上一般,不正则油泻了。行如风,要照顾前后,轻轻移步,鞋不拖地,行楼板不要响,生草不踏,爱护生物,开眼看东西,只展半眼,所看不过三五七尺远,行住坐卧,能具威仪,使人一望生敬,若不先自检责,何以化导群机?既自治之行可观,则摄化之门不坠,有道无道,举止如何,别人一看便知。

心能平常则始终不变,经历风波险阻,此心如如不动,如憨山老人者,就是我们的模范。他老人家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十月十二日,十二岁请于母出家,礼南京报恩西林和尚为师,受具戒于无极和尚,二十岁西林和尚圆寂后,房门大小事,众皆听憨山决之。后从云谷大师在天界坐禅,二十八岁游五台,见憨山甚佳,因以为号。二十九岁阅《肇论》,悟不迁义。妙峰谓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钱矣!”三十岁发悟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澈;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披剃至七十一岁冬,游双径,上堂说法,启口数千言,不吃一字。侍前传录,疲于奔命,日不暇给,其详细史实,具载《年谱》中。他老人家一生历史,数十年中,环境千变万化,千辛万苦而道心始终不变,这就是平常心,长远心;就是我们的模范。他遣戍雷阳时,作《军中吟》云:“缁衣脱却换戒装,始信随缘是道场,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把他自己坚固不变的心都吐露出来。

佛法到今日更衰微,起过不少风波。解放前,全国僧尼还有八十万,去年只余七万多,还俗的十占其九,这就是无长远心,无坚固心。烈火一烧,就站不住脚。若是真佛弟子,就要立志,具铁石心肠,先学威仪,循规蹈矩。不怕人说你脑筋不醒,要死心崇奉佛的教诫,由于多劫种下善根,此生才得入佛门,就要努力求道去习气,不入名利场,不当国王差,把心中的习气,一点一点的除去,即是大修行人,得入理体,坚固心历久不变,平常心动静一如!

(五月十七日开示)

 

《终南山嘉五台狮子茅庵纪事》

虚云

秦山雪里梦惊回    拨尽寒炉不见灰

者片冰心谁领略    阳回春信自开梅

 

了生死的十件难事

《禅门日诵》上,载有憨山大师《费闲歌》十首,讲十件难事,这十件事办不到,就是空费力,就是闲无用,故曰《费闲歌》!若把这十事做到,就了生死。十件难事是:“体道难,守规难,遇师难,出尘难,实心难,悟道难,守关难,信心难,敬心难,解经难。”

我与古人一比,自知惭愧,不敢多舂壳子。别人把我当古董看待,以为我有道德;我不敢多说话,别人认为我装憨,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并非我客气。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内心的惭愧,谁能知道呢?我骗佛饭吃,比你们多几年,你们不想信苦恼业障,我的苦恼又说不出,现在只吃空饭,讲话也讲不好,讲的又不是自己的,只是前人的典章,或诸方的口水,都是眼见耳闻的,自己肚里一点也没有。古圣先贤,千佛万佛,传一心印,不说一语,佛祖相传,无非如此。

古人说得到行得到,别人不知我的苦恼,还以为我了不得,明眼人会说我,你何不自己讲讲自己?前天杭州某人来一封隐名信指责我说:“抑其有以宗匠自命者,咸多墨守偏空,纵有满腹知解,对本分上一点不能相应;阿附权贵,广收门徒,虽名喧一时,亦不足重。……故有秘戒不许滥传于不道不明不圣不贤之人,若遇其人而不传,则必受其殃;若传非其人,亦受其殃。未审大师遇有应传而不传,不应传而传者之事否?(按:传者传法也)……一、和尚蓄须,沙门败类,开千古破戒之风,留后人饥讽之玷;二、云门罹难,不明事机,徒以宿业果报而自慰,造成三僧失踪,一僧身亡,空前未有之惨闻。有此二事,足以证明大师功过深浅矣!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这封信指责我,就是我的善知识,我很感谢他。可惜他的信不署名,又没有回信地址。他说:“盖以大师之神明,当可知也。倘有缘分,请一回示为祷!”因此我写信到杭州托心文法师打听这封信是谁写的,想和他通个信。他说以宗匠自命,又说“就学人所知者,其能行解相应作法门之龙象,不愧为人天眼目者,舍大师其谁能当之”等语,他最初责我以宗匠自命,我何尝敢以宗匠自命?继又赞叹我“舍大师其谁能当之”,这些话我实不敢当。问我传法之事,我自己应不应得法也不知,哪里敢说传不传呢!谈到“和尚蓄须”这件事,旁人对我是不清楚的。我初出家时,误学头陀留须带金箍,那时不明教理,早就错了。后来被善知识一骂就剃了,以后每年剃一次头,每逢除夕洗一次脚,平生不洗澡,既然一年才剃一次头,平常不剃头就不剃胡子,我不是有意养胡子的。照佛制度,应该剃除须发。中土风俗,以须眉男子为大丈夫相,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中土祖师亦有顺俗留胡子的。说到云门罹难,责我不明事机,这事亦与我无干!谁失踪,谁身亡,我也不知!古为酬还夙业果报而罹难的祖师很多,以上的话,由于我放不下而说的。平常会说古人的话来劝人,遇到境界,自己就打不开。真所谓“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我长年害病,无力行持,不能如古人那样要死就死,要活就活,来去自由。初发心同参们!不要提我的虚名,不要听我的空话,要各人自己努力,自不努力,向外求人,都靠不住的。行持不限出家在家,都是一样。

讲个典章你们听: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妻年轻貌美,好吃懒作,和野汉子私通。蔡虽明知此事也不说她,日子久了,她更胆大,天天和野汉子私通,毫无顾惧了。有一天,蔡很早就出门卖菜,预计野汉尚未离家,就买好酒肉带回家。这时野汉尚未离去,只好躲在床下,蔡入厨弄饭菜,妻觉得不好意思,就去洗脸并帮丈夫弄饭菜,饭菜弄好了,蔡叫她摆碗筷;她摆了两套碗筷,蔡叫她摆三套。“我今天请客。”她摆好了,蔡叫她请客出来喝酒。她说:“客在哪里?”蔡曰:“在房里。”她说:“你不要说鬼话,房里哪里有客?”蔡说:“不要紧,不要害怕,你请他出来好了!若不出来,我就给他一刀!”妻不得已,就叫野汉子出来。蔡请野汉子上座,向他敬酒。野汉子以为有毒不敢喝,蔡先喝了再请他喝,野汉子才放心。酒菜吃饱了,蔡向野汉子叩头三拜,说今天好姻缘,我妻年轻,无人招呼,得你照顾很好,我的家财和我的妻,都交给你,请你收下吧。妻和野汉子都不肯,蔡持刀说,你们不答应,我就要你们的命。二人没法,只好答应下来,蔡于是只身空手出门,往长松山西林庵出家,一面修行,一面种菜,后来用功有了见地。再说野汉子财色兼收以后,好吃懒做,老婆天天挨打挨骂,吃不消,她悔恨了,跑到西林庵请蔡回家,想重寻旧好,蔡不理她,后来野汉子把家财吃光了,弄到她讨饭无路,她想起蔡的恩情,想报答他。蔡平常好吃昆阳的金丝鲤鱼,她弄好了一盘金丝鲤鱼,送到西林庵给蔡吃,蔡收下说:“我领了你的情了,这些鱼我拿去放生!”妻曰:“鱼已煮熟了,不能放生!”蔡即将鱼放在水里,鱼都活了。直到现在,昆明黑龙潭古迹,还有这种鱼。蔡是俗人,对妻财子禄能放得下,所以修道能成功。奉劝各位,都把万缘放下,努力修行,期成圣果吧!

(五月十八日开示)

 

一心不乱就是定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叫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算了,何必还说许多名堂,什么三归五戒,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等;说这多法门,无非对治众生的心而已。

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你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众生无量劫来,被无明烦恼污染了真心,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不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今欲返本还原,要先调身,断除习气,把粗心变为细心,从有为到无为,在自性清净身上用功,行住坐卧,一天到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小心谨慎,断除习气,胆要大,心要细;胆大包身,不被境转。心细则气细,否则粗心浮气;这种情形,可以自己检查。一般人在劳苦奔波忙忙碌碌时,就气喘息粗,有定力功夫的人,再忙也不喘气,一天到晚,总是心平气和的;一心不乱就是定。妄无本体,有定就无妄,就能复本心源。

功夫从外头做起,先讲威仪教相;行住坐卧都有威仪,不要说忙得要死,还讲什么威仪。既然作如来之弟子,先圣之宗亲,出入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就要做到任他波涛浪起,振锡杖以腾空,假使十大魔军,闻名而归正道,怎能因为忙了就不讲威仪呢?昔日浮山远录公谓其首座曰:“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后导物,孰不从化。”所以有“眼”的人,看你一举一动,威仪怎样,就知你有道无道。佛在世时,舍利弗初为婆罗门,路逢马胜比丘,见他威仪很好,心生恭敬,从之问法。马胜比丘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闻偈得法眼净,归与亲友目连宣说偈言,亦得法眼净,即时各将弟子一百,往诣竹园求愿出家。佛呼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被身,即成沙门。你看马胜比丘只是行路威仪好,便成如此功德,这就是以威仪导物,孰不从化的例子。

初发心的同参们!要向古人习学,一心观照自己,行住坐卧,二六时中,一切无心,不被物转;若不如此,不守本分,随妄流转,何异俗入?虽说出家办道,都是空话,各人留心!

(五月二十日开示)

 

五欲之害

《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我们和佛就如此不同。《楞严》一经,由阿难发起,做我们的模范。全经着重说“淫”字,由这淫字,说出很多文章来。最初由阿难示现,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挈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应阿难之请,就说出一部《楞严经》来。阿难遇摩登伽女,并非做不得主,这是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所以说:“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

世人有在家,有出家,有为道,有不为道,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如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以财为命!”人的投生,起首由于淫欲,及至出生后,就以“财”为主。广慧和尚劝人疏于财利,谓“一切罪业,皆因财宝所生。”所以五欲第一个字就是财,人有了钱财,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无财,什么事都办不成,可见财的厉害了。世人总以有财为乐,无财为苦,无财想有财,少财想多财,有了白银,又想黄金,不会知足的。既为自己打算,又为子孙打算,一生辛苦都为钱忙,不知有钱难买子孙贤,无常一到,分文都带不去,极少能把钱财看穿的。

从前有三个乞丐,一人手上拿一条蛇,一人手上拿一个“莲花落”,一人手上拿一个粪袋,同时行路,看见地上一文钱,头一个乞丐看见,就拾起这文钱。第二个说:“我先看见的,这文钱应该归我!”第三个也说:“我先看见的,这文钱应该归我!”三个乞丐就为这一文钱,在路上打起来。衙门差人经过,看见他们打得凶,恐怕打出人命,就把三人带进衙门见官,判断是非。官坐堂上。问明原由。便说道:“这一文钱作不得什么用,不要争了。”三人都说:“我穷到一文钱都没有,对此一文怎能不争?”官说:“你们各自说出穷的情形,待我看哪个最穷,就判这文钱归哪个!”第一个说:“我最穷了,‘无溜见青天,衣破无线联,枕的是土砖,盖的是草垫!’”第二个说:“我比他更穷:‘青天是我屋,衣裳无半幅;枕的是拳头,盖的是筋骨!’”第三个说:“他们都不如我这样穷,我‘一饿数十天,一睡大半年;死得不闭眼,只为这文钱!’”官听了大笑,这出戏是讥贪官污吏的。世尊说法,讲钱迷人的多得无比,出家也很多被钱迷的。从前是钱,现在是纸,更累死了。离了它就不能过日,你要生产就要工具,没有钱买不到工具,就种不出东西。我们整天忙,是不是也为这文钱?

世人衣食足了之后,又贪色,这个色字不知害了多少人。古来帝王由于贪色而致亡国的也不少。昔夏桀伐有施,得妹喜为妻,由此荒淫无道,为商汤所灭。商朝的纣王爱妲已。嗜酒好色,暴虐无道。周武王伐之,兵败自焚死。古时没有电话电报,边方告警,则举烽燧。其法: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上有笼,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此台烽燧既作,邻台即相继递举,以告戍守之兵。周幽王宠褒姒,不好笑,王百计悦之,仍不笑;王乃举烽火以征诸侯,诸侯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后西夷犬戎入寇,王举火征兵,诸侯不至,犬戎遂弑王于骊山之下,并执褒姒以去。这事叫烽火戏诸侯,贪色之祸,无量无边,说不完了。

利和名是相连的,名有好有坏,或是流芳百世,或是遗臭万年。三皇五帝,是圣君贤王的典型,禹受治水之命,八年于外劳心焦思,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遂竟全功;乃定九州之贡赋,立五服之制,四夷宾服。汤王出,见罗者方祝曰:“从天下者,从地出者,四方来者,皆入吾罗!”汤曰:“嘻,尽之矣!”乃命解其三面留其一面,而造之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这就是圣君贤王流芳百世的德泽。王莽、曹操、秦桧等就遗臭万年。诸佛菩萨,诸大祖师,有真道德,虽不求名而名留千古;善星比丘,宝莲香比丘尼,生堕地狱,罪业深重,自然遗臭万年。这个名真害人,说你好,有道德,难行能行就欢喜,就是好名;被骂不高兴,也是为名。说好不好,总被名转。眼前枪易躲,背后箭难防;从前禅堂午后吃了点心粥,有礼佛的,有到“监值寮”开茶话会的,说你的功夫用得好,就生欢喜;说不好,脸就放下来了。讲小座也是一样,说你好就欢喜,说你不好就不愿意,也是被名转。

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饥,心定菜根香。如潭州龙山和尚那样,“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世人贪食,专在酸、甜、苦、辣、咸、淡、甘、辛里打滚,务求珍馐美味,肆意伤生害命,以资口腹;也有吃素的人,弄斋菜还叫荤菜名,什么捆鸡、油肉丸等等名目。这是习气不忘,杀心还在,虽不是真吃荤也犯了戒了。好好丑丑,到肚都变为屎,何必贪求美味、争夺不休呢?好的吃得多,屁也多屎也多,有什么好处呢?

睡觉更了不得,贪睡的人更多了,一年三百六十日,一天二十四小时,白天做事,夜里睡觉,平均一年睡了一百八十天,可见睡觉这事,浪费不少光阴,真害死人。真修行人爱惜光阴,《佛遗教经》说:“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故有睡用圆枕及不倒单等法克服睡魔的。不发道心,不知惭愧,好吃懒做的人,特别贪睡。左边睡醒了又右边睡,而且日以继夜的睡,看经听法,坐香念佛都睡,把大好光阴全都浪费了。究竟出家所为何事呢?古德说:“闻钟卧不起,护法善神嗔,现世减福慧,死后堕蛇身。”

沩山老人云:“如斯之见,盖谓初心慵惰,饕饕因循;荏苒人间,遂成疏野!”又说:“感伤叹讶,哀哉切心,岂可缄言,递相警策!”希望有心求道、愿出生死的人,切勿再被五欲七情所转,努力勤修,莫空过日!

(五月二十一日开示)

 

经、律、论概说

世上军令严肃,令行如山倒,谁也不能违它。佛所说法,亦如军令一般,为佛弟子,只有依教奉行,决不能丝毫违犯。前几天说的布萨时上座对沙弥说:“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既已出家,就要痛念生死,如救头燃,怎敢放逸呢!勤学经、律、论,三藏圣教,寻求了生脱死的途径和方法。

经、律、论名为三藏者,因此三者皆包藏文义也。经说定学,律说戒学,论说慧学;故三藏亦既三学,梵语“素旦缆藏“,或曰“修多罗藏”。译曰:“綖”,谓佛之言说,能贯穿诸法,如綖之贯花鬘也。又译曰“经”。经者,具常法二义,且经之持纬,恰具綖义。梵语“毗奈耶藏”,或曰“毗尼藏”,译曰“灭”。谓灭三业过非也。梵语“阿毗达摩藏”,旧作“阿毗昙藏”,译曰“对法”,以对观真理之胜智而名,又译“无比法”,谓胜智无比也。别名“优婆提舍”,译曰“论”,论诸法之性相而生胜智,故别名为沦。

即受三坛大戒者,便是大丈夫和菩萨,又发了菩提心,就要做大丈夫和菩萨的事。梵语“菩提”,此译为“道”;道者是心是理,心之妙理,体同虚空,遍三界十方,包罗万象。发如是菩提心,就是菩萨大丈夫。诸佛慈悲说三乘法,重重指明,就戒律言:佛制比丘,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可见学戒守戒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梵网》律有十重四十八轻。犯十重是“波罗夷罪”,波罗夷此译为“弃”,或曰“退役”,或曰“不共住”,或曰“堕不如意处”,或曰“断头”、“无余他胜”等,是戒律中最严重之罪也。律中有开有遮,小乘与大乘不同。“开”者“许”之义,“遮”者“止”之义,“许作”曰“开”,“禁作”曰“遮”。“开”要看时节因缘,是额外方便,没有因缘是不开的。“遮”则一遮永遮,小乘与大乘有很多相反的。“小乘持”即“大乘犯”,“大乘持”即“小乘犯”;其详细条章可看毗尼止持作持等书。

具足戒中,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分为五篇。一曰波罗夷罪,译曰断头,其罪最重。如断头不能复生,不复得为比丘也。此篇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二曰“僧残罪”,梵名“僧伽婆尸沙”,僧者“僧伽”之略,残为“婆尸沙”之译,谓比丘犯此戒,殆濒于死,仅有“残余之命”。因此而向于僧众忏悔此罪,以全残命,故名“僧残”。此篇比丘有十三戒,比丘尼有十七戒。三曰“波通提罪”,译曰“堕”,谓堕地狱也。此篇比丘有一百二十四戒,比丘尼有二百八戒。四曰“提舍尼罪”,具云“波罗提舍”,说曰“向彼悔”。向他比丘忏悔罪便得灭也。此篇比丘有四戒,比丘尼有八戒。五曰“突吉罗罪”,译曰“恶作”,其罪轻。此篇比丘有百众学法,另有二不定法,七灭诤法,共一百九戒。比丘尼有百众学法,七灭诤法。

比丘除在三际四威仪中严守二百五十戒成三千威仪外,还要在二六时中,遵照《毗尼日用》,持诵五十三咒,如是降伏其心,制身不行,又有三聚圆戒之说。每一戒,皆具“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之三聚也。如不杀生一戒,即具三聚者:谓离杀生之恶是“摄律仪”,为长慈悲心是“摄善法”,为保护众生是“摄众生”。《楞严经》云:“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酷醍醐,如是比丘,于是真脱,不酬还宿债,不游三界!”小乘有因缘可吃牛奶,菩萨吃不得;丝绵裘毳等亦然。这是小乘大乘“开、遮、持、犯”的不同。又比丘不拿银钱,不存一米,不吃隔宿饮食,当天化饭吃不完的不留,菩萨开了,拿银钱不犯。酒是五根本戒之遮重戒,大乘小乘不准开,唯大病非酒不治者,白众后可用。戒律开遮因缘微细,要深入研究才能明白。佛门兴衰,由于有戒无戒。犯戒比丘,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所以佛将入灭说《涅槃经》,叫末世比丘以戒为师,则佛法久住。

佛又说“四依法”: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树下坐,四、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为上根利器所依止,故名“行四依”。又名“四圣种”。此法能入圣道,为圣之种。“粪扫衣”又名“衲衣”,凡火烧、牛嚼、鼠咬、死人衣、月水衣,为人所弃与拾粪之秽物同者,比丘拾之,浣洗缝治为衣,曰粪扫衣,不更用檀越布施之衣,在于离贪着也。乞食,梵云“分卫”。

《十二头陀经》曰:“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优法,则能障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请主事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如是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

树下坐,不住房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也。

腐烂药者,比丘有病不请医,不吃新药,只拾别人所弃之腐烂来吃;病医得好不好,听其自然。今世比丘,谁能守之?一有疾病,中医西医,特效药,滋补品都来了;四依法久无人行了。

梵语比丘,此云“除馑”,又云“乞士”、“破恶”、“怖魔”。比丘为世福田,人若供一饭,闻一法,能除一切饥馑之灾,故曰“除馑”。云“乞士”者,上从如来乞法以长慧,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乞法”谓乞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之法也。“破恶”是把身、口、意所造十恶业破除之,转为十善业也。“怖魔”为比丘出家,脱离魔眷,魔震动惊怖也。我们既成了比丘,谁能名符其实为真比丘呢?既出家为了生死,就要依法行持,口而诵,心而唯,朝于斯,夕于斯,不要留恋世上的贪嗔痴爱,不要人我是非好吃懒做!

(五月二十三日开示)

 

《山居》三首

虚云

稍得清幽处    头头总自然

一间茅草屋    半亩藕花田

好鸟来青嶂    闲云挂碧巅

红尘飞不到    淡雅过神仙

 

谁信山中乐    山中乐最多

松篁演梵呗    鸟语弄笙歌

树上猿攀果    池中鸭戏荷

藉兹逃世俗    岁月任消磨

 

不向名场立    山中梦亦微

身同云自在    心与世相违

爱月疏松径    引泉绕竹扉

自然成妙处    岂肯羡轻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