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车汉化组:中医证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59:09

阴虚的证状:舌质经   口干   无苔   少苔   口干不思饮   大便干结   脉细数

阴寒偏盛导致虚阳上浮的证状:  怕冻  舌质淡    苔白   手脚冰冷     脉沉细

辨别寒热的十六字诀:寒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热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

阳虚病:目瞑倦卧,声低息智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

阴虚病: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

1、伤寒病少阴阳极似阳证--------白通汤加肉桂

治之急宜回阳收纳,拟白通汤加上肉桂为方:附子60   干姜26   肉桂10  ,葱白4茎

四逆汤加上肉桂:附子100   干姜36   甘草12  肉桂10

2、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白通汤加肉桂

法当大剂扶阳抑阳抑阴,回收纳,交通心肾,拟方白通汤加上肉桂主之:附子250  干姜50  葱白4茎,肉桂15g(研末,泡水兑入)

3、肺脓疡重症-----回阳饮(四逆汤加肉桂)

回阳饮(即四逆汤加肉桂):附子150   干姜50   肉桂10    甘草20

4、阴证误下救逆----回阳饮

回阳饮(四逆汤加肉桂):附子130   干姜50   肉桂13   甘草10

5、牙龈出血--------潜阳封髓丹加味

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附子60  砂仁20   炮姜26  肉桂10  焦黄柏6  炙甘草10   龟甲13  

原按:附子、肉桂温补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甲、黄柏敛阴以潜阳,姜、炙甘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评析:潜阳封髓丹由潜阳丹、封髓丹二方合成。其中,潜阳丹为郑氏自制的扶阳方,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药物组成:砂仁30(姜汁炒)附子24龟甲6甘草15。郑氏解曰:潜阳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甲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后,在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在伏火互根之妙,故日潜阳“(《医理真传卷二》)。

封髓丹方原出于元代《御药院方》,功能“降心火,益肾水“。组成:黄柏30,砂仁21 甘草9。本方虽非郑钦安自拟,但郑氏非常推崇之,认为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尝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痛、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外,令人不解者…..至平至常,至神至妙”《医理真传卷二》。广泛用治真气上浮各症,如鼻渊、鼻浊,予治此二证,每以砂仁30黄柏15炙甘草12肉桂、吴茱萸各9治之,一二剂即止。甚者,加姜、附6-9,屡屡获效。“头痛偏左偏右者,予常以封髓丹加吴茱萸、肉桂,屡治屡效。

郑氏解释说: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砂仁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日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仔细揣摩,而始知其制方之意,重在调和水火也。真龙即真火,或上或下,皆能令人病。在上则有牙痛、喘促、耳面肿痛诸症。在下则有遗尿、淋浊、带诸症。学者苟能识得这一点真阳出没,以此方治之,真有百发百中之妙“《医理真传卷二》。对封髓丹一方常爱之情跃然纸上。吴佩衡等常将此方与潜阳丹合而用之,名之为潜阳封髓丹。

妊娠胎漏一一一四逆当归补血汤加味

范某之妻,28岁。身孕6个月,因家务不慎,忽而跌仆,遂漏下渐如崩状,腰及少腹坠痛难忍,卧床不起。延至六七日,仍漏欲堕。吴氏诊之,认为气血大伤,胎恐难保,惟幸孕脉尚在,以大补气血,扶阳益气引血归经为法,拟方四逆当归补血汤加味治之:

附子100    黄芪60     当归24    阿胶12    炙艾叶6   炙甘草10   大枣5枚(烧黑存性)。服1剂,漏止其半,再剂则全止,3剂霍然,胎亦保住,至足月而举一子,母子均安。

原按:附子补坎中一阳,助少火而生气,阳气上升,胎气始固。黄芪、白术补中土之气,脾气健运,则能统摄血液以归其经,入当归、阿胶以资既伤之血。艾叶、附子相伍,能温暖下元以止腰腹之疼痛。干姜、大枣烧黑,取其温经止血,且烧黑变苦,得甘草之甘以济之,苦甘化阴,阴血得生。阳气温升,阴血能补,则胎不堕矣。《内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固而标自立矣,若只以止血为主,而不急固其气,则气散不能速回,其血何由而止。

白通汤的组成:    附子    干姜    肉桂末   葱白

回阳饮的组成:    附子    干姜    肉桂末    甘草

四逆汤的组成:    附子    干姜    甘草

胸痹心痛一一一一四逆汤合瓜蒌薤白汤加肉桂

杨某,50余岁。患胸痹心痛证,曾服桂附理中汤,重用党参、白术并加当归,服后病见减。每于发作之时,心胸撮痛,有如气结在胸,甚则痛彻肩背,水米不进。痛甚则面唇发青,冷汗淋,脉息迟弱,昏绝欲毙,危在旦夕。吴氏认为此乃土虚无以制水,阳衰不能镇阴,致下焦肝肾阴邪夹寒水上凌心心肺而成是状。“然寒水已犯中宫,骤以参术当归之峻补,有如高筑堤堰堵截水道,水邪无由所出之路,岸高浪急,阴气上弥,势必凌心作痛。斯时不宜壅补过早,法当振奋心阳,使心气旺盛,则阴寒水邪自散矣”。方用四逆汤合瓜蒌薤白汤加桂:

附子100   干姜30    薤白10      瓜蒌10    肉桂10    甘草5。1剂痛减其半,2剂加茯苓30以化气行水,则痛减七八分,3剂后胸痛若失。

评析:在应用附子等辛热药物治疗阴证的同时,是否夹用熟地黄等滋阴之品,是温补派与火神派的重要区别。吴氏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火神派风格。他认为扶阳驱寒,宜温而不宜补,温则气血流通,补则寒湿易滞。因此他用扶阳诸方所治阴证案例,绝少夹用滋补药品,这方面他较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如此,即或补气药也绝少应用,嫌其掣肘。“正治之方决勿夹杂其他药品,如果加入寒凉之剂则引邪深入,加入补剂则闭门留寇,必致传变证,渐转危笃费治。观以上二案,充分表现了吴氏用药精专,不夹阴药,补药的观点。

归纳吴氏对姜附等热药反应的认识,最常见的就是呕吐痰涎,大便泄泻,其次是周身水肿,以及原症状如疼痛加重以及出血等等,有些经验可补郑氏未备…..

鼻衄:鼻衄一证,常由外感风邪,肺郁化热;过食辛辣厚味,胃火上逆;暴怒气逆,肝火妄动;肾阴耗损,虚火上炎等等,均可热伤脉络,迫血妄行,治则常以清热凉血为主。但临证确属虚寒,血失统摄而致衄者,亦非罕见,若误用凉寒药每致偾事。本例精神萎靡,四肢逆冷,唇舌淡白,显系阴证,先生以大剂四逆汤。

厥阴证头痛眩晕(梅尼埃综合征)----吴茱萸汤

  黄某,女,34岁。1970年以来,经常患头痛、眩晕、干呕,甚则晕倒,经数家医院皆诊断为“梅尼埃综合征”,1972年1月来诊:头顶痛甚,干呕,吐涎沫,眩晕时,天旋地转,如坐舟中;四肢无力,手足清凉。面色萎白无华,舌淡润少苔,脉微细。辨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病属厥阴寒逆头痛眩晕。法宜缓肝温胃,通阳降浊,以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10  党参20  生姜30   大枣30

二诊:上方服1剂,呕吐止。头痛、眩晕明显减轻。但仍眩晕,其所以眩晕者,因其病在肝,而其根在肾。宜继进温补脾肾之剂,以理中汤加味缓缓服之:党参20炒白术18炙甘草15干姜30,炙附子30茯苓15肉桂10。

原按:在《伤寒论》中,吴茱萸汤主治病证有三条:一属阳明之胃家虚寒;二属少阴吐利,三属厥阴寒证。其共同之点,皆有呕吐这一主证。阳明虚寒食谷欲呕;少阴吐利;厥阴干呕,吐涎沫,其病机之共性,皆为中虚气逆,浊阴上犯。但本例厥阴干呕,吐涎沫,还有头痛一证,此乃病属劂阴经之显著特征。其所以成为特征,一是因为厥阴受邪,循经气而上逆巅顶,故头痛,且其部位有头顶。二是厥阴受寒,肝木横逆,寒邪挟浊阴之气上逆而犯胃土,以致中气虚弱,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清阳不足,干呕,气逆上冲则头痛,其眩晕,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总其要,厥阴肝寒为本,阳阴胃寒为标,……先后投以培土、暖肝、温肾之剂,病祛根除而晕痛皆止。

温氏奔豚汤:附子60山药60肉桂3沉香3砂仁5茯苓、泽泻各30人参20紫石英、生龙骨 、牡蛎、肾四味30山茱萸60炙甘草60怀牛膝10生姜10 大枣10枚+肾四味(吐丝子、补骨脂、枸杞子、淫羊藿)

眩晕——温氏奔豕汤加味

附子15肉桂10人参10山药30茯苓30泽泻30怀牛膝20白术90天麻25何首乌30白蒺藜20菖蒲15牡蛎50麦芽30砂仁10沉香10炙甘草15

吴茱萸用法:

吴茱萸辛苦温,燥烈有小毒,入肝、胃经。治巅顶头、肝寒疝痛、痛经,眩晕,胃寒呕吞酸,噎嗝反胃。外敷涌泉穴引火归原治口疮,敷脐治小儿泄泻,其功不尽述,惟各家皆用1.5-6克,药难胜病,故其效不著。《伤寒沦》吴茱萸汤用量一升,汉制一升,约合今制50克,方下注一“洗”字,是仲景用法奥妙所在,即以沸水冲洗7遍而后入煎,可免人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

余凡遇小儿、老人、羸弱病人则先煎沸2-3分钟,换水重煎,则更稳妥,其用量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不克。

引火汤合芍药甘草汤大剂,滋阴恋阳,引火归原,柔肝缓急,以制雷火。

引火归原合芍药甘草汤大剂:熟地90巴戟天、天冬、麦冬各30,茯苓15,五味子6白芍100炙甘草30

原按:纵观历年病例,约在百人之数,悉属肾阴下亏,龙雷之为上燔,无一例外。病程愈久,病机愈显。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相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秘。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之气化,是为健康无病。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且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肝中所寄雷火,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而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牙痛、齿浮,鼻衄、齿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火灼等。病机既明,当用“甚者从之”之法,水亏者,以引火汤壮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肉桂1.5克,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若误以实火正治,苦寒直折,非但不愈疾,反致变生不测。

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邪实火大不相同。有以下5点,可资鉴别:

1、        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独膝盖部其冷如冰。

2、        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外感多渐变,火不归原多突度;

3、        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天人相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

4、        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外感无此病象,若出现此象,按火不归原论治,误用苦寒直折则危;

5、        不渴尿多,渴喜热饮。

姜炭、三仙炭治脾不统血,屡试屡验。

扶阳安髓止痛汤

扶阳安髓止痛汤治疗阳气亏虚,阴火上冲所致牙痛,疗效十分满意,方剂组成:炙附子60(先煎2小时),炮姜25肉桂12黄柏18砂仁15木蝴蝶15松节15牛膝15炙甘草6,+(白芷、法夏)水煎服。

附子理中汤:(党参15)炒白术15干姜15炙甘草12炙附子30茯苓12肉桂6。

真武汤:炙附子120茯苓20生姜30桂枝10炮姜30炙甘草15

暴哑、暴聋、暴盲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附子90麻黄15细辛15生姜75

周连三医案:

对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后期,主张多用温阳之法,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唇淡,呼吸微弱,声音低微,舌苔淡白,脉微欲绝之危证,必用回阳救逆,以挽命于顷刻。常用茯苓、桂枝各30,附子、党参各15,干姜、炙甘草各12认为附子为温肾阳之主药,桂枝为通心阳之佳品,二药合用,一温一通,多能收效。心悸者重用茯苓、桂枝、炙甘草;

脉迟酌加麻黄、细辛;脉结代者重用炙甘草。

脱疽——真武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

炙附子、干姜、党参、黄芪、甘草、当归、白芍、川牛膝各30克,乳香、没药各9克,红花15克,

评析:周氏认为脱疽之证是由于心阳不足,功能紊乱,影响到气血运行,气滞血瘀,当寒邪内侵,肾阳式微,一派寒象相继出现。心肾失调,肝郁不舒,则经络阻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诸症丛生,此乃心、肝、肾三经之证,病属阴证范畴。治疗主张以温肾舒肝,通阳复脉之法。常用白芍、白术、茯苓、桂枝、党参各30克干姜、甘草各15克,黄芪60,治疗各种脱疽多能收效。疼痛甚加麻黄、湿重加苍术、薏仁;病在上肢增桂枝,病在下肢加牛膝,气血瘀滞加桃仁、红花、水蛭、乳香、没药;有发热者去干姜,但附子不可去,否则无效。

患者均有受寒史,症状多表现为“黑、冷、疼、硬、肿、烂,经用真武汤加味治疗后,1例截肢、5例黑、冷、疼均消失,足部趺阳脉恢复正常,坏死溃烂者愈合,均参加工作。服药最少者22剂,最多60剂。

口疮——潜阳封髓丹加味

潜阳封髓丹加味:附子15砂仁25龟甲10黄柏10麻黄10桂枝15细辛5肉桂10沉香10泽泻15牛膝15龙、牡各30丁香10郁金20炙甘草15

咽痛——潜阳封髓丹加味

附子10砂仁15龟板10黄柏10炙甘草10牛膝15泽泻15僵蚕10桔梗10肉桂5

真气上浮各症的临床经验和若干案例

1.    齿牙肿痛

孙某,男,38岁。受寒感冒,服辛凉解表银翘散一剂,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夜不安寐,其势难忍。牙龈肿痛,齿根松动,不能咬合,以致水米不进,时时呻吟。舌尖红,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辨为表寒误服辛凉,寒邪凝滞经络,里阳受损,虚火上浮。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元,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附子45炙龟板9肉桂9(冲服)砂仁9细辛5黄柏9白芷9,露蜂房6生姜12甘草9。煎服一次,牙痛减轻,夜能安寐,再服则疼痛渐止。2剂服毕,牙龈肿痛痊愈。

分析:此属虚火上浮所致牙痛,极易误为实火。论其牙龈肿痛,舌尖赤红,似属外感火热。然从病史看,受寒感冒,服辛凉之剂,旋即牙痛,显然不符。舌尖虽红,但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综合判断,属于“里阳受损,虚火上浮”,说到底是阴火。潜阳封髓丹正为此类证候而设,故而效如桴鼓,其方由潜阳丹、封髓丹二方合成。

2.齿衄

王某,男,32岁。患龈缝出血已久,牙床破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屡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阳气虚则阴气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于血脉之外。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附子60砂仁20炮黑姜26肉桂10(冲服),焦黄柏6炙甘草10龟板13。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已长丰满,诸症全瘳。

分析:附子、肉桂温补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甘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潜阳丹: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药物组成:砂仁30(姜汁炒),附子   龟板   甘草。

封髓丹:黄柏  砂仁  炙甘草

吴佩衡经验方:

麻辛附子汤:即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本方为吴氏常用方剂之一,其使用频度仅次于四逆汽,这一点在《吴佩衡医案》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本方原治太阳少阴两感证,吴氏运用本方早已超出此范围,他的经验是,凡“身体不好,素禀不足,一旦感冒,易从少阴寒化(体强者在太阳),脉沉细,沉弱,欲寐无神,怕冷,手足发凉,或有头痛如劈,宜用麻辛附子汤或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附子,大人用二两,体过虚者用三两、、、、、切勿加杭芍、、、、、本方是开门方,无闭门留寇之患,若开门不用麻、辛、桂,则附子无外驱风寒之力,故开门宜加之。

少阴咽痛:王某,女,成年。始因受寒起病,恶寒,咽痛不适,误服清热养阴之剂而症情加重:头痛如劈,恶寒发热,体痛。咽痛,水浆不能下咽,痰涎涌甚,咽部红肿起白泡而溃烂。舌苔白滑,不渴饮,脉沉细而兼紧象。吴氏认为,此系寒入少阴,误用苦寒清热,致使阴邪夹寒水上逼,虚火上浮而成是状。取扶阳祛寒,引阳归舍之法,以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附子   干姜  北细辛  麻黄  上肉桂   甘草。一剂后寒热即退,咽部肿痛减去其半,再剂则痛去七八。三剂尽,诸症霍然而愈。

吴氏指出,少阴受寒误用苦寒清热养阴之剂,无异于雪上加霜。风寒闭束少阴经络不通,虚火上浮冲于咽喉而肿痛者,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方中附子能扶阳驱寒,麻黄开发腠理,解散表寒,得细辛之辛温,直入少阴以温散经脉寒邪,并能协同附子纳阳归肾,邪去正安,少阴咽痛自然获愈。

潜阳封髓丹:即郑钦安所拟潜阳丹与封髓丹合方,用治虚阳上浮所致五官阴火诸症,吴氏颇为赏用。例案如虚火牙痛孙案、牙龈出血王案。

四逆二陈麻辛汤:即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细辛,用治一切肺部痰饮阴证,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吴氏屡用有效。如果表证明显者,吴氏用小青龙汤加附子。

四逆五苓散:即四逆汤合五苓散,用治肝肾病变所引起的腹水、水肿等症。值得注意的是,吴氏用本方时,从来不用五苓散中的白术,可能是嫌其壅补,不利于水湿。

四逆合瓜蒌薤白汤:即四逆汤与瓜蒌薤白汤合方,用治胸痹心痛属阴症者。

四逆当归补血汤:即四逆汤与当归补血汤合方,用治由阳虚不能摄血引起的出血诸症。吴氏应用本方时,经常加入阿胶、艾叶两味。

祝味菊配伍独特,自成一家:

1温潜

即温热与潜降配伍,用附子和磁石、龙齿合用而成。此为祝氏最常见的配伍方法。他认为阳不患多,其要在秘,阳气虚弱,易于僭越,下虚而上盛,温以潜之。附子兴奋,配以磁石,则鲜僭逆之患。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予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原,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予清滋之药也。

此外,由于“心脏为血液运输之枢纽,其疲劳而有衰惫之象者,枣、附以强之。枣、附强心优于西药。因此,他还常在温潜的同时,合用酸枣仁、茯神以强心,这样,龙齿、磁石、酸枣仁、茯神四就成为祝味菊应用附子最常见的药物组合,时称祝氏“附子药对,观祝氏应用附子方案,十有七八采用了此种配伍。

2、温散

即温热与辛散配伍,主要是用附子、干姜和麻黄、桂枝合用,在伤寒治疗中最为常见。他认为伤寒“诊治之要,外视表机之开阖,内察正气之盛衰,开表须要辛散,倡用麻黄,正衰则须温补,赏用附子,苟其体虚而表又闭,则辛散之外,姜附亦所常用,因此姜附、麻桂经常同用,为最具祝派风格的用药特点之一。

3、温清

即温热药与寒凉药配伍,典型的如附子与石膏或羚羊合用,他说:附子、石膏同用,一以扶阳,一以制炎。附子之温,固可减低石膏之凉,然不能消除其制止分泌之功。体虚而炎势过盛,重附而轻膏,仍是温壮之剂、、、、、石膏之寒,已足抵消附子之温,然附子虽其失其热,而不减其强心之用。气盛而心盛者,用寒多于用热,亦不失为清凉之方、、、、、、此复方之妙也。又说羚羊治脑,附子强心,阳气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

4、温补

即温热药与补益药相配伍,将附子与人参、熟地、枸杞子、仙灵脾、菟丝子、破故纸等补益药同用。祝氏推崇景岳之学,显然继承了温补派思想,对久病虚损的病人尤擅此法。

破格救心汤

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炙甘草60高丽参10—30克(另煎)山萸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各30克麝香0.5克分服。

加味奔豚汤:

附子10—30—100克红参10—30克炙甘草10—60克肉桂10砂仁沉香各3—5克茯苓、山药各30克泽泻、怀牛膝15克

加味改良乌头汤

川乌、附子各30克麻黄15克黄芪120克防风30克桂枝、白芍各45克蜂蜜150克,炙甘草60克黑小豆30克老颧草、稀莶草、当归各30克,细辛20克生姜45克,大枣20枚

腰痛如折加肾四味

本方由《金匮要略》乌头汤,当归四逆汤合方加味而成,重用川乌、附子、细辛等辛热之药,加黑小豆、防风、蜂蜜与甘草共同制约乌附类剧毒,老颧草、稀莶草用以增强祛风通络止痛之功。配伍齐全,又加久煎,放胆使用,可谓万无一失。

此方用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症等,约2000例以上,正虚加大剂量生芪,肾虚加肾四味,久病加虫类药,关节变形者加制马钱子粉。

偏正头风散:

组成:经参、灵脂、首乌、白蒺藜、川草乌、石膏、天麻、川芎、白芷、甘草、各12克、细辛、芥穗、防风、羌活、苍耳子、苍术、辛夷花、蜈蚣、全虫、僵蚕、地龙、天南星、白附子、乳没、明雄黄(另研兑入)各6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克饭后,睡前淡茶水送服另加一匙蜂蜜。

本方以川草乌、细辛合以石膏、白蒺藜等,寒温同炉,对外感六淫,内风引动,全身各部突发性,神经性眩晕、麻木,剧烈痛症,1小时内可止痛。本方主治久年各种类型痼疾。包括脑震荡,脑瘤引起的头痛以及原因不明之各种偏正头痛。

培元固本散

组成:紫河车、鹿茸、红参、灵脂、三七、琥珀、

服法:共为细末,每次1.5克,每日2次,一周后每次3克,饭前服。

本方以血肉有情之品,峻补先天肾气,重建人体免疫力,可健脾养胃,补肺定喘,养心安神,补气生血,填精益髓,强筋壮骨,使先天肾气旺盛,从而改善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健脑益智,延缓衰老,却病延年。本方补中有通,活血化瘀,流通气血,有推陈致新之功。肾为先天之本,久病必损于肾,温补肾元则本固枝荣,此即本方“培元固本“之义。用治一切久损不复之大虚证,先天不足,衰老退化,免疫缺陷,及虚中夹瘀夹痰,夹积等症,冷应曲当。

补一大药,独具特色:

补一药汤:其方来源于前人医案中的八味大发散,即是羌活、防风、天麻、藁本、白芷、蔓荆子、麻绒、细辛八味,一般作为祛风散寒,发汗解表之用,补氏加入了附片、干姜、肉桂、川芎、茯苓、法夏、酒军、泽泻八味,赋予其新的意境,成为先生的温补主轴方剂。这个补一大药的特点是:以附子、干姜为君,补脾肾而通任督,以防风、天麻、藁本、白芷、蔓荆子、麻绒、细辛为臣,通经络而行气血,用以除邪,以茯苓、法夏为佐,使之疏中焦而导痰湿,用以健脾和胃,以酒军、泽泻为使,使之通三焦而利清浊,用以引邪外行。

小青龙汤:外感风寒,内夹水气必用。无汗用生麻黄,去芍药表虚用水炙麻黄,不发热用蜜炙麻黄,新咳宜散者重用干姜,久咳宜敛者重用五味子,痰多加白芥子。

陈耀堂:

附子配白薇、银柴胡治低热、虚热、患者形寒怯冷,虚汗倦怠,用一般退热药无效者,每以附子加白薇,银柴胡,生牡蛎、浮小麦及生姜、大枣、投之辄能应手奏效。

附子配石决明、牡蛎治阳虚头痛:一般头痛症,人多不敢用附子,惟恐劂阳独亢,用附子以阳助阳。不知肝脏体阴而用阳,故有阴虚头痛,亦有阳虚清阳不升之头痛,他用附子使清阳上升,用石决明,牡蛎以使浮阳潜降,治之多有愈者。此即温潜之法,源自祝味菊先生。

附子配熟地,凡肾阳不足,而见舌苔腻而舌质红者,亦即阴阳不足,用附子时配熟地。

附子配当归,治阳虚失血便红等症:盖脾土虚弱,不能统血,血去阴伤,阳气亦虚,此等症久治不愈或时愈时发,必内有瘀阻瘀血得热而行,故遏瘀血证辄用附子,当归加去瘀之品,多能见效。

附子的毒性:附子〈川乌〈草乌

附子的功效: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

川乌的功效:具有祛风寒湿,散寒止痛功效。此两者相比较,附子散寒止痛作用强于川乌。草乌与川乌同样具祛风止痛作用,只是川乌侧重治寒湿痹症,草乌侧重祛风止痛。

真武汤:附子与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相配温阳利水。

四逆汤:附子与干姜、甘草、相配而回阳救逆。

附子汤:附子与人参,白术、茯苓、白芍相配温阳益气。

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与麻黄、细辛配伍温经发表。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附子与白术等相配治风湿肾节烦痛(术附合用为除湿之圣药)

附子粳米汤,附子半夏、粳米、大枣、生姜配供伍温脾止泻。

大黄附子汤,附子与大黄、细辛相配温下寒积。

附子泻心汤,附子与大黄、黄芩、黄连相配扶阳消痞。

黄土汤,附子与生地、阿胶、黄土、白术、甘草、黄芩相配温脾止血。

乌梅丸:附子与乌梅、黄连、黄柏、川椒等相配治蛔劂及久利。

肾气丸:附子与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桂枝相配而为补肾祖方。

 

 

 

难言之秘在于用量

龙胆草少用健胃,促进食欲,多用则清泻胆火,三七小剂量止血,中剂量则破血,薄荷有逍遥散中只用3克,能疏肝理气,而治风热感冒时可用到10克,以发散风热,桂枝在桂枝汤中用9克,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性,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而在五苓散中桂枝用量不到5克,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之作用。

例子:

1)        艾叶  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克可开胃,8克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2)        槟榔  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克,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可用到60-120克。

3)        白果  定喘汤中白果用量有21枚(约为25克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4)        浙贝母  用9-15克有清肺热、润肺燥、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克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乳痈、瘰疬、发背及一切痈肿毒。

5)        半夏  止呕、除湿。10-15克开胃,15-30克安神。

6)        薄荷  在逍遥散中仅用3克,以疏达肝木,在苍耳子散中重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7)        白术  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能益气通便。

8)        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量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一般为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川芎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 “头痛必用川芎”之谓。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9)        蝉蜕  常用量为5-6克,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克。

10)   柴胡  多用解表,少用疏肝。2-5克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5-10克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痛等症,10-30克,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

11)   当归  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克当归6克组成。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克,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之功,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克,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12)   茯苓  研究发现,在25克以下无明显的利尿作用,至少到30克才有利尿作用,100克时利尿作用最强。

13)   黄芪  常用量为9-15克,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克。10克以下升压,15-30克降压,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平衡。

14)   肉苁蓉  6-12克有补肾助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阳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无力等证。15-18克有润肠通便之功,用于治疗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之证。本品助阳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补阳又益阴的药物。

15)   升麻  少用(6克以下)有清热解毒之功,多用(10克以上)有升阳举之效。3-10克有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之功,用于治疗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等。

16)   白芍  6-3克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30-45克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证。白芍长于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芍药甘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

17)   桑白皮  6-9克有退热作用,10-12克有祛痰镇咳之功效,15克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18)   水蛭  1.5克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5-10克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12-15克治疗脑出血后遗症、原因不明的癥瘕痞块,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19)   石菖蒲  1.5-3克作药引有明目、开音之功,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音嘶哑等。4.5-7.5克用于开窍,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9-12克有通利小便之功能,用于治石淋或热淋。

20)   三棱  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每时用量可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倍。

21)   山茱萸  常用量为5-10克,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克

22)   玄参  9-12克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用于治疗虚火上炎的致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18-30克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用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安。30-90克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疬、脉管炎等。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23)   夏枯草  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不超过30克。

24)   郁金  3-10克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的肾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10-15克有行气利胆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30-60克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本品入分以行解郁,入血分凉血破瘀,善治肝胆病,善行下焦。

25)   枳壳  3-12克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的气滞诸证。15-30克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药理研究证究证实,枳壳对胃肠、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强,子宫收缩。

26)   炙草  1-2克有调和药性的作用,5-10克温肾养心,30克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27)   泽泻  治眩晕非30克不为功。6-10克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15-20克可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25-30克治疗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

28)   黄连  龙胆草  用1-2克能健胃,增进食欲,3-6克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