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是秋季开吗:语文大观园第十一期(鲜卑天子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21:01
语文大观园 2010.11
  目录:
  1、简单方便女2、经济适用男3、生男孩为什么叫“弄璋”4、生女孩为什么叫“弄瓦”5、弄瓦诗6、“大雅之堂”在何处7、唐僧寒山与拾得的经典对话8、汉字书法“一长”“四多”9、把聪明放在“褡裢”后面10、人、大、儿、天、夫11、西北娃的人生愿景12、居易不易13、孟子三乐14、贾平凹赞胡杨15、千里送鹅毛16、马芮改名17、“她”字来源18、“是”与“事”19、郭沫若诗论读书20、曾子三省21、橡皮人22、青蛙现象23、小小一撇改写历史24、沙叶新短文讽刺成语换字泛滥25、半字歌26、竹苞27、顾炎武说“国耻”28、贺卫方妙喻抄袭29、两首罗嗦诗30、字谜(十一)
  正文:
  11-1、简单方便女
  简单方便女又叫“四不女”:不做作,清爽简单,洗完脸一扎头发就能出门;不拜金,看淡金钱,能自己养活自己;不败家,奉行物美价廉的购物观,会持家过日子;不复杂,感情经历简单,不爱折腾。
  11-2、经济适用男
  经济适用男是指身高一般、发型传统,相貌过目即忘;性格温和,工资无偿上缴给老婆;不吸烟、不喝酒、不关机、不赌钱、不泡吧,无红颜知己;月薪2000~10000元,有支付住房首付的能力;一般从事教育、IT、机械制造、技术类行业的男人。
  11-3、生男孩为什么叫“弄璋”
  《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牀,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毛传:“半圭曰璋……璋,臣之职也。”诗意祝所生男子成长后为王侯,执圭璧。后因称生男为“弄璋”。一说指生下男孩子把璋给男孩子玩,璋是一种玉器,希望儿子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后人因此称生男孩为“弄璋之喜”。
  11-4、生女孩为什么叫“弄瓦”
  《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弄 : 玩耍,把玩:摆弄。唐孔颖达《疏》:“瓦,纺砖,妇人所用。”纺砖,古代妇女纺织所用,即在纺车下部压块砖。朱熹《诗集传》解“瓦”用意:“弄之瓦,习其所有事也。”即从小就教女孩知道纺线一类的事,“养舅姑、缝衣裳”,乃闺内本份,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也。后因称生女曰“弄瓦之喜欢。
  11-5、弄瓦诗
  刘骥是苏洵的友人,苏洵26岁时,妻子生第二个女儿,邀请刘骥赴宴。刘骥醉后吟了一首诗:去岁相邀因弄瓦,今年弄瓦又相邀。弄去弄来还弄瓦,令正莫非一瓦窑?”令正是对人妻子之敬称。
  此诗又见《笑林广记》。
  11-6、“大雅之堂”在何处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力主继承和恢复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在被贬谪涪州(涪陵)期间,他“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双峡诸诗,刻碑藏蜀中”。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听说后,专往请黄庭坚挥毫落墨,由他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全部工程竣工。黄庭坚为之题名曰“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认为杜诗与《诗经》《离骚》乃一脉相承,只有这些作品才是“大雅”之作,才有资格登堂入室。书写杜诗,刻碑建堂,是为了使“后之登大雅堂者,能以余说而求之”。此举一经传扬开来,震动诗坛文苑。此后,人们遂借能不能“登大雅之堂”来评说一件作品是高雅还是粗俗。
  11-7、唐僧寒山与拾得的经典对话
  寒山子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安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11-8、汉字书法“一长”“四多”
  汉字书法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成就之大,几乎不可方之于物。简而言之,可说“一长”、“四多”:历史长,长到与中国古代文明共舞;书体多,流派多,理论多,书家更多,多到不可以数量记之。
  以书体说,俗称真、草、隶、篆,却又未止于此。先是甲骨文字,又有大篆、小篆,继而隶书,继而行书,继而草书,继而楷书,而且并非你去而我来,而是你中常常有我,我中亦常常有你,正如友人相聚,个性不厌其显扬,故事不厌其繁多。形象言之,所谓行书如走,楷书如站,隶书如坐,草书如奔。或说行书如雅士游春,楷书如老僧禅戒,隶书如将军升帐,草书如战马狂奔。
  不但书体多,而且流派多。自钟、王开始,历代名家辈出。那些经典书家,可谓人自为派,派自为体。楷书大家中,欧、柳、颜、赵,名声巨大;草书巨擘中,怀素、张旭,光彩照人;行书名家,代有人出,而以羲之为圣,其地位,是虽千百年下,也无人可以企及。
  流派多,理论更多。但中国传统,不喜欢创立体系,也没有理论这个词,不但不讲理论,连理念都不讲,但见解极多,体味极深,看似就事论事,其实余韵无穷。中国文化传统,本不喜欢开门立派的,特别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之后,“派”的概念在学术层面,纷然凋落,日见其稀。昔日百家争鸣的盛况,已成明日黄花。但在书界—— 至少在书法界,却是另一种景象。不但各种书体纷呈,各种书学书论尤其纷呈,不但百花齐放,而且如长江后浪推前浪,日深日久,日久日无穷。
  不惟书法派系多,书人与书家更多。前有书圣王羲之,后有数不清的追随者,间或也有不少批评者,反叛者,不服其字其论其人者。追随者亦非唯书圣的马首是瞻,而是唯书法艺术的辉煌是瞻。且中国艺术,最重视师承,一日为师,终身是父。但历代书人,以其主旨而言,非以师命为命,而是以书法艺术为命。所以虽书圣在前,却有无穷的继承与创造在后。有固守风范者,有亦步亦趋者,有别开生面者,也有自成一家者。唐、宋、元、明、清,代有才人出,从而成就了中国古代绚丽的书法长卷。
  (史仲文《汉语是这样美丽的》)
  11-9、把聪明放在“褡裢”后面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弗洛德曾经讲过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约翰和汤姆是相邻两家的孩子,他俩从小就在一起玩耍。约翰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什么都是一点就通,他知道自己的优势,自然也颇为骄傲。汤姆的脑子没有约翰的灵光,尽管他很用功,但成绩却难以进入前十名,与约翰相比,他从心里时常流露出一种自卑。然而,他的母亲却总是鼓励他:“如果你总是以他人的成绩来衡量自己,你终生也不过只是一个‘追逐者’。奔驰的骏马尽管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呼啸在前,但最终抵达目的地的,却往往是充满耐心和毅力的骆驼。”
  聪明的约翰自诩是个聪明人,但一生业绩平平,没能成就任何一件大事。而自觉很笨的汤姆却从各个方面充实着自己,一点点地超越着自我,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业绩。约翰愤愤不平,以致郁郁而终。他的灵魂飞到了天堂后,质问上帝:“我的聪明才智远远超过汤姆,我应该比他更伟大才是,可为什么你却让他成为了人间的卓越者呢?”
  上帝笑了笑说:“可怜的约翰啊,你至死都没能弄明白。我把每个人送到世上,在他生命的‘褡裢’里都放了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我把你的聪明放到了‘褡裢’的前面,你因为看到或是触摸到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以致误了你的终生!而汤姆的聪明却放在了‘褡裢’的后面,他因看不到自己的聪明,总是在仰头看着前方,所以,他一生都在不自觉地迈步向上、向前!”
  每一个人都应该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11-10、人、大、儿、天、夫
  “人”字是象形字。《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大”字是象形字。像人的正面形,它有手、有脚。“大”字的最初意思是“人”,即“大人”,与“儿”字相区别。“《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
  “儿”是古文“人”字的变形。“儿”字的甲骨文写法像是小孩子张口哭笑。“儿”的本意就是“孩子”。
  “天”字,甲骨文,下面是正面的人形,上面是人的头。可见“天”的本意并不是与“地”相对的“天”,它的本意是指“头顶”。
  “夫”字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zān),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夫”高出“天”,可见男权社会,丈夫、夫君的地位之高。
  11-11、西北娃的人生愿景
  “你放羊做什么?”
  “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婆姨!”
  “娶婆姨做什么?”
  “生娃。”
  “生娃作什么?”
  “放羊。”
  11-12、居易不易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11-13、孟子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1-14、贾平凹赞胡杨
  在那样的风沙干渴中,可以整整地活一千年;死了,又可以挺挺地站立一千年;最后倒下了,又还可以不腐烂不散架,把自己的形态保持一千年!
  ——活着1000年不死,死了1000年不倒,倒下1000年不烂,这就是胡杨!
  11-15、千里送鹅毛
  原是说一个叫缅伯高的大理国使臣,背了只天鹅去长安进贡。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湖,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无奈之下,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将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湖失鹅,倒地哭嚎啕,上禀唐天子,可饶缅伯高?”
  缅伯高带着鹅毛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11-16、马芮改名
  电视剧《西游记》中沙和尚的饰演者马德华,原名“马芮(ruì)”。
  有一天,他因患重感冒,到一家很有名气的医院去看病。等了好久好久,值班护士才拿着挂号本在走廊里叫道:“马内!谁叫马内?”
  马芮见无人答应,心想:大概是叫我的吧。便走进门诊室。医生问:“你叫马内?”马芮只好随口答道:“是的,我叫马内。”
  到化验室抽血后,化验员高声吆喝道:“马苗,谁是马苗?你的血化验好了。”马芮不敢答应,但眼看化验室就要关门了,他便进去要化验单,女化验员不耐烦了:“你就是马苗呀,那你刚才是聋了还是哑了?”
  马芮到药房取药。药剂师隔着窗户尖声叫道:“马丙,马丙的药!”因有教训在先,这时马芮不敢怠慢,管他马内、马苗、还是马丙呢,抓起药就往注射室走去。
  注射室的女护士拿起注射单一看就笑了:“哟,这个病号叫马肉!马肉,该马肉啦。”马芮哭笑不得。
  经过那次看病的经历,马芮发现这个“芮”字被写字潦草的人写出来,很容易被认做别的字,再加上这个字很多人不会念,他想:在电视荧屏上出现的时候,不知还要闹出多少笑话呢!于是把名字改成:马德华。
  (摘自周有光著《周有光语文丛谈.语文闲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0)
  11-17、“她”字来源
  解释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陈寅恪
  “她”,应该说是这个世界的另一半。但“她”与“他”的相提并论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知道,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则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中的“伊”,就是一个典型的字眼。直到《新青年》杂志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
  关于刘半农与“她”的关系,不少人将其与《教我如何不想她》联系起来。不必讳言,“她”的诞生的确出自《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作者之手。这个《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创作又是以刘半农留学英伦为背景的。人在旅途,身处他乡,怀着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刘半农将个人的思乡感情与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编织在一起,写出了以“她”为物件的情诗。诗中写道: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目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目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漫漫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四个声声呼唤的“她”字,带着英伦留洋赤子如泣如诉的情感,漂洋过海回到了祖国,时值1920年的9月。英国伦敦的许多留学生都为刘半农的情诗所感动,众生吟颂。
  还有人在《新青年》上找到了刘半农白话文中第一次用“她”字的诗歌《一个小农家的暮》,以为这便是确凿的证据。你看:“她在灶下煮饭,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灶门里嫣红的火光,闪着她嫣红的脸,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慢慢地从田里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便坐在稻床上,调弄着只亲人的狗。”“她”和“他”分庭抗礼,显示出了男女性别的不同代称。因此,很多文章就又把1921年2月7日写于伦敦并发表于1921年8月1日9卷4号《新青年》上的《一个小农家的暮》,看作处女“她”。
  (摘自周有光著《周有光语文丛谈.语文闲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0)
  11-18、“是”与“事”
  “是”与“事”是同音字。前者,多指“正确”、“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后者多指“事情”,一般很容易区分,如:实事求是。但在下列语境中很难一锤定音。
  “国事”?“国是”?
  “国事”指的是国家重大事务,“国是”指的是国家大事,国家的大政方针。所以,“在进行国事访问”和“共商国是”中要使用不同的“shi”。
  我们都知道,在“惹事”中用“事”肯定正确,那么,是“惹事生非”,还是“惹是生非”?
  准确结论是“惹是生非”,为什么呢?
  汉字,就是这样耐人寻味!
  11-19、郭沫若诗论读书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与鲁迅先生一样,郭沫若也是先学医后从文的。郭老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他对读书的看法,能给我们启迪。
  郭沫若先生在《读<随园诗话>札记》里,曾写过一首诗:
  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
  牛吃草而出奶,树吸壤而生漆。
  破其卷而取神,吮其精而去粕。
  融宇宙之万有,凭呕心之创作。
  他认为读书就像“蚕食桑”、“蜂采花”、“牛吃草”、“树吸壤”一样,通过消化吸收才能把桑叶变成丝,把花粉酿成蜜,把青草化为奶,把养分变成漆,收到成效,获得有价值的东西。要消化吸收,做到“破其卷而取神,吮其精而去粕”,就须熟读深思。 
  11-20、曾子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忠心耿耿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11-21、橡皮人
  《橡皮人》是王朔1986年发表的一篇小说。橡皮人作为一种社会人格,今天的解释是:“那些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
  11-22、青蛙现象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摘自小猫的QQ空间)
  11-23、小小一撇改写历史
  1930年5月,中原大地上爆发了国民党党内大战。以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在河南省南部拉开战争序幕,双方共投入了一百多万兵力。
  战前,冯玉祥与阎锡山约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集中兵力歼灭蒋军。然而,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把“沁阳”写成“泌阳”,多写了一撇。无巧不成书,泌阳也是河南省的一个县,只不过,沁阳在黄河北岸,而泌阳却在河南南部桐柏山下,两地相距数百公里。冯玉祥的部队依据命令错误地开进泌阳,没能和阎锡山的部队会合,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时机,让蒋军夺得了主动权,致使冯、阎在后面的作战中处处被动挨打,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当时参谋不多写那一撇,冯、阎联军得以顺利会师,中原大战的结局可能就会改写,历史也可能会呈现另一幅画卷。
  11-24、沙叶新短文讽刺成语换字泛滥
  作家沙叶新曾写了一篇短文来讽刺这种成语换字的泛滥。他写道:一日,在报上看到一则痔疮新药的广告,广告用语四个大字“痔者必得”非常醒目……夜有所梦,梦中,我去这家“痔者必得”的痔药厂购买新药。只见厂内黑压压的一片,全是痔同道合、踌躇满痔者,煞是壮观。厂长出来接待,并痔辞:“同痔们,你们好!我代表’痔者必得’全体职工欢迎大家。痔疮是常见病、多发病,不但老年人老骥伏枥、痔在千里,青壮年也壮痔凌云,就是小孩也有痔疮,有痔不在年高嘛!如今是十男九痔,十女九痔,无所不痔,无微不痔,不久就要全民所有痔!所以我厂全体同痔,斗痔昂扬,专心致痔,终于有痔者事竟成,研痔成功了’痔者必得’特效药,欢迎诸位试用!”于是我和同痔们都争相购买“痔者必得”,并立即服用。梦醒后,我发现我的痔疮并未见好,肛门部位仍然淋漓尽痔!
  11-25、半字歌
  清代诗人李密庵曾写过一首很有名的《半字歌》。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禅,半士半姻民眷。半粗半雅瓷器,半花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新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桑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半扇负颠翻,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11-26、竹苞
  纪晓岚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翰林院学士,不仅通经晓史、能诗善文,而且生性幽默诙谐。他蔑视权贵,常以一些意想不到的妙招讽刺王孙权贵。
  有一次,当朝尚书和珅为了附庸风雅,在他府宅的后花园修建了一座书亭,并请纪晓岚为它题匾。纪晓岚一向厌恶和和珅媚上欺下、奸猾狡诈、贪得无厌,又早就知道和和珅的几个儿子全都是胸无点墨的纨绔子弟,便有意戏弄一下,挥笔写下了“竹苞”两个字。和和珅看了,以为纪晓岚是取“松茂竹苞”的意思,倒正合了书亭四周翠竹青郁、林叶茂盛的景色。和和珅大赞这两个字妙极、巧极,还找工匠把这两个字精雕细刻,悬挂于书亭上。
  过了些日子,乾隆皇帝来到和和珅府上,看见他新修的书亭。和和珅兴致勃勃地看着书亭上的匾额赞不绝口,告诉皇帝这是纪晓岚所题。乾隆皇帝抬头看了看匾额上那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突然仰天大笑。
  和和珅被笑得莫名其妙,不明就里。乾隆忍住笑,指着那两个字说:“和爱卿,这是纪学士在嘲笑你呀!”和和珅又抬头细看。乾隆解释说:“竹苞,拆开来看,不就是个个草包之意吗?纪学士在嘲讽你呢。”和和珅气得哭笑不得,又无法发作。
  11-27、顾炎武说“国耻”
  顾亭林《日知录》中引《管子•牧民》四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顾氏对此进一步解释说:“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11-28、贺卫方妙喻抄袭
  法学教授贺卫方说:抄袭这事就像怀孕,要么怀了,要么没怀,不能说怀了一点点。
  11-29、两首罗嗦诗
  北宋有一首题为《宿山房即事》的诗,可谓废话连篇,称得上罗嗦诗的“代表作”:
  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啼子规。
  “一个”、“孤”、“独自”都是在说一个人,“关门”、“闭户”、“掩柴扉”都是同一个动作,“半夜”、“三更”、“子时分”指同一个时间,“杜鹃”、“谢豹”、“子规”都是指一种鸟,俗名叫布谷鸟。 四句二十八个字,除去重复部分,仅十二个字就能说明表达清晰:
  孤僧归,掩柴扉。半夜时,杜鹃啼。
  明代冯梦龙所编《古今谭概》中一首题为《咏老儒》的诗,敢与《宿山房即事》一比“罗嗦”!该诗曰: 
  秀才学伯是生员,好睡贪鼾只爱眠。
  浅陋荒疏无学问,龙钟衰朽驻高年。
  该诗四句,亦极尽罗嗦之能事:首句之“秀才、学伯、生员”,同一意思;次句之“好睡、贪鼾、爱眠”,亦然!三句之“浅陋、荒疏、无学问”,皆“无知”;末句之“龙钟、衰朽、驻高年”,都言“老”!该诗缩写,仅需八个字:
  好睡秀才,到老无知!
  据“百度”说:罗嗦诗又叫重复诗,是有意重叠同意词,造成一种甚有诗味的意境,更能表达一种幽默。
  (耿小猫荐)
  11-30、字谜(十一)
  101、判决无罪
  102、见人就笑
  103、来者不善
  104、两点一直,一直两点
  105、林务大臣
  106、近朱者赤
  107、门里阳光照,门外雨飘飘
  108、建国方略
  109、昨日之日不可留
  110、洞裏会郎君 
  (上期答案)
  91、十日谈(询)
  92、云随雁字悬(会)
  93、一个不出头,两个不出头,三个不出头,不是不出头,就是不出头(森)
  94、三狡兔(究)
  95、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洳)
  96、上下要节约开支(卉)
  97、寸草沐春晖(莳)
  98、一百条蜈蚣(趸)
  99、虞美人(翣)
  100、Good morning(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