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种香菜的方法:施工质量控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24:12

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是施工管理的中心内容之一。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的实施与改进、施工规程的制定与贯彻、施工过程的安排与控制,都是以保证工程质量为主要前提,也是最终形成工程产品质量和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保证。

一、 施工质量控制的任务

施工质量控制的中心任务是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监督工作体系来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标准和等级要求。根据工程质量形成的时间阶段,施工质量控制又可分为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其中,工作的重点应是质量的事前控制。

1. 质量事前控制
    (1) 确定质量标准,明确质量要求。
    (2) 建立本项目的质量监理控制体系。
    (3) 施工场地质检验收。
    (4) 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5) 检查工程使用的原材料、半成品。
    (6) 施工机械的质量控制。
    (7) 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2. 质量的事中控制
    (1) 施工工艺过程质量控制:现场检查、旁站、量测、试验。
    (2) 工序交接检查:坚持上道工序不经检查验收不准进行下道工序的原则,检验合格后签署认可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3) 隐蔽工程检查验收。
    (4) 做好设计变更及技术核定的处理工作。
    (5)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分析质量事故的原因、责任;审核、批准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技术措施或方案;检查处理措施的效果。
    (6) 进行质量、技术鉴定。
    (7) 建立质量监理日志。
    (8) 组织现场质量协调会。

3. 质量的事后控制
    (1) 组织试车运转。
    (2) 组织单位、单项工程竣工验收。
    (3) 组织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评定。
    (4) 审核竣工图及其它技术文件资料,搞好工程竣工验收。
    (5) 整理工程技术文件资料并编目建档。

二、 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1. 施工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
    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应对工程建设对象的施工生产进行全过程、全面的质量监督、检查与控制,即包括事前的各项施工准备工作质量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控制,以及各单项工程及整个工程项目完成后,对建筑施工及安装产品质量的事后控制。

2. 施工质量控制的途径
    在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审核有关文件、报表,以及进行现场检查及试验这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1) 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

1) 审查进入施工单位的资质证明文件。
    2) 审查开工申请书,检查、核实与控制其施工准备工作质量。
    3) 审查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计划,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4) 审查有关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质量证明文件(出厂合格证、质量检验或试验报告等),确保工程质量有可靠的物质基础。
    5) 审核反映工序施工质量的动态统计资料或管理图表。
    6) 审核有关工序产品质量的证明文件(检验记录及试验报告)、工序交接检查(自检)、隐蔽工程检查、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查报告等文件、资料,以确保和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
    7) 审查有关设计变更、修改设计图纸等,确保设计及施工图纸的质量。
    8) 审核有关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等的应用申请报告后,确保新技术应用的质量。
    9) 审查有关工程质量缺陷或质量事故的处理报告,确保质量缺陷或事故处理的质量。
    10) 审查现场有关质量技术签证、文件等。

(2) 质量监督与检查

现场监督检查的内容有:

1) 开工前的检查。主要是检查开工前准备工作的质量,能否保证正常施工及工程施工质量。
    2) 工序施工中的跟踪监督、检查与控制。主要是监督、检查在工序施工过程中,人员、施工机械设备、材料、施工方法及工艺或操作以及施工环境条件等是否均处于良好的状态,是否符合保证工程质量的要求,若发现有问题应及时纠偏和加以控制。
    3) 对于重要的和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还应在现场进行施工过程的旁站监督与控制,确保使用材料及工艺过程质量。
    4) 工序的检查、工序交接检查及隐蔽工程检查。在施工单位自检与互检的基础上,隐蔽工程须经监理人员检查确认其质量后,才允许加以覆盖。
    5) 复工前的检查。当工程因质量问题或其他原因停工后,在复工前应经检查认可后,下达复工指令,方可复工。
    6) 分项、分部工程完成后,应检查认可后,签署中间交工证书。

(3) 现场质量检验工作的作用

要保证和提高工程施工质量,质量检验与控制是施工单位保证施工质量的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质量检验的主要作用如下。

1) 它是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2) 质量检验为质量分析与质量控制提供了所需依据的有关技术数据和信息。
    3) 保证质量合格的材料与物资,避免因材料、物资的质量问题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
    4)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及时判断质量,采取措施,防止质量问题的延续与积累。
    5) 在某些工序施工过程中,通过旁站监督,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某些检验手段及所显示的数据,可以判断其施工质量。

(4) 现场质量控制的方法
施工现场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就是采用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和七种工具。

1) 四个阶段
    质量管理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即计划、执行、检查和措施,简称PDCA循环。

    PDCA循环的特点有三个:
    ①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如图8-5所示。在PDCA循环中,一般说,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
    ②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象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质量管理,经过一次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如图8-5所示。
    ③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这是因为在一个循环中,从质量目标计划的制定,质量目标的实施和检查,到找出差距和原因。

2) 八个步骤
    为了保证PDCA循环有效地运转,有必要把循环的工作进一步具体化,一般细分为以下八个步骤。
    ①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②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因素。
    ③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④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措施,提出行动计划,并预计改进的效果。
以上四个步骤是“计划”阶段的具体化。
    ⑤质量目标措施或计划的实施,这是“执行”阶段。
在执行阶段,应该按上一步所确定的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并给以人力、物力、财力等保证。
    ⑥调查采取改进措施以后的效果,这是“检查”阶段。
    ⑦总结经验,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系统化、条例化,使之形成标准或制度,纳入到有关质量管理的规定中去。
    ⑧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到下一个循环。
最后两个步骤属于“措施”阶段。

3) 七种工具
    在以上八个步骤中,需要调查、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常用的七种工具是:排列图、直方图、因果分析图、分层法、控制图、散布图、统计分析表等。

 (5) 施工质量监督控制手段

施工质量监督控制,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手段。
    1) 旁站监督
    2) 测量
    3) 试验
    4) 指令文件
    5) 规定的质量监控程序

三、 质量事故原因分析

1. 常见的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的原因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违背基本建设规律
    基本建设程序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及其客观规律的反映,但有些工程不按基建程序办事。
    (2) 地质勘察原因
    诸如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或勘探时钻孔深度、间距、范围不符合规定要求,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不能全面反映实际的地基情况等,从而使得或地下情况不清,或对基岩起伏分布误判等,它们均会导致采用不恰当或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或墙体开裂、破坏,或引发建筑物倾斜、倒塌等质量事故。
    (3) 对不均匀地基处理不当
    对软弱土、杂填土、冲填土、大孔性土或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粘土、岩溶、土洞、岩层出露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也是导致重大事故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特点,从地基处理、结构措施、防水措施、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加以治理。
    (4) 设计计算问题
    诸如盲目套用图纸,采用不正确的结构方案,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或变形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以及计算错误等,都是引发质量事故的隐患。
    (5) 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6) 施工与管理问题
    (7) 自然条件影响
    空气温度、湿度、暴雨、风、浪、洪水、雷电、日晒等均可能成为质量事故的诱因,施工中应特别注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

2. 质量事故原因分析
    由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众多,所以引起质量事故的原因也错综复杂,应对事故的特征表现,以及事故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工程质量事故原因分析可概括为如下的方法和步骤:
    (1) 对事故情况进行细致的现场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与掌握质量事故或缺陷的现象和特征。
    (2) 收集资料(如施工记录等),调查研究,摸清质量事故对象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及面临的各种情况。
    (3) 分析造成质量事故的原因。根据对质量事故的现象及特征,结合施工过程中的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和判断,找出造成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对于一些特殊、重要的工程质量事故,还可能进行专门的计算、实验验证分析,分析其原因。

四、 质量事故的处理

1. 施工质量事故处理程序
    施工质量事故发生后,一般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处理,如图8-6所示。

图8-6 质量事故分析处理程序

(1) 当出现施工质量缺陷或事故后,应停止有质量缺陷部位和其有关部位及下道工序施工,需要时,还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同时,要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2) 进行质量事故调查,主要目的是要明确事故的范围、缺陷程度、性质、影响和原因,为事故的分析处理提供依据。调查力求全面、准确、客观。
    (3) 在事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正确判断事故原因。事故原因分析是确定事故处理措施方案的基础。正确的处理来源于对事故原因的正确判断。只有对调查提供的充分的调查资料、数据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后,才能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找出造成事故的真正原因。
    (4) 研究制订事故处理方案。事故处理方案的制订应以事故原因分析为基础。如果某些事故一时认识不清,而且事故一时不致产生严重的恶化,可以继续进行调查、观测,以便掌握更充分的资料数据,做进一步分析,找到原因,以利制定方案。
    (5) 按确定的处理方案对质量缺陷进行处理。
    (6) 在质量缺陷处理完毕后,应组织有关人员对处理结果进行严格的检查、鉴定和验收。

2. 事故处理方案的确定
    一般的质量事故处理,必须具备以下资料。
    (1) 施工质量事故有关的施工图。
    (2) 与施工有关的资料、记录。 。
    (3) 事故调查分析报告。

3. 质量事故处理的鉴定验收
    事故处理的质量检查鉴定,应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必要时还应通过实际量测、试验和仪表检测等方法获取必要的数据,才能对事故的处理结果作出确切的检查结论,和鉴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