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愿景: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58:04

赣榆县中心坐标:北纬34°50′,东经119°07′。东滨黄海的海州湾,海岸线长62.5千米,北临山东省日照市和临沂市,西临江苏省徐州市,南靠连云港市区。总面积1408平方千米。2004

年底,总人口107.09万人。
 
县人民政府驻青口镇黄海路,邮编:222100。代码:320721。区号:0518。拼音:Ganyu Xian。

赣榆处于苏鲁两省交界,是江苏沿海经济带和东陇海产业带开发的东部交汇点,赣榆处于海州湾的中心地段,是连云港与岚山港的经济腹地,江苏省出台了支持苏北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对连云港发展的高度关注,将“举全省之力”开发建设连云港港,242省道将沿海向柘汪延伸,赣榆境内的柘汪港与岚山港仅不到3公里的路程,三洋港与连云港的路程也只有20公里。

按省里规划,到2008年连云港港口将建设成为“亿吨大港”和“现代化国际物流中心”,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万标箱,建成上海和青岛之间最重要的集装箱干线大港,连云港市从战略高度出发,已经把柘汪港作为“一体两翼”的北翼进行重点建设,这是赣榆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赣榆拥有62.5公里的海岸线,柘汪港、海头港、青口港、三洋港四个天然港口,1.53万公顷的沿海滩涂和盐田,优越的区位、广阔的空间使赣榆发展大型临港工业、集聚重化工业具备了条件。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历史沿革

·                                 • 行政区划

·                                 • 自然地理

·                                 • 文化底蕴

[显示全部]

赣榆县-基本概况

 

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端,东临黄海海州湾,隔海与日本、朝鲜半岛相望,北接山东半岛,

西北紧邻全国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临沂,南靠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是江苏省的北大门。全县辖18个镇,总面积1402.5平方公里,耕地6.87万公顷,人口105万。
  
赣榆早在秦代就建制为县,历史文化灿烂丰厚,山海风光秀美奇特。孔子及其高足子贡曾印屐夹谷山;秦始皇两度莅境,鞭石成桥登秦山岛;千古东渡第一使秦代方士徐福从这里浮海东去;沈托登赣榆之山东望大海,观“天地日月之游动出没”——吴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重合,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又不乏灵光秀气。已开发一期工程建成的海州湾旅游度假区被誉为“江苏北戴河”,抗日山风景区拥有国家级烈士陵园。
  
赣榆县依山傍海,素以“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而得天独厚。山地、平原、滩涂各占1/3,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62.5公里的黄金海岸,7000平方公里的海州湾渔场,盛产黄鱼、梭子蟹、东方对虾、紫菜、贝类等30多种海鲜珍品,中外合资、个体私营兴办的海产品育苗、养殖、加工企业配套成龙,优势互补。赣榆县是全国水产品生产先进县和江苏省科技兴海示范县,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江苏省杂果生产基地,水稻、小麦年总产50万吨,花生、蚕桑、果品、茶叶、蔬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拥有全国著名的“芦笋之乡”、“板栗之乡”。地下有50亿立方米花岗石(储量居全省首位),1亿立方米雪花白大理石,2.7亿立方米优质黄砂,以及蛇纹石、白云石、石英石、瓷石、陶土、优质矿泉水等30多种矿藏,极具开发潜力;准北盐场是全国四大盐场之一。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化工、纺织、机械、煤炭、建材、食品、铸造、服装等十大工业体系。
  
赣榆县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已建成对虾、紫菜、芦笋、铸件、草柳编织等10大出口创汇基地,与日本、韩国、美国、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有20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客商在赣榆投资兴办了400多个合作项目。全县有13大类100多个产品出口,形成8大出口创汇基地,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建设了十大工业园和一个省级海洋经济开发区,坚持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做到“尊商、爱商、安商、富商”,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赣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1%;2001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6.8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4:41.8:25.8,财政收入1.95亿元。目前,全县正以“富民强县、快速崛起”总揽全局,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民营富县、以海兴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和城市化六大战略,奋力推进全县经济在全省提速进位。
  
赣榆,这颗璀璨的黄海明珠,以其灿烂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富饶而独特的物产资源,优惠而宽松的投资环境,热情而诚信的百万人民,营造出发展的勃勃商机,创造着文明美好的未来。

赣榆县-历史沿革

 

夏、商属东夷,周属莒、祝其2国。赣榆县地名始见于秦,当时已置县。汉属赣榆、祝其、

利城3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隋、唐、宋因之,金大定七年(1667)复名赣榆县,元、明、清、民初无变。民国34年(1945)曾改名竹庭县,1950年复名赣榆县至今。现属江苏省连云港市管辖。
  
赣榆县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夷)方,西周归莒、祝其2国,春秋属莒、郯,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归越,安王二十三年(前379)越都迁吴后,为齐、楚2国争夺,唯强都者所有。赣榆地名始于秦(或作“赣揄”),当已置县,隶琅琊郡。前汉在境内置3县,赣榆县治今盐仓城,属琅琊郡;祝其县治今古城,利城县治今利城,同属东海郡。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以赣榆县2000户为扶德侯马宫食邑,县治徙郁洲。新莽时宫死国除地还于县,仍治郁洲。后汉章帝建初五年(80)归东海国。

献帝建安三年(198)废赣揄县而升利城为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利城郡废为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08)复置赣榆县,治艾不城,与祝其、利城同属东海郡。东晋时县为南北交争之地,归属不定,至安帝义熙五年(409)复属晋。南北朝初属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县北部归魏,义塘戍以南仍属刘宋,泰始六年(470)于赣榆县侨置青、冀2州。萧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于今县地置怀仁县,隶南北2青州。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归魏,置义塘(郭下)、归义、怀仁3县属南青州义塘郡;上鲜(郭下)、洛要2县属海州武陵郡;赣榆(郭下)、安流、广饶、下密4县属海州东海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武陵、义塘2郡,以上鲜、洛要、归义、义塘4县入怀仁县,隶海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新乐,怀仁、利城、祝其等9县隶海州,东海、青山、石城、赣榆4县隶环州。六年,省新乐人祝其。八年省祝其、利城入怀仁,废环州,以属县入东海。唐末藩镇割据,海州属兖郓青密节度,昭宗光化二年(899)归准南。五代属南唐,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入于周。宋代怀仁属准南东路海州,高宗建炎四年(1130)入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怀仁为赣榆。元改海州为淮安路海宁州,赣榆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海宁州复名海州,领赣榆县,属直隶准安府。清初赣榆县隶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二年(1724)升海州为直隶州,赣榆隶之。民国元年(1912)废直隶州,赣榆县属江苏省,民国23年属东海专署。民国28年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后改为省)。民国29年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山东省滨海专署。次年1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体,民国33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民国34年1月,割赣榆、莒南、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9月,日本投降,伪县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自此作为县治;芦山县撤消,属区归还原建制。11月26日,赣榆县改名竹庭县。民国36年2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11月7日解体。
  
1950年10月,滨海专署改称临沂专署,竹庭县复名赣榆,仍隶之。1953年1月赣榆县划归江苏省,隶徐州专区,1983年3月改隶连云港市至今。

金、元置镇、乡;明置4乡,15社,56里;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并为30镇;宣统二年(1910)合为8区,大称市,小称乡;民国23年(1934)编为8区,122乡镇,836保。民国31年初,撤销乡,村直隶于区,全县置为12个区。
  
建国初年,区划无变。1951年5月,改以序号名区。1956年2月,调整为8区,1镇,66乡。1957年8月始撤区并乡,至1958年4月,置为24乡、1镇,389个农业合作社。同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为25个人民公社,152个生产大队,1160个生产小队。1962年,划小各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全县置29个人民公社,1个公社级带队水库管理处,715个生产大队,3016个生产队。
  
1983年7月,各人民公社一律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1990年,全县共置10镇、19乡、一个乡级水库管理处,761个村民委员会、4个工区、8个居民委员会,3267个村民小组。

赣榆县-行政区划

 



全县辖18个镇、2个省级开发区,435个行政村,107万人口,47万劳动力,87万亩耕地,

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境内沿海、平原、山区各占三分之一。赣榆县辖18个镇:青口镇、柘汪镇、石桥镇、金山镇、黑林镇、厉庄镇、海头镇、塔山镇、赣马镇、班庄镇、城头镇、门河镇、城西镇、欢墩镇、宋庄镇、沙河镇、墩尚镇、罗阳镇;1个园艺场(沙河子园艺场),1个盐场(青口盐场),1个海洋经济开发区(江苏省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县城在青口镇。

人口构成: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107.6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0.60万人,增长0.56%;其中男性人口56.16万人,女性人口51.53万人;非农业人口45.59万人,增加0.6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3.71‰,死亡率6.44‰,人口自然增长率7.27‰。

赣榆县-自然地理

 


全县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盐土4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33个土种。植被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南端,以人为植被为主,自然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为辅,植物有169科、657属、1062种,动物有16纲,以水生动物与家畜禽为主。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

赣榆县海参人工养殖

花岗石、大理石、蛇纹石、黄沙、矿泉水、卤水储量丰富。

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海洋性气候,冬季带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境内全年多风,以偏东风为主。光照充足。

赣榆县海岸线南起临洪口,北至荻水口,长46.6千米,总走向北高南低。其地貌特征以兴庄河口为界,分为南北两种类型,北部为沙质海岸,南部为粉沙淤泥质海岸;荻水口至朱篷口为冲刷后退型海岸,兴庄口至临洪口是沉积外延性海岸;朱篷口至兴庄口之间则是两种类型海岸的交变段。荻水口至兴庄口海岸长约30.7千米,以山前河湖堆积平原为主,问有风化基岩和海相沉积,地面高程2米~3.7米。冲刷侵蚀速度以荻水口至柘汪口间为最。北魏太和(477~499年)年间,纪鄣城在海岸西数百米,清乾隆(1736~1795年)初沦为潮问带,今已在海中15千米左右。1925—1978年,海岸西退1.1千米,平均每年被蚀23米;其次为九里乡木套村东,后退约千米,下木套村故址已在海岸东0.4千米;较轻者在朱篷口附近,后退约500余米,平均每年被蚀11米左右。48年间,北部海岸损失土地1333.33余公顷。

气候物候:赣榆县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北,气候炎热多雨,形成了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因东临黄海,受海洋的影响,和同纬度内陆各地相比,具有春季温度较低,气温回升缓慢,冬夏温度变化平缓,年降水量比较丰富等特点。

赣榆县矿产资源较丰富,特别是花岗石、大理石、黄沙等非金属矿产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

交通运输:赣榆南下35公里是陇海铁路,北去50公里还有兖石铁路。赣榆距离连云港机场30公里,距青岛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均在280公里;距年吞吐能力5000万吨的连云港港口40多公里。全国沿海大动脉——同三高速公路自北向南贯穿全境,204、310、327三条国道和242省道在境内交汇,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快捷交通网。2005年建设农村公路362.8公里,全县已实现县乡道路灰黑化与村村通公路目标。2005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269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118.07公里。6路公交车运转正常。全县公路客、货运车辆年末达到9737辆。全社会完成客运量66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61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773万吨,货运周转量8.46亿吨公里.

赣榆县-文化底蕴

 

风景名胜:赣榆环境优美,风光独特。这里黄金海岸,水天相接,城傍海建,相得益彰,

三季有花,四季长青,东有被誉为“江苏的北戴河”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南有罗阳休闲垂钓中心,西有抗日山风景区和夹谷山历史文化风景区,北有徐福祠,中有门河银杏翠竹风情园,塔山水库等美丽怡人风光,“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选择。目前,我们正在开发东城区,引海进城,规划建设一个总面积7平方公里,集行政、商贸、人居、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东方的“维多利亚”小城。

人文历史:赣榆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方,西周属莒、祝其二国。战国时,先后归越、齐、楚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世宗大定七年间(1167年)复名赣榆县,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无变,先后隶属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赣榆先后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滨海专署。1945年9月,为纪念“血洒赣榆”的符竹庭将军,赣榆改为竹庭县;1950年10月,竹庭县更名为赣榆县,隶属于临沂专署。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属于徐州专署;1983年3月,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至今,县人民政府驻青口镇黄海路32号。

赣榆县-经济概况

 

工业经济: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04亿元,增长27.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家,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1.31亿元,增长60.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6亿元,增长35.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25亿元,增长60.3%,实现利税2.01亿元,增长101%。

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71亿元;私营工业完成产值23.28亿元,增长84.7%。农村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8.76亿元,增长74.6%。全年完成轻、重工业产值16.39亿元、增长79.3%,  14.92亿元、增长43.5%,工业产品销售率99.7%。

全县年成建制外出施工人员近10万人,2005年,全县完成施工面积524.8万平方米,实现产值47.15亿元。

农业经济:赣榆县环傍海州湾渔场,拥有62.5公里海岸线,23万亩沿海滩涂和108万亩浅海域。近年来,赣榆县由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养捕结合转变,加大海水养殖的科技投入,与省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密切协作,成功探索出对虾立体综合养殖、梭子蟹混养、盐田改造养殖青蛤、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吊养、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等新的养殖模式,宋庄镇健康养虾示范区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区。

2005年水产品总量达30.12万吨,列全省第二位(仅次于启东)其中淡水产品7.06万吨,海水养殖12.99万吨(贝类9万吨,梭子蟹养殖面积1.8万亩,1600吨,对虾1600吨,对虾亩产40斤),捕捞10.3万吨(梭子蟹2.7万吨,鲳鱼5000吨,带鱼8000吨,小黄鱼5000吨,马蛟、勒鱼、苔鱼10000吨)。全县渔船总数2889艘,总马力14.95万千瓦(1千瓦等于1.36马力),继续名列全国渔业生产百强县之列。水产品育苗在全国沿海脱颖而出,年育河蟹苗11.2万公斤(800元/公斤),居全国第一位,年育对虾苗22.06亿尾,奠定了全国育苗之乡的位置,大力发展中华绒螯蟹、对虾、梭子蟹、鲍鱼、大菱鲆、紫菜、泥蚶等20多个品种育苗,目前全县育苗企业已达176家,育苗水体16.8万立方米,年创产值8.2亿元;全县工厂化养殖面积25万平方米,居全省第一位,主要品种有大菱鲆、河豚、鲍鱼、南美白对虾、梭子蟹。

紫菜养殖面积1.8万亩,年产一次加工紫菜1.8亿张(年产二次加工紫菜1亿张),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注册资金1.05亿元的江苏榆城育苗集团,其规模、产品及效益均居同行业之首,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水产育苗集团公司。中日合资连云港神仙紫菜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引进生产二次加工即食紫菜,被日本、东南亚客户称为神仙菜、长生菜,占据这些国家和地区一半以上的市场。2003年1月2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在赣榆设立了全国首家海洋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8平方公里,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对外经济:2005年进出口总额2406万美元,地方自营出口总额2086万美元。外经营业额3329万美元。全年新批三资企业71家。协议注册外资额1.6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3530万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26亿元(市认定23.58亿元),同比增长23.8%。

赣榆县-社会事业

 



至2005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42所,其中高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32所,

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职业中学3所,普通小学104所,幼儿园24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年末在校学生数为23.75万人,教职工1.27万人。现有“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华杰双语学校”、“中英文学校”等民办学校8所。高考成绩显著,本科上线4011人,比上年增长8.2%。全县共有6335名考生被录取,录取率达到70.43%。高考本科录取2889人,占录取总数的45.6%,连续7年蝉联全市第一。

2005年末全县有三星级旅游涉外宾馆2家,二星级旅游饭店3家,家庭三星级酒店2家,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全县共有有线电视用户11万户。城区有线电视光缆覆盖率达到100%。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节目36套。

2005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3个,病床数1150张。卫生技术人员1688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108人,中级职称576人,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90.4%。

赣榆县-第三产业

 


服务业方面,预计完成市场成交额50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4%。

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6.88亿元和3.3亿元。落实银企合作项目98个,实际到位资金4.7亿元;核销、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2.9亿元,金融环境进一步改善。保费收入突破1.5亿元,理赔金额4600万元。挂牌出让经营性用地18宗,出让金总额8000万元。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增加值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5亿元,增长17.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1亿元,增长27.4%;电信业务总量1.04亿元,增长15.8%。邮政业在改革中获得发展,服务门类不断增多,投递速度继续加快。

年内发送函件112.80万件,特快专递信件4.75万件,特快专递物品1162件。通信业在激烈竞争中,市场仍然火爆。年内铁通、网通两大通信公司运营顺利,业务开展迅速。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5.32万门,增长14.1%;年内固定电话和无线电话新增3.14万部;年末电话用户数达到23.14万户,增长15.7%;年末电信宽带用户8619户,增长48.7%。200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88亿元,比上年增长57.1%,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亿元,同比增长43.6%。全县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对基础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银企关系进一步密切。200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0.81亿元,贷款余额25.94亿元。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7.1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06亿元。

赣榆县-经济发展

 

2007年,赣榆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34亿元,可比增长17.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56亿元,增长51.9%;实现财政总收入14.02亿元,增长7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30亿元,增长57.5%;农民人均纯收入5212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0元,增长24.7%。

1、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多年来,赣榆县积极整合国家、省、市财政支农资金,对优势产业发展进行扶持,不断加大对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海洋开发等特色产业培育力度,促其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2007年,全县粮食、蔬菜总产分别达48.8万吨和98万吨;新增高效农业10万亩,累计达34.7万亩;全年水产品总量达33.5万吨,同比增长5.5%。新发展规模养殖场66个,规模化养殖比重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工厂化养殖面积达35万平方米,浅海域养殖25万亩。
  
2、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2007年,赣榆工业战线克服利率上调、市场多变、融资较难等因素影响,实现了工业的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2.01亿元,增长24.7%,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5.24亿度,增长18.9%,占全社会用电量62.8%;工业入库税收3.1亿元,增长23%。新增规模企业61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07亿元,同比增长24.6%。
  
3、重大项目快速突破
赣榆县积极推行工业项目难题会办制度,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全力推动重特大项目投产达效。2007年,全县在库在建工业项目277个,计划总投资134.35亿元,本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66.77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中,总投资15亿元的新海石化、6.18亿元的嘉宝制管等亿元以上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金茂源生物科技、1.5亿元的瑞邦药业、1.1亿元的业事板业等2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

4、园区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赣榆全县上下牢固确立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及园区共建理念,不断加大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海洲湾生物科技园等四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园区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2007年,四大园区累计投入3.2亿元,新修道路28.8公里、污水管道39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7.9万平方米。到2007年末,四大园区共有项目82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80亿元。其中,近七成的项目均已竣工达产。
  
5、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赣榆县着力开展了“春季突破”、“六月攻坚”、“冲刺四季度、确保再夺冠”等主题招商活动,招商成果累累。全年引进内联项目18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29个,内联到位资金43亿元。新批外资项目32个,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在全市率先突破1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完成自营出口4500万美元,外经营业额395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8.9%、27.4%。
  
6、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2007年,全县民营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8132户,增长5.9%,总数达20321户;新增私营企业921家,增长2.3%,总数达3232家;新增注册资本26.4亿元,增长49.2%,总额达67.1亿元。
  
7、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平台
  
2007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86亿元,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8元,增长17.8%,在全市首家进入苏北前五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0.37亿元、贷款余额41.52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10.82亿元和8.51亿元。落实银企合作项目96个,协议贷款金额21.9亿元,到位资金10亿元,银企合作资金和存贷款增量均居全市第一。新增固定电话3800部、移动电话13.6万部、宽带用户8300户,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
  
8、科教事业稳步发展
  
赣榆县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义务教育、农民健康等工作,采取多项措施加以落实。2007年,投入780万元,实施科技项目13个;引进各类人才548名,其中硕士13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2%,高考本科上线3476人,实现全市“九连冠”,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451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78.2万人,参合率达97%,全年共发放合作医疗基金补助4980万元。
  
9、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赣榆县认真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1.8万个,新增城镇就业6008人、实现再就业234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全年培训劳动力3万人次以上,2431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