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士手表编号在哪里:[转载]平庸,是因为不想改变——写给中小学教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5:59:52

[转载]平庸,是因为不想改变——写给中小学教师

  
    有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他的意思是说,有些人贫穷,是因为他不想富裕。寻求平庸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寻求智慧是另一类人的生活态度。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追求平庸,有些人追求智慧。平庸的人,是因为他自己不想改变;智慧的人,是因为他愿意去改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平庸也是部分人教育教学的生活方式,追求教育教学智慧是另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

                         
  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是自我保存,在利与弊面前,往往都想趋利避害,这是人类的天性。什么是“利”?利就是对自己有益的,有价值的。在生活中,感觉一件事情对自己有“利”,他就会努力去做,并且愿意这样去做。如果不重要,他就会避开之,去做其它的事情,生活就这样充满着不同的形态。
  作为教师,已经披上了这件外衣,从事着教育教学的工作,搞点研究并不复杂,反思教育教学并不艰难,阅读不是难事,积累教育智慧,都知道这些有益于己。可就是行动迟缓,真正去做,部分人感觉是不快乐的,由于要要付出辛苦的劳动,还得流许多汗水,要花大量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这是痛苦的事,因此这样去做的人就少。“快乐”与“痛苦”让人来选择,选择前者的人肯定多,改变的人就会少得多。平庸,可以不改变自己,过着“稳妥的生活”,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是中国上千年文化奴役的结果。


  现在,许多人爱买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字幅,主要是他们很欣赏郑板桥的处世哲学。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题的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这行文字,当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了,即对自己处世哲学的一种解释。在今天,“难得湖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欣赏。不过,这其中不少人是取消极态度的,包含积极进取的因素少。
  中国人都希望自己变得笨一点,就是“难得湖余”一点。在中国,太聪明的人不好,枪容易打出头鸟,特别是在领导和同事面前,最好装傻些。教育教学的改革,能够走成功的人不多,他们的经历,充满着艰辛,一些历程不为外人知道。改革求“变”的人,他们走的路是别人没有走过的,需要自己去走,成功与否,还需后人评价。万玮的“班主任兵法”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心教育”,李镇西的“民主教育”,都是从一个“平庸的我”走向了“成功的我”。
  今天,要想改变自己,走出平庸,谈何容易。一时激动易,真正行动难,继续这样生活着,“难得湖涂”就成为了好多人的追求。


  人活在世上,要生存,需要劳动。作为教师,主要的劳动就是教书育人。但为了教书育人,还需要作许多准备,需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来,需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才干,需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需要加强阅读……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改变自己。成为教育型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指导者,成为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成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成为家长的帮助者,所有这一切,都要劳动。劳动能让人具有教养,在劳动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你的教育追求在劳动中会得到实现。
  教师的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在劳动的过程中,时时获得精神上的不同体验,教育的辛、辣、酸、甜和苦等,让你在劳动中得到体验,关键是能走出平庸的境地。要走出平庸的处境,就得踏踏实实地进行教育的创造,就得不停地劳动,积累智慧。不劳动,永远就不会有“变”,你就会这样一直平庸下去。


  作为教师,人人要评职称,评积称有规定,需要普通话过关,需要继续教育学分,需要职称考试过关,需要论文等。不良的制度存在,生活在“旧”的制度下的教师就不能够改变,因为,他们没有较高的创造追求,他们的精神动力被“旧”的制度所扼杀,就这样生活在平庸之中。产生这样的局面,缘于制度的不足。教育制度可以改变教育,希望教育体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让我们的教师的梦想能够得到实现,为教师走出平庸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有时,并不是老师们吃不得苦,而是吃了苦得不到回报。大家都知道,吃苦必须要有益于自己才行,牺牲必须要有代价。当一个人认真去教书育人,如果没有得到分数的回报,学生不会承认你,领导不会看上你,家长不会尊重你,因为你不行,教不出“好分数”的学生来。可这个人吃了这么多苦,让学生在分数外的品行得到了发展,没有得到回报,现实就会把他搞得湖涂起来。最后,他只认一个理:还是“分数”厉害。
  一旦经历过了这些,他就会变得聪明起来,他就会对世间的一切把戏看得更清楚,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起来,即人是整“聪明”的。在教育教学中,变得聪明起来的教师就会知道:力往何处使。分数再高,没有能力与方法的培训,学生的长期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短命的教育行为,也是平庸的表现,对学生是种伤害,对国家是危害。
  走出平庸,是让人得到改变,而“变”与“不变”是相对立的,由于“不变”太久,才需要“变”。如果“不变”,永远就会平庸,只有“变”才能走出“旧”的自我,去进行教育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