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白杨树的图片:日月风流--一个女人眼中的女皇武则天(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33:03
在对吐蕃的战争失败之后,高宗与武后召集群臣商议对吐蕃的下一步棋该怎么走,结果众说纷纭,有的主张继续战半,有的主张以公主和亲(反正不是你自己的女儿和姐妹,你肯定是不会心疼的),有的主张暂时休养生息,待时机成熟后再反击。太学生守州人(今河南商丘)魏元忠上了一篇很有见的文章,认为当时人文的只重文字游戏,并未真正研究治国之道,武的只重骑射之术,忽略了兵法战术,且朝廷用人还未脱尽魏晋南北朝时贵族优先的传统,没有真正从全国人民当中选择真正的人才,找些纨绔子弟来为军将,岂有取胜之理?他还批评朝廷赏罚不够严明,并建议废除百姓不准养马的禁令,鼓励百姓养马,危急之时就可以征调百姓的马匹,还可以与胡人作马匹生意,以壮大唐军骑兵。
    高宗和武后十分欣赏魏元忠,立即把这位太学生升为秘书省正字,正九品。以后几年间陆续升迁到从六品的殿中侍御使,日后更是在政坛上大显身手,成为一代名臣。
    
  调露元年,高宗又和武后一起到了东都洛阳,这次狄仁杰又在历史上风光了一把。高宗先命司农卿韦弘机修建了宿羽、高山、上阳等宫殿,都修得非常壮美,尤其是上阳宫建在洛阳边,还修了一里的长廊,真象仙境一般,当然花钱花劳役也是很多的。这时候狄仁杰是侍御史,他上奏弹劾韦弘机引导高宗搞奢侈行为(其实明明是就高宗与武后的意思,韦弘机不过就受章办事,可是狄仁杰终究是不敢弹劾皇帝皇后的,只好另找一个人敲山震虎,这位韦大人还挺冤枉的),高宗明知狄大人针对的是自己,可是迫于舆论压力,还是只好将韦弘机撤职查办,狄仁杰见好不收,又弹劾左司郎中王本立,史书上对王立本本人没有太多的记载,只给他加了一条罪名“恃恩用事”,可是在法律中却找不到这到底是个什么罪,有什么具体的例子,由于现在流传下来的史料基本上都是为狄仁杰大人说话的,没有记载王立本到底干了些什么,虽然狄仁杰有断案如神的美誉,但这个案子我也不敢相信正义就是在狄仁杰那一边,因为我们确实不知道王立本到底做了什么错事,值得狄大人非要把他搞下去不可,而且言辞非常激烈:“国家虽然没有多少英才,但也不少他王立本一个,陛下何必保他一个坏天下大法?如果您一定要赦免王立本,请先把我流放到无人之野,为将来忠贞不二的人做个榜样!”简直是以要挟的口吻在给高宗说话了,高宗只好让步,将王立本治罪(但显然是没有杀了他,因为后来王立本复出当了武则天的宰相)史书上又说:“由是朝廷肃然。”-----我倒怀疑,治了一个王立本的罪就会朝廷肃然?而且王立本到底犯了什么错什么罪竟然没有过一个具体例子,这其中的玄机真要值得大家深思一下,我看最直接的好处是狄仁杰立了威扬了名!
  六月份改元调露,值得一提的是,调露元年,是唐朝国土面积最大的时候。后人统计,这一年唐朝的实际控制区达两千余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面积最大的时候(因为我认为元朝只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实际元朝的控制区远达不到两千多万平方公里)。
  
  
 
  • 西南整形美容医院全国唯一的政府命名正规的整形美容专科医院
  • 鑫万福珠宝香港品牌 国际品质 珠宝定制专家
  • 拉手网中国最大的团购网站
  • 重庆江津人间仙境、魅力城区,2011让我们走进江津
更多企业空间>>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06 16:14:34 
回复 
  这不能不略提一下当时西亚地区的形势。自从阿拉伯帝国建立后,他们在宗教狂热的支持下以圣战为名义,打着解放者的名号,按着《古兰经》中用武力把全世界人都打成穆斯林的要求一路到处开疆拓土,所过之处……这要看你怎么说了,如果你要把他们看成解放传教也可以,要把他们看成屠杀和侵略也行,总之对这个问题各说各理,有的人用哈立德的一段讲话证明他们的军队是如何的仁慈,他说的是:“勇士们,我有十道命令要发布给你们,你们必须踏实地执行它们:禁止行骗偷盗;禁止出卖和残害他人;禁止杀害小孩、妇女和老人;禁止砍伐债烧毁枣椰树;禁止砍伐果树和毁坏庄稼;禁止屠杀成群的牛和骆驼,除非是把它们作为食物;你们会遇到一些剃了头发的人,用你们的剑对付他们;你们也会遇到居住在村舍里的人,别管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吧。”如果阿拉伯帝国的军队真的按照他的说法去做的话,绝对是第二个宋襄公,可是他们成功了,显然他们不是宋襄公,所以真实情况也就毋须多说了,没有任何军队可以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他乡作战的时候,更尤其是以外国军队的身份XX(省去了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日本人XX中国说法是一样的,我不想用太激烈的言辞来讲述那段历史)别国领土的时候,特别是那些大量的战利品和俘虏(包括男女俘虏),难道真的是神从天上赐下来的?
  阿拉伯人打击的最大也是最要的一个国家就是萨珊波斯,即史称的新波斯帝国,以区别于居鲁士所建立的古波斯帝国。
  波斯的愿意是产马之国,古代以盛产良马而着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家,1935年才改名叫伊朗,它与我国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历史上,很多时期(注意只是很多时期,并不是所有时期)中国倒霉的时候波斯好象也不走运,中国走运的时候波斯过得好象也不错,这两个东西亚的文明古国实在有些心有灵犀一点通(想到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冲击波和十九世纪西方入侵时中国和波斯受到的打击,一个东亚病夫,一个西亚病夫,真是无独有偶,这东西亚的一双文明古国真有难兄难弟之慨)早在四十多万年前,当地就发现了人类的遗迹,七八千年,伊朗高原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四千年代建立了城邦,公元前2500左右就建立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古国埃兰,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祆教(拜火教)文化,公元前六世纪,来自阿契门尼德家族的居鲁士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波斯帝国,并最终发展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灭古波斯帝国,开始了波斯历史上的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部将塞琉古建立塞琉古帝国,中国的史书上首次有了关于这个古国的记载,他们叫这个国家为条支。但是塞琉古帝国并不稳固,由于主要依靠靠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统治,造成当地人的反抗,塞琉古帝国的建立者塞琉古就是被刺身亡的(也算是为亚历山大大帝出口气,杀死了亚历山大大帝母亲和妻子儿子的那位卡山德死时浑身水肿---估计是得了肾癌---惨不堪言,且三个儿子早死的早死,弑母的弑母,杀兄的杀兄,被杀的被杀,满门绝种,不知道这是不是亚历山大大帝在天之灵作祟?亚历山大的三个继承者中,只有仁厚且谨慎的托勒密得个善终,真是天报),随后兴起的就是著名的安息帝国,西史叫帕梯亚帝国。公元前54年(汉宣帝五凤四年),罗马将领克拉苏带领罗马七个军团四万军队东征安息,越过幼发拉底河,次年(汉宣帝甘露元年),安息王奥罗德二世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击败了罗马军队,罗马四万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军旗被掳走,这是罗马建立以来仅次于汉尼拔战争的大败,克拉苏被俘后死得很惨,奥罗德二世得意洋洋地将黄金熔化了塞入克拉苏的口中,把他活活烫死,并嘲笑他:“以遂汝欲。”据说这次安息人能够战胜罗马人,有中国人的功劳,当然不能说是中国人在其中帮忙,其实呢我认为说中国人在帮忙也可以这么说,只是不是用军队参战的,用的丝绸参战,而且是红色的丝绸,传说罗马军队看到火红的丝绸旗帜,眼花缭乱,乱了阵脚,这才被奥罗德二世打败。这次战役可以说改写了世界历史进程,如果安息失败,那么罗马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印度,然后呢?终极目标:中国!可以说安息人---波斯人----无意中解了中国一厄!还不止此呢,两百多年后公元213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又一次率兵远征东方,并决定征服安息后再征服中国,据我所知,他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大叫要征服中国的西方人!当时的安息王也是集结众兵准备一决高下,结果还没有等到安息军队亲自动手,他就被自己的近卫军军官马克里努斯给宰了,马克里努斯自己也过了一把皇帝瘾,然后象这个时期的大多数罗马皇帝一样光荣被杀,继续罗马皇帝们的宿命。安息无意中又救了中国一次,知道213年是哪一年吗?正是中国东汉帝国将要分裂,群雄并起的时候,这时中国和罗马打,历史真不知会怎样书写。但是十几年后,安息的末代国王阿塔瓦斯德斯就被萨珊王朝的建立者阿达希尔一世所擒杀,阿达希尔一世随即攻克安息首都泰西封,于公元226年正式建立了萨珊王朝,史称新波斯帝国,中国和波斯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波建立了更加紧密的经贸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绸,铜器,瓷器,漆器等大量通过新波斯帝国出口到欧洲各地,传说波斯人还想法子从中国偷到了养蚕缫丝的技术,当然波斯人的回报也极为丰厚,通过波斯,中国引进了良马及苜蓿葡萄等作物,据说很多药用植物、矿物:如阿月浑子,无食子,无花果等都是从波斯引进,而波斯的音乐舞蹈服饰绘画雕塑等对中国的艺术影响也很大。
  新波斯帝国时期,波斯人不再以希腊语为官方语言,表明希腊人的影响已趋势微。波斯人大力发展了本国的传统文化,除传统的祆教外又诞生了著名的摩尼教(看过金庸小说的人大概都知道,中国叫明教),曾对中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当然现在此教好象已经消亡了。公元六世纪时,新波斯帝国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内部矛盾重重,战乱频生,王室争权夺利,衰亡的征兆已现。
  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阿拉伯人就与新波斯帝国展开了一场激战,波斯人大败,凑巧阿拉伯人的哈里发欧麦尔恰在此时被刺身亡(公元644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这场战争虽然削弱了新波斯帝国,但并没有彻底灭亡他,而后的几十年里,阿拉伯人陷入时断时续的内战,从此分裂成两大著名的派别,这就给了波斯喘息之机。
  波斯人刚打了败仗,波斯末代国王叶兹底格德三世就派儿子卑路斯带着大批人员流亡到长安向唐朝求救,唐太宗没有答应派兵(当时唐太宗忙着去打化外小丑高句丽,居然丧失了这一次成为真正世界之主的历史机遇,如果他答应了呢?历史会怎样发展,依唐军的战斗力,阿拉伯人会是对手吗?几十年之后,二十万阿拉伯大军围攻三万唐军,还是靠了唐军中的雇佣兵叛变才勉强战胜唐军,从此阿拉伯人不敢再公开挑战唐朝,但这时的唐军已经不是黄金时代战斗力最强时候的唐军了。可惜了李世民,你本有过成为真正的世界之王的机会,如果你与波斯连兵,我相信刚刚立国的阿拉伯人绝对不是对手!而你就是中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必将成为继秦始皇和隋文帝之外第三位上世界最有影响一百人排行榜中的中国帝王,你却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真是没有战略眼光!你最後因为征高句丽不克而郁郁而终,还成了某棒意淫的对象,可怪不得别人,唐朝退却后,抵御来自伊教势力的努力就落到的吐蕃兄弟身上,看来他们这个任务完成得还不错,原本该是唐军的任务啊)。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叶兹底格德三世又一次战败,他准备亲到长安找唐高宗救命,结果被一个磨房主杀死,正式宣告新波斯帝国灭亡!波斯王子卑路斯得到了唐朝的优待,在长安组建了流亡政府,想要恢复故国,只是可怜的卑路斯王子美梦成空,客死他乡,他所带来的波斯人许多就此在中国定居,成为中国人。卑路斯的儿子涅师质也在长安,唐朝派裴行俭带兵前往西域,护送涅师质,希望立他当波斯国王,虽然没有成功,(最适当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唐高宗在这点上不能够怪你,要怪你爸爸不会抓机会,可惜啊可惜,一代天骄李世民)但唐朝却成功地扩大了西域都护府,它的实际控制疆域直达今天的伊朗边界,包括了阿富汗和克什米尔,成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代,当然只昙花一现,前后只两三年时间。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07 16:53:40 
回复 
  为大唐立下不世奇功的裴行俭前半生的履历前文已有叙述,自从他被贬之后,在西域曾大显身手。仪凤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诱西域各国联兵,又拉上了吐蕃的兵马,对安西都护府构成了威胁,裴行俭上奏带波斯王子涅师质重回波斯,同时安抚大食(阿拉伯帝国)。他带军横度莫贺延碛,传说遇上了沙尘暴,天昏地暗,大家都分不清方向,向导也无法再寻到出路,将士们又饿又累又怕,免不了怨声四起,裴行俭不慌不忙,装模作样地在营地祭祀了一番,然后对大家说:“水泉离这里不远了。”结果大家重新出发,真的只走了数百步就遇见了水草丰美的土地,从而使这只军队逃出生天,但是后来的人却再也找不到这块地方了。众人都大为惊讶,以为遇到了神迹,士气大振,脚步轻快,还把裴大将军比作汉朝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到了西州,当地诸国之人见唐军到来也不敢抵抗,都跑到城门外迎接,只剩下了死硬份子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裴行俭从军队中挑选出一支千余人的特别想打仗特别能打仗的精锐,让他们和自己一道,其余人留在当地休整。并且扬言:“现在天气太热,不适宜行军,等到秋天凉快了再发兵。”都支听到传闻就不再设防了。裴行俭慢慢地把四镇的酋长们召来,约他们一起打猎,并对他们说:“你们谁愿意陪我一起去打猎?”诸酋长子弟愿意跟随的约有万人,裴行俭把他们训练了一下,象模象样一只队伍。然后裴行俭带着这只万余人的军队来到了离都支仅十余里的地方,外表做出一番我仅仅是来打猎玩耍的样子,绝对不是来讨伐你的,接着派人去召都支来。都支原本与李遮匐约好,等到秋凉时抗拒使者,突然接到召见的命令,仓促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只好带领五百子弟入营口市,裴行俭瓮中捉鳖,把都支活活捉住,然后大兵压进,李遮匐孤掌难鸣,只好投降,裴行俭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西州,刻石碎叶城记功。
  调露元年,突厥的阿史那德温傅反,单于大都护府二十四州的酋长也起兵响应,据说有众数十万。唐朝先遗鸿胪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率兵迎战,起初唐军节节胜利,萧嗣业不免有了轻敌之心,结果被突厥在一个雪夜里偷袭得手,唐军大败。突厥兵乘胜入侵定州(河北定县),定州刺史霍王元轨大搞空城计,命令大开城门,把城里搞得象没人的鬼城似的,阴气森森,半点人声也无-----突然看到这样一座城,恐怕大多数人都会不寒而栗,倒也不能怪突厥人胆小----突厥人和那位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一样,以为城里有埋伏,逃得比来得还快。(这是历史上真实的空城计,那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用生花妙笔,硬生生移到诸葛亮身上,真是委屈了霍大王爷和与他配合得天衣无缝的突厥将军这一对演双簧的好对手,霍大王爷还留了个名字,可怜的突厥将军连个名字我都没有查到,不过说不定他也叫司马懿呢,只是此懿不是彼懿)
  裴行俭临危受命,被封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定襄道行军大部管,领太仆寺卿李思文(李勣之子)、营州都督周道务(唐高宗的姐夫)率兵十八万,同时又总领西军检校丰州都督程务挺、东军幽州都督李文暕,总共三十万大军讨突厥,史称“旗帜亘千里”,“唐出师之盛,未有之也。”
  裴行俭率领大军行到朔州,听说萧嗣业出兵时,运粮车经常被突厥劫掠,致使唐军有的被饿死了。裴行俭想出一计,他命令部下诈作粮车三百辆,每车内装进五位壮士,各执陌刀,劲驽,以老弱兵士兵当护送队,而暗伏精兵于后队,故意让突厥人看到。突厥人当然又来劫掠,老弱兵士连打边退将突厥人引到险要的地方,然后逃走。突厥人下马休息,解鞍牧马,正准备到车中取粮时,壮士突出,把这队突厥人几乎杀绝,从此他们就再也不敢来劫粮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07 16:55:57 
回复 
  裴行俭带兵攻战,所过皆捷,泥匐被部下所杀。余众奉阿史那伏念称可汗,与德温傅联合造反,裴行俭说动了伏念擒德温傅来降,平定了这次叛乱。这已经是次年的事情了。裴行俭曾许伏念不死,可是侍卫中裴炎妒忌他的功劳,力劝斩杀伏念及德温傅于市,裴行俭的功劳也不被表彰,仅封了个闻喜县公了事。裴行俭对自己的荣辱倒还看得挺淡,只是认为朝廷杀降不祥,心灰意冷,遂称疾不出。
  
  调露元年,吐蕃的赞普也死了,文成公主遣使请和亲,唐朝没有答应。
  在这年的四月里,朝廷中有一个大臣被盗贼所杀,一直没有查出凶手来,武后和高宗都很憋气。这位大臣叫明崇俨,是洛州偃师人(河南偃师市),梁国子祭酒明山宾五世孙。据说从小学到了召鬼神术----且不论这是不是真的,但是明崇俨确实弄了些鬼鬼祟祟的事情出来。高宗盛夏时想见雪,明崇俨居然真的很快就给他取来了。一路升迁到正谏大夫。每次谒见高宗,多托名鬼神。武后有时也让他作厌胜之事。在天皇和天后两方面明崇俨都得到了宠信,官运亨通应该不在话下。可是他却偷偷对武后说:“太子贤没有帝王的命,英王和豫王(武则天第三子李显和第四子李旦)才行。”这话却传到太子贤的耳朵里了,太子贤能不恨得咬牙切齿吗?---这些私下说的事怎么会传到太子耳朵里呢?真是件值得怀疑的事情。于是乎当明崇俨突然遇盗而死时,太子贤就成了头号嫌疑人,他有作案动机,也有作案能力。只是一时没有查出来,太子代替父亲监国,处事明省,颇得好评。
  
  调露二年秋天,大唐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不仅攻陷了唐朝的安戎城,还把唐朝的龟兹、疏勒夺了去,由是吐蕃尽有诸羌之地。而唐高宗的身体也越来越坏。八月初,高宗和武后带着太子等家人到东都洛阳休养。
  明崇俨事件已经查了一年了,几乎所有的人都怀疑凶手就藏在太子宫中,武后对太子贤的态度也越来越严厉,太子贤编了一首歌: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他命令宫人们一有机会就传唱这只歌,希望能够传到武后耳里。他是想通过这首歌告诉武后如果不断地残杀自己的骨肉,到最后会哭都来不及。他认为这支歌肯定已经流传到了武后耳里,可是武后却没有反应,太子贤沉不住气了。在忍耐功夫惊人的武后面前,他实在是差得太远。
  太子贤开始借酒色消愁,还跟赵道生进一步发展了暧昧关系。司议郎韦承庆上书劝谏,太子倒是赏了他不少财物,可是就象他那位伯父承干一样,赏赐归赏赐,但酒色如故。他明显地感觉到武后的气势逼人,认定母后要害死自己,他认为绝不能够束手待毙,遂立下了悲壮的决心!他做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武后却突然指使人告太子贤谋反。高宗只好命令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详查太子贤谋反事件。他们在东宫马坊中搜得了五百套皂甲,而且赵道生也承认明崇俨是他受太子指使杀死的,事情到了这一步岂是遮掩得了的?虽然高宗向来非常钟爱太子贤,想要把这件事掩饰过去,但武后怎么能够容忍答应?太子贤如此不孝已经伤透了武后的心了,而且他还与武后做了政敌,武后岂能放过?她振振有词地说:“做为人子竟然想暗害父母,这种事情天地都不能容得!太义灭亲,古有明训,怎么能够赦免?”
  八月二十二日,诏书下,废太子贤为庶人,幽于长安宫中,赵道生(我怎么想起了承干的同志称心了呢?难道这是遗传?)和太子亲近的侍臣,全部处死,又把从太子贤宫中搜出来的皂甲在洛阳天津桥南焚化,向天下证明太子贤并没有受冤屈。
  紧接着,八月二十三日,立武后的第三子,高宗的第七子,左卫位大将军,雍州牧英王李哲为皇太子,同时改调露二年为永隆元年,大赦天下。
  李哲的原配王妃是赵氏,赵妃是高宗的七姑母常乐公主和驸马赵瓌的女儿,算起来是李哲的表姑,典型的近亲结婚。李哲和赵妃的关系并不好,大概是赵妃自恃出身高贵,不把李哲放在眼里(又一个王皇后)的缘故。欺负丈夫倒也罢了,父母指定的原配,在父母还在的时候,李哲是不敢把赵妃怎么样的,可是赵妃的不逊竟然惹到了武后头上,武后就不能够不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贵妇一点颜色看看,上元二年四月(大约与太子弘的死期同一时间),武后命令将赵妃幽于禁宫,不准与外界接触,只给她生的米菜和柴盐,让她自己做饭,可是这位高贵无比的赵王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里会做饭?几天之后,看守她的人不见有烟冒出,开门一看,赵妃非但已经被活活饿死,而且尸体都已经腐烂变质。----象不象那些守着金山饿死的人?象赵氏这种寄生虫,真的是难以让人生出多少同情之心。武后原本只想给她一个教训,既没有虐待她,也并不想让她死的。赵妃死后,武后把赵瓌贬为括州刺史,并且命令常乐公主必须随夫同行。
  李哲本人对赵妃之死倒不在乎,反而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赵妃死后,李哲喜欢上了一个韦氏,她就是日后引起大乱的韦后,不过现在韦氏还没有当成王妃和太子妃,仅仅是李哲的普通一妃。韦氏出身京兆韦氏,名门望族,据说小名叫香儿,自幼聪明美貌,性格刚强,她被选入李哲宫中,凭着美貌和聪明很快获得了李哲的宠爱。
  十月份,唐太宗的第七子蒋王恽的嗣子蒋王炜和幼子曹王明被指与太子贤结党,双双被贬,明被降封为零陵郡王,黔州安置,炜被除名,道州安置。可以说武后抓紧一切机会,打击李唐宗室。
  十月五日,文成公主在吐蕃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自从她背井离乡,一共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可是除了把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工具带了去,极大地提高了吐蕃的文明和生产力水平(或者说是极大地增加了吐蕃的国力,提升了他们与大唐竞争战斗的本钱)外,她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她未曾为松赞干布留下一儿半女,在吐蕃的朝堂上也没有她发言的余地,她一直只能在一旁观:看她的夫族如何去攻击她的父母之邦的。我很想当她的夫族和父母之邦处在战争状态中时,她是盼望夫族得胜呢还是盼望父母之邦得胜?
  唐人戎昱有一首诗,讲的就是对文成公主之类的和亲女子事迹的慨叹,我这里引用一下: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当时唐宪宗曾当着众臣的面吟诵这首诗,表明他的态度。而这也是我的态度!因为这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还增强了对手的实力!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07 18:09:16 
回复 
  怎么这么凄凉啊?顶一下楼主。
  赵氏固然可气,但不致死啊,教训过头,而且于法不公。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如果无视法律,靠个人聪明和威严仅能小成而已。

作者:沧海一滴水08 回复日期:2009-04-07 18:26:05 
回复 
  为人处事方面,武则天比不上辽国著名的萧燕燕萧太后,争权夺利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者:蓝莓的猜想 回复日期:2009-04-07 19:41:46 
回复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07 18:09:16 
    怎么这么凄凉啊?顶一下楼主。
    赵氏固然可气,但不致死啊,教训过头,而且于法不公。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如果无视法律,靠个人聪明和威严仅能小成而已。
  
  
  -----------------------------------
  请你看清楚好不好 武后原本只想给她一个教训,既没有虐待她,也并不想让她死的 是她自己走到这一步的

作者:绿皮大西瓜 回复日期:2009-04-07 20:05:32 
回复 
  写的挺好的.顶下楼玉
  至于你写到罗马要进攻中国的事,恐怕不太可能,罗马是定居民族,和中国一样,在古代的运输与政府体治下,谁也不可能把地域无限扩大,中国和罗马基本上都是极致了,领土在扩大也统治不了.因为帝国的文明中心远得太远,根本就没凝聚力.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07 20:58:00 
回复 
  作者:蓝莓的猜想 回复日期:2009-04-07 19:41:46
  ------------------------------------------------------------
  那请你动动脑子,幽于禁宫难道没人看守,你以为是放羊啊?以武后之智,结果如何她不会想不到吧?

作者:煌夜 回复日期:2009-04-07 20:59:22 
回复 
  个人想在这提一个相关但又不大相关的问题。。。
  为什么母系社会完结得如此迅速?又为什么父系社会延绵至今?
  谁依附谁,又怎么依附这个话题太宽广。
  不过有一点是定论的,武则天最后是以皇后的身份葬于乾陵。
  PS:武则天在太宗身边为什么得不到宠信?^^ 不是她不够优秀,而是没对症下药吧。我想单就这点来说长孙皇后就略胜一筹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么~
  
  “长孙皇后是附在男人身上的女人”
  这句话,在下不同意。长孙皇后所做的事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以太宗为中心。但是为什么?我想一个绝顶聪明的女人,不会把自己的幸福压在一个男人身上。
  记得太宗重病时,皇后把毒药随身带着。
  试问如果太宗那时候真的去了,皇后真会自尽吗?
  
  “武则天是独立的,依我的眼光看武则天就是要强。”
  这句话在下觉得一半一半。
  LZ似乎忽略了李治。
  史书上留下的是武则天的强悍,李治的软弱。^^ 这一对的关系妙得很~
  高宗还未被立为太子之前,在史书上留下的笔墨甚少。不过仍可以看出这是个奇妙的人。最简单的就是高宗和武则天私通的事太宗到离世都未得知,那可是在龙蛇混杂的后宫,(承乾可是连在自己府邸的事都全部捅到太宗跟前了。)其保密工作可见一流啊~~ ^^ (PS1:在下不认为当时还是一个才人的武则天在后宫会有此等势力。PS2:虽然当时已经被确立为太子,但是我想如果被有心人揪到,还是可以兴风作浪的吧?所以其手段可见一斑。)
  单单任凭武则天能够把长孙无忌给掀了吗?李治果真就如此无能吗?武则天的小动作他就一无所知?
  嘛~不过我想小李子大概也料不到武则天最后会把李家给炒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08 23:38:07 
回复 
  长孙皇后和武则天两人不是优秀不优秀的问题,而是非常优秀和更非常优秀的问题,每个男人的味口不一样,长孙皇后在唐太宗身边很得宠,也很贤惠,可是如果她的丈夫是隋炀帝呢?她再贤也不可能成功;同样的道理,武则天不讨唐太宗的喜欢,唐高宗却喜欢得要命,这不能仅仅说是她们本人的问题吧?
  
  我从来不觉得李治很无能,我的文章中对李治的能力也没有一昧贬低,我们现在来说都是事後诸葛亮,难道当时李治能够预测武则天会称帝啊,他又不是神仙!
  
  母系社会完结得如此迅速,父系社会延绵至今
  ——我看这句话大可商榷,母系社会延绵的历史长达上万年,比父系社会长多了,而且母系社会也没有完全结束,在世界各地仍然能够看到母系社会的遗风,至于父系社会能够延绵多久,只能说是:不可知,不可知,中国真正完全进入父系社会恐怕要从商代後期开始算,在这之前,母系社会的遗风称得上是处处存,所以母系社会完结得并不迅速,世界史上更不是这样的,如果要深入争论,全方面讨论,我看我们大家的讨论恐怕都可以写上一本厚厚的书,那就扯得太远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08 23:41:15 
回复 
  作者:蓝莓的猜想 回复日期:2009-04-07 19:41:46
    ------------------------------------------------------------
    那请你动动脑子,幽于禁宫难道没人看守,你以为是放羊啊?以武后之智,结果如何她不会想不到吧
  
  ———————————————————————————————我看不见得,武则天日理万机,不见得会把这件小事上心
  
  
  罗马人的野心很大,卡拉卡拉皇帝亲口说过要征服中国,据我所知,他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口口声声说要征服中国的西方人,想一想是可以,说一说是可以的,至于做不做得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是不是啊?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08 23:43:12 
回复 
  永隆元年十二月,天皇和天后回到长安,次年二月,武后又上表免了杞王上金和鄱阳王素节的罪,封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在这个时候免去两位庶子的罪过,武后大概是想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宽容。
  五月份,传来了胜利的消息,唐军的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亲自带兵却重创了吐蕃的论赞婆,使得吐蕃人深畏常之,七年不敢犯边。
  这时太平公主李令月已经十八岁了,和当时十三四岁就出嫁的公主来说,简直是个大龄女子了,公主本人肯定是这样想的,该要个驸马了吧?可是让一个十几岁的大姑娘向父母要丈夫,总有点不大好意思出口,公主想了一个办法,她穿上武士的服装,在父母面前载歌载舞,高宗与武后见公主如此打扮,觉得好笑,问她:“你又不当武官,打扮成这个样子干什么啊?”公主说:“我这个样子不象样,那么让驸马这样打扮就不就象样了吗?”高宗马上醒悟过来,对武后说:“是啊,也该为我们的女儿选个驸马了。”武后怎么会不赞同,她当然更是把掌上明珠的婚事放在心上,可是看来看去好象谁都不中意,挑选来挑选去的结果最终挑上了薛绍。
  薛绍是唐高宗的亲外甥,是他的同母妹妹城阳公主和驸马薛瓘的小儿子。这位城阳公主先嫁杜如晦的次子杜荷,杜荷因为和太子承干结党谋反被杀,当时公主才十四岁就成了个小寡妇,但没关系,唐朝的婚姻自由在中国历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不久城阳公主就梅开二度,改嫁饶州刺史薛怀昱的儿子薛瓘,夫妻俩生了三个儿子,长子薛顗,封河东县侯、济州刺史,次子薛绪,老幺就是薛绍。城阳公主早在咸亨二年就去世了(看到某电视剧的瞎编,死了的公主驸马从地下爬出来做了太平公主的公婆,我就想吐)。薛绍的年龄大约与太平公主相仿,也在十八岁左右,肯定是没有娶妻的,唐高宗不可能连自己的亲外甥婚否都不知道。
  薛绍有可能是太平公主亲自看上的,他的外貌应该很出众,否则太平公主是不可能看上他的,他或许还有什么别的优点,但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也不能够瞎猜。薛顗知道太平公主是天皇天后最宠爱的女儿就很是担心这场婚姻会带来什么灾祸,却找族祖户部郎中克构,克构说:“天子的外甥尚公主,这是国家的故有旧事,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只要自己谨慎些就没事了。俗话说当了驸马就不怕没官做。”
  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绍。当时的风俗是晚间成婚,盛装的公主打扮得象仙女一般,乘上黄色的翟车,从含元宫的兴安门出发,向南走到宣阳坊西隅的薛宅,一路上火炬不断,据说有不少行道的槐树被火烤焦而死(真是生态灾难)。到达宣阳坊薛宅时,大门太小,翟车无法进入,只好把墙拆去一段,翟车才进入了院子。
  当时皇子的封邑是八百至一千户,公主一般是三百户,但太平公主由于特别受宠,另外给她增加了五十户。
  当时是大家族制,兄弟们合族而居,当然是各住各的屋子,对于太平公主,从一家之主薛顗起人人对她小心恭敬,战战兢兢地侍候她,生怕出了什么岔子。太平公主仍然不太满意,她认为薛顗的妻子萧氏和薛绪的妻子成氏不是贵族出身,对她来说是个耻辱,可是刚嫁过来就要哥哥赶走嫂子,不太合礼数吧,她就悄悄地向母后诉苦。武后大概是忘了自己的出生,当皇后当久了,架子自然就摆起来了。想命令薛家赶走萧氏和成氏,有人劝她说:“萧氏是隋朝皇后萧氏的弟弟萧瑀的侄孙,成氏的家族也是贵族。”于是萧氏和成氏得已留在丈夫身边,这件事对驸马都尉薛绍的心理影响必定很大,而没有任何过错就要被逼离婚的萧氏和成氏及他们的丈夫,对蛮横的太平公主必定更是恨之入骨。可以说太平公主一出嫁就搞坏了自己同夫家的关系,当然,无论是不敢也好,或者是公主和薛绍确是培养出了感情也好,总的来说,太平公主和薛绍的夫妻关系还是美满的(至少从表面上看是这样),他们共孕育了二男二女,两个男孩叫崇胤,崇简,两个女孩一个嫁给唐氏,另一个嫁给豆卢氏,封万泉县主。
  同一时期,皇太子李哲正式纳韦香儿为太子妃,确立了她的名位,很可能太子本人的意愿发生了作用。
  十一月,裴行俭献俘长安,改元开耀。这个年号只用了几个月,次年二月,太子李哲的长子诞生于东宫,生母就是太子妃韦香儿,所以他也是太子的嫡长子。这个孩子命名为重照,就是后来的懿德太子重润。二月十八日,册立为皇太孙,并改元永淳元年,太子哲又恢复旧名李显。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08 23:44:25 
回复 
  这年四月,关中发生了大旱,一斗米涨到三百文,唐高宗又只好跑到东都洛阳去逐食,留太子显在长安监国,并命令刘仁轨,裴炎,薛元超辅佐他。
  由于离开长安的时间有些紧迫,后勤保障不畅,跟随他的随从中竟然有饿死的。高宗又怕路上遇上那些因为饥荒而沦为强盗的人来惹麻烦,就命令监察御史魏元忠加强治安管理。魏元忠想了一个办法,他到长安的牢房里选出一名强盗,一名态度生硬,举止嚣张的强盗。魏元忠以宾客之礼待他,让他穿上华美的衣服,和他同吃同住,只给他一个任务:防止盗贼!那名强盗哈哈大笑,保证圆满完成任务。果然,一直到东都,数万士卒人马,都没有丢一个钱,魏元忠的名气因此更响。
  朝廷因为得到西突厥阿史那车薄造反的消息,命令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都督,帅右金吾将军阎怀旦等三总管分讨突厥,可是出师不利,还未出发,裴行俭就病故了,时年六十四,追赠为幽州都督-----以裴大都督的功劳来说,朝廷这个追赠未免太小气。
  裴行俭不仅文武全才,而且为人宽厚,深具知人之明。还在他刚当上吏部侍郎之时,后来名躁一时的王勮(即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哥哥)、苏味道等人尚是无名小儿,裴行俭看出他们不凡,对他们说:“二位将来必掌中枢,请二位多多照顾我的幼子。”但裴行俭对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初唐四杰的评价反而不高,他说:“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不是享爵受禄之人。杨炯稍微要稳重些,可能得个善终,其余都恐怕难以令终。”结果王勃度海时落水淹死,卢照邻忍受不了恶疾投水自杀,骆宾王谋反被诛,只杨炯在盈川令这个小官上病故善终。
  裴行俭还提拔了程务挺、张虔勖、李多祥、黑齿常之、王方翼等名将,他对士兵更是十分宽厚。在大破突厥时,战利品中有一只二尺左右的玛瑙盘,十分珍贵,裴行俭不免存了炫耀之心,想让全营将士都来看看这件稀世之宝。一个叫王休烈的士兵奉命捧着玛瑙盘,走上台阶,可能是太紧张的缘故,竟然意外失足摔倒,玛瑙盘也摔碎了,王休烈非常害怕,跪倒叩头求饶,头都叩破了,鲜血满头,大家都替王休烈捏了把汗,可是裴大都督却只一笑置之:“你又不是故意的,何必如此?”便不再追究了。朝廷把灭都支获得的战利品赏赐给他三千余件,他全数分给将士们,自己竟然不取一物。
  当年反对武则天立后的人,几乎都不得好死,但裴行俭反而因祸得福,成长为一代名将,死后痛悼他的人也非常多,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无憾了。
  裴大将军虽然去世,但是朝廷对阿史那车薄的事儿也不能够等闲视之,但还来不及发兵,就传来了胜利的消息。突厥阿史那车薄摔军猛攻弓月城,安西都护王方翼引军救援,大破突厥于伊丽水,斩首千余。车薄又拉了援兵来合攻王方翼,战于热海,战事十分激烈,王方翼的手臂被弓箭贯穿,他用刀把箭杆砍断,继续作战,左右竟然不知他们的将军受了重伤。王方翼手下的胡军中有某些人妄图劫持王方翼响应车薄,王方翼得到这个情报后,不慌不忙,告诉他们要赏赐军饷,把他们召集来,一个个拉出去斩了,正好又遇上大风,王方翼命人大敲金鼓掩盖声响,连杀异心人士七十余人,其余的胡军竟然不知道。他顺利地除掉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后,立即出兵大破车薄等人,活捉酋长三百余人,阎怀旦还未出师,西突厥已平。高宗封王方翼为夏州都督,亲自召见,见他衣上有血渍(怎么过了这么久还有血渍?难道他就不换一套衣服?难道他是故意做给高宗看的?——但愿我小人之心,因为我实在找不出其它的解释,总不可能他穷到连件衣服也找不到换的吧),问起他在热海的战况,对他的忠勇十分赞赏,但因为王方翼是废后王氏一族,高宗难于武后,不敢重用,只好让他回去。
  五月份,东都洛阳大雨不止,终于使洛水泛滥成灾,淹死居民千余家。长安更惨,继水旱之后,又来蝗灾,瘟疫横行,米价涨到四百文,两京之间死者无数,以至于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朝庭全力救济灾民,可是在江南漕运到达之前,未免力不从心。一直到七月份,当江南各地的漕运船支陆续到达后,这场灾情才勉强得到了控制。太子显在这场灾难中表现很不好,完全不象他大哥那样为百姓着想,他只顾自己狩猎玩乐,荒废朝政,高宗很是不满,将他召到东都训诫。
  灾荒刚过去,高宗又想出风头了,他竟然想遍封五岳,命令在嵩山修建奉天宫。监察御史里行——所谓里行,是指还未曾正式任命的官员,相当于实习生——李善感上书劝谏:“陛下曾经封了泰山,祈求太平,各种祥瑞频现,功绩不比三皇五帝差(这马屁够响!)但是这几年来,天灾频繁,五谷不生,饿殍遍地,四夷入侵,兵祸连年。陛下应该慎言慎行以禳灾谴,怎么能够在这个时候修新宫,兴劳役,失天下之人望?臣既然担当了国家的耳目,不能不以此为忧。”言辞充满愤青的味道,不仅对高宗不满,对不敢劝谏的宰相们也十分不满。高宗虽然没听劝谏,但也没有惩罚他。
  《资治通鉴》说,自从褚遂良韩瑗死后,中外人都不敢犯颜直谏,直到二十年后,才有李善感犯颜直谏,天下皆喜,谓之“凤鸣朝阳。”我认为这是《通鉴》在睁着眼睛说瞎话,难道狄仁杰就不是犯颜直谏了?难道这么多年就没有任何人违逆过高宗的任何命令?其实李善感只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而已,所以才名气大彰——看来所有人做事成名都得把握机遇,这是千古不变,万世通用,四海共遵的真理。
  黔州都督谢佑为了讨好武后,逼零陵王李明——即李世民和弟媳妇杨氏所生的儿子,也是李世民的小儿子——自杀,高宗大感痛悼,免去黔府所有官属的官位,这是处理得十分宽大了,显然这也是出于无奈。后来谢佑夜半失首,垂拱中,李明的儿子零陵王俊、黎国公杰为武后所杀,有司籍没其家时,得谢佑首级,被漆为夜壶,题为谢佑,才知谢佑是被李明之子遣刺客所杀。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09 19:35:03 
回复 
  对楼主的历史观不太同意,亚历山大名气虽大,但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未必甚于唐太宗。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说起来很了不起,但实际意义有限。回到中国历史,元帝国对中国的影响显然是小于前面的宋和后面的明。
  武后日理万机,冷宫之中的王、萧二人还是难逃其毒手。无视他人生死,倒是符合其阴骘个性的。武后固然有才华,但正如楼主所言,对一堆堆有才华的人,机遇才是最重要的,很显然武后有点卑鄙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09 22:05:08 
回复 
  我不认为唐太宗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如果没有亚历山大大帝,西欧西亚北非甚至中亚东罗马的历史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唐太宗对世界历史其实没有太大的影响,突厥虽然被灭但还是复了国,大唐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没有真正被打败,终唐一世始终在影响中国
  
  其实任何政治家都无视他人生死,如果他们视他人生死,他们也就不可能成功,唐太宗也是一样!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09 22:07:18 
回复 
  这一年对唐朝来说真是多事之秋,国内遭受饥荒,而吐蕃又趁机攻打了大唐的柘、松、翼州,朝廷派左骁卫郎将李孝逸、右卫郎将卫蒲山领兵征伐。未及出师,吐蕃又攻击河源军,军使娄师德亲自带兵与吐蕃军战于白水涧,八战八捷,暂时稳定了唐蕃关系。
  另一面,早已被唐军灭亡的东突厥余部阿史那骨咄禄联合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东突厥余部,占据黑沙城(今呼和浩特北),攻入并州及单于都护府北境,杀了岚州刺史王德藏。右领军卫将军、栓校代州都督薛仁贵亲自带兵攻击阿史德元珍于云州,突厥人问将领是谁,答为:“薛仁贵。”突厥人说:“我听说薛仁贵被流放到象州,死了很久了,何必骗我!”薛大将军脱掉盔甲,让突厥人看个清楚,突厥人认清真是薛仁贵,竟然相顾失色,下马列队拜见,然后撤走。薛仁贵带兵直追,斩首万余,俘虏两万余人。
  永淳二年二月,是唐高宗的最后一年了,突厥也没让他过清静的日子。二月十二日,突厥攻击定州,霍王元轨率师击退,十七日,又去攻打妫州。三月二日,阿史那骨咄禄、阿史德元珍围困单于都护府,活捉了司马张行师,又杀了他。高宗先命胜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义分兵出击,后又以右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出兵讨伐阿史那骨咄录等人。四月份,绥州步落稽白铁余起兵造反,由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与夏州都督王方翼讨平。五月,突厥又攻陷蔚州,杀刺史李思俭,俘虏了丰州都督崔智辩。朝廷甚至想废掉丰州,迁百姓于灵州、夏州,幸赖丰州司马唐休璟坚决反对才作罢。六月,突厥别部又入侵岚州,偏将杨玄基击退了突厥人。上半年里简直没一天安静日子。
  待局势稍微平静下来后,高宗又想封嵩山,他封太子显的次子重福为唐昌王——这个重福大约只有一周岁左右——留守东都,让刘仁轨作他的副手(一个吃奶的孩子怎么能够任事?显然真正的政事是由刘仁轨处理),召太子至东都。自己到奉天宫疗养。到了十一月,高宗的病越来越重,只好下诏明年停封嵩山。
  高宗因为病重,眼睛不能看东西了,于是召侍医秦鸣鹤来诊治,秦鸣鹤请求给他刺头出血,或者可以治好。《资治通鉴》和《新唐书》这两本史书上写到这里出了惊世一笔,他们说:天后在帘中,不欲上疾愈,怒曰:“此可斩也,乃欲于天子头刺血!”鸣鹤叩头请命。上曰:“但刺之,未必不佳。”乃刺百会、脑户二穴。上曰:“吾目似明矣。”后举手加额曰:“天赐也!”自负彩百匹以赐鸣鹤。
  我的天哪!我简直要对那些写史书的欧阳大才子和司马大才子佩服得五体投地,钦仰得如对苍天!他们这些人真是太了不起了!宋朝的史学家真是历史上最恐怖的一群大人物啊!几百年前的古人心里想的事情他们居然清清楚楚。他们有什么特异功能?这群厉害无比的史学家连自己对面的当朝皇帝宋仁宗宋神宗的心思都看不出,居然能够看出三百多年前的古人的心理活动?这是何等惊人的本事啊,象我这种笨蛋总是揣摩不出上司的心思,上爬无术,要是能让我学到这项本事,我愿意付出任何学费!请欧阳大才子,司马大才子一定不吝赐教,我肯定会付出让你们满意的学费,同时给你们介绍一大堆新同学,让你们一夜之间闻名全世界!令全世界六十亿人及一千多万种各式生物个个对两位如雷那个贯耳什么的。
  我真的不明白,写历史书的人怎么可以虚构人家的心理活动?谁有本事知道别人的心里想些什么,连面对面的人都不可能知道,又怎能知道古人的心理活动?武后怎么想的只有武后才知道,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武后作如是想?
  当然哪,我也不是绝对的认为所有史书上所记载的心理活动就全不可靠,因为有的时候,当时人的心里想些什么他有可能对别人说起,比如说《宋史.后妃传》中有一段心理记载,我就认为是真的。当李宸妃怀孕之后,宋真宗陪她玩,李宸妃头上的玉钗掉在台阶下,这时候有一段宋真宗的心理记叙:“帝心卜,钗完,当为男子。”结果拾起玉钗,玉钗果不坏,宋真宗大喜。我认为这段心理描写就是可信的,因为可以推想一下当时的情况,宋真宗见到玉钗不坏,大喜之后肯定会向周围的人说起:“刚才我心里占卜了一下……”等等等等,按照逻辑推想,这个记载当然可信。可是对于武后在当时的心理活动,照正常情况下她根本不可能对任何人说起,你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09 22:19:45 
回复 
  但是高宗的病毕竟已经是不治之症,他实在无力处理朝政了,于是下诏让太子监国,并给太子安排了一个班子,以裴炎、刘景先、郭正一同东宫平章事。十一月二十四,高宗带着武后离开奉天宫回了东都,最后一次接受了百官的朝贺,以后因为病情的恶化,高宗再也无法接见臣子们,包括宰相。
  十二月四日,高宗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为了冲喜,武后下令改永淳二年为弘道元年,并大赦天下,高宗不顾自己的病情,要亲自登上洛阳宫的正门则天门,由自己来亲口宣布特赦的诏书,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看来高宗与武后这对夫妻的性格是非常合拍的,都喜欢标新立异,唐高宗要是死后能够知道他老婆当了女皇帝,说不定会很开心的,他不是在生前就想把皇位让给他妻子当吗?
  高宗要把特赦罪犯的消息亲口告诉给一般百姓有何用?谁来读不都一样?难道在高宗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突然想和他统治的百姓来个近距离接触?高宗不听任何人的劝阻,包括武后,最后只好由他。但是高宗不能够骑马,登不上层楼,他就召集百姓到殿前听赦,听着他那沙哑和上气不接下气的声音,也不知道老百姓听懂没得,要是老百姓没听懂,真是可惜了高宗一片心了。
  当天晚上,高宗如来侍中裴炎,立下遗诏,要裴炎辅佐太子李显登基,军国大事有不能够解决的,交给天后处分。不久高宗去世,享年五十六岁。对高宗的死,武后会不会向她自己说的那样“肠与肝而共断,忧与痛而相寻”那样悲痛呢?我看倒不一定,但若说她巴望高宗早死,似乎也不合逻辑,总之,悲痛之心照常理讲会是有的,至于程度有多深,除武后之外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各人的理解不同,她的悲痛也就有深有减。
  十二月七日,受到高宗高度信赖的侍中裴炎上奏太子未曾即位,不应该宣赦命,有什么急事需要处分的,应由天后令中书、门下施行,这实际上是由天后和他自己分了权,尚未即位的太子显已经给架空了,也不知道那位未即位的天子心里怎么想的。
  十二月十一日,太子显即位,时年二十八,是为中宗,尊天后武曌为皇太后,参决政事。这位新天子中宗没有什么任何值得表扬的优点,即无突出的学问,武艺也不咋的,相貌风度也比不上他的两个哥哥,甚至比不上他的弟弟二十二岁的豫王李旦,因为李旦至少还有一技之长,李旦的书法是很不错的,可是中宗这点水准都没有,光是平庸倒也罢了,温柔敦厚也是不错的性格,可是中宗有的是轻佻、暴躁、虚荣等等不良品性,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变着花样游玩,是个玩乐有术,到老不改的老顽童。武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免是恨铁不成刚。裴炎或许有与武后相同的对新天子的看法,或许是想自己掌握大权,当第二个长孙无忌,所以与武后一拍即合,把中宗给架了空,中宗好象还没有看出这点,居然自我感觉良好,不久他就为这愚蠢的想法付出了代价。
  武太后为了安抚宗室诸王,命加泽州刺史韩王元嘉等三公尊号,以安其心。二十一日,调整宰相班子,以刘仁轨为左仆射,裴炎为中书令,并正式把宰相办工的地方改在中书省。在这之前,无论是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都在门下省办公,因此门下省又叫政事堂。但裴炎一转成中书令,就将中书省改成了政事堂,裴炎是在向天下宣示什么东西么?武后的心里又会怎样想呢?二十五日,武太后又任命了另一位宰相,以刘景先为侍中,二十九日,分遣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右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往并州、益州、荆州、扬州四大都督府,与府司共同镇守。显然是武太后因为国有大故,先控制住当时最主要的经济中心,以防万一。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11 15:38:46 
回复 
   历史没有假设,仿楼主的逻辑,如果没有唐太宗,东亚甚至南亚、东欧又是什么样子呢?窃以为历史人物的意义在于推进社会的进步,具体就是思想和制度的进步。名气和影响不能等同。以宏观史观论,很多名声显赫的君王实际上仅仅是或大或小的领土统治者而已,对社会进步影响甚微。
   无视他人生死竟然才能成为成功的政治家?封建社会的绝对君权有无视他人生死的可能性,但不是所有君王都模糊而混一的无视他人生死。现实而论,在民主、平等的社会中,人人都无视他人生死其实就是无视自己生死。无视他人生死可以是个性,但绝不是政治素质。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1 17:41:02 
回复 
  那好,请问楼主,在古代的那种社会里有哪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很重视他人的生死的?在古代社会,那是一种制度上的暴力,不以他们个人的性格来决定,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这么一回事
  
  那不是什么个性,而是制度缺陷
  
  但是唐太宗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比得上亚历山大大帝吗?这个恐怕历史自有定论,不是我们说说就可以决定的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1 17:42:43 
回复 
  第二年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同时封太子妃韦香儿为皇后,皇后父韦玄贞从普州参军这种小官突然被提拔为豫州刺史,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沾了韦后的裙子的光。新天子中宗长久以来样样不及两位优秀的兄长,可是现在两位兄长一个已死,一个已经有罪被幽禁,只有他这个平庸无能的人安安稳稳地当上了天子,不由得高兴得手舞足蹈,自己姓什么都搞不清楚了。
  
  得意忘形的中宗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或许是想在老婆面前展现一下“雄风”,又或许是想给自己拉些私人班底,总之他大搞用人唯亲原则,决定封老岳父韦玄贞为侍中,成为宰相之一,又想授乳母之子为五品官。原来的宰相裴炎不干了:这不是在和我争权吗?当然嘴巴里不能够这么说,他振振有词地反驳,话语照我想来无非是什么不可用人唯亲哪,升阶自有制度啊,寒了大臣们的心哪之类,中宗自然是很不高兴的,他这个天子事事受制于人算什么天子啊?他和裴炎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中宗一气之下说了一句:“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我是天子,把天下让给韦玄贞也可以,难道还吝惜一个侍中的官位吗?这话可不得了,裴炎充分领略到了中宗的倔强和不知轻重的性格,他害怕,害怕中宗会对他不利,连这种话都说得出来的皇帝找借口要他的脑袋是很可能——不,是绝对会干的——,现在无论是要保住权力还是要保住脑袋都得把中宗拉下马来,可是裴炎到底不是伊尹霍光,手中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好在,他还可以利用另一个人——太后武曌!如同当年的霍光利用汉昭帝皇帝上官小妹一样。至于武曌太后是不是象上官小妹一样好对付,裴大宰相也只能够顾得眼前顾不得日后了。
    裴炎主动找上武太后密谋废立中宗,正中武曌下怀,她本来就不甘心失去权力,而且她对中宗的能力是非常明白的,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受天下的大器!
    二月六日,武太后召集百官会与干元殿,裴炎与侍中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率兵入宫,内外戒备,文武百官见这阵仗,吓得大气不敢出一口。武太后下令:“废皇帝为庐陵王!”随即命人将他扶下殿,可怜的中宗只做了四十四天的皇帝就被母亲给拉了下来。他很不服气,反问母亲:“我有何罪?”武太后的语声象剑一样凌厉:“你要把天下让给韦玄贞,还敢说无罪?”中宗无语可说,好象他就是为这一句气话丢了皇位!接着他就被幽禁于别所。——可怜的中宗,你既没有政权也没有军权,就想和母后争权,实在是痴人说梦,难道你以为一个皇帝的名号别人就怕了?自古以来,千秋万载,四海万国,哪一个国家皇权不是建立在军队之上?更何况,你选择建立自已班底的对象也错了,不去想法子拉拢宰相裴炎,将军程务挺等人,却去捧一个没有任何支撑的岳父,直升飞机就算飞得再高也是没有根的,要掉下来何等容易?你把所有获取权力的道路都堵死了,还想获得权力?唉,快三十岁的人就这种水平?武后何以生此愚儿?
    第二天,立武后的幼子雍州刺史豫王李旦为皇帝,史称唐睿宗,时年二十三岁,睿宗为人谦恭好友,温文儒雅,知书识礼,工于书法,真草隶书都写得很好,而且他对母亲极为孝顺,终生不违其言。他的性格,说得好听点,是温柔敦厚;说得难听点,是软弱无能。下诏立他为皇帝的时候,他低着头,象个做错事的孩子,正眼都不敢看武太后一眼。武后有条不紊地处理一些紧急事务:二月八日,贬中宗长子,三岁的皇太孙重照为庶人,改名重润,因为武后自己名曌,孙子的名字中也有个照字,武后觉得不舒服,趁此机会将这个字剔除。同时流放中宗的岳父韦玄贞于岭南的钦州。二月九日,太后令左金吾位将军丘神绩,到巴州察看废太子李贤,并令严加戒备,据说还“讽使杀之”,以防有人利用废太子贤闹事。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1 17:43:39 
回复 
  按照过去的惯例,立豫王妃刘氏为皇后,刘氏是徐州彭城人,刘德威的孙女儿,父亲叫刘延景,母亲房氏赠沛国夫人。刘氏仪凤中纳为豫王妃,生睿宗长子宁王宪,长女寿昌公主,四女代国公主李华,根据立嫡长的惯例,刘后所生的永平郡王李成器立为太子,大赦天下,改元文明。刘氏成为皇后后,李旦的孺人窦氏也被封为德妃,这位窦德妃就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只是此时窦氏还未生子。
    二月十二日,太后到达武成殿,睿宗也率群臣们到达,再次尊母后武曌为皇太后,十五日,太后临轩,令礼部尚书武孙嗣册立李旦为新皇帝,但一直没有举行即位仪式。这位新天子睿宗虽然没有他长兄李弘和次兄李贤的聪明才智,但非常识时务,对母亲的权力欲采取不闻不问,万事顺从的做法,这点让母后对他很满意。他虽然当了皇帝,但自己只能居于别殿,一切国家大事都由母后武曌处理。从此之后,太后常御紫宸殿,以紫帐遮掩视朝,自此武后真正的圣衷独断,历史上把武则天临朝称制到她最后退位的二十一年称为“则天朝”。
    军队中出了一点小骚乱,驻扎玄武门的禁军——飞骑中有十来人到坊曲喝酒,喝得二昏二昏的时候,有人开始说牢骚话:“我们参加了废立皇帝的大事,却没有得到些特别赏赐,朝庭真不够意思,早知道这样,还不如拥戴庐陵王复辟,说不定赏赐还多些。”其余的人有的表示赞同,有的甚至开始谋划如何施行的手段,其中一人发现这是个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出卖同伴的机会到了,立即随便找了个借口溜走,把这个消息上报。太后最忌讳有人要她放弃权力,也不管这是牢骚还是真的,立即令羽林军出动包围了那间坊曲,飞骑们还在喝酒,全没把这几句牢骚话当回事,宴未散而锒铛入狱,发牢骚的那位飞骑,立即被处斩,其余知情未报者处以绞刑,那位出卖同伴者,则被封为五品官。《通鉴》上说:告密之端自此兴矣。
    武太后称制之后,并没有打算回长安,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洛阳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状况都更比长安更适合作首都,但是长安毕竟是首都,也不能够不管了,她委任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抗倭英雄刘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刘仁轨对武太后称制心有不满,上疏以年老为辞,请求辞官,还提到当年吕后失败的事实,希望武后还政睿宗。武太后当然不爱听这些话,但是她还得顾大局,于是派侄子武承嗣亲自持玺书劝刘勉刘仁轨留任,刘仁轨只好坚守岗位。
  
  二月二十日(雍王墓志记载他死于二月二十日,章怀太子墓志则记载说他死于二十七日,通监却又说是在三月五日,此从雍王墓志),丘神绩到达巴州,把废太子李贤幽禁在别室里,然后当天晚上废太子贤就死了,历史书上说是丘神绩逼令太子自杀的,但是这是不是出于武后的意思呢?没有武太后的同意,丘神绩敢害君主的儿子吗?答案是否定的,可怜的李贤,年仅三十一岁就结束了生命,他的灵柩就地埋葬,直到唐中宗即位后才令太子贤当时唯一尚存的儿子邠王李守礼接回灵柩,陪葬干陵,睿宗景云二年追赠为章怀太子,其家属仍不许归朝,继续流放在巴州。三月二十六日,太子贤的死讯传到洛阳,武太后随即自编自导了一幕戏,举哀于显福门,贬丘神绩为迭州刺史,追封雍王。没过几天,丘大将军不仅官复原职,还升任为左金吾大将军。——若说武太后与废太子贤的死没有关系,在没有新的证据之前,本人持保留意见。但我仍然觉得,政治上是没有亲情的,母子也好,父子也好,在涉及到权力和政治问题时,无论作什么事情都不足深责,世界各国的历史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不独武则天然。
    对高宗的另两个儿子上金和素节,武太后又调动他们离开原居住地,毕王李上金为泽王,拜苏州刺史;葛王李素节为许王,拜绛州刺史。四月二十二日,迁废帝中宗——庐陵王李显于房州,四天后,又迁于均州故魏王李泰的老宅。可以想象,当中宗得知二哥李贤的死讯时,会以怎样的心情度过每一天日子,说他惶惶不可终日怕是非常恰当的。
    八月份,正式安葬高宗于干陵。
    武太后对权力的控制越来越紧,她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或许这个时候她真的想做女皇帝了,而且想到了以周代唐的想法,我认为证据就在她改元光宅这件事情上。光宅是什么意思?在唐人苏颋的《武懿宗墓志铭》中,我找到了答案。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先后于彼新邑,造我旧周;光宅四表,权制六合。”洛阳是周朝——西周的陪都,东周的首都,武太后一直向天下宣称武氏出自姬姓,为周平王少子之后,虽然历史上洛阳先后在汉末和晋末两次遭受浩劫,被夷为平地,但是由于隋炀帝不惜空耗国力地大加营建,洛阳的基础建设一点儿不比长安差,再加上洛阳的地理位置远比长安要优越,气候条件交通条件也要胜过长安,无论是从文化底蕴和经济政治角度考虑,把洛阳作为将来的周朝首都是再理想不过的了,所以武则天要于彼新邑,造我旧周,她要光宅四表,权制天下,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12 11:56:02 
回复 
  楼主,你摆乌龙了,你才是楼主啊,哈哈。
  感觉楼主有点过分二分化了,很重视和无视并不是非此即彼。制度缺陷是无法避免,但暴力有正用和滥用之分,制度实施过程中人是有主动性的,尤其是封建君王。如果有人能“玄鉴深远”而最大程度避免制度的缺陷性,那就不是无视他人生死。制度缺陷是致命的,但不能因此抹煞封建君王的个体差别。

作者:134579 回复日期:2009-04-13 12:21:28 
回复 
  长孙皇后和武则天是两个绝对不同的女人,放在一起不好评论,不过我想说的是长孙皇后是附在男人身上的女人,依男人的眼光看当然长孙皇后更完善,而武则天是独立的,依我的眼光看武则天就是要强,这就是他们最大的不同
  ------------------
  其实要评论也没什么。长孙皇后婚后生活很美满,也不用她废心机做什么,就可以得到一切。长孙皇后是个有文化的人,书中的幸福女子也就和她的状况一样,在追求也没有目标了。到是武则天,她要不废心思很多成果就要失掉,所以做的也比较多。武则天是独立的?在她的丈夫活着时她的那些与李治不同的独立意志可没表现出来!比如把武家人封王啊!比如追封李义府呀!比如把王方翼弄掉。有一样在她有了独立权后,到是大大退步,就是对外做战,败的忒多。武则天的墓,好是那是给李治修的,她不过做为皇后合葬而已,真要是皇帝,总该在修一个吧!有名不能说明一切,现在高阳公主是所有太宗女儿里最知名的,以有宠和乱搞著名。很符合今天的标准。可事实上长乐比她受宠的多,在朝中大事上也可以回家去跟老爹耍耍娇提意见,高阳可没这举动。你不能因为人家长乐公主不好搞事跟老公好好过日子就说人家不敢追求幸福吧?

作者:134579 回复日期:2009-04-13 12:36:00 
回复 
   高宗因为病重,眼睛不能看东西了,于是召侍医秦鸣鹤来诊治,秦鸣鹤请求给他刺头出血,或者可以治好。《资治通鉴》和《新唐书》这两本史书上写到这里出了惊世一笔,他们说:天后在帘中,不欲上疾愈,怒曰:“此可斩也,乃欲于天子头刺血!”鸣鹤叩头请命。上曰:“但刺之,未必不佳。”乃刺百会、脑户二穴。上曰:“吾目似明矣。”后举手加额曰:“天赐也!”自负彩百匹以赐鸣鹤。
  ---------
  这段描写才能显出这些作者的矛盾心里,想贬低这夫妇二人的结果,却是描写出一付夫唱妇随的恩爱情形。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3 16:04:58 
回复 
  楼主,你摆乌龙了,你才是楼主啊,哈哈。
    感觉楼主有点过分二分化了,很重视和无视并不是非此即彼。制度缺陷是无法避免,但暴力有正用和滥用之分,制度实施过程中人是有主动性的,尤其是封建君王。如果有人能“玄鉴深远”而最大程度避免制度的缺陷性,那就不是无视他人生死。制度缺陷是致命的,但不能因此抹煞封建君王的个体差别。
  ____________我本想打楼上,谁知打错了个字,自己也觉好笑
  皇帝制度的最大缺陷就是立了一个超越于法律之外不受约束的偶像来,可是皇帝也是一个人,是人就不能够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权力具有特别的敏感性,只要一涉及到权力,他们就会显出同样的暴力,这种暴力或许有轻有重,但在牺牲别人上都是一样
  
  这段描写才能显出这些作者的矛盾心里,想贬低这夫妇二人的结果,却是描写出一付夫唱妇随的恩爱情形。
  ___________
  这倒也是,欧阳司马两位在这里犯了罗贯中的毛病,想拥刘反曹,可是我们看了三国演义,大多数人更欣赏的是反而是不拘一格任性妄为的曹孟德而不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刘皇叔,想贬低武则天但过了火,效果却适得其反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3 16:10:12 
回复 
   武太后把整个朝廷上上下下能够改的全都改了,洛阳改名神都,洛阳宫改称太初宫,所有旗帜一律改为金黄色,官职名称也做了大量改动:
    中书省——凤阁
    门下省——鸾台
    尚书省——文昌台
    吏部——天官
    户部——地官
    礼部——春官
    兵部——夏官
    刑部——秋官
    工部——冬官
    中书令——内史
    侍中——纳言
    左仆射——文昌左相
    右仆射——文昌右相
    御史台——左肃政台,增设右肃政台,左肃政台监察京官及军队调动、奉旨派遣等事项;右肃政台监察地方各州。
    以前的名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现在的叫法就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有人说这种改法简直象个动物园,可是我却觉得比起以前生巴干硬的中书门下之类的名称,我更喜欢这些辞藻华丽典雅的名字,更符合女性的审美观。
    武后开始向皇帝的宝座发起最后和冲刺了,她先对自己的祖先进行了追封,并立武氏五庙于故乡山西文水,亡父武士彟追封为太常魏定王,亡母杨氏为王妃。同时又提拨了一批武家后嗣进入高层,尤其是正式继承武士彟爵位的武承嗣更是被封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直接进入宰相一级。
    宰相裴炎和刘祎之双双表示强烈反对,但——反对无效,武太后我行我素,相权不知不觉已经从宰相手里流走,到了武太后的手里,武太后把它和皇权一起,抓得牢而又牢,再也不肯放松了。
    对获取最高权力的另一大重要支柱——军权,武太后也死抓住不放,将领们只有带兵的权力,没有发兵的权力,更没有让将军们坐大,在这一点上,把从来没有玩过军事的武太后和她那个也同样从来没有玩过军事的孙子李隆基相比,可以看出武则天实在是高明太多,直到武后被赶下台,她都没有失去对帝国军队的控制!她的失败是灯下黑,忽略了眼皮底下的一只为数不多的军队,不过我认为她对大军队的控制仍然是基本合格的,比大多数君王对军队的控制都要好,无论她失败了多少次,但直到最后,军队的将领们大都仍然忠于他,当叛军冲入禁宫时,仍然有将领在带领军队拼死抵抗,直到大势已去才被迫投降,为她尽了最后一次忠!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3 16:11:19 
回复 
  当时朝野的情况是,李唐宗室人人自危,而百官对因为武后的关系上升得如同直升机般迅速的诸武不满,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现代社会中因为是董事长总经理的亲戚而被分配到管理岗位上的人十有八九不能服众,他占据了原本我有可能占的位置啊!不过现在人受不了最多不过愤而辞职,另攀高枝,可是唐朝的人不会这样想,全国只有一个家族企业,要打工非在这儿打不可,想换公司都不行,既然没有法子换,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换换董事长,当然这事的风险很大,弄不好不仅自己掉脑袋,还可能累及九族之亲的性命。
    虽然风险太大,也仍然有人愿意一试。此时,一代名将李勣的草包孙子李敬业登场了,在历史上划了一道黑烟,然后消失在天幕中。
    李勣因为长子早死,死后爵位由嫡孙李敬业继承,续封英国公,担任眉州刺史(四川眉州),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是因为什么原因给贬为岭南柳州司马,弟弟李敬猷原为盩至(陕西周至)县令,则被贬为庶民。另外还有一批官员:给事中唐之奇被贬为括苍(浙江丽水)县令;詹事司直杜求仁,被贬为黟县(安徽黟县)为县令,盩至尉魏思温曾经担任御史,居然被贬成白身,丢了官职,这几个人不问自己是非,一至认定错是武太后的,因为她当权所以害他们丢了官。几个人悄悄在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城市扬州聚会,酒酣之余,对自己的丢官越说越激愤,越说越痛苦,最后终于有人(具体不知道是谁)昂然而起,呼吁大家起兵推翻武后,重立李氏,只要李氏重新当政,他们就是第一批功臣,前途无量(我看未必,纵观世界历史,功臣只有两条路,一是最终取君王则代之;一是因为功高震主让君主赏无可赏,心生猜忌,不是被杀就是被贬,最好的结局就是当个老百姓勉强善终,能够高位善终的功臣凤毛麟角,以各位的心性,今天怨武后,明天就可能怨李皇,所以各位就算真的成功,也逃不了这一刀!)。
    众位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中俊杰马上决定开始行动,魏思温算是有点真才实学的人,经过他的谋划,决定先拉拢他的好友,监察御史薛仲璋-----当今宰相裴炎的外甥,如果能够通过他再拉拢裴炎,事情必定能够成功。
    魏思温先写信给薛仲璋,让他申请到江都巡察,监察御史的工作原本就是巡察四方,所以薛仲璋一申请就得到批准。薛仲璋甫到江都,魏思温就收买了一个雍州人韦超,让他诬告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薛仲璋立即将陈敬之下狱,制造出一种非常紧张的气氛。过了几天,李敬业用骗来的驿马驰到扬州,当着众官的面在薛仲璋面前告急:“高州(广东高州)酋长冯子猷谋反,请立即发兵讨伐!”薛仲璋就势命令打开府库,取出盔甲武器,将囚犯和工匠们组织起来,当成军队来用(这般乌合之众,能是正规军的对手吗?就算让韩信来指挥,恐怕也创造不出奇迹来,因为韩信的成功也是靠了一个不应该当将军的将军陈余的帮助,如果陈余但听李左车一言,韩大将军恐怕早就呜呼哀哉了,哪能成其威名,古今名将之所以是名将,某种原因是他们的对手太窝囊成就的),并立即命李宗臣杀了陈敬之。一名叫孙处行的录事参军,因为坚持要见圣旨才发兵的原则,竟然被当场杀死,这一下立即威震当场,再也没人敢反对了——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至于人家肚里的想法,当然是不会有人知道的。
    李敬业当即宣布自己为扬州大都督,设立三府,第一是匡复府,第二为英国公府,第三是扬州大都督,自封为匡复府上将,封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薛仲璋为左右司马,魏思温为军师,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记室,九月二十九日,正式宣布起兵,招兵买马,仅十天之内就征集了十万大军(很怀疑这只军队的构成是些什么人?武后执政之时,一个勤快肯干的老百姓绝对没有混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大概历代威胁政权的最大的城市流民才是这只军队的骨干份子,城市流民中固然也有真正有本事的人,但大部分只是些何等货色,想来各位城市民众不难想象,在任何时代,只要出价够高,要拉起一只流民军都不会太难,但是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军队的战斗力有多强,在我看来,这些流民军的战斗力远不如由农民组成的泥土队伍)。
    檄文由骆宾王书写,这篇檄文在后世很有名,传到神都后,太后亲自过目。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3 16:14:51 
回复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属于屁话一句,女人的天性本来就不是和顺,那是后天教养的,如果你一定要把女人教育成现在许多古装电视剧中的那些疯疯癫癫的女人也不难,最新的比如日月凌空中的谢瑶环就是那种用现代方法教育的古装伪淑女。至于出生寒微,那简直不是一回事,你不过运气好,投胎到了贵族有钱人家庭,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难道你爹妈好你就一定好?),昔充太宗下陈,(请问,好色召武曌入宫的人是谁?难道走出这一步是武则天自己选的)曾以更衣入侍(你亲眼看见了?)洎乎晚节,秽乱春宫(这句话你要骂武则天,不如骂你家的唐太宗唐高宗这对父子吧)。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你们男人要一大群女人来服侍你一个人,凭什么要女人死守一个?如果你自己不能够遵守相知相敬的天道,有何资格要别人忠诚你一个?老天造人原本就是要人类一夫一妻的,否则为什么刚出生的男女婴儿性别比例相差无几?你看看象海狮之类的一夫多妻制的动物,雌性一出生就比雄性数目多得多!凭什么要女人拱手让出原本只能属于她一个的老公?作为男人你有胸襟把你老婆拱手让人吗?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说别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如果你是柳下惠,谁都诱惑不了你;如果你一定不想接受诱惑而自己又当不成柳下惠,那么请把自己变成太监也可以,不怪自己却怪别人,没有买方何来卖方?)。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这句话真正该骂的是老色鬼唐太宗和不顾伦常的唐高宗)。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未必,忠良的定意不是那么绝对的),杀姊屠兄(不要说武顺的死因至今不明,就算真是武则天杀的,也是活该,伤害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亲妹妹,偷自己的妹夫,而且母女一起偷,这样的女人值得同情吗?如果她都值得同情,那么天下二奶都应该值得同情了!那人类还是回到原始社会任意交往好了,又何必有婚姻一事呢?至于武则天的哥哥,那是他们伤害武则天在先,换了男人们说不定做得更绝!更彻底!历史上把兄弟们甚至于生父生母杀尽屠光的男人们数不胜数,包括某些曾经被吹上天的所谓英主也是一样!你认为你更应该指责你那尊敬无比的唐太宗呢还是武则天,最少武则天没有把侄儿一网打尽吧?可是唐太宗把十个侄儿斩尽杀绝,做得够绝吧!),弑君鸩母(虽然历史上把这句话解释成武后害死高宗和其母杨氏,因而认为此语是对武后的诬蔑,但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解释成将太子李弘这位小君和王皇后这位国母的死归罪于武后,李弘之死因难明,等到哪天开启了李弘之墓进行验尸就可以真相大白了,至于王皇后,我前文已经分析过,她绝对不可能是被杖一百,斩四肢而死,骆宾王在这里并非在诬陷武后,王皇后很可能是被鸩杀的,这是历代被废者的传统死法),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
  ——诚然,这段文字写得不错,对仗工整,调子高亢,但是却缺少一些真正的政治攻击,这位骆宾王攻击的只是武后的私德,这对于贵族或许有吸引力,但是对于日日为衣食奔波的普通百姓来说,却是太空洞了,当政者的私德再差,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没有!老百姓看重的是安定的生活,没有特别的暴政就行了,至于当政者是什么人,是男是女,老百姓根本不在意,看看九几年米国人的总统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件事,老百姓才不会在乎你个人私德如何呢!只要你让百姓得到了真实的好处,他们就会支持你,道理就这么简单。想用空洞的大义名份来让百姓为你拼命,那简直是幻想!
  
  “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天下岂一家之天下,如果你姓骆的成了功,你也保证你就不会起篡位之心?就算是我我也会起这个心,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我凭什么不自己取?骑虎之势,必不得下。)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武后可是母亲,难道睿宗仅仅是高宗的儿子,不是武后的儿子?);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自古帝王,哪个不用自己的人,难道李氏家族就封天下之人为王而不封自己人?关键问题是这些人上台,阻了你上台之道吧?骆大才子,你敢保证你的心里不是这样想的?)。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想当霍光和刘章,你恐怕还没有这个本事,而且请您想一想那两位功臣的最终结局吧,你熟读经史,当然比我这半罐水熟悉。你提到这两个典故,是不是想提醒天下英雄,就算成功了也会有什么结果?)。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可惜将门多犬子!再吹也没用)宋微子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
  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好,且让大家看看,你们几位公侯冢子是如何安社稷的),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这句话很好笑,你要清除的是你一心想推戴的当今天子的母亲啊,母亲是妖孽,那儿子是什么?你这句话是不是想顺便把儿子也请下去呢?)。南连百越,北尽山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族,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还没有打就如此吹嘘,确实古今名将皆不及也。只是嘴巴功好的人未必战功也好)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汉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友,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抷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据说武太后看到这里,称赞道:“虽然本文内容空洞,但是这篇文章本身确是一篇好文章,能够写出这样文章的人确实是个人才,宰相居然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才,竟然使他失意造反,不是宰相的过失吗?裴炎大宰相面红耳赤,只有匍匐在地请罪的份儿。武太后以爱才之心压抑了愤怒,这一极有政治家风度的表演,就算最仇恨她的人也不能不表示钦佩。
  “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失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还没有起兵就先讲封赏惩罚了,特别是惩罚的语言太具威胁性,话说得太早了,容易引起老百姓的逆反心理,看样子骆大才子完全不懂群众心理学)”——这就是古今闻名的《讨武曌檄》,虽然这篇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是实际上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骆宾王写的文章空洞无物,李敬业的实际行为让他确实不愧将门犬子的美号!
  
  李敬业大约确实想把庐陵王李显这张王牌握在手里,可是要把李显劫到扬州看来确实办不到,他想了一个馊主意,找了一个貌似废太子李贤的人,骗天下人说李贤未死,在扬州起兵的人就是由他指挥的——单凭这一手我就断定李敬为是庸才,既然李贤未死,那么檄文就是儿子在起兵反对他妈,做儿子的这样说母亲可能吗?而且你口口声声要匡复李唐,那么效忠对象到底是谁?依檄文的口气来说应该是指睿宗李旦,但是你把李贤找来,将置李旦于何地?是让哥哥与弟弟争位?他这画蛇添足的一手,注定了天底下的人一眼就看出他的把戏,因为李敬业不听魏思温的建议,直逼洛阳,反而听了薛仲璋的意见:“金陵有王气,占了南京,稳定基业,然后再图谋中原。这样进可攻,退可守,才是上策。”——他的如意算盘是打赢了就轻取天下,打输了就割据称王!这样一来,天底下的人可把这位李敬业看穿了,是真叛逆矣!谁还愿意跟这位夸夸其谈的庸碌之人?明知此人会失败,还把宝押在他身上,这种笨蛋毕竟不多。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13 17:39:18 
回复 
   当皇权和他人生死发生冲突的时候,独裁专制的皇权做何种选择不难想象。问题是皇权和他人生死不是总是冲突的,很多时候甚至是趋一的,而且不同的君王对皇权的使用是差别很大的。如同刀可杀人,但用刀救人的情形也不在少数,更多的情形则是刀和他人生死没有任何关系。很多问题都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
   对《讨武曌檄》的辩驳,希望楼主有机会细细回味,颇失其正,且显苍白。女性在封建社会的确处于弱势地位,值得同情但不能因此矫枉过正。滥杀无辜,酷吏横行难道也是一个优秀政治家所为?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13 18:50:02 
回复 
   "李弘之死因难明,等到哪天开启了李弘之墓进行验尸就可以真相大白了"--------这,这也太孩子气了吧?
   臆断之词越来越多了,褒武也不用这样吧?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4 13:12:36 
回复 
  当皇权和他人生死发生冲突的时候,独裁专制的皇权做何种选择不难想象。问题是皇权和他人生死不是总是冲突的,很多时候甚至是趋一的,而且不同的君王对皇权的使用是差别很大的。如同刀可杀人,但用刀救人的情形也不在少数,更多的情形则是刀和他人生死没有任何关系。很多问题都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
     对《讨武曌檄》的辩驳,希望楼主有机会细细回味,颇失其正,且显苍白。女性在封建社会的确处于弱势地位,值得同情但不能因此矫枉过正。滥杀无辜,酷吏横行难道也是一个优秀政治家所为?
  ____________也许吧,但是在历史上有几个君王真正做到善用权力的?人性弱点,何可奈何?
  
  
  "李弘之死因难明,等到哪天开启了李弘之墓进行验尸就可以真相大白了"--------这,这也太孩子气了吧?
     臆断之词越来越多了,褒武也不用这样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文我已经说过了,我不相信李弘是被毒死的,因为不仅文献多缺,仔细推敲起来也有不近情理不合逻辑之处,传世文献也是人写的,光绪的死因按照历史的记载他就是病死的,可惜那些脉案是可以伪造的,在验尸报告中,一切都真相大白,他就是被毒死的。所以我才说了这句话,因为我觉得这些事情只有验尸才能够真正揭开这个秘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4 13:16:14 
回复 
  不过在当时能够目光如炬看出李敬业必败的人虽然不少,但把宝押在他身上的笨蛋也是有的,比如说楚州(今江苏淮安)司马李崇福就是其中一个,他率领所属山阳、盐城、安宜三县起兵响应,盱眙人刘行举却不肯奉命,带领官兵准备抵抗,不过寡不敌众,就算刘行举真是一头猛虎,也打不赢一大群狼-----不,一大群狗-----,李敬业派出他手下的大将军尉迟昭,打得刘行举被迫投降,并且接受了李敬业的任命,当上了李敬业的游击将军,大概是刘行举确实勇猛,李敬业想得到一员勇将,为了表示对刘行举的器重,连带把刘行举的弟弟也封为楚州刺史。
  武太后对这次事件的处理绝无丝毫犹豫不决之处,她虽然没有亲自带过兵,但是在高宗朝却曾经长期担任事实上的军队总指挥总后勤,兵贵神速的道理她完全明白,而且她也知道这次事件如果不能够迅速平息,那么将来就会有后起之秀纷纷效法,那她就没有安宁之日了。李敬业起兵在九月二十九日,武太后十月六日就任合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以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讨伐李敬业。
  李孝逸是唐宗室友淮安王李神通的孙子,李神通原本就是个被吹出来和夸出来的所谓功臣,其实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功绩,他的孙子和他也差不多,是个徒具虚名的人物,但是他有一个非常了得的监军-----魏元忠,这个人的名字大家还记得吧?高宗仪凤年间,他慷慨陈词,痛斥时弊,奇谋护驾的故事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武太后对魏元忠一向十分赏识,这次出征,武太后很可能是故意把魏元忠派给李孝逸这位宗室将军的,之所以要并没有大将之才的李孝逸带兵,也很可能是做给天下看的,毕竟李孝逸是正牌李唐宗室,而李敬业却是个冒牌的,让正牌的去打冒牌的,武太后在政治上的手段可比李敬业高明太多。
  武太后以前应该是见过李敬业的,以武后的识人之明或则她早就看出李敬业不是个成大事的料,所以并没有把他的这次起兵真正看在心上,她认为真正的心腹之患是身边的宰相裴炎!裴炎曾强烈地反对武太后追尊祖先的事情已经让武太后看到了裴炎的倔强,虽然她暂时压住了心里的怒火,毕竟裴炎是个人材,但是这一次李敬业起兵之后,裴炎的反应却让武太后彻底失望,接到李敬业起兵的消息之后,太后立刻让裴炎准备征伐事宜,裴炎却拒不执行,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他的外甥薛仲璋也参加李敬业起兵的缘故,武太后肯定也是这样想的,她问裴炎:“兵贵神迅,为什么你还不发兵?”裴大宰相展现了他的风骨,他义正词严地说:“这次扬州事件是因为皇帝年长却始终无法亲政才引起的。如果太后把权力还给皇上,兵乱就会自然平息,所以不必派兵。”
  武太后被睬到了痛处,抛开实际执政能力不说,按照当时的惯例,让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太后临朝执政,却将已经成年的皇帝晾在一边,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她根本没有话理来反驳裴炎,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裴炎固然有才,可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不能够为己所用,留着他反而是给自己制造麻烦,武太后对裴炎动了杀机,她不能够确定有多少人和裴炎一样的心思,只有借裴大宰相的脑袋杀鸡给猴看了。
  朝中有人看出了武后的心事,监察御史崔詧上书说:“裴炎本是顾命大臣,受先帝遗诏辅政,如果他没有异心,有什么理由要太后归政呢?他确实有异图啊。”太后大喜,借此上奏命令左肃政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将裴炎下了狱。裴炎明白太后的心思,反正难逃一死,不如硬气些,还可以留个美名在后世,所以在史书上留下了裴炎“辞气不屈”的记载,有人出于一片好心偷偷地劝他顺从武太后的意思,裴炎说:“宰相下狱,安有全理!”决定接受命运,当那只用来儆猴的鸡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4 13:20:05 
回复 
  对裴炎的最后处理下达之前,朝臣们就裴炎的命运进行了一次激烈的御前会议,凤阁舍人李景谌断定裴炎有谋反之心,但是刘景先和凤阁侍郎胡元范等大多数人都认为裴炎并无谋反之心——其实我也这么认为,因为裴炎并没有掌握住军队,如果没有军队的支持,想逼宫也好谋反也好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只能够当牢骚来看,牢骚虽然可发,但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在史料中我都找不到裴炎与任何军队将领之间的来往记录,以裴大宰相的精明,不可能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去干一件风险如此之大,收益如此之小的赔本买卖,所以说裴炎的所谓谋反其实是武太后在和他争权,要借他的脑袋威慑群臣——,既然武太后是如此用心,那么力主他没有谋反的人的证言就没有任何作用,虽然以刘景先和胡元范为首的大多数大臣拼了老命为裴炎辩护:“裴炎绝对没有谋反之心,如果他谋反,那么我们也都是有谋反之心了。”太后只冷冷地顶了一句:“朕知道裴炎有反心,也知道你们没有反心。”就把这事敲定了。由于姓刘的和姓胡的两位大臣特别不会领会太后的意思,思想反动,他俩也成了武太后的打击对象,既然对她不满的人自己露出马脚,那么本着宁可错且莫误的古训,把他俩送进监狱给裴炎作伴也无不可,于是这两位也被送进监狱,而骞味道和李景谌则分别升任检校内史同凤阁鸾台三品及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算是武太后对两位忠诚的下属的报酬。
  十月十八日,宰相裴炎被武太后斩于洛阳都亭,他的兄弟们子侄们受到流放的处分——照理说谋反要杀全族的,为什么武太后会独独对裴炎家族高抬一手,看来武太后心中不无愧意——裴炎临死前对兄弟们说:“诸位兄弟能够当官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所致,并不是因为我的提携,今天却要为我的过失连坐流放,实在是太悲惨的事情了。”籍没家产时,发现堂堂宰相裴炎竟然没有一石米的储蓄,如此清廉,连主管抄家的官员都忍不住叹息。同时刘景先和胡元范都因为不识时务地为裴炎辩解,被双双暴贬,一个当了四川的普州刺史,一个当了海南的琼州刺史,胡元范更倒霉,竟然把老命赔上,死在琼州了,裴炎有此生死之交,也算是死能瞑目了。
  裴炎有一位侄子叫裴伷先的,当时年仅十七岁,他请求觐见太后上奏,太后居然出人意料地召见了犯谋反大罪原本应该全族处死,但却奇迹般地不加牵涉的罪犯家属,更奇怪地是,此家属不知感恩,反而以青春期少年特有的热血冲动把太后训斥了一顿,也算是为裴炎出了口气!
  太后对裴伷先说:“你伯父谋反,你又有什么话说?”裴伷先说:“小臣是为陛下献计的,不敢讼冤!陛下你是李氏之妇(唉,堂堂武则天,混到这个份上,仍然没有独立人格,仍然被人看成是李氏的一个附庸,女人哪女人,真是可悲!),先帝弃天下,你亲理朝政,疏斥李氏,分封自己家里人,原本就是没有道理的,臣的伯父忠于李氏,反而被诬告获罪。臣为太后的声望丧失感到可惜,陛下应该早早地把政权还给儿子,在后宫里养老才是,这样宗族才可保全;不然,万一天下大乱,就没有办法补救了!”太后大怒,骂道:“胡说八道,小子懂得什么?”命令把他拖下去,裴伷先回首三次大呼:“听臣的话,不算晚!”可是武太后虽然被训斥了一顿,在盛怒之下仍然没有对这个颇有风骨的少年下毒手,她只命令将裴伷先打了一百板子,然后将他流放到瀼州(广西上思),永远不许回来!——但武则天死后,裴伷先又回来了,而且过得非常的滋润,不仅官位年年升,而且寿数更高,活到天宝年间,享年八十五六岁才死!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人太多了,裴伷先因一日之事能够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名字,也算是不虚此生了!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14 17:11:41 
回复 
   楼主太偏激了,人性弱点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制度和道德以及人性的优点来克服。如果在唐朝选一位这样的君主的话,太宗无疑是有资格的。
   选择性失明的地方也很多。武后改名官职,华丽典雅,怎么不说说她给犯人改的姓氏呢?阴毒狠戾的一面暴露无遗,难道这也符合女性的审美观?
   太宗是老色鬼的话,那武后是什么?薛怀义、张氏兄弟,难道是纯洁的男女关系?
   至于军队,干嘛不比较一下武后朝与玄宗朝的军事战绩?有高人在本版写的《大唐帝国的扩张》可以参考。
   褒武也要有起码的公正态度啊。

作者:Hysterian 回复日期:2009-04-14 17:46:39 
回复 
  静候下文。

作者:草莓提子 回复日期:2009-04-14 18:20:37 
回复 
  期待中!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5 15:47:29 
回复 
  选择性失明的地方也很多。武后改名官职,华丽典雅,怎么不说说她给犯人改的姓氏呢?阴毒狠戾的一面暴露无遗,难道这也符合女性的审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犯人改姓氏并不是只武则天一人,这固然暴露了她阴毒狠戾的一面,可是在那个时代人们或则不会有您那样大的愤慨,人不能够脱离他的时代就如同不能够脱离他的皮肤
  
  我可没说这符合女性的审美观,我说的是改官职名称一事符合
  
  太宗是老色鬼的话,那武后是什么?薛怀义、张氏兄弟,难道是纯洁的男女关系?
  _____________当然说不上什么纯洁的男女关系,在四海万国千秋万载,纯洁的男女关系太少了,就算你是纯洁的,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你也绝对不是纯洁的,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种事情是越描越黑,不如不描。在有些人眼中,只要是男女,无论这对男女是什么关系,包括亲父女,亲母子他们都能够想象出男女关系来。只不过有一点,太宗的女人绝对要比武则天的男人多,多得不成比例,至少是十比一甚至二十三十比一,在这点上,你觉得太宗够不够得上个色鬼的标准?
  
   至于军队,干嘛不比较一下武后朝与玄宗朝的军事战绩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武后的玄宗的军事战绩有两点根本性不同,一是武后对军队将领的控制远远胜过唐玄宗,武后朝没有发生过军人哗变,没发生过将领造反,可是唐玄宗时代就不同的,各位只是看到他的军事战绩,难道对他的重大失误视而不见?如果不是他在军事制度上的失误,中国何至于有藩镇割据,何至于激成安史之乱,非但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更是中国尚武精神逐步让位于尚文精神的转折点,继之而起的宋朝重文轻武,最後整个中国故土为另一民族所吞没,使得悲怆的文人叹息:崖山之後更无中华!(当然这个观点大可商榷,我也不这样认为)这一切难道不是唐玄宗种下的蛆?
  其二,武后朝的败仗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进程都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基本上很少有人提起,可是唐玄宗的败仗就不同了,鲜于仲通败于南诏,改写中国历史,中原王朝从此失去对云南地区的控制权数百年之久,甚至还因此丢了一块交趾之地,云南还得感谢蒙元帝国才收回来,否则恐怕会象现在的交趾故地生活的那些人一样,现在在交趾故地居住的那些人不仅不承认自己原本就是中国人,独立建国的行为根本就是叛国的不可饶恕的大罪,反说中国人是侵略者!高仙芝怛逻斯之败改写世界历史,造成了中国大量技术外传。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5 15:50:50 
回复 
  差不多在裴炎被处死的同时,李敬业也开始行动了。按照魏思温的意见,他建议:“既然您以匡复唐朝大义名份起兵,请马上进军洛阳,让天下人知道,你确实是想勤王拥帝,四面八方的豪杰就会来响应你。”薛促璋反对说:“金陵(南京)有王气,且有长江天险,足以当我的稳固后方,不如先取常、润二州,稳定基业,然后再进兵中原。这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宁,才是最上策。”魏思温急了,马上反驳说:“山东豪杰愤慨武氏专制,心所不甘,听说你举事,都自蒸麦饭为粮,打直锄头为武器(何至于此,再热情王事也不可能不吃饭吧?)等待你的军队到达,你现在不趁势进攻,反而把自己关在巢穴里,天下人听了,必然失望,民心一失,再举兵就不利了。”李敬业虽然是以匡复唐朝的名义起兵的,但是他的本意却是想割据称王,于是他立即决定采纳薛仲璋的建议。——此建议一采纳,武太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天下人看穿李敬业的真实用心,连一心忠于李唐王室的人也不会再站在他一边,失去了人心支持,一旦形成胶着状态,李敬业便算占领区区一两个州如何能够与全国抗衡?
  魏思温郁闷之极,他对好友杜求仁说:“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集中全军的力量去渡过淮水,收留山东的民众,直取洛阳,反而分兵去打金陵,胜败之数已经明白了。”——魏思温不可谓一颇有见识的人,既然你明白李敬业庸人一个,为什么不给自己打算打算,看来魏思温的谋略也不可如此而已!
  十月十四日,李敬业攻下润州,俘虏刺史李思文,任命自己一党的李宗臣为刺史。这位李思文不是别人,就是李敬业的亲叔父,他完全和李敬业不一条心,刚知道李敬业谋反事件后,就立即派使者昼夜兼程,把事情经过上报给神都,而当李敬业来攻时又是他坚守城市,直到不敌被俘为止。魏思温建议把李思文斩首,以表示李敬业为唐室“大义灭亲”的忠勇,但李敬业不肯同意,他只是嘲笑了叔父一下:“叔父既然想当武氏的同党,你为什么不改姓武呢?”润州司马刘延嗣也不肯投降,李敬业想把他杀了,这一次魏思温倒不肯赞成了,他说:“你既然不杀李思文,单独杀刘延嗣太不公平了。”李敬业只好把李思文和刘延嗣关在牢里。曲阿令尹元贞带兵救润州,不敌被俘,可是无论李敬业说好说歹,他都坚决不降,李敬业只好把他宰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5 15:58:10 
回复 
  十月十九日,削夺了李敬业祖父李勣和父亲李震等人的官职,并将李勣的坟墓也挖了,撤消李氏赐姓,恢复徐姓。想起十五年前,李勣临去世前的遗言,不由令人叹息,无论你多强,你只能防自己生前,对自己死后一切都无能为力了,人类最后的遗愿是多么的脆弱啊!武则天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创新的精神,但在某些方面,她也不能够脱离她的时代,把气出到朽骨之上,实在不是君子所为!说她忘恩负义恐怕并不过分。
  武太后大概在这几天之内已经看出李景谌并无宰相之能,在赏赐他过了几天宰相瘾之后就迅速地将他撤换了,让他当司宾少卿,而以右史武康沈君谅、著作郎崔詧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武太后在对官员的才干评定方面确实是目光如炬的。
  徐敬业听说李孝逸的三十万大军快到了,吓得手足无措,但事成骑虎,大话出口,只有硬着头皮一战了,他把自己临时召集来的杂牌军屯于高邮的下阿溪,又派自己的弟弟李敬猷率军到淮阴,让韦超与尉迟昭,在都梁山布阵。
  李孝逸率兵到了临淮,偏将雷仁智与徐敬业打了一仗,官军受了些小小的挫折,李孝逸害怕起来。魏元忠急了,对李孝逸说:“天下安危,在此一举!四方承平已久,听说有人起乱兵,必定全神贯注地倾听他失败的消息。你率领大军在引久留不进,远近都会失望。万一朝廷另外派人来代替将军你,你用什么言辞来为自己辩护?”
  李孝逸只好率兵猛攻都梁山,把尉迟昭擒杀,但韦超却占拒地势之利,坚决不肯应战。另一方面,武太后听说李孝逸在前敌表现不好,十一月四,决定另派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讨伐徐敬业。
  李孝逸听说后急了,赶快向大家请求作战方案。众位将领一致认为应该留下部分军队与韦超纠缠,其余大军转攻江都,破敌人的巢穴,魏元忠独树一帜,认为应该先攻打李敬猷,他说:“敌军的精锐,都在下阿溪,这种乌合之众,利在速战速决,只要一胜利他们就会有士气,但一但失败就会想到如何自保逃命。徐敬猷是个赌棍出身,不懂军事,他手下的兵马人数又少,大军一到,立即可以攻下。敬业就算想救也来不及。这时我军再乘胜攻打,敌阵中既然有韩信白起也无力挽回狂澜。不攻弱者却攻强者,这不是什么好主意。”最后李孝逸采纳了魏元忠的建议——一位将军本身没本事也不要紧,但是能够听取正确意见也足以成为名将。
  李孝逸率军攻击下阿溪,打得韦超和徐敬猷狂奔而逃,十月十三日,徐敬业亲率叛军主力与官军战于下阿溪,官军初战又失利,左豹韬卫果毅都尉成三朗被俘,唐之奇为了鼓舞士气,诓骗士兵们说活捉了李孝逸,成三朗大呼:“我只是果毅成三朗,不是李将军,官军马上就要全部到齐,你们这些贼兵败亡已在旦夕。我死后妻子都会受褒奖,尔曹死后全家籍没,结果比我差远了。”当即被杀。——成三朗和尹元贞在《旧唐书》中都入忠义传,在《新唐书》中忠义传就没有他们的份儿了,其实两位将军杀身成仁,坚持了自己的原则,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效忠了个女老板,你宋祁大才子和欧阳大才子就妄加否认别人的气节?要知道当时武太后可没有称帝,还是大唐的太后。我忍不住想问二位大才子,你为什么要在姓曹的和高滔滔这两个女老板手下干事呢?你们不觉得也很丢人吗?你们二人敢不敢保证高滔滔就没有当女皇帝的念头?你们又不是她肚里的蛔虫,当然姓高的无论哪方面都不能够与武则天相比,就算她有称帝的想法也没胆量付诸实施!
  李孝逸初战失利后又想打退堂鼓,魏元忠及时阻止了他,劝他用火攻,李孝逸接受了正确意见,一把火烧得叛军全线崩溃,被杀者七千余人,为逃避火烧而跳水淹死的不计其数,这真是水深火热呀!
  徐敬业带领少数士兵轻装快马逃入江都,带了妻儿逃命——到此死生关头还不忘记妻子儿女,徐敬业也算有情有义,我看在生死关头还能想到老婆孩子的男同胞可能不多,这个时候大多数男人一定会想到兄弟如手足夫妻如衣服的古训,想到妻可再讨,儿可再生的未来,自顾自地逃命去了,所以徐敬业还是有值得赞扬的地方——跟随他的还有骆宾王、徐敬猷等人,他们逃到润州,打算坐船出海到高丽,没想到遇上大风,船只无法出海,十一月十八日,失去耐心的从将中有一名叫王那相的终于忍耐不住,杀了徐敬业、徐敬猷和骆宾王,斩首献给官兵,而徐敬业的余党唐之奇魏思温都被俘处斩,首级献到神都,扬、润、楚三州悉平。——徐敬业的妻儿大概也逃不掉这一刀,一家子同赴黄泉也免寂寞,只是我怀疑,他老婆是自愿还是被迫的?
  从徐敬业发布大话起兵到最后平定,前后仅四十多天,联想到他的那些虎头蛇尾的豪言壮语,竟然落个如此结局,真让人喷饭。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15 17:10:41 
回复 
   楼主终于明白你的手法了,先立一个高高的标准把所有人都打倒在地,再用那些被你打倒的声誉甚佳的人的瑕疵来反衬武后的无辜与伟大。
   讨论武后的缺陷时,就说不能脱离她的时代。说太宗是老色鬼的时候,你怎么不想想他的时代?明显的双重标准,选择性失明没冤枉吧?
   民族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想多谈以免激怒愤青。
   还有奇怪你怎么就那么明白那个时代人的心理?而且就你明白,别人都不明白?还是不同意你意见的人都不明白?还好你的标题不是明白人眼中的武则天,呵呵。
   以史论史,至少要抱一个公正的态度,推断也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和逻辑。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15 17:23:30 
回复 
   念头和行动是两码事,有犯罪动机不一定会犯罪,这不会分不清吧?臆想过头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5 21:22:32 
回复 
   楼主终于明白你的手法了,先立一个高高的标准把所有人都打倒在地,再用那些被你打倒的声誉甚佳的人的瑕疵来反衬武后的无辜与伟大。
     讨论武后的缺陷时,就说不能脱离她的时代。说太宗是老色鬼的时候,你怎么不想想他的时代?明显的双重标准,选择性失明没冤枉吧?
  __________真是这样吗?我自己倒没觉得,我是想什么说什么
  
  族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想多谈以免激怒愤青。
  _________这个我倒同意,我自认算不上愤青
  
   念头和行动是两码事,有犯罪动机不一定会犯罪,这不会分不清吧?臆想过头了。__________我可没说他们就一定会做啊,只是说有可能而已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5 21:25:00 
回复 
  虽然徐敬业叛乱事件迅速被平定,但这件事情对太后的心理冲击却不可忽视,太后对群臣越来越不信任,她认为必须高举刑柄,不能够再出现第二个徐敬业了,基于这种想法,许多大臣被送上了权力的祭坛,成为牺牲品。
  威名赫赫的大将军程务挺成了第一个牺牲品。此时程务挺任单于道安抚大使、左武卫大将军,他与唐之奇、杜求仁平日里关系不错,裴炎下狱时他又很不明智地上书为裴炎辩冤,正好给人以诬陷之词,太后查也不查,就将程务挺处斩于军中。稀奇的是程务挺死后,经常被他打得抱头鼠窜的突厥人竟然为他立了一座庙,每次出征前都去祭祀,希望得到他灵魂护佑能够打胜仗,程务挺死而有知肯定哭笑不得。
  太后接着又将另一位名将夏州都督王方翼逮捕下狱,他与程务挺素相亲善,而且又是废后的亲属,太后早就想除去他了,下狱之后,大约发现他年老多病,反正也没多少日子可活了,犯不着弄脏自己的手就将他流放到海南岛,不久他就天命自终,死在那儿,终年六十四岁。
  西京留守刘仁轨深知裴炎为人,一直为他的屈死抱不平,当裴炎刚被捕入狱时,郎将姜嗣宗出使西京,他在刘仁轨面前夸夸其谈,证明自己早就看出裴炎有谋反的企图,刘仁轨对这种趋炎附势的无耻之徒十分憎恨,当姜嗣宗要回神都的时候,刘仁轨让他给太后带去一封奏表,表中说姜嗣宗知反不告,太后看了大怒,立即将姜嗣宗于都亭驿绞死——太后真是上当还是给刘仁轨一个面子?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太后根本不是上当,而是为了安抚这为留守西京的重臣,借姜嗣宗的脑袋平息他的愤怒才是太后的本意,太后在盛怒之中还能不杀裴炎的侄儿难道连刘仁轨这种小把戏也看不出,刘仁轨固然是借刀杀人,太后也只是顺水推舟而已。
  

作者:urvasi 回复日期:2009-04-15 22:52:25 
回复 
  前面有人提到独孤后为隋文帝挑了几十个女人,就算挑了也就是做做样子吧,皇帝未必敢领情消受。她可是初婚就和丈夫约定“誓无异生之子”,而且把誓言落到实处且教育贯彻于下一代并波及于对朝臣的道德评价的女人啊。趁着老公上朝把他睡了的女人宰了,气得他离家出走。她死了隋文帝就找了俩绝色美女,可见过去不是一般的受压抑。其实她比武则天还要率性嚣张。

作者:dboyzc 回复日期:2009-04-16 17:08:09 
回复 
  从武则天干政开始,军事败绩不断, 一度丧失了对漠北 和西域的控制权,
  
  讨伐契丹 竟然让自己的情人 当统帅, 自己的侄子率领 二十万大军不战自溃,全军覆没, 将有才干的将领杀光, 留下的竟是庸才
  
  导致李隆基上台时, 都没有什么可堪大用的将才, 干看着阿拉伯在西域嚣张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16 17:56:43 
回复 
   说实话,我就不觉得武后看出了刘仁轨的所谓小把戏,楼主你能不能提供哪怕是一丁点的证据而不仅仅是猜测?魏元忠屡被构陷,狄仁杰几死笞掠,李昭德与来俊臣同日而诛,恐怕不能用什么帝王心思来遮掩。而且狄仁杰荐张柬之入相,最终神龙政变,不知武后看出点什么。
   为了自己上位立威,无辜杀宗室戮重臣,甚至连儿媳也随意被失踪。抛开武后杀人的数量不谈,仅仅看被杀之人与她关系之广,其为人也不难自见。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16 18:06:25 
回复 
   有可能就不能太肯定啊,为了说明你所说的那种可能至少要拿出一点证据来吧?因为有可能意味着也有和你所说的可能完全相反的可能。怎么这么拗口啊,楼主可以考虑学习一下逻辑学,呵呵。

作者:小白狐狸啊 回复日期:2009-04-16 18:10:16 
回复 
  前面有人提到独孤后为隋文帝挑了几十个女人,就算挑了也就是做做样子吧,皇帝未必敢领情消受。她可是初婚就和丈夫约定“誓无异生之子”,而且把誓言落到实处且教育贯彻于下一代并波及于对朝臣的道德评价的女人啊。趁着老公上朝把他睡了的女人宰了,气得他离家出走。她死了隋文帝就找了俩绝色美女,可见过去不是一般的受压抑。其实她比武则天还要率性嚣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纯属以讹传讹,说杨坚在独孤生前只有她一人,压抑得不行
  
  至少宣华夫人早在独孤死前就很得宠,甚至杨广为了夺嫡也要巴结她,独孤只敢拿尉迟女那种小角色开刀,就是这样杨坚发脾气之后她还是只能痛哭流涕的拜谢然后再不敢多管LG玩女人了,杨坚在她重病临死前玩女人玩的乐不思蜀,都想不起来去看望她一下,死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不过好在杨坚死前还是想起LP的好来,不然真是典型的白眼狼了……
  
  独孤性情刚烈是真,但和武则天比不妥,要知道一直到杨坚即位前她的地位都比LG要高,杨坚一直都是仰仗这个LP的,甚至可以说没了独孤他能不能当上皇帝都两说,所以结婚时她才敢跟杨坚立那个誓,武则天却完全相反,起点比独孤要低得多,但在LG面前的待遇却差不多,武则天在驭夫上绝对比独孤要强……毕竟是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的,做事比独孤有分寸,不至于自讨没趣自取其辱……

作者:urvasi 回复日期:2009-04-16 21:48:08 
回复 
  不过好在杨坚死前还是想起LP的好来,不然真是典型的白眼狼了
  ================================================
  我怎么觉得死前才想起要是老婆还在我不至于成这副病歪歪的样子才更白眼狼。
  隋文帝的孩子全都是独孤后生的,那时候又没有什么可靠有效的避孕措施,相对上应该算是只有独孤后一人了。
  听着宣华夫人这名字这么耳熟呢,百度一下得到这么一条“当时,隋文帝之妻独孤皇后善妒,不许文帝立妃嫔以及亲近诸后宫佳丽。陈氏在隋宫中又生活了几年。后来独孤后病逝,文帝才开始无所顾忌的遍幸妃嫔,其中,陈氏获封宣华夫人,另一美女蔡氏则为容华夫人。”就是她们两个啦,在独孤皇后死后受宠于隋文帝还被杨广惦记着的美女们。何必纠缠于她们没入皇宫编制的早晚呢。独孤后活着的时候就改立杨广为太子了,我只记得杨广险些因为调戏宣华夫人被废(那时候独孤后已经死了),就算他为了夺嫡巴结过宣华夫人。立杨广显然是独孤后的主意占了主导,最后杨广发难的时候杨坚不是说:“独孤误我”吗。
  所以说杨坚在和独孤后翻脸前在亲近其他女人的事情上受压抑应该是真有的事。
  独孤后的地位不仅来自于她的出身和她嫡妻的身份,更来自于她自身的学识修养远见卓识,她在杨坚成为皇帝的道路上给予他的支持和帮助。
  杀尉迟的孙女可不像是单纯地拿着小角色开刀,她杀鸡给猴看不错,但这个猴子不是后宫的女人,她是在给杨坚颜色看。如果是权谋的话以她的头脑和对杨坚的了解不会干得那样让杨坚受刺激,她干了一件失去理智的事情---明明白白地杀人示威,然后杨坚也干了一件失去理智的事情---出走。
  她受到了羞辱,因为她的信仰放在了夫妻彼此忠贞上,她把这个看得很重,即使那个新婚燕尔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即使她的夫君水涨船高成了皇帝她还是认为夫君应该遵守承诺。如果独孤后在乎的只是她皇后的位置和尊荣,是她孩子的继承权,以她的头脑和她当时的地位权威她断断不该做这件事。
  显然这件事情很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夫妻情分,独孤后很快就死了。
  武则天在对待她的皇帝老公上,把她政治家的手腕也一并引入了,在排除异己上她要比独孤后冷静得多,相当有层次有尺度,她能忍,会等待合适的时机把危及她地位的苗头扑灭得干净利索,杀了人还嫁祸于他人来个一箭双雕。不能说她对高宗没感情,但是从她毒死贺兰,撕了废后诏书,杀上官仪上,要单论事实结果,她干得比独孤后还绝,但她的处理方式成熟老道,理智老辣到极点。
  不能因为这些区别就说独孤后的智慧和政治素养不如武则天,完全是因为她们看待自己皇帝老公的标准和眼光不一样,在这上面追求的也不一样。
  有时候拿着这两件事情那么一对比,就觉挺失望挺没意思的,女人想着要男人纯靠着对自己的感情和自己对男人的付出、功劳忠于自己,再聪明的也是愚蠢的。至少要再加上脸面、利益、形势、代价、地位、亲情、阴谋算计等种种元素的联合力量外加自己理智冷静不动情不当真才行。有那劲儿还不如自己当老板呢,把信仰放在权势地位财富上要比放在什么爱情忠贞上牢靠多了。武则天只怕是看穿了的。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6 23:30:45 
回复 
  武则天派薛怀义征战,但薛怀义并没有打败仗啊?难道不是吗?至于武懿宗,武则天本来想给本家人一个立功的机会,谁知他却是这么一个人物,所以武则天不敢将皇位让给本家人,也是看出自己家里的人是些什么货色,实在没有那块当天子的才能
  
  武则天时代也是名将倍出的时代,王孝杰、郭元振、唐休璟等人难道不算是名将,怎能说她无将可用?
  
  阿拉伯和唐朝对垒的时代已经是唐天宝年间,唐开元年间事实上阿拉伯人并没有跟唐军有过直接冲突,那个时候,除安禄山外,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都算得是一代名将,高仙芝我最钦佩的是他竟然冰河洗剑,从帕米尔高原的冰川里突破,把吐蕃打得大败,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更何况当时阿拉伯人也没敢在西域干出多大的勾当,别忘了我们还有个吐蕃兄弟,他们又岂是好惹的?阿拉伯人在他们手下吃的亏不少,真正西域地区完全伊斯兰化是在十世纪至十四世纪时,那时唐朝和吐蕃都已经灭亡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6 23:32:51 
回复 
  不能因为这些区别就说独孤后的智慧和政治素养不如武则天,完全是因为她们看待自己皇帝老公的标准和眼光不一样,在这上面追求的也不一样。
    有时候拿着这两件事情那么一对比,就觉挺失望挺没意思的,女人想着要男人纯靠着对自己的感情和自己对男人的付出、功劳忠于自己,再聪明的也是愚蠢的。至少要再加上脸面、利益、形势、代价、地位、亲情、阴谋算计等种种元素的联合力量外加自己理智冷静不动情不当真才行。有那劲儿还不如自己当老板呢,把信仰放在权势地位财富上要比放在什么爱情忠贞上牢靠多了。武则天只怕是看穿了的。
  ———————————————————恐怕真是这样,权力才能够给武则天安全感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6 23:35:49 
回复 
  混乱多事的光宅元年终于过去了,次年正月初一,太后改元垂拱,意思是无为治天下,并同时下达大赦令。徐敬业的亲叔叔李思文因为在徐敬业叛乱中发现得非常忠诚,太后十分赞赏,在惩罚不忠大臣的同时也不能够忘记那些忠于职守的大臣,赏罚分明才是帝王之道,于是不仅不让他连座,反而升他为司仆少卿,赐姓武,对他说:“徐敬业把你改成武姓,现在朕仍然准你姓武。”给天下人做个榜样,只要是忠于武后的,都可以获得提升,只要是不忠于武后的,下场就如同鼻子在你脸上一样明显。
  正月二十二日,留守西京的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三品乐城文献公刘仁轨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刘仁轨死后,太后任命春官尚书武承嗣、秋官尚书裴居道、右肃政大夫韦思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新的宰相,但没有过多久,就罢去了武承嗣的官职,大概觉得他不是个适合当宰相的料。
  为了让下情顺利上达,二月七日,太后下令:“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凡是有挝鼓立石者,命御史受状以闻。”据说这就是后世升堂击鼓作法的雏形。
  
  废皇帝——庐陵王李显在这年三月十一日,被迁于房州(湖北房县)。可怜的李显,自从被废后心理压力就一直非常重,在得知二兄李贤的死讯后更是整日惶恐不安,徐敬业起兵时借了他的名义,把他吓得更是手足无措,每次朝廷有使者来,他就认为是来下达赐死的命令,几次试图自杀,多亏韦妃在一旁极力劝慰疏导,李显才没有死成,他对妻子十分感激,说:“如果有一天能够再见天日,无论你希望什么我都不会阻止你,一定尽力满足你的要求。”——李显一生中总是喜欢说不负责任的话,为了一句:“天下与他可也!”他丢了皇位,这一次为了对韦妃的一句:“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丢的是性命!这是後话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6 23:37:04 
回复 
  武太后加强了对大臣们的控制,当时朝廷大臣的升迁贬谪需要通过宰相,凡是对贬谪有所不满的人都会找宰相申诉(找二把手比找一把手容易,说话也更胆大些),每当遇上这种情况,内史骞味道就说:“这是太后给你的处分呀,我也没办法。”同中书门下三品刘祎之则说:“你的官职改变,是因为大臣们奏请的原因。”这些话不知怎的传到太后耳朵里了——太后的耳朵也太厉害了吧,这其中有什么玄机,怎么大臣们私底下的话也会传到太后耳朵里,是否有人故意给他说的?——太后当然很不高兴,这年四月一日,贬骞味道为青州刺史,加封刘祎之为太中大夫,她对周围的人说:“君臣本是一体,怎么能够归恶于君,而把好处说在自己身上?”其实骞味道固然归恶于君,却也没有引善自取,太后为这种言辞上的小事处分大臣,是否另有原因?做给群臣看?
  边境上出了些问题,大唐有胜有败。突厥入侵代州,淳于处引兵相救,却打了个败仗,士兵们战死了五千余人。而安北都护府所属的同罗、仆固等部又反叛朝廷,武太后复命左豹韬卫将军刘获同召集河西骑士出居延海讨代,大败诸部落叛军,对于投降的人,象历代帝王一样,武太后命令于同城安置。她又派天官尚书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出师讨伐吐蕃。在该用兵的时候,武太后绝不犹豫,她明白边境的安宁对国家内政的重要,在这一点上,她比很多帝王都更有决断力!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太后虽然全力以赴地投入国家大事中,却总觉得身心有些疲惫,虽然她很健康。在充沛的精力滋养之下,加上那细心地化妆术,但是她在群臣眼中,仍然觉得她非常美貌,看上去不过三四十岁的中年女子,正是美女最成熟最有魅力的年龄段,绝对看不出她年将七十。无论她白天在朝堂上如何刚毅明断,驾驭群臣如掌中物,可是一回到宫中,寂静长夜,武太后难免生出老年人特有的孤愁感,她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鼓怒无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上官婉儿看不出,太平公主看不出,还是同龄女子最了解太后的心情,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八女千金公主向太后推荐了一个人,给太后安慰孤愁的心灵,这个人便是古今闻名的一代名男妾冯小宝。
  冯小宝原是鄠县人,家庭状况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想来绝对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否则他怎么可能在混到在洛阳街头卖药的地步?可是冯小宝绝对是个美男子,而且智商很高,同时年龄也不可能太大(有的书籍记载武则天在感业寺里就和冯小宝好,纯属小说家言,如果真是如此,冯小宝的年龄就和武则天差相仿佛,到武则天六七十岁的时候,他的年龄也不小了,怎能再做那么多事情,除了钻研佛经外还帮武则天制造登基的舆论?甚至亲自带兵打仗,设计各种高难度建筑工程?他有这个精力吗?所以我认为冯小宝的年龄恐怕要比武则天小一半左右,他认识武则天的时候年龄不可能超过三十岁,最多三十五)否则千金公主也不可能看上他,从而让他当了自己的入幕之宾,同赴高阳云雨。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6 23:38:39 
回复 
  千金公主本是唐高祖的第十九个女儿中的倒数第二女,生母不详,推测可能出生在贞观年间,年龄不仅小于她的大多数侄儿侄女,甚至可能比她的某些侄孙还要小,当然也要比太后还要小些,这是在古老的大家庭,万恶的旧社会中一个男人混在女人堆中的必然结果,也同样可以想见,做为一个失势父亲的庶出女儿,在家中不受重视是明显的事情,皇家只是随便将她养大,然後随便将她当作另一件礼物赏给功臣後代,把她当作进行感情投资的工具,至于她跟驸马的关系好不好,婚姻幸福不幸福完全没人过问,在这样受人轻视的环境下长大成人,很难想象她会对父亲和兄长及整个家族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她的第一任驸马是延州刺史温挺,第二任驸马是郑敬元,可是这两个驸马都比她先死,千金公主和太后一样属于“快乐的单身汉”行列,没了婚姻的约束,千金公主活跃起来,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千金公主和其他的很多公主不同,她一直非常喜欢武后,在相关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少李唐王朝有两位公主和武后关系很好,一个是唐太宗的女儿临川公主李孟姜,另一个就是千金公主。史料上说临川公主和武后关系良好是因为共同的书法爱好,而千金公主和武后的关系良好原因则是她善于献媚,其实不然,千金公主做为一个女性,只要不直接牵涉到政治生活中,不会有任何人对她有打击报复的可能性,无论武后如何惨烈在迫害唐室诸王,除个别事例外,很少看到她迫害公主的例子(象东阳公主和常乐公主可以说是自己找上去的),唐高祖太宗的女儿们大部分还是善终的,千金公主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仍然过她的贵妇生涯,没有必要去向武太后献媚,而千金公主之所以要表示对武太后的亲近,恐怕更多的是一种对家族的逆反心理和对武后的欣赏钦服之情所至。
  千金公主发现在街头卖药的冯小宝之後,召他到自己身边侍候,很满意,做为一个女人,她了解武后的烦闷是什么原因,于是千金公主向太后推荐了冯小宝,太后试了试,也很满意,更让她高兴的是她发现冯小宝不仅仅是个“有用的男人”,还有着更有用的头脑,她对冯小宝的智商评价比对冯小宝的肉体评价更高,她认为冯小宝这人迟早用得上。理所当然的,对于举荐人千金公主少不了一份重赏。
  为了让冯小宝出入宫廷方便,太后命令重修白马寺——这个白马寺可是大大有名,据说是佛教传到中土之後的第一座寺庙,令冯小宝出家为僧,赐名怀义,当上白马寺的主持,又让他与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合族,命绍以季父之礼服侍冯小宝——哦,薛怀义。在待遇方面,薛怀义不输嫔妃,出入乘御马(嫔妃好象乘的是御辇,不过男人嘛,怎么能够连马都不会骑呢?),宦官数十人前呼後拥,士民遇上者如见瘟疫一般,避之唯恐不及,稍微逃得慢些的,就被暴打一顿,丢在路边,任其生死;而遇见道士,薛怀义更怪,他马上命人将这有头发的道士剃成光头,把他变得与自己的和尚光头一模一样——显然,薛怀义刚当和尚时是极不情愿的,所以才对可以留头发的道士有着变态的厌恶。武则天的两个侄儿武承嗣和武三思对姑妈太后的这个新枕边人更是极尽巴结之能士,希望这个枕边人多为自己吹吹枕边风,和大多数暴发户一样,稍微得势就不知轻重,薛怀义对这两位“侄子”亲自为他做拉马端茶之类的童仆才做的事情受之所怡,毫不介意。他又多聚恶少无赖,也命令他们出家为僧,这群人欺行霸市,干了不少坏事,右台御史冯思勖禀公执法,捉了不少这样的恶僧,让他们接受“治安问题处罚”,这群恶僧向他们的总头子薛怀义告状,薛怀义亲自出马,让人将冯思勖打了一顿,差点把他打死。虽然佛门广大,但是容纳了这样的一群人渣,可怜的佛祖会不会觉得不安哪?
  大臣们当然是极不喜欢薛怀义这种人,可是他们当中是否也有人私下羡慕?仅仅靠了做有权势女人的情夫就可以飞黄腾达,比起奋斗几十年也只勉强当个小官的某些大臣来说真是太容易了,就象直升飞机一样,呼一下就平地一声雷,猛地窜到九宵云外,如果说没有男人羡慕那才真是怪事,男人们不是有句话叫“富婆身边好乘凉”吗?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这一面上,男人女人都没区别。所以说少数有气节的人才受人敬重,可惜世界上这种有气节的人毕竟是少数。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6 23:43:17 
回复 
  太后虽然全心防备唐宗室和大臣有异心,但对国家的治理上,她并没有任何懈怠之处。
  在武太后统治下的大唐帝国到底如何呢?唐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又有所损益,它规定,丁男(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中男(十六岁至二十岁,中男年十八岁以上,也依丁男给田)每人授田一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男;八十亩为品分田。口分田到丁男年老时(六十岁),由政府收回五十亩,保留永业男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死後,口分田由政府收回,另行分配。永业田则允许传之子孙,政府不收回,同时又规定不是户主的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甚至对道士女冠僧尼都一样受田,对于商人和工人也授田,但只给一半的田亩,在土地受田不足的狭乡则不给。通常情况下永业田不仅可以传之子孙,也可以买卖,口分田虽然国家规定不准买卖,但唐朝又规定在从远役外任时,无人守业可以买卖,依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是外出参加建设打工或者参加军队本乡土地无人照料,所以可以卖掉,实际这口子一开,口分田也和永业田一样随便找个借口就卖了,唐朝又常常经官吏授田,尽管官府的说法是给的是宽乡的无主荒地,事实上我认为这实在不能够完全相信,唐初人口减少,无主荒地确实多,但到了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许多可以耕种的土地早就被勤劳的农民开垦出来了,所谓无主荒地肯定也越来越少,所以我相信这其中有不少是夺农民之地而赏赐给官吏的,这就造成了土地越来越向大地主和官僚们手中集中,均田制没有实行多久就名存实亡。
  唐代的授田多寡,视宽乡和狭乡不同,所谓宽乡,就是所有受田人士受田皆达到国家规定的亩数即位宽乡,狭乡反之。狭乡受田之数通常只能授满五十亩,实际上又远远少于此数,贞观十八年,唐太宗至灵口(陕西临潼),见村落萧索,亲自问当地人受田多少,答为三十亩。在某些地方,甚至一户只有五亩十亩的,吐鲁番出土文书中记载着还有更惨的,一户只有五亩就算受田足额了,考虑到当时的收成不稳定性,再加上农户所要负担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老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再说国家的兵役和徭役都由编户籍的民众来承担,所以历代王朝隐瞒人口的现象十分普遍,隐瞒不了就逃亡,脱离国家编户,这就行成了逃户。国家逃户越多,对国家的经济军事的危害都十分巨大,唐朝不得不承袭魏齐周隋以来的老法子,鼓励百姓迁往宽乡耕种,实际效果也不显著。
  武则天来自民间,知道民间疾苦,她一改以往政府对逃户严厉打击的老法子,对成为逃户的百姓十分宽大,规定各色人(包括工人商人农民)如果由于饥荒逃亡,在一定时间内自首,就可以获得政府赦免,在新的地区开荒者,一年之内免租役。对于她的家乡蜀地,由于唐朝为了防备吐蕃,常年役使数十万百姓转运军粮,百姓不堪其扰,逃亡更是严重,武太后不仅实行宽大的自首政策,还命令实在贫困无所依者,由政府接济,蜀地百姓纷纷回到故乡,对当地的稳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些政策,从武则天独立执政到武则天退位一直实施。
  武则天知道国家是以农业为本的,所以对农业十分的重视,常有鼓励天下百姓重农的政策下,并且积极组织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水利兴修和农业技术革新,尤其是对江南农业的发展武则天更是不遗余力,使之农业产量逐渐超过中原地区。江南在盛唐中唐之後逐渐取代中原地区,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武则天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我们今天看到江南的美丽富饶时,不能够忘记这位女皇在开发江南地区所出的一臂之力!
  和中国很多皇帝重农抑商的政策不同,武则天重农而不抑商,对商业的发展,包括来自各国的外商都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使得长安洛阳积聚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出产品,在农业税欠收,国家财税减少的时候,她就从商人手上抽税,避免了过度压榨农民激起民变的可能性。整个武则天时期,虽然地方上仍有小规模的盗贼团体,但几十年间没有发生过一次成规模的民变军变,也可见国家是相对安定的。
  由于武则天重视并注重农业的发展,鼓励工商发展,国家尽管常年用兵,营造烦多,但仍没有陷于经济困境,整个国家经济仍然在稳定中发展,对後来开元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户口也直线上升。贞观时期的不满三百万户,武则天去世时竟然达到六百多万户,几十年前竟然增加一倍,很难想象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可以制造出来的奇迹。
  就算是把武则天骂得无以复加的《新唐书》在这个问题上也称赞她“僭于上而治于下”,道出了武则天能够得到大多数下层百姓拥护的关键因素。
  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在关于武则天的民间故事中,称赞她治国有方,爱护百姓,不拘一格使用人材的故事远多于斥责她故事的原因之一。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在没有受到战争骚扰的地区,老百姓的日子应该是过得不错的,百姓看重的是实惠,至于统治者是男是女,不会有多少人注意的。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6 23:44:26 
回复 
  武则天的用人政策也给人充满希望的感觉,除了常举和制举外,她还大力推行试官制度,允许自荐,而且不问门第高低和贫富贵贱,也不限于本族外族,甚至罪犯之人的家属,都准许进入官场,但是她对这些官员的考核也是非常的严格的,在这一点上,把她骂得最厉害的《新唐书》也不能不发出赞语:“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资治通鉴》说得更透彻:“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才,寻加黜之,或加弄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火之用。”民间故事中对此也有反映,有人对武则天说你对那些官员考核得太严格了,会断了他们当官的心思,武则天笑了笑,命令把灯笼的灯罩除了,扑火的飞蛾一只接一只,前面的烧焦了,後面的飞蛾仍然前赴后後继地向灯火扑来,她对那些人说:“看见了吗?只要有火光,永远都会有飞蛾前来,就算是自取灭亡它们也不会放弃!”武则天还设立了南选制,专门挑选岭南地区的知识份子进入官场,对岭南地区的文化开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正是这些富有特色的经济和用人政策,给天下百姓和中小地主带来了希望,虽然大地主大官僚为了自己的利益反对她,武则天的清洗当然也是主要针对他们的,这就给这些掌握史笔的人对她口诛笔伐,乱泼狗尿的人以贬低她的理由,可惜的是,她仍然获得百姓和下层地主的普遍支持,我一直都认为,老百姓对于贵族富贵人家挨刀完全不会同情,只会当作笑话看,甚至还会大声叫好,称赞统治者,不信咱们现在看看那些贵人富人出了事,网上报上是叫好的多还是为他们报冤的多?难道这当中真的就没有一个冤枉的吗?不见得吧?冤不冤枉关我何事,我只是想看看平常那些高高在上富贵荣华的人如猪如狗的样子!所以很少有老百姓去想这个问题,反而巴不得贵人富人挨得越多越好,这大概就在于是所谓的百姓心理吧,(另一个原因是,那些贵人富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仗势欺人,仗钱欺人,他们名声不好也是自己造成的)所以她非但坐稳了皇位,而且在百姓当中留下了一个好名声,大量赞誉她的民间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武则天的经济和用人政策弊病也不少,有的到後来已经非常严重,後面会再提到,可是总的来说,武则天统治下的大唐帝国是在往上走的。
  功过非唯史笔评!幸好历史还有民间流传一途,不要以为史官可以一手遮天!
  

作者:丹浩翔 回复日期:2009-04-17 11:50:08 
回复 
  哈哈,这帖子发这边才对路嘛.问候风,近日忙,没咋过来,楼里已经很热闹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7 14:39:38 
回复 
  谢谢各位捧场,尤其感谢丹兄,flyingbear07,明朝游上苑等朋友们!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7 14:42:02 
回复 
  垂拱二年春正月,太后突然下诏还政于皇帝,睿宗当然不敢接受,奉表固辞,太后这番姿态也是做给天下人看的:不是我不还政,是儿皇帝不接受而已。所以她继续临朝称制。
  太后自从徐敬业造反之後,对大臣们失去信任感,正好平定徐敬业叛乱的右卫大将军李孝逸说话不知轻重,得罪了武承嗣等人,诸武们一起到武则天面前去告御状诬以谋反,武则天认为李孝逸虽然说话不知轻重,但他有平定徐敬业的大功,如果要造反当时就反了,何必等到现在?无论如何她都不相信李孝逸会谋反,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将他贬到施州当刺史。
  三月八日这天,对太后和天下官员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侍御史鱼承晔之子鱼保家参透太后心里想打击天下阴图自己的人却又不知道谁该抓捕的难题,上了一个法子,请铸铜匦。这个铜匦合为一器,中有四隔,有面有孔,可以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东面叫“延恩”,投入献赋颂、求仕途的表疏;南面的叫“招谏”,投入谏议朝政得失的表疏;西面的叫“伸冤”,投入要求申冤的表疏;北面的叫“通玄”,投入有关天象灾变及军机秘密的表疏。太后一听这个主意大加赞赏,立即命令照此施行。没想到很快就有人投入了一封信,告鱼保家教徐敬业制作刀车和驽,调查属实後,立即处斩鱼保家。铜匦的发明者首先就身受其害,真是够讽刺的了。
  武太后刚一开告密之门就查出了隐藏下来的谋反积极份子鱼保家,对告密的效果很满意,她又知道李唐宗室对她不服,下决心用大诛杀做给天下反对派看,于是大开告密之门,无论是谁,你是官员也罢,老百姓也罢甚至死囚罪犯只要告密都可以来告,而且要告什么臣下不能够问,必须给驿马,供给五品官的食物,派人送到洛阳,由武后亲自召见,所言是真的或者能够中太后的意,马上就给官做,查下来不是真的也不过问。于是天下四方告密者风起云涌,官员们如同头上时时悬了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会落下来把他们的脑袋切掉,不得不时时陪着小心。
  很多人都对武后盛开告密之门大加鞭挞,似乎告密只带来坏处就没有一点儿好处,可是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受告密含冤牵连的只有贵族宗室,对百姓来说告密没有什么坏处,相反,由于那些官吏们怕老百姓告密,肯定不敢象从前那样盛气凌人,更何况给全天下老百姓以上言的机会,用现在的说法是:“不是很民主吗?”听不听是一回事,说不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说的人可以毫无顾忌,但听的人必须为自己采纳不正确的意见而造成的後果负责,言者无辜,听者有罪。在世界历史上我不清楚,但在中国历史上,象武则天那样给全天下臣民以平等说话机会的皇帝似乎只此一人,所以无论如何,武则天都值得赞扬,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武则天时代的吏治总的来说是相当不错的,有唐一代,入良吏传的良吏们,高宗武后朝的比例最高,这很能说明问题,证明武则天时代唐代官吏的整体清廉度相当的高,不能说与这告密制度全无关系吧?
  与那些在奏章上写的论证武则天时代吏治混乱的文章相比,我更相信良吏传中的记载。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7 14:44:28 
回复 
  有一个穷波斯人叫索元礼的,成为最早一批被太后提拨起来专门打击反对派的酷吏。大家可曾记得,当年波斯为阿拉伯人所灭,大量波斯人流落中国,这些波斯人虽然已经融入中国,但是人有高低贵贱,钱包也有鼓有扁,并不是人人都混得出色的,落入社会底层的人也不少,索元礼就是其中一个,他发迹前会有什么样的日常生活应该不难想象,这样的人对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仇恨,太后对他很满意,封他为游击将军,让他办理狱讼事件,他对那些被告密的官员贵族特别残忍,只要抓住一人就必然牵连数百人,太后认为他做事很认真,屡加赏赐,有了榜样,就不乏後来人,後来最出色的酷吏是两个:周兴和来俊臣。
  
  周兴是长安人,出生寒门,自幼聪慧,非常好学,尤其在法律方面简直是个专家,他入仕之後先担任尚书都事,颇得上司赏识,升任孟州河阳县令,这个时候的周兴还称得上是名良吏,不久他的名声传到高宗耳朵里,高宗亲自召见,对他的才干学识赞赏有加,把提拔他的想法告诉了周兴,周兴高兴得几天几夜兴奋得睡不着觉,没成想希望越高,失望越大,那些贵族官僚们对血统的重视超过对其它任何一切的重视,可怜的周兴硬生生被他们拱了下去,煮熟的鸭子都飞了。
  此时周兴尚不知情,百官也没谁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他,只有尚书左丞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魏玄同出于同情心,劝他回任职地,由于不能够把提拔事情告吹的这种国家秘密任意透露,所以魏玄同只是暗示了一下周兴,周兴明白高升无望,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突然从沸点一下子落到冰点,误认为魏玄同就是阻止他高升的元凶,恨之入骨,从此之後,周兴就象变了一个人,对整个贵族官僚系统的人全部仇恨万分。看到索元礼高升的过程後,周兴下定决心,不顾太后命令天下所有的官吏都不准投书铜匦的禁令,写了一篇关于刑罚的文章投入铜匦,太后果然赏识他的才干,不仅赐他无罪,还让他立即升官,累官至秋官尚书,管理刑狱。周兴是酷吏中少有的知识份子,刑狱专家,当然比其他人干得出色,但比起来俊臣,他又差得远了。
  
  来俊臣是长安万年县,父亲叫来操,也是一名市井无赖,他眼见同乡友人蔡本的妻子十分漂亮,私下追求蔡妻,两人背着蔡本云来雨去,但是偷情实在不过瘾,来操就诱使蔡本赌博,蔡本输得倾家荡产,为还债,只好将妻子抵给来操。这时,蔡妻已经怀孕了,可是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肚里的孩子到底是来操还是蔡本的,由于她现在跟了来操就坚持说这是来操的孩子,反正对这个女人来说,只要确定这孩子是自己的亲骨肉就行了,至于孩子的生父是谁,对母亲来说并不重要。
  来俊臣生在这样一个无赖家庭,又生长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长安,他的童年应该不难想象得出是什么货色,长大後,他也没有找个正当工作,每天靠偷窃、诈骗、绑票、滥赌、杀人,总之坏事做绝,在长安实在混不下去了,就加入流民大军到处流浪,最後,被和州(安徽和县)警方缉捕归案,判处死刑,关入死囚牢。以他的所作所为来说,这种量刑是恰如其分的,没一点儿冤枉。
  来俊臣表现凶悍,其实非常怕死,在死牢里不知他从何处知道太后奖励告密的诏书,便告诉狱吏自己要告密,狱吏不敢阻止,只好让他去长安告密。来俊臣抓住这个求生的机会,奋力一搏。他以自己清秀的外貌,彬彬有礼的态度和明晰有条理的陈述让太后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告密和别人告密不一样,他准确地抓住了太后的心思,不告狱吏而告和州刺史史——李唐宗室东平王李续,他是太宗第八子纪王李慎的长子,是属于有资格和太后争天下的高祖太宗的直系子孙,也是太后心中所想的重点打击对象之一。所来俊臣的告密是告到点子上了,太后岂能不动心?
  太后马上看出来俊臣是另一个李义府,甚至比李义府还要无耻歹毒,是个用得上的打手,于是立即赦免这位死囚,提拔为从八品的司刑评事,暂时在索元礼手下学习,後来累迁官至御史中丞。
  来俊臣一上任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才”,他与周兴养了几百名无赖,天天以告密为职业,一旦他们准备诬陷一人,就命令四处一同告发,而且所告的是同一件事情,造成三人成虎之势,让人不得不信。他还与司刑评事洛阳人万国俊(也是著名酷吏)编了一部旷世奇书《罗织经》,专门教人如何网罗无辜,编织造反罪名。太后一旦得到告密的书信,问也不问就交给索元礼等人去审讯,他们发明了无数的酷刑,还取了些别具特色的名字,什么“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名号。另外还有些属于来氏专利的,把犯人扣住手脚旋转,那叫做“凤凰晒翅”;用绳索捆住犯人的腰,将绳端固定在架上,然后驱使犯人前行,这样绳索会将腰部越勒越紧,甚至肚破肠流,这叫“驴驹拔橛”;命令犯人跪在碎砖瓦上,高举双手抬起重物,那些碎砖瓦片就会刺入胫骨,这叫“仙人献果”,还有“玉女登梯”,这是在高处,放一根小木条,让犯人站在上面,用绳子捆在腰上往後拉。或者用大石头拴在犯人头上倒悬,或者用醋来灌入犯人鼻中,或者象孙悟空的紧箍那样给犯人戴箍,甚至可以把犯人的脑浆勒出来。每得一囚,先把刑具摆在他面前,吓得大多数人望而自诬,只求速死。万一遇上太后要下赦令,来俊臣就先命令狱卒把他杀了,然後再报告这人已经死了。这么一来二去,来俊臣威震中外,所有的人都把他当恶魔看待。
  太后威慑天下的目的由于这个来俊臣很顺利地达成了,于是对他的工作很满意,越来越信任他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7 14:46:16 
回复 
  麟台正字陈子昂上了篇奏疏,引经据典,对太后的酷吏政治大加谴责,武太后看了诏书对陈子昂的勇气颇为赞赏,但对他的谏议只是一笑置之,她认为时代不同了,她相信自己的酷吏统治绝对不会真正伤到帝国的筋骨,因为酷吏们只有执刑权而没有决策决,真正的决策者还是武太后本人,她不会让酷吏的行为真正伤到国家机构,一切都在她的可控之中。
  六月里,封苏良嗣为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待价为右相。苏良嗣遇到了武太后的“嫪毐”——这是百官私底下对薛怀义的称呼,薛怀义大摇大摆旁若无人的态度激怒了苏良嗣,隐忍了多时的高级知识份子终于忍不住了,他命令左右把薛怀义狠揍了一顿,把他的脸打了几十下,突然变胖的薛怀义象个受了委曲的孩子一样在武太后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太后又好气又好笑——但她马上认识到这事情绝对不可以闹大,牵一发而动全身,遂安慰薛怀义说:“阿师当从北门出入,南门是宰相出入的地方,原本就不是你该去的啊。”她认为薛怀义整天无所事事迟早会惹大麻烦,还是找个工作给他做,她早就发现,薛怀义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无论做什么都颇具天份,于是让他入禁中负责营造工作,这一来有人不满了,薛怀义虽然是和尚但也是个男人啊,把和尚不视作男人的人是不是有点问题?补阙王求礼上书太后,提到太宗时的琵琶高手罗黑黑,当时唐太宗为了让他教授宫人琵琶,居然把他给阉了才让他入宫教习——为了一点音乐天才竟然失去男儿身,罗黑黑真是可怜,唐太宗居然行如此事!——请求武太后向太宗学习把薛怀义也给阉了才让他入宫。太宗是男人,如果不是有同性恋倾向,罗黑黑对他没用处,为了避免他给自己戴绿帽,当然可以把他给阉了,可是武太后是女人,薛怀义对她大有用处,如果把他给阉了,这付灵药岂不失效,这封奏疏从此石沉大海。
  十月二日,雍州上言新丰县东南月山踊出,武太后大喜,她正需要用瑞祥来为自己达到称帝的目的,于是下诏改新丰为庆山县,文武百官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都从大流给武太后上贺表,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偏生有一个不识趣的江陵人俞文俊上书:“天气不和才有寒暑,人气不各就会生疣赘,地气不和才会生山变等灾祸。陛下说这是庆山,小臣却认为这不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陛下应该把权力还给皇上,自己回到女人应该回的位置上,否则,灾祸马上就会降临。”灾祸确实来得快,但既不是降临在国家身上,也不是降临在百姓身上,更不是降临在太后身上,而是准确无误地砸中俞文俊本人,太后下令将他流放岭南,後来被六道使所杀。
  突厥再次入侵,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今后抗击,黑齿常之行到两井,忽遇敌三千人,黑齿常之观测到突厥人争着下马着盔甲,就亲领二百骑,身先士卒,打得突厥先锋大溃,但很快,突厥人的大队人马赶到,这时天快黑了,黑齿常之命令伐木,在营中点起大火,正巧东南风起,突厥人以为唐军还有後备军,遂不敢恋战,连夜逃走,黑齿常之因此功被封为燕国公。他的墓志铭上记载说:“垂拱之季,天命将军,骨卒禄,狂贼也,既不覩其微;徐敬业,逆恶也, 又不量其力。南静淮海,北扫旄头,并有力焉。”
  垂拱三年,突厥复入寇朔州,黑齿常之再任大总管,以李多祚、王九言为副。黑齿常之带兵追至黄花堆,大破突厥军,中郎将爨宝璧表请穷追残敌,武太后同意了,命令爨宝璧与黑齿常之互为声援,岂知爨宝璧贪功冒进,不与黑齿常之商议,贪功冒进,全军覆没。黑齿常之受此挫折,一厥不振,後來被周兴等酷吏诬告下狱,永昌元年十月九日,他受不了这个罪,上吊自杀了断,终年六十岁,一代名将,如此收场,让人叹息。据史书记载,黑齿常之为人不好声色,喜欢读书,且待士卒十分宽厚,作战多胜,是位有德有才的杰出将领。直到圣历元年,他的冤枉才被诏雪,以礼改葬,他的儿子黑齿俊袭爵如故。
  这年五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刘祎之在与凤阁舍人贾大隐一次私人谈话中无意中说了句对武太后不满的话:“太后既然废昏立明,还临朝称制干什么,她应该还政天子,以安天下之心。”贾大隐马上发现这是个出卖上司,使自己出人头地的好机会,立刻给武太后打了小报告,刘祎之是武太后亲自提拔起来的人,他居然也背叛自己,这对武太后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落井下石的机会已到,有人就适时而至地上告刘祎之受归诚州都督孙万荣的贿赂,又与许敬宗的小老婆私通,这本来不是什么谋反大案,以刘祎之和武太后的关系而言,是可大可小的事情,但是在现在这个微妙的时刻,太后决定要给他点儿脸色看,于是命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注意这个王本立,他就是那位在高宗朝令狄仁杰一举成名的助推器,原本给赶出了朝庭,现在,他又回来了——给刘祎之颁敕,刘祎之豁了出去,抗言:“不经过凤阁鸾台,不能叫敕!”太后大怒,立即将刘祎之下狱。五月七日,将刘祎之赐死于家,
  刘祎之初下狱,睿宗因为师生关系上表为他求情,亲友都认为他马上就可以出狱了,纷纷表示祝贺,刘祎之明白武太后的心理,她不能够容忍亲信背叛自己,叹息着说:“这只能让我死得更快。”果不其然,睿宗一上表,太后便认为刘祎之再也留不得,赐死的命令立下。
  九月份十八日,虢州人杨初成诈称郎将,矫治在都市募人迎庐陵王于房州,如此堂而皇之在光天化日干这种谋反大事,这位杨初成该不是有精神病吧?事情一发觉,杨初成当时就被诛杀。
  杨初成和俞文俊到底出于什么心理要干这种完全没把握还会搭上生命的蠢事?在唐史中,对这二人的记载只几十百个字,在其他地方完全没有任何对此二人的介绍,他们该不是想博个青史留名吧?如果真是这样,这两位确实达到了目的,只是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想这种人在任何时候都会有的,我真不知道这种人是可怜还是可鄙?
  平定徐敬业叛乱的功臣李孝逸又说错了话,他说:“我的名字中间有一个兔字,兔子是月中之物,我该不是有当天子的命吧?”当天子的命你是没有的,安天子心的命你却是有的,太后仍然记着他过去的功劳,只将他免死除名,流放到儋州,後来死在那里。
  太后对当年败于吐蕃耿耿于怀,命韦待价准备军队征伐吐蕃,凤阁侍郎韦方质上奏请派监军,太后说:“古代名君遣将,征伐之事都任将自专,现在我派人去监军,军中事无大小皆让监军过问,必有制约,这样打仗,将军怎么能够立功?”坚持不派监军——比起唐朝後来的皇帝(包括唐玄宗)每派将领都让宦官监军的行为,难怪高宗武后朝的唐军胜多败少,将军们得以按照战场实际情况自己决定军队的行动,随机应变,比起那些摇控指挥,自以为军事天才的皇帝来说,武后这位女皇的行为足以让他们汗颜。——只是最终的结果不太好,否则这真可谓是一段历史佳话。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7 14:48:02 
回复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正月,武太后命令薛怀义新修明堂,据说明堂是古代帝王宣示政令的地方,大的朝会和祭祀仪式都须当在明堂举行,自古帝王都以明堂布政为美事,但真正能够明堂布政的人并不多,武后还是皇后时代就让儒者们讨论明堂的样式,但吵了几十年也吵不出个“明堂”来,武太后对那些专做嘴上工夫的儒生已经厌恶,索性抛开他们,让薛怀义独力去干,修好明堂将极大地提高她的声誉,可以说这一手是做给那些儒生们看的。薛怀义兴致勃勃地接受了任务,拆毁东都乾元殿,在原址上修明堂,使用劳役数万人。修了一年才修好。
  武太后为了能够当上女皇,实在是花了很多心血,可是传统的儒家信仰是断然拒绝女皇帝出现的,武太后只能在儒家之外寻找支持点。
  利用儒家的明堂确实可以提高她的声誉,但并不能够让她登上皇帝的宝座,她只能够另想他方,就是利用佛教,武则天也被冠上了“佞佛”的恶名,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因为武则天只是利用了佛教却未曾被佛教利用。说白了,她与佛教只是一种交易关系,我给你好处,你也得给我好处!对统治者来说,宗教其实是一种只能够利用,绝对不能够信仰的东西,因为宗教是统治阶层用来麻痹被统治阶层的一种精神工具,凡是能够流传下来的宗教必定都能够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如果不能起这个作用,这样的宗教早就消亡了。任何一个统治者,就算他曾经再起劲地反对宗教,一旦认识到宗教的用处的时候就肯定不会再打击宗教了,统治者和宗教是磁铁的南北两极,即互相吸引也互相排斥。可是宗教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是它的世界观就是错的,它把一切未知事物都归于神,这就约束了人们的探索创造精神,既然一切都是神意,那么又何必去探索创造?他虽然可以让社会稳定,但却让科技难以发展,在某种阶段,宗教或许能够起到一些积极作用,但是时间一长,它的负面作用就会显现出来,宗教势力越强大的地方,科学就越不可能发展,这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最大的桎梏;二是它对别的宗教别的信仰很难有宽恕精神,当众教争霸的时候,它就会彼此攻击,当一教独大的时候,它或许也能够做出些姿态宽容某些不能够挑战它统治地位的宗教,但当一旦某宗教企图挑战它的统治地位的时候,宗教中所谓的宽容和兄弟情份就再也没有了,它会马上撕下它温情脉动脉动地一面,露出血腥野蛮的真面目!历史上的宗教冲突害死了多少人,摧残了多少文化?所以说,宗教其实和我国的皇帝制度政治也没有什么根本区别,那就是要唯我独尊!而且我认为归根到底,他们争的仍然是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在这个前提下展现些宽容姿态并不难,当他们需要维护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时候,他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所有的一切善啊宽容啊都变成出口产品,只对别人有效。更有甚者,宗教势力一旦作大,就想干政,本来想利用宗教进行统治的统治者结果把自己也绕了进去,最後破国亡家,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无论教规多么严格的宗教都规定在面对生命危险的时候你可以破戒,因为教主们也明白,如果真的消灭了教众的肉体,这种宗教必得灭亡,为了自身的生存就必须得留下教众的肉体,肉体都消灭了,再崇高的信仰都是虚的,历史上很多宗教都是因为信众的灭绝而自动消失的,与天同在,与日同光,根本不可能,就算是宇宙日月也有消亡的一天!我就不相信,天天冥思苦想就可以参透世界,就可以拯救世界,就算你每天只吃一顿饭,你还是得吃吧?就算你只吃山泉野果你仍然要吃东西,你不肯工作,到哪儿弄吃的,难道靠别人来养?全世界的人如果都跟你一样全心敬神谁来生产?谁来制造生产资料?难道那些山泉野果可以养活全世界几十亿人?人类吃了几百万年的山泉野果仍然是动物,直到拿起武器,制作石器成为猎人的时候才开始脱离动物界,到拿起锄头开始耕地的时候才进入文明的门槛。善恶的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中有不同的标准,在只为了生存而奋斗的时代,你认为猎人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在生存压力下,行狩猎之事并无善恶之争辩,但是现在你既然吃饱了肚子或者仅仅是为了换个口味就要去狩猎,那么你就是绝对邪恶的,因为你仅仅是为了自己一时之快就让别的动物付出生命甚至种族灭绝的代价!对现代的这种猎人,你岂可认为他是善的?原始社会不会产生宗教,因为人们必须先填饱肚子,只有满足了胃才能满足头,肚子决定脑子。
  在我看来,宗教真是为好吃懒做者提供了最好的借口,要敬神所以就要脱离生产劳动,就要求别人来养着他们,同时浪费很多宝贵资源,凭什么?所以对一个君主来说,宗教只能够利用而绝对不能够崇拜更不能够信仰,尤其是搞到全国人民一起信仰的地步对这个国家来说就是一件禁锢思想,扼杀灵性和批判精神的最大蠢事,对国家来说是场灾难,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宗教只能把它们当成哲学来研究,当它只是一种哲学的时候,它当中不乏真知卓见和很多可取之处,但绝对不能够当作真信仰来崇拜!个人虔诚到一定程度就变成疯狂,国家虔诚到一定程度就只有灭亡!
  对中国来说,当儒家只是一种学派的时候,它对中国文明的进步是很有推动的,但是它一旦蝶变成了儒教,他的负面影响就立马出来,它也象其它宗教一样开始排挤异端,容忍不下别的思想和作派,走到这一步,它也同样成了约束国民灵性的枷锁。这个社会要进步,必须要有一群敢于怀疑权威,挑战权威,推翻权威的叛逆者和个性人物,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科学进步的源泉,但是宗教就是要扼杀这些人的灵性,一旦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只有共性而没有了个性,那么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前途,衰败是迟早的事情,如果发展到要靠外力来使他改变,那么对这个民族,这种文化来说真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悲剧。所以在我看来,非但儒教不能够复兴,儒家也不能够复兴,只能够复兴国学,因为国学不止儒家一派,还有道墨法兵农名阴阳小说等派别,但请别把它上升到全民信仰的地步,兼收并蓄才是一个国家思想界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或许一个国家真的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来维系国家统一,但无论什么思想也不能够让它成为宗教,成为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的太上,这个度始终是要把握住的,也许很难,但请当政者免为其难,因为这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之道啊,有硬件也得有相配的软件。
  从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来看,她是非常聪明的统治者,成功地利用了宗教而不曾为宗教所约束,而被她利用的宗教其实只是得到了经济上的某些好处,而且这个好处是在不对国家经济有着重大损伤的前提下的好处,在国家层面上的真实地位上并没有多少提高之处,佛教在武则天的统治之下虽然似乎得到了第一的位置,但是道教和其他宗教并没有被消灭,从这个意义上说,武则天成功地利用了佛教但佛教却没能成功地利用武则天,相反,从总的趋势来说,各种宗教从唐之後都在走下坡路,这或许有很多原因,但能利用宗教而不被宗教利用,正是唐朝诸帝王包括武则天的高明处。
  
  

作者:小白狐狸啊 回复日期:2009-04-17 18:05:41 
回复 
  隋文帝的孩子全都是独孤后生的,那时候又没有什么可靠有效的避孕措施,相对上应该算是只有独孤后一人了。
    听着宣华夫人这名字这么耳熟呢,百度一下得到这么一条“当时,隋文帝之妻独孤皇后善妒,不许文帝立妃嫔以及亲近诸后宫佳丽。陈氏在隋宫中又生活了几年。后来独孤后病逝,文帝才开始无所顾忌的遍幸妃嫔,其中,陈氏获封宣华夫人,另一美女蔡氏则为容华夫人。”就是她们两个啦,在独孤皇后死后受宠于隋文帝还被杨广惦记着的美女们。何必纠缠于她们没入皇宫编制的早晚呢。独孤后活着的时候就改立杨广为太子了,我只记得杨广险些因为调戏宣华夫人被废(那时候独孤后已经死了),就算他为了夺嫡巴结过宣华夫人。立杨广显然是独孤后的主意占了主导,最后杨广发难的时候杨坚不是说:“独孤误我”吗。
    所以说杨坚在和独孤后翻脸前在亲近其他女人的事情上受压抑应该是真有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百度太狗血了= =宣华绝对在独孤生前就得宠了,史书明载独孤善妒唯陈氏有宠,许多人为了让独孤看上去更BH一点硬要说宣华夫人在她死后才被宠幸,之前杨坚只是看的着吃不着,这种情结实在很奇怪= =而且杨坚有公主不能确定生母的,宣华夫人在他们父子那里都盛宠,可是还是没留下什么子女,碰上MS不能生育的宠妃,总不能说是因为皇帝跟她柏拉图吧= =
  
  而且,改立太子一事杨坚绝不是听了独孤枕边风就同意,这也是他自己的意思,杨广可不止只是讨好自己老妈,他装样子是多方面的,从父母到大臣到后宫他都笼络的很好,所以我很讨厌杨坚把责任全推给LP的举动,这不是他受压抑了,纯属推卸责任……
  
  
  
  不能因为这些区别就说独孤后的智慧和政治素养不如武则天,完全是因为她们看待自己皇帝老公的标准和眼光不一样,在这上面追求的也不一样。
  ————————————————
  我说独孤不如武则天,就是因为她错误的估计的自己的分量和自己丈夫的想法,杀死尉迟女这种歇斯底里式的发作,与其说是感情深厚所致,不如说是判断失误和长期积怨爆发所致,其实我一直觉得,独孤喜欢干涉别人家的私事也是一种发泄,有种我管不了皇帝LG,你们都是我臣下,我还管不了你们么?
  
  与其说是她对杨坚或是忠贞看的很重,不如说她对自己其实信心并不够,至少史书上明说独孤对后宫严加看管的原因就是“防其上逼”,说白了就是怕自己的位置遭威胁罢了,说她特别看重感情的坚贞其实很多是我们后人的感觉,她其实不是对丈夫的标准太高,而是对自己的信心的缺失,之前她的地位一直比LG高,所以可以保证自己的地位,但现在,说白了,皇帝的地位绝对是比皇后高的,不管是独孤还是武后,一纸废后诏书就能让她们从云端跌倒地上,她对自己能不能抓住丈夫的心并没什么信心,所以才会有那些神经质的举动……
  而且从她只死盯着小对手看却对宣华这种真正的宠妃不敢有什么动作来看(当然了,不排除宣华很会做人,把独孤笼络的好,确信她虽然受宠但对自己绝没有威胁),她确实比起武则天来还很有一段差距……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是,当时社会决定了男女不平等,女人只能依附男人,武则天也只有靠这条路才能得到权力,真正掌握还要等她当了皇帝他娘之后,毕竟血缘比起婚姻似乎更牢靠一些= =

作者:dboyzc 回复日期:2009-04-17 20:59:34 
回复 
  你就继续 美化武则天吧
  
  就因为她是 我们唯一的女皇帝
  
  但我是不关心这些的, 我只关心 一个国家在他的 领导者的领导下是否富强
  
  一个滥杀 功臣,任用来俊臣等 小人,搞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对外战争 连连失败, 我不会对这样的皇帝 有什么好感, 管他是男是女 有没有什么个性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8 18:08:09 
回复 
  武则天统治下的中国是富强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富裕的国家,这是世界历史学家公认的
  象来俊臣这种人,只是武则天的打手,根本算不是上什么功臣,武则天清除的是那些反对她的大臣,对武周政权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功臣,而是必须清除的异己分子
  当时朝廷上或者可能是乌烟瘴气,但朝廷下就未必了,老百姓在武则天的统治下日子总的来说还是过得不错的,就连最反感她,对她的谩骂无以复加的《新唐书》也称赞她“僭于上而治于下”,肯定她在位的时候百姓的生活尚可,武则天死後,她家乡广元人年年自发起来纪念她,乾陵的百姓也是这样,每年麦收之後都要祭祀她,这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可以让老百姓如此怀念不已的?要知道官方对武则天是持负面的,这些行动都是老百姓自发的。
  我有一本《历代帝王传奇》,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于一九九二年,收集的是中国从炎帝黄帝起到袁世凯的帝王们的民间传说六百多篇,基本上算得是关于中国帝王们传说的大全了,其中关于武则天的民间传说有八篇,分别是《姐妹巧对惊武后》,讲的是武则天亲自召见一个十三一个九岁的姐妹花,听她们吟诗的故事;《武则天放收刘苑》,讲的是武则天不顾刘苑对她的侮辱谩骂,亲自招抚刘苑,终于使得刘苑甘心为她所用的故事;《武则天巧设赏花宴》,讲的是武则天为收复群臣,先用诗晓论谕百花必开,然后又用暖气熏得百花先开,独将牡丹後移入苑中,这样只有牡丹不开,然後武则天故意贬谪牡丹,威慑群臣的故事;《花王斗女王》讲的是牡丹仙子不肯听从武则天的诏书先开从而被贬到洛阳的故事,这纯属神话;《武则天游牡丹山》的故事与花王斗女王差不多,只不过武则天的首都是洛阳而不是长安,就象现在把你从南京带到北京你说是升职呢还是降级?何况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闺名牡丹,武则天怎么可能贬牡丹,如此不尊重母亲?杜少陵的母亲名海棠,杜少陵遂终身不赋海棠诗,这也是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尊重。《日月凌空“曌”》讲的是武则天原名武照,群臣觉得她的名字不好听,要她改名武红、武美、武花等名字,结果武则天毅然把名字改成日月凌空的曌字;《勇降狮子骢》讲的是少女武则天在唐太宗面前降伏烈马狮子骢的故事;《火烧女皇像》讲的是武则天用苎布修成大像,结果被火烧掉的故事。从这些民间故事中也可以看出老百姓对武则天的态度。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8 18:12:41 
回复 
  对外战争连连失败,话不能够这么说,武则天时代的战争是有胜有败的,武则天是打了几场败仗,可是这些败仗却同中国历代的大多数败仗一样,对中国历史没有任何影响,但唐太宗和唐玄宗就不同,唐太宗打高丽败出世界影响,如果当时他不去打高丽而是与波斯连兵,你认为世界历史会怎样发展?唐玄宗败于剑南,改写中国历史,如果没他这一败,你认为中国的脚底下会多了一个小敌人吗?唐玄宗败于怛罗斯,改写世界历史,造成了造纸术和火药的西传,最後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8 18:22:54 
回复 
  历代人(包括当代人)都指责她胡乱杀人是“千古未有之忍人”,但武则天到底杀了多少人?我们可以作一个统计,假如武则天杀了一万家人,以每家二十人计,总数也就二十来万,实际上这许多人也未必都被杀,而是被流放了不少,所以如果说她杀了十万人左右,应该较为接近实际数字。同其他皇帝相比,这个数字并不是太高,只不过武则天实在是运气不好,一来她是女人,又是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这一事实就足以让那些大男子主义者气得吐血了,二来她所杀的都是贵州官僚,这些人有文有才,有笔有纸,爱怎么骂就怎么骂,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爱泼多少污水就泼多少污水,我们甚至不能够听到武则天的一点辩驳,就算是法官断案也不能够只听一面之辞对吗?那些觉得她好的老百姓又不会写又没有足够的才气来讲,但那些关于武则天的民间故事是不是说明了老百姓对她的态度呢?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8 18:32:15 
回复 
  看看那些男皇帝吧!秦始皇暴役天下,汉武帝令海内户口减半,隋文帝灭政敌,所杀超百万,唐太宗攻城掠地,百姓死亡无数,明太祖随意杀人,每次杀人多达数万,还自夸“杀尽江南百万兵”,至于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人更是杀人屠夫,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不过他们是男皇帝,杀的又是那些手无寸铁,不会骂又不会写的老百姓所以他们也就没怎么挨骂。
  或许有人会说,战争中杀人不可避免,但都是杀人,一般的杀,有何分别?官僚贵族的命是命,老百姓的命也是命,难道命也有贵贱之分?杀了老百姓不算是忍人,杀了贵族才算是忍人?
  武则天杀姐,杀兄,杀女,杀子,杀侄,杀夫之亲族之事,辜不论有些事情真假难辩,就算都是真的,这些事情古往今来,四海万国,许多明君英主都做过。不必举很远的例子,唐太宗杀兄杀弟杀侄杀子,唐明皇一日杀三子不是也一样残忍吗?汉武帝也是杀妻妾、杀子女、杀孙子孙女、杀媳杀婿,杀得长安一片血光,死亡数万,仅仅因为他们是男的,对他们所有的谴责都比不上对武则天一个人的谴责多。这对武则天公平吗?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8 18:38:54 
回复 
  至于滥用酷刑一事,武则天与各位男性君主相比,也未必最厉害,昏君夏桀商纣也不必提,被称为英主的秦皇汉武唐宗等,也有车裂火刑腰斩等酷刑,南北朝时宋前废帝刘子业发明人兽相交,後废帝刘昱命人锥阴挖心,其他的帝王又有剥皮抽筋下油锅涂油漆等发明,相比之下,武则天的酷刑也不是用得最滥,最残忍的。历史上与武则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帝王多的是,更何况这些酷刑是酷刑的发明专利是属于酷吏(也就是那些男人们)的,并不是女皇发明的,很多酷刑武则天甚至根本不知道。
  武则天被骂得最厉害,唯一的原因就是她是女人,是女皇帝!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8 19:36:58 
回复 
  这一年的四月,武太后把前宰相郝处俊的孙子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杀了,起因是有人告他谋反,武太后正中下怀,上元二年,她老公想把皇位让给她,都是被郝处俊这死猴子阻止了,武太后心里恨死他了,早就看姓郝的不顺眼,可是郝处俊早就死了,那么把气出到他孙子头上也好啊。武太后命令周兴处理此事,象征性地审理一番就判了个族罪,全体族人都要受罚。郝象贤的老婆是个性格很刚强的女人,她不服判决(这不奇怪,那个为了给自己出一口气而滥杀无辜的某人他老妈也不服气,就好象那几个原本不认识他儿子的死人真的应该为她儿子的一时冲动试刀似的,只是我想郝夫人不服判决是为了丈夫呢还是为了自己?),跑到监察御史任玄殖那儿诉冤,任玄殖不知道为了什么竟然冒着牵连自己的危险上书为郝象贤诉冤,结果不出意料地落了个免官处分------已经很宽大了。
  四月十一日这天,郝象贤被押赴刑场斩决,郝象贤临死时张嘴大骂,把武太后的一些私事绯公诸于众,还挣扎着把看热闹的人的柴夺过来去打刽子手,金吾兵群起而攻之,好不容易才把郝象贤捉住隆重砍头。太后听到这个消息,愤怒可想而知,她命令将郝象贤的尸体支解掉,又把他死去的父祖尸体从棺材中挖出来化骨扬灰,抄灭他的整个家族,全家人都被流放到岭南(包括那位可敬的郝夫人),可是他们根本就走不到岭南,在半路上就被杀了------很可能是太后授意的,形势上她对法律还是要执行的,做违背法律的事就不能够拿到台面上来了,郝象贤为了惩一时之快这个代价也太高了吧。为了防患于未然,太后命令从此以后,凡是到刑场上被处斩的罪犯,嘴里一定要先以木丸塞口,以免他们乱说,这种做法叫含枚。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8 19:39:28 
回复 
  武承嗣一向非常善于讨太后的欢心,他和武三思等武氏宗族不惜对薛怀义卑躬屈膝,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讨姑母欢心,当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考虑,武太后有了称帝的想法这件事情武承嗣当然是明白的,如果姑母称帝,那我岂不是未来太子的人选?是不是有君临天下的那一天?武承嗣有了这样的想法,当务之急就是要先让姑母荣登大宝。为了给姑母制造出神秘气氛,他派人派人在一块白石上刻了几个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命令雍州人唐同泰献给太后。太后当然看得出这种人为的鬼把戏,但她仍然很高兴,她知道这是可以值得好好利用用的东西,于是把这块石头命名为“宝图”,把唐同泰提拔为游击将军。她又诏告天下,她将亲自拜洛受图,并给自己加尊号为圣母神皇,同时命令诸州都督、刺史和宗室外戚都要在拜洛受图前十日齐集神都,武太后准备向李唐宗室举起肃清之剑。
  一波一波的风波向李唐宗室吹来,六月里,没有理由地将太宗第九女东阳大长公主的封邑削去,把她和她的两个儿子高璇、高瑾贬到巫州(今湖南湘西黔城镇),东阳公主在巫州过了十几年的清苦日子,一直没有能够熬出头,到长安元年八月死于巫州。
  七月一日,武太后大赦天下,更“宝图”名为“天授圣图”,洛水为永昌洛水,洛水之神为显圣侯,禁止在洛水打渔,更改嵩山为神岳,嵩山神为天中王,进行了一系列的神化运动。
  
  

作者:夏天的猪头 回复日期:2009-04-18 20:39:34 
回复 
  .

作者:丹浩翔 回复日期:2009-04-18 20:46:55 
回复 
  武则天任用来俊臣这类酷吏,充其量只是当作工具,谈不上什么信任,所以后来发现来俊臣等人犯的事已经给自己的统治造成负面影响,她一样杀无赦。对君子来说,这自然不可取;但就一个帝王来说,这做法再正常不过了。所谓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对外战争 连连失败,这归咎在武则天头上未免牵强了些。这么说吧,唐明皇统治的开元大盛世里,对外的战争有几场是正义性的?“边庭流血如海水,武皇开边意未休”,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免不了头脑发热或短路的时候。武则天当政时社会生产力以及各方面还是上升趋势的,基本可视为前承贞观、下启开元的一个过渡时期。一味拔高和彻底踩扁都不公平,只是由于她是女皇帝,在男权社会里会享受更多的挑剔。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9 23:27:40 
回复 
  武则天任用来俊臣这类酷吏,充其量只是当作工具,谈不上什么信任,所以后来发现来俊臣等人犯的事已经给自己的统治造成负面影响,她一样杀无赦。对君子来说,这自然不可取;但就一个帝王来说,这做法再正常不过了。所谓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对外战争 连连失败,这归咎在武则天头上未免牵强了些。
  _________我一直都认为武则天打的败仗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并无什么深刻影响,中国的整体国力未曾受损,也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后果
  
  朝廷上乌烟瘴气有可能,朝廷下肯定不是这样,否则武则天还当得下去这个皇帝吗?假如所有的人都反对她的话?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9 23:29:44 
回复 
  面对随时都有可能被杀的危险,李唐宗室终于承受不了这个重压了,绛州刺史韩王李元嘉、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邢州刺史鲁王李灵夔、豫州刺史越王贞,还有元嘉的儿子通州刺史黄国公李譔、元轨的儿子金州刺史江都王李绪、虢王李凤的儿子申州刺史东莞公李融、李灵夔的儿子范阳王李蔼,李贞的儿子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在宗室中都以有才有德而着称,对于这些人尤其令武后猜忌,而李元嘉等心里也十分不安,准备做最后一搏。李元嘉、李元轨、李灵夔都是高祖的儿子,李贞是唐太宗的第八子,也就是武后表姐燕德妃的亲生子。
  黄国公李譔表现得最为积极,当时韩王李元嘉已经七十一岁了,估计这位黄国公的年龄也有五十好几,应该是知天命的年龄了,可是为人做事仍和十几二十岁的少年儿童差别不大,一付老天真的表现。
  他先给李贞等人写信“内人病重,必须尽快治疗,如果拖到冬天,恐怕就会成为痼疾。”——这当然是一封隐书,提醒诸王情况恶化,必须尽快行动。等到太后下令召宗室朝洛阳的时候,诸王都认为是武太后要趁机把诸亲王一网打尽。李譔又伪造出了睿智宗的一封诏书:“朕遭幽絷,诸王发兵救我。”又伪造了一封皇帝玺书云:“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越王贞的儿子李冲接到这封伪敕书后,展开行动,他先向长史萧德琮出示这封伪书,要他增兵,同时又派人通知各位亲王宗室,要他们同时举兵。
  琅邪王李冲首先响应,他的文采很好,也擅长骑射,历任密、济二州刺史,现任博州刺史,据说他不论在哪儿上任,都颇得好评。
  按照唐朝的制度,诸王手里都没有兵权,要与中央抗衡,最要紧的军队到哪里去找?不要紧,没兵可以现炒现卖,马上募兵!越王冲信心十足地开始募兵,可是令他失望的是,仅仅只募到五千余人,没有关系,按照李冲同志这位天才的设想,他认为凭借他是唐太宗亲孙子的身份,就会有神灵保佑,正义是站在他这边的,只要他振臂一呼,天下老百姓都会抛妻弃子,丢田扔房,放弃一切,自动投入他的军队中,所以虽然没几个人,他仍然在八月十七日那天毅然
  举兵。太后接到李冲起兵的消息后,淡淡一笑,派左金吾卫将军丘神绩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征讨叛军。
  李冲气势汹汹地率领这五千“义兵”杀过黄河,企图攻占济州作为根据地,首先进攻武水。武水令郭务悌向魏州求援,魏州派莘县令马玄素带了一千七百人的一只“军队”——大概也是一只由治安人员临时装备起来了——想在半路截杀李冲,可是马玄素突然觉得这个战法有重大漏洞,想想自己这只军队的实力,比比李冲同志的实力,毕竟人家多出三千来人,三比一,恐怕是打不过的——不,是铁定打不过的,还是躲在城里安全,于是全军进城,与武水县令郭务悌合兵一处,坚守岗位,以待后援。
  李冲大概想到了赤壁大战等等无数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他依样画葫芦,用装载了干草的车辆,阻塞在县城的南门,借风起纵火焚烧,欲乘火突入——到目前为止,李冲同志一切顺利,可是老天爷偏给李家作对,突然风向变了,李冲同志不幸伤了自己的军队,还伤得挺严重,士气严重受挫。
  堂邑人董玄寂,原本加入李冲的军队,大概他是想赌一把,万一李冲成功,他的功名富贵不在话下,但此时一见李冲受挫,他知道李冲不能够成事,就对周围的人说:“琅邪王与官军作战,那不是在造反吗?”——言下之意是:我们还能跟着他跑吗?是不是该另谋出路了?是不是应该把李冲……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李冲的文才是属于一级减那个水平的,言下之意能够听不出来吗?他愤怒极了,作为一个养尊处优的王爷,他不知道怎样收拾人心,只知道大棒政策,于是他把董玄寂给宰了!他的兵吓坏了,他们完全清醒了,跟着这种人干?于是大家一轰而散,最后,跟着李冲的只有他几十个家仆,几千“大军”被李冲亲手摧毁了。
  李冲只好回到博州,然后……然后李冲就没了,所以也就没有了下文!
  李冲被一个他亲自征来守城门的农民孟青,一棍子打死了,这是八月二十三日的事情,他认为全体老百姓都会支持他,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偏偏就是一个最普通的农民把他给解决了,用事实证明李冲同志有多么天真可笑!
  李冲从起兵到败亡,仅仅七天,而孟青这位农民同志,被太后隆重提拔,一下子成为将军。丘大将军到了博州,简直没事可做了,可是丘大将军不愿意这样空手回去,他把那些出城请罪的州官一鼓脑儿全部解决,才心满意足地回神都邀功去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19 23:33:08 
回复 
  虽然已经接到了李冲的通知书,但是诸王没一个发兵,口上说说是容易的,但是一旦真的要发兵,兵源从哪里来?胜算有多少?这些都必须仔细惦量。接到李冲起兵的消息后,诸王还在犹豫之中,李冲败亡的消息也同时传来,越王贞第一反应是赶快把自己锁起来到朝廷请罪,偏生他手下的新蔡令傅延庆已经招募了士兵二千余人,越王贞一想就算到神都请罪,恐怕还是难逃一生,不如放手一搏,说不定还有转机。
  他哄骗那几千兵马说:“我的儿子琅邪王已经攻陷魏、相数州,手下拥有二十万雄兵,很快就会赶到这里与我们会合。”又把他所属县的兵马组织起来,一共有五千名,越王贞把他们分成五个营,使汝南县丞裴守德等人为将领,又把豫州府所有的九品以上的官员五百余人,部署在各营。
  这些官员几乎都是被胁迫的,自然不会有斗志,只有裴守德铁了心要跟越王贞干,越王贞为了奖励他,把女儿良乡县主送给他做妻子(慰安妇),封他为大将军,视为心腹。可是越王贞心里也明白自己这点儿家当根本不可能是朝廷的对手,既然民心也不可恃(他知道儿子李冲的死因),只能够寄希望于老天了,他把城里的和尚、道士集合起来,分别向佛祖神仙天天念经,希望佛祖神仙不胜其烦,下凡保佑他们,他又给左右及所有士兵每人一张辟兵符,告诉他们带在身上可以刀枪不入。
  太后方面,九月一日,命令左豹韬大将军曲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领兵十万,以泰山压顶的态势去压越王贞的几千“神兵”,同时又令张光辅为诸军节度,削去李冲宗室籍,改姓虺氏。
  这边前脚刚走,武太后又命令当年的高丽莫立支泉盖苏文的孙子泉献诚为龙水道大总管讨伐越王贞,两路兵马呀!
  曲崇裕等人的军队赶到离豫州城东四十里的地方,越王贞主动进攻,派小儿子李规和女婿裴守德迎战,意料中的,这两队都惨败而归。越王贞十分惧怕,赶快躲进阁楼里,就象驼鸟把头藏在沙堆里似的,以为这样就安全了。
  很快,曲崇裕等人很快攻到城下,越王贞的左右对他说:“王爷岂可坐以待毙!”李贞、李规、裴守德和良乡县主都自杀而死,曲崇裕把越王等人的首级割下,传首神都。
  泉大将军还没有出发,越王贞已平,他是白拣了个功劳。
  起先,范阳王李蔼遣使对越王贞和琅邪王冲说:“如果四方诸王一起发兵,事情就一定可以成功。”诸王互相来往,商议来商议去,事到临头,都不敢动手,结果被武太后轻而易举地击败。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0 14:43:56 
回复 
  越王贞刚刚起兵的时候,曾经派人去告诉他的姑父寿州刺史赵瓌和姑母常乐公主,常乐公主夫妇因为女儿惨死的事情把武后恨入骨髓!常乐公主对使者慷慨陈辞:“把我的话带给越王,从前隋文帝将篡周室,尉迟炯不过是周室的外甥,还能够举兵以卫周室,虽然没有成功,但威震海内,足见忠烈。况且诸王是先帝之子,怎能不以社稷为重?现在李氏危若朝露,诸王还不能够舍生取义,还在犹豫不决,到底想做什么?现在大祸将至,大丈夫当为忠义之鬼,何必白死!”
  越王贞败死不久,太后想把韩王鲁王等人一网打尽,命令监察御史蓝田人苏珦审讯。苏珦找不到明确证据,太后对他很不满,召见他,对他说:“你是大雅人士,不适合处理这类事情,朕另外给你派个职务。”把他派去当河西监军,转令周兴处理。
  周兴丝毫没有辜负太后的希望,在充分理解太后心理的前提下,把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黄公譔、常乐公主都逮捕到东都,完全不把他们当人看待,几位高高在上的亲王公主无法忍受这等侮辱,全部自杀于狱中——这是官方说法,在狱中自杀,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上吊没绳子,喝药没毒药,连要割腕都找不到小刀,撞墙那土墙似乎反作用力也不够,饿死的时间又太长,随时可以被人“解除警报”,所以很可能他们是被周兴下令杀死的。
  太后听到他们死亡的消息后,更其姓为虺,亲党皆被杀,大概韩王妃(房玄龄的女儿)和赵驸马也没有能够逃脱这一刀。
  越王等人被杀后,高祖的儿子只剩下了第十四子青州刺史霍王元轨、第十八子滑州刺史舒王元名二人;太宗祖子只剩下了第十子襄州刺史纪王慎一人;高宗诸子除太后亲生的庐陵王李显和睿宗李旦外,还有第三子陈州刺史泽王上金和第四子舒州刺史许王素节二人。
  
  

作者:草莓提子 回复日期:2009-04-20 15:56:12 
回复 
  LZ好文:)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20 18:12:21 
回复 
   臆想过头了吧,双重标准,选择性失明。
   战争:太宗和波斯连兵?武后怎么不和波斯连兵改写历史呢?玄宗之败,改写了历史。那武后之败呢?照你的逻辑,武后败于契丹,致使契丹尾大不掉,导致后来的中原王朝处在契丹的威胁之下,武后如果打败契丹统一北方,世界历史又会如何?
   杀人:杀人至少有个标准,没有冤枉且依法当杀的人就不是胡乱杀人,否则现在每年执行死刑也成了胡乱杀人。秦始皇、汉武帝、明太祖、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在史学界定论如何,楼主不会不清楚吧,没有人说他们是仁君吧,倒是说暴君的不少。杀人当然是有区别的,无端被杀和犯法被杀的区别楼主不会也说是一样的吧?这与贵族和平头百姓没有关系。太宗杀兄杀弟杀子杀侄,杀兄弟及侄是玄武门之变,杀子是李祐谋反。即使如此,史学家大多把玄武门之变当作太宗的污点。武后呢?楼主有勇气就把武后杀兄姊杀儿女杀侄的理由也说明一下。
   酷刑:把所有残暴君主和武则天比,也许她不是最酷虐的,但“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胆,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武后难逃暴虐之名。夏桀商纣的恶名更在武后之上,武后显然不是被骂得最厉害的,谈到暴君肯定不会首先想到武后,楼主不要又纯以己断。
   正史中说武后好话的,也包括楼主前面提到的欧阳修、司马光。武后是背负不少骂名,但她绝不是被骂得最厉害的。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1 15:49:29 
回复 
  太宗与波斯连兵可不是我的臆想,是因为波斯人当时曾经派王子亲自来求救兵,可是唐太宗没答应,那怎能叫我是在臆想呢?而武则天是不可能与波斯连兵的,当时波斯早就灭亡了,跟一个灭亡了的国家连兵,那才真是神经有问题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1 15:52:25 
回复 
  文昌左相狄仁杰被封为豫州刺史,收拾越王贞留下来的残局。
  狄仁杰到达豫州,发现因为越王贞起兵而被连坐的就有六七百家,被灭族的就有五千余人,他大为不平,密奏太后:“这些人都是被迫跟随越王起兵的,如果我公开上奏,就好象是在为谋逆之人申诉;如果我知道他们冤枉而不上奏,恐怕有违陛下仁慈之旨。”太后遂下命令宽囿他们,减死一等,流放豊州。
  当时征讨诸军节度张光辅还留在豫州,他手下的军队恃功而骄,需求无度,狄仁杰不予理会。
  张光辅很生气,把狄仁杰找来面谈,对他说:“你这个小小州官竟敢轻视本帅!”
  狄仁杰对:“使河南纷乱的只有一个越王贞,你的所作所为,让人觉得死了一个越王贞,又出现了一万个越王贞!”
  张光辅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狄仁杰对:“明公的兵马共有三十万,需要诛杀的只有一个越王贞而已。你还记得不?当时城中百姓听说官军来了,爬墙投降官军的数都数不过来,可是明公居然放纵将士暴掠,杀已降之人请功,血流染红了野地,这不是出现了一万个越王又是什么?!如果我有尚方宝剑,我现在就杀了你,然而自杀,我将视死如归!”
  张光辅:“………….”
  嘴上功夫张光辅无言以对,可是并不表示他对狄仁杰就没有办法了,他立即上表太后:“狄仁杰对上官没礼貌,言辞不逊!”当时官场规矩如此,下官见了上官须光唯唯诺诺,毕恭毕敬,狄仁杰打破了这个常规,虽然武太后对狄仁杰很欣赏,但因为事情太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她仍然将狄仁杰左迁为复州刺史。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1 15:56:09 
回复 
  太后以明堂快要落成,召诸宗室入神都,高祖第十五子虢王李凤的儿子东莞公李融遣密使问计于成均助教高子贡,高子贡说:“去了神都肯定要死。”李融遂称病不去神都。越王贞起兵,遣使约李融一起起兵,李融仓促之间没有跟上,他又为手下所逼,把越王的使者献给太后,表白自己与此事无关,太后为了表示佳奖,封他为右赞善大夫。可是没有多久,却仍然被手下人告密,揭穿了他与越王通谋的事情,十月十四日,太后命斩李融于市,籍没家属,高子贡也因为多嘴被杀。
  济州刺史薛顗、薛顗的另两个弟弟薛绪及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都与琅邪王李冲通谋,薛顗听说李冲起兵,派济州府录事参军高纂制作兵器,暗中召集军队,得到李冲败亡的消息后,三兄弟怕牵连自己,竟然杀高纂灭口,可是事情还是被揭露出来,十一月六日,薛顗与薛绪被杀,薛绍因为太平公主的缘故,免斩刑,杖一百,因为伤势太重,薛绍无法吃饭,竟然被活活饿死,他和太平公主共同生活了七年,生有二男二女,估计死时只有二十五六岁——薛驸马挨了杖刑一百身受重伤,还没有截去手足就呜呼哀哉了,他还是个正当盛年的健康男子,真不知道王皇后和萧淑妃有何等本事被杖一百之外加截去手足还能够好好地活好几天?
  十二月一日,司徒青州刺史霍王元轨因为越王贞事件受了连累,流放黔州,元轨被装在槛车里,一路颠簸,餐风宿露,不久就病死在路上。江都王李绪、殿中监郕公裴承先(大唐开国功臣裴寂的孙子)也因为牵连的关系,都被处死。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1 16:07:33 
回复 
  武太后命她的亲家太子李弘的岳父裴居道为西京留守,想来想去还是这个人比较可靠些。
    十二月二十五日,太后拜洛受图,皇帝、皇太子皆从,内外文武百官、诸国使臣甚至包括各种珍禽异兽都陈列一旁以壮声势,睿宗和他的几个儿子也陪着参加,这个时候年方四岁的睿宗第三子李隆基也在其中,李隆基就是后来的唐明皇,但是当时他太小了,估计不会对这种典礼有什么深刻映像。史称“文物卤簿之盛,唐兴以来未之有也。”
    两天后,明堂告成,高达二百九十四尺,周围三百尺,高三层。下层做成春夏秋冬四季的形式,中间一层为十二时辰的形式,上层则是圆盖,由九条龙柱支持,圆顶上有一只铁凤,高一丈,外表用黄金作修饰。太后看到明堂的雄伟壮丽,十分满意,下令将明堂命名为万象神宫。虽然明堂是儒家的东西,但名字却叫万象神宫,这明明是道教的玩艺儿嘛,太后就是这样,只要能为我所用,都可以采撷来用,才不管是属于哪家的东西呢。她在明堂举行大宴,赏赐群臣,然后大赦天下,让老百姓进万象神宫来玩——皇家宫殿准许百姓来玩,历史上大概就只武则天这位女皇一人,这可以窥见武则天对民心的收拾工作作得十分到位,她总是能够做些史无前例的大事出来,这种创新精神正是使她最终成为女皇的条件之一。
    武太后继续给薛怀义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让他在万象神宫旁建天堂,安置一座大佛像,这座天堂共五层,比明堂还高,据说爬到第三层的时就可以看俯看明堂了。
    武太后对薛怀义的工作极其满意,于是下令封薛怀义为左威卫大将军、正三品,梁国公。
    明堂和天堂肯定花了不少钱,百官中出现了些“不和谐”的声音,侍御史王求礼大胆上书:古代的明堂是以简朴着称的,屋顶用茅草来修饰,草尖都不修整齐——没准上古时真是这样,可是如果堂堂大唐帝国也修个这样的草棚子来当国家大典的举行地,世界各国的使臣看到了不知作何感想?会不会有落入时空隧道的感觉?——可是这次修好的明堂,却以珠宝装饰,涂以丹青,而且铁凤修得象要耸入支云宵一样,金龙藏于雾中。从前殷纣王的鹿台,夏癸的瑶室也比不上。——言下之意当然是觉得明堂修得不大合适,可是修都修好了,难道仅仅因为某大臣一句话就拆了不成?那不是成心闹着玩?武太后接到奏书,随手放一边,就没下文了。
    
  

作者:flyingbear07 回复日期:2009-04-21 17:02:31 
回复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1 15:49:29 
  
    太宗与波斯连兵可不是我的臆想,是因为波斯人当时曾经派王子亲自来求救兵,可是唐太宗没答应,那怎能叫我是在臆想呢?而武则天是不可能与波斯连兵的,当时波斯早就灭亡了,跟一个灭亡了的国家连兵,那才真是神经有问题
  -------------------------------------------------------------
   仿某人的逻辑,波斯国家虽亡,波斯人民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复国的愿望十分强烈,波斯贵族的死对普通波斯人民没有任何影响。如果武后派人号召波斯人民,再出兵协助,说不定世界上就只有中国和波斯了,中国还是波斯的宗主国,世界历史又要被改写了。那么武后有没有派使者去波斯呢?那只有等武后从乾陵中爬出来为大家讲解了。欧阳修、司马光之流怎么能体会武后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呢?

作者:134579 回复日期:2009-04-21 19:00:35 
回复 
   武太后对这次事件的处理绝无丝毫犹豫不决之处,她虽然没有亲自带过兵,但是在高宗朝却曾经长期担任事实上的军队总指挥总后勤,兵贵神速的道理她完全明白,而且她也知道这次事件如果不能够迅速平息,那么将来就会有后起之秀纷纷效法,那她就没有安宁之日了。李敬业起兵在九月二十九日,武太后十月六日就任合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以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讨伐李敬业。
  ---------
  真够荒谬的,高宗自己才是最高总指挥.高宗身体不太好,也没上过战场,可你别忘了,人家接受过太子教育,李世民这军事家手把手教的,永微初期的战事人家也在指挥.你从哪看到的武指挥?高宗让她监个国,大臣都反对,还指挥战事!你觉得哪个大臣会听她的?刘仁轨,王方翼还是李绩.

作者:yongbiwei 回复日期:2009-04-21 19:22:22 
回复 
  一个女人写的一个女人的历史~~~~
  
  在男权社会里,其说服力打折是必然的~~~~~~~~~

作者:丹浩翔 回复日期:2009-04-22 21:30:12 
回复 
  楼上的兄弟说得很在理啊。女人写女人的历史,在男权社会中的说服力肯定打了折的;照这个逻辑,而今历史上的武则天是男权社会熏陶出来的男人们“写”出来的,那么其真实性和说服力也应该是打了折的——至于这个折扣是打在“功”还是打在“过”,都是瞎子吃汤圆,嘴上不说、心里有数的事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2 21:38:04 
回复 
  仿某人的逻辑,波斯国家虽亡,波斯人民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复国的愿望十分强烈,波斯贵族的死对普通波斯人民没有任何影响。如果武后派人号召波斯人民,再出兵协助,说不定世界上就只有中国和波斯了,中国还是波斯的宗主国,世界历史又要被改写了。那么武后有没有派使者去波斯呢?那只有等武后从乾陵中爬出来为大家讲解了。欧阳修、司马光之流怎么能体会武后解放
  ______________你也太会联想了吧
  
  真够荒谬的,高宗自己才是最高总指挥.高宗身体不太好,也没上过战场,可你别忘了,人家接受过太子教育,李世民这军事家手把手教的,永微初期的战事人家也在指挥.你从哪看到的武指挥?高宗让她监个国,大臣都反对,还指挥战事!你觉得哪个大臣会听她的?刘仁轨,王方翼还是李绩.
  __________高宗从来就没有指挥过军队,永徽初的指挥者是长孙无忌,高宗受过太子教育这不假,但是你觉得他是否很合格?
  高宗让他监国,确实有大臣在反对,可是这是多少大臣在反对?是全体大臣都一致反对吗?不是吧?君王指挥军队不是象将领那样指挥,他只需要把要达到的目的告诉他们,并给他们提供后勤保障就够了,难道武则天会象唐德宗和宋太宗那样搞摇控指挥吗?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2 21:41:48 
回复 
  楼上的兄弟说得很在理啊。女人写女人的历史,在男权社会中的说服力肯定打了折的;照这个逻辑,而今历史上的武则天是男权社会熏陶出来的男人们“写”出来的,那么其真实性和说服力也应该是打了折的——至于这个折扣是打在“功”还是打在“过”,都是瞎子吃汤圆,嘴上不说、心里有数的事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2 21:38:04 
  ——————————————————丹朋友说得太好了,我喜欢历史,并不只限于武则天,等我写完武则天,如果时间允许,我还会写秦始皇汉武帝或者唐太宗等人,我想我做为一个女人,也许可以看到男人们看不到的一面,会有我自己的独特想法,你可以不同意,也可以批驳,这很好啊,我会持续改进的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2 21:45:56 
回复 
  几天后的正月一日,太后在万象神宫举行大飨仪式,在神宫里设祭坛,拜昊天厚土,她首次穿上了帝王才能够穿的衮冕衣服,佩带玉圭,手上拿着镇圭为初献,睿宗为亚献,睿宗的儿子十岁的李成器为终献。她先拜祭了昊天上帝,然后拜祭了高祖太宗高宗,接着又拜祭了自己的父亲武士彟,再拜五方帝座。仪式完毕,她亲登则天门,大赦天下,改元永昌,第三天,太后于明堂接受朝贺,四日,正式在明堂处理政务,第二天,又在明堂大宴群臣。
    到了这个份上,武太后打算称帝的的野心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可是她还是没有真正的登上这决定性的一步,越是到这个关键时刻,武太后越小心。她非常清楚地明白,她真正的对手是人们心目中的观念-----尤其是读书人心目中传了一千多年的儒家观念,断然拒绝女皇帝出现的观念,要突破历史传统是非常困难的,非但要有极高的毅力还得有极大的勇气和耐心,武太后虽然掌握天下大权已达三十余年,还是感到很大的压力。
    二月十四月,她追尊父亲魏忠孝王武士彟为周忠孝太皇、母亲杨牡丹为忠孝太后,武氏先人在文水的墓为章德陵,父母亲在咸阳的墓为明义陵,设置崇先官府。十五日,又追尊祖父为太原靖王,曾祖为赵肃恭王,高祖父亲为魏义康王,五世祖为周安成王。“陵”是皇帝皇后太上皇太后太皇太后等人墓葬的专用名称。
  
  武太后一边寻找机会,继续打击李唐宗室,一边搜寻人才,料理国家,她向陈子昂请教为政之道,陈子昂上书三千余言,文辞甚美,太后十分称赞。同时她又任命张光辅内史,自己的亲侄儿武承嗣为纳言,以达到控制宰相的目的。她虽然为了自己当上女皇帝不遗余力,但在管理国家上,她也是不遗余力的,因为她明白,没有这个国家的兴旺和存在,自己的什么野心都谈不上,有获得就必须有付出。
  垂拱四年,她对败于吐蕃的事情耿耿于怀,准备征发梁凤巴等各州民众,从雅州开山道通生羌,以奇兵袭击吐蕃,陈子昂上书分析了形势,告诉她,如果把这条道修通,固然可以利于大兵进攻,但也利于吐蕃人进攻,而且蜀地富饶,是国家的宝库,万一因为出击吐蕃搅乱了蜀地,对国家来说是得不尝失,再说近几年国家频频用兵,山东饥荒,关陇地区疲敝,在这种时候不适合举役举兵。武太后采纳了他的意见,不再兴兵,这也是稳妥的作法。
  但是,她也不在意收纳降者,浪穹州蛮酋傍时昔等二十五部原本是吐蕃的附属国,因为不堪忍受吐蕃的压榨,前来投降唐朝,武太后厚待之,封傍时昔为浪穹州刺史,仍然让他统领部众,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夷制夷的传统作法——吐蕃内乱方炽,也没有什么表示。在某些事情上就是这样,你越怕别人就越来骚扰,你越不怕别人就越不敢来动你。
  对于突厥的反复入侵,武太后没有一昧退让,她派薛怀义为新平军大总管(以一个和尚为将军,也是奇闻,只是这个和尚可不是一般的和尚,事实上,他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和尚),北击突厥,可是追了很久,没遇上突厥人一根毛(难道突厥人真的怕了和尚?),薛怀义便在单于台上刻石纪功而还。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2 21:47:05 
回复 
  四月二十二日,开始第二波打击唐朝宗室的活动,辰州别驾汝南王李炜——太宗第七子蒋王李恽之子,连州别驾鄱阳公李諲——高祖第十六子道王李元庆之子等十二人,罪名全部是叛逆,家属流放。二十七日,杀掉天官侍郎郑玄挺,郑玄挺的女儿是鄱阳公的妻子,他与李炜的关系又很好,李諲想设法把中宗从庐陵劫出来,找郑玄挺商量,李炜也找到商量过类似事情,郑玄挺既没同谋也没回应,可这也不行,以明知不报的罪名被杀。
  
  诸王起兵,贝州刺史纪王李慎(他是太宗第十子,贵妃韦圭所生)坚决不肯参预。他是一位学者型的人物,担任刺史颇有政绩,当地百姓曾为他建立瞭“颂德碑”,这在亲王担任的刺史中是很罕见的,太宗对这个儿子很欣赏,下诏颁奖。
  李慎虽然明知李氏宗室的前途,却仍然不肯谋反,也许与他的性格有关,很多时候,学者们动嘴是第一流的,实践是第九流的,说别人是超流的,说自己是不入流的。
  虽然他确实没有预谋,但是仍然不能够幸免,以知情不报的罪名被关入监狱,七月七日,死刑令宣判,但是千钧一发的时刻,纪王慎已经在刑场上了,太后因为某种特殊原因——
  我认为武曌一生恩怨分明,很可能当年纪王慎的生母韦圭对尙是太宗才人的武曌有过某种恩情——
  下令赦免,流放巴州,和霍王元轨一样,纪王慎死在路上,他的六个儿子人事部被杀,其它男性成员被流放岭南。
  
  纪王慎的第三个女儿是东光县主李楚媛。这个楚媛也是个难得的活宝,她嫁给司议郎裴仲将,本人完全相信了儒家那一套只对女人有效的德行论,侍候公婆超过侍候父母(我无语了,怪不得人家说女儿是赔钱货,把男人的父母看得胜过自己父母,这样的女儿养来何用?没有父母给予的生命,丈夫给予的性快感还能有吗?连刀都没了哪儿还有刀锋?更何况你本事再大也不能够换一个亲父母,但你本事再小也可以换丈夫,就算你和你丈夫感情好,但在这种事情上,对父母和公婆应该是等同的),而夫妇之间,更是相敬如宾,对丈夫的其它姬妾也是好得不能够再好,视同姐妹一般,得到父亲的死讯后,楚媛悲痛之极,大口大口地吐血,然后就不再沐浴,一连二十年不洗澡——那会脏成臭成个什么样子,她的丈夫还有兴致和她生活在一起?——当时宗室的诸女皆以高贵奢侈而互相攀比,楚媛这样的零类自然不受她们欢迎。那些因为楚媛这样的模范回去受到她们丈夫责备的女人恐怕对楚媛只会大恨,楚媛善待的姬妾们也未必会喜欢她,因为她们认为夫人之所以对她们好,是为了给自己博取一个好名声,并不是真心对她们好,她的丈夫裴仲将对有如妇德化身般的楚媛十分尊重,也就不必顾忌从不妒忌的楚媛去跟小老婆们厮混——对一个男人来说,妻子对他的所作所为如果太妒忌他不高兴,完全不妒忌他也不会高兴,他会认为其实你心里根本不看重我,这个世界上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有忌妒之心的,没忌妒的人是不正常的,男人会认为只有两种女人是不妒忌的,一种是根本不在意他的女人,一种是太在意他的女人,怕妒忌失去他,显然的,楚媛的表现在裴仲将看来是前者。楚媛诚心实践妇德的结果是实际上被孤立起来,她的心理负担之重也就可想而知。她死于神龙元年二月,年五十四岁。据她的墓志铭上记载她有九个儿子,但裴仲将的墓志铭上却记载他有十个儿子,从她与丈夫那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上看,这九、十个儿子里大约没几个是她亲生的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2 21:53:21 
回复 
  垂拱三年末派出去打击吐蕃的韦待贾终于和吐蕃人遇上了,大败,士卒死亡甚众,韦待贾逃了回来,当年韦待贾被派出去的时候,武太后坚决不肯派监军,表现出对他的高度信任,但是这个人没有将帅之才,辜负了太后对他的信任,太后大怒,将韦待贾流放乡州,斩副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面安西副都护唐休璟由于在善后事宜上表现良好,被封为西州都督。
  徐敬业谋反失败后,他的弟弟徐敬真受牵连被流放到绣州,受不了罪,私下逃走了,想要逃到突厥云。但是一个逃犯又没有钱要想逃出国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偷偷潜入洛阳,洛州司马弓嗣业、洛阳令张嗣明拿了钱出来资助他,他又跑到定州,终于被捕了,弓嗣业畏罪自杀,张嗣明、徐敬真为了自己脱罪,胡乱攀扯,希望能够免死,这正中武太后的下怀,她趁机兴起大狱,和狄仁杰较劲的内史张光辅也被牵连,但是张嗣明和徐敬真这两个卑鄙小人也没能够逃脱,全被处斩。
  秋官尙书太原人张楚金、陕州刺史郭正一、凤阁侍郎元万顷、洛阳令魏元忠等人,也受到牵连,八月十五日这天被押赴刑场,等待斩决。但是太后爱惜这几个人的才学,在行刑前一刻令凤阁舍人王隐客快马传令赦免,张楚金、郭正一、元万顷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只有魏元忠一个人神态自若,在一旁坐着不动,有人劝他起来,他说:“是真是假还不清楚。”等到王隐客到了,又让他起来,魏元忠说:“我在等圣旨。”王隐客宣读了圣旨,魏元忠这才慢慢站起,面不露喜忧之色。
  周兴利用这个事件,把他最痛恨魏玄同诬陷进去,闰九月十五日,魏玄同被赐死,年七十三。因一时好心丢了性命,真是不值,看来好心也得看对象,对有些人是不应该有好心的。
  十月十日,杀掉宗室鄂州刺史嗣郑王李璥——他是高祖第十三子郑王李元懿的儿子——等六人,嗣滕王李修琦等人被流放。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3 15:24:12 
回复 
  十一月一日,太后亲享万象神宫,宣布大赦天下,改用周历,以改元载初,以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原来的正月为一月。凤阁侍郎宗秦客是武后堂姑母的儿子,他为了讨武后的好,创造了十几个字献给武后,至于到底有多少个,没有定论,有的说是十二个,也有的说是十八个的。现在举几个字为代表,括号内是新造字。
  曌(照),地(埊);日(○乙)月(囝);地(埊);国(圀);人(玍)等等(由于打字实在困难,故略去),武太后非常喜欢这些字,亲自挑选了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改诏书为制书。这些字造得古里古怪,完全不符合文字简化的规律,但这些字的生命力之强却出乎大多数人的意外-----肯定也出乎武则天的意外,不仅在武则天在位时期大行其道,在武则天死后一百多年,到唐文宗开成二年才被正式废止,但是这种文字仍然又流行了一百来年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且这些文字在边疆地区甚至日本朝鲜都一度成为通行文字,生命力超强!
  武则天改朝换代的步骤进行得越来越密了,司刑少卿周兴上奏将唐宗室绝亲属籍,武太后照准,另一方面,她大力提拔自己的亲信,特殊贡献奖颁给了薛怀义,拜他为右卫大将军,鄂国公,武承嗣为文昌左相,岑长倩为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凤阁侍郎武悠宁为纳言,邢文伟守内史、左肃政大夫,那位终于熬出头的王本立同志也被拜为地官尚书,只是王本立同志不知是幸或不幸,只当了一个多月的宰相就病故了,在这种时刻,也算是善始善终了吧。
  但是朝中的百官对武氏家族是很不满的。当时武承嗣武三思都非常有权势,宰相们都不敢得罪这两哥们。但是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韦方质却很不给这两兄弟面子,听说韦方质有病,武氏兄弟主动上门看望,韦方质大大咧咧地坐在床上,对这两兄弟一点礼貌都没有——韦方质到底怎么想的?再讨厌人家,起码的礼貌也应该有啊?简直就是存心找茬——有人劝他不要用这种态度对武家哥们,韦方质道:“死生有命,大丈夫安能曲事外戚以求苟活?”既然韦方质存心找事,武氏兄弟也就不客气了,马上命令周兴诬告谋反,韦方质被流放儋州,还给抄了家。
  武太后始终认为治理国家必须人材,可是她对那些传统的选官方法并不满意。当时的选官制度是隋文帝创立的科举,这是当年的隋文帝为了打破贵族垄断国家官位,在社会下层当中选拔人才的方法。虽然这种制度也有不少缺点,但他对大多数有志青年来说则是相对公平的一种制度,可以最大泛围将各层人材选拔来这国家服务,避免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材走上与国家直接对抗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在科目方面设有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唐初,最热门的考试科目是进士,它是主要考诗赋为主,唐朝有一点与后世不同,就算考中了,你也不能够直接做官,而是被任命为试官,还要通过相貌言语笔迹公务文书等方面的考试合格之后才能够正式任官。载初元年二月十九日,武太后亲临洛阳殿,策问贡士,所谓贡士就是那些经过吏部考核及格的人。策问就问这些贡士对国政的看法建议及经书义理。从此之后,这种由皇帝亲自出马考问贡士的作法开始在历史上出现,后世称为殿试,这些被皇帝亲自选举的人也被称为天子门生,光荣无比。
  四月份,处死春官尚书同平章事范履冰,打击思想反动者。
  除来俊臣周兴这两个顶尖高手外,太后手下的酷吏又涌现出了不少一流高手,继续为太后登基扫清障碍。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3 15:25:11 
回复 
  一流高手一:侯思止。此人本为醴泉人,曾当过长安卖饼的小商贩,可是生意不是那么好做的,如果你没有生意头脑,十之八九亏本,侯思止也不例外,生意没做成功,赔光了本钱,怎么办?给人打工!——从这件事情看,侯思止同志还有向善的一面,最少他还愿意通过正当的劳动养活自己。
  侯思止的打工对象是游击将军高元礼,高将军对侯思止还是挺好的,只除了一件事,无论有意也好无意也好,高将军总是喜欢叫他“卖饼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对侯思止的心灵可是个伤害,侯同志甚至于一听到饼字就浑身不快。
  关键是没钱,这是侯同志对人生的最大总结——其实很多人都是这么总结的,于是涌现了不少怀揣两块钱,胸怀五百万的仁人志士,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说不定也包括你。
  问题是唐朝时又没彩票,又没地下六合彩,甚至连贩毒卖军火等暴利行业都没有产生,就算你愿意提着脑袋干也没行业来接这个招,侯同志要到哪儿去弄钱?运气来了连山都挡不住,侯同志突然遇上了他命中的贵人。
  恒州刺史裴贞打了一个判司,判司朋友失业了,加入洛阳的混混大军,作为高将军仆人的侯思止跟着高将军来到洛阳,认识了这位判司。判司朋友为了报复裴贞,唆使侯思止去告裴贞和高祖第十八子舒王元名谋反。
  侯同志很够义气,愿为朋友两胁插刀,答应写告密信,当然侯同志也知道,一旦成功了,前途无量。可是——他不识字!左思右想,请求高元礼将军帮他写,高将军一口答应。
  
  状子写成了,效果很良好,舒王元名被废,流放和州,他的儿子豫章王李亶被杀,裴贞被族灭。侯思止被封为游击将军,与他从前的主人高元礼平起平坐。
  好在侯思止还念旧,虽然高元礼为过去叫他卖饼的深感不安,但侯思止似乎并没有放在心,高将军不这样想,他认为老侯是想在找个恰当时期对付他,必须卖给侯思止一个大大的人情,左思右想,得一好计,请老侯附耳过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教导一番,老侯心领神会。
  侯思止向太后请求当御史!太后觉得好笑:“你连个字都不认识,怎能够当御史?”侯思止对答:“獬豸也不识字,可是他还是能够分辩正邪!”獬豸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兽,据说形状似牛,头上有一角,双方争执,獬豸就用角去撞那个无理的一方。太后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立即授他为朝散大夫,侍御史。
  太后又命令把从前籍没的官员宅地赐给他,侯思止坚持不受:“我非常讨厌这种大逆不道的人,不愿意住在这种人的旧宅里。”太后更是满意。
  ————这全是高将军教的!从此侯思止对高将军心服口服,再不生异心。高将军放心了。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3 15:26:19 
回复 
  一流高手二:王弘义。王弘义是衡水人,从小就是个无赖。邻居家有一片瓜田,王弘义经常去讨瓜来吃,一次两次也罢了,多要几次,哪有那么多瓜给他吃?邻居当然不肯再给。王弘义很生气。
  他跑到县衙门里告官说:“我邻居家的瓜田,经常有野白兔出没,为了避免他的瓜田受损,请大人派人去捉兔子。”县官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官——只是缺了点儿脑筋——马上派人去田里捉兔子,结果兔子没捉到,瓜田被践踏干净。
  这个故事有个问题,这瓜田很大吗?如果这瓜田很大,确实可以隐藏兔子,但人吃上几个也没什么大不了啊,如果这瓜田很小,兔子根本不能够藏身,一眼就可以一览无遗,何苦进入田中捕捉?这是不是某个天才儿童编出来的故事?
  王弘义的行为在故乡流传开来,成了过衔老鼠,人人喊打,他在故乡呆不下去了,只好出来闯天下,经过赵、贝二州,看到当地父老祈神祭祀,就去告密说当地父老祭祀淫祠邪神,意图谋反,结果当地的官吏村长们有二百余人被杀。——如果这故事是真的,这是武则天对下层社会的真正骚扰,庆幸的是这种事件不是很多,否则她还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赞扬吗?
  王弘义因此案件被封为游击将军,寻又迁为殿中御史。有人告胜州刺史王安仁谋反,武太后让王弘义去调查,王安仁不服,坚决不肯承认,王弘义把王安仁父子都杀了,把脑袋经过防腐处理后放在箱子里带回神都。
  路经汾州,依往例,州司马毛公设宴款待,一时疏忽,忘了让王弘义上座,王弘义大怒,马上拔刀把他杀了,用枪挑着首级招摇过市,见者无不畏惧。
  王弘义审理案件也有自己的特色,他没有用很多酷吏使用酷刑的手法,而是采用了一种比较温柔比较不血腥的手段,夏天,他命令手下把罪犯们集中在一间小牢房里,铺上稻草和厚棉被,很多犯人都因此中暑,只要承认了罪过,就被送入相对清凉一些的牢房,反正都是死,还不如少受点罪,自诬的人不计其数。
  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李昭德对王弘义十分看不惯,在朝中公然嘲笑:“古有苍鹰酷吏(指汉人郅都),今有白兔御史。”众位大臣都为之叫好,王弘义却只能干瞪眼,他倒是想报复,可是李昭德在太后那里很得宠,一时王弘义也拿他没办法。
  从此白兔御史就成了王弘义的外号。
  神都的制狱衙门,在洛阳南门丽景门之内,只要进入丽景门,基本上就是阎罗王那里挂了号,没有活着出来的可能,王弘义竟然别出心裁地给丽景门取了个绰号“例尽门”,这群酷吏横行时,朝中百官人人自危,每天上朝时都要与家诀别,史册上还说“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这句话我怎么如此熟悉,看来看去都象是周厉王的翻版,可是为什么没有国人暴动?难道唐朝的国人忍耐力超强?
  
  手下统领着这么一大群人性不多兽性不少的邪派高手,还能够干脆利落地操纵他们,生杀予夺都在其手,武后真的不愧是天才的魔王,女魔王!更是一流的训兽师。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3 15:27:15 
回复 
  如果以为武太后手下就只这么一群酷吏,也不准确,她对正直的司法人才还是相当爱惜的。她手下有良吏之称的主要有徐有功李日知杜景俭等人。当时人有一种说法:“遇来、侯必死,遇徐杜必生。”
  徐有功,武德年间国子博士徐文远的孙子,本名徐弘敏,太子李弘被追尊为孝敬皇帝之后,他的名字也成为忌讳,徐有功为避讳,以字行。少年时参加明经科的考试,由此步入仁途。初任蒲州司法参军,掌管一州的刑罚事宜及盗贼之类的治安案件的官职。
  他和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对被告十分宽大,从不运用大刑,甚至一般的杖打都没有。当地的吏人对他十分感恩,争相用命,直到任期完结,也没有随意处罚过一人。
  载初元年,徐有功担任司法丞,对于众多酷吏所诬陷者,徐有功都昼为他们申辩,前后所活者数百家。对于武太后而言,想利用酷吏打击反对者,遇上徐有功这样的法官,自然是不高兴的。她曾经亲自厉声责问徐有功办事不力,所有官员都为徐有功捏了把冷汗,徐有功坚持真理,辞色不挠,太后好几次动了杀机,但都克制住了。
  武太后明白一件事:酷吏这些人根本不能够真正相信,他们其实是一群没有任何良知的狗而已,若想登基称帝,杀戮流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旦成功之后,就必须从巩固国家安定的角度出发,结束这种滥刑的状况,而徐有功这样正直清廉的人员正是可用之臣,所以无论徐有功如何冲撞她,武太后都对徐有功敬重有加。
  
  杜景俭和徐有功一样,也是明经科出生,他是武邑人,初任益州录参军事。
  隆州司马房嗣业,调任益州,但正式公文还未到达益州,房嗣业就先一步到达,想早些过过官瘾,所属官员没有见到正式任职文书,犹豫不决,房嗣业愤怒地抽出马鞭打这些属员。
  杜景俭挺身而出,劝说道:“虽然你自称奉令任益州,但本州岛尚未接到公文,怎能知道是真是假?请稍迟数日,待公文到达后你再执行相关工作也不迟。”房嗣业气得说不出话,谁知道正巧公文到达,却是临时将房嗣业改任荆州司马的命令。属员们对房嗣业这种人当不成他们的上司都十分高兴。
  经过这事情之后,杜景俭的名声传了出去,朝廷知道后,他也被调任司刑丞。和徐有功一样,他也以慎刑着称。
  
  李日知也是司刑丞,和徐有功杜景俭一样以公正慎刑着称,有一次,少卿胡元礼准备判处一名犯人死刑,李日知认为不应当,来回四次向胡元礼提出反对意见,胡元礼被惹事火了,大怒道:“我胡元礼一日掌管刑事,这个犯人就没有生理!”李日知针锋相对道:“我李日知一日掌管刑事,这个犯人就绝对不能够判死刑!”两人同时为这名犯人上了判决书,最后,武太后采纳了李日知的意见,这名犯人得以不死。
  
  徐有功杜景俭和李日知都是在酷吏横行的时候涌现出来的维护公正司法的正直人员,武太后也一直注意这个问题,她对某位大臣若想从轻发落,就不会将他交给酷吏,必定交给徐杜等人审理,就算酷吏判决的案件,若徐杜等人表示反对,只要不涉及她最敏感的问题,她一般都会听从徐有功等人的意见。
  

作者:追逐千古的风 回复日期:2009-04-24 14:00:59 
回复 
  秋七月,武承嗣按太后的意思,指使周兴告隋州刺史泽王上金,舒州刺史许王素节谋反,酷吏们将他们二人押解到神都,到七月十二日,到达龙门,酷吏们勒死了四十三岁的素节,他的十三个儿子有九个被杀,另外四名幼子被流放。泽王上金到达洛阳后,被幽禁在牢中,可能是有人故意把素节的死讯告诉他,上金明白,这是暗示他自己解决,他为了捍卫最后的尊严,自缢身死,他的七个儿子有六个被流放,并最终死于流放地,只有庶子义珣一人被奶妈保护着活了下来。
  八月十六日,太子少保兼纳言裴居道被杀,他是太子弘妃裴氏的父亲。
  二十日,杀尚书左丞张行廉,二十八日,杀南安王颖等唐宗室十二人,唐朝宗室经过这一波又一波的清洗,基本上被除干净了。
  太子李贤留下的三个儿子,第三子李守义已经在垂拱四年病死,只剩下长子光顺和次子守礼。
  现在唐朝宗室和大部分敢于反对他的人,都已经被杀,武太后完全可以顺利登基了。
  
  但是唐朝宗室也并不是都受打击,有少数人也是过得不错的。
  千金公主是其中之一,她和太后的关系一向挺好,现在又象太后提出要太后收她做干女儿,她的年龄虽然比太后小,但辈份却高于太后两倍,这种要求太后乍一听也觉得吃惊,但是当她了解到千金公主的诚意後,就答应了她的要求,封她为安定大长公主(《通鉴》作延安大长公主,与《新唐书》不同,我更相信千金公主的封号是安定大长公主,武则天失去的大女儿不是封为安定公主吗?难道武则天可以忘了这个女儿?),把她当作武太后死去女儿的替身看待了。
  吴王李恪的两个儿子李仁和李琨兄弟也是少数几个过得非常好的李氏宗室之一。李仁出使江左,不受贿赂,武则天夸奖他:“儿,吾家千里驹。”因此他改名为李千里。李琨则历任六州刺史,有能名,一直得到信任使用,圣历二年(699)年病逝善终。
  为什么吴王的儿子独受重用?他们也是太宗皇帝的直系子孙,也是有资格与武则天争天下的,据说是因为李仁装出一付胸无大志,数献符瑞讨好武则天的缘故,那么李琨又是什么原因受信用呢?我想很可能原因不是这么简单,很可能与他们的祖母即吴王李恪之母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有关。杨妃是武则天之母杨牡丹的堂姐妹,武则天在太宗朝为才人被冷落在宫中,杨妃大约对这位年幼的姨侄女多方照顾,令武则天十分感激(我突然有个想法,说不定哪天有特别会编故事的小说家也会编出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来,什么武则天爱上的吴王之类,我个人觉得连大明宫词这样荒诞无稽的故事都编得出来,难保哪一天某些天才的编导不编出这样的故事来,何况吴王本来也是个人才,似乎比晋王更容易吸引女人),恩怨分明的武则天多半会生出报答之念。而对李仁兄弟来说,父亲吴王恪是被长孙无忌害死的,而长孙一族则是为武则天所破,对他们兄弟来说,武则天不仅无怨,而且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