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宁寺祈福:稷下学盟归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2:44:18
稷下学盟归来
从淄博参加"稷下学盟"——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回来已经一个多月,会上见到桑新民、陈家虎、柳栋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名人,聆听他们率直的发言,激动的心情慢慢平复,使我更理性地思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桑教授倡导用草根文化的信息化思路突破传统教育信息化的思维模式和框架,提出了三个讨论的话题:1、在信息化过程中最忘不了的东西是什么?2、现在面临哪些困惑?3、希望讨论什么问题
我认为在信息化过程中最忘不了的东西就是手机,所以我常常在讲课时引用手机来解释、说明信息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学校中老师和学生使用的手机五花八门,已经从最初的打电话、发短信,扩展为现在的上网、阅读、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发微博、用QQ聊天、上网购物...手机的功能不在止于通话,已经发展成个人信息处理中心,呈现出个人电脑的功能。我很困惑,究竟是技术改变了我们,还是需要改变了我们呢?而且,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虽然我们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但目前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依然如故。而教师面对智能手机众多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功能,没有经过专门的组织,他们通过自学和同伴互助就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了。我不禁要问,这些应用究竟是需求引领的还是技术引领的呢?或者说究竟是创造了新的应用,还是技术支持、优化了原有的应用呢?这些现象引发了我的关注和思考,但没有清晰的答案。我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技术是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重要的。技术决定了我们做事能否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首先呈现出工具属性,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成为支撑性环境,只有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才有可能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成为引领性因素。其最现实的作用是支持现有的工作流程,并使之优化。如果期望信息技术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性力量,必须跳出技术的巢穴,从教育和教学流程的重组再造角度,重新审视信息技术的作用,这已经超越了信息技术本身的能力,  David Kirkpatrick(大卫·柯克帕特里克),《Facebook效应》一书的作者。曾是《财富》杂志的记者和高级编辑,关注科技领域。现在是Technomy.com的创始人,他在分析马克·扎克伯格时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任何改革性的、伟大的科技都是从社会科学领域的想法中诞生的。科技本身毫无意义,所有令科技产生意义的都是它所能塑造或者推动的行为模式。特别是社交网络时代,有远见的企业家会去思考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互动,并因此发明出新科技。我赞同上述观点,教育的任务是促进人全面和自由地发展,信息技术是这个时代教育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从教育的本质----促进学习的角度,重新审视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利用信息技术重塑教育中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