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含量:辛亥这条路之革命党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1:17:10
  尽管革命党人英勇悲壮,不惜以血醒民,但大清朝的统治却依然固若金汤。至少在1911年4月时的孙中山看来,还看不出清王朝会在数月后全面崩盘的迹象。……革命党人的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除了革命党人的前仆后继,满清的崩溃还离不开清政府的顽固保守、立宪派的孜孜以求、保路潮的推波助澜,还离不开康有为的维新探索、梁启超的改良思考、谭嗣同的变法牺牲,还离不开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的《天演论》、容闳的《西学东渐记》……

 

    1890年代,不少人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以留学生、华侨青年为多。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当中由杨衢云、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于英属香港。而孙中山亦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为革命筹措经费。二者后来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之为兴中会,并且于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但并未取得成功。孙、杨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缉,并被香港当局禁止入境。孙中山于1895年在伦敦为清廷所绑架,事件成为国际新闻,孙亦因而闻名国际。杨衢云则在1901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杀。

 

    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甲午战争起,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1904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不少为官费留学。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当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

 

    当时国内外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除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领导的兴中会外,还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年在长沙成立,成员有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年10月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成员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如江苏的励志学会、强国会,四川的公强会,福建的益闻会、汉族独立会,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会,广州的群智社等等。这些革命团体不一定互相隶属,而且多数带有地方色彩。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谋求推翻满清、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排满的态度正与中国各地方地下帮会“反清”传统相通。故此不少革命组织都有借助秘密会党的势力进行革命。例如华兴会与哥老会,光复会与青帮,兴中会与三合会皆有密切关系;而孙中山亦为洪门致公堂的会员。

 

    1905年8月20日,由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部分成员联合组成的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会上选举了孙中山为中国同盟会会长,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1906年2月,日知会在武昌召开成立大会,由刘静庵主持。到会的还有孙武、张难先、何季达、冯牧民等百馀人。后来日知会成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机关。1907年7月,刘揆一、焦达峰、张伯祥、孙武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共进会性质及纲领与同盟会几乎相同,但不直接隶属同盟会。共进会(孙武为湖北共进会会长)是武昌起义的领导组织之一。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文学社为新军内青年军人组织,旨在通过渗透到新军中,掌握武装。文学社是领导武昌起义的另一个领导组织。

 

    中国同盟会一成立,就着手准备武装起义。1906年春,留日学生蔡绍南随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归国回到湖南。到后不久,刘道一集约革命党人蒋翊武、刘崧衡等几十人在长沙水陆洲船上聚会,商讨发动起义。会后,刘道一留长沙全盘负责筹备工作,蔡绍南回萍乡同原先在那里从事联络会党工作的魏宗铨会合,在萍浏澧三县交界的麻石设立活动机关,秘密发展势力,拟定1907年初发动起义。由于清政府地方官吏事先觉察萍浏澧地区的群众反清活动,1906年10月7日,萍浏澧三县官厅派兵勇,突袭麻石,麻石被迫于12月3日提前举义。12月4日,萍浏澧起义爆发。清政府先后调遣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四省军队,加上地方驻军以及地方“团勇”,围剿起义军。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终于在1907年1月上旬宣告失败,蔡绍南、魏宗铨、刘道一等均先后被杀。

 

    当刘道一、蔡绍南筹划湘赣边境起义时,孙中山则继续经营两广,力图在那里突破。1907年3月,孙中山在河内设立筹划粤、桂边境起义的总机关,积极准备在广东潮、惠、钦、廉四府同时举义。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从而演化成了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不到一年时间里首尾相连的6次起义。1907年5月,广东潮州饶平县黄岗镇爆发起义,成立军政府,发布檄文,宣告同盟会宗旨,清军闻讯赶来镇压,起义失败。6月2日,惠州七女湖会党夺取清军防营枪械,宣布起义,因弹药缺乏,自行宣布解散。9月1日,钦廉地区防城起义,仅坚持半月便宣告失败。防城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活动的重心转向广西。之后的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州马笃山起义、1907年4月云南河口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至此,孙中山在西南边境发动的武装起义宣告结束。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利用安徽省高级大员参加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机,击毙巡抚恩铭,乘乱率领学生占领了军械库,意欲夺取武器弹药,未能成功。徐锡麟被捕,第二日被清吏剖腹挖心。安庆起义失败牵连了大通师范学堂,秋瑾在7月14日被捕,次日被杀。 

 

    1911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了准备最久也最充分的一次起义。以往的历次起义,常常依靠发动会党等各界群众为其主力,而这一次,组织者选的都是革命党人的精英骨干,共数百人,其中不少是留日学生。这里包括了后来以一封凄美绝命书《与妻书》感动无数后人的林觉民,也包括了另一位著名的参与者喻培伦,他是革命党的炸弹专家,曾参与了与汪精卫一起刺杀摄政王载沣,从那里逃生出来后,他又以赴死的决心投入这场起义,结果真的是求仁得仁。

 

    这场起义的现场指挥是黄兴。起义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消息泄露,清军早有准备,黄兴一边劝别人离开,一边决心拼个人一死,而其他参与者也都抱了必死的决心。这一场以卵击石的自杀式起义,革命党人死伤累累,黄兴在断了两指之后侥幸逃出,而后来人们在现场收敛到了72具牺牲者的遗体,葬于黄花岗。 

 

    从1895年的广州起义,到1907年5月的黄冈起义、6月的七女湖起义、9月的防城起义、10月的镇南关起义……从1895年陆皓东牺牲,到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后被清兵凌迟而死,又牵连秋瑾被捕,慨然就义。孙中山经历过的失败与牺牲,可谓多矣。但此次的黄花冈起义牺牲犹为惨烈,孙中山以“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来形容他心中的巨大悲痛。

 

    尽管革命党人英勇悲壮,不惜以血醒民,但大清朝的统治却依然固若金汤。至少在1911年4月时的孙中山看来,还看不出清王朝会在数月后全面崩盘的迹象。在北京紫禁城,刚刚坐上摄政王位子不足三年的载沣,此时对革命党人的军事力量并不很担心。否则他不至于在刚上台之际就把清廷中最具军事实力的悍将袁世凯开缺掉,换上自家从未打过仗的亲兄弟去执掌军权。

 

    载沣此时最大的注意力集中在已经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立宪运动上,全国各地的士绅们已经三次进京大请愿吁请速开国会。民心舆情压力之下,清政府不得不一再承诺将立宪的预备期缩短,在5月8日这天,公布了一个内阁组成人员的名单,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占9席,其中有7人为皇族成员,它被讥为“皇族内阁”。 

   

    新内阁在成立的次日,即签署了实行全国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诏令。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一公布,立即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出现了广泛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是四川。1911年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9月,全省60余县成立保路公会,数千万人卷入运动。清政府一面调湖北新军入川,一面命“实力弹压”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 

   

    四省保路风潮兴起时,湖北武昌的文学社和共进会便积极准备相机发动武装起义。10月9日,孙武在汉口机关配制炸药不慎爆炸,起义机密泄漏,刘复基、彭楚藩等人被捕。10日晨,彭、刘被杀,清军四处捕捉革命党人。当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士兵,打死镇压革命士兵的排长,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打响武昌起义的枪声。武昌首义成功后,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首先响应的是湖南和陕西。此后,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四川以及福建、广东等省先后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当武昌起义打响时,孙中山尚在美国,正为反清革命筹款。10月11日,孙中山到了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检出密码,译出黄兴的一封电报,称湖北“新军必动,请急汇款应急”。第二天(12日)中午,他上街到饭店吃饭,购得一份报纸,见一则消息:“武昌为革命党占领”,喜出望外。12月25日,孙中山终于回到祖国,抵达上海时,受到他的战友们及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4天之后,他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事过数年后,孙中山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时,曾直言不讳地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革命党人的起义,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除了革命党人的前仆后继,满清的崩溃还离不开清政府的顽固保守、立宪派的孜孜以求、保路潮的推波助澜,还离不开康有为的维新探索、梁启超的改良思考、谭嗣同的变法牺牲,还离不开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的《天演论》、容闳的《西学东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