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大龙虾多少钱一斤:建设国家生态屏障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于内蒙古、甘肃等8省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6:07:58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表明,未来几十年是我国人口规模最为庞大,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同时也是人口迁移与流动最为频繁的时期。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要求,沉着应对未来一个时期巨大的人口压力,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005年我们启动了“生态屏障、功能区划与人口发展”的课题研究工作。2006年,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调研工作,赴内蒙古、河南、云南、贵州、甘肃、宁夏、新疆、黑龙江等8省(区)进行实地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正处在人与自然矛盾最为尖锐的历史时期。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参考消息》,2006)显示,中国生态足迹是本国生态承载力的201%,人均生态赤字比全球平均水平高1倍。根据2005年在瑞士发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美国耶鲁大学等,2005),中国在146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倒数第14位。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国已大范围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各类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生态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5%-1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

      我国人与自然的这种矛盾,在国家生态屏障地区表现得尤为尖锐。国家生态屏障地区,是指西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途经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东抵大小兴安岭,横跨西藏、青海、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市,以下简称省),地处地理第一、二阶梯,位于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带的广大地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国家生态屏障地区居于我国上风上水的关键区位,在全国范围内发挥着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环境净化、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重要生态功能,维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在全国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格局中具有关键的战略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保障作用。

      调研发现,国家生态屏障地区人与自然的矛盾主要体现为:

      ——人口增长过快、素质不高,对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国家生态屏障地区大都属于全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人口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推算,1964-2004年,西藏、青海、云南、贵州、甘肃、宁夏、内蒙古的人口分别增长了1.2倍、1.5倍、1.2倍、1.3倍、1.1倍、1.8倍和0.9倍,高于全国0.8倍的平均水平。2005年青海省人口计生委最新汇总数据显示,1949-2005年三江源区人口从13万增加到66.3万。2004年,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的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分别为17.0%、16.4%、44.0%、19.4%、22.1%和15.7%,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3%)。

      ——贫困问题突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国家生态屏障地区也是全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表明,2004年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青海为13.6%,西藏、云南、贵州、甘肃、内蒙古为5%-10%,远远高于全国2.8%的平均水平。甘肃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86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中,有国家级重点扶贫县43个、省级重点扶贫县12个。三江源区共16个县,7个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7个为省级扶贫县,牧业人口贫困比例达75.5%。西藏、青海、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甘肃、宁夏、陕西、内蒙等10省的人口从1978年的22857万增加到2005年的29306万,增长了28.2%;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从1978年的16.7%,下降到2000年的14.8%和2005年的14.6%。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生态难民问题严重。由于生态系统恶化,一些生态屏障地区的居民失去生存基础,被迫沦为生态难民。甘肃省人口委的报告显示,甘肃中南部高寒阴湿地区、石山区、高海拔区及干旱区的53个贫困县,20多年来先后向河西地区远距离迁移14万人,向沿黄灌区、引大灌区及有条件的县就近安置36.43万人,向省外劳务输出移民24.47万人。宁夏1983-2005年实施易地扶贫42.9万人,全部安置在引黄、扬黄灌区(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2001)。研究表明,甘肃和宁夏生态脆弱、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仍达150万,由于水土资源不足、人口容量有限,省内易地安置空间狭小,大部分人口有待通过跨省移民解决。

      ——生态环境危急,生态屏障功能严重衰退。黄河源头地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8%,草场退化速率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1倍以上;土地退化占源区总面积的34.4%,沙化面积年均递增1.83%;众多湖泊大幅萎缩甚至干涸,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能力严重衰退,占总径流量55.6%的兰州以上河段,年均水资源量比20世纪80年代末减少13%。处于长江中上游的四川、云南、重庆天然森林减少2-9成,森林生态功能大幅下降;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从上世纪50年代的3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年代56万平方公里,其中91%在中上游地区(张中生,1999)。内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随着居延海的萎缩,已演变为沙尘暴的三大发源地之一,中部草原退化严重、浑善达克沙地成为京津风沙源区。河西走廊绿洲外围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丘活化速度加快且呈连片趋势,民勤等绿洲正被荒漠化吞噬,直接影响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三大商品粮基地和西北、华北及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国家生态屏障是保障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生态屏障一旦破坏,势必危及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近些年来全国出现大范围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无一不与国家生态屏障严重破坏密切相关。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更趋尖锐。按照现有资源环境效率计算,2020年GDP翻两番、人口达14.5亿,资源环境压力将比2000年提高4-5倍。继续按照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势必全面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使国家生态屏障功能加速退化,造成极沉重的生态灾难,大片国土将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不毛之地,甚至动摇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

      因此,有必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历史使命感,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充分认识建设国家生态屏障在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建设国家生态屏障、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通过调查,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控制人口增长,引导人口迁出,是国家生态屏障建设的根本途径。控制国家生态屏障地区人口增长,实施积极人口迁移政策,是减少对生态环境扰动的有效方法。为避免人口对资源环境压力的简单平移,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人口迁移方式的变革、迁入区资源环境改善与人口的合理分布要有机结合起来。

      ——改变人的行为,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所在。国家生态屏障地区的形成是自然过程,人为扰动是破坏生态屏障功能的主要因素。尊重自然规律,保障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降低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干扰,是在这类地区恢复生态平衡、实施生态建设的关键。

      ——守护“一方水土”,是国家生态屏障地区发展的主要任务。这类地区主要承担着维系国家生态安全的责任,经济发展模式应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政绩考核的标准也应有所不同,以体现科学发展、分类指导的要求。这也是调研中发现基层同志的强烈呼声。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提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充分遵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建设国家生态屏障为突破口,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转变发展思路,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的方式要科学,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因速度忽视质量,不因增长忽视环境,不因经济发展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将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持久动力源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遇到过,其解决办法是通过各种手段拓展国际市场,释放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走他们的老路,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快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资源环境评价体系。我国目前采取严格控制基础资源和环境占用价格,维持加工制造产业和相关区域较低生产成本,再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弥补环境资源占用,保障加工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带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以行政计划手段为基础形成的资源环境评价体系,一方面使资源和生态产品输出地区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缺少积极性,另一方面,输入地区没有动力在转变增长方式上下功夫,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环境的透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破区域保护和行业垄断,全面强化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作用,保障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逐步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环境评价体系。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实施生态屏障建设,是国家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需要跨地区、跨部门协调。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制度安排明显不足,行政体制也不适应。缺乏科学清晰的全国性区域功能定位和分区,以追求当期经济增长为核心进行政绩评价、对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区域间利益分配不合理。有必要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一些调整,合理界定功能分区,通过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政绩考核等制度安排,形成区域之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三、对策建议

      未来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人口红利期,要以建设国家生态屏障为突破口,合理界定国土功能分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和机制。

      ——科学规划国土功能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形成和谐发展的激励和补偿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生存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安全,系统评价现有人口密度与人居环境的耦合程度,将全国区分为人口限制区、人口疏散(收缩)区、人口稳定区、人口集聚区等四大类。明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统筹规划人口发展与产业布局、就业促进、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引导人口有序迁移与合理分布。将国家生态屏障地区(即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负责提供全国性生态产品的区域)纳入人口限制区和人口疏散区的范畴,由中央政府优先安排公共资源。健全区域间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快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改变资源输出地低价或无偿提供资源产品的格局,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偿机制。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税收制度。推进水、林地、草地等生态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国家生态屏障地区,积极稳妥实施生态移民等多种形式的移民,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特色产业等优势产业,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公共投入体系,形成和谐发展的动力机制。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政府要确立优先投资于人的战略理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把保障人民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作为政府的优先目标。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不断加大消费率,适当减少积累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条件。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意识,引导人们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人口集聚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注重发展二、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吸纳人口迁入。逐步消除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障碍,使农民市民化与人口城镇化同步发展。努力减少贫困人口。

      ——完善政绩综合评价体系,形成和谐发展的导向机制。尽快改革政绩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实现从偏重物的增长到更加注重人的发展转变,从侧重经济指标向评价综合发展指标转变,从注重短期利益和本地发展向重视长远利益和区域协调转变。对功能定位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在对国家生态屏障地区,要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突出评价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人口控制和扶贫等内容。引导各级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参考消息》世界经济版(第4版).“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2006年7月5日

      2 世界自然基金会.《亚太地区2005年生态足迹与自然财富》,2006年1月

      3 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世界经济论坛.环境可持续指数报告(ESI),2005

      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生态态势的系统分析和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报告第七分册,2005年7月。

      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综合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

      6 青海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三江源生态危机与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西北地区人口与发展论坛文集,2006年5月。

      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

      8 国家统计局.2005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

      9 甘肃省人口委.关于甘肃省生态及移民问题的汇报,2006年3月

      10 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宁政发[2001]124号转发),2001

      11 张中生.长江洪涝灾害的可持续发展综合防御对策体系.灾害学,1999年,第14卷,第3期

      (来源:生态屏障、功能区划与人口发展课题组)

     

    [责任编辑:yyuan]
    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怎样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人口、资源、环境(晋江) 黄河三角洲人口资源环境状况 请问:人口,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状况如何?十万火急! 现代化建设中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 中国的人口,资源及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我国有哪些基本国策? 为什么说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口过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2007年参考书 政府进行楼房和街道建设、环境建设是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吗? 生态文明村建设指标 试述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影响 青岛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生专业,好不好,毕业了能干什么啊?? 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该怎么办 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该怎么办 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超急!!!) 请问2005年重庆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考研分数是多少? 请问2005年重庆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考研分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