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籽的功效:公元2011 上海的公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0:58:49
自1868年上海出现第一座“PublicPark”(即黄浦公园),143年来,城市公园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大浪潮一同起起伏伏。时至今日,上海的公园已扩展至150余座。郊游去共青森林公园、唱K去复兴公园、喝咖啡去静安公园、拍古装照去桂林公园、看烟花去世纪公园……相亲,当然在人民公园。公园的概念在扩展,它与城市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趁着秋高气爽,冬日未满。出发,去公园!

周三傍晚,黄浦江边阵阵凉意,游客小夏抱着书包坐在面江的台阶上,听着音乐发呆。在她的面前,由人民英雄纪念碑始,宽阔的外滩观景平台从外白渡桥一路延伸至十六铺码头。“喜欢这里,老建筑,老味道。”她沉浸于外滩建筑日暮时分的时光穿越。
小夏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一周前,她作为交流生来到上海学习,这是她在沪的最后一夜。“明天就要走了,所以今天来看看黄浦江的日落。”她和其他游客一样,完全不知道脚下这块地其实属于上海最早的公园——黄浦公园。
1868年8月8日,当时殖民上海的英国人在原吴淞江和黄浦江交汇处的滩涂上建起了一座欧式花园,有大草坪和林荫道,名曰“Public Park”,中文名译为“公共花园”、“公花园”或“外国花园”。这是上海滩上的第一座“公园”,其最初仅供周边银行的洋人中午散步、休闲之用,还有面江长凳可以小坐。它那臭名昭著的规定——华人(除西人用仆)与犬不得入内,赤裸裸宣告着当时公园对华人的歧视。
“经过一百多年间的多次改建,现在的黄浦公园已经与滨江新外滩融为一体,完全看不出当年园林的样貌了。”公园专家吴成说。对此小夏并不在意,她只关心这座城市是否愿意接纳自己,“毕业后想来这里工作。”
根据2010年的统计,上海共有城市公园148座、镇级公园32座,其中绝大多数免费开放。从市中心到郊区,从居民区到CBD,不论身在何处,公园就在身边。

租界风云 1843年~1949年
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开始了漫长的租界时期。上海公园的历史,也在此诞生。最初的它们,有着一个特殊而鲜明的印记:租界公园。
复兴公园:法式典范
关键词:优雅、精致、马恩雕像、旋转木马
位于曾经的法租界,复兴公园是上海法式公园的不二代表。很多人第一次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里,很多人第一次坐旋转木马也是在这里。
“就是现在钱柜的地方,好像是上海最早的旋转木马。”刚结束聚会从钱柜走出来的吴绵说,因为拆除了旋转木马,这个生于1975年的女生对钱柜着实生了一段时间的气,“小时候经常来,到复兴公园就直奔木马,我最喜欢黑色那匹!”纵使上海早已有迷你、双层、镜式各色旋转木马无数,吴绵仍然对儿时无甚花样的复兴公园旋转木马牵念不已。“每个月买张5元的月卡,就天天免费了。”物价飞涨的当今,公园却逆向而行,“没想到现在不要钱,都免费开放了。”
马恩像则是另一个吴绵记忆深刻的所在,“大概八九岁的样子,爸爸指着雕像跟我说,'喏,这是马克思,那个是恩格斯’,小孩脑袋转不过来,我老分不清谁是谁,”她回忆:“长大再到这里看雕像,感觉又不一样。”除了怀旧情绪,“还看出了革命友情以外的各种情。”吴绵大笑。
年轻人看到的是童年,老年人看到的则是那份传承已久的悠扬气质。“这里是法国人造的,老有名的。”王来珍阿姨说。王阿姨今年59岁,就住在百米之遥雁荡路上,平均每天要去逛两趟,“早上去锻炼,下午去喂猫。”白天的复兴公园常见老人打拳跳舞,晚上又是另一番景象,“那边开了酒吧,晚上好像人满多的。”她指了指大花坛的方向,在这类按照典型法国式样建造的花坛里,种植着各色月季,花坛后晚上的复兴公园是王阿姨所陌生的。
复兴公园是上海开辟最早的公园之一,初名“顾家宅公园”,也称“法国公园”,主体风格具有浓郁的法式特征,树木繁茂,法国梧桐遍布每个角落。“复兴公园的大草坪地下当时其实是一个大水库,因为浇筑了水泥,没法种植树木,所以只能铺草坪。”吴成揭开王阿姨们也不知道的“复兴八卦”。
地处淮海路,前面新天地,临近思南公馆法租界的小洋房,十里洋场。即使是新增加的设施也是小心翼翼契合着一脉相承的法式精致,“葡萄架是后来造的,老早没有的。”王阿姨所指立着一排黑色的铁艺拱门状立架,“天热更好看,上面爬的都是叶子。”
白天闲庭信步,夜晚歌舞升平。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中山公园:英日中的园林“拼盘”
关键词:大理石亭、英式、日式园林、嘈杂
下午3点走进中山公园,人竟然出奇的多。
一群年轻人屁股下垫着“婚庆展”的袋子打牌;几十个老头围住两棵老树看下棋;几个年轻妈妈推着童车寻找合适的空地好让孩子翻滚、乱走;虽然竖着“养草期间请勿入内”的木牌,大叔们仍提着风筝线在肖邦像伫立的英式大草坪边比赛谁放得高,引来“红袖章”一阵“嘘嘘”的哨声;那座1935年移入园内的大理石亭子前,更有几十个中年阿叔阿姨跟随音乐翩翩起舞;还有不少下班、放学的人三三两两走捷径,从后门穿到前门坐地铁回家……
这座被专家认为“租界时期风格保存最完整”的公园,在年轻一代眼里却是“杂乱、总觉得里面好土哦”。
中山公园的前身是私人花园别墅,1860年由在上海创办“兆丰洋行”和地产公司的英国人霍格出钱建造。
1913年,公共租界的“娱乐基金托管会”向其最高权力机构——工部局提议购买此园和附近土地,作为公共娱乐场所,称为“兆丰公园”、极司菲尔公园(JessfieldPark)。
“除了附近居民,很多喜欢'兆丰公园’的老上海经常会来,近期正要翻新改造。”工作人员指着入口附近的施工区说。
她介绍,中山公园最早的风格以英式园林为主,如大草坪,而“东假山”则具日本庭园风格,因为“这里曾被日本人占领过”。
“中山公园里面以前还有个小动物园呢。”吴成说,当时有钱人家收到别人送的两只仙鹤、或一头狮子,家里养不了就送去租界公园。“后来都合并进西郊公园了。”
襄阳公园:淮海路的歇脚地
关键词:教堂、喷水池
从淮海路另一头一路逛过来的人们,看到襄阳公园总会不自觉松一口气——吃着鲜肉月饼,拿着奶茶、小栗王,步行到这里,在参天梧桐下的长椅上坐一坐,襄阳公园实在是“及时雨”般的出现。
天气好的周末,襄阳公园的人非常多,小朋友钓鱼的钓鱼,坐小飞机的坐小飞机,玩得不亦乐乎;大一点的孩子被父母带来写生——喷水池后露出对马路上东正大教堂的五个标志性圆顶,曾在无数写生作品中出现。
襄阳公园于1941年由公董局建成,1942年对外开放,陆续用过“兰维纳公园”、“杜美公园”、“泰山公园”、“林森公园”为名,直到1950年才定为“襄阳公园”并沿用至今。
租界公园两三事
音乐台:1922年,公共租界成立了职业化的“工部局交响乐”,演出质量高,有“远东第一交响乐”之称。为此,工部局在当时三个主要租界公园建造了露天音乐台,即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和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每年六七八月的傍晚,都有“消夏音乐会”,演奏诸如柏辽兹、施特劳斯、贝多芬等名家的作品。
兆丰公园的音乐厅下设1800个帆布躺椅,厅前草坪共可容纳4000人。因为音响效果最好,收费也贵,“一元和五角”,而虹口公园则是“四角和两角”。后均在战乱中被拆毁。
兵营:“租界公园的重要功能是兵营。”复兴公园入口处笔直宽阔的梧桐树道,最初就是为方便法国士兵连排通过、操练队列所设计。当时,每个租界公园的旁边都有兵营,作为该租界地区的武装力量驻扎。除了复兴公园的梧桐道,当时的虹口公园也设有练靶场,而中山公园老办公室的那一排砖结构平顶房,原先就是英国的兵营。


同时期的它们……1868年,公共花园;1905年,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1908年,复兴公园;1916年,高尔夫球场(今西郊动物园);1920年,法商总会(今花园饭店)等
“人民”公园

1927年~1949年,战事不断,公园建设随之停止。
1949年,上海共有遗留公园14个。至1959年,长风公园、和平公园、西郊动物园等相继建起,带有“大跃进”时期特色。
改革开放头20年间,更多公园跟随社区而建,如沪太新村的沪太公园,规模不大,但“有规划了”。
人民公园:自发的附加功能
关键词:市中心、相亲
繁华的商业市中心历来寸土寸金,但即使在这样的地段,作为公共设施的公园依然在商业中心诞生之初就被一并考虑在规划中。由跑马地改建的人民公园,对很多上海中年市民来说早已不仅仅停留在休闲绿化的场所,早些年以“英语角”著称,近几年则凭借“相亲角”声名远扬。人民公园的功能就像市场经济,以何种面目出现都由来公园的市民们决定。
为儿女大事忧心忡忡的家长们不约而同周末出发,“周六周日,还有节假日,很早就有人来的。”清洁阿姨说,而平时的工作日,这里则恢复一片公园的面貌,安静悠然。“你们来拍要天热的时候,前面那个小湖里夏天有很多荷花,经常有人跟你们一样拿着很大的照相机来拍的。”清洁阿姨误将摄影记者当做摄影爱好者,热心向记者推荐公园里的“人气摄影地”。
人民公园在上海公园中的地位独一无二,1950年9月7日,解放后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代表市政府宣布将跑马厅的南半部建造为人民广场,北半部改造为人民公园,并亲自为公园题名。打开上海地图,人民公园几乎位于正中心,东临南京路步行街,西接大剧院,北望国际饭店,南接人民广场,毗邻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素来享有“城市绿肺”之称。
2009年,人民公园加建了游乐园,类似飞椅、海盗船、旋转木马、碰碰车等游艺设备俱全,只是尺寸比常规的小了一圈。“地方比较小,小孩玩得比较多。”售票员说这里的票价也很“迷你”——五元钱。只是平时前来要碰运气,游艺机们也轮休,并不是每天全部开放。
年轻人更爱公园里的现代艺术馆和餐馆。“10月份来看过动画展!”两个学生样的女生挽着手臂笑嘻嘻说,“那里还有个餐馆,推开窗就是一片湖,景色很好。”

桂林公园:这里“最古典”
关键词:桂花树、古典亭阁
去桂林公园的那天,阳光甚好,晒得人暖洋洋。踏入园内,就听得这边京胡咿呀、那边票友开嗓。但与中山公园的嘈杂不同,桂林公园虽然游客不少,但总体氛围慵懒安逸。
可惜著名的满园桂花树已经过了盛放的时节,据门卫称,每年的十月上旬时满园飘扬桂花香。但眼下,银杏叶正闪着金黄,巨大浓密的百年松柏像平地升起的一股翠云。
阳光灿烂处,有同好者提溜着鸟笼前来聚会,挂在树上、叠在石桌上,听着啾啾鸟鸣喝着茶。另一拨牌友则临水“开战”,引来几个老外举着相机一通拍。前者毫不在意,打完一副牌还关心起老外:“你穿拖鞋冷伐?”
突然,两个“奇装异服”的年轻人闯入镜头,日漫人物的打扮一白一黄,不少上年纪的人一路目光追随。“我们是Cosplay的爱好者,今天特地来这里拍照的。”打扮得像“日本孙悟空”的男生说。“在上海拍古装照一般都会来桂林公园,这里布置比较古典。”Cosplay者的同伴告诉记者。
他口中的“古典公园”,前身是上海黑帮大佬黄金荣的私人别墅,又名黄家花园,最初仅桂花树就种有600棵。1931年11月举行落成典礼时,张啸林担任总管,杜月笙负责接待,个个是响当当不好惹的人物,当日进园子祝贺观光者多达5000人。经历几次战火洗涤,这个私园解放后被辟为公园。
当日的黄家花园里,有蒋介石的题词,有仿帝王大殿的四教厅,有主仆避夏时学唱京昆的静观庐(今鸳鸯楼),今日依旧可见。而一进园门的那条长长的龙墙通道,亦让人联想起黄金荣“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
衡山公园:室外练琴地
关键词:徐家汇、衡山宾馆
地处寸土寸金的徐家汇商业圈,说起这里的公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近年新建的徐家汇绿地。其实早在1935年,位于衡山路广元路口的衡山公园就已经建立,原名为“贝当公园”。此后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它作为公园始终存在,并且一直都有自己的忠实“粉丝”。
即使常逛徐家汇的人,提到衡山公园也是一头雾水的表情。和衡山宾馆隔街相望的衡山公园门面狭小,装饰低调,很容易就被错过。但如果走进去,则又豁然开朗。1965年之前,这里曾作为儿童公园和以盆景为特色的公园。1987年改造园内局部地形,铺设了草坪,开辟了儿童乐园,改建了公园大门、围墙,增设了雕塑,重新对外开放。
“今天去音乐学院那边买点乐谱,然后就过来了。”崔先生放下琴弓对记者说。走近公园内的假山,远远就传来一阵巴赫《小步舞曲》的小提琴声。“一、二、三,开始。”崔先生一声令下,和对面的陈先生又一起演奏《雪绒花》,“双重奏更好听,两个人一起练也更加有意思。”
作为琴友在公园练琴相识的两人都是老三届,一个50年生,一个53年生,同样上山下乡,同样热爱小提琴。“都是自己学的,没人教,那时候业余生活多枯燥啊,在旧货商店淘到把琴就自己摸索着拉,曲子也是固定的,样板戏。”两个琴友笑谈当年的学琴生涯。忙过半辈子,退休后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拉喜欢的曲子,崔先生的谱子全部是曾经想拉而不得的西方古典乐曲。“他练得多,一天五六个小时,”陈先生说。“我们来了之后就'霸占’了这里”,陈先生指指小山后这块蜿蜒曲折的“风水宝地”,“把人家唱戏的、下棋的都'赶走’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周日的午后,阳光透过镂空六角形砖砌而成的墙面洒在他们的小提琴上,“公园里练琴,也不会吵到别人,空气又好,心情也舒畅。”两人不约而同说。
绍兴公园:迷你桃花源
关键词:绍兴路、昆剧、袖珍
如果有“上海最小公园”的评比,绍兴公园肯定能进入前三甲,上海很多小区里的公共绿地可能都要比它大三分。但凡去过的人形容它,一个“小”字似乎还不足以表达,“小小的公园”才终于能说清。但对于绍兴路来说,这样一个袖珍公园却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小,却五脏俱全——假山、亭台、池塘、园林、流浪猫应有尽有。保持了很多旧时候老公园的感觉,和文艺气息浓厚的绍兴路相得益彰。
1951年建成公园开放,很长一段时间内曾作为儿童公园。所以不少“70、80后”回忆起绍兴公园,脑海中立即浮现的是滑滑梯和跷跷板。本世纪初,绍兴公园逐渐以戏曲为主题,不大的角落里劈出一片脸谱墙,刘关张、曹操、钟馗等著名脸谱系数在内。
游园的老先生四处围作一堆下棋,老太太则爱健身器材。假山上的流浪小奶猫下不来喵喵叫,不断有带着孩子放学来的家长、前来散步的老外前去“营救”,热闹非凡。
不过,遇到下雨天在绍兴路上走,公园里没有人。突然就能知道,什么叫做“桃花源”了。
光启公园:中西合璧
关键词:徐光启、徐家汇、天主教堂
光启公园坐落在徐家汇,比什么公园都天经地义——明代杰出的科学家、曾与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合译《几何原理》的徐光启生于此地,徐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徐家汇”的地名也就此约定俗成。
光启公园原为徐光启墓地,共有10个墓穴,葬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是四个孙子夫妇。1978年辟为南丹公园。后为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改名光启公园。
一进门就是中式风格浓郁的牌坊,前端立有石碑、石人、石马、华表,完全的明代风格,迷你版的南京明孝陵。但同时,又立有十字架——徐光启42岁时入天主教。公园不大,来者也不全知道这里的前尘往事,常有小孩子顽皮,在巨大的墓山上追逐奔打,只听大人一声喝:“不要疯,这是徐光启的墓!”——效果比什么打骂都好,小朋友立刻乖乖下来,然后听爸爸妈妈讲述徐光启其人——很多人就是这样开始了解历史的。
同时期的它们……1951年,绍兴路儿童公园、复兴岛公园;1954年,西郊动物园;1955年,静安公园;1958年,长风公园、桂林公园、淮海公园、漕溪公园;1959年,和平公园
新时代的公园

上海的公园建设进入了新的繁荣期。大型公园、广场公园(延中绿地)等不同形式开始出现,而古城公园、徐家汇公园等,都是在旧房拆迁后新建在黄金地段的城市公园。这个时期,公园被纳入城市规划中。2005年,122座公园免费开放。
世纪公园:初尝自负盈亏
关键词:企业化、时尚、大型活动
工作日的世纪公园里空空荡荡,与双休日的喧闹形成强烈反差。因为紧靠世纪公园、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附近的地块慢慢升值,诸如联洋国际社区。“这个公园是1994年开挖的,当时浦东这一片全部是农田,后来周围才慢慢建起楼盘,房价越来越高。很多人都是冲着世纪公园来这里买房的,推开窗就能看到一片绿色和湖水。”自开园就在此工作的孙嘉忆回忆。
“上海市区的公园大多是曲径通幽,而世纪公园是纯西化的设计。当初我们看到图纸,林荫路要造那么宽,大草坪、大舞台,整个一览无余,有点不能接受。但英国设计师说:以后你们就知道,举办大型活动很派用场。”孙嘉忆如今感到,幸亏有了英国人的坚持,才带来如今的热闹和收益。
世纪公园是上海第一个走企业化道路、自负盈亏的公园,“是浦东新区的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和区政府一起办的”,即陆家嘴集团。所以在2000年全部开放至今,一直收着门票。
企业化公园的利弊相间。“优点是灵活、有活力、有动力”,会更注重园林的维护和环境布置,更积极创办、引入各类有趣时尚的活动,比如每年的烟花节、花展和各类大型活动如“青年创意日”、“创意集市”等。但缺点是“依然要尽一部分行政责任义务,比如门票不能涨;没有政府补贴,所有维护费用自己掏钱。”孙嘉忆说。
眼下,世纪公园一年的养护成本约3000万元,收益来源的大头则是门票——不算月票收入,年人流量约100万,即1000万。此外,收益还包括场地租赁费、商业收费(如拍商业电影和广告等)、树木认养费等。“周一到周五外地游客多,周末大多数是上海人。”与其他公园相比,世纪公园的游客更年轻化、更时尚。“我们也是生态公园,安静,商业气息不太浓。”
南园公园:独隐于江
关键词:滨江、世博会、改建
没有复兴公园的历史悠久,没有太平桥的闻名遐迩,没有淮海公园的川流不息,甚至有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南园公园”这个地方。“这里老早就有的,用途变过很多次。”南园公园的保安告诉记者。史料记载,此地原系闽南同乡泉漳会馆旧址,习称南园。曾办过中学、开过党代会、建过农场,直到1957年,它才与公园挂上钩。
今天看到的南园又是另一番景致。南园公园位于龙华东路800号,原公园北及东北临龙华东路外,其余均与工厂为邻,“2009年世博会之前改建的,”保安指向沿江一段:“本来临江的是环卫所的码头,现在全部是公园步行道。”纵向拓展,横向收缩,“那边很多绿地集团的房产,本来也是公园的范畴。”好在总体大小依旧,很多初次前来的市民都会惊叹,“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公园!”
同时期的它们……2000年,大华行知公园、世纪公园;2001年,徐家汇公园、华山绿地;2002年,古城公园、大宁灵石公园;2007年,滨江森林公园、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2010年,辰山植物园、世博公园
边郊公园

随着周末自驾族越来越多,“上海”的外延在扩大,公园的坐落地也越来越远。
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并不是上海郊区公园的长处所在。但即使没有古树苍劲,没有旧楼幢幢,这些历史不足5年的新建公园却胜在面积辽阔,植被丰富,充满野趣,或许还要加上一条——平日游人稀少。

泖港涵养林:寻找传闻中的森林
寻找这片传闻中的森林着实不易。从市区一路开车至松江泖港镇花了一个半小时,却又用了半个小时迷失在工业区和农田中,始终未见大片树林的踪迹。直到兜兜转转间发现窗外的树木越发高而密时,才确定我们到了。
没有路牌、没有标识、没有入口,从车道旁的木头栈道走进去,更是一个人都没有,空中回荡着风吹树叶的簌簌声和各种鸟叫,仿佛一瞬间置身无人深林。隐约可见的小木屋和木桥无声中说明这里并不是一片野林子,但肆意生长的草木和池塘里挂着枯叶的睡莲却并不想让人发现似地藏在树林的深处。
森林沉静如墨。再往里走,人工的痕迹则更少,树与树间隔越来越小,抬头望不到天,犹如走入了原始森林,兴奋中带着恐惧。或许是周围太安静的关系,同行的几个人都没有说话,只是低头走路,一脚高一脚低地踩在落叶上,踩在泥土中。
好不容易找到马路钻出来,却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一边墨绿一边金黄两排参天大树笔直地立在马路边,仿佛把季节隔成了左右,这时天上正下着细雨,朦胧中像是一幅画。而极目远眺,森林的边缘始终在视线之外。
天色将暗,路到了尽头,我们不敢再往深处走,恐怕它会在黑夜里吞噬我们。但好奇心愈发重了,这片森林究竟是什么?
2002年,香港企业家和慈善家杨文英来到上海,愿出资上亿元在郊区造一片树林。经人介绍认识了涵养林的创始人程荣昌后,他们就在泖港开始创建森林。泖港镇内斜塘洋和塔汇,是淀山湖与安吉两道水系交汇处,黄浦江的源头也由此形成。在这里造林,对黄浦江源头的水质保护和改善能起到重要作用。“不仅能造氧,还能保水、滤水、蓄水。一棵阔叶树每天在太阳下能蒸发2吨水,所以造林等于造水库。”程荣昌说。
“闲时坐在木屋的凉台上,喝着古河道深井水泡的绿茶,看河边开着黄花的昌蒲和平卧水面的睡莲,空气中飘着沁人心脾的草香。”在建成初期,这片森林成了杨文英的私人花园。
2008年,区政府回购、扩展了涵养林,并请专业园林公司管护。“这些树都是10年间养出来的,只是未经过开发。”松江浦南花木场总经理陈金龙说,“涵养林”本地人都知道,在林业部门里也很有影响。
事实上,每年春夏季都有1-2万市区游客开车来此度假,而把如此广阔的森林开发成公园的计划也已经箭在弦上,“基础设施建设都已经完成了,5年内应该会建成上海郊外最大的生态公园。”不过陈金龙也有担心,“改建的初期投入就要30-50亿,地方政府没有这么大的能力。”他很希望这里能早日开发,让更多人知道这片森林,发挥资源本身的价值。
地址:上海松江区泖港镇南起叶新公路北至黄浦江紧邻G15公路
开放时间:随时开放,但没有路灯,天黑后就不用去了 门票:无
交通路线:市区-沪闵高架-G60沪昆高速-G15叶新公路出口-泖唐公路右转
吴淞炮台湿地公园:不闻硝烟,只有鸟鸣
一个阴天的周四,应该不是个逛公园的好日子。所以在炮台湿地公园里的游人寥寥无几一点都不奇怪。刚刚进入公园,就能听到远处低沉的轮船汽笛声飘过来。公园因在清朝时是陈化成抗击倭寇的炮台阵地而得名,而现在除了园中还留存着一门300多年历史的古炮之外,早就闻不到硝烟,听不到战场的嘶吼。这里格外安静。
直奔江边,就被呼啸的大风吹得没了方向。正是涨潮的时节,黄色的江水没过半个湿地滩涂拍向岸边,发出单调的引人昏昏欲睡的节奏,远处有海鸥在半空盘旋。相比东滩公园,这里的鸟明显少了许多,不过在气候温暖的季节,白头鹎、乌鸫和斑鸠还是会在成片的芦苇荡里现身,伺机飞向露出半个头的螃蜞。
想起小时候,总会在夏日的傍晚拿着手电筒来这里,抓几只爬在泥地上的小蟹,装在玻璃瓶里带回家。现在芦苇仍然疯长着,只是新搭建的木制平台把游人和滩涂隔了起来。
沿着江边,修建了一条长约2公里的栈道,一边是江河拍岸,另一边是静谧无声。走着走着,忽然在脚下出现了一条船的龙骨,犹如恐龙骨架般横亘在石堆上。褐色的木头在风雨的侵蚀下腐朽开裂,铁钉锈在木头里,露出半截。为了保留原生态的湿地风貌,公园只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修了供人行走的栈道,岸边树林中的小路也都是游人自己踩出来的。
与湿地公园一路之隔,有一座小土丘,但是它的名字很威风,叫炮台山。据当地的老人说,过去的炮台就是架在土丘最顶端,借助地势往岸上开炮。而从公园一直敞开却无人管辖的侧门出去,就能看到炮台山略显神秘的军绿色大铁门。
地址:上海宝山区塘后路206号
开放时间:4月1日-6月30日5:00-18:00 7月1日-9月30日6:00-19:00 10月1日-3月31日6:00-18:00 门票:成人10元;小学生、初中生8元;月卡20元/人
交通路线:公交53、719路、宝山七路可直达;公交51、90、711、952路在双城路站下车,沿双城路至塘后路右转即达(步行约10分钟)郊外公园,还有它们……

东滩湿地公园
自崇明和市区之间架起了长江隧桥,东滩湿地公园也就离我们更近了一步。
东滩湿地公园毗邻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内唯一一处与候鸟保护区相邻的湿地公园。“从最近几次的鸟类监测中看到,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些新的鸟类进入公园。”总经理邱忠虹说。在东滩公园看鸟,是它最大的特色。
地址:上海市崇明东滩东旺路(风车处)
开放时间:9:00-17:00门票:周一-周五,成人50元,儿童30元;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成人80元,儿童40元
上海辰山植物园
上海目前有两个植物园。其一为前身是龙华苗圃的上海植物园,以广泛收集珍贵盆景闻名,另一个是新建的辰山植物园。植物园与其他公园的区别在于,“不仅仅是提供公共绿化、休闲、娱乐的地方,更多的是植物多样性的展示、植物科学研究、植物收集和保存(尤其是珍稀濒危植物)、以及科普教育。”相对“公园”这个概念,上海植物园的功能更偏向于“科普、植物研究”,而“辰山植物园可能相对更靠近'公园’一点。”辰山植物园的周翔宇说,面对的游客群更广。
地址:松江区辰花公路3888号(近辰塔公路)
开放时间:3月1日至11月31日:8:00—17:30 12月1日至2月28或29日:8:00—17:00 门票:60元
滨江森林公园
滨江森林公园是上世纪50年代采取“吹泥成陆”的办法围垦形成的土地,规划总面积约300公顷,公园的1/3面积完全保留了20世纪50年代逐渐形成的次生态景观和植物群落。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镇凌桥高沙滩3号
开放时间:8:00-16:30 门票:20元
上海的Public Park
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公共绿地管理处副处长吴成与公园打交道已有三十多年,作为上海较少了解这段历史的高级工程师,他与壹周记者聊起上海公园的故事。
壹:“公园”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吴:在16、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大批农村人涌入大城市工作,西方资本家在剥削剩余价值的同时,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为了表现民主的姿态,安抚压力下的劳动者,建造了供大家休憩娱乐的场所,“公共园林”的概念由此产生。
壹:上海公园在租界时期是如何发展的?
吴: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外来的殖民者先是在市中心圈出好几个公共性质的绿地、跑马场,但造得粗糙,很快消失。
甲午战争前夕,租界的扩张缓慢、稳定,上海开始兴建公园。除洋人专用的黄浦公园,一些民族资本家也经营起对华人开放的园林——今日泰兴路上的张园、愚园、半淞园等原私家园林逐步变为收费公园。
1895年~1927年是旧上海公园的第二个发展高潮。彼时军阀混战,洋人趁机扩张租界,兴造了许多公园并遗留至今,包括中山公园、复兴公园、虹口公园、法商总会(今花园饭店)、霍山公园、高尔夫球场(今上海西郊动物园)等。
壹:一百多年来,公园和上海居民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吴:1928年前,好公园大都只对洋人开放。经过华人不断的抗议,1928年后,租界公园开始向华人开放,但与此同时,洋人也就失去了建造、维护公园的兴趣。
建国后,公园确定了为老百姓服务的宗旨。当时上海没现在这么多娱乐休闲场所,公园成了城市娱乐的综合场所。当时的公园里有舞厅、开画展、有茶室,还有各种游乐设施。上海人都是一家老小或一群朋友约好周末一起去公园,因为要买票,所以没满半天都不肯出来。
现在的公园,更像“免费的公共客厅”,主要是周边社区的居民进去,以老人和低龄儿童居多。虽然整体游客量上升很快,但年轻人群的流失非常多。
壹:但像静安公园、人民公园,因为环境好,有时尚的酒吧餐厅,年轻人挺喜欢的。
吴:这是矛盾。公园还是应该为广大居民服务,特别是那些低收入的人,应该提倡公益性。我个人不是很赞同将公园变成高档昂贵的场所。
那些消失的公园
华人公园——今四川路桥下的绿地
租界时期,外白渡桥一侧的黄浦公园挂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几个不服气的华人富商便出钱在另一边建了小小的“华人公园”。它占地6亩,仅有一个日晷加几个小凳子,与黄浦公园隔桥相对。
哈同花园——今上海展览中心
近代上海的著名犹太人哈同的花园,又名“爱俪园”,1909年建成时亭台楼阁、山石池水、奇花异木不计其数,被称为“海上大观园”。到了上世纪40年代后渐渐衰落,1955年,终被另一座后来红极一时的建筑——中苏友好大厦(即如今的上海展览馆)所取代。
南洋公园——今波特曼宾馆西边的玫瑰园
曾经的迷你小公园,在城市建设中先是地块置换,后被取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