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士手表鉴定中心:徐醒民:讀易簡說(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25:35
徐醒民:讀易簡說(2)(2009-11-27 11:14:29) 标签:文化 分类:周易   形上形下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學者觀象玩辭,以及觀變玩占,必須得其要領,否則難以入觀。孔子在繫辭上傳裏說:「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兩句話適為提示學者一個簡要的入觀之門,學者將這兩句話熟記在心,則在研究上下經任何一卦一爻時,自有玩味無窮之樂。
    形而上下的意義,先儒解釋甚繁,茲選以下五家,以資參考。
    孔氏正義:「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凡有從無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後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謂之道也。自形內而下者,謂之器也。」
    李氏集解:「崔憬曰,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其體比用,若器之於物,則是體為形之下,謂之為器也。」
    朱子本義:「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
    來氏易註:「道器不相離,如有天地,就有太極之理在裏面,如有人身,此軀體就有五性之理藏于此軀體之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離形字也。陰陽之象皆形也,形而上者,超乎形器之上,無聲無臭,則理也,故謂之道。形而下者,則囿于形器之下,有色有象,止于形而已,故謂之器。」
    何氏訂詁:「是故陰陽形見于卦畫,而在形見于卦畫之前者,則為形而上,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故曰道。在形見于卦畫之後者,則為形而下,奇偶之陳,有方有體,故曰器。道器不相離,如有天地,即有太極在其中,有人身,即有吾性藏其中。所以孔子分形上形下,不離形字也。」
    看了以上各家的解釋,可以略知形而上下的意義,而道與器不相離,實為要解。道器雖不相離,但亦不相即,二者有同有異,此義可據大衍之數的學理進一步研究。
    揲著求卦之法,取五十莖蓍草,名為大衍之數五十,其一不用,以象太極,其餘四十九蓍,依筮法程序,分而為二,以象兩儀,以至歸奇於扐以象閏等,每經三變成為一爻,十八變而成一卦。方筮之初,兩儀未分之際,渾然一太極,此即形而上者,亦即是道。兩儀既分,陰陽相待,乃有四象八卦,此即形而下者,亦即是器。這也就是繫辭上傳另一段文字所說的:「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是吾人的心性,本有真常,無生無滅,此處生兩儀生四象等生字,是出現的意思,也是分辨的意思。兩儀四象八卦
,皆自太極分辨陰陽,而相繼出現其形相,這些形相出於太極,實與太極不相分離,這是道器不相離之義。道器雖不相離,但道是形而上者,無生無滅者,器是形而下者,生滅無常者,所以不能說,道即是器,器即是道,這是道器不相即之義。喻如海水起浪,水與浪未嘗相離,但是浪相起滅無常,水性持平如故,所以水與浪又未嘗相即。
    了解形上形下的意義,以及道與器的關係,然後可以入觀卦爻。先觀卦爻皆是形而下者。卦爻變動,出現天地人物萬有之形,亦皆是器。凡是形器,皆是生滅無常者。次觀卦爻皆由太極生兩儀而來。太極之生兩儀,實由吾人分辨之心而起,只要吾人不起分辨心,便能滅除生滅之相,而入於道。後觀太極是卦爻的本體,卦爻是太極的別相,體真相假,不迷於相,則能明於本體,明於本體則能合理的運用萬相。如此觀之,久而且熟,可以展放一卦六爻彌於全宇宙,復收全宇宙藏於寂然不動之心,或收或放,無不自如,或出或處,無不自在,觀到這樣的境界,可謂已得聖人傳易之旨。

    漢注體例

    
    漢儒解說周易,各有其習用的體例,如卦氣、消息、爻辰、納甲、升降等,都是常見的漢儒學說,學者讀漢注,縱然不想深入研究,但不能沒有粗淺的認識,否則讀不下去,茲分條簡介如下,供初學參考。
   
一、卦氣。此說出於易緯稽覽圖,漢世諸儒大多採用。稽覽圖開頭就說:「甲子卦氣起中孚。」書中所論卦氣甚為詳細。四庫全書提要以為此「即孟喜京房之學所自出,漢世大儒言易者,悉本於此,」清儒惠氏棟著易漢學,將孟氏卦氣說列為圓圖,加以解釋,綜其要義,是以坎離震兌四方之卦為四正卦、坎北、離南、震東、兌西,分主春夏秋冬四時,並以四正卦各爻配合一年二十四節氣。其餘六十卦分布十二月,每月五卦,每卦主值六日七分,合為「周天之數。」也就是一年的日數。如是周而復始」卦氣之說又將六十四卦分為消息與雜卦兩種,消息卦有十二,稱為十二辟卦,辟卦為君,雜卦為臣。雜卦之中的坎離震兌四正卦為四時方伯之卦,其餘分為公、卿、大夫、諸侯四等。如此分主一年四時節氣日數,旨在占驗風雨寒溫,以為徵應。
   
二、消息。此即十二辟卦,說明陰陽消息之理。惠氏易漢學說:「辟卦十二,謂之消息卦,乾盈為息,坤虛為消,其實乾坤十二畫也。」又引繫辭上傳:「變通配四時。」虞仲翔曰:「變通配時,謂十二月消息也。」乾坤二卦變通消息,如:姤,一陰初生,為五月卦。遯,為六月卦。否,為七月卦。觀,為八月卦。剝,為九月卦。至十月而成純坤。又自復,一陽初生,為十一月卦。臨,為十二月卦。泰,為正月卦。大壯,為二月卦。夬,為三月卦。至四月,而成純乾,干寶注乾坤十二爻,即用消息之說,如注乾初九:「陽在初九,十一月之時,自復來也。」注坤初六:「陰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
   
三、爻辰。以乾坤兩卦的十二爻,配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名為爻辰。易緯乾鑿度說:「乾陽也,坤陰也,並治而交錯行。乾貞於十一月子,左行陽時六。坤貞於六月未,右行陰時六。以奉順成其歲,歲終,次從於屯蒙。」惠氏易漢學依鄭康成所說,列有十二月爻辰圓圖,乾卦六爻,自初九至上九,配子寅辰午申戌,坤卦六爻,自初六至上六,配未酉亥丑卯巳。十二爻既與十二辰配合,又合於十二律,惠氏又有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圖。鄭康成說易,多用爻辰,其書久佚。

          

    四、納甲。以八卦納十干,也就是以八卦與甲乙丙丁等十干相配合,名為納甲。其法即以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納庚,巽納辛,艮納丙、兌納丁,坎納戊,離納巳。焦氏循易圖略說:「納甲之法始見京房易傳,其說云,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陰陽,六位配五行。」焦氏說,京房納甲之說在當時已為異黨,京氏得之焦延壽,延壽得之隱士,而託諸孟喜。魏伯陽參同契,本於京氏,而繫之於日月,以坎戊為月精,離己為日光,其說用以解釋煉丹之法,虞仲翔則用來解釋周易。惠氏易漢學有虞仲翔八卦納甲圖,並將虞氏以納甲解說坤蹇等卦彖辭舉為實例。

          

    五、升降。荀慈明解釋周易,以陽升陰降之義為主。升降是就一卦六爻之位而言,乾鑿度以五為天子,故五位為君位,所謂陽升,就是不在五位的陽爻應當升居五位為君。所謂陰降,就是居在五位的陰爻應當降居二位或其他各位為臣。惠氏易漢學說:「荀慈明論易,以陽在二者,當上升坤五為君,陰在五者,當降居乾二為臣。」惠氏並舉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史墨論魯昭公:「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天之道。」即言九二之大夫當升五為君,以為慈明之說合于古之占法。但是張惠言的周易荀氏九家義則說,陽升于坤,不限於九二一爻,但各陽爻所升居之位,一定是五位。如荀爽注離及小過,都是以九四升居五位。至於陰降,則因為臣道無方,不必限于二位。這是就陰陽爻而言升降之義:此外,例如升卦「初六,允升大吉,」荀爽曰:「謂一體相隨,允然俱升。初欲與巽一體升居坤上,位尊得正,故大吉也。」荀氏的意思,升卦的下卦巽,整體的升居具上卦坤之上,如此,原來的九二自然就隨下卦全體而升居九五之位了。這是就上下卦而言升降之義。
   
六、旁通。焦循易圖略說:「旁通之說見於虞翻。」惠棟的易例舉乾文言:「六爻發揮,旁通情也。」陸績注:「乾六爻發揮變動,旁通於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故曰旁通情也。」所謂旁通,就是乾與坤旁通、屯與鼎旁通、蒙與革旁通等。以乾坤旁通而言,乾卦六爻皆陽,坤卦六爻皆陰,乾卦二五兩爻變動,旁通到坤卦二五兩位,則致坤卦成為坎卦,而坤卦二五兩爻變動,同樣的旁通到乾卦,則使乾卦成為離卦。如虞翻注坎卦彖辭曰:「乾二五之坤,與離旁通,」注離卦彖辭曰:「坤二五之乾,與坎旁通。」惠氏易例並有旁通卦變以及旁通相應等例,各舉虞注小畜、履、睽、鼎諸卦以說明,詳見原書。
   
七、八宮。京房之易有八宮卦,其說出於京氏易傳積算法。荀爽、陸績、干寶等,皆以此說解易。惠氏易漢學有京氏八宮卦次圖,以六十四卦分為八宮,乾震坎艮為陽四宮,坤巽離兌為陰四宮,依此次序,從乾卦開始,每卦初爻為一世,二爻為二世,以至上爻為上世。一世至五世,每一變即為另一卦,上世不變,而返四爻,變為游魂卦,然後內卦三爻全體還復,而為歸魂卦。此即三才六位以及繫辭上傳說的「游魂為變」之義。京氏積算法說:「孔子易、云有四易,一世二世為地易,三世四世為人易,五世八純為天易,游魂歸魂為鬼易。」八宮六十四卦以乾為首,茲以乾宮世變返復為例,介紹如下,餘可類推。乾。一世變為姤。二世變為遯。三世變為否,下體成坤,四世變為觀。五世變為剝,因為上世不變,而返於四,上體成離,變為火地晉,稱為游魂卦。下體皆復為乾,變為火天大有,稱為歸魂卦。
    讀周易漢注,如讀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先了解以上幾條漢儒說易的體例,自然便利多了。然須注意者李氏集解博採三十五家之說,其中焦京之學,以及孟氏的一部分學說,皆是術數家言,如皮錫瑞的經學通論所說,焦延壽、京房之學,明陰陽術數,為易之別傳。孟喜的卦氣,鄭康成的爻辰,也都是易之別傳。皮氏之論固難得到一般漢易學家的同意,但一切象數可為研求經義之參考,而不流為術數家推衍災異之用,此一治易態度應無疑議。

    略識圖書

    
    四庫全書總目說:「漢儒言易,多主象數,至宋,而象數之中復歧出圖書一派。」圖書學說遠異於義理學派,也與漢儒的象數學派不同,後世諸儒為此爭論不已,或說圖書是宋人假託之作,不可以解經,或說圖書理數出自天然,非後人所能臆造,以此說易未嘗不可。究竟此派學說如何,不妨從以下幾點窺其大概。
    繫辭上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穎達疏:「如鄭康成之義,則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
    繫辭傳文及鄭注,雖有太極圖書之說,但無圖象,至宋代,始有圖象出現。宋朱震在他所著的漢上易集傳裏,將圖書傳授的原委說得很詳細,宋史儒林傳記載朱氏此說:「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脩,穆脩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穆脩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顥、程頤。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敦頤作通書,程頤作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篇。」宋史道學邵雍傳所說比較簡單,大致與此相符。
    傳圖書之學,始於華山道士陳搏圖南,盛於劉牧與邵雍,但劉氏以為,河圖之數為四十五,洛書之數為五十五,邵子則以五十五數為河圖,四十五數為洛書。劉學在宋仁宗時頗為盛行,後來朱子從蔡元定的意見,取邵子的河圖洛書,與先天大小方圓各圖,以及文王八卦次序方位圖等,加上他自己改訂的卦變圖,共有九圖,列在他的周易本義卷首,同時他又著易學啟蒙,闡明邵子之學,邵學於是興起。
    朱子但載九圖於本義之首,未載陳摶所傳的先天圖。據趙撝謙六書本義說:「天地自然之圖,伏羲氏龍馬負圖出於滎河,八卦所由以畫也。此圖世傳蔡元定得於蜀之隱者,祕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嘗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之妙。」胡渭易圖明辨以為此圖就是陳摶傳下來的先天圖,也叫做太極圖,其自然而然之妙,非竊窺造化陰陽之秘者,亦不能為也,但不可指以為伏羲之河圖耳。此圖據說蔡元定在其晚年得之,不久即病卒,所以朱子亦未之見,蔡死後,秘藏於家,至明初始傳出。但胡渭以為,此圖朱子或者見過,也許朱子因為此圖出於陳摶,源自魏伯陽的參同契,不若河圖五十五點出自繫辭傳「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為有根柢,故未與九圖一同載出。
    本義首列的九圖,其下皆有說明。河圖有五十五個黑白點,即是天地之數,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洛書黑白四十五點,分布為龜的形象。其後依次為:伏義八卦次序圖、伏義八卦方位圖、伏義六十四卦次序圖、伏義六十四卦方位圖,朱子稱為伏義四圖,其說皆出於邵氏,即所謂先天之學。再其後為:文王八卦次序圖、文王八卦方位圖,乃入用之位,後天之學。最後就是卦變圖,以明彖傳中的卦變之義。
    陳摶圖書之學,傳到邵子,經朱子與蔡元定闡述之後,頗多儒生以此說易,明儒來知德的伏羲文王錯綜圖說,最為顯著。但非議圖書的人也不少,且舉幾條重要的議論:元儒陳應潤著周易爻變義蘊,認為先天諸圖雜以參同契爐火之說,皆非周易本旨,只是道家假借易理,以為修煉之術。又謂周敦頤的無極太極二氣五行之說,自是一家的議論,不可釋易。清儒黃宗炎作周易象辭,附尋門餘錄及圖書辨惑,他說,周易未經秦火,不應另有祕圖,由道家藏匿,至陳摶始出現。又說陳搏的圖書是道家養生之術。胡渭著易圖明辨,詳辨河圖、洛書、五行、九宮、參同契、先天圖、太極圖、龍圖、易數鉤隱圖、啟蒙圖書、先天古易、後天之學、卦變、象數流弊。引經據典,互相參證,窮溯圖書本末,使學者知圖書之說乃脩鍊術
數二家旁分易學之支流,而不是易學的根柢。確實大有功於經學。
    宋史隱逸傳說,陳摶字圖南,五代後唐時人,隱居華山修煉道術,到了宋朝,太宗賜號他為希夷先生。他在臨終前,親書數百言陳給太宗,約定日期,化形在石室中,如期而卒,經過七日,肢體猶溫,洞口有五色雲,彌月不散。平生好讀周易,手不釋卷,能知他人心意,例如他的齋中有一個大瓢掛在壁上,道士賈休復心欲而未啟口,摶謂休復曰:「子來非有他意,蓋欲吾瓢耳。」即呼侍者取瓢與之。賈道士大驚,以為神人。
    宋史道學傳說,邵雍字堯天,諡號康節,師事李之才,受河圖、洛書、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圖像。之才之傳,遠有端緒,而雍探賾索隱,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司馬光事他為兄長,程顥讚美他的學問為內聖外王之學,程頤因為他遇事而能前知,嘗讚美他說:「其心虛明,自能知之。」
    由宋史所說陳邵二人的修養看來,可知圖書之學,始由陳摶研究周易而發明,邵雍溫故而續有新的創見,當可證明胡渭諸儒所辨不虛。這在株守義理或漢學家看來,是為離經而不可取,然而易理廣大悉備,陳邵的圖書之學雖屬自創,未嘗不是易中之一義,後人拿來為學易之一助,也未嘗不可,但不可像後世圖書學派那樣執此為學易的唯一方法,更不可由圖書學易而走入道家煉丹之途。易經是學為聖人的學問,拿來學長生不老,豈不怕孔夫子笑為牛刀割雞。
    河圖洛書之學其圖甚多,現在選出六個圖附在後面,略供參考。

          

    觀象玩占

    
    繫辭上傳說:「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這是孔子教人如何學易,即在平時觀象玩辭,有事占筮,則觀變玩占。
    學易觀象就是依卦而觀。先認識八卦所含的萬象,如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詳見說卦傳。次觀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總觀一卦有一卦之象,分觀六爻有六爻之象。卦爻所含諸象各有廣泛的義蘊,例如水象,有險阻義,有利濟義。火能照明,也能焚物。水火相攻,也能相濟。其他諸象莫不皆然。不讀視聖人所繫的文辭,則不能了解這些意義。所以繫辭上傳說:「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又說:「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彖是文王所作的卦辭,繫在每卦之下,如:「乾,元亨利貞。」爻辭是周公所作,亦名象辭,繫在每爻之下,如乾卦:「初九,潛龍勿用。」坤卦:「初六,履霜,堅冰至。」繫辭傳所說玩辭,即指研讀彖辭象辭而言,但孔子所作的彖傳象傳,學者必須一併研讀。經文中凡有
「彖曰」的就是彖傳,凡有「象曰」的就是「象傳」。
    觀變玩占,先觀卦爻的變化。六畫卦中,一爻變,一卦盡變。六爻皆從揲蓍而得,揲蓍求卦叫做筮,諸儒所說的蓍法不盡相同,但以繫辭上傳大衍之數章為依據。其法以五十莖蓍草,去一不用,而用四十九莖,經過分二、掛一、揲四、歸奇諸程序,而為一變,三變而成一爻,十八變而成一卦。在三變而成一爻時,視其過揲的蓍草之數,亦名策數,或為三十六,或為二十四,或為二十八,或為三十二,再以四數揲之,則三十六得九為老陽,二十四得六為老陰,二十八得七為少陽,三十二得八為少陰。老變,而少不變。老變就是老陰變為少陽,老陽變為少陰。筮得一卦之後,則視變爻情況而占吉凶。
    諸儒所傳六爻占法,大都依據左傳所載的占例,有詳略之異。簡要的說,一卦六爻中,如無老陰或老陽者,此即六爻皆不變,則以卦辭為占。如六爻中有一爻變者,即以所變的爻辭為占。如有二爻變,則以本卦二變爻辭為占。如有三爻以至五爻變,一律視為六爻不變之例,皆以卦辭為占。如六爻皆變,除乾卦用九坤卦用六之外,其餘各卦皆以由本卦變為「之卦」的卦辭為占。
    以下且舉左傳一爻之變的占例,以資參考。莊公二十二年,周史筮陳仲敬:「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此即以觀卦六四爻辭為占。又曰:「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其在子孫。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觀六四變,其外卦巽變為乾,所以說「風為天。」六四既變,其「之卦」為否,則否卦二三四爻互體為艮山,所以又有山象。左傳所載的占例很多,今舉一例,見其一隅。
    周易以變者為占,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實際就是老陽九與老陰六兩種變爻而已。觀變玩占基於觀象玩辭,學者平時即從上下經九六諸爻觀索萬象,玩味繫辭,久則仰觀俯察,天地人物一切實景,無非卦爻變化,吉凶悔吝之幾,存乎一心。到了此時,占也可,不占也可,無往而不可玩。

    俯仰而觀

    
    學易,在具有一般研讀能力後,應當在一個字上用功,這個字就是觀。繫辭上傳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繫辭下傳也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伏儀氏仰觀俯察之後,始作八卦,以至重為六十四卦,無非教人藉卦而觀萬象。因此,吾人讀卦,自須隨卦而觀天地人物,這才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之本然。
    觀是觀察,也就是深入研究的意思。易學廣大悉備,包今天地人三才之道,研究的範圍廣大無涯,因此必須先觀卦爻。
    繫辭下傳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古注六虛就是六位。一卦六爻之位何以稱為六虛,孔氏正義說:「位本無體,因爻始見,故稱虛也。」六位固然空虛,六爻也不是在六位上安居不動。周易以變者為占,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實際是老陽九與老陰六兩個變爻而已。這兩個變爻變動不息,周遍流行,但是流不出六位之外,所以孔子說:「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六位有上下之分,九六之爻周流於六虛之間,或上或下,不是常居在某一位上,所以說:「上下無常。」剛是陽爻,柔是陰爻,陰陽兩相交易,或以陰易陽,或以陽易陰,此即「剛柔相易。」
    變動無常是所有卦爻的通義,研讚周易即須將卦爻六位持轉為天地人以及各類動物的大環境。這個大環境無時無物而不變動。天有星辰風雨寒暑之變,地有滄海桑田之變,人與各類動物有個體的生死相易之變,群體的有風俗淳澆與國家興亡之變。宇宙萬有雖然廣大而複雜,但就這通義而言,皆是無常而已。
    綜觀天地人物,了解萬有無常,則得易學的變易之義。這還不夠,尚須繼續研究變易的由來,以求解決無常的問題。
    繫辭上傳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又計易經上下篇策數:「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其後又有一章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即說明,宇宙萬有來自太極,太極即為宇宙萬有的本體,其在有性命的人與動物,即為本性。既知萬物之數皆由太極而來,則任何一物一數皆是太極,而萬有無常即得轉為一體真常,於是大觀萬有,任其周流上下,無往而不自在。
    由觀萬象而解無常之義,由觀無常而解真常之義,進而依此所觀的義理付諸修為,以希成就聖人。修為必須有可循之道,方有成果。
   繫辭上傳第一章就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又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修為聖人,所須依循之道,就是順乎天然之序,盡乎人倫之分。這個天然之序就是天尊地卑。吾人在天地之間,依此尊卑之序,必須頂天立地,不能頂地立天。荀爽等諸儒解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兩句,乾初適坤為震,二適坤為坎,三適坤為艮,以成三男。坤初適乾為巽,二適乾為離,三適乾為兌,以成三女。由乾坤父母生三男三女,成為八口之家,此即八卦所含的倫常之道。這個倫常就是父慈子孝等,各盡其分。學易而欲有成者,或者雖不學易而欲保持人格者,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天然之序,人倫之分,決定不能變遷,變則必召大禍。此即易名三義中的不易之義。

    大衍之術

    
    秦始皇焚書時,周易因李斯視為卜筮之書而幸免。其實易之為書,廣大悉備,豈但為卜筮而已。然而孔子在繫辭上傳裡也說過:「以卜筮者尚其占。」學易自須玩占,玩占則不能不了解卜筮。卜是灼龜為兆,取象五行之變,以決疑事,此法久已失傳。筮是指蓍草而言,即是揲蓍求卦之意。諸儒所傳的筮法不盡相同,但有繫辭傳所說的大衍之數可資考據。
    繫辭上傳說:「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這段傳文顯然在闡釋大衍之數的道理,但筮法也就藉此傳其梗概。筮有規則,稱為筮儀,並須設置蓍室,預備各種用具,以及焚香致敬、命蓍等。這些儀軌此處不必詳敘,僅擇諸儒的注解,將主要的方法介紹如下:
    一、將藏在竹櫝或木櫝中的五十莖蓍草取出,以兩手執之,熏于香爐,命蓍,然後隨取一莖放回櫝中,留下四十九莖,也叫四十九策,用來揲蓍。此即「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二、信手將四十九策分為二分,不需計數。分開後,就放在左右兩邊,以象兩儀。此即「分而為二以象兩。」
    三、兩儀在左邊的象天,在右邊的象地,即在左邊的策數中分出一策象人,掛在右手的小指間,以象天地人三才。此即「掛一以象三。」
    四、取左邊的蓍草,執於左手,以右手四四揲之。就是以四策為一計數單位,揲之就是數之,一數就是四策,以象一年的春夏秋冬。數到最後,視所餘的策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數,即將此奇數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三第四指之間。此即「歸奇於扐以象閏。」已經四四數過之策則放回左邊。
    五、次取右邊之策執於右手,而以左手四四揲之。這也是「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數到最後,視所餘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都算是奇數,而將此奇數之策扐在左手的第二第三指之間。此即「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已經四四數過之策則放回右邊。揲蓍到此,是為第一變。檢視扐在左手三四指間的左餘之策,以及扐在左手二三指間的右餘之策,如左餘一策,則右餘必三策,左二則右亦二,左三則右必一,左四則右亦四。合計左右所餘之策,以及掛在右手小指間的一策,即是一掛二扐的策數,不是五策,就是九策。即將這五策或九策另置一處,第一變即告完成。
    六、再將左右兩邊已經數過的蓍草合起來,檢視其數,或是四十四策,或是四十策,再度分二、掛一、揲四、歸扐,如第一變之儀。最後檢視左右所餘之策,左一則右必二,左二則右必一,左三則右必四,左四則右必三。合計左右所餘之策,以及掛在右手小指間的一策,即是一掛二扐的策數,不是四策,就是八策。即將這四策或八策另置一處,是為第二變。
    七、又將左右過揲之蓍合起來,檢視其數,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如第二變那樣分二、掛一、揲四、歸扐。最後檢視左右所餘之策,與第二變同,則將所餘之策與掛一之策合之,另置一處,是為第三變。
    八、三變而成一爻,計算三變所得掛扐與過揲之策,便知所得何爻。如三變合計得掛扐十三策,以減四十九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的策數是三十六策,以四除之,因為揲蓍時是以四四數之,此處故以四除,則三十六得九,是為老陽,其畫為「 」,名之為重。如三變合得掛扐二十五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二十四策,四除,得六,是為老陰,其畫為「 」,名之為交。如三變合得掛扐二十一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二十八策,除以四,得七,是為少陽,其畫為「」,名之為單。如三變合得掛扐十七策,則知三變合得過揲三十二策,以四除之,得八,是為少陰,其畫為「」,名之為拆。
    如是三變而成初爻,即將初爻畫在畫卦的版上。以下不再命蓍,即用四十九蓍,分二、掛一、揲四、歸扐,再經三變而成二爻。以後每三變都是如此。一卦六爻,十八變而成一卦。畫卦時,由下往上畫。前九變而成三爻,出現一個三畫卦於內,即是初二三爻,稱為內卦。後九變又出現一個三畫卦於外,即是四五上爻,稱為外卦。得內卦是小成,得外卦是大成。六十四卦皆是如此。
    大衍之數,有體有用。體是五十莖蓍草去一不用,此一即是太極。韓康伯引王弼之說:「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用是以四十九蓍分二掛一揲四歸扐,以象兩儀三才四時閏月等,由此而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老陽每爻三十六策,老陰每爻二十四策,老陰老陽各一百九十二爻,總為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以當萬物之數。大衍的衍字,鄭康成當演字講,就是推演其數之義。演數必須五十莖蓍草,故取五十以為大衍之數。觀變玩占,了解五十之數體用兼備的意義,即可入道。自漢以來,歷代諸儒對於五十之數的解說,各有其異見,學者可以流覽參考,不必深入研究。

     選修九卦

    繫辭下傳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繫辭傳在此所說的就是周易。周文王被殷紂王拘於羑里時,在憂患中演易,而作彖辭,發明六十四卦的精深義理、易道由此而興。
    孔子在繫辭傳裏說明文王興易之後,即從六十四卦中選出九卦,教人自修其德,以防憂患於未然。這九卦就是:天澤履,地山謙,地雷復,雷風恒,山澤損,風雷益,澤水困,水風井,以及隨風巽
    九卦的精義,孔子在彖傳象傳裏各有解釋,現在繫辭傳又分三節特別說明。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辯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這一節,孔氏正義說:「明九卦各與德為用也。」
    履,卦體天在上,澤在下,上下有分,尊卑有序,這就是履禮,故為德之基。謙,山下於地,有禮讓之義,是德之柄,必須持之不失。復是陽動於初,反復其道。韓氏注:「夫動本於靜,語始於默,復者,各反其所始,故為德之本。」各反其所始,就是由動心發語復歸於靜默。靜是寂然不動,默是默而志之。此即復明本心之義。修德以明心為根本,故以復為德之本。
    恒,象傳:「君子以立不易方。」守道堅固,故為德之固。損,象傳:「君子以懲忿窒欲。」懲止瞋念,窒塞貪欲,便是修德,故為德之脩。益,象傳:「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遷善改過,其德日益充裕,故為德之裕。
    困,坎險在下,兌悅在上,遭險困之境,能自辯其德,經得起考驗,終能和悅的克服困難,故為德之辯。井,姚信引彖傳說:「井養而不窮。德居地也。」修德也要像井那樣安居在地,養而不窮,故為德之地。巽,虞翻說,巽風,為號令,所以制下,故曰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這一節,孔氏正義說;「明九卦之德也。」 
    履和而至,據虞翻解說,履與謙旁通,謙卦上體坤,坤為柔,又為和順。禮以和為貴,和而至,至是恰到好處。此為履之德。謙尊而光,謙以九三退在三陰之下,自卑白晦。來知德以為:「自卑而愈尊,自晦而愈光。」此即謙之德。復小而辨於物,復,一陽生於五陰之下,雖然微小,但這一線陽光來自本性,即能在一片陰暗中辨明萬物。
    恒雜而不厭,雜是男女雜居,恒,外卦震,長男,內卦巽,長女,結為夫婦,人倫之常,所以雜居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君子修德,取山澤損象,以懲忿窒欲。忿欲都是與生俱來的習氣,最難革除。懲忿窒欲,先是很感為難,必須勉強懲之窒之,有一分懲窒的工夫,則有一分修德,修德愈增進,則懲窒愈容易,是為先難後易。益長而不設,李氏道平集解纂疏說,益,外體巽,為長,故曰長裕。說文,設,施陳也。自然饒裕,不待設施。彖傳曰:「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即不設之義也。
    困窮而通,何氏訂詁說,下險上說,在險能悅,則有不為困。困者在身雖窮,而道則通。故彖傳曰,困而不失其所,亨。是困之德也。井居其所而遷,孔氏正義說:「言井卦居得其所,恒住不移,而能遷其潤澤,施惠於外也。」巽稱而隱,何氏訂詁說,一陰在下,二陽在上,其義入也,伏也。凡有所遲疑顧慮,從權變而入者,皆巽也。故能稱量事物之宜,如風之行,而不露其形跡,是巽之德也。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這一節,孔氏正義說:「論九卦各有施用。」
    履以和行,虞翻引論語:「禮之用,和為貴。」故以和行。謙以制禮,孔氏正義說:「性能謙順,可以裁制於禮。」復以自知,虞翻引顏子庶幾說,有不善未嘗不知,故自知也。
    恒以一德,孔氏正義說:「恒能終始不移,是純一其德也。」損以遠害,忿欲之情害己害人,懲忿窒欲,害則遠離。益以興利,荀爽引彖傳說,天施地生,其益無方,故興利也。
    困以寡怨,韓康伯說:「困而不濫,無怨於物。」井以辯義,韓氏說:「施而無私,義之方也。」巽以行權。韓氏說:「權反經而合道,必合乎巽順,而後可以行權也。」孔氏正義:「巽順,以既能順時合宜,故可以行權也。」
    世間無時無處沒有憂患,憂患最大者莫過於生死流變,以這九卦來修德,則一切憂患自能解除。修德的德,是太極的功能,本來清淨光明,有照明萬象的作用,所以能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但這功能雖然人人本有,而人人不能自知,以致作用起時,即起陰陽兩儀的分別概念,繼則出現陰陽相對的境界,形上之道為形下之器所蔽,因而功用不明,故於天下事理不能通達,一切憂患由此發生。復卦的主要取義是恢復太極的光明,復卦的一陽初動,即為太極開始復明,也就是吾人性光始復,性德初明。初復的光明雖然微小,但有自知之明,便有分辨萬物是非之用,愈明則用愈廣,明到極處,便是聖人。所以九卦以復卦為修德的根本。取義復卦,修復性德,必須履謙恆損益困井巽各卦之德相輔而成,由初復到通體之復,九卦缺一不可。
    修此九卦,正工夫就是研幾,即在起心動念處細密的觀察,使其念念復明。修到初復的境界,即能發揮為己為人解決憂患問題的功用,到了通體復明時,便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一樣,居於聖人地位,為天下人解決一切憂患問題。惟九卦的巽以行權,在性德尚未初復時,只能順乎聖人言教,不能自行,必待成就聖人之德以後,始能行使自如。雖然行使自如,仍舊不違履禮謙卑,所以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又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分享到新浪微博 阅读(27) 评论 (0)收藏(0)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已加精) 前一篇:徐醒民:讀易簡說(1)后一篇:徐醒民:讀易簡說(3)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点击查看详情      新浪开奖汽车手机马上领取 [发评论]
  • 暂无评论。
    发评论你的Windows 7 你做主      心动开奖分秒有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