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你還在學英語嗎?(千萬別學英語續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30:51

【韩】郑赞容:《你还在学英语吗?》

DO YOU STILL STUDY ENGLISH

 

【韓】鄭贊容 著

【韓】李貞嬌 譯

 

切实消解东亚人英语压力的最畅销书

最适合中国人自学英语的成功方法

 

郑赞容博士教你学好英语“五大诀窍”

 

  l. 选择一盘适合自己水平的磁带,每天聚精会神把A面和B面连续听两遍,直到听清磁带中的所有内容为止;

 

  2.一句一句地听写这盘磁带的内容,之后用英英词典确认不会拼写的单词,再模仿磁带的发音和语调。从头至尾大声朗读,直到所有的句子都能朗朗上口为止;

 

  3.查英英词典把听写练习中不懂的单词的解释和例句抄录下来,并大声朗读通过查词典整理出来的内容,直到完全吃透这些内容为止;

 

  4.戴上耳机每天听一盘英语原声录像带,并做听写和朗读练习,用英英词典查不懂的单词;

 

  5.大声反复朗读一则英文原版(美国)报纸上的短文章,并把它像讲故事一样流畅地绘声绘色地复述下来。之后再读第二篇、第三篇……

 

------------------------------------------

 

广而告知   传遍天下

 

《千万别学英语》国内媒介报道摘要

 

  从韩国和日本的反应来看,这本书超越了畅销书的地位,成为一种教育文化现象,可以预见,以此书的读者群为中坚,一股“转变英语学习模式”的革新运动也即将在中国形成。

                  ——《南方都市报》2001年5月2日

 

  《千万别学英语》不是叫大家不要学英语,而是要教给人们一种学好英语的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作者一再强调,语言是通过模仿、逐渐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所以不能Study(研读),而要Learn(熟练习得),作者创造的方法是一种“通过声音影像学习英语的反传统模式”。

                   ——《光明日报》2001年4月12日

 

  “千万别学英语”的意思是“Not Study, But Learn English”,倡导和介绍一种不同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传统的外语(英语)学习方法是“研读”——记音标、背单词、学语法、按部就班、却让绝大部分人勤勤恳恳学了十几年还听不懂、说不出、用不好,作者提出的方法是用学母语的方式来学外语,通过五个阶段的操练,在半年到一年内熟练掌握英语。“五个阶段”分别是打通耳朵,完全听清;听读并举,掌握语法;跃跃欲说,出口成章;自我领悟,无典自通;文化融通,渐入佳境

  该书缘于许多人(包括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学英语学出了心理暗疾,学了多年仍羞于张口,能不自卑吗?所以有李阳“疯狂英语”,以疯狂打破自卑,以毒攻毒,恢复健康。本书为治疗“英语学习自卑综台症”的又一药方。五步骤的方法说出来其实很简单,无非主要是听原声带、看原声录像、多听多诵、只查英英词典等精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国青年报》2001年5月2日

 

  该书强调不能像对待某类技术知识一样“学习”英文,而提倡“练习、模仿”英文。即外语不是“学习”(Study)的对象而是“摹仿”(Learn)的对象。要像刚出生的小孩,试着去摹仿,让听说外语成为一种习惯。具体来讲,学习外语不必先背单词、记音标、学语法,只要竖起耳朵听,张开嘴巴讲,用学母语的方式来学习外语,坚持操练,慢则一年,最快六个月就能出口成章、随心所欲地用英语去思维和表达。因此,该书介绍的是一种学习外语的创新方法,它适用于所有学习外语的人。

                 ——《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4月10日

 

  《千万别学英语》这本书可不是要给你一点阿Q式的虚假安慰。他是要将对学英语已经绝望的你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其真意是,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不是靠机械的学习(Study),而是靠一种习惯的积累和熏染。学习英语的最佳方法,那就是“语言以练(Learn)为本,千万别学(Study)英语”。

                  ——《中华读书报》2001年1月17日

 

  《千万别学英语》和前两年风靡大江南北的“李阳疯狂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反对“聋哑英语”,在建立语言的真实性上做努力的,不同之处是郑赞容不“疯狂”。书中的语气和章节的安排显得彬彬有礼和有教养,像孩子学习母语一般柔和。

                  ——上海《文汇报》2001年8月25日

 

  在中国人学英语热情日益高涨的时候,“千万别学英语”似乎太不合时宜。不过千万别误会,作者的本意是要读者别死记硬背地“学”(分析、研读),而要有计划地“练”(模仿、练习)英语,即“Not Study, But Learn”,

                 ——上海《新闻晚报》2001年9月9日

 

  《千万别学英语》的中文译名并不是哗众取宠的结果,而是旨在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该书强调不能像对待某类技术知识一样“学习”英语,而提倡“练习、摹仿”英语。

  该书体例上比较新颖,像一本小说,有生动、有趣的情节。书里一男一女两位主人公,以男士如何指导女士学习英语,通过考试为线索,介绍了快速高效学习英语的“五大决窍”。

                  ——《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13日

 

  书里没有让人头晕目眩的英语例文,浅显叙述的只是简单易行的方法。在聊天似的交流中,让你不知不觉地接受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看惯了许多人自己写的英语学习书。《千万别学英语》像一阵清风,带给你一丝凉爽的感觉。

                  ——《中国教育报》2001年5月17日

 

  如今,全世界的人们都承受着来自英语的压力。尽管有人不惜为英语而“疯狂”,但对更多的人来说,提起英语辅导书,就觉得书名《千万别学英语》颇有“王朔式”的调侃味。译者真不愧是北京大学的访问学者,连她都知道,一本书要在中国市场走红,有时必须“一点正经没有”。其实,该书十分正经地讲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语言不需要“攻读”(Study),需要的是“熟练”(Learn)。仔细想来,有什么事情不是这样?

                   ——《广州日报》2001年4月29日

 

  一本韩国人写的英语学习书,何以在整个东亚成为畅销书?与其说是方法打动人,不如说是他的观念打动人。“英语不是靠学习(Study)而来的、而是靠熟习(learn)。”作者说的有道理吗?你看了书就知道了。

                   ——《北京晚报》2001年5月17日

 

--------------------------------------------------------------------------

 

奇书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千万别学英语》读者来信选摘

 

  为了把英语学好,我下了不少工夫。但除了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之外,口语和听力一直是悬而未决的“老大难”问题。直到不久前,一位韩国朋友送给我《千万别学英语》后,这个问题才迎刃而解。她让我既节省了时间,又让我真正领悟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所以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为学好英语而“苦苦挣扎”的你,我相信她能够帮助你砸烂“聋哑英语”的枷锁,彻底把你从痛苦中拯救出来。

                ——北京大学韩国语专业三年级 黄亮新

 

  本人从事英语教学已经35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感英语教学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弊病,如:教师上课满堂灌,乐于讲解语法规则,学生课后则死背语法条文,满足于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大部分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聋哑症”。现在是否应该正视问题所在,着手加以解决呢?事实上,在过去并不是没有洞察到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但由于种种原因,英语教学始终摆脱不了传统的模式,尤其是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为基础,以分析为重点,以理解为目的。

  《千万别学英语》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真正抓住英语学习的规律,强调对于绝大部分的学员来说,英语是工具,必须在使用的过程中达到熟练和完善,而不是研究的对象,不必强调对它进行细心的分析和琢磨。更难得的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切身经验和体会,提出了具体在使用的过程中如何分阶段达到熟练和完善的措施和方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陈明初 教授

 

  《千万别学英语》的作者在总结自己快速成功学好英语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作用。有些提法科学,有些提法给学习者以鼓励,有些提法则还作者之美好愿望,本书若能绘出具体的试验数字和明确的统计方法相信不仅仅是在坊间,在语言学界乃至认知科学定会为之震动。

  作者有点像在模仿早期英国Essential English的教科书的写作手法,以小说形式勾画出主人公K一步一步地进入英语学习的最佳境地。书中无论是对话情景,还是个人陈述,可以说贴近生活,举例充分,生动有趣,鼓励好学。若您再注意到此书的翻译出自韩国的另一位女文学博士之手时,您或许会对韩国人学习外语的能力大加赞赏,因而会对其方法要领深信不疑,由此便又挑战自我:韩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能做不到吗?

           ——第一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 张权 教授、博士

 

  我是一名外语学院的进修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千万别学英语》,看完后有如梦初醒的感觉。我就像书中的K一样,曾怀疑过,再加上自己固有的观念,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碰了不少壁……但失败的经历使我更相信这本书……让人高兴的是,书中所说的现象都——在我身上出现……我有信心把其余的阶段练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南区 戴晶华

 

  我仔细地看了好几遍《千万别学英语》,完全被作者说服了。我想人们只会选择先进的(观念),而不会坚持落后的(观念)。我在假期中按照书上的方法用心听录音,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我很有信心因为我的听力已大大进步了。……感谢你们传播了先进(观念)。

          ——江苏省淮安市淮阳区淮州中学高二(5)班 汤少卿

 

  在短短的5天内,我已将《千万别学英语》拜读了3遍,并已经开始按照书中介绍的全新方法学英语了。……如果我选择了这种全新的方法,我就得放弃现在的英语课《千万别学英语》己指明),那学校严格的期末考试能保证通过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建学院水资(1)班 唐肖岗

 

  我是一名初二学生,虽然英语作业一向是CDPY和我同桌的那个英语鬼才的,但一到考试,我还是要背那些硬邦邦的英语句子和课文。这样会影响我用《千万别学英语》的方法学习英语吗?……我现在的英语水平只有50—60分(羞愧),像这种水平使用与书同步配套的听力与听写教材之《初学版》可以吗?

                  ——武汉市汉口香港路252号 夏梦雪

 

  《千万别学英语》中说,听的阶段只管听,不要看相关的书,可是上课时总得看教材,那么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吗?……书上要求在进入第四阶段后,看原声影带要戴上耳机听对白,是否可以不戴?……书中介绍的方法似乎更适合考TOEFL和大学考级的人,那么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是否需要找些更贴近高考的资料来练习呢?

          ——广东省陆丰市潭西镇法留学校高三(1)班 林璐萌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每天都要上英语课,而且英语老师的口语是“中国式”发音,上英语课就是学习语法,这样会不会影响练习效果?……书上说在第2、三阶段的练习最少也得2小时。但有时查2个小时英英词典会一个单词也查不出来,现在我的功课很紧,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山东省寿光市金光街165号金融小区1号楼张丛

 

  我是英语专业大四的学生,把《千万别学英语》认真拜读了四五遍,现在想就我在英语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教郑博土。

  练习6天,休息l天,这一天要与英语完全隔绝,是不是指连一个单词也不能看,一句英语也不能听,不能说,大脑中也不能想英语?如果做不到,练习会不会前功尽弃?

  传统方法能否与《千万别学英语》中全新的方法并存,即一边用全新方法学习,一边查字典、背单词、记语法,跟读其他的磁带?另外,在学校的英语课上,老师都是用传统方法授课,这样会影响我用《千万别学英语》方法练习英语的效果吗?

                    ——西安翻译学院9884班 阎斌

 

 

 

 

 

 

 

 

 

《千万别学英语》中所说的“诀窍”绝对不是可以使英语学习一蹴而就的秘诀,而只是以正确的途径习得包括英语在内的所有外国语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的一种。被当作一个“学习(Study)科目”来看待的英语只有再被还原到“话语”的层面来认识,才能真正通过“听”和“读”来快速有效地掌握它,《千万别学英语》就是基于这么一种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具体化的实践方法。

 

然而,使用这种方法的很多人仍然没有能够从传统的钻研语法、死记单词、背诵句子的错误方式中摆脱出来。从《千万别学英语》读者们的提问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仍然把英语看作一个必须“学习”的对象的固有观念根深蒂固。无论哪个国家的语言对于那个国家的人来说都是母语,所以即使没有语法、词汇方面的基础知识也照样可以熟练习得自己的母语,英语也不例外。如果说像在我国以及日本那样,英语是一种只能通过披荆斩棘的奋斗才能掌握的语言的话,从逻辑上来说,在美国或英国出生的孩子也同样得克服这样的困难才能习得英语。

 

对于成年人习得外国语难于上青天这种观点,我难以苟同。我就是在以我自己的方式习得德语的过程中对此有所感悟的,在美国留学的人中,虽然在近而立之年才去美国,却能操一口娴熟英语的人也并不难找。

 

通过《千万别学英语》的方式可以掌握好英语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只是,究竟能否尽快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完全摆脱出来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我真想质问—下那些英语专家、语言学者、以及那些以各种各样的语言学理论和术语为武器对《千万别学英语》说三道四的人们,到底那些知识对于习得英语来说有多少帮助?

 

是否达到母语水准的论调也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我们试图熟练习得英语的理由在于,我们只是想在书籍、因特网以及会面场所等能够用英语进行充分、完整、流畅而愉快的交流与沟通。

 

郑赞容

2000年6月

 

--------------------------------------------------------------------------

 

 

 

译者序

 

不知不觉来中国已经11个月了。虽然到中国以后我经历过许多事情,但今年4月份我将韩国教授郑赞容博士的《千万别学英语》一书在地大物博的文明古国中国翻译出版,无论如何都是最令我高兴的。首先,我要向对《千万别学英语》中文版怀有莫大的关心并曾直接打电话给我的几位读者表示我的谢意。伴随着今天中国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喜讯,我希望此书在将来能够成为切实感受到英语之必要性的中国人的好朋友。特别是在面临新奥运之际,对直接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出租车司机们、导游们、星级宾馆服务员们熟习英语的必要性再三强调也不为过。

 

今年2月初,趁在台湾逗留之机,我有幸参加了第9届台北国际书展。通过几位出版界人士的介绍,为了《千万别学英语》繁体字版的成功推出,我与台湾几家较有名气的出版社取得了联系,并最终选定了在台湾颇受好评的远流出版社。继大陆之后,《千万别学英语》也受到了台湾多家出版社的真心赏识,作为译者的我也得到了他们友善而热情的招待。按照计划,《干万别学英语》将于9月份在台湾出版发行。

 

继《千万别学英语》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之后,其姊妹篇《你还在学英语吗?》也即将与中国读者见面。虽然通过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我有过不少的翻译经历,但在翻译这两卷书的过程中,我还是再次切实体验到了翻译工作的艰辛。特别是为了那些微妙的语感差异,我不知熬过多少夜,也不知作过多少次修正。虽然周围很多人都劝我,翻译其实就是第二次创造,大体上把内容传达出来就行了,但实际上我却以近乎过分的程度,为了能把每一个韩文字本来的意蕴如实地体现出来,对原稿进行了达10余次之多的修正。因为我觉得:首先,作者的想法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尊重;其次,如果以对英语学习的传统思考方式去读这本书,搞不好的话,《千万别学英语》的五个练习阶段很可能就会被理解为完全不同的方向。起初,无法理解我不断修改译稿的出版社也一度向我提出过不成其为抗议的抗议。但我觉得,微妙的语感差异也会导致对内容理解的巨大误差,所以我没有轻言放弃。最终,在我再三的呼吁下,他们也理解我的诚意,表示一定会对译者的意见给以最大程度上的尊重。虽然在阅读中文版《千万别学英语》时,读者们对于措辞并不会太在意,而只是大体上把握一下内容就算了,但我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尽我最大的努力。

 

由于在翻译《干万别学英语》时经历了太多的迂回曲折,所以当《你还在学英语吗?》的翻译摆到议事日程上来的时候,我—度为之苦恼万分。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既有效率又完美地翻译出一本能对中国读者的理解有所帮助的畅销书来呢?当我以《千万别学英语》的翻译经验为基础制定出新的计划,并按此顺利地将《你还在学英语吗?》的翻译工作进行到收尾阶段的时候,才恰如卸掉了肩上沉重的担子一般,心情变得无比轻松。在韩国,《千万别学英语》面世以后,亲身实践这一方法的众多读者通过因特网向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其姊妹篇《你还在学英语吗?》就是以作者回答读者们提问的形式来写成的。

 

《千万别学英语》已经出版发行2年了,但在韩国《千万别学英语》仍然热力四射。在《千万别学英语》的主页上读者们的提问依然呈火爆态势。《千万别学英语》近期又在日本市场掀起了一股热潮,在即将到来的下半年中国大陆及台湾市场也有望火爆升温。

 

由此可以推定,《千万别学英语》与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但《千万别学英语》的方法也绝不是什么“秘诀”。诚如作者所言,它只是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将母语学习方法加以灵活运用而已。但惟有这个新方法才是使英语摘掉“外语”的帽子而成为“第二母语”的惟一途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有值得忧虑之处的话,那就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偏见,使用这个新方法的读者们常常过于容易地就放弃了这个新方法而走向传统英语学习方法的老路去。

 

我来到中国之后,由于非常偶然的机缘才得以翻译出版《千万别学英语》这本书,而这也切切实实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计划。本来只打算在中国呆一年的,现在看来未来3年之内我恐怕还要继续在中国呆下去了。由于《千万别学英语》方法并不仅局限在英语方面,对于其他外语也完全适用,我打算开发—种“汉语学习法”。我希望能通过“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开发出学习汉语的独特方法,从而引发汉语学习的革命,进一步而言,则志在傲立于教育界革命之潮头。《千万别学英语》就这样出乎意料地将我的人生引向了完全不同的航向。

 

对于我翻译出版《千万别学英语》中文版一事,最感欣慰的还是我的妈妈。对于尚未开口提及我那些吃苦受累的日子就已泪珠晶莹的妈妈,在我拿到《千万别学英语》中文版之后因高兴和自豪而热泪盈眶,我希望能通过这篇译序来对她无私的爱再次表示女儿最最真诚的感谢。

 

如果说有生至今日最令我遗憾的事,自然莫过于对因胃癌而逝去的父亲我没有尽到为人女儿应尽的孝道了。在翻译《你还在学英语吗?》的过程中,由于对父亲的无尽思念和令人心碎的回忆,我常常心痛不已。我将把此遗憾之情系于此书,以告慰至亲的在天之灵。

 

通过《千万别学英语》,我体味到了自己与中国读者的缘分之可贵,我将积极参加郑赞容博士与读者的会面。北京申奥成功,作为一名中文学者的我自然另有一番感受,对于前途无量的中国更充满了期待。

 

在此,我还要对在《千万别学英语》的翻译过程中,曾经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我大量帮助的北京大学的李安钢先生致以诚挚的感谢。除了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之外,我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但我希望能与曾给予我无私支持的人们——从我的家族到北京大学的司机和服务员等,共享今天的荣耀。

 

李贞娇

2001年7月13日

于北京大学勺园

 

--------------------------------------------------------------------------

 

前言

 

我之所以写《千万别学英语》,是因为下属职员们经常问我“怎样才能学好外语”。要解答这个问题,我就需要说明《千万别学英语》中介绍的5个阶段。但是如果从头到尾说明一遍的话,将耗费大约15分钟的时间。虽然刚开始时还能尽心尽力地去讲解,但由于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总需要重复同样的话,渐渐地就使人感到很乏味了。

 

“如果把这些内容编写成书会怎样呢?也许不能像市面上常见的那些英语书籍一样畅销,但让出版社把出版后滞销的图书折算成稿费给我,我再免费发给职员的话……”

 

这就是《千万别学英语》面世的真正动机。

 

世上的事就是这样,《千万别学英语》将我的人生引向了完全意想不到的航向……第一版上市后一周内全部卖空、出版社社长打电话跟我说“您惹大祸了”。其实,这并不只是“大祸”、而是“特大祸”。

 

原来一天不到10封的读者电子邮件,骤然间急剧增加。书刚刚上市时,我曾打算“对所有的读者来信一—认真地回复”,但后来觉得这是不现实的。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未回复的电子邮件已经堆积了2,800多封,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最早答复的电子邮件是2000年1月29日的。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即使回信我也不会得到读者的感激之辞,反而肯定会受到“现在才回信有什么用?”之类的责怪。那么,先回最近收到的读者来信又如何?但这一方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呀。

 

实际上写这本《你还在学英语吗?》的动机与《千万别学英语》完全相同。由于无法一一解答《千万别学英语》读者朋友们的提问,所以才决定出这本书。无论如何,还会继续有人来买《千万别学英语》,他们也会像以前给我发邮件的那些人一样陷入困感之中,并且还会给我发邮件试图解决他们的疑问,所以这也许是惟—的选择。在《千万别学英语》主页的“读者广场”备有FAQ,但读者关于“第二册什么时候出版”的询问仍然纷至沓来,在这种情况下,我除了再一次站出来满足读者们的渴望之外也别无选择了。

 

事实上,在《千万别学英语》中就能找到足以回答读者们在电子邮件中提出来的大部分问题的答案。这是我惊诧于惊人的电子邮件数量后,再次阅读《千万别学英语》而得出的结论。此时此刻我本人还是认为《千万别学英语》可以很好地解答那些疑问。但是。后来听到—个读者的意见,才多少知道了读者真正的苦恼是什么,也进一步理解了所谓“小伙子不知寡妇苦”的深刻含义。

 

读者们情形各异:已经十多年没接触英语的中年家长和家庭主妇,在单位备受英语“压迫”的二三十岁的男女职员、陷入语法解析、单词背诵、韩式英语的汪洋大海中不能自拔的初、高中生……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郁闷得要发疯。

 

一开始电子邮件的主题都是极为普通的“您好”、“我有—个问题”、“谢谢!”之类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就逐渐变成“请您一定要帮帮我!”、“救救我!我快要死掉了!”、“Urgent!Format Your Hard Disk!”等恳求或威胁性的话了,但打开看时,我才知道实际上情况并没严重到生命垂危的程度。可不管怎样说,这使我了解到,在这个世上切实感受到英语必要性的人是不分男女老少的。包括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去年夏天《千万别学英语》出版发行时,正值新世纪的前夕,互联网世界灿烂的未来正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英语正是畅游这一信息海洋的必备工具,再加上日本的“英语通用化论”,使英语学习掀起了—阵旋风。我的E-mail信箱里小学生家长的来信也渐渐多起来。他们都希望我能为了英语的早日普及而负起英语“宣传大使”的责任。

 

我仔细分析了—下读者推荐给我的各种英语学习资料和教材。虽然书名比较新颖,但内容大都相对陈旧、甚至有些书让人怀疑作者似乎只是为了炫耀自己,对任何问题都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它们只是在无聊而又毫无根据地解释着“怎样以背诵单词、掌握语法为主的传统方式学好英语”这个问题,所以对我来说,把这类书从头到尾读下来简直就是一种痛苦。《千万别学英语))成为畅销书以后不久就出现了以类似书名编造的假冒伪劣书。

 

有趣的是那些英语能手们的反应:有不遗余力支持的,有部分认同的,有全盘否定的,有的批判甚至达到了侮辱人格的程度。但我却对其中“学英语最根本的还是阅读和写作”的主张尤其难以接受。认为我们韩国人的口腔结构不适合说英语,所以韩国人的英语无论如何也达不到母语程度的论断,更是叫人哭笑不得。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在美国出生或小时候移居美国、以英语为母语的韩裔美国人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现象就无法解释了,总不会是在越过太平洋飞往美国的途中,他们的口腔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吧。

 

我在《千方别学英语》中提及的“第二母语”指的是“虽然不像第—母语那样流畅,但与相应国家的任何阶层都能沟通,并且在看原声电视、原版书籍等日常文化生活上没有任何障碍”的外语水平。

 

通常所说的第一外语,指的是通过现在在韩国通行的、以语法解析、单词背诵为主、将翻译称为“精读”的一种本末倒置的外语学习方法所掌握的外国语言。听力根本入不了门,会话自然无从谈起。虽然也通过背诵各种场景下的标淮对话进行了会话练习,但却收效甚微。因为如果对方提问的方式稍有不同,下苦工夫背的那些内容便派不了用场了。另外。虽然这种方式也有阅读练习,但那也仅仅是将其翻译成韩国语而已,而并非真正的阅读。计较语法,并选择英韩词典中自己觉得合适的释义来进行阅读,十之八九都会陷入误译的陷阱。同时,这种阅读所花的时间之长也是毋庸置疑的。

 

归根结底,利用传统方法学习外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

 

当然,也有靠传统的方法学好英语的人。他们都说“为了维持现在的水平,需要不断地学习,免得忘了。”但在此他们忽略的问题是,语言并不是针对背诵以后来说的。难道我们的母语也是背出来的吗?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读者E-mail,而且都尽量保持了其原文含义,只是在很小的程度内做了改动。这样做既是为了保护别人的隐私,同时也考虑到要与本书的结构相符。虽然我也致力于尽可能对所有种类的问题都给予最完美的答复,但自己却不认为能有100%的完美。今后肯定还会有读者继续给我发电子邮件,我也还会像过去那样认真地予以解答,只是希望别像现在这样铺天盖地涌来达到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就可以了。

 

 

★K回来了

 

K回来了。

 

我在外面洽谈了一天的业务,回来休息一会儿的时候,电话铃响了。我将听筒放在耳边,异常兴奋地听到了一个久违了但非常熟悉的声音。

 

“您好、次长先生!是我啊,K。”

 

我们在江南区的一个西餐馆里再次见面了。她仍然保持着曾经令许多小伙子神魂颠倒的魅力和气质,只是眼光有些不同了。

 

“嗯、你的眼睛看起来有些人生的深度了。”

 

“是显得很成熟的意思吗?”

 

“对,你的眼光好像在说,现在我也知道人生是什么,男人又是什么了。”

 

“您还是那样啊。我说的是在瞬间就能将话题转向性的方面的能力,呵呵呵。再次见到您真的很高兴。”

 

“唔,你去哪儿了,怎么直到现在才又出现?在这期间K可是变得非常有名了。”

 

“哪儿的话。在这世界上难道就一两个叫K的吗?听说博士您才是真的出名了。我刚才抓着电话筒很是迟疑了—会儿,甚至觉得—个崇拜者给顶级明星打电话也就是这样的心情吧。我,1998年末去了美国,您知道吧?去之前没能跟您联系我非常抱歉。现在正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这次回来是正值春天放假。也顺便找点资料。”

 

“什么专业?”

 

“人类学。本来是想学英美文学的,但去一看那可不是一般的难。除了要熟知美国文化和历史,对作为根源的英国方面也要有所涉猎才能学好英美文学。所以,就因为这个我觉得还不如学人类学呢。我本来就对‘人’很有兴趣的。在美国接触到了多个种族的人,更加深了我对此的关心。在以前看起来迥然不同的西洋人,现在觉得也是一样的人,相似之处很多。但此外,我也思考过在哪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等等。”

 

“嗯。到目前。在很多方面咱们好像都可以很好地沟通。对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各种各色的人类,我要说的话也是很多的……。”

 

“请您一定要帮我一把。凭借您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感受能力,关于他们和我们的哲学、文化、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学问,还请您多多给我指教。”

 

“当然,空口无凭这个说法你还没有忘记吧?”

 

“Of course!”

 

“那好、你先帮我一个忙吧。时间上如何?有空吗?”

 

“就是没有也要挤出来啊,因为是师傅您的拜托嘛……”

 

“0K,那能不能从明天就立刻开始?”

 

“当然可以。不过做什么呢?是不是……”

 

“对,关于《千万别学英语》的。”

 

“《千万别学英语》?啊哈,《千万别学英语》?”

 

“你反应还真是快呀。我现在已经收到了大约3,000封E-Mail,开始的时候还坚持回信,后来却不得不放弃了。取而代之,我决定出第2本书。我觉得与其同样的回复数百封,还不如干脆写一本书,这样对我对读者都更加经济和有效率。对那些E—Mail进行分类就是K你要做的事了。”

 

“然而,都是些什么问题啊,有那么多?我枉美国看到了博士您的书,写得挺详细的嘛……”

 

“你知道‘寡妇的悲伤、光棍儿知道’这种说法吧?”

 

“是的。”

 

“然而提问题的读者和我之间并非那样的关系啊,所以《千万别学英语》也没法解决所有人的困难,不是吗?”

 

“那我和博士您就是寡妇和光棍啦,呵呵呵!”

 

“也可以这样看吧。”

 

“在看博士您的书的时候,觉得写得实在是太详细了。牢记诀窍之类的提法,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新奇的。”

 

“你看一下读者们的来信吧。那你就会觉得,到那种程度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

 

“嗯,我已经满怀期待了。我是说,我想看看我的《千万别学英语》后辈们在信中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

 

★英语这个怪物

 

> 您好!

> 偶然地在逛书店时买了郑博士您的书。我已经是一个36岁的“老人”了,虽然出身于所谓的名牌大学,而且身为大企业中的课长,但还是属于一提到英语就发抖的人中的一员,连见个外国人也十分害怕。曾经有家外资企业愿以优厚的待遇相聘,但我还是无奈地拒绝了。对于英语我也并非没有下什么工夫,辅导班也上过,公司提供的培训也参加过,但就是毫无起色,TOEIC成绩也只有560分。

> 读了博士您的书,我心中又燃起了最后的希望,决定背水一战。虽然也知道您一定收到很多这样的E—mail,但为了挽救一个“老人”的生命,如能略施恩惠,我一定会受益匪浅的。期望在K小姐身上发生的令人惊叹的奇迹也能降临到我的头上。虽然我无法掩饰由于人到中年而对必须承受之艰辛的焦虑之情,但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先生您的谆谆教诲而能有所成就。

 

这是刚开始在出版社为我准备的个人研究室里办公的那天,K首先转交给我的—封信。即使不是因为K“心里难过”的感慨,这封信的内容也好像不是可以轻轻带过的。出身名牌大学,供职于大企业,这也属于我们社会所谓的上流了。如果那样的人也提到英语就发抖,而且还因此拒绝了外资企业的高薪聘请的话,这就不是—个普通的问题了。他和英语打交道至少也有20余年之久了,在如此漫长的期间内习得的英语水准,竟让现在36岁的他除了写出如此凄凉的文章之外无可奈何。如此看来,这绝非凭—个叫郑赞容的人由于无法忍受周边人的频繁提问而随意书就的一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人绝非只有一两个。虽然把信写得如此恳切的只有他—人,但能试的方法都试过仍不得不放弃,却又被博士您再次召唤起心中希望之人,却是数不胜数。”

 

“我也没想到会到那种程度。信中内容岂不是和我们公司的状况极为类似?”

 

“是的,的确如此。回想一下我在公司上班的时候,英语说得好的职员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好像除了从外国留学归来的人以外,就一个也没有了。”

 

“嗯,我曾经对此熟视无睹。公司好像也使尽浑身解数去积极地促使和帮助职员们提高英语水平,但还不是毫无效果。这好似策马之时只有胡萝卜(晋升的机会),却没有使鞭子(实力的提高)也发挥其功能一样。”

 

“鞭子指的是什么呢?”

 

“我晋升次长的时候,据说必须TOEIC成绩在3级以上,也就是630分以上吧,不过关的话就没有资格晋级,但真到了考试那天一看、大家好像都在看着什么东西,据说是猜测的试题。然而,—看考试题目,竟几乎和考的题目一模一样。所以,那天我就成了在考场里坐的时间最长的人了。”

 

“您没有得到猜测的题目吗?”

 

“嗯,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是没拿到。”

 

“肯定是题目泄漏了。不知道是出于上级的授意呢,还是下级打听出来的?”

 

“这个嘛,据我看来是上下串通的。如果几乎所有人都不能获得晋级资格的话,上级要被追究责任,下级也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啊。”

 

“好像的确如此。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心里有点苦涩的味道。”

 

“无论如何,就像这个寄信之人一样,虽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却毫无进展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正是这次‘《千万别学英语》旋风’的归结点吧。”

 

“《千万别学英语》旋风?”

 

“嗯,我本来觉得也就只有第一次印的书能全部卖完,从第二次开始就会有库存积压的,于是我就把这个带去向咨询外语学习方法的人们人手一份分发了。然而接下来却出现了数十万本出售一空,媒体也争相报道的状况,这也算是‘旋风’了吧。”

 

“那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那边就没什么反应吗?”

 

“正式的反应还没有,但是学生们正处在骚动状态。看看这叠信吧。”

 

--------------------------------------------------------------------------

 

★现实和疑心

 

> 我是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不久前在与作者您的对话中,我曾向您请教如果把高中的课程和先生您的方法并行的话会如何。您说那样的话会有问题,让我从寒假开始就进行第二阶段。然而寒假期间我们又补课。我想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什么问题呢?

 

> 我是一名正在上TOEIC辅导班的大学生。按照先生您的方法,在进行第一阶段的过程中是不应该查英韩词典的,但事实上这很困难。在英语辅导班的课上要以传统的方式学习英语,这也不行吧?绝对不能以其他方式学习英语,对吗?

 

> 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曾经疑心它与其他的英语学习方法能有什么不同,但看着看着觉得它确实与到目前为止的所有英语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觉得它也许多少可以舒解一下我迄今为止因英语而遭受的苦难生活吧,因而我又看到了一线希望。然而真的读完这本书后现在又开始怀疑,真的有这么容易吗?但既然其他的方法都失败了,这次为了必须的成功,我会尽最大努力的。

 

“还真不是闹着玩的。这样的话,那咱们岂不成了‘不知寡妇苦的毛头小伙子’了?”

 

“是的,通过半强制性的补课连假期也给剥夺了的学校,不能不用英韩词典的辅导班,以及英语学习不得不完全寄托于这两种机构的现实,不知道给咱们国家的人们带来了多少痛楚,我因为曾经对此熟视无睹,所以近来很是苦恼。每天都要看新来的五六十封E—Mail的内容而带来的心灵上的苦恼,不得不缩减睡眠时间,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回信而招来的肉体上的痛苦……”

 

“哎呀,是不是因为您回信过于专注了才会那样啊?”

 

“现在不是,刚开始的时候自然是如此了。生平以来首次收到书迷的来信,所以很兴奋。然而,数量越来越多,巳无法一一认真作答了。读完以后立刻只写解答也要平均花费5分钟的时间,所以一天即使只处理30封也要花费两个半小时啊。”

 

“那么您对所有来信都答复吗?”

 

“不,而且有没有必要一定要答复也值得怀疑。按先后顾序来看,现在应该针对1月末到达的E—mail进行答复了,但对于已过去几乎两个月的今天来说,这个答复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效用了。”

 

“对,把这本书尽快出版才是惟一最好的解决方案。”

 

“K也这样认为吗?”

 

“是呀。不过,您怎么问得那么奇怪啊?您不这样想吗?”

 

“不是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只是有些奇怪的人不这样认为而巳。”

 

“奇怪的人?怎么了?”

 

“说是我没有回信,是不是想出第2卷,好再赚一笔啊?”

 

“哎呀!还有这事……”

 

“真的,你看一下这封信吧。”

 

因为您的书有多少韩国国民不知所措您知道吗?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为什么给您写了信您却不回呢?如果说是因为先生您太忙的话,那您是不是太自私了呢?作者难道不是应该为读者负责的吗?过了1个月您还没有回信,我感到非常失望,您是为了再出第2卷吧?

 

“天啊,这个人做的也太过分了!真想找到他揍他一顿!”

 

“我刚开始接到这种信的时候,气得连觉都睡不好。”

 

“在我看来,这是家教问题,这是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求必应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的典型劣行。”

 

“也不是只有孩子们才那样,只追求自己利益的人在大人当中也不在少数。”

 

“然而这还算不了什么,下面这位更过分。”

 

看了您的书,好像是说咱们国家的人们都接受了错误的教育,国粹主义者太多,而我也正是其中的一个。照您的话来说,是不是只有大家都去美国或英国生活一段时间再回来才能精神正常呢?那么,为什么作者您却在韩国生活,而且在一家被称为“贱民资本主义走狗的财阀”的附属公司工作来养家糊口呢?

 

“这个人想说什么呀?逻辑也乱七八糟……”

 

“照他本人的话来说,是因为他是个国粹主义者才这样的,可能是要否定和摒弃到目前为止一直客现存在的众多事实、以及只因自己是韩国人就有理由感到自豪的情感等导致了瞬间的精神崩溃吧,或者只是因为等您回信等得不耐烦了,心中生气才那样的吧。”

 

“您真是宽宏大量啊,我现在都快气得不行了。”

 

“在主页上,大书店的读者书评栏中也有这样的文字出现。说什么不给回信不负责任的XXX,书的内容充满了欺骗性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有个人曾给我寄过好几封E—mail。收到他几篇洋洋洒洒的E—Mail之后。我就开始疑心‘这个人是不是那种根本考虑不到我收到大量E—mail、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呢’,结果终究他还是以那样的方式现出了原形。”

 

“……”

“别太上火,那时正值12月,所以有七八个工程(Project)都争先恐后地要我作年终整理,那时真的忙得连眼前的平信信封也没时间打开就搁置在—边哪,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我也一定要忠实于自己的本行。”

 

“您真是受苦了。”

 

“也不是,只是—段时间那样而已。毕竟还是对我心怀谢意的人更多。”

 

--------------------------------------------------------------------------

 

★如果与课堂学习并行的话

 

学校里出乱子了

 

我看了先生您的书,觉得确实如您所说,就付诸实践了,到现在为止已经1个多月了。由于特别困,而且还有其他科目要学,所以在这期间为了不至于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我受了很多苦,然而,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英语老师突然进行听力测验,我得了我们班的最高分。之后如何您知道吗?我们班的同学几乎都在听先生您的磁带呢,我说的可是在上英语课的时候啊。

 

“收到这样的信您感觉如何?”

 

“当然非常地幸福了。呀,这可能就是写书的意义所在吧、我觉得。”

 

“但好像这个班肯定要出问题的吧。”

 

“谁说不是呢,英语老师进这个班的话肯定会非常不开心。不久前一个英语老师这样对我说过,在他们那个学校里用这种方法度过英语时间的学生相当多。在刚得知这件事的那—,天,他抓住了其中的一个学生并责骂了他。但那个学生反驳道,‘老师您能听懂AFKN吗?还有,您的发音不也非常次吗?’”

 

“哎呀哎呀,那个老师肯定很受刺激吧?”

 

“唔,据说他当时实在啼笑皆非,也无言以对,在那儿愣了大半天呢。他还向我请教,问我到底怎么办才好。”

 

“那些英语老师实际上也是错误的英语教育方式的受害者……。那您给他什么建议了吗?”

 

“那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啊。所以我说让我先考虑考虑,但好像没有什么妙方似的。”

 

课堂学习怎么办?

 

我在仔细阅读了《干万别学英语》一书之后就买了磁带,开始第一阶段练习已经二周多了,休息了一下还真的多听清了很多单词呢。我现在正在读高中一年级,假期结束以后就升二年级了,原来的课堂英语学习还是要继续的,怎么办呢?如果要考试的话就要背诵惯用语,翻译课文,也要背单词……,书中所说的“前功尽弃”真的很可怕。我现在正在考虑,是不是可以课堂学习归课堂学习,听磁带归听磁带,就像妈妈听婴儿说话那样,不加翻译地一直听下去。这也不是我自己的什么秘诀,只是那样想的,到底有没有别的方法,还请您不吝赐教。

 

最难以解答的疑问之一就是这个“课堂学习怎么办?”。和《千万别学英语》的概念完全相反的课堂英语教学是一个无法用—句话提出有效对策的障壁、因为学校教育对于把英语作为“话”来接受有着强烈的抵制情绪,而学生个人对此却是无法抗拒的。而且,也没有其他方案,因为各种辅导班从概念上来看都和课堂英语大同小异,那么怎么办呢?

 

答案已经很清楚了。如果把课堂英语和《千万别学英语》诀窍并行的话、练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无论将英语单词多么准确地翻译成我们的语言,它本来的意味也会立即褪色不少,所以才会这样,因为语言是相互不同的文化的媒介体。还有,在英语中有而在我们的韩语中却没有的词汇也不计其数,而且,单词的意思只有在句子里面才会变得充实而准确。即使是只有惟一含义的单词根据句子整体的脉络,其语感也会有微妙的差异。

 

课堂英语最不好的一点就是最终都要归结到背诵上。英语单词要用韩语来记住,非常容易混淆的惯用语也要像数学公式那样死记硬背。只有这些吗?更糟糕的是连音标、重音位置以及“分词的独立结构”这样怪异的语法术语也要硬记到脑子里去。虽然那些东西对于英语的听说读写来说毫无作用这个事实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为众人所周知了,但课堂英语还是装聋作哑似的巍然不动。因而真正擅长“说英语”的孩子反而成绩平平的情况屡见不鲜,英语成绩优异的孩子却说不了一句实战英语的例子也如海滩上的沙粒一样多。当然,其中也有—些通过刻苦的努力而能稍微说两句的,但他们的英语大部分都好似晦涩喜剧的台词一般,好不容易绞尽脑汁拼凑出一个稍微复杂的句子,却再也想不起来怎样复述一遍。自己说的话却没法再次复述一遍,这种状况是课堂英语教学所能造就的最常见形态。

 

无论如何这种困难局面也是要克服的。所以我为不得已之计开始劝说他们在假期的时候采取一种“集中突击”的方式。如果有英语辅导课的话就别去上了。只有这样,在放假期间才能把第三阶段结束,即使在上课的时候把耳朵堵上,也能顺利通过学校的英语考试,并能将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程度上。

 

但如果在假期没能完成第三阶段的话、该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回到原点、重新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了,我脑袋发热苦思冥想数次之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样的。

 

英语教育大本营的革命

 

为了全面改善我国中小学错误的英语学习方式,必须实施如下阶段性的改革方案:

 

第一,在对英语教师们进行了《千万别学英语》基本概念的熟知训练后,争取将他们送往美国作至少6个月的研修。

 

第二,在此期间学生们以《千万别学英语》的理论为依据最少必须完成第3个阶段的练习。(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听懂6个月之后在发音上已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的老师们所说的话)

 

第三、老师和学生们在善意竞争的前提下进行首先完成《千万别学英语》第四、五阶段练习的竞争(如果老师们首先结束,则提高其薪水;学生们首先完成的话,可以在以高考为代表的各种英语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作为回报。)

 

第四、如果上述建议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反对等各种缘由无法实行,就由学生们自发组织“真正学英语的学生会”来推动舆论。

 

最终还是要在英语教育的大本营引发革命,这一切才是可能的。虽然我国国民过于容易患上心理冷淡症,也因而没有一次执拗地解决过什么,但英语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

 

为了能够很好地实践《千万别学英语》的理论,放弃学校的传统英语教学方法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原则上说是这样的,哪伯是只有一个学期可以放弃学校英语成绩的人也那样去试试吧。尽最大努力在这段期间把第三阶段的练习要求完成,这样的话,从下学期开始就没有问题了,英语分数也就不再是值得忧虑的对象了。现在如果是高二或者初中生的话,一定要痛下决心放弃一个学期的英语内部测评成绩,然后争取在今年年底以前结束第五阶段的练习。

 

从明年开始就把本应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投资到其他科目上去,这样就能获得从整体上提高成绩的效果一一英语只要通过在休息的时候看看CNN、AFKN,或者去美国的报纸网站逛逛等就可以在不知不觉间享受到实力提高的快感。

 

即使现在是高三、如果只有英语还是个问题的话。就也那样做吧。反正已经是很糟糕的分数了,难道还怕因为致力于《千万别学英语》而导致分数下降吗?如果好好坚持6个月,从第2学期开始英语就会成为对总成绩贡献最大的“孝子”科目。如果其他的科目也成问题的学生们想通过英语一决胜负的话,也请这样做吧。在学生们之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成绩毫无起色,所以觉得还不如干脆放弃的情况以英语这一科居多。但是,我觉得能在短时间内决出胜负的科目也正是英语。

 

上述情况都不符合的学生就根据自已的判断来行事吧。反正自己的人生也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到底是不是采纳我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最终也需要自己作出决定。

 

另一个问题比较集中的群体就是那些从事英语翻译工作的人,从事海外业务的人还稍微好些,做英语兼职翻译的学生就非常不好过了。在这种情形下,原则上来说,终止业务,放弃打工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是迫于生计而不得不为之的话,那就只好认命了。然而,不管怎么样,试一下《千万别学英语》总比不试强一些。

 

那不就是让所有人都以这种方式去做吗?

 

“现在英语成绩很糟糕的学生按照《千万别学英语》的方式去做,其他科目都是高分而只有英语不行的人也那样做,所有科目都成绩平平的人也那样做,那么,那不是几乎让所有人都以这种方式去做吗?咦,我怎么觉得有些奇怪呢!”

 

“什么啊,真的!正如K所经历的那样,在短时间内将成绩提高几十到几百分,除了英语以外还能有什么呢?还有,要决定是否以这种方式去做而犹豫不决的人都是现在英语成绩不错的学生。学校的英语考试是英语和韩国语的‘拌饭’,所以如果按照《千万别学英语》的方式去做的话,在越过第三阶段之前,成绩会有略微下降的可能。”

 

“假如是博士您处在那种条件下,您会怎样做呢?”

 

“那当然是按照《千万别学英语》的方式坚持到底啦。”

 

“如果现在是高三呢?”

 

“那也这样做。因为按照传统方式来的话,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考试中,如果碰到完全不知道的单词和句子时就会不知所措。”

 

“那倒也是。然而,学生们是不可能那么容易做出决定的。父母、老师,也许还有朋友们都会阻止的。”

 

“那也没办法,人生总是要有点赌博的嘛。反正要想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话,完全相信自己才是根本。之所以到现在为止英语分数还没有长进,就是因为自己不适应传统方式的缘故。”

 

“不管干什么都是那样的啊。就算你指引给他再好的路,如果自己对生活缺乏信心的话,又能干成什么呢?”

 

“唔,现在听起来有一定哲学意味的深度了。K的生活中也是充满了酸甜苦辣吧?”

 

“那当然,难道会因为是我的生活就有所不同吗?不论在什么地方,人们的生活还不都是那样?别把话题引到别处去。”

 

“哈哈,OK。”

 

“不过,通过E-mail看来,由于其他种类的考试而头疼的人也不少啊……”

 

“嗯,要想解决那些人的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东西。然而,比起初、高中生来说,那还不算是很急迫的,因为毕竟对于他们来说,那些考试都是具有可选性的。”

 

与现实脱节的英语考试

 

“与初、高中生一样,承受着类似苦恼的人群就是那些准备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学转学考试、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其他考试的人,他们要考的英语考试是笔试。虽然没有听力和口语考试也可以算是一种幸运了,但以高难度的语法和陌生的词汇充斥的(即在现实中几乎不用的)、以句子为载体的填空和阅读理解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成了恐怖的对象,这也是一堵阻止梦想成真的高墙。虽然从语法角度认真分析那些晦涩句子的理由当然是为了准确地理解它们,但那到底有什么必要就不得而知了,无论怎么说,那比起托福(TOEFL)的语法题来都要难得多。克服这个难关的路有一条:首先解出题目,然后参照答案完成这个句子,再一遍遍朗读。在此时,出声朗读要比默读好得多。因为即使不背诵,只要口头上熟了,以后碰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只要读一下就能知道答案。如果背诵了,在碰到同样句子之前,反而很容易混淆。”

 

“啊哈,原来您是把第五阶段的练习用来作考试准备之用啊。博士您怎么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那种想法呢?我事先可是一点也没想到啊。”

 

“别拍马屁了。笔试嘛,主要就是阅读理解,而能将阅读理解完全解决的就是第五阶段,如果能经历一下在第五阶段效果中‘朗读之后自然理解’的现象,那也算是为笔试作准备了吧,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不管怎么说,我虽然听了你的说明后知道说‘啊哈’,但一开始还真的没有那种想法。谦虚过度也是失礼的,你知道吧?”

 

“知道了,OK。然而,把这个方法应用于初、高中生们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可以那样预习。那是2月末春假刚开始的那天吧,一个即将升入高一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弄到了我的电话号码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我已结束了第二阶段的练习,现在正准备进行第三阶段的练习,但由于学校英语我有点担心,如果我按照这个做下去,成绩却没有起色怎么办?’我是这样回答的,‘那么,在放假期间,哪怕只拿出一周的时间来,从英语教科书的第一课到最后一课,每课朗读20遍。那样的话会有新奇的事发生的。’”

 

“然后呢?”

 

“好像是3月1日吧,他来了一封这样内容的E-mail。‘真的有新奇的事发生了。不知道的单词很多,也没有查过词典,但就是能理解。这是不是您所说的‘新奇的事’?’”

 

“哎,我怎么有点担心了。这样下去的话,这个世界上K岂不是太多了!”

 

“哈哈,反正对于我来说是好事,不是吗?然而我觉得好像没有担心的必要吧。比起有可能成为K的人来说,成不了的人还是更多的。”

 

“为什么呢?”

 

“K不是也经历过吗?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了,而且,我国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也有很长的历史了。你看看这个吧。”

 

 

★可怕的三个幽灵

 

> 犹豫了好几次,最终还是给您发了这封E-mail。我按照先生的方法学习英语已经是第3天了。然而就这样只是听一盘磁带的话,语法和阅读怎么办呢?我以后还要参加就业考试,如果阅读和词汇不行的话,怎么会考好呢?

 

> 对于郑赞容先生外语必须通过“习惯成自然”的方式来习得这一诀窍,我100%地同意,我在过去准备TOEIC考试的时候也深感只有习惯化了才能称为真正的实力。然而由于在一段时间内对英语过于疏忽了,所以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先把语法和词汇准备得差不多了之后(语法和词汇各一本书、各一个月左右时间),即把语法和词汇真正消化之后(构筑起英语的基本框架,找回以前的感觉之后)再按照先生您的秘诀来进行呢?也就是说,我现在基础太差了。

 

“也可以这样做吧?和我曾经的想法实在是太相像了。”

 

“这也就是思维转变的困难所在吧。我们在20世纪末几乎每天都听到和用到的一句话就是‘转变思维模式!’,然而大部分情况下都只是说说而已。那不是只转变思维就能万事大吉的,还需要改变行为方式,有时甚至连工作单位都应该换掉,总之,就是冒险吧。”

 

“近来叱咤风云的风险投资家们就是在这一点上做得好吧?”

 

“是啊,这些人可以说具备某种动物的感觉。在俗语中我们不是常说‘巨富者乃天意使然’吗?”

 

“选择《千万别学英语》式的英语学习方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风险精神吧?”

 

“冷静地看来,似乎算不上。风险投资所面对的是一种无法排除不确定性的选择,而对《千万别学英语》概念的选择则是以传统方式的彻底失败为依据的。”

 

“对啊,而且,还有以我为代表的众多成功事例呢。”

 

“即使如此,那样的E-mail还是很多吧?”

 

“是的,在读的时候心里觉得有些郁闷。”

 

我收到的E-mail中占最大多数的都是问与上面内容类似的问题的。从“语法”,“词汇”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啊,摆脱出来啊,我这样在《千万别学英语》中介绍经验、讲解实例,也从理论上这样说服他们,但还是那样。个中缘由就在于现在大部分英语考试都是针对这三个方面的试题。

 

我们是什么语言学者吗?计较语源、背诵音标,到底能派上什么用场呢?我真想问问那些人,既然这些都是必要的,那“您都是一边讲着‘子音接变’、‘母音同化’(韩国语特有的语法术语)之类的概念,一边用我国语言交谈和读写吗?那么连音标都没有的我国语言到底是什么啊?”

 

还有,词汇即是文化。词汇应该是随着个人的文化经验逐渐积累,以及把非文化的经验逐渐以文化的方式来消化而自然而然地丰富起来的,那样的增长过程才正常,大家都知道没有必要像傻瓜那样去编制《韩国语词汇手册》。然而对于外国语为什么就非要编出词汇手册来呢?《Vocabulary 22000》又为什么非要背诵呢?

 

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因为要把它们全部转换成韩国语之后来记忆啊。你问为什么非要把它们全部换成韩国语呢?这个嘛,似乎应该问一下那些主张这样的人才对。在我看来好像是因为英语考试的题目全都是用韩语出的……

 

不管怎么说,以英语-韩国语的方式掌握的词汇能力除了用韩国语出题的英语考试之外,就毫无用武之地了。虽然也能够偶尔翻译一两篇用英文写成的杂文之类的文章,但如果句子稍长或者稍稍带点文学性的话,那一瞬间便会切身感受到英韩词典的不可或缺,这也就是英-韩词汇背诵的弊端所在吧。反之,如果把顺序调换一下,将韩国语翻译成英语,就又会引来一阵慌乱。如果只是简单的名词,那倒也不是问题,但如果是形容词、动词等,就不能自如地转换了。因此又拿来一本韩英词典,耗费半天的时间把一个韩语段落翻译成英文。如果至此境地的话,和数学、化学、物理等也真的没什么差别了。

 

为什么是语法、词汇和阅读呢?

 

我知道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关于为什么那么强调语法和词汇,那都是因为阅读这个幽灵。要想很好地阅读理解,就不能不重视这两项。果真如此吗?

 

先让我们看一下在阅读韩语文章时我们都会计较些什么吧。“在分析了主语、谓语之后,判断出这是什么句型,这个修饰那个,而那一个又起辅助修饰这个的作用。这个是这样的,那个是那样的,所以这个可以翻译成那个?”我们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而只是“它说的是什么,它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真正使这些凸显其重要性的是语文考试,所以说要立足于用国语来理解国语,英语难道不是也应该用英语来理解的吗?

 

然而,看一下英语阅读理解习题集的话,简直是另一个世界一般。它们并不是用英语去理解英语,而是把用韩国语来翻译英语叫做阅读,而且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而是必须单词对单词、几乎一对一地那样直译才行。那样来看的话,当然要注重每个单词的含义和作用了。但那样做究竟有何用途却不得而知,好像只是迎合一个目标,对各种机械说明书、软件使用方法的翻译。有人这样说,“那翻译一般专业书籍还不行吗?”哪里的话,那种书的翻译需要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反而更难。

 

1992年我曾在留学期间暂时回国,别人拜托我审阅一篇德国户外广告物管理细则的翻译稿。那个由德语专业研究生所做的翻译稿,用一句话来说,简直是与主旨相去千里。我想起了在拜托我的时候,朋友说的一句话,“分明是关于法律方面的,但他们做的这个怎么好像是随笔似的呢?又好像是难以理解的小品文……”

 

仔细想想吧,德语专业研究生可是能以高难度的语法、巨大的词汇量而自豪的人,但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理由很简单,在德韩词典中出现的词义解释之中没有真正词义吻合的。把词义解释中认为最合适的那个挑出来用,然后再继续进行下面的内容。这样的话只能制作出一篇晦涩难懂的随想录来。

 

总之,以非常非常无知的方式背诵单词、解析语法问题、而认为自己最终获得了极强的阅读(实际上是翻译)能力,那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事实上这恰恰正是最大的问题。简单来说,以那样的实力去看美国一天的报纸的话,将会花费你一生的时间。太夸张了吧?那么,把韩英词典打开,然后把我国报纸中的内容一一查找一遍看看,那样你就会对我所说的话有点相信了。

 

--------------------------------------------------------------------------

 

★磁带的水准

 

> 考虑到我的实力……

 

> 我是一个40岁的职员,英语水平可以说是初级吧(用TOEIC来衡量的话也就是300来分)。我看了先生您的书,然后买来磁带听了一下,大部分都听不清(80%左右)。幸运的是从明年1月开始我有3个月的自由时间,我打算在这期间内全面按照先生您的英语习得方法来试试。

 

> 我想问的是,考虑到我的实力,先生您制作的磁带是否适合于第一阶段时使用呢?如果不的话,不知道我已经听过的一盘重复3遍的会话磁带是不是也可以?

 

> 我是一个读了先生您的书后受到了全新冲击的读者。我听了4个月的托福听力课程,然而听力却没有什么长进,而且我也不是只听听课就只顾着玩了,每次都拿出至少2个小时来复习托福课堂上的内容的……。因为再怎么听课似乎也没有提高,所以我现在觉得英语学习一点意思都没有。在我正疑心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不是有问题的时候,我有幸拜读了先生您的书。但我想知道先生您的书所配磁带到底是什么水准,坦率地说,我的听力水平也就是50个题中可以答对20个左右吧,当然其中猜对所占的比重更大一些。阅读理解和语法也就是超过550分的水平。

 

> 先生的磁带适合我的水平吗?由于先生的书中说,如果水平低的话就要从更低阶段开始听,所以我想具体地知道到底从哪儿开始会更好一些。我正在听的托福磁带大约有40~50分钟的时间,我用这个练习也可以吧?

 

对自己英语实力的劣等感、过低评价,对此前所做努力的简单轻视,这就是我国传统英语教育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值得自信的能力。无论他们如何每天与英语“相依为命”,听AFKN时也依然如听天书一般;每遇到新出现的句子,没有词典就无法解决,他们对此心灰意冷。“我的水平还太低”,持这种态度的很多人,其水平就果真那么低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他们的语法和词汇已经达到了在英语日常生活用语上没有任何障碍的水准,这是确定无疑的。因为,美国人也好,英国人也好,他们在日常中使用的句子和词汇的水准也并不是那么高。一般来说,常用句式以短句居多,即使使用复句也是简单的。词汇又如何呢?充其量几百个单词就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了,在新闻中出现的词汇也大都在寒窗时代学习过。所以为了实践《千万别学英语》的诀窍所需的准备工作,实际上都已经完成了。

 

背诵为主、填鸭式教育的弊端

 

“当然,也有真的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初中一年级水平的人。对于语法、词汇几乎毫无所知,可以说除了 'I am a boy, you are a girl.' 之外就不会什么了的人也分明是大有人在的。然而,正如《千万别学英语》中提及的那样,这反而更好。这就像修正一幅快完成的画卷比修正一幅刚开始的画卷要容易得多一样。”

 

“真的去那儿生活以后,痛彻地觉得咱们国家的人在英语单词记忆、句子背诵上,实在是浪费了太多太多的时间!有些单词这辈子还不知道用不用得上一次呢!”

 

“连美国人都觉得一筹莫展的语法问题也要去讲究一番,我在准备大学入学考试时甚至连古典英语语法和古典德语语法也学过。”

 

“天啊,当初没有被迫从拉丁文学起就值得庆幸了!”

 

“事实上我们浪费的时间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料,不仅是英语,其他科目也是一样。现在想想,不知道有多少毫无用途的东西被塞到了头脑之中。死记硬背的东西,高难度的物理等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

 

“是的,确实如此。您知道我在留学期间觉得比起美国人来我最缺乏的是什么吗?逻辑力!我每到写论文提交的时候,就因为无论如何也没法展开逻辑而受尽了苦头。我头脑中塞满了的各种常识、知识等反而成了我写作的障碍。”

 

“那正是以背诵为主、填鸭式教育的弊端所在,真不知道明明是查一下百科大词典或者搜索一下因特网就能知道的东西,为什么还偏要去死记硬背。定下主题后进行讨论和研究的话,即使不刻意去背诵,不是一样可以铭记在脑中吗?那样习得的才是真知识,在我国也就是去头截尾后只背背答案了事吧?我们国家的人们不善于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那种教育方式所致。”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件事。1997年我们韩国总统选举时总统候选人不是展开了一场TV辩论吗?那时所有电视中看到的每个候选人都被规定了严格的辩论规则,看起来怪怪的。”

 

“原来K也这样觉得啊。我一边看一边想,那些要成为总统的人,连作为民主基本素养的辩论规则和礼节都无知到这种程度,于是害怕起什么乱子,在电视台中制定了那么不像话的辩论规则。每个候选人只限几分钟的辩论时间,在超过时间界限的瞬间,主持人就像刀切一般干脆利落地宣布现在由下一位来发表演说,看着这种严肃的表情,给人一种好像他正在给候选人传授辩论规则似的错觉。”

 

“在那时的辩论中出现的座谈小组也有一些看起来有问题,虽然好像选的都是善于辩论的人……”

 

“嗯,那可能另有原因吧,这个下次有机会再讨论吧,现在言归正传,已经过10点了。”

 

“好的。还有,我明天下午再来,我想去公司打声招呼。”

 

“是的,也不知道他们都在忙些什么……”

 

重要的是对耳朵的调整

 

总之,磁带的水准并不是那么重要。仔细想想,幼儿在学习母语的时候,并不是从周边听到的话中先挑初级阶段的,然后再挑中级水准的来听的。在《千万别学英语》中之所以说“适合自己水平的”、“从低级的阶段开始”等,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水平太高”、或者“在长时间内不容易感觉出实力提高”的话,人们可能很容易就会放弃练习,所以我才这样奉劝读者。因为语言实力是呈阶梯状增长的,如果水平线的区间太长就很容易使人们失去耐心,而我们国家的人又都是急性子。

 

磁带的水准稍高的话,需要听的时间就长一些,稍低的话结束就快一些而已。首先从高水准开始的话,向下一阶段迈进的时候需要跳的阶梯就高一些;从低起点开始,需要跳的就低一些。我个人觉得,具有挑战精神的人不妨用高水平的磁带,而并不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就从低级一点的开始吧。低级高级交替使用亦无妨,或者干脆决定只选用3盘左右的高水平磁带也没关系。不管以什么方式,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是根据英语的发音和语调对耳朵进行调整。如果再讲究一点要领的话,那就是为了尽快达到目标,开始时要选择与那个目标相匹配的磁带。如果想在TOEIC考试中得高分就选TOEIC磁带,要准备去留学就选TOFEL磁带,想流畅自如地对话就选会话磁带。至于英语圣经磁带或者童话磁带等内容与现实脱节的磁带嘛,以以后的阶段考虑,还是不用为好。

 

实际上就TOEIC和TOFEL磁带来说,在短时间内提高分数是很容易的,因为听力考试的题目容易到了几近幼稚的程度。只要听得懂就肯定不会答错,不信的话可以把那些问题换成本国语写出来看一下。例如,女的问男的“什么时候开会?”,答案选项中给出了“A)在食堂,B)下午三点,C)冬天”。这样的问题也许在我国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考试中都不会出现。TOFEL试题也差不多。女的对男的说“我不喜欢这幅画。”,男的回答道“我也是。”,听完这样的对话以后,给出答案选项,“A)他也不喜欢那幅画。B)他不会画画。C)他根本不喜欢画。D)他不知道该做什么。”就这么简单!你不觉得像傻瓜一样吗?很多人只是因为听不懂才觉得难而已。即使是本国话,如果一个人哼哼唧唧地说,你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与这是同一个道理。

 

--------------------------------------------------------------------------

 

★两种外语同时进行也可以吗?

 

> 我的专业是法语,所以没法不学习法语。按照先生您的方法同时进行英语和法语的练习也可以吗?

> 颇有感慨地拜读完您的书后,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所以给您写这封信。

> 我现在上一个汉语会话辅导班已经2个月时间了。不知道按照先生您的方法来学习汉语的话,会不会有同样好的效果?

> 还有,汉语和英语同时进行也可以吗?我指的是,是不是可以学习汉语继续上辅导班,而英语则按照先生您的方法来呢?或者两个都按照先生您的方法来?

> 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想能够在去旅行的时候不至于感到不便就行了,但读了博士您的书之后,我产生了一个欲望,一定要达到可以与那个国家的人进行深刻交流水准的语言能力。我不久之前刚刚辞职了,所以时间很充裕。

 

关于两种外语是否可以同时进行,事实上,我也没有专门的语言学知识可以告诉别人,是充满自信地去干呢,还是别那样做。只是有一些在往年以及最近一段时间同时学习德语、法语和英语的经验,所以我想就当时的感觉和现象来谈一谈。

 

我第一次同时学两种外语是在就要升入大三的那个寒假。我白天参加一个叫“Alliance”的法语辅导班,晚上就在“歌德(Goethe)学院”学习德语。特别奇怪的是往往在我想说法语的时候却冒出德语来,而在德语时间却又总想起法语。好不容易花了好几分钟找到一种语言的感觉了,如果与另一种语言的发音完全相同的词语出现的话,就把它的意思按照另一种语言中的意思来理解了,总之是乱七八糟。当然在看着文字学习的时间内是绝对不会出现那种现象的,因为看起来差别很大,没有理由会混淆。问题是总在听力中混淆,首次听到的单词尤其如此。

 

我还有过把德语和英语混同的经历,那是在因公司业务去美国出差之时。当我要在会议上说几句的时候,连我自己也未察觉自动就冒出德语来了,使得我自己和听我说话的对方都感到莫名其妙的事在一天之间持续不断。我一直试图控制着避免德语不自觉地冒出来,但总是舌头比脑子快,因而很是有些紧张失措。所以我下决心从第二天开始一定要试着先把德语换成英语后再说出来,然后去参加会议的时候就感觉稍微有些好转了。然而德语还是像紧贴在我舌头上一般,所以不得不以非常慢的速度结结巴巴地往外吐英语,即使那样还是有完全把德语单词错当作英语单词说出来的时候。

 

即使处在那样的状态下,我还是继续被派往美国工作。因为有“德语和英语怎么说也是相近的啊,比起只会韩国语的我们来还是你更合适”的理由,我没有办法,之后又被派往美国出差达15次之多。然而我又有了新奇的经历,突然有一天英语和德语变得泾渭分明了,即使不为英语单独投入时间也可以了。要说我为英语所做的事,也就是在工作完毕以后就回到酒店闷在房间里看电视。因为我觉得在举目无亲的地方,这样做也许能够帮助我熟悉一下英语吧,我也确信这分明起到了作用,因为这和我打通德语耳朵关的情形非常类似。

 

“博士,您因为语言考试赚了不少钱吧?”

 

“嗯,你也知道啊?”

 

“当然了,那时公司里有多少人羡慕博士您啊。我也是看到公司消息,得知您第一个获得了德语1级资格后才来找博士您的。”

 

“哈哈!”

 

“又不是英语,能取得那么难的德语1级资格的人,在一般人看来是什么感觉您知道吗?”

 

“这个嘛,异类吗?”

 

“唔,也差不多吧。和我们不同类的人,不知怎么,我觉得您有一种神奇的能力,所以想与您结交。”

 

不再相互混淆了

 

当时公司为了提高职员们的外语实力,决定按照既定的TOEIC级别标准分配奖金,所以我在已经出差7次的时候,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实力,也为了赚点零用钱,就本着“亏本也能保住本钱”的想法第一次去参加了TOEIC的考试。德语也被作为特殊语种单独列出来,按照同样的体制来运行(那个考试的名称是不是该叫TOGIC呢),由于我在1年以前已经通过了德语1级,所以TOEIC成绩倒也不是必需的了。反正那个考试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容易了,所以在听力考试的时候,我打了个盹,5道题没听清。觉得速度实在太慢,甚至在正确答案是A的情况下,我觉得还要去听B呀C呀的,特别令人心烦。两个月后结果公布了,我于是也成了明星。德语1级、英语2级,我成了公司历史上第一个语言专家,总共得了130万韩元奖金。

 

一年之后,在去美国已经超过10次的时候,我又去参加了一次TOEIC考试,并取得了英语1级的资格。虽然两种语言都是1级,但实际上水平差别却相当悬殊。德语满分990分,我得了955分;英语满分也是990分,我只得了890分。我觉得65分的分数差也不足以说明它们之间水平相差的程度,所以,如果说德语可以算是第2母语的话,那么英语仍然还是第1外语。然而达到这种水平以后,两种语言相混淆的情况就几乎完全消失了。虽然还有一点点的残余,但那是些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即使在德国我说韩语时也掺着用的单词。

 

由此,我的结论如下:在一种外语完全精通之前不要与别的外语并行学习;第二种外语要在之后去进行。

 

母语房与外语房

 

“精通一种语言之后,再去学习其他语言是不是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当然。特别是如果是同一语族的话就更是如此了。同样,发生混淆现象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那么,英语和日语一起学,比起英语和法语、或者德语,混淆现象是不是就少啊?”

 

“理论上应该是这样的。由于没有同时学英语和日语的经验,所以我也没法给你一个确定的答复。但是,听有些日语相当好的人说,在应该说英语的时候冒出日语来的情形也屡见不鲜。还有,在德国一个医院里看到一本医学杂志上有这样一段话:在小的时候,如果同时学习几种语言的话,每个语言都将拥有自己固定的‘房间’,但成人之后却有只分为母语房和外语房两个‘房间’的倾向。”

 

“哦,所以才产生互相混淆的现象啊。由于英语和法语同时进入了一个房间才……”

 

“对,所谓语言,不就是思维和逻辑的媒介吗?要把这些通过嘴表达出来就要在瞬间找到最合适的词汇,而如果是非要在外语房里寻找的时候,不管是英语还是法语,当然要会挑最熟悉的那个了,不是吗?”

 

--------------------------------------------------------------------------

 

★为什么我不能像K那样?

 

> 以前我也知道英语的必要性,但就是没能好好学习。我在大学的时候也稍微尝试过您所指摘的那种学习(Study)方法,而现在只是用那种方法看看与我的专业相关的英文书籍罢了。更可惜的是,我本来有机会可以继续深造本专业的,但由于连简短的英语对话都不可能,所以没能下决心出国留学。我正在进行先生您所说的“第一阶段,把第一盘磁带听清为止”的练习。现在已经听了七周,但好像还是没有预想的那样达到能够完全听清的程度。偶尔忙的时候,我就一边做着别的事一边听,甚至一边犯困也还在听,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吧,我并没有如先生书中所写的像K那样在10天之内完全听清。虽然本来应该集中精力去听才行,但像我这样经常三心二意的,到底应该听到什么时候才行啊?我很想知道。

> 请您帮帮我吧,在上年纪之前我一定要把英语拿下来。对了,10天前在汉城某研讨会上我听了一次美国人的演讲,好像对英语发音很熟悉似的,比过去听到的多多了,那时感觉真好。如能承蒙继续帮助,我将终生将您当恩人来看待。

 

像上面那样大致可以概括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结束第一阶段啊?”、“为什么我不能像K那样呢?”的疑问也非常多。当然不能像K那样了,也当然可以像K那样了。那是因为这和每个人的个人历史关系密切。像K那样在学生时代就对语言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具有相对较多的“语言财产积蓄”,问题只是在于这些积蓄正在萎缩而已。用《千万别学英语》的方法结束第三阶段练习的话,那些财产就会像炉火火种一般全部恢复生机。而且,K连法语都掌握得不错,所以才能只用10天时间就结束了第一盘磁带。做不到那样的人当然会很多。

 

正在已经是第4天了,但好像还是没有特别明显的效果。有几个最为头疼的问题:第一就是无法集中精神从头到尾听下去;第二就是随着注意力的下降开始发困;第三就是常常听着听着下意识地就想去翻译。虽然肯定有更多的问题,但由于才开始了几天,所以好像还没有意识到。由于总是出现问题使得我怀疑自己是否能坚持到底,这似乎也是一个大问题。

 

我真的花了很多时间按照先生您的方法去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随着每天每天能听到的单词都在逐渐增多,感到很有乐趣。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一点也不见长进,最终我开始有些厌倦了。将近3个月后的某一天,我决定放弃这种方法,“看来我还是不行啊,但也算有点感情了,再听最后一次吧。”我怀着这样的心情放入一盘磁带按下了PLAY键。咦,这是怎么回事?原先觉得如流水一般一泻千里的句子现在好像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往外蹦一样,如溅开的水珠一般分明。我终于意识到,之所以走了那么长的冤枉路,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原原本本地按照书中所说去做的缘故。

 

只是去听,话匣子也能被打开

 

在进行第一阶段练习的时候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总是想知道什么意思”。也就是,无法摆脱总是试图用我们的话去翻译的坏习惯。所以,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好像还可以,以后就要面临再也没有进展的难堪局面。

 

我们再拿幼儿来说吧。幼儿是绝对不会试图把从周边听到的话翻译出来的,当然也没有可以供他翻译的话,他只是在听。因为饿了哭的时候,妈妈喂他奶、逗他玩、抱他在怀里时所说的很多话,他都只是在静静地听着,当然是非常认真地在听。问我怎么知道的?抚养一个孩子自然就能知道。不管怎么说,小家伙就以那种方式只是在听着,然后有一天话匣子就打开了。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大人也能只通过去听来打开话匣子。

 

实际上,我以前遇到过有这种经验的人。他因病从公司退职后回到南方的家乡,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干着农活修身养性。那时只有在南方才能听到的日本广播整天就在他耳边回荡。然后有一天他突然就能听懂广播内容了。虽然知道他绝对是个诚实的人,但我究竟还是无法相信他所说的话,就让他说句日语听听,竟然真的非常流畅。

 

虽然我当时无法抑制住惊讶之情,但我还是把这么重要的经验疏忽了。因而,一年之后在德国我便付出了代价。

 

自认为不仅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具有很强的造句能力,而且用德语交流没有问题的我,从Frankfurt(法兰克福)机场开始就遇到了语言沟通的问题。在问询处坐着的小姐最终让我从英语和德语中选择一个,我不得不以近乎自我嘀咕的低音表示我选择英语。之后我花了三天两夜的时间才找到了Dortmund(多特蒙德)大学,在那儿的语言研修课程中,我才意识到了自己德语的问题所在。那就是“由于使用陈旧的词典而习得了奇怪的词汇和Keutsch(Koreanisch+Deutsch‘韩式德语’)”。我的舌头和耳朵所习得的德语都是韩国式的发音和语法。

 

完全泄气了的我在从欧洲和阿拉伯来的其他外国学生看来,简直成了一个“怪异之人”。他们看到我语法掌握得天衣无缝,但一到讨论时间就成了哑巴,“你就按照语法去说啊,那样的话,应该可以说得很好的……”我气愤地说道,“只要把你们说的话原原本本地写下来,那不就是语法嘛!”在他们之中,有一个从埃及来的叫“穆希”的家伙,他属于那种特别能说但就是对语法一窍不通的类型。一有空他就说话刺激我,“只要去大声嚷嚷就行了!”

 

老师说的话全都听得清清楚楚

 

就那样,老师在留作业,而我就在不知道作业是什么的浑浑噩噩中度过了一个月,然后就发生了一次气象异变。以Dortmund市为中心的洛勒(Ruhr)工业区全境发布了smog alarm(大雾警报)。雪下了约20厘米深,空气也停滞不动,所有的废气都沉淀到了下面,这次气象异常,导致各级学校纷纷停学,语言研修课程当然也中断了。德国的学生全都回家乡去了,我一个人在宿舍里无所事事,整天与电视为伴,而电视内容几乎都是与浓雾有关的。某市一位患有患哮喘病的老人外出时窒息而死呀,现在大雾的浓度为多少啊,千万记着别开门窗,老老实实地呆着呀,这些全都差不多的内容我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整整听了足够100个小时以上。本来也理解不了多少,再加上这些新闻整天重复一点意思也没有,所以我就只当它们是生活的背景音乐似的。再加上乡土奖学金(韩国大学生对于父母给付的学费的戏称)也没能如期领到,我在之后的一周期间内就在只喝水、忍饥挨饿的状态中度过,所以到后来简直觉得它们好像是地狱使者在我空白的脑子里哭着嗓子喃喃自语似的。

 

“这样下去的话岂不是要饿死了”,就在这个时候浓雾天气结束了,在语言研修课程重开的那天,我惊愕了。因为老师说的话我全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

 

★并非秘诀……

 

用英语洗耳

 

> 您说过在第一阶段要把一盘磁带每天听两遍吧?必须一天听两遍,把磁带的正反两面从头到尾听完吗?我非常想知道,在有零碎时间的时候,走路的时候,在家中打扫卫生的时候,上下班坐车的时候等等,并不是把正反两面都听一遍,而只是临时听一会儿,那样是不是可以呢?请指教。

 

> 根据书中的内容,在第一阶段每天听两遍磁带,但必须是只听两遍吗?还是即使听一整天也没有关系啊?只听一盘磁带结束了第一阶段就直接开始第二阶段也可以吗?还是应该再多听几盘呢?还有,如果用一盘磁带结束了第一阶段之后接着进行第二阶段,然后再重新用另一盘磁带开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呢?应该为了完成一个阶段而反复听几盘磁带呢,还是就用一盘磁带结束了第一阶段后,接着进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呢?我特别想知道……

 

虽然在《千万别学英语》中K根据生活计划而每天拿出2个小时来集中地去听,但空闲时间较多的人每天4个小时也没关系,即使听一整天又有何不可呢?反正用英语洗耳总是好的嘛。我再强调一次,第一阶段是耳朵的调整过程,是要把已被韩式英语所沾染的感觉和神经向本土英语转换,所以不要试图去了解其含义。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发音、语调、节拍和韵律上去,要这样想,“这个在第二阶段还要接着做,要到能进行声音模仿的程度,所以一定要奔着这个目标很好地去熟悉它。”

 

如果集中精神去听说话人的声音、语气、柔和抑或生硬的风格,就不太会犯困。有人为了克服睡意而喃喃自语地跟读,这还是不做为好,因为这肯定会妨碍听力、驱走困意的方法可以自己来发明。如果介绍一些读者谓之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话,有“根据语调做肩部动作”,“散步”,“电动跑步机”,“稳坐公交车站”,“慢跑”等等。其中最好的当数做肩部动作,不仅可以驱走困意,而且可以使精神集中于韵律和语调起伏,总试图去了解含义的毛病也很快会消失。

 

对于在一个阶段里听几盘磁带是否合适的解答在《千万别学英语》中已经出现过了。时间充足的话,多听几盘磁带对于下一个阶段是有帮助的。这与如果总是对一个幼儿说很多话,那么这个孩子在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就能说得更好的道理如出一辙,顺序并不重要。

 

先用第1盘磁带一直进行到第三阶段后,再用另一盘磁带重新从第一阶段开始也可以;在第一阶段中把所有的磁带都听完,再开始第二阶段也未尝不可。从第2盘磁带开始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所需花费的时间也会大幅减少。很多人认为,时间充裕的人从第一阶段开始就听各种类别、难易度也不同的磁带的话自然会更好,这从理论上来说也是正确的,但真的实践起来会是一个非常令人厌倦的过程。对于多样性的要求可在第四阶段得到补充。

 

有人问在零碎的时间里去听是否也可以,是不是必须定一个固定的听磁带的时间等等,看到这些问题我才知道人们到底是如何看待我的诀窍的。只有在觉得必须原原本本地按照我说的做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把我的诀窍当成了一种秘诀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像上面的问题那样对鸡毛蒜皮的细节也会非常在意。然而,遗憾的是,我的诀窍绝对不是什么秘诀,而只是一种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而已,只是把实际上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了的东西以我自己的方式加以具体化的结果。根据以幼儿学母语的过程为依据这一原则来说,在不规则的时间或者零碎的时间里短暂地听一下也绝对没有什么坏处,因为孩子们也不是定好时间去听母语的。

 

与阅读训练并行?Oh, Korean!

 

老是下决心要努力学好英语,但因为总听同样的磁带而感到厌倦,想换点口味,那么不假思索地看英文电视节目是最好的方法。不要试图去理解,也不要因为听懂了一个单词而兴奋,只要那样懵懂地听就行了。接下来用眼睛看英文小说或者报纸也是不错的,但千万别朗读,因为现在的发音还依然那么糟糕。不管出没出现不懂的单词,就那样从头到尾用眼睛倏然浏览一遍即可,也不要翻词典。就当是为以后搜集很可能要用到的资料吧。

 

最糟糕的是,第一阶段本来只是以听力训练为目的,但有些人却想与阅读训练并行。看到这样的疑问,我不禁一声感叹脱口而出,“Oh, Korean!”不为别的,就为了韩国人的急性子和“创新”能力。不管以多忙为借口,如果那样做的话,连第一阶段的结束日期也将变得渺茫,用英语去思维的谁知能力也不会有长进。如真的想做,那就去看阅读理解集中附带的英文解释部分。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就别贪图太多,先走好微小但扎实的第一步吧。

 

--------------------------------------------------------------------------

 

★再次透视第 1 阶段

 

1.第 1 阶段的结束时间自己来掌握

 

如果某一天自己突然能够听清每个单词,长句子也能毫不费力地跟听下去,第 1 阶段就可以结束了。所谓听不清的部分到最终也没有听清,几乎大部分都是因为总试图去了解其含义的缘故。若并非如此,那就是总想到单词的拼写方法,如果克服了上述两种情形,“某一天突然”的现象肯定会来到的。

 

2.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磁带实际上并不是必须的

 

婴儿出生后开始听母语时,并不是靠区分用语的难易程度来学说话的。就像小孩子不管水平高低、说话快慢,只是无意识地听就学会说话一样,无论听什么样的磁带从原则上讲都是可以的。若所选的磁带略低于自己的水平,则很快产生成就感并感到有意思;若所选的磁带高于自己的水平,虽然会花费较长的时间,但会取得突飞猛进的效果。所以,建议那些希望在 TOEIC、TOEFL 考试中取得骄人成绩的读者朋友使用相应考试的模拟考试磁带进行联系,那些为参加各种国家考试而学习英语的读者朋友们使用 TOEFL 听力磁带进行练习。

 

3.中途休息的情况

 

重新听一遍开始时听的磁带,如果能够毫不费力地听到磁带的内容,就用另外的新磁带重新开始第一阶段;如果连第 1 盘磁带的内容都不能完全听到的话,则重新再听一次。不应连续休息一周以上,若超过这个期限,放弃是不足为奇的。

 

4.真的只用 1 盘磁带就行了

 

如果到了查 1 盘磁带中的生词的第 3 阶段,会有一连串的生词出现在词典的解释或例句中,接二连三地查下去的话,无论如何也得把英英词典翻个大半。当然是在听完几盘后进入第 2 阶段更好,因为越是耳濡目染,语言就越能飞速提高。

 

5.无论怎样也有听不清的部分之时

 

这样说的人很可能是还没有改掉“翻译”的习惯。因为声音都能听得到,只是能否辨别连音、略音等细微语音差别的问题。只要耳朵调整好了,声音都能听得到,越听越能区分出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单词,但不要管它。一旦开始不知不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听声音的能力将就此停止发展。主张自己懂多少就听到多少的人肯定是在不知不觉地翻译,说懂了的部分是已经经过翻译了的句子,而大部分可能是用韩国语思维理解的。那些在听的过程中自然领会到文意的人,才是在听力练习中成功的人。

 

6.中断后重来的情况

 

试着重新听以前的磁带,如果跟以前的感觉差不多,就继续下去,反正,在第 1 阶段里集中地听很重要。不然的话,就会由于大脑中语言自行领悟的机制没有积累起足够的激活能量而起不到效果,当然“干听”也是有效果的,但进步会很慢。在外国当地生活的侨胞们,由于平时经常听到周围人说英语,听力比在韩国本土生活的人要好得多。因此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对于日常生活所需用语都能听得懂,只是听不懂新闻之类的较高层次的对话罢了。要是系统地学习英语的话,他们的英语水平会突飞猛进的。

 

7.与妨碍听力之事“断绝关系”

 

认为用录像带进行第一阶段的听力练习说不定效果会更佳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视觉和听觉同时工作,由于存在着干扰现象,两个感官功能都会下降。只要听力过关,与视觉并行而来的功能低下现象很快就可克服,如果看有字幕的录像带,就功亏一篑了。

 

 

★他们自己的帮派

 

本来说下午来的K直到第二天才回来。

 

她的表情看起来有点沉重。

 

“你好像哪儿不舒服啊,是不是因为时差的问题啊?”

 

“是的,特别是一到下午,就觉得特别困。在困意朦胧中突然醒来,就像丢了魂以后突然清醒一样。”

 

“头一周是适应期。晚上睡得好吗?”

 

“就因为头一天睡得好了,第二天彻夜难眠才这样的。”

 

“嗯,所以脸色才有点不好吧。”

 

“说老实话,是因为我昨天去公司的时候听到了些闲言碎语。”

 

“什么闲言碎语?”

 

“是关于博士您的,不过好像还是不告诉您更好些,那只会白白影响您的情绪……”

 

“你说吧,反正我基本上也都听过了。”

 

“哎呀,是吗?说您不务正业,一心只知道去赚外快的话也听说过了吗?”

 

“当然,当然知道。那个传闻从去年11月开始就有了。”

 

“那么,上次的组织改革中您从课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也与这些谣言有关吧?”

 

“这个嘛,据说是因为业绩不好的缘故。”

 

“但据人们说,其他课长们也都不怎么样,而只有郑博士您这样,不觉得很奇怪吗?”

 

“嗯,是有些奇怪。事实上去年我们科刚成立的时候,就有在未来3年间不计较业绩的协议,之后我们在公司历史上首次获得了公开投标一等的成绩,并因此被报纸报道,接到了规模宏大的劳务订单,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在业界也作为专门的设计团队而名声大涨。所以1月的组织改革我实在是委屈得很。”

 

“我真是难以理解,这种事又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怎么还……”

 

“正式的说法是什么呢?说是人员冗杂,我的团队由于不懂韩国的实际情况而以学究的方式去做事,所以导致团队的收益滑坡。然而,客观地讲,现在的人员比起去年7月组织改革的时候不减反增。还有,从来订货的大公司头领们要求这个项目一定要由‘郑博士’负责的情况来看,这难道不是我实际上做得很好的证明吗?”

 

“谁说不是呢。那您就这样默默忍受下去吗?”

 

“这个嘛,正在考虑之中。就如你所说的那样,我也经常觉得自己受到了压制。我曾尽我所能抗辩过,但据说已经结束的组织改革再翻覆是很困难的,而且那会使很多人脸上无光。”

 

“公司难道就是为了照顾谁的面子而存在的吗?那么他们让您怎样呢?”

 

“让我就这样忍一年,韬光养晦。”

 

“真是不可思议。忍了一年之后,不是仍然没有境遇会变好的保障吗?”

 

“谁说不是呢。说这话的人也不能保证就能一直呆在这个位置上啊。管理层每年都会发生变动,如果搞不好,在垂头丧气一年之后反而被迫离开公司也不是没有可能。”

 

“那您有什么计划吗?”

 

“可以确定的是,我要离开这个公司。经历此事以后,有一句话经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堂兄买了地,自己肚子疼’(‘自己不喝酒,嫉妒人脸红’)。很多人都说,我成了最有人气的作家之后,在公司内应该会倍受青睐吧?在我看来这是理所当然之事,我越是有名,公司的名字就越会为人们所提起,也就能收到相应的市场效应……

 

然而,提议出于战略的角度来起用我的人一个也没有。你知道真正令人奇怪的是什么吗?其他公司为了能对提高职员的英语水平有所裨益而邀请我去演讲,而在我们公司内却从来没有这样的提议,公司内部的广播中也没有提及。而在集团的广播里早就做了相应报道……”

 

“还真是奇怪呢,是不是有什么人啊?我是说会不会有人想把您当作眼中钉来拔掉啊?”

 

“或许吧,和这次组织改革内容完全吻合的传闻早在去年12月就已经传开了。反正宣传科是这样的,听说有人认为我在《千万别学英语》一书中谈到K的退职时,有些抹煞公司威信的语句,于是把这些语句从头到尾标示出来向社长做了报告。”

 

“就是那句提及公司人事管理水准的话吧?那可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千万别学英语》基本上是小说的体裁,那也不是一定指咱们公司啊。”

 

“对啊,当时大部分的大企业不都这样吗?也不知道是不是对组织改革以后的我没看在眼里,宣传科的一个普通职员竟然还打电话来警告我,‘不要以出卖公司的名誉来为自己做广告!’”

 

“真是的,竟然还有这种事!我看反而是公司沾了您的光才对……”

 

“他在电话中说,如果有采访,一定要谈到公司,而你又不想的话,就干脆别提自己在哪个公司上班,然后就挂了。我打电话让他从礼节学起,他还说这正是自己的风格呢。”

 

“真是气死了,那样的职员竟然能够留在宣传科,这本身就是很滑稽的一件事。”

 

“那个家伙的课长更可笑。我要求他让那个职员来向我道歉,否则不会善罢甘休。他却说不管怎么样都可以,只要别把他也牵涉进去就行。”

 

“哎哟,真是‘问题之家’啊。真让人气愤。”

 

“你先冷静一下吧,是不是觉得好像面对一堵高墙似的令人憋气?”

 

“是啊,也就只有叹气的份了。那您就这样忍了吗?”

 

“即使你争辩什么又能有什么用呢?上了几天的火,睡觉也没睡安稳,终于得出来一个结论,‘嗯,在这样的组织里呆的时间越长,受的损害就越大。现在发生这样的事反而可以看作是转祸为福的一个契机。’”

 

“对,那样反而会更好,请致力在英语方面的发展吧。那样不是可以赚很多钱吗?现在博士您想干的事也没能如愿以偿,不是吗?在公司内……”

 

“花了5年多的时间去说明管理层,真是浪费了我很多的宝贵时光。所以我打算离开公司以后设立一个与造景有关的个人研究所,翻译一些德语的专业书籍。当然,那样的话是赚不到什么钱的。虽然连本钱也可能难以掐回来,但从把在德国学习的幸运回报给社会的层面来讲,还是有意义的,那样的话,就真是以学究的方式来生活着了。是否能靠英语打出一片天地,情势还不是很明朗,而且靠英语谋生的人也实在太多了……虽然我对于《千万别学英语》读者们的心思较为明了,据此做点事的话对于读者们来说会有所帮助,自己也可以赚点钱,但那样一来恐怕各种议论、非难和诬陷也会接踵而来。”

 

“造景研究所,不错的想法嘛!但因噎废食怎么能行呢?如果英语事业也由博士您来做的话,我们国家的英语革命就真的有希望了……”

 

“我不觉得非要我来做才能引发英语革命。不过,如果以‘英语夏令营’、‘英语咖啡屋’等形式来推广我的方式的话,相信很多读者缩头缩尾毫无自信的苦闷就能够迎刃而解了……现在不能马上就动手做这件事真是令人惋惜啊。”

 

“听您话里的意思是,您在等待时机的成熟,对吗?”

 

“嗯,这个夏天一过,肯定会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读者出现。这也算是一种证明吧,那样的话,人们对我方式的信赖感会大大增强;同时,要求在英语学习领域对我委以重任的声音也会水涨船高,再按兵不动就会挨骂。我想在那个时候到来之前的这段等待时间里把我的一些想法加以具体化。”

 

“深刻的思考、慎重的接触、彻底的准备。您真了不起呀,博士,看来我是杞人忧天了。博士您好像真的很接近欧洲式的思考方式。是原本如此呢,还是通过在德国的留学才那样的呢?”

 

“不管怎么说,肯定受到德国留学经历的很大影响。在那儿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是绝对行不通的。即使只是对细微的固有观念、偏见等敷衍过去了事,在研讨会上也会为众人痛加斥责。

 

好了,现在你也冷静一点了吧?我们还是努力做我们的事,不管是K还是我,不都是不适应‘组织至上主义’的吗?对于把‘他们自己的帮派’作为救命稻草的那些人来说,‘我们’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在他们眼中,只有‘我的生路’。”

 

--------------------------------------------------------------------------

 

★听写即是制作脚本

 

不认识单词……

 

> 我按照博士您揭示的方法结束了第1个阶段,然而由于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英语了,在第二阶段不知道单词的拼写方法而无法进行听写训练。如果在按照博士您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再另行背诵单词行得通吗?现在我由于不认识单词而无法进行听写,而且在查英英词典时也不清楚到底应该查哪些了。虽然博士您在书中说像我这样词汇量贫乏的人只要肯努力也能成功,但究竟还是由于不认识单词而在第二阶段毫无进展。

 

> 您说在一、二阶段绝对绝对不要看范本,我就尽量不去看,然而在听写的时候总觉得句子太别扭。所以很无可奈何地,我在听写完一遍之后再听写一遍,然后就打开范本来对照,结果还是有很多地方的单词没有查到;由于连读现象,通过英英词典也无法查到的部分也是有的。还有,明明是一个单词,外国人却发不同的音,所以经常怀疑外国人是否发错了,那样的情况非常多。对于错误的部分我也总是连续地反复地去听,但这样做着做着总觉得和博士您所说的内容差异太大。虽然我好像也知道博士您为什么强调一定不要翻开范本来对照,但持续反复地听还是有听不清的,因而感到要搞清楚这些部分实在是非常吃力。

 

“看了这两个人的来信,总算明白了要超越传统方式所造成的巨大障碍是多么的艰难。”

 

“依K你看来,这里面存在什么问题呢?”

 

“首先,第一个人总有试图去翻译英文句子的倾向,这从他不认识单词的说法中就可以看出来。还有,第二个人看起来仍然有无法从语法为主的思考方式中摆脱出来的特征,这一点从他听写以后总是计较语法的正误看得出来。”

 

“很正确,你说得非常切中要害,总试图用韩国语去翻译的毛病在第一阶段是最大的障碍。通常都这样问,‘我总是不自觉地就去翻译,怎么办哪?’K当时是怎样的情况呢?”

 

“我最初也是那样的,一听到自己懂的单词就兴奋异常,导致后面对话中好几个句子没听清就过去了,一带而过最多的是在听到似懂非懂的句子之时,觉得这在以前曾是认识的单词等等,结果在这样想的间隙几乎一段话就过去了。”

 

“所谓去听声音,指的是在听清楚单词的同时,也要注意熟悉一下语调、韵律、语拍和抑扬顿挫。看来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理解这一点,在演讲的时候一说这话总是有很多人茅塞顿开的样子。事先断定无法听清却还是在听的人也不少,你看一下这个!”

 

不是要你去背诵

 

在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有些可以听得非常清楚,也有些不管怎么听都进不到耳朵中去。无论怎么听都听不清的部分是由几个单词纠缠在一起的,而到底是哪些单词的组合却无法做出判断。一直听下去,那一团东西进到耳朵中的时候还是一团,根本无从得知到底是什么意思。情况就是这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第一阶段的结束之日。

 

“这封信让我觉得以前的种种苦闷又历历在目了。然而,曾经似是而非的很多单词在某一天突然能够听得清清楚楚的那种欣喜到现在也难以忘怀。这个人分明是没能以正确的方式来进行第一阶段的练习。”

 

“他分明是在听磁带的时候总在头脑中浮现出单词的拼法。看来只是去听声音真的有些难度,本来如果只是听声音的话,就不会再犯翻译的毛病了,真是可惜呀。”

 

“我有一个问题。您只制作磁带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连范本也制作出来呢?这不是与原来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

 

“嗯,本来是不可以制作的,出版社好像也费了很多心思。但是如果只是发行磁带的话,那么发给出版社或者我来确认正确答案的E-mail估计会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才决定附上原文范本。”

 

“最终还是要靠读者们自己的控制力了,肯定相当多的读者都是参照范本加以确认后才编写脚本的。”

 

“是啊,肯定会的。那样一来倒是又顺应了以语法为基础的传统习惯。当然,以‘话’的形式来吸收语言之能力的开发机会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确实如此啊,在第三阶段自然而然地就可以确认单词的拼写的。您告诉我的那些话也同样对他们说过吗?”

 

“什么话?”

 

“幼儿称呼爷爷为‘牙牙’,而长大以后没有一个人叫‘牙牙’的……”

 

“每逢讲演我都提到这个。‘一定要把听到的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去朗读。如果能够制作出朗读起来与听到的一模一样的脚本的话,哪怕拼写错误比比皆是,也足够了’。”

 

“还有,关于以什么方式来听写的疑问也非常多。您让他们一口气听完整个句子之后再去写,‘如果句子太长的话,后半部分还能记住,前半部分却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没法去写。怎么办哪?’这样的问题算是最有代表性了……”

 

“最让我担心的是,他们会不会打算背诵下来以后再去写。句子无论长短,先听完一遍,把能记起来的写下来,然后再去听一遍,把漏掉的部分补上就行了……”

 

--------------------------------------------------------------------------

 

★重新透视第 2 阶段

 

1.听写练习达到能够把听到的朗读出来的程度就行了

 

既然是听到什么写什么,就不用担心拼法是不是错了,到了下一阶段自然会改正过来。就像我们现在能够准确使用小时候总是发错音或听不对的单词一样,英语也不例外。若把“international”错听成“innernational”又不知道正确的拼法的话,写成“innernational”也无妨。这里再次说明的是,做《千万别学英语》的听写练习等于编写英语脚本。

 

2.听写和朗读的顺序由自己来决定

 

听写完全部内容后开始朗读或听写 1 小时,朗读 1 小时都可以。反正不论听写还是模仿声音都要反复听磁带。因此,可以认为这一阶段是练习听力、发音和语调的综合阶段。在听的过程中,如果听到的内容和自己编写的脚本不一致,脚本便得到修改;通过将自己的录音与原版磁带相对照,自己发音的固定误区也得以发现。若无法判断自己的发音何处不足,给朋友听自己的录音,或许它能为你指点迷津。

 

3.声音模仿是必需的

 

这是熟悉在第 1 阶段没有把握的发音的惟一方法。在模仿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混读为一体的发音清晰地离解出来。要想着去原样模仿他们说话的方式、速度及话中所蕴含的情感等。只有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熟悉他们呼吸的长短、声音的高低、这就是口语的基础。

 

4.绝对不要在语法上计较

 

造句之时会习惯上讲究语法,但这样的话学习英语的努力就又会功亏一篑了,像婴儿那样蒙混过关吧。用《千万别学英语》中介绍的方法掌握英语要在认真地坚持了 5 个阶段以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时你的英语水平将会水到渠成。你可以无需字幕地欣赏精彩电影和电视,毫不费力地浏览网络信息,但英语水平能否继续提高将依个人已有的文化水平和是否继续吸收英语语言的精华而定。

 

 

★感动、不安、怀疑、彷徨

 

直到第三阶段才能确信

 

“要毫无疑虑地接受这一方法其实是很困难的。我当初也是如此,直到结束了第二阶段才有了信心。那时,我不仅能感觉到在听力上确实有了进展,而且发音也有了长足进步,所以自己想起来就惬意地笑了。”

 

“对这个方法的确信不疑是在结束第三阶段的时候才能获得的。因为到那时,人们就绝对不会再忧虑什么单词背诵或者语法学习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明知道靠传统的方式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一很显然的道理,但为什么还是那样地难以相信您的诀窍,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这个嘛,如果看一下读者们的反应就能理解个大致了。刚见识这一方法时大都激动异常,天呀,按照这个方法肯定能行。原来按照传统的方式学了十多年还是拿不出门去,症结就在这儿啊。于是人们就怀着那样的想法斗志昂扬地开始了,但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也不是那么容易。‘只用1盘磁带就行了’、‘只管去听,耳朵关自然会打通的’、‘某一天突然就彻悟了’等说法无论如何看起来都要比传统方法容易得多。还有,连题目《千万别学英语》也把话说得很满了。”

 

“但这是事实啊。《千万别学英语》的方式确实比传统方式容易得多。语法、单词背诵、精读,以这种方式学英语只有学习能力非同寻常的人才能做好,而博士您的方式并非如此。”

 

“是啊,这与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劣等生说起母语来都毫无可指摘之处是一个道理的。总之,虽然容易是容易,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因而,把它想得过于简单的人肯定是首先踯躅不前的。觉得‘看来我还是不行啊’而自卑自弃,或者开始疑心‘这种方法也就这样嘛’而放弃,然后再走上以前的老路子或者干脆把英语永远荒废了。”

 

“转变思维真的那么困难吗?”

 

“当然。尤其我们国家的人更是如此。”

 

英语,数十年间的恐怖历史

 

对于传统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执着有时候也可以成为一种优点,但为了利用这种优点却需要对它进行彻底的分析和验证。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韩国人做得非常不够。虽然外语学习方法也是如此,但因袭日本殖民时代方式的领域岂止一二?在各个法律条文中现在还可以见到日本殖民时代的影子,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与那个时代没有太大的差别。不仅如此,从那时开始实行的校服,在实行自由化以后没多久就又呈现出一种回归的大趋势。虽然我们韩国号称反日情绪最为强烈的国家,但对于“亲日”、“近日”、“仿日”等倾向却从来没有彻底清算和转变。

 

1993年在我们韩国出版了一本叫做《日本不存在》的书。这本书无论从题目还是从内容上都巧妙地迎合了韩国的反日情绪,正巧那时日本高层又大放厥词,这本书在1994年一年间压倒了所有领域的书籍而荣登最畅销书的宝座。书的内容真的有这么好吗?由于自忖对日本不了解,我就向曾在日本留学和旅居的人们征求他们对于这本书的看法。令我吃惊的是,他们的回答就好像事先约定好了一般出奇的一致。“那也能算书吗?以那样的方式混淆视听……啧啧啧!”我实际上也觉得书中的内容并不可信,所以立刻就和他们产生了共鸣。

 

那本书对日本文化的批判犯了不分青红皂白地“夸大其词的错误”。总而言之,这种水平的书也能成为畅销书使我确认了两个事实:一是我国的反日情绪尚停留在感性阶段,二是很好地利用这种情绪的话仍然可以赚大钱。

 

“所以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也应该被归入对日本殖民历史的清算清单之列,但我们却没有那样做,以致于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很多人在之后数十年间还要面对英语恐惧症。”

 

“是啊。不管什么问题,通过感性的对策根本不可能得到解决。或许有人这样认为,最近对旧总督府的爆破(从物质上对日本殖民时代残余影响的清算),以及拔出日本为了阻止我国瑞气呈祥而钉的铁橛子(从精神、文化上对日本殖民时代残余影响的清算)等行为,是不是就是彻底清算的一环呢?我觉得这两项行动都比较奇怪。在我看来,应该被彻底清算的‘毒药’就是日本殖民36年间对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式的麻痹,比如军国主义思想,比如权威主义观念,又比如官僚主义作风等等。总之,应该对其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和清算,在韩国扬帆荡桨开始新征程的初期,将这些遗毒一一清除。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却根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努力,随之而滋生的现象现在仍然屡见不鲜,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嗯……,是什么原因呢?”

 

“即使是现在,刚入小学一年级的话,不是还要进行一个月的制式训练吗?你知道吗,直到几年前,我们还把日本式的学徒军事训练称为‘教练’而加以实施呢。”

 

“天哪,真的耶,脊梁都发冷了。”

 

“我最近疑心日本的政治家们之所以动辄就大放厥词,是不是因为他们对我国抱着一种藐视的态度,是不是因为他们看到韩国社会的角角落落里还大量残存着他们遗留下来的制度、思考模式以及生活方式才助长了那种思想呢?不论哪个国家的政客在对什么发表言论时都会考虑到舆论,如果日本人普遍对韩国人怀有敬畏感的话,他们能那样胡说八道吗?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怎样才能令他们产生敬畏感呢?如果我国在日本殖民时代结束以后果真能够彻底地清算其残留影响的话,是不是就能如此了呢?继而再以我国的儒生精神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为基础,开创我国焕然一新的新局面,那么他们会不会从此就对我们备加尊敬呢?”

 

--------------------------------------------------------------------------

 

★如果想在年幼时就去留学

 

“博士您说的简直字字句句都是大道理啊。实际上,一个国家要想树立起自豪感的话,首先要从根本上立足于自己固有的文化才行,但我们国家的当政者们似乎还没有形成这种意识。有一次在短暂回国的途中,我在飞机上看到了我国的旅游广告片。当时我脸都红透了,觉得那样撒谎是不是不太妥当,是不是应该先把旅游资源开发好再去制作那个呢?”

 

“你说的是金大中总统也亲自出马的那个广告片吧?看着那个觉得好像在韩国俊男靓女多的是,让人们来这儿寻找伴侣似的。满脸堆笑,本来是要传达一种‘宾至如归’的信息,但简直难以想像,如果人们信以为真慕名而来的话,会多么失望。大部分韩国人碰到外国人还是像看珍稀动物似的,走路时与别人迎面相撞也若无其事的人更比比皆是,这种状况不还是毫无起色吗?”

 

“由于我国人不讲礼貌,我刚开始的时候甚至对韩国学生产生了一种逃避心理。即使在语言研修课程中,一下课,他们就忙着自己人凑成一团玩耍,觉得反正别人也听不懂韩国话而幼稚地对别的人评头论足。”

 

“这和我在德国时候的经历很是相似。那些学生大部分好像都整天携带着英韩词典。”

 

“是啊,确实是的。我向几个人介绍了博士您的方式,但不知道是因为我的话没有说服力还是怎么的,他们好像并没有那么做,因而才成了这封信中所写的那样了。金钱的浪费,时间的浪费,精力的浪费,……”

 

我曾在美国上过6个月的语言研修课程,但现在英语还是说不好,个中原因直到读了这本书才恍然大悟。虽然去研修的时候是专门挑觉得没有韩国学生的地方,但即使那样,在一个班里也还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是韩国人。无可奈何,在课下我和他们交往甚密,所以我在那儿的收获也就是用英语的时候稍微熟练了一点而已。我现在看AFKN或者电影的时候还是有一半左右看不懂,这种水平实在是令人寒心。但遗憾的是,我直到现在才知道其根源在于韩国式的英语学习方法。如果在去语言研修之前看到这本书话该有多好啊。

 

“在不久前我受某商城文化活动中心的邀请做了一次讲演。但在那儿有一个家庭主妇这样说,‘按照先生您的话来说,在外国生活的侨胞们整天都接触那个国家的语言,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自然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该国语言,不是吗?但我见到的很多侨胞却并非如此啊。’”

 

“是啊,我见到在美国的侨胞也大都那样,为什么呢?”

 

“可以这样来解释。首先那些人还是有这种固有观念,认为外语学习方法应该以语法和单词记忆为主。所以他们把外语作为‘话’来接受的基础仍然近乎为零,也不能把所见所闻原原本本地模仿和使用,而是想‘嗯,这个得回家查一下词典’。实际上,我在德国拜访过的侨胞家中,使用德韩辞典的仍大有人在。在那种情况下,从周围听到的当地语言和一般噪音也就没有什么不同了。如果假定我国的一个家庭,出于子女英语教育的目的而整天锁定CNN频道的话,孩子们肯定在不知不觉间就能对英语产生认同感并开始试着说英语,而对于父母来说,却绝对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如果在去进行语言研修之前按照博士您的方式打好基础的话就好了。哪怕是只完成了第三阶段就去了,也会有很大进步的……”

 

“所以在最近的讲演中,我就这样对他们说:打算去语言研修的人最少也要完成第三阶段以后再去,当然,如果能够完成第五阶段后再去的话自然更好了。因为那样一来,不管是看到的、听到的还是读到的,都会使英语水平直线上升。”

 

“不仅是语言研修,希望最近这段时间形成热潮的在年幼时期就去留学的志愿生也能这样做。我虽然对于一部分学生家长‘上我国的英语辅导班也没有什么用,还不如干脆把他们送出国去更好一些’的观点甚有同感,但如果能够按照《千万别学英语》的方式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再去的话,就能够大大减少因为语言问题而导致与原先所期望的目标背道而驰、甚至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实际上,在那儿把学业放在次要地位、整天和韩国学生混在一起打发时间的人多的是,那种现象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德国都没有什么差别。”

 

“事实上,年幼时期去留学如获成功就能比在我国国内度过学生时代的人更具能力,同时能获得更多的人生机会,是一种不错的挑战。在鼓吹促进大学教育正常化的同时致力于对大学的驯化工作而落伍于时代的教育部,整天就知道忙于保全自己位子的无能的老师和教授们,更关心资产的增值而对大学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投资却非常吝啬的办学财团,为了进入这样的大学而在6年的时间里拿青春作赌注的初高中教育等,考虑到这些状况,年幼时期去留学也许真的不失为很好地进行子女教育的惟一选择。当然我说的并不包括移民。”

 

--------------------------------------------------------------------------

 

★在语言对象国生活的情况

 

> 我是一个刚来加拿大留学的新生。朋友听我谈起因为英语吃了不少苦头,就给我寄了一本先生您的书。现在觉得之前郁闷的心境终于舒畅了很多。但,怎样才能做到每隔六天休息一天呢?在这儿能够完全避开英语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存在的。

 

“这种情况我没有经历过,所以不是很清楚。博士您是怎么做的呢?看起来您好像碰到过这种情况,对吧?”

 

“嗯,那还是在根本没想到总结什么秘诀的时候。很偶然地休一个周末。不管是谁,在刚开始留学的时候很会自我鞭策,我也是如此。经历了一番迂回曲折之后,我终于找到了宿舍,然后在当天晚上就开始制定计划了。”

 

“什么计划啊?德语学习计划吗?”

 

“不是,是关于留学的总计划。‘先把烟戒掉,每天早上7点起床,到8点收拾完毕后就开始学习,一直到午夜12点为止,除吃饭的时间以外都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要以这种方式来度过硕士课程3年、博士课程4年,总共7年的德国留学生涯。’就这样硬性制定了宏伟的计划并按照它实行了1个月之后,有一天晚上,我患上了腹泻。事后得知,原来是因为我把变质的牛肉炒了吃才闹肚子的。在经受了约一周的痛苦之后,我元气大伤,不能再整天地学习了。于是,我又重新仔细审视了一遍计划。而结论就是,如果继续那样下去的话,我恐怕要英年早逝了。”

 

“啊哈,就这样您才‘周末休息’的,对吗?”

 

“是的,一定要休息,周末的时候,散散步,运动一下,见一下朋友。想法就是那样转变的,当然是把德语完全搁置起来。即使如此,在语言课程上,每到周一我就觉得说话变得更加流利了。在一个医院的等候室里,我看到了一本医学杂志,更是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

 

“听了博士您的话,我觉得好像为了《千万别学英语》的面世,那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在冥冥之中早就安排好了一样。”

 

“你知道Agatha Christie这个推理小说家吗?”

 

“啊,就是那个英国女小说家吧?”

 

“唔,在她的小说中有一本叫《Toward Zero》,那本书的引言里有这样一段说明:‘所有的事件在其发生之前从很早开始就已经在蓄积了。发生此事件所必需的各种要素也都各自在其他时刻、其他场所得以准备,并在这个事件发生的时刻同时来临。因而到事件发生的时刻,即Zero(零点)之际,它们就同时合力促使了事件的完成。’虽然这些残存的记忆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大意就是如此。我看到近来的《千万别学英语》旋风,就想来这个Zero理论。”

 

“那引发这个旋风所需要的要素又是哪些呢?”

 

“首先我有推翻别人所习惯的方式的天性(有人称之为‘叛逆精神’);而且因为我选择的是设立只有4年的造景学系,为了能够继续深造,我放弃了在一流大企业中的职位去德国留学。那时又正好发生了浓雾现象而使我悟出了一部分秘诀,在奔驰工厂就职后读了《Spiegel》而使我的诀窍又有了一个阶段的发展。而且我还出乎自己意料地有些爱国心,经常把在语言资格考试中落榜的师弟师妹们聚集起来给他们补课,这样就使诀窍得以具体化和检验。旧习难改,回国以后工作了还是总爱向职员们介绍这个诀窍。最后追加的决定性要素就是IMF经济危机和21世纪的到来……”

 

“而且各报纸也正好推出了21世纪特辑,从各自的角度对‘英语’问题进行了专题系列报道,不是吗?看来还真的是有很多因素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微妙地盘根错节了呢。”

 

“在日本也有一件推波助澜的事,不是有一个研究团体主张要把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吗?”

 

“是啊,我国因特网的普及速度有多快呀。要很好地利用互联网信息,英语也是必须的啊……好像还真是有很多因素都为《千万别学英语》的诞生各自做着准备呢。”

 

“实际上以那种方式看事物是不行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无法抛弃‘也许真的有什么联系’之类的想法。再加上和我比较熟识的一个相面士在《千万别学英语》面世之前7个月的时候曾经预言道,‘你在1999年会出一本书,而且在2000年会变得非常有名。’”

 

“啊!是真的吗?真神奇,你不是开玩笑吧?”

 

“当然。”

 

“给我介绍一下可以吗?在哪儿啊?”

 

--------------------------------------------------------------------------

 

★茫然求索

 

“我碰到《Collins Cobuild》(《柯林斯词库》)也有些运数的成分。”

 

“连那也有运数的成分?”

 

“嗯,那是我刚在驿三洞开设汉城个人研究室的时候,当我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把研究室收拾妥当之后,我想起了还缺法典和词典。于是就去书店先买了一批法典,最后逛到了词典专柜处。它就摆在Webster(韦伯斯)和Longman(朗文)等有名词典的旁边,所以就打开看了看。那个时候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英语了,但看了一下眼前的单词解释,大体上还是都能够理解的。于是就仔细地阅读,发现其形式很是独特,以句子的形式来说明,而且例句运用得也很恰当。”

 

“好像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运数啊,呵呵呵。”

 

“是吧?但关键的是,后来我发现,由于店员的疏忽,我这本词典只付了一半的价钱。”

 

“哦?啊?”

 

“我向职员们宣传说Collins词典很好,而且‘价格也非常便宜’。所以,当职员们问我多少钱的时候,我回答说只有一万多韩元,‘咦?真的吗?’,他们抱着怀疑的态度去看了一下,我这才发现。”

 

“现在看起来好像有些运数了呢。”

 

“对吧?”

 

> 我按照《千万别学英语》的方式进行英语训练已经有4个月了。我现在第三阶段已经进行了1个月,但还是找不到一点感觉。在第一、二阶段的时候总是能感觉到明显的进步,所以不知厌倦为何物,而在查词典时做的笔记已达300多页的现在,我却有了些动摇的念头。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真的能行,或许是否有些人本身就不太适合这个方法呢……

 

“这个人稍微有些令人疑虑的地方。”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进度曾如此之快的他在第三阶段停留的时间太长了。”

 

“也有可能不是那样。首先,平素以传统方式学习英语较多的人结束第三阶段就快一些,这个人看来不是如此。把英语译成韩语来掌握的东西也在这个阶段中转化为纯粹的英语,所以通过韩语掌握的英语词汇量较大的人相应地也就在理解幅度上更大一些。”

 

“但反过来,过去所背诵的英文单词的释义也有可能构成妨害不是吗?”

 

“所以,即使是自认为已经很熟悉的单词最好也查一下。那样的话,对于将以韩语表述的释义转化为英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是啊,我也有过很多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了,误解其意的单词还是非常多的。”

 

“通过英英词典还必须把握一个问题,那就是类似含义单词的微妙语感差异。”

 

“我当初也有过一次‘彻悟’。刚开始的时候也许是与传统的方式太相似的缘故,我总是试图去分析。但后来我试着只是像新闻主持人一样去朗读,结果有一天我突然找到了感觉,于是就搞清楚了。啊哈,原来说的就是这个啊,只要自然地去吸收就可以了!”

 

“就是这个。如果在第三阶段再去计较语法,并试图用韩语理解单词的含义,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结束这一阶段的。因此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投入到大声朗读上,那样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总试图去分析的毛病不知不觉间消失了。是不是比起朗读来,他在试图理解含义上花费了更多的心思呢。”

 

“这种可能性似乎很大。看了这些信后觉得传统方式比我想像的根深蒂固多了。”

 

“好像咱们在谈论什么病毒或者异教似的。哈哈哈。”

 

“真的和那些现象很相似啊。虽然在《千万别学英语》中已经写得够充分和详尽的了,但不是还有这么多担心‘语法’、‘单词’、‘阅读’的E-mail接踵而来吗?”

 

“是啊,《千万别学英语》好像疫苗一般。如果那个作为第1次接种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是第2次接种了?”

 

“那很好啊,把它作为书名如何?《英语疫苗》?”

 

“Good.我考虑下吧。”

 

“博士您没有什么创意吗,书名?”

 

“唔,我还没有仔细考虑过,《你还在学英语吗?》如何?”

 

“呵呵呵,也挺好的。”

 

--------------------------------------------------------------------------

 

★如果用英韩词典

 

通过查英英词典获知词语含义之后,我们就能对在此之前因利用英韩词典而导致的英语学习中的失误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了解了。让我们举一个例子看一下。

 

“smart”这个形容词在Hancom电子词典(A computerized dictionary for Korean computer word processor users)中,第一项含义为“刺痛的”,第二为“锐利的,强的”,第三为“活泼的”,第四为“机灵的,伶俐的,聪明的,傲慢的”,第五为“敏捷的,灵巧的”,第六为“美姿的,端正的”,第七“衣着讲究的,时髦的”,第八“不放心的,奸诈的”,第九“相当的”,第十“计算机化的,高性能的”。下面用英英词典查一下看看。

 

首先,在《Collins Cobuild》中,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Smart people and things are pleasantly neat and clean in appearance; used mainly in British English.”。

 

第二,“You can describe someone who is clever as smart.”。

 

第三,“A smart place or event is connected with wealthy and fashionable people.”。

 

第四,“A smart bombs and weapons are guided by computers and lasers so that they hit their targets accurately.”。而且,每个释义后都附有一个例句。

 

下面再看一下Webster:

 

第一,“Characterized by sharp, quick thought; intelligent”。

 

第二,“Amusingly clever; witty”。

 

第三,“Impertinent”。

 

第四,“Sharp and quick in movement; energetic”。

 

第五,“Shrewd in dealings and intelligent; canny”。

 

第六,“Fashionable; elegant”。

 

第七,“Of, relating to, or being a device that imitates human intelligence.”等。

 

英韩词典不仅有不能用英语来理解英语的致命缺点,而且其解释从顺序上就几乎与英英词典完全相反。而且,在“刺痛的”,“傲慢的”等怪僻生涩的含义被注解出来的同时,“优雅的,潇洒的,富气的”等含义却没有列出,也没有任何例句。没有例句对于英韩词典来说是致命的,因为那样的话就无从得知那个单词在用英文造句时是如何使用的。比如,你试着翻译一下“a smart hotel”,就没法从英韩词典罗列的含义中找到合适的解释。因此,越是做过大量翻译工作的人就越得不间断地去搜寻更厚的词典。因为他们经常遇到通过一般词典没法找到恰当的含义这种情况。

 

最终,通过英韩词典来把握句子中单词的含义就不得不靠几乎从头到尾的猜测来完成了。而且,自认为是认识的单词不查词典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翻译错误的情形而导致用韩文写成的译文也晦涩难懂。正因如此,在阅读外国小说或者随想录的译书之时才会屡屡遇见难以理解的情况。虽然也有原版内容本身确实非常难的情况,但大部分情形下,还是其他部分并不怎么难,只有一小部分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那正是误译的原因所在。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一般不会去翻译一本原文本身就很难的书来出版。

 

解释本身就是例句,还有……

 

在我国,如果想把被称为英文精读的英文翻译搞好,对文脉的把握就是基本功,而如果想做好这个,就离不开通读。要培养从头到尾读一遍文章就能理解的能力,即通读能力。即使不认识的单词大量堆积,只要经常去读,已知部分的含义就会相互揉合而使文脉的轮廓显露出来,从那时开始再去查单词就可以了。事实上,我们早就具备了通读能力,当然是对韩文写作的文章而言。回想一下年幼的时代吧,也许谁也没有在看童话书的同时翻开国语词典查看的记忆吧。虽然很显然有很多不认识的单词存在于童话书中,但由于对故事的理解没有任何问题,所以也就没有查词典的必要了。在《千万别学英语》第三阶段中要求将Collins词典中的解释和例句抄下来反复朗读,其理由也正在于此。朗读不仅是发音练习和说话练习,而且在此期间还能起到对不认识单词的含义进行推测训练的效果。

 

Webster,Longman,Oxford(牛津)等词典的解释虽然在意义把握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却没有Collins所具有的长处。Collins词典的说明体解释自身就几乎可以算例句,而且还能额外认识一些新单词,也会逐渐熟悉if从句。经常接触if从句,就能对说明或者提问时有用的句式驾轻就熟,在以后说英语的时候肯定会受益匪浅的。

 

--------------------------------------------------------------------------

 

★在进行第三阶段练习期间

 

“关于第三阶段的疑问并不太多。概括起来,大部分都是问要查几个小时再朗读啊,在此期间不进行听力练习可以吗,等等。”

 

“在《千万别学英语》中我虽然说要查1小时的词典后再朗读1小时,但时间充足的人多投入点儿也没关系。不论哪个阶段,时间投入的越多,效果就会来得越快。‘浸在英语中的时间越多越好’这一原则是绝对不变的真理。至于担心听力问题的人们嘛,就把AFKN或者CNN等英文频道当作背景音乐去听就可以了。”

 

“在不清楚生词发音的时候怎么办好呢?”

 

“由于《千万别学英语》方式是建立在至少具有初中1年级英语水平这一前提之上的,所以可以认为,对于音标大家都是认识的。那么翻一下词典确认一下音标不就可以了吗?如果不太认识音标的话,就要去学一下了……但,如果在第一、第二阶段做得不错的话,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看到单词的模样就应该可以推测出其发音了。”

 

“还真是那样的。事实上我在第三阶段也没有看着音标朗读过。”

 

“由于英语和我国语言一样都是表音文字,所以那是有充分可能性的。当初我在德国的时候,教过一个德国职员韩国话,只教了3天发音方法他就读韩文了,那个德国人给我打电话时我好几次都误认为他是韩国人呢,英语也是如此。”

 

“那可真是新奇得很啊。”

 

“有什么新奇的,韩语也是话,英语也是话,德语也是话,方式都是完全相同的。那个德国人后来甚至还当上了驻韩国分社社长,在短短1年的时间内就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韩国语了,他也是以类似《千万别学英语》的方式学习的。整天听我国的广播,积极参加我国人只用韩国语举行的会议,就这样渐渐地水平提高了。时隔很久之后我又去德国,坐在他的车上,觉得他比一般德国人开车要粗野一些,就问他原来就这样吗,他回答说是在韩国学来的。”

 

“天哪,怎么净学些这样的东西啊。”

 

“虽然一半戏言一半实话吧,但那样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尽可能用心地去吸收那个国家所有的文化因子,对于学习语言来说是很有裨益的。”

 

“‘吸收’这种说法很合我的心意。我在刚开始留学生活的时候,总是喜欢把一切东西都转换成我国的货币单位‘韩元’,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其贵贱。后来觉得这样进行价值比较是不可以的。真正重要的是,在那个国家那件物品的价值是否适当。”

 

“哈哈哈,我也曾经这样。谁都那样不是吗?稍微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比如说,原来这个国家的生活必需品和我国的生活必需品还是有差别的,于是觉得应该按照这个国家的方式去生活,像汽车之类的东西就是如此。在德国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就能买到的汽车是很多的,这个通过每1.5人就平均拥有一辆汽车的占有率可见一斑,所以才说它是生活必需品。”

 

“和美国很相似啊,在德的留学生最大的支出项目是什么呢?”

 

“无论如何也是在吃的方面花费比较大吧。除此之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大笔的支出项目了。在美国房租所占比重应该算比较大的了吧?”

 

“是啊,确实是这样。占了扣除学费以后费用的一半还要多。不仅留学生,一般美国人家庭好像也是那样。当然,比率不会达到一半的程序。”

 

“所以德国才被誉为学生们的天堂不是吗?再加上又没有学费。我刚去留学的时候,也就是80年代中期吧。已经是15年前了呢。那时我一个月的总开销也就相当于我国的9万元,非常便宜吧?因为当时也没有地方可以拿留学助学金之类的。所以我就像超非常时期一样过来的。不管怎么说,其中房租只占了三分之一。”

 

“在德国留学所需的费用也就相当于从我国地方上来汉城求学的程度吧。”

 

“还有,在美国留学1年的费用可以在德国留学5年。”

 

“那么,您之所以去德国留学是……?”

 

“You are so smart!对了。就我的条件来说,去美国留学是做梦都不敢想像的。”

 

“或许您在德国有什么人?”

 

“No.就那样去了。只是好好准备了一下德语而已,虽然那在后来也成了无用之举。”

 

“仔细看一下博士您的生活履历的话,好像您还有相当鲁莽的一面呢。”

 

“与其说是鲁莽,倒不如说是对我的人生哲学影响更大一些吧。”

 

“是什么呀?”

 

“是乐观的虚无主义。”

 

“咦?难以理解呀。那是什么样的主义啊?”

 

“就是在论证人生是虚无的前提下,总是怀着趣味和肯定的心态去生活的主义,并没什么特别的。”

 

--------------------------------------------------------------------------

 

★再次透视第 3 阶段

 

1.不间断地去查

 

要一直查到觉得已经把整个词典都翻遍了为止,以那样的态度去做的话就不会着急了。要持有一边认认真真地写一边确认拼写,以标准的发音去流畅地朗读的态度。把整本辞典全抄下来朗读之后自然理解其含义的时刻仍未到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2.哪怕是稍有疑心的单词也要统统查一下

 

对于那些虽然能以韩语理解其意思,但对在句子中是如何使用却并不清楚的单词,要全部查一下。如果是通过英韩辞典掌握其含义的。这种情况就会经常发生,但哪怕只有一点疑虑,也要查一下看看。只有那样才能树立起信心,也才能为某一天突然理解不认识的单词打下基础。

 

3.原原本本地吸收

 

在朗读解释和例句的时候不要计较语法。只要努力地去朗读就可以了。在这样做的同时,试试看是否能够推测出其意思,但要抱着即使无法领会其涵义也无所谓的态度去做。较之而言,更应该多注意一下单词是以何种方式组合在一起的,这些上口了,就能自然地转化为语法能力。

 

4.就像说话一样去朗读

 

Collins 辞典中出现的解释即使照搬到口语会话中也是很好的句子。以向某人说明单词一样的感觉,如表演一般去朗读,例文也要像叙述故事似的去读,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说话练习的效果。

 

5.将英语广播当作背景音乐

 

担心听力退步的人可以把电视或者收音机中的英文广播当作背景音乐开着,其他人这样做也是好的。再强调一次,接触英语的机会自然是越多越好。

 

6.顺序和时间并不太重要

 

查 1 小时朗读 1 小时,查 2 小时朗读 1 小时,或者查 1 小时朗读 2 小时等方法都可以。重要的只是要多查多读。

 

7.消除对发音的忧虑

 

在第 4 阶段看录像的时候,通过熟悉他们的嘴形最终可以达到矫正发音的效果,所以没有为此担心的必要。美国幼儿并不是学了发音方法之后英语发音才变好的,他们只是通过模仿大人们的口形去熟悉发音的。但如果你还是担心发音的话当然也可以去学一下发音方法,只需要一天就足够了。哪怕只是学一下 r,l,th,sh,/e/,/ae/等等的嘴形和舌头的动作,也可以通过练习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话语乃人生哲学的载体

 

海军军官学员训练结束以后,我先被分配到了一个前方的预备营。由于那儿老军官很多,军官间的军纪也非常严明,所以我也就成了新兵中最受同情的对象。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受到“株连惩罚”,甚至到了哪一天相安无事的话反而会因为不安而睡不着。之后,我成了前方一个新设排的排长。被调到我们排的全都是各部的不良士兵。我不得已,想出来一条要和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的对策,结果真的颇有成效。

 

有一天我遭遇了一次翻车事故,并以这起事故为契机在毫无“背景”状况下走上了升迁之路。历任营作战辅佐官,师团司务长,后来甚至当上了师团长副官,师团长升任司令官,于是我也跟着到了海军本部。据说上将以上已经不能再算是军人的职位了,果然,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晚宴和招待会。我也得以和其他司令官们的辅佐官、副官一起,逛遍了汉城市内所有的特级酒店。在那儿我们认识到了在人生成功光环的背后不为人所知的一面。

 

在返回途中的车内,我的,还有他们的长官都无一例外地忧心忡忡。据说,攀上极顶以后展顾,没有“自我”,惟有一副躯壳的名誉而已。因而我才在那儿学会了虚无,并与原先的乐天性格相融合,乐观的虚无主义就诞生了。

 

“即使那样,他们还是受到了不错的待遇,而且也相当有权威,好像还不错啊……”

 

“不管是当时还是现今,在我国的任何组织里,按照自己的意念去说话办事的文化还是很薄弱的。尤其是军队和公务员之类的组织更为僵化,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多说话了。如果招惹了上级就几乎意味着生命之结束,在此情况下,连本应该说的话也咽到肚子里去了。”

 

“难道现在就没有什么改进吗?”

 

“虽然情况是有些好转,但本质上却没有任何的变动,我是不久前看到外务部本部大使抗命事件之后才产生这种想法的。外交官作为代表国家的专门职位,如果连对他们的人事变动也由于政治原因和一部分政治投机分子而以不正常的方式动作的话,这就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

 

“不仅是这种组织,就是民间组织也同样充斥着那样的氛围。无论我国的哪个大企业,总裁的意志几乎就是御命,没有人胆敢起来反对。社长、部长、课长等也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拥有莫大的权限。”

 

“但我也见过不少并不那样的人。”

 

“那样的人是呆不长久的。你想想现在还剩几个了?”

 

“哎呀,还真是那样呢,有趣的和另类的人几乎都走了。”

 

“你知道他们走的时候职员们都说些什么吗?‘能干的人都走了啊’。现在恐怕他们也那样看我了吧?”

 

“难道您是想让他们那样看待您才离开的吗?”

 

“哈哈,也许真是那样也说不定呢。咦,我说这些干吗?”

 

“这个嘛,好像是哪儿跟英语有些关联吧?”

 

“K不是曾经那样吗?刚开始觉得他们对谁都直接称呼‘you,you’很别扭不是吗?由于没有习惯站在对等的立场上跟人说话这样的形式,才会产生那种感觉。在我们国家,从家庭,到学校、公司、政府组织,以民主的方式举行会议是很罕见的。在我所见过的20多名最高管理者之中,能容忍与自己的想法有所差别的,主张10分钟以上的,只有两位而已。而能够容忍意图与反对意见相妥协之讨论过程的人一个也没有。”

 

“电视中播放总统主持的国务会议时,你仔细留心看一下。为与独裁政权作斗争而奉献出了自己全部青春、民主斗士出身的总统,是不是应该比别人更多一些民主的观念呢?但看起来国务会议的氛围就好像军人出身的总统在主持全军指挥官会议一般。平常威风八面的部长们一个个屏气凝神,大气也不敢喘一口地正襟危坐。发言之人的声音就好像参加大学入学口语考试的人一样颤颤抖抖,与总统大怒的报道一起出现的就是他们全部低头颔首,抱定决不漏掉一个字的决心在那儿努力地记着什么的模样。”

 

“那样的会议场景就是我们国家大小组织的头脑们主持会议时的立体范本。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脍炙人口的每个大企业都大谈新式经营的时候,他们也并没有做到言行一致。我也承认只有在我的眼里才总是看到这些异常之处。也许是我对于真挚而自由风格的德国首相或美国总统主持的会议更为熟悉的缘故吧,我之所以对这方面产生了兴趣,是因为我曾经去过德国。无论如何,这种家长式会议的风格应该得到纠正,如果不那样的话,众多高级人才的能力就会被低估而顶多充当最高权力者个人的辅助角色而已。随着岁月的流逝,高位者身边也就只剩下些所谓的‘Yes man’和‘马屁精’了。”

 

“会如此没有识人之才吗?如果到了社长这种职位的话,应该会比别人拥有更强的判断能力吧。”

 

“人心难测,良药苦口啊。还有,奉承话总是好听的,而批判却是令人不快的。而且,越是没有能力和自信的人就越善于表现得忠诚和勤奋。”

 

“那样的话最终就只能剩下‘他们自己的帮派’了。”

 

“如果英语说得好,就能理解他们社会对谁都可以称‘you’的民主形态。老少间的人伦秩序和平等的组织文化共存,是需要一个社会具有充分的成熟度的。如果谁能通过英语透视英语圈文化的这些部分,那么他就可以自诩英语已经达到相当水准了。如果了解了克林顿和阁僚们是在如此自由的氛围中开会,在布莱尔首相面前各部部长是多么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能理解为什么我国的政客们如此独善其身,遇到突发事件时政府怎么能如此快捷地制定对策了。”

 

--------------------------------------------------------------------------

 

★怀着窥视文化的心情

 

通过电影理解文化

 

“去美国生活以后我才真的切身体会到了我国社会的未成熟性,此前当博士您说那些话的时候我还曾经有些抵制感呢。”

 

“真的吗?我还以为K你能有所不同呢,大部分人都不会完全认同我说的话的。”

 

“因为,我也是韩国人中的一员啊,毕竟隐隐有些伤自己的自尊心,有很多情况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一样。但去美国社会一看,那算他们的社会性呢,还是按照常识行动的普遍性呢,反正这些都是非常稳固的。我觉得他们在能很好地节制会对他人产生危害的行动的同时,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制度上都使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德国在这方面是不是做得更好啊?”

 

“自然也差不多了。由于并非多民族国家,所以一致性的达成就相对容易些。总之,在德国即使不懂法也是可以照样生活的,只要按照常识去思考和行动就几乎不会发生触犯法律的情况。正如人们常说的,德国人有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及较强的分析倾向,虽然没有太多的人情味,但富有人道主义,不会小题大做,他们是值得信赖的。如果在道路上汽车的警示灯开着,那这辆车肯定真的发生了故障;在本来没有速度限制的区间内如果突然出现了限速80公里指示牌,那肯定真的是情况比较危险。”

 

“是啊,在我们国家由于人们乱开灯,所以不管是谁都不会去留意警示灯的。即使出现了限速指示牌,也要先看看有没有警察再说。”

 

“在我们国家,警示灯的意义在大部分情况下也就是‘现在违规停车中’或者‘实习驾驶中’。在高速道路上如果正在施工或者发生了事故的话,按常识来说本应该给以严禁行车的强烈警示,但在我国,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人举着并不算大的旗子在那儿懒洋洋地晃动晃动而已。”

 

“为什么会那样呢?”

 

“这可以被看作是不缜密的事情处理方式和轻视生命倾向的混合现象吧。在美国或者德国,如果在那种情况下还只是用一个人举旗子的话,或许会被起诉侵犯人权也说不定。看好莱坞电影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关于人的生命之尊严和为捍卫它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人物,这也可以看作是反映了社会对这种价值的重视。”

 

“这样看来,在我国电影中好像还真的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种主题呢。”

 

“这是因为没有英雄成长的环境。公共教育体系好像是以使大家都一样平凡为目标似的,在单位内部如果谁稍微有些锋芒的话,本来努力培育他对单位应该是有好处的,但在我国这反而被认为会对单位的氛围构成危害而遭到压制,甚至成为被驱逐的对象。”

 

“真的像有人所说的那样,那我们在民族性上存在什么问题吗?”

 

“这个啊,在朝鲜时代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总之,如果要在某个社会中形成尊敬英雄的氛围,首先就必须让人们坚信不管是谁都拥有平等的机会,无论何时都能在平等的规则下展开竞争。像我们国家这样,在金钱和背景被看作生活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全社会对于‘优秀’都缺少真正的敬畏感。人们不是这样说嘛,向高考总成绩第一的学生询问学习秘诀的话,他们都千篇一律地说着‘我只是认真地按照学校课程来学,没有请课外辅导’之类的谎话。虽然不否认可能其中也真的有些学生确实如此,但大部分人都对此持怀疑的态度。”

 

“是呀。在我上学的时候,富家子弟大部分都学习挺好的,可能课外辅导比较多吧。”

 

“有钱人只是注重对子女优秀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国家的人有一种几乎是不可撼动的固有观念,那就是‘学历至上主义’。虽然从来没有像最近这样频繁地宣扬即使不进大学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出通向成功的人生之路,但大部分的家长还是只知道督促子女努力学习以便能进入比较好的大学,对不对?那样听父母的话从较好大学毕业的人,所走的路是几乎没有什么变数的,进入大企业以后陶醉在精英意识之中生活下去,这样的人生道路即使从常识来想也并不是什么好路线。”

 

“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大企业绝对不是什么能够实现自我的地方;而且,也不会是终身职业。在形象宣传中给人以似乎能够二者兼得之印象的那些大企业,在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你应该很清楚吧?”

 

“嗯,但要找到比大企业还好的单位也是很困难的,不是吗?”

 

“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倾向并没有培养人们尽管困难也要去寻找的挑战意识,这才正是问题所在。像我国这样,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地方反而才是能够创造出更多机会的场所。”

 

“博士,您知道Danny Sco吗?以‘世间最美丽的青春’被选拔出来的那个韩裔美国人?”

 

“嗯,我国的电视台还以专辑做了介绍呢。”

 

“那个人如果在韩国那样的话,父母肯定早就气得蒙头睡闷觉了。”

 

“谈论这些总是让人觉得有些气愤的。本来只要稍微转变一下观念就能创造一个焕然一新的世界的。”

 

如果缺乏毅力就是在做无用功

 

为了舒解一下连续几天在室内工作所积聚的郁闷之情,我们决定去逛汝矣岛公园。虽然时间已经接近9点钟了,但由于正赶上下班车辆高峰期的尾巴,路上还是非常拥挤。花了很长的时间终于抵达公园,这时夜色已经静静地堆积起来了。

 

“变化可真大啊。虽然早知道模样变了,但没想到会变得和以前完全不同了呢。”

 

“公园设计方案曾公开征集过,基本按照韩国式的空间概念设计,并配以茂盛的林木作修饰的方案入选了,但市里却对其进行了‘特大手术’,结果就如此了。”

 

“对了,您在这方面是专家啊!如何啊,这个公园?”

 

“一句话,只是把不知所云的主题乱七八糟堆砌一番,所以又诞生了一个‘拌饭’而已。觉得专家的方案也是可以那样随意改动的人还真的是不少,这个国家呀!”

 

“哎哟,好像去哪儿都没有不感伤的角落啊!”

 

“好吧,既然来了就在这条小弯道上散散步吧。”

 

“好的,但这儿怎么这么漆黑啊?”

 

“没有能吸引人们的设施和魅力呗。这个公园谁会总来呢?无非就是这附近的公司职员,在公寓居住的汝矣岛居民们,他们来这儿会想干些什么呢?也就是像我们这样散散步、坐在椅子上说说话而已。还可能做什么呢?在夏天或许来一杯冷饮,在冬天无非是喝一杯热咖啡,但这些都没有。提供留住游客的机会和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所需要的空间并没有具备,决定采用此方案的人是不会来公园这种地方的。”

 

“我回韩国才半个月,就有些想念我曾经常常去的那个美国社区公园了。虽然那只是个社区公园,但比这儿还要宽敞,而且还有咖啡厅,人也多。”

 

“嗯,那么我们再回到《千万别学英语》这个话题吧!虽然像K你那样去美国自然是最好的了,但在进行第四阶段的时候也能积累起差不多的间接经验。在电影里像K经常去的公园那样的地方也常常出现,还能看到其他的许多细微场面。比如,垃圾是如何收集的,报纸是如何派送的,开会的时候氛围如何,餐桌上的各种礼仪是怎样的,等等,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来了解。这样怀着窥探文化的心境进行第四阶段练习的话,只用一种录像带就不能满足需要了。你会想再去看各种不同类别的录像带,那样一来看世界的视角就会逐渐变得开阔起来。”

 

“是啊,所以我总是对博士您很感激,因为我是托了您的福才能活得比别人更加开阔和深刻的,我真的很幸运。”

 

“你也应该感谢你自己,不是谁都能那样的。实际上如果没有自己的努力不是肯定什么也做不成吗?如果在接触另一个世界的时候没有从中汲取点什么的意志的话,看了也等于白看。”

 

“那正是第四阶段的核心点吧?”

 

--------------------------------------------------------------------------

 

★重新透视第4 阶段

 

1.留心出场人物的表情和身体动作,如果能模仿出来的话就更好了

 

说话时候的嘴形、头部动作、手势、肩部动作等根据话的内容而特定的形体语言是有效地进行意思传达的不错的辅助手段。和我国人不同,罗马字母文化圈的人们普遍的比较习惯于此。如果你能够熟悉这些,那么和他们的对话当然就会更容易,虽然刚开始时非常别扭,但习惯了以后,甚至会发生刚开始还没意识到要说什么话时动作就已经做出来了,于是话语才跟着出来的现象。即使不能理解话的意思,只通过表情和动作来推测的能力自然也会日新月异。

 

2.注意看各个场面的角角落落

 

电影的每个场面都浸入了摄影监督和导演无比缜密的心血。一个小物品,照明的角度、服饰、随身佩物等一切的一切,都反映了影片的时代背景,并起到突出那个场面所要反映的意向的作用,所以那些东西虽然微不足道,却成为窥视整个文化的切入点。还有,通过那些还能再稍微找回一些因在电影院看字幕而失却的“看电影的乐趣”。

 

3.第1 盘录像带一定要完全咀嚼透彻

 

只有第一盘做到完美,以后的录像带进行起来才会越来越容易。由于是视频和音频的第一次结合,视觉与听觉互相干涉的现象会很严重,在确实觉得眼睛和耳朵已经能够做到泾渭分明互不干扰之前,要刻意反复再反复的看和听。惟有如此,才能使以后的听写、朗读和查英英辞典轻松自如。

 

4.按照从普通到特别的顺序来

 

家庭剧,爱情剧,法制电影,侦探电影,惊险片,恐怖片,科幻片,这样的顺序是比较适当的。刚开始的三类要集中多看。即使是同一类别,主题思想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多多接触各种各样的影片才能对英语圈文化普遍的特性有一个比较整体的了解。看电影到一定程度以后,在下一阶段看看AFKN 的系列剧和脱口秀节目也是不错的。那,再以后应该看什么呢?到了那种境地自然就会知道了。

 

 

★一个时代的完结

 

我终于离职的那天,K请客为我祝贺。

 

“心情郁闷的时候还是爵士音乐最管用。”这是K说的。我们去了位于东崇洞的一个爵士酒吧,就在一个靠窗的较为开阔的地方坐了下来,心情也为之一爽。眼疾手快的服务小姐托着盛满爆米花的银色铁罐过来递上了菜单。

 

“我,Black Russian。”

 

“嗯,我,就来杯啤酒吧。”

 

望着服务小姐晃动着棕色的秀发慢慢走远,K说道,

 

“现在年轻人都流行染发,您觉得怎么样?”

 

“如果那是希望自己像西方人一样这种欲望的流露,那么这可以看作是缺乏自尊心的N世代类型(韩国习惯用语,主要指网络一族)的崇洋媚外心理。如果是因满眼都是黑发而觉得厌倦,或者只是想满足一下自我表现欲的话,我会为他们鼓掌的。”

 

“那您觉得看起来哪种可能性更大些呢?”

 

“我觉得,刚开始还是以黄色和棕色为主流的时候更接近于前者,后来连红色、蓝色、绿色等也满街走时,好像就更接近于后者了。”

 

“看来博士您还真的不适合呆在到处是条条框框的组织里呢。您离开公司是明智之举,祝贺您。为了博士的东山再起,干杯!”

 

“Thanks a lot。干杯!”

 

“细细想来,在公司的这5年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明白了传统的单位,特别是其中拥有较长历史的单位要作些许的改变是多么的困难。也意识到,入社初期我所谓充分显扬自己意志的希望也只是自满而已。在我国‘喧宾夺主’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或许是极为微茫的。实际上并非所谓的‘宾’而是相信约定而来的人们,既要响应自己履约的要求,还要在失败或成功之后将棒子移交给新来的人并抽身离去。”

 

“一方面希望能有些新鲜空气,而另一方面却又希望维持原来秩序的‘主’们好像旧方式重拾大局一样,若无其事一般原封未动地又返回到了以前的老样子,终于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不安和纠葛中解脱了出来。于是就评价那些‘宾’们没有摆脱‘理想主义’和‘学者风’,是与企业环境不和谐的人们,果真如此吗?”

 

“为什么曾经在海外留过学的人都无法忍受我国的环境呢?是不是我国人欺生太厉害的缘故啊?”

 

伴随着复古风格的爵士音乐掀起一股高潮,K醉意也渐渐上来了,她皱着眉头问了我这个问题。那是我下决心离开公司的同时,一直在我头脑中挥之不去的疑问。

 

“这个嘛,据我的经验来看,被认为‘这是明目张胆的欺生’的情况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因为那是出于幼稚和拙劣的心理,所以只要对其不屑一顾也就可以了。问题在于从基层职员到一般管理层都遍布着‘对变化的不信任感’。他们认为再怎么样也不会有任何的变动;在以前决策层就要求革新,但真正实现的情况却寥寥无几,所以这次的要求也同样几乎没有多少实现的可能性;不要期望过高,迎合既有的体制凑合着做吧;既然上层要求制定对策,说得好听一些就是把报告点缀点缀,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过一段时间以后,同样的事情再三反复,他们又不是在那个位子上呆一辈子的,所谓的中长期计划无非是个摆设而已。什么时候都是这个样子。”

 

“那这是结构的问题吧?”

 

“简单来说是这样的,但我疑心那可能是由于在我国全社会广泛存在的军事文化的残余影响所致。在军队,新年将至或者新指挥官上任时,到处的‘指挥方针’或者‘服务方针’等都会重新贴上新的。例如,‘时刻保持临战状态’,‘建设最精锐部队’等,结果就是以广告牌、宣传横幅等全部换上了新的内容结束了,具体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等等就再也提不上日程了。但自从军人出身之人成为总统开始,这些就被原封不动地搬用到政府运行方针中来了。我还仍然记得‘实现正义社会’的口号,但不仅没能具体实现些什么,反而在这面旗帜下使众多正义拥护者受尽了折磨。

 

总之政府组织原原本本继承军事组织特性的先例就自那时开始了,受其影响企业组织也沾染上了这种习气,风格极为类似。我们公司也是每6个月就在公司总部建筑的顶层换上新的标语,而且就到此为止了不是吗?实际上如果真地提出如何具体动作的提案,反而是很不像话的举动。每6个月就换一次的口号都能如期实现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不,实际上标语的内容不论什么时候都正在做才能算是正常的。在军队和政府中亦是如此。正义社会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要实现它这样的提法本身就有问题,临战状态本来不也是应该始终保持的吗”

 

“如果发生了问题就闹腾一阵子,然后就转到下一个问题,在前一个问题再次成为问题之前就把它抛到九霄云外了,那也可以看作是此类现象之一吧?”

 

“是啊。虽然受军事政府迫害的当事者及其家属都一直在注视着,但当时的加害者似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照样领导着几十人的组织,受到现任总统的招待,活得极为滋润;无视很多人因三丰公寓倒塌而承受丧亲之痛的喋血哭诉,要在原地再盖一幢高层公寓来支付给他们的赔偿金等于情于理皆不通之事依然横行于这个世上,而我们不是正生活于其中吗?在21世纪伊始,大家都谈论什么数字文化,什么飞速变化的经济模式之际,不论大小,凡是能被称为单位的所有单位,直到现在还在提倡‘军纪’、‘组织之根本’,高喊着要继承不知从何而起的非民主、非人性的习惯和传统,而酿成了一股靓不合情理的疾风恶浪……”

 

“既然如此,我国怎么发展如此迅速呢?”

 

“肯定是二居其一。首先,你要考虑到也许并不是如你想像的那样正在健康发展;其次,即使发展是事实,发展的原动力也可能是存在于我们未知的地方。”

 

“您是说,虽然我们接触到了这么多否定意义的现象,但还存在将我们社会引入正途的什么东西吗?”

 

“如果我国的发展是健康的,那还是有这种可能性的,但这个假设却不明晰。并非健康发展的假设可能性反而更高一些。据我从时代精神的持久性观点来看,我国社会的一个时代,即违法腐败、不通情理、独善其身等风气横行的我国现代史潮流直到现在还在延续着。”

 

“……”

 

“而,郑赞容和这股潮流妥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虽然还没有人提出疑问

 

“我就要回美国去了。”

 

“你这次是隔了多长时间才回来的?”

 

“两年半吧。”

 

“感觉如何?我是不是问得太迟了些啊?”

 

“不是的,我反而觉得那更好些。实际上,我碰到的所有人都问同样的问题,所以后来都觉得有些懒得回答了。‘什么时候走啊?’、‘很长时间没回韩国了,感觉还不错吧?’,怎么问题这样地如出一辙呢、”

 

“哈哈哈,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是大家都普遍地习惯与别人寒暄,或者是自己本位主义的思考方式蔓延的缘故吧。他们并不是真地想听听别人的说法,而是自己已经下了结论以后再去询问。例如,‘很长时间没回国了感觉会很好’的想法就是如此,实际上也有可能并非如此啊,或许还有人觉得一点也不好呢……”

 

“博士您如何呢?”

 

“在那儿学了3年以后回国一趟,街道上走的全是韩国人,所以感觉挺亲切。但完全结束了学业回国时却没有这种感觉。有一天,在钟路附近的人行横道前等候绿灯,看到对面所有人的头发全都是乌黑的,突然有一种吃惊的感觉。‘我们连模样都是那么地整齐划一啊’,发型、时装风格等都与潮流时尚完全趋同的现象直到现在还是我心里最不满意之处。”

 

“可能是在美国见到我国人很容易的原因吧,回国后并没有因为那个而高兴。最令我愉快的是见到了妈妈、爸爸还有朋友们。嗯,也为博士您出名了而感到高兴,现在又觉得回去真的应该努力学习了呢!”

 

“资料找全了吗?”

 

“噢,真的出大问题了!为什么没有值得一用的资料呢?我翻了几十卷硕、博士论文,也去书店看了,但值得引用的内容却好像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虽然已经寄到美国去了……”

 

“引用的不准确性,类似论文的批量生产,论文指导的阙如等等,问题不一而足。最关键的是,大部分论文的结论都有一些相同的句子。”

 

“等一下,我猜猜看?‘由于资料和时间的制约,导致调查结果无法做到一般化。这将被作为以后的研究课题。’是不是这样啊?”

 

“对。在连一般化都无法做到的调查基础上展开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的。把那些东西作为论文整理和发表本身就是一种浪费。”

 

“但,为什么那些毫无用途的论文还是不断涌现呢?”

 

“那就牵涉到各种各样的利害关系了。学生们希望尽快拿到学位开始人生新的进程,老师们则希望靠学生们凑够论文篇数来使自己不至于被涮掉或者得以晋级提升。可以说很难找到学生的论文质量不过关的话,会认真地指导其到过关为止的老师。老师们由于授课时间和其他杂事太多,没有时间来进行研究、指导论文,所以也就无可奈何地只能急于去凑够论文篇数了。有报道说,连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月薪都不好好支付的没有资格的教授并不是所谓的‘不通情理的一小部分’,而是绝大部分。总之,就现在大学的体系来说,连‘高等学府’的名称本身都有不实之嫌。”

 

“哎哟,我怎么办好呢?只有提交报告才能拿到这个学期的学分呀……”

 

“你在美国找找看吧。即使是关于我们国家的,很可能在美国有关东亚的研究所里反而有更多的储藏资料。”

 

“是吗?可能会吧。我们国家的人好像对把什么整理出来做成数据库之类的事根本就不关心。”

 

“我帮你一下吧?反正我们的工作也接近尾声了不是吗?”

 

“是啊,关于第五阶段的疑问几乎没有。”

 

“理该如此。因为第四阶段结束以后,就不会再有什么疑问和焦虑之心了。”

 

“也有几个人连开始都没有开始就发问了,我看似乎也没有回答的必要。我在进行第五阶段的时候,由于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所以就只知道惊喜了。如果说有什么问题的话,也就只能问‘博士您是怎么悟出这样的秘诀的’了。”

 

“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罗嗦一句的话,就是对朗读和查词典哪一个也别疏忽了,广告文字一行也不要漏掉,还有,如果时间稍微充裕的话,可以读一些简易的英文小说,比如,《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或者Sidney Sheldon反映经商心理的小说等,最好不要查词典,就顺势读下去。”

 

即使在沥青混凝土铺就的路上每到拐弯处时就飘来丝丝沁人心脾的花的气息,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日子里,K又要回美国去了。“没想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么快就过去了,真是难以置信啊。”说这话时的K眼中已经是泪珠晶莹。“努力生活吧,就当将来一切都会好的……知道了吗?”已经越过了出国通关处的K停下了脚步,回过头来灿然一笑。

 

--------------------------------------------------------------------------

 

★后记

 

在写这本书期间,我国发生了很多事情。在政界南北首脑会谈的消息冲击全国的同时,议论纷纷毛病多多的选举也终告结束,股价大幅跌落,现代集团总裁放弃经营权,Renault(雷诺)接管三星汽车等也在经济界掀起了阵阵狂风,然后在教育界又爆发出了禁止课外辅导为违宪行为的重大新闻,于是总是作为我国改革对象的公共教育话题又一次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针对“禁止课外辅导的现行法律”违宪的判决,政府在声称要进行“代替立法”的同时,提出了要网罗各界人士成立“对策委员会”的方案。各党也纷纷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电视广播亦都在各种讨论节目中以“教育”为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其中订立“高费用课外辅导”的基准、“高费用课外辅导者特别管理”,“个人课外辅导登记制”,“低收入层课外辅导费用所得税扣除制”等各种各样的想法纷纷涌现,最终应该从“公共教育的紊乱”来寻求解决方案的真知灼见,使所有人的后脑勺都挨了一巴掌。

 

舆论媒体正在“全新”报道的公共教育实际状况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成绩的提高全靠课外辅导班,人性教育和生活指导被学生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教师们也因为薪水太低以及整日忙于其他杂务,根本没有心思去应付那些令人烦闷的事情。学生离家出走已经司空见惯,学校连斥责在课堂上睡觉的学生都感到棘手。如果说这所有一切都是公共教育的普遍现象的话,那么现在就应该是政府立即罢手公共教育的时候了。

 

事实上这种事态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在酝酿了。我们难道不是早就知道,与学历至上的社会风气相迎合的大学入学考试为主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吗?但政府非但对此熟视无睹,还实施高中均衡化、减少大学入学考试科目、毕业定员制、高考及内部测评等级、多重志愿等各种各样的所谓改革方案,以老师和学生为对象进行实验。这样说决非夸大其词,难道他们是做实验用的老鼠吗?

 

最终初高中教育总体上陷入了病入膏肓的境地,而填鸭式、背诵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依然存在于几乎所有科目之中,以英语为代表的外语课自然也没有理由无可指摘。实际上英语比起其他任何科目来都更容易发现传统方式的谬误,所以到现在为止屡次成为批判的对象。但是教育大本营依然巍然不动,只有教授提高分数技巧的辅导班和定价达数十万韩元的教材贩卖商们发家致富了。因而,不论以前还是现在,英语始终是我国大部分人绝对无法逾越的障碍。

 

即便如此,我国几乎所有的综合大学里却都设有英语系,除了英语圈国家以外,包括师范英语系、美国文学系、观光英语系、英语系等各种类似系别在内的英语相关院系,可能就是以我国最多了。有人这样说,“我要不是英语学得太糟的话,大学为什么要选英语作专业呢”从说这些话的人大都是英语系学生来看,似乎稍微有些冷笑的意味蕴含其中。给我发E-mail的人中也有相当一大部分是英语系的学生。他们共同的苦恼就是“英语听、说、读能力都不行”,因为说一口韩式英语的老师总是要他们翻译东西,所以按照《千万别学英语》的方式来学英语非常困难。如果要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那么精通这个国家的语言就是最起码的要求,并应由此而对那个国家的民族性、历史以及作家的哲学观点做深入的探究。作为英语系的老师,理所当然地就应该对英语的听说读写做到游刃有余,对英语圈的文化、历史、过去和现在受人瞩目的作家也要精通,只有这样才能向学生很好地传授作品中的词汇,表达方式及其反映的哲学意义,拥有那样实力的老师们才会敢于用英语授课。但非常遗憾的是,好像我国英语系的老师大部分都并非如此。据说他们的学长有些具有日本人文学院英文系出身的背景,在美国和英国留过学的人不是正统的英文系毕业,而是靠语言学取得学位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所以对他们抱有那样的期望无论如何都是不现实的。

 

所以,断言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能很好地习得英语的地方几乎没有也并非危言耸听。也正因如此,《千万别学英语》才出乎意料地连续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但我却并不怎么高兴。从事现行英语教育的某些人没有任何理论根据地对《千万别学英语》方式痛加批判,或者极为藐视而对它连提都不提,现在他们对再也不能把英语看作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这一时代的到来,难道也一如既往地加以否定吗?

 

对于那些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仍然坚决主张要从读写着手的人我是无话可说的。因为看起来他们好像觉得听和说是无关紧要的。只是,正如韩国语的写作能力也有好坏之分一样,如果要想写好英语作文,就要多看些英语小说或者英文报纸的社论等。写日记和信件的能力是在《千万别学英语》第五阶段充分积聚起来的,商业信函之类则只要参考一下范本就可以了。对于职业资格考试英语和学校英语的语法、词汇部分,可以在确认教科书或者历年考题的正确答案之后反复用心念叨,只需要连续读20来遍就会变得相当容易了。

 

还有,像连美国知识分子都觉得头大的问题,为了问题而出的问题等最好以后就不要再出了。由于总爱出那些问题的倾向,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无法从对语法学习和单词背诵的迷恋中摆脱出来。如果能真如政府宣布的那样,学校的英语课全部用英文授课,各种国家组织的考试中英语科目也由一般的英语考试(例如TOEIC等)来代替,那么我国英语革命的掀起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但,果真能这样吗?不能不令人怀疑的是,这就像政府的其他各项政策一样,也仅限于纸上谈兵而已,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

 

希望通过此书能使以《千万别学英语》的方式熟习英语之人能够不再产生疑问,也不再犹豫踌躇。希望作为对一种语言的学习,英语学习并不像想像得那么困难的坚定信念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并希望我国人能完全斩断与语法和单词背诵之间的孽缘。特别是那些深受入学考试之苦的莘莘学子们至少能从对英语的恐怖中解放出来,对于公司职员们来说英语也不再是压力的来源,灾也是我所衷心期望的。从更高层次上来说,希望我们国家能够摘掉在世界上除日本之外英语最糟糕的帽子,并且通过英语来提升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度,丢掉对外国和外国人的偏见及崇洋媚外的心理。更上一步,逐渐培育起我国人的头脑和心胸中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更多的首肯才是我最终的目标。

 

在这本书中K的再次出场,是基于小说的趣味性而作的设定。K所说的话、意见、感觉等,是我周边的人、读者以及我的心思和想法的真实写照。在这儿我希望能取得成为批判对象的那些个人及单位的谅解,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是离不开批判文化的存在的。

 

 

★附录1 读者经验谈

(Reader's Experience)

 

[编者注] 这是以读者朋友们在《千万别学英语》的主页< www.ksenglish.com >上发表的文章为中心编辑而成的。有成功的经验之谈,也有描述在各个阶段的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基本上没有记录失败的教训,但在主页上还是有一些的。那些失败的事例对学习英语的人也许能起到“它山之石”的效果。但由于读者上网发表的文章已经达7,000多篇,所以将其一网打尽是很困难的。如果要搜寻与自己的经历类似的内容,最好到主页收录的文章中查找。

 

在这儿,我要向上网发表佳作的读者,允许将其文章录入此书的读者,以及使这个有诸多不足之处的主页成为大家真正一起学英语、而且内容充实之站点的所有读者朋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

 

□求道之路

 

英国Heathrow机场

 

1997年夏日的一天,我飞抵英国的Heathrow机场,负责入境审查的机场工作人员非常彬彬有礼地问我道:

 

“How long are you going to stay in UK?”

 

“……”

 

英国职员这次说得非常缓慢:

 

“How...long...are...you...going...to...stay...in...UK?”

 

“哦……哦……seven...months...”

 

“Pardon?”(您说什么?)

 

最终我伸出了7个手指头来代替了英语。好不容易勉勉强强听懂了,这次我的发音又成了个问题。

 

当我到达Heathrow机场的时候,我刚从军队退职一个多月,此行是来进行语言研修的,托了父母的福。他们考虑到从各方面来说,这样怎么也比在复学之前懒散地打发时间有意义得多。由于军队生活导致了一片空白,我隐隐有些担心,所以劝告父母说,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去那儿只能是浪费外币而已,但如此这般,我最终还是踏上了伦敦的土地。

 

入学第1天

 

我在父亲朋友的指引下找到了寄宿房,度过了在英国第一个心潮澎湃的夜晚。在第3天的早上,我听完了寄宿房老太太的说明后迈出了大门,她告诉我乘坐12路公交车在某个站下就可以了。我自认为那些说明都听懂了,所以很是自得。

 

过了滑铁卢大桥(Waterloo bridge),国会议事堂、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唐宁街(Downing Street)10号,……从寄宿地到语言研修院的公交路线本身简直就是一次观光行程。睁大了眼睛不停地向窗外扫视的我不知不觉间觉得老太太说的那个地方已经到了,就非常自信地下了车。由于公交车内没有站点广播,所以本来应该向别人询问一下的,但以我的英语水平应付这个似乎觉得有些负担。

 

下了公交车,我打开地图开始寻找学校,就那样过了差不多1个小时……可我还是在原地周围游逛。这样下去的话从第一天开始就要迟到了,我提起勇气向路人问了一下路。虽然这次问话算是成功了,但听力却成了问题。后来才得知,我下车的地方在老太太所说地方的两站之前。我还曾因为觉得都听懂了而高兴呢……

 

第1堂课

 

我出来得很早,所以并没有迟到。由于是语言研修院开课第一天,所以有一个确认报名课程的程序。在接待处排队等候了一段时间后轮到我了。虽然我非常紧张,但那儿的职员却都听懂了我糟糕的发音。而且,在我问一个问题的时候,话还没说完他们就给我想要的答案了。虽然很紧张,但是没有遇到什么麻烦。我甚至一时产生了自己英语水平还可以的错觉。

 

但这种错觉也就维持了1分钟还未到。刚进入指定的教室坐下,老师就进来了。先是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完毕以后就正式上课了。虽然有十来个人,但由于自我介绍是预料之中的,所以除了脸红了一下以外倒也无它。

 

但上课一开始,老师说的话中听不懂的部分就越来越多了,于是额头开始冒汗。当我的大脑还是一片空白之时,突然所有的学生都提起笔来开始解答问题。

 

“啊,是让解答问题呀……”

 

由于问题并不太难,所以很快就做完了,而看看周围的学生都还在苦苦解答之中。

 

“嗯,看来语法还是我强啊……”

 

当大家差不多都解答完毕的时候,老师走来走去让同学们一个个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一个人只说一个问题的答案,但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就都和我的答案不一样。在正觉得奇怪的时候,轮到我了。我就把我应该回答的问题的答案说了出来。

 

老师说我的答案错了并告诉了我正确的答案。奇怪呀!不是那个答案吗?

 

我直到休息时间才知道了我错误的原因。我解答的是另一页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比这些更简单。

 

与日本朋友并肩作战

 

那样的事不断出现,我开始了与研修院授课时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讨论课上我与日本的一个朋友变得亲密起来,看来他也是相似的情形。我们一边非常隐秘地传递着共鸣的眼色,一边在讨论时间里保持着绝对的沉默。相反,在语法课上我却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发言。准确来说,我并不是想发言,而只是想说出正确答案。

 

在讨论时间,如果想参加讨论,就要接连不断地与某个主题相关的话题说下去。但对于莫说交谈,连听力都成问题的我来说,那简直是太苛刻了。而在语法课上说出错误部分的正确答案所用的英语都非常简短,而且答案自己也很清楚。所以我就总想在这时张张嘴发出点声音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正因如此,在语法课上,我总是很高兴,充满了自信。而且,那时天真地以为,我反正在来英国之前就把语法掌握好了,说英语不会是什么难题的。

 

“语法是语言的框架和规则,所以规则掌握好了,只要把话套在那些规则上不就可以了嘛。”

 

可能还有很多人怀着这样的想法在潜心研究语法书籍吧。

 

在英国寄宿房学习综合英语

 

来英国的时候,我把高中时代翻烂了的那本《综合英语教程》,在辅导班听讲时作的英语学习笔记都放在书包中带了过来。想再一次像高中时代那样努力学习!

 

在高中时代,我对英语科目还是比较有自信的,而且成绩也不错。我决意要把那本翻烂了的综合英语书再复习两遍,所以刻苦学习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在只要到街上去就可以碰到熙熙攘攘的英国人,只要打开电视和广播就可以听到喋喋不休的英语的伦敦市内,抱着“只有语法过硬英语才能过硬”的坚定信念,我在房间里努力地研读着高中时代的语法书。

 

就那样白天努力学习语言研修课程,之后努力研读语法书,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得到了一次教训,“即使语法过硬了英语也不一定过硬!”

 

某天的授课时间。对于在我所研读的语法书上说是错误的某个语法部分,老师只是一带而过。于是我非常自信地翻着书指出了老师的错误。老师看了一下我的书,说这本书有问题,最好别看;那部分在语法上没有错误,现在很多英国人都那样用,我有些张皇失措。

 

在感觉有些虚脱的一天,曾在同一所学校上课的学长这样说道,“我觉得有点奇怪,你见过外国人是怎么解答问题的吗?他们只是顺势读一遍,然后就选择出答案了。据说虽然他们也不清楚为什么那就是答案,但总之那好像就是答案,而且一般来说都是对的……”

 

当然并不是外国学生的语法都很好。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比起我国学生来说,他们在语法上还是差一些。但到达高级水准的外国学生,特别是欧洲学生,在语法问题的解答上,准确率和我国学生不相上下,而在速度上反而更快一些。因为他们也是那样,只是顺势读1遍就凭感觉来选择答案的……

 

我当时由于在水准较低的班级里,没有遇到过那样的学生,所以也就没法理解这位学长的话。后来随着水准的提高,我也碰到了那样的人。他们在表情达意方面根本没有什么障碍了,只是为了英语考试才来这儿学习reading和writing的,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并不是先语法后英语,而应该是先英语后语法。

 

啊,头脑发热!

 

语言研修的最大魅力在于英语的声音和文字相结合的环境。我也努力在空闲时间尽量多接触TV和收音机,但不知怎的,觉得静静地坐在电视机前看1个小时以上,实在是非常枯燥和费力。所以经常来回调换频道,过1个小时以后把电视关掉或者去做别的事情。

 

偶尔,节目很有趣的话,因为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内容,所以就集中注意力一直看到节目结束为止。但这样看一次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头脑很热,再也没有看电视的欲望和力气了。那时如果用手摸一下额头的话,会觉得发烫,甚至于会头疼。

 

有一天我和一位很熟识的兄长一起看了一段时间的电视,他突然张口说道:“啊,头太热了,再也看不下去了。”看来并不是只有我这样啊。

 

回想一下的话,这好像是因为我一直以英-韩方式把听到的英语声音不断地转换为韩语来思考,所以才会导致头脑过热的吧。当时还没有习惯只去听英语声音。那么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却没有很好地利用,想来真是可惜了。

 

语言研修VS外语考试

 

高中时候,有一本英语习题集,作者在序言中将英语比作雪球,说英语和堆雪人时的雪球差不多。刚开始用手使劲挤压雪的时候,不仅费时间还费力气,但如果雪球大到一定程度的话,从那时开始,只需要用腿轻轻推滚,雪就会因为雪球自身的重量而慢慢变得硬实,慢慢变大,英语也是与之类似的。现在想起来,虽然在以英-韩方式为基准来解答阅读理解习题的书中出现那样的话有些出人意料,但不管怎么说,对于这些话本身我还是很有认同感的。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研修语言的人,真的做到拍打起坚实的小雪球之后能堆积起巨大雪球再回来的人有几个呢?一点雪也没有堆积就去了,回来后对着只有棒球大小的雪球而沾沾自喜的人却不少吧?

 

如果是要背诵英语单词和看语法书的话,似乎没有必要非得乘坐飞机去纽约、伦敦、温哥华、悉尼或者连地名也不熟悉的什么地方。在这儿也是一样的……

 

有一位英语听力没有什么障碍,只是说话不太流畅,所以趁着不到两个月的特别休假期间来进行语言研修的阿根廷朋友,操着一口通过正如字面意义一般是“语、言、研、修”而变得流畅的英语回国去了。在最后一次见到她的那天晚上,我的语法书还在那儿展开着。如果说她是真的来进行语言研修的话,那我是来进行外语考试的吗?

 

竟然呆1年?

 

下课的时候,与第一次来上课的外国朋友一般都说一些“从哪儿来的啊”原来是干什么的?准备呆多长时间啊?”之类的话。这时倒是没有什么障碍,毕竟经常用……

 

然而,谈话内容就到这些客套话为止的情况却不少。因为即使想继续说下去也没有那个能力……但,拍打起了一点雪球后才来的人就能进行一些更为深入的对话,语言研修也就步入正轨。当然有些人虽然也就只能说一些客套话,却好像还觉得自己学过英语似的。

 

但是,第一次来上课的外国朋友听到我国的研修生说要在那呆6个月至1年之久,都会非常吃惊。虽然对于我国人和邻国的日本朋友来说,呆6个月至1年是很普遍的,但其他国家的人至多也就3个月。他们大部分都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是在雪球已经堆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来的,而且回去以后立刻就要使用英语。而我国和邻国日本的朋友们却大部分不是如此。

 

在那些人眼里,我们是来进行语言研修的呢,还是来语言留学的?

 

相逢《千万别学英语》

 

我曾赴英国进行了大约6个月的语言留学。在此期间,我总是在琢磨“如何才能学好英语”。在英国的实际体验,让我真正体会到通过以往采用的学习方法不仅无法达到英国人的水平,连像其他外国朋友那样做到能听懂并可以自由交谈的程度,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不满足于只和辅导班的老师进行几小句对话,我认为求“鱼”不如求“渔”,为此我努力地用心去感受一切。我在英国留学期间几乎一次都没缺课。虽然身在欧洲旅行的出发地伦敦,却也只不过去了一两次伦敦郊外,我的全部心思都在如何才能学好英语这事上。

 

去年秋天,偶然在书店发现了这本书。《千万别学英语》这书名倒挺新奇,我曾经有过一段非常艰难的语言研修的经历。不然的话,我有可能会认为这本书只是一本以书名哗众取宠的英语书籍而对它不屑一顾。读了这本书,约6个月的留学生活以及那之后,无法言表的,只能切身体会的,以及曾无心地忽视过去的众多感受一下子涌上了心头。这本书中所强调的,掌握了英语自然就会领悟语法、英英词典的重要性、听力的重要性等内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似乎整个神经都为之一颤。从那天起,我真正成了《千万别学英语》的书迷。目前我正在进行第三阶段的练习。——ID:刘石源

 

□我就这样一直进行到了第四阶段

 

4年级暑假时

 

读完某位先生生动有趣的经验之谈后,我自己也有所感悟,所以觉得虽然不是什么成功之谈,但还是应该把自己的经验上网以飨读者。

 

我按照《千万别学英语》的方式来学习,还在这个网站中给很多人解答问题,与他们共同面对遭遇到的困难,难道是因为《千万别学英语》是至高无上的最完美的英语学习方法吗?绝对不是。我也曾经像进入这个网站的很多朋友一样有过什么也不懂(虽然现在也并不懂多少)的入门阶段。那时真的是压根就没有想到听力还是英语学习的一个关键部分。

 

当时只是为了准备TOEIC考试才第一次想到要去听一下英语的。但怎么会这样呢?曾以英语学得不错自诩的我竟然一点也没有听懂。当然我还是通过听见的几个单词,靠猜测来完成了答题。我还去上了辅导班,学了些所谓的TOEIC解题技巧等就去考试了,得了个还说得过去的分数。但那时我是以KATUSA(Korean Augmentation Troops to United States Army)为目标的,所以就那种成绩是根本没有门儿的。那时我觉得,没有必要去挖掘什么考试信息,只要整天捧着厚厚的TOEIC书去啃就行了,但最终在那年的KATUSA考试中,我还是落选了。自那以后就几乎没有碰过英语。

 

大四暑假的时候,在为了几个可怜的学分而被迫去听的夏季生活英语课上,我受到了全新的冲击。本以为自己曾经准备过TOEIC考试,也可以说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了,谁知除了只有一些毫无用途的单词在脑子里旋转之外,我连一句话也吐不出来。而坐在旁边的一个女生,英语发音却极为圆润,语势也非常流畅。那种情态无疑是独具魅力的。本以为学习英语也就是准备一下考试,没想到竟可以如此潇洒!从那时我就开始反思了。比起TOEIC成绩之类的东西来,还不如试着像那个女同学一般在别人面前用另一种语言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来得洒脱。自那以后英语就再也没有成为我学习的对象。

 

迷上了《AP News》(Associated Press)和肥皂剧

 

那样下了决心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分析了在此期间为什么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却还是不行。我自认为还是比较聪明的,但在上学时学习还不如我的朋友却得到了更高的分数,甚至还能用英语会话,所以我觉得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肯定有问题。

 

我先是产生了要能够像那个女同学一般熟练会话的念头,所以就去参加了一个有名的会话专门辅导班,还是熬夜在网上勉强报上的名。读了两个月的凌晨班,极为努力地学习着。那个辅导班完全用英语授课,也不让初学者去试着运用,只是以按照书中出现的内容来练习等方式进行透彻的讲解。那两个月期间,在熟习英语句子然后原般套用这一点上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但我觉得单靠背诵来培养应用能力是有问题的。促使我最终放弃了辅导班的决定性理由是,虽然我学习那么刻苦,但还是没法听懂辅导班里美国讲师所说的话。只有在上课的时候能听懂点什么才能学着去说话不是吗,但我却没做到。这有些奇怪,肯定哪儿有问题。所以我就先退出了辅导班,然后开始翻阅各种英语参考书,浏览各种网页,那还是我第一次去读那种书呢。但实际上,总体来说能真正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去写的书在当时并不多,那时几乎没有什么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大部分都是以更为详尽地介绍某个英语表达方式为宗旨,也就是以尽量多去记点东西,多去熟悉点东西为宗旨。

 

但在下载了网页中大量文章之后,我又提出了疑问。在此过程中我意识到,要想说出英语来,首先就要能听懂,这是很重要的。那时我就想啊,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东西我以前就是不知道呢?本来在TOEIC考试中我听力分数并不高,但我还是致力于对阅读理解的训练。为什么会这样呢?细想一下,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那样的学习方式。我没有尝试过以其他方式去学习,只是按照已经浸入我潜意识中的填鸭式英语教育方法去做罢了。

 

在意识到听力的重要性之后,我这次又去寻找专门训练听力的辅导班了。听说某个有名的辅导班的听写课程对提高听力水平很有帮助,所以我就去报名参加了那个辅导班,开始了我的听写训练过程。那儿每天都用新闻中速度最快的 5 分钟 AP 新闻为材料进行数小时的听写练习。刚开始的时候,听写完以后一边对照范本一边用红笔进行修正,真的成了“血海”了。但我没有丧失信心,因为我觉得现在总算找到症结所在了。“嗯,原来到现在为止我一直听错了啊!”于是就更加努力的去听写、校正,就这样沉迷其中达 5 个月之久,问题是,现在虽然听写和朗读都已经达到了相当地水平,发音也有很大好转,但当我有一天听别人说听听 AFKN 会有好处而真的去听的时候,才发现虽然发音大体都能听清,却没有一句能听懂什么意思。

 

那时觉得在没有范本和韩语解说的情况下,哪怕花一辈子时间恐怕也听不清,更理解不了 AFKN 之类的东西,但由于从那时开始英语已经逐渐琅琅上口和耳熟能详了,也就有了继续下去的兴趣,所以我并没有放弃,而是又去寻找病根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一个辅导班打工,在那儿碰到了一位老师,他告诉我说,听写只是为了能够辨别英语的音和进行听力(hearing)练习。只要稍微花一点时间就可以了,如果平生就只做这个,那反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末倒置了,真是说到我心坎上去了。原来如此呀。我虽然听到了发音,却一直没有去听整体上到底说的是什么内容,于是就去听了那个辅导班里美国人讲授的AFKN 喜剧课程。在课堂上,看一遍 AFKN 中出现的著名肥皂剧,将其中的日常生活用语挑拣出来听写,并且还通过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模仿动作等来进行会话练习。这个课程成了我到现在还能轻松愉快而有趣的与英语打交道的关键契机。首先每天反复的听死板的新闻,顶多 5 分钟的那种,然后再去看非常有趣的肥皂剧,听着美籍老师作现场说明。明白了“为什么那个地方我们应该笑,为什么那些人那样考虑事情”之后,英语这个东西就会变得非常有趣。那时也没有人让我去做,但每天回家我都会打开 AFKN 频道看得津津有味,去辅导班之前在等公交车的时候我会自己反复嘀咕那个节目中出现代妙言趣语。那时,曾经对新闻总是一个一个音节仔细去听的我,开始去看故事情节至少有 30 分钟以上的肥皂剧,并从整体上参照声音、状况、演员们的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进行推测,把握其内容。随着我关注的焦点逐步分化,我也逐渐能够稍稍听清和理解 AFKN了。那时的兴奋之情是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能领会的。

 

从那时开始英语就再也不是什么学习的对象了,而是像我从前迷恋篮球一般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趣味爱好。从那时开始,不再定下今天到底应该学几小时才行。而是在忙于其他事情的时候,一旦有空闲就打开 AFKN 来听,去模仿演员们的发音甚至照着做完全相同的动作。如果发音很相似的话,自己就会怡然自得,看起来恰如一个疯子一般。

 

英语要以英语的思维方式来吸收

 

有人说过,如果迷恋于什么的话,看东西就总会有些怪异。由于辅导班距离永丰文库很近,所以我养成了一个兴趣就是爱去那儿翻弄外文书籍,在各种书籍之间来回游走,结果发现所有的书中都有一句共同的话,“英语要以英语的思维方式来吸收”。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无法理解,英语要以英语的思维方式来吸收,那叫什么话呢。这在听韩国老师上听力课的时候还不知道,但我在听外国人直接用英语讲授听力课时却得到了启发。那个美国人用英语来说明,而我呢,也就那样来听和学。仔细注意一下的话,那个美国人在出现我们不懂得单词的时候并不是立即用韩国语来做解释,而是通过那些简单的英语说明以及身体动作、我就如理解了肥皂剧一样,觉得“啊,那就是所谓以英语的思维方式来吸收英语啊”。

 

还有一点,我每天都有机会和那个美国人在哪怕很短的时间里说几句英语,所以我总是在上课之前考虑好今天应该问些什么,然后再头脑中把拟好的韩国语问题完美的翻译成英语之后再进去。但真的到了面前时却连想好的话也变得吞吞吐吐起来。像以前令我印象深刻的那个女同学一般侃侃而谈还是不可能的。还有,很多时候,在看 AFKN 特别是新闻时,如果出现了不知道的单词,总是想一下那个单词是什么意思,结果后面的就听不见了。

 

我本能的感觉到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问题,好像就是我没有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去吸收英语。

 

所以我就去找一位交往甚密的老师来与我探讨一下问题所在。曾是我学长的那位老师这样说:不要试图用韩国语去翻译英语,也不要试图把韩国语翻译成英语。不要再来回奔走着去上什么辅导班了。去找一本美国人使用的口语形式的资料来,哪怕每天一点也要坚持听下去,直到琅琅上口为止。出现不懂的单词就一定要用英英辞典查一下,哪怕不知道译文的确切含义,也要留心把握那个单词在句子中是怎么用的,然后反复的朗读。抱着什么时候还会碰到这个单词的想法去……在听了这个忠告的当天,我停止了曾令我乐此不疲的美国人主持的听力课,果断地与辅导班做了了断。

不用再为去辅导班听课而打工了,也省掉了乘车往返的时间,还节约下了在上课时听韩国老师谈笑风生所需要的时间,这样一来,腾出的时间真的是非常可观的!停止上辅导班之后,由于正好毕业了,所以我就弄来了 AFKN 的范本,并在 2 个月的时间里,整天呆在家里开着电视大声跟读。

 

遇见《千万别学英语》

 

虽然英语实力的增长说不上是日新月异,但我却沉浸于英语中而其乐融融,我自信已经把握了英语的体系,觉得再也没有必要去寻求什么方法,到此为止了。比起去寻找更好的方法来,把那天的材料完全的消化吸收才是真正重要的。然而,就像“人生并不总是按照我的计划来”这句话(出于我现在正在看的《While youare sleeping》)说的那样,当我进入 PC 通信英语兴趣小组的主页时,发现会员们正在对一本叫《千万别学英语》的书展开激烈的辩论。我自认为亲身体验过各种所谓的英语学习方法,断定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没有秘诀可言的,所以看到书名以后很是不以为然。但我很好奇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所以还是读了一篇文章。读后知道那是有人将书中提及的各个阶段做了总括写出来的,我还针对那篇文章写了一段批评性的文字。但毕竟没有亲自看过,所以出于好奇我就去书店买了一本回来看。

 

觉得虽然那 5 个阶段的方法与我在此期间亲身体验并逐步修正而成的方法并非完全相同,但还是比较相似的。还有,由于我亲身体验过,所以觉得比起那方法本身来,书中所要传达到意旨更为新颖。我到现在为止亲身体验过的部分都被作者以新颖的笔触阐明了出来。

 

读完《千万别学英语》之后,觉得作者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于是我开始犹豫了,是继续按照以前的方法来呢,还是虽然有些部分我已经做过了,但仍然按照《千万别学英语》中的方法重新进行各个阶段的练习呢,这让我很是犹豫不决。

 

平生第一次只“追踪”声音

 

我真的认为即使我就按照当时的方法做下去,英语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自然而然的也就能说出话来了。但我当时想,也许通过《千万别学英语》这个方法可以缩短一点所需要的时间那。反正现在也不用准备大的考试,也不打算找工作,所以下决心按照这个方法试一下,说实话,我本打算跳过第一、2 阶段的,因为这些我都已经做得甚至有些厌倦了,但最终我还是决定快速走一遍了事。

 

没想到我却因此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以前我只听《AP News》或者简短的肥皂剧,现在通过每天把磁带的正反面倒来倒去不间断地听两遍,不知不觉间,即时英语长时间不停地回荡在耳边也不觉得心烦了,对英语的“音”也稍微变得不那么生疏了,还有,由于我已经掌握了很多句子和单词等,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和其他人一样总是想翻译,单词也不断地向外冒,但书中说只去“追踪”声音就可以了,所以我也平生以来第一次真正集中注意力去追踪声音。

 

在这样进行的过程中,我到那时为止体验过的,以及从辅导班老师那儿听来的很多东西都再次浮现于脑际。为什么英语的节奏感很重要,拍子和重音之类重要,所谓英语的“音”是什么,还有用韩国语思考或者偏重于个别单词而没能听到全部话语的理由……等等,对于这些部分的感觉又一次得以重生。之后,即使在看较长的新闻时,我也只是一边点头一边像我说的那样(虽然实际上我是从某个辅导班女老师那儿听来的)耸耸肩,伴随着节奏,碰到不认识的单词和句子就一带而过,从而确保能一直听下去,然后就能从整体上理解了。这也成了我对以前忽略过去的问题点进行反思的机会。

 

读了些文章,也回答了一些问题

 

在进行第 2 阶段的听写练习时,我犯了点错误。由于以前对传统的听写练习实在是太熟练了,所以我还以为也就是像别人那样一字不差的制作 transcript(抄本)呢,觉得也就是对已知单词和句子的拼写进行确认而已。这当然是轻而易举动了,因为以前已经听写过不少更快更难道内容了,我还是按照范本第一次录了音,然后自然的进行跟读练习。由于这一部分也训练过多次了,所以很自信的就结束了第二阶段。但进了这个网站,读了些文章,也回答了一些问题以后,思考了一下到底是否应该看范本的问题,才意识到了我在第二阶段听写练习中所犯的错误。

我本以为听写练习也就是确认一下拼写呢,后来直到第四阶段我才意识到了所谓“按照听到的去听”之意义的重要性。在已知单词的基础上,推测这个应该是这样拼写的吧。这样去听写的话自然是再容易不过了,但实际上却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正如在讲演会所说道那样,虽然 international 发音类似于 innernatinal,但由于在我的头脑中 international 这个单词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我不会写成innernational,肯定会写为 international 的。当然了,虽然已经知道的单词这样写也无妨,但在进行第四阶段的时候,我试着听写了一遍电影,发现我不知道的单词非常多,近旁有车辆经过或者男子说话时发音不清楚,这样的声音让我已经习惯于文字的耳朵和大脑去听写下来是很困难的,所以这也就使我理解了为什么孩子们在识文辨字之前通过声音来熟悉英语,比起大人们来辨音能力就更强。

 

因此,最近在进行第四阶段的时候,即使是认识到单词,我也再仔细准确的听一遍到底是什么音以及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进行着只追踪声音的辨音练习。这也是我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于不知不觉间的新收获吧。虽然实际上如果您把我写的文章从 1 月份的到现在地都看一遍地话就能知道,但我还是要说,通过回答问题的活动,我的水平真的有了出乎意料的提高。我觉得这不是什么浪费时间,至少可以积累一点间接经验。

 

进入第三阶段,眼不疼了,心不闷了

 

总之我就以这种方式结束了第二阶段而进入了第三阶段。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但也极为艰难道过程。实际上也确实是很费力的一段时间,我虽然也进行过纯纯正正的英文朗读练习,但在把查辞典后记下来的东西大声的加以朗读时,刚开始却根本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这些东西为什么一定要写下来呢。正如各位曾疑问道那样,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法语翻译家 Chai Junghua 写的一本书,其中提到了在一个德国报纸上刊载的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听到电话号码的时候不要把数字一个个拆开来去记,而应该一次把所有数字都记住并写下来;无论什么句子都要从头到尾顺势读或听一遍下来,然后再去写,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最好多注意进行一些类似的增进记忆力的训练。

 

此后,我在第三阶段写东西的时候,不再是以一两个单词为单位看着写下来,而是基于提高记忆力的想法,一边小声朗读一边用眼睛浏览到应该断开的部分为止,然后再把头脑中尚有记忆的部分在本子上一气呵成。正如在第二阶段一句一句的听写时那样,起初是需要花费成倍的时间的。但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我所能写下的东西比刚开始多多了。这样一来也就觉得自己花费在写上的时间并没有白费,有所值了。还有,在朗读的时候,我也不是自然的在每个单词上都花费心思,而是着眼于单词的前后、整个句子、乃至整篇释文。以这种方式使自己的视角变得广阔起来。自然的,能够理解的幅度也就变宽了。按照这种方式进行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在写的同时就能理解的部分逐渐多了起来,读几遍就能其义自见的部分也变多了。

 

以前哪怕只有一个单词不认识,我也要用英韩辞典查一下那个单词并在旁边注记下来,单词都查完以后,先朗读一遍英文,然后再用韩文翻译一遍才能算是阅读;或者即使没查辞典读完一遍了,我也要用英韩辞典把那些单词的韩语对应义找出来,然后再把韩语译文读一遍才会心安;正是在进行第三阶段的时候“英语要以英语的思维方式来吸收”的意义才得以明确。

 

当然,如果在能完美的理解其意义,并且对单词的用法也能运用自如的情况下结束这一阶段的话,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但也许是出于担心自己会对英语失去兴趣的想法,我只是毫无负担的每天查 1 个小时,然后再读 1 个小时,对于那些常用单词,则觉得以后什么时间再查一遍熟悉一下就可以了……

 

即使满眼都是英文,眼睛也不会发疼,心也不会发闷,释义中出现的单词基本上都能认识,而只是在例句中偶尔会碰到些生词而已,当达到这种水平的时候,我就不再写了,因为我觉得即使没有那些单词也不会妨碍我对整体意义的把握,虽然把这些都查一遍会更好些,但最终我还是出于趣味性的考虑,基于以后有时间查一下就可以了的想法,只是把已经查完的单词朗读了一下,然后我在 2 月末就进了训练所了,所以才觉得现在应该把第三阶段结束了才是。

 

终于进入第四阶段

 

一个月后,我结束了在训练所的生活,由于此后第一周会很疲倦,所以为了适应以后的新生活,我休息了一周,并从第二周开始进入了第四阶段。并不是真的学英语有多费力,而是由于没有时间,不得不在清晨起床去看电影,这才是最让我感到劳累得,刚开始的时候看着看着就打瞌睡,后来就逐渐习惯一些了。由于此前看过很多 AFKN 节目,也接触过大量其他英文,所以在理解上是没有什么大的困难的。虽然大体上能听清说了些什么,但中间总是搀杂着很多听不清楚的音。我不断反复的把录像带用遥控器倒来倒去来进行听写,这样下去的话不知道要耗费多少台录像机,所以后来就改用录音带进行录音以后再听写了。

 

我事前也没有想到听写原来是如此地困难和枯燥,所以在第四阶段的一段时间里我曾一度陷入消沉,但由于总是进入这个网站来阅读一下人们的问题并顺便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所以就像刚才说的那样,我又从中得到了关于听音的启示,于是就把听不清的音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写下来之后就算过去了,我打算以后先把那些单词的发音熟悉了,再去按照范本对那些音的拼写进行确认,所以才勉强把听写脚本完成了。

 

为了完成脚本这一项我到底花了几周时间真的是不得而知了,但我并没怎么担心。因为毕竟我是在进行着这么费劲的事,而且这才是第一部电影,这对我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我觉得以后应该先把电影反复的看,等熟悉了声音以后,再把觉得确实应该听写的部分写一下,然后就找来范本进行跟读练习。近来我正饶有兴味的对一部电影进行着不间断地跟读练习,而且打算每天早上跟读几遍,晚上再一边看录像带一边把演员们的动作,面部表情,还有如书中说的那样连家具的位置等都用心留意一下。

 

心里话,大实话

 

希望大家不要误会我写这篇文章是出于逢迎《千万别学英语》这一方法的不良意图,大家仔细阅读一遍就可以看出,我对自己按照这个方法进行下去是有信心的。我之所以到现在为止没有经历过其他人所经历的那么多困难,或许是我在之前已经遭遇过了的缘故也未可知,还有,我自己也曾经尝试过,所以知道初学者们原原本本的按照着做肯定会有很多随之而来的可以称之为挫折的困难,这一点是我通过经验以及这个网站中的许多文章体会到的。这并非惟有初学者才会遇到的问题。

 

我并非想迎合作者,也不是想奉承出版社,我只是想支持一下在本国学外语的一种创新观点而已。听的重要性,比起耳听眼看一百遍来哪怕用嘴说一遍地重要性,不能只听老师的讲义而应趁那段时间自己去尝试一下的重要性,并非只是出于义务感而是对对方(英语)真正以爱相待的重要性……如果这些能引起大家的同感,那已是很令人欣慰的了。对于《千万别学英语》中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本人的情况以及其他因素而探索出更好的方法呢?

 

当然我也承认现在立即就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才在这个站点集中起来互相探讨意见,我觉得这也许是已经久违的公开辩论得以重现的一个绝好机会。

 

我最后想说的话就是,我们并不是要按照社会评论出版社说出的《千万别学英语》一书去做,而是真的“千万别学英语”了。

 

承蒙惠阅如此地长篇大论,真心的表示感谢。——ID:chris

 

--------------------------------------------------------------------------

 

□写给因《千万别学英语》而苦闷的人们

 

我高中毕业已经超过20年了。在那之后虽然也一直读一些原版英文专业书籍,但英语水平还是没有什么提高,而且从大约10年前开始就再也没有读过了。英语听力自然是根本就没有练习过的,对此我也毫不关心。就是这样一个人,从来没有和外国人对话过,却在短短的3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能够听清Star TV电视剧中快得令人窒息的发音。所以,无论如何,《千万别学英语》中所说的方法都是最好的英语学习方法之一,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很多人的苦恼是否就是因为没有摆脱《千万别学英语》中所否定的固有观念而导致的呢?《千万别学英语》的方法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只是一条“底根”,并不是什么主干和果实。只要我们深入地研究这一方法,并对之加以重新审视,那么只要根部不受到损坏,主干就会自根部而生,果实也会结出来的。

 

时隔20年再次学英语……

 

时隔20年后下决心再次学英语是在我发现《千万别学英语》的2个月前。我知道韩国人的英语学习方法有问题,但很想知道问题究竟在哪里。因此购买并阅读了一些阐述韩国英语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书籍(在这一阶段为了矫正发音,同时阅读了一些大学语音学教材等有关发音问题的书籍)。但这些书籍虽然明确地指出了韩国英语教育的各种问题,可内容不够具体、太笼统,所以始终令人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

 

在这种情况下,我发现了《千万别学英语》,很是为之而感到激动。我将其圈圈点点共读了5遍之多。我首先想像着要一直进行到第五阶段,以此来验证《千万别学英语》的学习方法,并考虑一下如何应用这一方法。如此这般几次之后,我自己定下了各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和将要采用的方法。从那以后我就抛却一切顾虑满怀信心地开始了,结果书上提到的那些奇迹就接连不断地发生在我身上。

 

应该会发生哪怕只是很小的奇迹吧?

 

《圣经》中有一句话,“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但即使晓得了真理,如果反而为真理所困的话,那真理就变成了“枷锁”。我认为,不论我们认定《千万别学英语》是多么好的学习方法,但如果运用不当,它也只会成为捆住时间脚腕的枷锁。我觉得,不管《千万别学英语》的学习方法有多么伟大,它也只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手段而已。

 

所以,我把《千万别学英语》的5个阶段重新调整为3个。在第一阶段就把英语当成没有意义的声音去听,直到哪怕头脑中无法浮想起全部声音,但也已经可以很自然地跟上声音的步伐时为止。即使听到认识的单词时会冒出韩国语或者实物来,只要不妨碍去听其他的声音,就置之不理。对于因为总试图去翻译的毛病而导致后面的声音听不清这一问题,我通过经常听声音特别快但却很清晰的CNN新闻,特别是CNN中的天气预报,来使自己即使想去翻译也没法翻译。(由于速度太快而没有时间去翻译,不认识单词而无法翻译)我用在听CNN节目上的时间和用在《千万别学英语》磁带上的时间大体相当。虽然偶尔也看看Star TV的电视剧,但由于发音含糊不清,而且也太快,没法辨别声音,所以并没有听多少。只有一部叫做《FRIEND》的电视剧,不管声音听不听得清,我都坚持看了下来。我对于每天听2个小时,每周休息1天等都没怎么在意,习惯成自然的提法也过于宏大,徒增负担,所以就把这些从目标中去掉了。

 

比起连续地听磁带来,我更多的时候是间歇地一有空就去听。TAPE 1平均每天听3、4次(上班族的无奈),大约听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到第三周的时候就能听清一些CNN中的话了,到约1个月时就自信CNN中的话已经基本没问题了。所以换TAPE 2后,只花费了二周的时间,每天只听一、二次,主要还是听CNN新闻了。

 

与此同时,渐渐地用在听Star TV电视剧上的时间多了起来,但电视剧快速的台词听起来还是很费力。正是在这时候我才真正具体地体味到了第二阶段的意义。不管《千万别学英语》这个学习方法优秀到如何扣人心弦的地步,如果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的话,我都不会采用它,像我这样即使不用英语也没什么问题的个体经营者都这样认为,何况那些巴不得在一天之内就能熟练英语的人呢?以前在英语上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还想让我再花1年去学???至少在一、二周的时间内应该会发生哪怕只是很小的奇迹吧?

 

怀疑自己的耳朵,连续听了2个小时……

 

第二阶段很轻松地就达到了期望目标,但我所用的方法与作者的方法是相悖的。

 

在第一阶段时,我在1个月时间内就基本听清了CNN,但没能听清Star TV中快速的台词,实在是太快了。我刚开始觉得只要把连音掌握好了应该问题不大,所以就去买了几本有关连音问题的书来看,(并没有花多少时间)结果还是听不清楚。虽然偶尔也有稍微听清的时候,却无法连续地听下去。(电视剧如果能稍微听清一点我就想开始第二阶段)本来觉得只要练习一下连音应该就能听清楚的,但并非如此,所以我觉得还有其他的什么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却无从得知。

 

但很偶然地、我意识到自己能听清楚Star TV中发音也算比较快的节目预告了。那种声音很是类似于有韵律的音乐。

 

我从中得到了启发,原来只有熟悉了他们对话中的抑扬顿挫和节奏才能听清非常快的声音啊。于是我就不再继续第一阶段,而决定原般模仿TAPE 1中的对话。我并没有听写,只是一边看着范本一边听磁带,并尽可能连续地跟读,力求一模一样。由于是看着范本进行的,所以并没有花多少时间。

 

与此同时,我也一直在看电视剧。这样过了三周以后,有一天我觉得应该听一下那些音乐般的节奏了,于是就打开电视随便听了起来,那些本来只感觉太快而什么也听不清的对话竟然非常自然地就可以听清楚了。当时的心情是言语所无法表达的。我怀疑自己的耳朵有问题,于是连续听了2个小时,但仍然可以听清,第2天早上再去听还是可以听清,那之后直到现在都听得清清楚楚。

 

我认为大家每个人都可以像我一样让奇迹降临到自己身上,但首先要从固有的观念中摆脱出来才行。大家把《千万别学英语》的方法和作者分离开来思考一下吧。我们是不是可以假定本来就有《千万别学英语》这一学习方法,作者是这一方法的第一个成功实践者,所以才把自己成功的方法介绍给别人呢?作者的方法也不是绝对的,这一点不是已经通过众多会员得到证明了吗???他的经验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是一种参考罢了。——ID:J

 

--------------------------------------------------------------------------

 

□我也很惊喜

 

我在第一阶段将提高版磁带听了三周的时间,我也像XX先生一样刚开始时听不清楚较长的句子。也许是周一吧,突然所有的句子都听得清清楚楚了。虽然说不上是所有句子,但至少有90%……声音也不是很大,但句子就好像是往耳朵里钻似的。您知道我在一周以前是怎么想的吗?哎,我也就能听清10%啊!现在我正在努力跟随着磁带的步伐。虽然现在后面的句子只能想起来10%左右,但以后应该可以想起90%吧。还有,每听一次我都会对刚开始只能听到的单词,以及后来能听见的句子等变得更加熟悉。只要不过于急躁和盲进,就这样听下去的话,郑赞容博士所说的现象真的会一个个发生的。我也很惊喜。——ID:赵喜

 

□从380分到600分

 

正在以《千万别学英语》的方法挑战英语的各位朋友们,您是不是正在努力实践着全新出炉的英语解决方案但效果却不明显呢?那是您没有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第一阶段的缘故。我直到第二阶段时才意识到了在进行第一阶段的时候存在的问题。那时我并没有理解“直到听清为止”的真正含义。那么“直到听清为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人听磁带竟然长达两三个月之久,所以还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听英语的时候不要去想英语的字母单词。因为在我国也有很多人虽然不认识字,但照样可以侃侃而谈。如果想让耳朵灵敏一些的话,就不能不对文字和声音加以区分对等,应该纯粹地去听声音,即使出现知道的单词也要努力只去听声音。

 

第二,即使确实只是在听声音,也一定不要以我国的语言去听英语的语音。谁会把英语的语音以韩国语来听呢?虽然大部分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这常常却正是问题所在。也就是说,不要把road听成了“路得”。韩国人有把单词区分开来听英语的毛病。实际上,这一点要很好地发行第1项原则,只要按照能听到的去听就可以了。

 

第三,在听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我国语言去思考。虽然这在刚开始是很困难的,但习惯了以后就会有效果。

 

第四,在连续听2遍时注意力也要集中。我刚开始曾在坐地铁时去听,现在看来这样并不好。请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去听。还有,至少要连续听2遍,而且不可心睡着喔!

 

每天听4遍并坚持二周以后,后面的句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浮现出来。到达这种境地的话,就可以把握住英语的节奏了。我也买《千万别学英语》磁带学习过,第一阶段TAPE 1只听了一个月就觉得可以了,于是就换了一盘磁带,结果发现没有什么效果。虽然可能会花费些时间,但哪怕只有一盘磁带也请务必认真而彻底地完成,认真听完一盘以后所能听到的东西较之以前确实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以前无论如何也听不清的CNN、AFKN等现在已经可以听清了。请不要把很多东西混杂起来听,而应该连续不断地去听一盘磁带。

 

我现在正在进行第二阶段,尽管在上个月的TOEIC考试听力方面做得一塌糊涂,但在学校进行的这次模拟考试中,虽然有个别单词不认识,却没有听不清的声音。我甚至能确信我所做的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对于CNN现在我也可以很清晰地听到了。在2年前的模拟TOEIC考试中我只得了380分,而现在已经超过了600分了(虽然只是模拟TOEIC考试)。

 

作为听力阶段的第一阶段与其他阶段相比是绝对重要的,所以不要吝惜时间,要用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它。只有完全听清一盘磁带以后才可能成功地进行其他阶段。如果第一阶段没有做好,即使进行其他阶段也是没有效果的,那样的就不能领略到其中的乐趣了。衷心祝愿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加油吧。——ID:sieum

 

□大家一起跟着读100遍吧!

 

我是一个正处于第二阶段的人,做得并不好。但,我下定决心决不放弃,到现在为止的4个月里我始终坚守着这一信念。我深信,我的大脑一定具有学好语言的能力,而且,只要努力是可以达到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习惯成自然,自然而然地就可以理解之境地的。我打算每一个Situation都跟着读100遍,然后再转到下一个Situation!虽然我到现在才读了70遍,但与刚开始的时候相比已经很有一种柔和的感觉了。

 

重要的是在我的声音中去寻找英语的音色。与初高中时代应老师的要求生硬地朗读不同,我要和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样以我本来的音色自然地去说话,而且现在也正在逐步接近这个目标。虽然还处于不足称道的初始阶段,实力也没有什么大的长进,但听AFKN的时候已经能明显感觉到比以前清晰多了。虽然听起来依然觉得好似在嘟哝一般,但已经没有以前那种排斥感,而觉得已经具备把声音原原本本地吸收的能力了。昨天我去书店翻阅了一些有关发音问题的书籍、虽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书,但觉得也许会对校正发音有所帮助而买了一套配有磁带的CLINIC教材。如果非要说有规则的话,那么书中针对可以称得上规则的绝大部分发音规则都进行了说明。在进行第二阶段的时候我感悟到的另一点重要之处就是发音,还有,也应该懂得音标。从现在开始就一个个去学,不,应该是熟练!一直到习惯成自然的时候为止,我会不断地去练习。哪怕需要1个月、2个月,甚至3个月!

 

我希望能够完美地结束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去体验幻想的感觉!——ID:an

 

□在第二阶段舌头都卷起来了

 

第一阶段很平静地就过去了,当开始第二阶段三周以后,由于教学实习而中断的一段时间。我的专业偏偏是法语,所以曾为不得不和英语划清界限而神伤。但在实习期间有件事让我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们。法语大都在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重读,而英语却不一定这样,不是吗?但我却把长的单词都以英语式的抑扬顿挫来读了。更大的问题是,在说话的时候要用几个英文单词的情况不也有吗?那时我的舌头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卷起来,不管怎么说,肯定是在第二阶段努力跟着磁带朗读时养成的那个毛病。朋友们都戏谑地嘲讽我,问我是不是舌头上抹了黄油了。

 

看来是养成了一个好毛病啊(我自己听来,发音也比以前好多了)。后来,在二周的时间内都没碰英语,又觉得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于是就开始听第2盘磁带。在刚开始的那一刻,我发现第一阶段时对于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本找不到感觉的那些部分,现在已经能够听得很清楚,而且自然地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心想,“啊!原来如此啊,与自己意志无关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说的就是这个时候啊!”现在正疲惫地迈步于第二阶段漫漫征程上的朋友们,看了我的经验之后,鼓起勇气吧!——ID:青青

 

□考完TOEIC之后

 

今天参加了TOEIC考试。好像和在《千万别学英语》磁带中听到的声音有很大的不同,或许是因为我对语音的感觉还没有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吧。但通过今天参加的TOEIC考试,我深切地感觉到除了这个方法以外真的别无它途,很多声音听起来都是那么的柔和。只要结束了第三阶段,我似乎也可以听清很多东西。这个方法真的是必胜的法宝。在此,我向把如此完美的方法加以体系化整理的博士郑先生表示深深的谢意。——ID:900

 

□今天期中考试了

 

我正在读高一,现在正在进行《千万别学英语》第二阶段的练习。直奔主题吧,听说,如果要按照《千万别学英语》的方法来,就要放弃6个月的内部测评成绩。但来FAQ看了一下,说是如果多读教科书就会出成绩,所以我就不断地去读课本。本来计划读20遍的,我只读了13遍,但新奇的是我只错了3个地方,得了90分。读初高中的朋友们如果都这样做的话,内部测评成绩的维持似乎不是什么问题。如果能对您有些许的参考价值,我就心满意足了。——ID:金小姐

 

□结束第一阶段,TOEIC成绩提高了155分

 

我没想到自己还能在这儿发表成功的经验之谈。我用了1个月的时间结束了第一阶段,然后就去参加TOEIC考试了。上一次得了705分,这次得了860分。两年时间没有参加TOEIC考试了,所以虽然不能说这全是《千万别学英语》的功劳,但以前的听低读高(阅读得分比听力高)现象这次确实得到了扭转。还有,在阅读上,以前能剩下大约10分钟的时间就不错了,而这次竟然余下了20分钟。我能听一点CNN新闻,但看电影还有困难。毕竟电影中的发音不是都那么标准的。新闻尤以经济新闻为最难。现在第二阶段,我已经结束了1个月的听写了。大家都鼓足勇气,抱着“我是一个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家伙”的想法,努力吧。与读《千万别学英语》这本书时的感觉有着天壤之别,这其实是一个很需要毅力的方法。——ID:郑薰

 

□成功也?失败也?

 

现在我正读高二,已经开始《千万别学英语》2个月了,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练习。但令人惊喜的是,英语说得越快我反而听得越清楚,而且也不会下意识地用韩国语去翻译。呵呵,还有,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只要顺势读一遍下来就能找出答案。呵呵,是这样的吧?——ID:蔡秉

 

□哇,分数提高了

 

我一直到高中都认为自己很善于考英语。但在去年为取得KATUSA资格而参加的TOEIC考试中,我却考得很糟糕。只勉强过了及格线(600分),这很令我绝望,但在考完TOEIC之后1个月,我碰到了这本叫做《千万别学英语》的书。于是我就立即开始,到现在已接近8个月了。由于在此期间比较懒散,所以拖的时间很长,现在我打算好好做了。我正在努力进行第三阶段。还有,在3月末的时候,我又参加了TOEIC考试。觉得已经学了好几个月了,应该会有些进步吧。坦白地说,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变得容易了。但昨天出来分数一看,比预想的提高了很多。上一次的时候是630分,而这次却得了750分,整整提高了120分。特别是听力部分的分数提高得较多,哈哈哈。努力吧,我坚信以后还会有提高的。——ID:崔才英

 

□通宵不停地开着AFKN睡

 

我刚开始第一阶段几天的时间。昨天我发现了一点新奇之事,所以想在这儿写几句。

 

自几个月前开始,由于我讨厌熄灯以后睡觉,所以就通宵不停地开着AFKN睡。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如果只是开着电视,但不集中注意力去听的话,是什么用也没有的。偶尔播放少儿节目之类的东西时,我还会试着去听听,但除此之外我就听不懂它到底在说些什么了,只能通过几个单词和画面大体把握一下内容而已。但在开始听磁带2天之后的昨天,也许是听磁带习惯了,在做别的事的时候我也不自觉地连续听起AFKN中的声音来。但这并不是说我能听懂其中所说的话,而只是发现自己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声音上来,就像听磁带时那样,在头脑中跟着声音去听,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的过程呢?虽然不知道这样的过程对不对,但我会继续下去,一直到把它完成的。加油吧……ID:boyeon

 

□满足,我的考试分数也有进步了!

 

我是一个不懂事的初中生,现在心里很满足,所以想写点东西。我的TOEIC分数终于也有提高了,去年11月中旬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本书,觉得好像方法挺简单,而且深以为然,所以就照着做了起来。在1月份的考试中,由于听力部分的分数还没有以前的高,所以就写了些失望之辞。但在2月份听力部分得了425分,以前最好也就是360分,1月份的时候由于考得不好只得了340分。还有一件新奇之事就是,也许我是模范生的类型吧,一般来说阅读部分都比听力部分多得二三十分,但现在反而是听力分数更高了。心里高兴,就写了这些。——ID:h

 

□TOEIC分数提高了

 

接触这本书之前,我的TOEIC分数是600来分。无论怎样努力学习语法,听英语磁带也没有提高,所以我就干脆放弃了语法,改用了《千万别学英语》的方法。开始的时候,这只能说是个冒险,但结束第二阶段后,TOEIC分数提高到了大约800分,尽管没有学习语法。TOEIC考试时,感觉听力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简直是个奇迹。所以,我坚信这个方法的正确性并一直在照着做。希望大家也都相信,不要因怀疑而半途而废,多多听吧!——ID:Angel

 

□这个方法的效果现在才……

 

使用这个方法的效果现在才显现了出来。我刚上高一,现在已经艰难地完成了听写训练,正在努力地进行朗读练习。今天学校举行了分班考试。但真没想到摆脱了用韩国语去翻译句子的毛病竟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以前根本连读都读不完的超过10行以上的阅读理解题,竟然很轻松地读一下就理解了。当然还是有几个单词不认识,但通过读一下前后的句子就能大体猜测出其意思了。不太理解的句子就读两三遍。其他人都抱怨时间不够而只能瞎猜,但我的时间反而绰绰有余!所以我就不断地去读,检查一下有没有错误,但时间还是很充足。天啊!并没有怎么学习,而只是改变了一下方法,竟然就能使英语水平提高这么多,真开心。那么,大家都加油吧,争取征服第五阶段!Fighting!——ID:哈哈哈

 

□结束了第一阶段,TOEIC成绩!!!

 

“唔,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我在1月份的时候接触了《千万别学英语》这本书,然后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第一阶段。嗯,我并没有特别努力地去做,而只是每天连续听磁带2、3个小时而已。我去年11月第一次参加正规TOEIC考试,得了630分。但,结束第一阶段以后中,在2月末的TOEIC考试中我得了810分。刚开始,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方法,是因为我一直在用我自己的方法去习得英语,而这个方法与郑赞容先生的方法是很相似的。但由于没有形成一套体系,所以我还是有些担心。可翻开书一看,我隐隐约约思考出的那些方法已经被郑博士体系化地整理出来了,所以就开始照做。但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是怀疑,用这个方法果真能在1个月的时间内将TOEIC成绩提高200分吗?看看我的周围,整天废寝忘食地钻在TOEIC习题集中的朋友们,花三四个月的时间能提高二三十分就要烧高香了。在看到810这个分数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好似有一股电流穿过全身一般。现在我坚信不移了。请您也相信吧,各位朋友,加油!!!——ID:李正佑

 

□我是正在进行第一阶段练习的高三学生

 

第一阶段红了约1个月时间,《千万别学英语》磁带现在我能听清90%了,我真高兴啊!

 

周围很多人都严厉警告我,调研了不能随便换学习方法的,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换了。理由嘛,就是觉得第一阶段很容易,而且很有意思。在开始之前1个月的时候,我所进行的英语学习就是整天扛着英韩词典去查单词,实在是枯燥无味,令人心烦得很!查着查着就想打瞌睡……

 

但这种方法只需要我们坐在那儿集中精神去听就可以了。刚开始时,觉得很好玩,就整天听。高三了还其他什么也不学,整天去……虽然有些吃力,但节制,再节制,每天还听6个小时左右呢,了不起!

 

虽然听说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非常吃力,但我似乎觉得挺有趣。至少比起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来科学得多。我打算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争取高考考满分。而且2年以后我要去牛津留学。一定要!——ID:小孩

 

□第一阶段练习还没结束,TOEIC成绩就提高了130分

 

真的很高兴!

 

首先……不太方便说出自己具体的分数,但比起11月份参加的考试来,1月份的成绩提高达130分之多,我也很惊讶。

 

现在我仍然在进行第一阶段。第一盘磁带就要结束了。我打算从下周就开始听第2盘了。我这一盘磁带听了有1个半月左右的时间。不但如书中所言能够完全听清了,而且到了脑子的反应比磁带的速度还快的程度。

 

呵呵……总之,我太高兴了。现在我正按照《千万别学英语》书中的内容坚定不移地学习着。还有,我非常感谢郑赞容博士。希望其他人也能坚定不移地去学习。——ID:madison

 

□2个月内TOEIC分数提高了400分

 

看了这本书后,英语糟糕透顶的我有了要试一下的想法。

 

去年5月我曾为TOEIC成绩才380分、听得懂的部分太少、不认识的单词又太多而异常烦恼。看到这本书后,我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开始进行第一阶段,将2盘TOEIC磁带听了近2个月的时间。听第一盘磁带时,完全不知道它在嘟囔些什么,非常着急。当我在40天之内足足听了100多遍之后,才终于听清了。听另一盘磁带时花的时间较短。在随后的TOEIC考试中,得了520分,2个月之内竟然提高了140分。

 

通过这次考试我有了信心,便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进程。但由于不知道拼法的单词太多,1小时也听写不出几行字来,有些虽然写出来了,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听写一盘磁带需要超过1个月的时间。由于完全摸不着头绪的发音太多,只能先看着东西抄下来,然后再朗读花1天时间抄录下来的一盘磁带的内容。开始时,根本没法读下去,也无法集中精力,2个小时也读不完一盘磁带的内容。但一星期后,30分钟就能读完了。由于持续不断的朗读练习,声音似乎也变得较以前清晰多了,以前背诵的那些无序可循的单词也在头脑中得到了体系化的整理。就这样结束了第二阶段以后,我去参加了TOEIC考试。因考场的录音机效果不好,又加上身后的考生总是咳嗽,根本没法听清楚,但还是得了585分,比过去提高了65分。

 

然后,我开始了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好像是查单词和背诵的阶段,特别是应通过句子来背诵单词,不是吗?我当时正在准备复学,所以有一些时间,上午查1小时词典,大声朗读1小时,下午再重复做一次。

 

虽然没像书上说的那样舌根发痒想说话,但很多单词已经以其英语的本来面目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以往我在TOEIC考试中听数字时为把它们转换成韩国语而绞尽了脑汁,现在可以直接用英语思考了。之后的TOEIC考试中我出乎意料地得了765分。没能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得900分,而且坦白地说,现在我还是没有和外国人对话的自信。

 

但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学好英语的自信,而且通过这本书,我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一旦我的TOEIC成绩突破800分,我就打算去参加口语辅导班。希望大家也能取得骄人的成绩!——ID:金振

 

□386大嫂也拿起英语书

 

(386,指年龄为30来岁,80年代的大学生,60年代出生之人)

 

郑先生您好。早就想写信问候您一下了,但由于不懂电脑操作,一直未能如愿。今天,正在念小学的儿子说要练习一下收发E-mail,于是我就利用妈妈的“特权”,抢先了一步。

 

首先非常感谢您。11月10日,我偶然从电视里听到您对这本书的介绍,觉得这个方法似乎可行,便立即去书店买了一本《千万别学英语》回来,当天就开始了。如您所说,我已能听清过去完全听不到的部分,现在正在进行听写练习中。现在我对生活充满了自信,而且正以身作则地告诉孩子们,只要像妈妈一样去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年纪也不算大,却掌握不好英语,所以经常为此感到很苦恼,但是现在我终于找回了自信心。我将把您的方法教给我的孩子们。我经常告诉周围的人,我自己虽然又开超市,又抚养孩子,但还在努力学英语。顾客们跟我开玩笑,问我是不是可以拿资格证书。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将严格按照您的方法如攀登台阶一般一步一个阶梯地做下去。一直就想给先生您写封信,但今天仓促写来,似乎稍微有些辞不达意。为了给您写这封信,我还专门练了打字,写完了之后,感觉这封信好像是个上年纪的大嫂写的。但我在这个超市里还是第一次听到别人叫我大嫂呢。考虑到您可能无法一一阅读每封来信,所以特意以大嫂署名,以期引起您的注意。现在可能还有许多年轻的家庭主妇,正由于自己糟糕的英语而苦恼。我将奉劝每一位向我咨询的顾客,一定要尝试一下您介绍的方法。我想,您一定也希望更多的韩国人早日从英语学习的巨大压力中解脱出来吧。我还有一件事想告诉您,那就是在学习英语期间,我曾因病卧床两天。但我撑过来了。Why?我只是为了向孩子们显示,妈妈也能行。Fighting!——ID:大嫂

 

□英语大昧境

 

看到有这么多的同志(386大嫂)很是令人高兴。我也是在很久以前读的这本书,但是从1月中旬才开始照做的。现在(2001.2.18)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听写训练,已经到了Situation 10了。近来我这样告诉别人,我已经陷入英语三昧境了。真的很有意思。甚至在我晚上睡觉时也想,明天一定要早起去学英语……我看着我的孩子们,真的对这个方法很有信心,所以才想说:一起努力吧,不要为读者广场中的绝望之主所迷惑……我说这些就是想向大家展示一个386大嫂的毅力。——ID:崔淑

 

□第一篇成功之谈

 

在学习之后首次发表我的成功经验。

 

以前在公司我一般都是开着音乐或者收音机工作,看了博士的书,说是在第一阶段要多听才行,于是就从那时开始在公司中开着CNN工作了。

 

现在我正处于第二阶段。公司的电脑可以收到TV卫星节目。于是我就把它调到只有我自己能听到的程度,一边播放一边工作。CNN节目中报道克林顿说了些什么什么,我就努力地一边听一边看(那时公司里工作不太忙)、

 

后来由于忙起来了就把电视关了,专心工作,但那时还是觉得应该听一下英语,所以就把收音机打开,调到了AFKN频道。比起以我国语言进行的流行音乐广播节目来,似乎听纯英语的AFKN更好一些,所以我就留心去听,好像是新闻主持人在报道新闻。虽然听不太懂到底是什么内容,但我听着听着下意识地冒出一句话来,“啊!原来是克林顿在说什么东西呀。”那一瞬间我陷入了一种无法抵制的情感之中。我竟然听出了克林顿的发音!因为上次博士先生在做讲演的时候提到过,克林顿的发音并不标准,听得多了觉得克林顿的发音确实有些异常之处。能听出这些来(虽然听不懂说的是什么)真的是非常兴奋。

 

我终于觉得“原来只要我去做也是可以的啊”,这种感觉真的不错。大家也努力吧,一定会有与我类似的这种愉快感觉的,有些朋友肯定已经体验过这种感觉了。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对这个方法产生疑虑的话,我就再听一次那次演讲的内容(博士先生在钟路区官厅演讲时我做了录音,虽然音质一般)。那么大家都努力吧……——ID:徐凝

 

★附录2 第一阶段 Q&A

 

--------------------------------------------------------------------------

 

头脑中总是想像对话的场景而无法集中精神去听,该怎么办?还有磁带的水平该怎么确定?

 

Q:我开始《千万别学英语》第一阶段练习快三周了。考虑到实在是微不足道的英语水平,我选用了初学版。虽然也知道只有仔细去听声音才行,但初学版的内容比预想的要简单,所以总是在头脑中想像对话的场景,所以无法集中精神去听声音。我是不是去听较难一些的提高版更好呢?难了以后就没有空闲去英韩翻译了,也就能按照《千万别学英语》的意图只是去听声音了吧?但这样一来第2、三阶段可能就会变得困难一些,所以也有些担心。那到底是应该听比自己水平高的呢,还是去听比较容易的呢?

 

A:所谓的想像对话场景也就是在下意识间把握了其含义吧。而如果因此无法集中精神听声音的话,很可能对其意义的把握仍然是以韩国语为载体的。因为如果真能自然领会其含义的话,听声音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总之,为了不至于总是想像对话场景,可能还是采用提高版比较好一些。而且提高版磁带的水平也不是太高,所以在第2、三阶段也不会难到哪儿去。再重申一遍,磁带的水平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正如我所说的一般,孩子们并不是从大人们说的话中挑选出适合自己水平的去听的。

 

--------------------------------------------------------------------------

 

有人主张不要进行听写训练?

 

Q:我去一个关于AFKN听力的主页Dafree浏览过英语学习方法。虽然和《千万别学英语》第一阶段很相似,但Dafree主张孩子们的语言学习体系是“听——理解——说——写”,所以强调一定不要进行听写练习。只是去听,咿呀学语,理解,直到能说话以后再去按照听写等方法进行。它主张要防止韩国语的文字形象化/英语的文字形象化(文化形象化:指在头脑中将声音以文字的形式及映出来),为了达到自然领会的目的而去听写是不可以的,好像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吧。请您将之与《千万别学英语》的第二阶段做一下比较,谈谈您的看法。

 

A:《千万别学英语》是一本为已经通过某种方式接触过英语而要快速有效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人编写的书。孩子们学英语的时候当然不需要听写,即使需要,也是在后来为应付单词拼写填空的考试才去听写的。当然了,《千万别学英语》的听写并不是什么拼写确认练习,而是为了模仿听到的声音制作脚本。Dafree和《千万别学英语》的区别好像就在于方法具体性的程度和效用性上。虽然通过Dafree的方法肯定也能克服英语关,但它太不局限于AFKN,对于那些TOEIC、托福、高考以及各种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等英语考试就在眼前的人来说,所要花费的时间就太长了些。

 

--------------------------------------------------------------------------

 

“听力理论”选用《AP News》如何?

 

Q:我以前学习过一点听力理论。所以一边研究发音一边听会使我感到有些厌倦,韩国语也就会在头脑中不断涌现。虽然我也知道这样是不可以的……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于是在完成了《千万别学英语》磁带之后,我又选择了《AP News》磁带。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清楚。但好像这样一来及而更容易集中精力去听声音了。就那样按照《千万别学英语》中的方法一天天地练习下去,书中所说的效果似乎也逐渐显现了出来。像我这样掌握了一定听力技巧的人,学习的时候选用较难一点的磁带如何呢?还有,我很想知道,市面上的听力理论和先生的方法到底是相承的呢还是相悖的呢?

 

A:如果听力理论是正确的,当然会有所帮助。虽然我不大清楚听力技巧到底是什么东西,但如果讲的是美国人或者英国人的发音方法、习惯之类的,也会有所裨益。例如,对于t这个音经常不发出,of只是发o的音就过去了等的说明。《AP News》磁带好像是以句子或者分句为单位重复3遍的,由于新闻的语调和发音与日常对话有天壤之别,如果以之进行听力训练的话,初期会相当困难,而且日常的语言也还需要单独去熟练,所以还是以后用比较好些。总是往外冒韩国语的问题也是必须克服的。哪怕是非常简单的英语也要用英语听出来。

 

--------------------------------------------------------------------------

 

磁带一定要用耳机听吗?

 

Q:在听英语磁带的时候,我总是把耳机连接到录音机上去听。但真正的学校英语听力测验采用的都是广播的形式。一直习惯用耳机的我,因为觉得声音不再那么集中了,所以有些不太适应。但《千万别学英语》这本书中似乎强调的是用耳机去听。必须用耳机吗?对于我来说,比起用耳机来,直接用录音机去听似乎更好一些……

我是个想学好英语的初中2年级的女孩,请您务必回复!

 

A:用耳机听起来声音更为清晰,所以比较好一些。如果打算听几盘磁带的话,可以第一盘用耳机,从下一盘开始只用录音机听。只打算用一盘磁带的,可以在用耳机能够完全听清楚声音以后,只用录音机再去听1遍。

 

 

 

★附录3 第二阶段 Q&A

 

--------------------------------------------------------------------------

 

第二阶段练习是不是要一直到能把听写脚本从头到尾流利地背下来为止?

 

Q:我首先说明一下我现在的状况。我正在朗读第二阶段的第2盘磁带,非常希望能早日进入第三阶段。进入《千万别学英语》的网站看了一下,发现大部分人都听了四、五盘。我本以为听了2盘提高版磁带已经足够了,但看了那些文章之后,有种无可适从的感觉。我现在的发音已经有了长足进步,自己觉得几乎与英美发音差不多了。问题在于,现在出现了一种与听第一盘磁带时迥然不同的现象。第一盘磁带大约花了1个月的时间。当时几乎能够完全背诵下来了,心里很满足,所以才开始第2盘磁带。但第2盘却有些异常。到现在已经朗读了二周的时间了,却还远没有达到背诵的水平。虽然发音比第一盘磁带时好多了,但只有背诵过的句子才能脱口而出,其他的只有看着书才能熟练地读出来。这正是让我挂心的地方。

是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得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呢?我在第一盘磁带时做到这一点了。可不可以看着书朗读到和外国人说话差不多的地步就进入第三阶段呢?啊,现在我对朗读已经厌倦了。真想早日结束第二阶段,去会会那些不断涌现于面前的新单词和句子。

 

A:读者朋友没有必要因为别人都用四五盘磁带就觉得自己也必须那样。虽然听得越多越好,但即使只用一盘磁带也可以进行下去,而且,没有必要达到背诵的程度。只需要看着脚本能流利地朗读就可以了。具体来说,如果觉得自己对于说英语已经不再陌生,发音也接近于英美发音了,第二阶段就可以告一段落了。

 

--------------------------------------------------------------------------

 

关于朗读,请予以更为详细的说明。

 

Q:我在二周的时间内完成了提高版的2盘磁带而进入了第二阶段(从TAPE 2·college student开始,以TAPE 1·white collar worker结束)。College student的听写练习,我只用了2天就结束了。现在开始朗读也已经有两天的时间了。朗读就好像是shadowing吧……我不知道是应该以这种方式去做呢,还是应该按照书中所说去朗读写下来的东西。还有,不知道进度如此迅速是不是也可以。第二阶段,照现在来看似乎也能在二周的时间内完成。对我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A:从所花费的时间非常短这一点来看,我觉得你平素英语能力应该相当强。当然了,这是在对发音和语调真正用心了的前提下才成立的。如果还是在经过韩国语翻译的情况下结束的,在以英语来吸收方面哪怕还存在一点疏忽之处,或者还不能确信只看范本就能进行声音模仿的话,那还是再多投入一些时间为好。

 

--------------------------------------------------------------------------

 

连读部分如何听写?

 

Q:连读发音应该如何听写才好呢?对于并非连读的部分,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写出来了,连读部分听写起来却真的很难。虽然想看范本,但毕竟还是更想坚持到底,结果却力不从心。由于连读部分听不清,所以我现在正在看有关连读规则的书,但依然觉得很难。

 

A:只要按照将听到的原原本本写下来的原则去做就可以了。例如,如果把bring in 听成了bringin的话,就那样写也无妨。正如孩子们在学说话时也并非能把所有单词的发音都发准确一样,自认为听得很准确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的情况是很多的。那样的问题,就像孩子们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自然地就能把音发准确一样,在以后的阶段中会逐渐得到矫正。

 

--------------------------------------------------------------------------

 

自己写出来的单词太离谱,在第三阶段查不到的话怎么办?

 

Q:我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中,而且从来没有翻开范本看过。每听写完一段situation,我都用英英词典确认一下单词,然后朗读。但很多单词在英英词典中根本没有(我觉得拼写类似的也没有),或者根本就不像单词,在语法等方面也根本讲不通!当然,我觉得发音是对的)。即使那样,考虑到现在是第二阶段,我也没有打开范本来看,只是按照自己的脚本来朗读。但将来进入第三阶段的话,最终不是还要打开范本来看的吗?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准确地知道句子到底是怎样的,才能盘根究底地查单词啊。但,我担心的是……如果我在第二阶段努力完成的、自己亲手写的脚本与范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该怎么办啊?

 

A:并非所有听到的东西都要弄清楚,所以,即使有些句子不清楚,也并非就绝对无法学英语了。总之,在第三阶段从拼写正确的单词开始追根究底地查出来的话,就能知道正确的拼写和句子了。

 

--------------------------------------------------------------------------

 

在朗读的时候,发音和节奏哪一个是重点?

 

Q:我刚开始第二阶段没多久,跟着磁带朗读时,如果把心思用在发音(f.b.v.th...)上就跟不上磁带的速度,而如果专注于节奏,虽然能够跟得上磁带速度,但发音却不能令人满意。当然,我现在正在对每句话进行反复的朗读练习。我觉得,先把英语的节奏把握好,等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脱口而出,流畅地朗读的时候,再专注于对发音的矫正,这样是不是可以呢?

 

A:刚开始的时候要慢慢试着模仿所听到的发音和语调,等熟悉之后再逐渐加快速度。补充一句,比起韩语来,英语应更多地利用一下口腔周围的肌肉和舌头才是。还有,就发音部位来看,英语多发自喉咙深处,而不是口腔的前半部。

 

--------------------------------------------------------------------------

 

读长句时语调总是记不清楚,怎么办?

 

Q:在第二阶段的朗读中又一个壁障迎面而来,就像刚开始听写的时候那样,本以为完成了听力脚本的制作以后就会很容易的。我所用的磁带比《千万别学英语》磁带长,A、B面加起来超过90分钟。怀着要一口气从头读到尾的决心开始朗读,但读到中间的时候,经常疑心现在朗读的语调是不是正确,似乎每个句子的语调在头脑中都没有印象。到了90分钟的后半部分,也许是有些厌倦了,不知不觉间只是大体上以类似的语调朗读就算了。对于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像第一阶段时那样,再重新听一遍,留心去听语调如何?希望有较好的方法可以使我尽可能地继续朗读下去。

 

A:第二阶段朗读的最终目的在于准确的声音模仿。因此,一句一句的模仿训练是必须的。按照分句、句子、段落等的次序依次递进,一直坚持到底的话,终究能达到非常熟练的境地,虽然刚开始有些枯燥和困难,越到后来就会越容易,也更富趣味性。

 

--------------------------------------------------------------------------

 

我按照您说的去做了,为什么TOEIC分数却没有提高呢?

 

Q:我现在第二阶段已经接近尾声了。我是从1月1日开始的,除了定期的1天休息之外,虽然偶尔也偷下懒,但我还是非常诚恳地完成了第一、二阶段。问题在于我的英语太糟糕,词汇、语法没有一样可以拿得出手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在结束了听写和朗读训练之后的今天,自己觉得英语水平和4个月之前相比好像没有什么长进。我去参加了TOEIC考试,分数不但没有上升,阅读理解部分反而大幅下降。这个方法是具有一定词汇量的人才适用的呢。因为在不知道单词的情况下,即使听熟了发音,也无法听懂。我是不是需要特意去提高一下自己的词汇量呢?我真的很郁闷,甚至觉得自己白白浪费了4个月的时间。

 

A:对于完成了第二阶段而且TOEIC分数有提高的人来说,如果把听力问题用文字写出来,那么他们都能够理解。TOEIC听力问题都是由非常简单的句子构成的,所以连那也无法理解的人即使完成了第二阶段也当然不会在分数上有所提高。因为即使声音都听清楚了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如果结束了第三阶段的话,那么从那时开始分数就会有显著提高的。

 

 

 

 

★附录4 第三阶段 Q&A

 

--------------------------------------------------------------------------

 

在抄写的时候,不是以单词为单位,而应该是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吗?

 

Q:我进行第三阶段已经有大约一周的时间了。看着词典抄写的过程中,我有几点疑问之处。在第二阶段不是进行过把一句话全部听完以后再去写下来的练习吗?我也知道那是熟悉句子的好方法,所以应该继续那样做下去。但查词典后抄写时总会不断遇到生词,而且也许是并非如第二阶段那样听了几遍之后再去写的缘故吧,虽然我心里想以句子为单位去写,但却总是写一两个单词就又去看了。在第三阶段没有必须以句子为单位抄写下来的规定吧?在抄写完之后朗读的过程中,我就觉得好像是小学生看着大人们的艰深书籍去抄写的一样,总有些不舒服。请您给点切实的建议吧。

 

A:看着词典抄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则。惟有随着时间的推移,看1遍以后能写下来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输入和输出的分量会逐渐趋同。

 

--------------------------------------------------------------------------

 

我现在第三阶段做得对吗?

 

Q:我做第三阶段练习已经是第四周了。我词汇量比较大,而且学英语已经接近10年的时间了。很晚才得知这个方法,所以虽然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我还是在努力地照做着。我每天学习英语少则三次,多则五六次。方法就是,先写1个小时,然后用1个小时的时间大声地朗读,然后再写……当然了,上面说的“次”也就是写1个小时,读1个小时。也就是说每两个小时为“一次”,我就这样度过了每天的时时刻刻。后来每当1次结束的时候,意义也就基本都能理解了。虽然也许既有的词汇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即使不刻意去理解,也能自然而然地领会其意义。这种情况正发生在我的身上,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本就应该在此阶段经历的现象。偶尔觉得很无聊的时候,我就去学校图书馆的影音室看一下原版(英文)电影。现在我不但几乎能听清所有的声音,而且由于同一部电影已经看了10遍左右,影片内容以及演员们的每个表情等都已深深铭刻在了我的脑海深处。我刚开始时看的是《GHOST》。最近正在看书中介绍的《While you were sleeping》。我已经是第3遍看这部电影了,但该怎么说呢,也许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达到感情融入的地步吧,总之,有一种“啊,就是这样!”的感觉。

Sandra Bullock 清朗的嗓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不错。您觉得我这样的方法有什么问题吗?在进行第一、二阶段期间,我一般都在睡觉以前先读一下《千万别学英语》,所以现在书中的内容已经完全储藏在脑中了。我对于书中前半部分所强调的“千万不要跨跃阶段”很是担心,总担心自己会不会做错了,所以才写了这些。

 

A:只要稍微再努力一下,第三阶段就可以完成了。换句话说,只要读一两遍就能把握含义的时刻就要来临了。从那时开始看录像将会更有效果。现在正处于第3和第四阶段并行的状况,搞不好的话,就会有使第三阶段意外延迟的危险。因为,看着文字掌握含义和通过画面来掌握是有很大不同的。

 

--------------------------------------------------------------------------

 

朗读了1个小时以后还是不能吃透其内容,是应该在第2天继续读呢,还是应该一边查下一个单词一边来促进这个过程的完成呢?

 

Q:今天我刚开始进行第三阶段就产生了疑问。我按照书上说的,写1个小时、读1个小时,但读1个小时就能吃透其内容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虽然读得越多就会越流畅。像这样在无法完全吃透内容的情况下,明天继续查生词去读也可以吗?那样的话未吃透的部分岂不是越积越多吗?

 

A:一口吃不成大胖子。第三阶段所谓的“吃透”是指对英文句子的驾轻就熟和以英语进行阅读的能力,当然要在第三阶段接近尾声时才会有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