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熊猫币真假:邵氏行状 作者黄德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21:17
邵氏行状
2011-12-30 15:35:33  来源:
【字号大中小】     打印

作者简介:   黄德彰,民国二十九年出生于四川犍为。青壮之年亡命西域,四十五岁还乡。有《乐山方言词典》(与人合撰)、散文《晚成集》问世。
安乐窝
清中叶以至民国,犍为八大景致之中有一处“圣泉漱玉”,地名安乐窝。这安乐窝在城西一里的翠屏山中,三面环山,竹木蓊郁,一道清澈的泉水漱洗山石,泠泠而下,出山谷东口流向县城。流水无言,而热闹市井的人们自然得知山里的信息:蝉鸣鸟啼之中,一座古庙已然香火稀微,静静地回忆着它的往昔。
56年前,我第一次去安乐窝。流泉依旧,而古庙已是破败不堪。我的外公和另外一些老弱,在那大殿里织着草鞋。我告诉老人,自己已经考上初中了,现在清溪镇上学。他对我说,去清溪镇的路要翻过大山坡,坡前有个黄花冲,邵夫子的坟就在那里。他还说了,这里不是一座佛寺,而是前人祭祀邵夫子的祠堂,邵子祠。
黄花冲、邵子祠,我全然陌生,但我知道邵夫子。夫子名伯温,字子文,是宋朝南渡前后的学者、名臣,晚年定居犍为,直到今天,父老们还讲述着他的故事。据说邵夫子临终前所交代的后事之中有这样一条:装殓时,一定要请某家的闺女在场,只用粗布棉衣,绝不随殓金玉贵重之物。数十年后,几个乡里无赖聚在一起商量盗墓,邵夫子的坟被确定为首选目标。其中一个的母亲知道了,便阻止他们:“算了!当初装殓邵先生,老娘亲自参加了的,粗布棉衣,什么贵重东西都没有。”于是死者得以安然长眠,不受打扰。
邵伯温生在洛阳,一生为官,川陕晋豫无所不至,自是见识卓越、判断高明,晚年亲自踏勘,才选定了这块墓地:黄花冲真是一个吉祥的所在。后来,他的妹妹和妹夫、他的次子邵博,也都安葬在这里。
清乾隆五十一年,一位客人从浙江四明来到犍为。此人姓名邵墩,是邵溥的后裔,来此寻访祖宗祠墓。邵溥是伯温的长子,靖康年间曾任户部侍郎,高宗南渡以后,历川陕宣抚使,迁官至徽猷阁待制,老死朝廷,其子孙就地落户,宗族绵延浙江一带。犍为县令沈念兹当然熟知这段历史,加以他自己也是浙江人,出于同乡情谊和对邵氏家族的敬重,对邵墩热情接待,优礼有加。

古代名人向往之地——乌尤寺
择一吉日良辰,沈念兹陪同邵墩前往安乐窝,祭祀邵子祠。这座祠堂建于乾隆初年,当时的县令宋锦十分仰慕邵伯温的风节,为了倡导教化,主持兴建了它,享祀不绝,已历四十余年。安乐窝优雅的风物,邵子祠肃穆的殿堂,犍为官绅百姓对邵伯温的纪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邵墩。百感交集之余,他慨然赋诗一首:
八千里外承先泽,四十年来换旧楹。
多感彼都人士美,拜瞻弥觉有余情。
访求先祖坟茔,邵墩又来到县南五里的大山坡。翠屏山余脉在这里隆起一座高冈,东坡上约三四亩的一片,当地人说,这便是黄花冲了。正值清明时节,周遭坡地,豌豆花粉白紫红,垅垅麦苗拂拭山风。而冲内虽然地势平坦,土沃草肥,但由于土著百姓代代告诫相传,先哲长眠之地,更无人开垦种植。但见丛草丰茂,黄花耀眼,野兔出没,鹧鸪飞旋。尽管经历了六百余年的天风地水,而坟冢犹然微微隆起,依稀可辨。坟前有仆碑,启开,清去泥污,果然是一通宋碑,碑文能辨识的尚有95字,分明刻着:“康节先生始游吴、楚、秦、晋……康节之子朝议大夫秘阁修撰讳伯温……慨然有恢复中原之志。”
跋涉八千余里,从四明来到犍为,邵墩终于找到并确认了六百余年未曾祭扫的祖坟。于是由犍为当局拨款,砌石垒土,重树碑碣,恢复了三座坟墓。墓东向横列,自北而南,首为邵伯温,次则伯温之妹邵花生及其夫朱虚之合葬,再次为伯温次子邵博。县令沈念兹特为撰《重修邵公墓》一文,刻碑立于墓园。
黄花冲于是成为犍为县乃至嘉定府著名的古迹,州县人士,纷纷前来拜谒。陵墓倚山而置,地址甚高,呈卓立特行之势。前瞻则视野旷远,怀间村舍田园广袤十里,其外岷江如带,绕野南流,江外群峦苍黛,恰似螺髻罗列,正所谓江山呈祥,风景这边独好。人们说,邵夫子果然好眼力,觅得如此风水宝地。
伯温邵公选定黄花冲,难道是仅仅着眼于所谓风水么?
20世纪作家邓贤告诉我们:流落缅北金三角的中华军队,一万多座坟墓,坟头一律向北——他们至死不忘故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他痛切的绝唱是:“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抗战期间,郭沫若还乡,登尔雅台赋诗,“归来我独怀三楚”,三楚一带,正翻涌着捍卫家邦的烟云。邵伯温的故乡洛阳,连同故都汴梁,整个中原,以及辽阔的燕云十六州,大好河山沦陷多年未能收复,他是怀着爱国者的哀痛离开人世的。如今,他的亡灵高据黄花冲,极目东望,白水青山之外,是漫漫云天,那片天宇之下,他的同志,韩世忠、岳飞……,为挺进中原,正血战在江淮战场。他墓前的宋碑,虽然早已仆倒在蔓草污泥之中,而铭刻的文字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慨然有恢复中原之志!”
仆碑被运回安乐窝,安放在邵子祠。祠中增设邵博、朱虚的木主神位,随邵伯温一同享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像宋锦、沈念兹这样的儒生,为官一方,标榜爱国主义、弘扬民族文化,建祠修墓,确乎“有点精神”。
“多感彼都人士美”,这精神越发感动了邵墩。他不再返回浙江,而留在了犍为,效力于犍为的事业。乾隆五十二年版的《犍为县志》,就是他和县令沈念兹、典史张明德三人共同修撰的。他从此在犍为设馆施教,还演述了安乐窝地名的由来——
北宋元丰年间,洛阳大儒邵雍,自号安乐先生,为自己的住宅题名安乐窝。邵雍死后,他的儿子邵伯温举家入蜀,卜筑犍为翠屏山,不忘其先,也命名住宅为安乐窝。其后,犍为人士以其宅名名其居址:安乐窝。
洛阳魂
赵匡胤略施小计,便夺取了人家的政权,当了皇帝。为了不让别人仿效他的样子取代他的帝位,只一杯酒,便解除了大将们的兵权。论谋略权术,他确然是中国统治史上极其罕见的、精于治人之术、只要活着就没人斗得过他的那种帝王。但却有过那么一次,他竟栽在一个老头儿的手下。
那还是他寒微之时,浪迹华山,与云台观的一个道士对弈。事前商议胜负的权益和代价,彼方承诺,败,则付纹银10两。而匡胤只有高超的棋艺,囊中哪来几个铜钱,无奈地说:“倘你获胜,我就把这座山输给你!”简直就是皮包公司的空手道,哪个也不肯跟这样的人打麻将、打字牌、围棋赌输赢,而那道士居然同意了。一盘棋下来,赵匡胤推枰认输。待到大宋朝建立,匡胤当了皇帝,得知华山拒绝纳税,蓦然忆及昔年的博弈,于是下旨:华山地区,世世代代免纳赋税。
这位老道士便是陈抟。棋赢华山,不过传说而已,而他在太宗时期被赐号希夷先生,却是确凿无疑。他比赵匡胤年长,又死于匡胤之后13年,漫长的一生中,悟理极深,著有《无极图》、《指玄篇》等,阐述宇宙人生之道。他把平生之学传授种放,种放又传给穆修。穆修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古文家,上承韩柳,下启欧阳修,名望隆盛。穆的两位弟子,苏舜钦、李之才,都是一时俊杰之士。而自陈抟以来研究《周易》的成果,唯有李之才得其真传,《宋史》称其所学“源流最远,其图书象数变通之妙,秦汉以来鲜有知者”。
李之才任共城县令时,听说有一个叫邵雍的青年特别聪明,读书刻苦,至于“寒不炉,暑不扇”、废寝忘食的地步,就去到邵雍的家,对他说:“你不想跟我学习《周易》吗,我能教给你关于宇宙人生的道理。”邵雍于是从之才而学,《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等等,博大精深,玄妙幽微,而他领悟深刻,心得丰富。邵雍全面继承了自陈抟以至李之才的学说,并予以开拓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即所谓“象数之学”,著书10余万言,行于当世,成为一代知名学者。
仅仅读万卷书是不够的,还得行万里路,邵雍于是出游。来到曲阜,但见夫子之墙数仞,探寻其门而入之。登临泰山,缅忆秦皇、汉武之封禅。涉历江浙,感怀吴越旧事。泛舟汨罗江上,洒泪凭吊屈原。渡泓水,他又对那因固守仁义道德而吃了败仗的宋襄公产生了莫名的敬意……。江南杏花春雨,洞庭袅袅秋风,秦晋之际关河险阻,阴山一带天苍野茫……,莫不令人慨叹造化之万能,深味人生之美好。他最后来到洛阳,顿然有所省悟:我所寻求的“道”,就在这里了!
洛阳,址在洛水之阳,洛水纳伊川而注黄河,造就了这座古城君临三川的显赫地位。洛阳,东屏汴京,南控宛、楚,西扼关中,北障三晋,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的形胜之地。洛阳,唐为东都,宋为西京,远绍周秦,近承汉唐,在邵雍的那个时代,更是精英聚集、人文荟萃的所在。退休宰相富弼在这里居住,司马光在这里编写《资治通鉴》,一住15年,又从这里应召回朝出任宰相,吕公著也从这里赴任宰相。名儒张载,在这里治学;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这里成长;一代名将种师道,也从这里奔赴戎行……。
邵雍定居洛阳城郊,土墙茅屋,亲自耕田种地打柴做饭,侍奉父母以终天年。后来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退居洛阳,十分敬重邵雍,与之交游,密切而恒久。他们还出资为邵购置了宅邸园苑。这时的邵雍仍然亲自耕种,虽不宽裕,但每天晚餐总能饮得一两杯酒。他觉得,尽管不富不贵,但只要明了人生的道理,坚持善良的本心,便是一个幸福的人了。于是自号安乐先生,住宅也命名为安乐窝。春秋二季,他往往自驾牛车进城,想停就停,想走就走,任随自己的心意。读书人家都已听熟了他那咿咿呀呀的车声,争着邀请他光临作客,尽量挽留住到两宿之后。这些家庭的小孩、仆役,欣喜地彼此相告:我们的先生又来了!热心的人还特意仿照邵宅的模式,建成房屋庭园,悬挂匾额,名叫“行窝”,恭候他的来临。
邵雍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天地万物都有消长、有始终,但由于太极之永恒,万物变化都呈循环状态。他仰慕前贤,又痛感于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于是断言,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国历史分为“皇、帝、王、霸”4个时期,一代不如一代。这便是他著名的历史退化论。依据这种观点,则远古的君王是为社会服务的,是贤君,后来的君王是要全社会为他一人服务的,是暴君;从前的官员是百姓的仆役,是良臣,以后的官员是百姓的老爷,是恶吏。所以朝廷几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了,不得已了,接受任命,却又称病绝不赴任。他的观点显然过时了,我们是无论如何都要争取做官的,做官可以处置纳税人的脂膏,更能推行自己的主义。但邵雍毕竟是一个坚持良知的人,他自律极严,表率学识德行,冀图有助于挽救这个人欲横流的社会。
他于是赢得更为广泛的敬重。
士人经过洛阳,官府可以不去,而邵先生却不可不访。有一个叫杨时的,去洛阳拜见程颐,见程颐正坐在堂中打瞌睡,便立在门外等候。这时下起雪来,待程颐睁开眼睛,庭前积雪已然一尺之厚,杨时还恭恭敬敬地站在雪中。程门立雪的故事,表明程氏之受尊敬至于何等高度。而程氏兄弟之于邵雍,又不亚于杨时之于程颐。他俩曾跟随父亲谒见邵雍,言谈终日。归来之后,弟弟程颐说邵雍是个先知,“心无杂念,自然洞悉万物”。哥哥程颢说:“尧夫(邵雍表字尧夫)的学问,修身,可以使自己成为圣人,治世,能够推行王道于天下。”二程从此终生师事邵雍。
一代名相,端明殿学士司马光,比邵雍年轻8岁,一直把邵雍当成兄长。他们二人,诚挚的友谊传为佳话,磊落的操守又成为世间的楷模。洛阳的百姓,父子兄弟彼此告诫:“千万不要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否则没有脸面见司马学士、邵先生!”史书于是记载:一时洛中人才特盛,忠厚之风闻于天下。
如果说,汴梁以朝廷所在而领袖着全国的政治,那么,洛阳则以其风节领袖着全国的精神。而邵雍,则无疑是洛阳群贤之中最宏伟的大树,洛阳之魂!
大宋熙宁十年,邵雍病重,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兄弟,天天守候病榻之前。见他快要死了,几人退到院子里商议后事,躺在内室的邵雍,居然完全听清了他们每个人所说的话!叫来儿子伯温,他说:“他们几位打算把我葬在城郊,不妥。应该葬在伊川河畔,随侍我的父亲。”
邵雍享年六十有七,谥号康节先生。他留下哲学著作《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还有诗作《伊川击壤集》。还有给儿子的临终嘱咐:
“将要天下大乱了,这里会玉石俱焚,还是迁居四川吧!”
剑南客
四川,地处雄关剑门之南,古称剑南。唐代的剑南道,分司东川、西川节度,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合称四川路。刘邦和刘备都凭借四川成就帝业,国民政府退守四川,坚持到抗日的胜利。公元12世纪宋、金战争,中原陆沉,江淮板荡,而邵伯温早已举家入川,得以安居无恙。
伯温是邵雍的长子,排行老大,是为“伯”,父亲标榜平和,又取“温”,温良恭俭为文,因而表字子文。出生于康节先生之家,当然秉承了良好的父教,又成长在群贤毕集,德行、学术开一代风气的洛阳,备历薰陶,伯温于是成为杰出的人物。
21岁那年,他安葬了父亲。服丧期间,精心研究父亲遗著,写成《观物内外篇解》。这本书诠释邵雍的哲学思想,洋洋数万言,其间演绎、生发,多有精微之见。当时的程颢、程颐,已经名满天下,读了这位小弟弟的书,也不禁肃然起敬。司马光本是伯温的父执,却也自降名位辈分,与他成为两代之交。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凌云寺(来源:百度)
元丰八年,神宗死,司马光入朝当宰相。为挽救王安石改革所致的种种弊端,宵衣旰食,辛勤理政,只8个月就累死在任上。他本想举荐邵伯温入朝做官,没有来得及。后来,伯温得到河南地方长官与吏部观察使的联名推荐,朝廷特授大名府助教,不久,又调任潞州长子县尉。
30岁了才步入仕途,而他并不钻营升官之道。其实他颇有青云直上的条件优势。本身品学俱优,《宋史》称其“尤熟当世之务”,堪为治世之能臣。其父邵雍名重一时,门生故旧多已据了要津,拥有权势。司马光且不说——已然谢世。但看元祐 、绍圣之年先后出任宰相的蔡确、章惇 ,都是邵雍的门生,都曾提携伯温。绍兴年间的宰相赵鼎,也是伯温的莫逆之交。伯温入仕甚晚,未尝卷入朝臣党争,没有政敌,没有晋升的阻力。如此等等,都是那些尚未做官的士人和士人做官以后梦寐以求而求之不得的。而伯温却“富贵于我如浮云”。你看他,进棺材时只穿粗布棉衣,就知道他当官并没有挖空心思弄钱,就知道他做官半辈子也没弄到多少钱。你看他,屡屡拒绝蔡确、章惇的提拔,甚至回避与之见面!童贯任宣抚使,权倾朝野,许多人千方百计巴结他。而邵伯温得知童贯即将来到他的任所,借故出差,赶快去了别的州县。今天我们读史,才发现这蔡丞相、章丞相和童宣抚,他们的传记是收在《奸臣传》里的。
司马康服丧期满回朝,邢恕叫他先到河阳相晤,然后进京。邵伯温对司马康说,除丧之后,应该迳直回朝面见圣上,不宜绕道先会朋友。康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伯温说,邢恕为人精明而心术不正,我担心他把你当枪使,以致将来后悔。司马康还是去了河阳。邢恕是司马光的学生,又与康是同年进士,而此时依附蔡确。他要司马康写一封信,称道蔡确拥立哲宗皇帝有功,他照办了。康父司马光是满朝景仰的贤者,康本人为官也有清名,他的书函当然颇能取信于朝野。可是后来蔡确倒台,邢恕获罪,司马康也弄得很尴尬,后悔当初没听从伯温的劝阻。
当初,神宗皇帝临死前,宣仁太后和宰相王珪力主传位延安郡王,于是立了哲宗。宣仁死后,章惇、 蔡卞一班奸党,罗致了一些证人、证词,诬蔑宣仁太后当初是要废掉哲宗而拥立自已的儿子。这件诬案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危及一位贤明太后的声誉。邵伯温上书朝廷,请求明辨宣仁诬谤,并以大量的事实、严密的推理,写出《辨诬》一书,替宣仁洗雪。为此,伯温遭贬。
绍圣四年,奸臣得势,贬谪元祐诸贤于边州。所谓元祐诸贤,指元祐年间的一班良臣:苏轼被移送昌化军——今海南岛儋县,梁焘、刘挚死于岭南贬所,吕大防也死于贬谪之中,同时受贬的,还有范纯仁、苏辙、范祖禹等。他们所到之处,官绅士人多不敢与之交往,生怕沾染,连累自己。而邵伯温竟公然专程去颍昌看望范纯仁,又前往咸平,存问范祖禹。人们都替他担心,程颐对他说:“你这样做,很危险哪!”而伯温大义凛然,说道:“难道我不想到地下去见自己的父亲么!”
后来,高宗朝宰相赵鼎在邵氏墓表里写道:伯温以其卓越的学识、磊落的德行,崛起于元祐之间;凭借正直的操守、崇高的名望而度过绍圣时期;又因仗义执言,在崇宁年间蒙受废黜。三句话,概括了他的人品官声。
徽宗宣和年间,伯温受命提点成都路刑狱。这使他得以做到忠孝两全:奉命之官,是为忠;就势迁居入蜀,践行了父亲的遗命,则是孝。
他还记得多年前的一幕。洛阳,安乐窝之夜,父亲和司马先生在院子里饮茶,守候昙花的开放,15岁的伯温侍立在旁。深夜,昙花绽开了。一个婢女从内室匆匆出来报告:夫人已经分娩,生了个女儿。父亲非常高兴,说,生男又生女,花生。司马先生则说,昙花开时所生,花生!这个小妹妹便命名花生。
后来,父亲对伯温说,我已行将就木,妹妹,就交给你了。果然,妹妹才5岁,父亲就去世了。伯温把花生教养成人,嫁与元祐进士朱虚。这次出任成都提刑官,他又保荐朱虚到嘉州知州吕由诚手下,当了个丰远监主簿,于是妹妹一家也随之入蜀,落户嘉州。
古人云,君子居必择乡。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选择居址的重要,邵氏家族也历来重视择居。祖父邵古自范阳迁衡漳,又由衡漳徙于共城,父亲在那里继承了李之才的学问。父亲又移居洛阳,造就了伯温极其优越的成长条件。如今来到蜀地,究竟安家哪里,就得凭伯温的眼光挑选了。
他最初住在嘉州凌云山。这里远瞻三峨,俯视大江,丛林萃秀于群峦,鸟雀翔集于林间,高塔抚弄清风流云,古佛聆听古寺钟声……,俨然一卷唐诗。唐代诗人岑参守嘉州,每每登临此地,流连忘返。伯温的父执,苏轼,也格外醉心于此间风物,只要能常游凌云,万户侯都可以不当。靖康二年,伯温在此获知汴京沦陷、二帝蒙尘,痛心疾首。从此,但觉凌云草木、汉嘉山河莫不撩动国破家亡之念,他决定离开这里了。临行,在大佛左首的石壁上,他挥笔题下“弥勒大像”4个大字,把大宋邵伯温客居凌云的踪迹留给后世。
邵氏迁居犍为子云山。子云山在县城东南30里,西汉名儒扬雄曾居此处,雄字子云,因以得名。它东濒岷江,西倚丛山,石壁陡峭,岩壑深邃,一峰岿然如在云表。峰上有亭,名子云亭,时有岚气缭绕其间。亭下,山腰有一石穴,滴水成池,宛如悬在半山,名叫悬池,相传为扬雄洗砚之处。伯温隐居这里,远离市井,既免去世俗的应酬,赚得许多干干净净的时间,又更为亲切地融入自然,升华了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于是整理昔年手稿,披阅增删,辑集存世。他的著作,《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经世序》等等,多是在这里审定的。
然而此时的邵伯温,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居住深山远野,生活多有不便,就医尤为艰难。占卜、访求之后,他选择了大定山,构筑房屋,命名“安乐窝”。大定山是翠屏山的一段,东距犍为县城仅一里,尽得城邑之利,又屏障了市井的喧嚣,他在这里颐养天年,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岁月。
南宋绍兴四年,伯温去世,享年78岁。
清音亭
邵伯温有3个儿子。长子邵溥,元符进士,崇宁中,因其父以言获罪而稍稍挫折了仕进,以后却一帆风顺,靖康之初已是户部侍郎,位在其父之上了。次子邵博,绍兴八年赐进士出身,官至左朝散大夫。幼子邵傅,也以朝请郎资格出官外郡。
邵博字公济,号西山,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尤以诗才见称于世。他研究古代经籍,引征详博,多有独特的见地,令人折服。作品《西山集》、《邵氏闻见后录》流布当代,影响及于后世。他曾执掌四川制置司,出任眉州刺史,绍兴二十二年以左朝散大夫致仕,退居犍为安乐窝,又六年,死,葬于黄花冲。兄弟三人之中,只有邵博,同他的父亲一样,是乐山的古代公民,为这座名城的历史文化,增添了精彩。
他曾与晁公武一道,作为王知远的客人小住嘉州。王知远是嘉州刺史,晁公武是荣州刺史,而邵博曾任眉州刺史,三位知州诗酒交游本已是一桩盛事,何况是在山乐水欢的嘉州!他们一起回味欧阳彬——200年前,欧阳彬受任嘉州刺史,道出了内心无限的喜悦:“青山绿水间为二千石,作诗饮酒,称风月主人,岂不佳哉!”二千石,25万斤米粟,是汉代太守的年俸。在山青水绿的嘉州做太守,难道不是人生的极致么!

古代名人在这里畅述幽怀——清音亭(来源:百度)
他们登临万景楼。楼前所望空阔,诸邑边寨,指顾在目。邵博于是称道父亲的朋友吕由诚,是他,在宣和年间任嘉州刺史时,兴建了这座名楼。
他们同游龙泓寺。寺旁有烂柯洞,石刻“烂柯岩洞”4字,是博祖邵雍的朋友、东坡老人之所题写。洞前有流杯池,黄庭坚曾在这里泛杯痛饮。不远处的双鹤洞,一泓泉水终年不涸。附近还有金蟹池、洞天、杜康池等胜迹,一一观赏,美不胜收。龙泓寺遗址,在今天岷江大桥东端的松林山阿,已难寻当年邵博的足迹,却还有两株玉兰,春来,满树是莹洁的花朵。
他们游玩丁东井,齐声吟诵黄山谷的诗句:古人题作丁东水/自古丁东直到今/我为改名方响洞/要知山水有清音。
而王知远最重要的举措,是引领邵博来到清音亭。
清音亭是凌云山最优美的景点之一。址在凌云寺南山,今日称作“苏园”的崖台上,三峨三江一带的壮丽景物,大佛能看见的,亭中人都能看见,大佛看不见的,处于亭中也能尽收眼底。亭下,越过一道小石桥,是苏东坡的洗墨池。亭前有柏,池上有松,各4株,树龄已逾千年,树形古勃离奇。匾额“清音亭”,苏轼所书。不幸的是,这样一块亭名清雅、书艺绝伦的匾额,已从亭檐之下消失了。前年,来了一个什么廉访使,想沿袭黄庭坚的先例——改丁东水为方响洞,改乌牛山为乌尤山——从而把自己的名字留在这千古不朽的凌云山上,说,亭子好,名称不好,随即动手写了个“横山堂”,制作成匾,取代了苏轼的“清音亭”。拙劣鄙陋,武断专横,但人家是省里来的官,本地官民敢怒而不敢言。
王知远明白,要挽救清音亭的美名、苏东坡的绝作,只能仰仗邵博了。邵氏祖孙三代,赢得四海尊崇;邵博文才超绝,其艺术品评之权威性不容怀疑;以官职品第而言,左朝散大夫、四川制置司,也不在所谓廉访使之下;而且,他的血管里流着的,是父亲刚直不阿、见义勇为的秉性,必然容不得那“横山堂”的拙劣与蛮横。
果然,由邵博发话,毁了那爿“横山堂”,并从寺中寻出苏轼旧匾,重新悬挂亭上。
王知州又请求邵博为清音亭作记,铭碑志胜,博欣然允诺。
夜,驿馆,邵博与晁公武对烛长谈。公武澶州人氏,应是博祖邵雍的同乡,靖康间避乱来蜀,万里流离颠沛,阅历无数山河。邵博生在洛阳,随父宦游各地,既而之官吴越,旋又复返四川,天南地北景状了然胸中。言及天下山川,二人所见略同。黄河南北,原野博大,而偶或流露出些许苍凉;秦陇高原气势磅礴,却难免一点儿苦涩;江南柔媚,水木清华,只是还嫌纤弱;岭南温暖明丽,可那迷茫的烟瘴令人生畏……。至于这四川、这嘉州么,也许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五湖四海的来人,都宁愿在这里安居,一代又一代,赏心悦目,生育着儿女。
邵博于是展笺援笔,写下他的《清音亭记》: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寺,寺南山又其最胜也……
2006.05.01 犍为 池畔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