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主之宠介绍: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调查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6:37:59

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调查报告

王  华  滔

(2008年12月1日)

 

  根据市委常委会统一安排,我于11月19日至21日就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谋划明年农业农村工作到竹溪、竹山两县农村开展了调研。实地察看了竹溪县龙坝乡吴坝村小流域治理项目、砖裕村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中峰镇邓家坝村万吨贡米基地、白杨树垭村渠网配套工程,蒋家堰镇益盛牧业有限公司和宝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竹山县宝丰镇九里岗沿线低丘岗地万亩茶园改造项目,宝丰镇漆树扒村和麻家渡镇柿树坪村移民安置点,溢水华家湾村东川设施大棚蔬菜基地以及潘口电站等11个现场,与部分乡村干部、农民、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听取了两竹“三农”工作情况汇报,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应对农民工返乡回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土地流转等重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调研,总体感到,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很好,效果明显,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成绩与经验

  (一)基本成绩

     1、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全面完成,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稳定;税费改革有效推进,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民补贴性收入明显增加;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开展,乡镇机构得到精减,“以钱养事”的机制初步形成。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农村税费改革的到位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在两竹的广大农村,农民调整积极性明显提高,秋冬农业开发扎实推进,农村发展形势喜人。

     2、产业开发特色鲜明。近年来,两竹坚持从本地实际,立足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板块农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竹溪县茶叶、魔芋、烤烟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0余万亩,覆盖全县80%以农户,其中茶叶基地达到16万亩,年产茶叶200万斤,综合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从茶叶增收300元。竹山县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63万亩,其中茶叶11万亩,以冬枣、肚倍、木瓜为主的林特产业基地2万亩,烟叶3万亩,预计今年农民从特色产业中获纯收入7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

     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两竹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流域治理、水源区保护、沼气能源建设等政策机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有效地恢复了植被、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竹山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2%,竹溪达到70%。两竹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农业重大灾害性天气减少了。

 4、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新阶段以来,两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突出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雨露计划、社会扶贫等重点,不断强化责任,加大力度,新阶段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减少 “两类”人口5.41万人,启动实施重点村整村推进198个,产业扶贫形成特色,雨露计划成效明显,扶贫搬迁扎实推进,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5、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近年来,两竹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一手抓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产业富民;一手抓劳务输出,壮大打工经济,实现劳务增收。结构调整走出了路子,劳务经济形成了规模,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今年竹溪、竹山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50元和2700元,同比增加512元和305元。

     6、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近几年来,两竹抢抓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施的机遇,大力推进以交通、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着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饮水难、通信难、收视难、上学难、就医难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到今年底,竹山县通村水泥路里程达到1500公里,通村率达到97%,饮水安全覆盖面达到14%,沼气普及率达到30%,村庄环境整治面达到50%,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6%,“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面达到100%。涌现了竹山县楼台乡三台村、宝丰镇喻家塔村、竹溪县龙坝乡砖裕村、蒋家堰镇小坝子村等一批新农村示范村。

     (二)基本经验

   1、坚持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两竹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偏移,以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路子不放弃,规划科学,强力推进,长期坚持,成效明显。特别是茶叶产业发展做到了上下一盘棋,届届接着干,做出了规模,做出了品牌,做出了效益。竹溪县获得了“中国有机绿茶之乡”的称号,竹山县的圣水茶已初具产业雏形。

   2、坚持创新机制,激活生产要素。调研中,我感到近年来两竹能够不断顺应形势要求,遵循经济规律,运用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谋划和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正在形成,土地流转业主开发不断增多,公益事业市场化模式深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发育成长。如,竹溪县通过对龙王垭茶叶集团全面改制,发展活力显著提高,“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更加紧密,抗御市场风险和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在生猪产业发展上着力“抓大户带农户”,建成了益盛园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发展“150”、“300”养猪模式37家,带动全县今年生猪饲养量达到72万头。竹山县溢水镇华家湾村流转土地100亩,引入业主投资120万元发展设施蔬菜,可安置40余户农民就地转移增收。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上,竹溪一改过去“大包大揽式”的做法,利用国家投资,吸引业主投入,采取市场化办法管理,既没有增加农民负担,又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缺位和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

   3、坚持解放思想,用足用活政策。近年来,两竹在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打破传统条条框的篱笆,充分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坚持将项目开发与产业开发、区域政策与行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有机结合起来,打政策组合拳,实现效益最大化。比如,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竹溪县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茶叶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并成为全国全省退耕还林的示范县。竹山县在今冬农业开发中充分利用国土整理项目在宝丰镇九里岗周围连片开发万亩高效茶叶基地,并将圣水茶叶集团总部移入,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产业链条。在今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竹溪县重点围绕建设万吨贡米基地,实施渠网、机耕作业道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竹山县将库区移民与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效果。

   4、坚持政府主导,推进“三农”工作。两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将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强化责任,加大投入,严格考评。主要领导真正把主要精力用在谋划“三农”工作上,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作配合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二、突出矛盾与难点

  通过实地调研,我感到尽管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形势喜人,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大矛盾”与“难点”:

    一是农产品价格下滑与农资价格持续上升的矛盾,农业增效难度大。受大的经济环境影响,今年来,我市农产品除粮食等部分食品外,包括蔬菜、水果在内的各种农产品价格整体下滑,而农资价格却居高不下,给农业增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以猪肉为例,去年同期最高价时达到18元/斤,现在均价不足9元/斤。尤为典型的是柑桔,去年均价0.4元/斤左右,今年不到0.2/斤,下降了一倍。与此同时农资价格不降反增,据8月份的全省农资价格监测, 9种化肥产品零售价平均同比上涨21.96%,农药价格上涨9.55%,农膜价格上涨24.67%,农机用油平均涨幅15%。从历史上和整体上看,我市农业农村应对自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强,但应对市场风险的心理承受力和化解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库区因市场风险带来的农民减收已成定局,农业调整和农业增效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二是农民解决生产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与农村项目资金缺口大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增多,农民对改善环境条件的愿望更加强烈,对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国家现行政策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口,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限于两难境地。比如,通村水泥路建设,国家每公里补助10万元,市里配套1万元,即便如此仍有7-8万元的缺口。沼气每口补助1000元,农户需投入2000元以上。扶贫搬迁每户补助6000元,真正解决一个贫困户的住房问题最低需要1.5万元。还有农村饮水工程都有政策性的缺口。老百姓普遍认为,不搞建设村干部压力大,搞了建设资金缺口大。在有些地方,对有些项目,贫困村、贫困组、贫困户只能望洋兴叹。

    三是农民工返乡与日俱增与县内转移就业容量有限的矛盾,农民当年增收难度大。据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以珠三角为例,仅10月上旬,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根据相关专家调查及初步估计,今年年底在外务工人员将有20%面临失业。近两个月来,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出现提前返乡回流潮。据市统计局初步统计,截至11月底,全市返乡农民工近10万人之多,因此将直接减少劳务收入在2亿元以上。尽管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大量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但是就业容量毕竟有限。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现实收入,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安定和谐。

    四是山区优势资源丰富与发展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的矛盾,特色产业开发难度大。两竹农村有着较好的资源禀赋,特别是特色产业开发上,发展基础好,资源优势明显。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扶持、缺少项目支持和管理人才,制约了产业深度开发。比如,竹溪龙王垭茶叶集团改制重组后,形成了以龙王垭茶场为中心,联合20多个茶场组建的大型龙王垭茶业集团,并成为全省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有好的品牌、好的市场,但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制约,目前基地改造和扩大生产陷入困境。竹溪县蒋家堰镇益盛牧业有限公司是当地一个打工人员归乡创办大型养猪企业,已投资800万元,兴建10栋300余间标准化厂房,现有养殖规模420头。因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短缺,生产也难以为继。

    五是市场农业竞争加剧与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科技服务功能弱化的矛盾,科技兴农难度大。市场农业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农劳动力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加之“以钱养事”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乡镇农技网络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功能日趋弱化,科技兴农难落到实处。在农村一部分地方,农民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耕种模式,对结构调整适应慢,对市场变化应对能力差,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落后,产出较低,优势高效农业少,全市农业整体上还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要求。

  六是“两类人口”存量多与政策投入相对不足,消除绝对贫困现象难度大。全市目前仍有“两类人口”72.45万人(其中赤贫人口31.21万人,低收入人口41.24万人),占全省两类人口的12.65%,占全市乡村人口的34.2%。全市还341个村没有启动整村推进,有相当一批自然村不通公路,有164多万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要求,有216个村不通电视电话,还有1.9万户7.6万人需要异地安置。国家每年投入贫困县的扶贫资金不足2000万元,相当于贫困县各项惠农资金总额的10%,与过去相比,扶贫政策效应有所弱化。中央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10年全面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对十堰来说任务相当艰巨。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阶段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我们突破了制约山区农村发展的制度性束缚,解决了山区人民长期不得温饱的历史性难题,实现了由整体解决温饱向提高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的历史性跨越,探索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民增收之路,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推进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目前,全市农村已进入由解决整体温饱问题向提高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转变的新阶段,正处于一个由温饱农业向效益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农业向市场农业过渡的转型期,面临着消除绝对贫困、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重任。从两竹看全市,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信心,切实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总体上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是重视的,“三农”工作成效是显著的。但是,也有个别地方对“三农”工作认识不够、信心不足。片面地追求GDP和财政收入增长,认为农业是弱质产业,抓不出效益;农村贫困面太大,抓不出政绩。不愿意在农业农村上下真功夫,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农业没有特色,产业没有规模,农村面貌没有新起色。当前,一是要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东风,进一步强化党管“三农”的重大责任,把推进“三农”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二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真正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摆布,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三是各级党委主要领导要用主要精力抓“三农”工作,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强化各部门协调配合,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现全党抓农业、全民办农业的良好局面。

2、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逐步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市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城市,统筹城乡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对十堰来说,统筹城乡发展至少应当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市县统筹,二是县乡统筹,三是乡村统筹。统筹的主体是市县乡三级政府。统筹的方法是,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突破,以经济为纽带,以产业为抓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抓好结构调整,把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形成生产力,切实让农民富起来、农村经济活起来,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一个结合”,做到“三个立足”,搞好“三个衔接”,落实“四个纳入”。一个结合:即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政府要更多地承担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搞好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支持;要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三个立足”:就是要立足市情县情,立足优势资源,立足本地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结构调整。“三个衔接”:即结构调整要与政策衔接、与项目衔接、与市场衔接。“四个纳入”即:要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农业经济纳入县域经济领域,将农业产业化纳入地方工业发展范畴,将村庄、机耕作业道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轨道。建议市委、市政府从明年开始,参照省委、省政府在仙桃、洪湖的做法,在城区农村创办一个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按照“连片开发、综合治理、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充分利用城区扶贫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统筹各方面力量,集中剖解制约农村发展的环境、产业、体制等深层次问题,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扶贫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3、突出运用市场手段,激活“三农”生产要素。改革是贯穿于三中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动力所在。当前我市农村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五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一不是流转承包权,更不是流转所有权,流转的是经营权;二不是一刀切、一律化,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某种水平和要求,而应当是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应运而生,水到渠成;三不是自发流转、随意流转,而是依法、有偿、规范、自愿;四不是为流转而流转,而是为促进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资金流入。要加大山区农业对外开放力度,优化农业招商环境,多途径吸引一批有实力、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项目,提升我市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同时,要抢抓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的良好机遇,针对性地组织包装一批农业大项目,争取一批大资金,大幅度增加我市农产品的商品量和流通量,推进农业大发展。要下大力气解决目前农村发展资金短缺问题,通过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扩大小额贴息贷款和扶贫信贷规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等途径,解决农村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三是人员流动。大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村开发,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干部职工及能人领办实体,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结构调整、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形成创业在农村,发展在农业的新一轮高潮。四是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营销服务,引入农产品流通新理念,建立农产品流通新机制和“绿色”通道,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五是科技搞活。深化“以钱养事”改革,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培训,提高科技兴农水平。

  4、加强组织引导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市场农业的必然要求,对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从十堰农村实际来看,一是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开发建设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农民运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的能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依法指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同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项目扶持、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要给予支持。二是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民间的利益联接。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壮大一批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十堰城区的交通、区位、市场等多方面优势,积极培育一批“建在城区、辐射全市”的产业龙头企业,并给予大力支持,以更好地统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农村中介组织。鼓励农村能人带头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能人组建劳务公司,既服务农村又服务城市,搞活经济、惠及农民。

  5、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力素质。我市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市,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达122万余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60多万人,而且每年初高毕业回乡青年在6万多人。他们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也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特别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动荡、就业萎缩的严酷形势下,必须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广辟就业门路,拓宽增收出路。一要抓住当前农民工回流的契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工对家乡的认同感,扩大对法律的知晓面,提高技能的多面性,提升组织化程度。二要充分利用阳光培训、雨露计划、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三要引导农民回乡创业,由工厂向工地转移,由二产向一、三产转移,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由打工向创业转移,努力使农民工回流不失业,回乡不减收。

6、建立健全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促进“三农”工作扎实开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1000万元,对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考评;同时拿出100万元对涉及农业农村的10个单项实行奖励。这一激励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各县区加速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实践证明,这一方式是十分有效的。建议:在继续将农业经济主要指标纳入县域经济考核的基础上,对农业农村这一块再拿出部分资金实行单独考核奖励。一是要建立市对县“三农”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制定更有操作性的考评细则,严格考核兑现,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性和积极性。二是适当扩大奖励范围,增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品牌开发等单项奖,进一步引导各地培植主导产业,推进重点工作,提升农业农村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