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哪里有盆景博物馆:人物摄影有哪几种拍摄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6:21:52

一、人物摄影有哪几种拍摄方式?

人物摄影的拍摄方式,不外乎摆拍、抓拍和摆抓结合三种。各有特点和要求,又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分别构成人物摄影所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法。

1、摆拍。即整个摄影过程中,始终让被摄对象完全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从而使摄影者可有较充分时间,在做好拍摄准备并对被摄对象加以摆布后,完成 拍摄。因此,这种拍摄方式也称为摆布,或者可以叫做主体全知的拍摄方式,为肖像照、团体照、纪念照、广告照等所采用。但在摆布的情况下,摄影者应多方设法,使被摄者思想放松,以便配合拍摄。

2、抓拍。即整个摄影师过程中,根本不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 就由摄影者地直接摄取人物活动中的典型而生动瞬间。因此,也可以叫做主体不知的拍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拍摄,也许构图、用光不尽人意,而被摄影对象却 处于无拘无束的活动状态,神情举止都较自然。但被摄者需要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和敏锐的眼力,在转瞬即逝的各种人物活动中,善于抓取被摄对象最典型、最完美、最耐看的时刻,及时按下快门。

3、摆抓结合。 即整个摄影过程中,虽然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 但并不告知确切的拍摄时间,以便使被摄对象的注意力仍集中于所从事的事物, 而摄影者得以有一定的时间,选择最佳角度和光线,并经过较小范围的调整和摆布,在适当时间按下快门。这种拍摄方式,兼采摆拍和抓拍两者的长处,做到抓中有摆,摆中有抓取。因此,又称为摆摆抓抓,也可以叫做主体半知的拍摄方式。

二、人物摄影应选购哪种相机?

一般照相机虽都能用于人物摄影,但因型号和结构有所不同,性能和特点各有差异。人物摄影究竟怎样选购照相机为好,通常可从摄影用途、个人爱好和经济条件三方面来考虑。

1、摄影用途。这是指照相机的使用范围。初学者如果仅是拍摄家庭合影、个人留念的全身和大半身等照片,选购一架普通小型135照相机,即可应付自如;这类 照相机一般装有标准镜头,既可以拍摄黑白人像,也可拍摄彩色人像。或者可选购 一架“傻瓜”照相机;它体积小,构造简单,而且附带闪光装置,不仅使用方便,拿起来就可以拍照,又不需要另外单独购置闪光灯。如果拟将照相机用于人物题材艺术创作,就要考虑选购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这类照相机一般可以更换不同焦距镜头,自动化程度比较高,能用来拍摄全身、半身和头像特定等各种体裁人物照片。

2、个人爱好。每个摄影者爱好不同,有的喜欢135照相机,有的喜欢120照相机; 这两种照相机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很难说哪种好,哪种孬。一般说来,135照相机小巧玲珑,便于携带,使用比较方便,每张底片的费用比较便宜。120照相机,有的可调换暗盒,可拍多种规格幅面,同时,由于底片幅面较大,照片的颗粒相对细腻柔和,容易使人物脸部表现出层次丰富、质感真实的效果。

3、经济条件。市场上,照相机型号较多,功能各异,结构不同,虽基本性能大体相似,但彼此价格却相差悬殊。征购照相机时,须考虑它的价格适应本人的经济条件。一般情况下,选购一架中档偏上的照相机,便可适用于各种人物摄影。必须认识到,照相机档次高低与人物照片质量并无必然的联系。使用高档照相机,并不能保证每幅照片质量都好;使用普通照相机,也能拍摄出高质量的人物照片。重要的问题在于必须熟悉照相机的结构性能,并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三、人物摄影应选择哪种镜头?

照相机的各种镜头,虽都能用于人物摄影,但严格说来,人物摄影的镜头应有以下一些选择性:

1、成像。人物摄影的镜头成像质量,既要结像清晰,又要有一定的柔和效果。因为人物摄影一般以表现脸部为主,镜头成像质量就应能达到层次丰富、质感真实、细节毕露、肤质滋润的要求。

 2、焦距。 一般照相机上都装有标准镜头,即焦距近似所摄底片画幅对角线的长度。这种镜头,只宜拍摄全身或大半身人物照片。若用于拍摄半身人物或头像特写由于距离太近,往往引起人物影像透视变形,而且有的镜头如果在近于规定的最近摄影距离拍摄,就不能聚成清晰的焦点。所以,拍摄头像或特写人物,就要使用中焦或长焦镜头,其焦距一般需要越过标准镜头1—2倍,以135照相机为例,镜头的焦距需在105豪米以上,这样,照相机与人物距离,可保持1.5以上,既能使焦点清晰,又可避免产生鼻大耳小等变形现象。在室内拍摄小合影照片,如果遇到缺少退步的情况,就需要使用短焦距镜头(即广角镜头),但容易出现近大远小和两边人物稍有变形的缺陷。

 3、口径。拍摄半身人物和头像特写,镜头的有效口径以大为宜,以便使主体清晰,背景略呈模糊,增强远近空间透视感,从而突出主体。另外,镜头的有效口径大,在光线略暗而又没有闪光灯的情况下,拍摄动态人物,仍可使用较快的快门速度。

四、人物摄影怎样布局?

人物摄影的布局,要根据主题要求,简化和排除与主题无关的一切东西,将主体人物安排在主导位置。这个主导位置,不宜处于画面的中央,因为这样似乎使画面分为两半,显得呆板、生硬、缺乏艺术表现力。通常,主体人物可安排在黄金分割美感点上。所谓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构图法则之一,即将一个线段分成两部分,使较大部分与整体之比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1.618。该法则应用于摄影构图,就是采用这个比值,将摄影画面横直各画两条直线,使画面大约平均分成九格,取这四条直线在画面中形成的四个交叉点,定为黄金分割。一般地说,这四个交叉点公认为有美学价值,不论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安排主体人物的理想位置,因为这个位置既有变化,又有稳定和舒畅的感觉,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此外,还须注意,人物和其他景物的安排,要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不可堆积充塞。有时,除了对主体人物的位置作适当安排外,往往还要通过另一此人物和景物,起到培衬或均衡的作用。关于动态人物照片,例如幼儿学步、自行车比赛等,则要在动态人物的前方,多留些空白部位,以便可有向前伸展的余地,从而符合平时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人物摄影怎样掌握画面均衡?

均衡,是力学上的一个概念,应用于人物摄影构图,就是指画面中的被摄对象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从而使人物照片能在视觉上产生稳定感、舒适感。为了掌握人物摄影画面均衡,一般要注意安排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头脸方面。人物摄影的头脸,在视觉上,脸部为重,后脑较轻。因此,拍摄侧面像时,影像需偏后一些,甚至后脑的后面可不留空间,使脸部前方空间大于后脑。这样,既可给脸部的视线以伸展余地,又能保持画面的轻重平衡。但也有些表现“冲力”情节的题材,人物脸部前方空间小于后脑,以致画面有失重之感,这是根据主题需要而作的特殊位置安排。

2、主体方面。人物摄影不等式画面结构形式中,被摄对象俯、仰或倾斜等姿势,往往导致失重不稳的感觉。为此,可通过主体自身的肩头可自身的手以及与主题有关的书、花、茶杯、扇子等陪衬物体作“衬垫”,就能使失重的主体起到稳重作用。

3、主体与陪衬方面。有景物作陪衬的人物摄影题材,在视觉上,人物为重,景物较轻。为此,可将人物所占空间的面积安排得小些,而对景物占有的空间则安排得大些,以取得画面均衡。例如,拍摄人物写字的半身场景,其中较大面积的人物,可安排偏于一边,与此相应,在桌子的另一边,可放置墨水瓶或砚台等物件,使画面得以保持均衡。

4、明暗深淡方面。人物摄影构图中,对于明暗深淡,视觉上的轻重也有所不同,一般以深色为重,淡色较轻。通常,可用小面积的深色块面与大面积的灰色或淡色块面进行平衡。如遇某一部位太深或太浅,轻重不够协调,可在太深的部位选择淡色的景物作“衬垫”;也可在太淡的部位选择深色的景物作“衬垫”。但要严格注意,深底淡景与淡底深景,都要有一定的对比度,才能起到增减重量、平衡画面的作用。

5、色彩方面。不同的色彩,视觉分量也不同。通常,暖色、艳色为重,冷色、晦色较轻。其平衡的规律,也要以小块面的暖色或艳色对应大块面的冷色或晦色。例如,人物脸部小块面的暖色周围,可安排块面较大的冷色;当拍摄暖调人物照片时,应尽可能使脸部肤色鲜艳,而将周围的暖色处理得晦暗些,既便于突出主体,又可使画面得到色彩均衡。

六、人物摄影如何划分主体和突出主体?

人物摄影的被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物,或多数人物;也可以是一个人物与其他景物的组合,或多数人物与其他景物的组合。人物摄影必须善于划分主体,才能加以突出,从而使作品主题得到确切的表达。

1、划分主体的原则 (1)处理人物和景物之间的关系,要以人物为主体。 (2)处理多数人物之间的关系,要认定其中的主要人物为主体,或以多数人物同为主体。( 3)即使只有一个人物,也要认定其主、次结构,例如,拍摄全身人像,一般以头部为主体;拍摄 半身人像或人物特写,一般以脸部为主体;拍摄人物脸部大特写,则一般以眼睛为主体等。

2、突出主体的方法。(1)要将主体安排在画面中的显著位置,一般还可给以占据较大画幅,以便使观众一目了然。 (2)通过光线、影调、色彩的对比作用,突出主体。例如,对明亮的主体采用阴暗或深灰色背景,对阴暗的主体采用明亮或淡灰色背景;运用逆光勾划出主体的轮廓;彩色摄影,则可利用不同色相和明度的对比,突出主体。( 3)运用光圈的作用,控制景深,使主体清晰,陪体或背景模糊,以虚衬实,突出主体。( 4)运用线条的作用,突出主体。通常 ,画面线条的交叉点或汇合点,可形成视觉中心,在这个位置安置主体,易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七、人物摄影怎样处理背景?

人物摄影中,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必须做到主次分明,使背景为人物服务,发挥应有的衬托作用。处理背景,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光圈。如果背景杂乱,可开大光圈,缩小景深,使背景模糊,人物突出。

2、利用长焦距镜头。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可使画面中包括的背景范围缩小,而人物所占面积的比例扩大。

 3、利用拍摄角度。采取仰摄、俯摄或改变拍摄点,能简化和避开杂乱而不必要的背景,有利于突出人物。

 4、利用距离。调整人物与背景的距离,借以突出人物。例如,人物离身后的树木越远,就越显著。

5、利用光线。不同光线的运用,可造成不同的背景效果。例如,利用阴影作背景,能突出明亮的人物;运用逆光,既可将杂乱的背景隐藏在阴影里,又能勾划出人物轮廓,使人物与背景分开;利用天空,则可将人物摄成惹人注目的剪影等。

6、利用色彩。通过不同色相和明度的色彩,可使人物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人物。

7、利用画幅。尽量使人物充满画面,从而相应缩小背景面积,突出人物。

8、利用环境。选择与人物有呼应的景物作背景,表现环境特征,突出人物。例如,以炉台为背景拍摄炼钢工人的操作;用实验仪器作背景表现科技人员的科研活动等。

9、排除景物干扰。处理有物体的背景时,要注意背景中有无某些物体与人物连成一线而影响人物的表现。例如,取景框内出现地平线恰巧处于人物颈部,或者人物头顶矗起树干、电线杆等现象,都需加以避免。

八、人物摄影有哪些画面结构形式?

人物摄影的画面,因被摄对象姿势和面孔朝向的不同,而引起肢体轮廓和头脸五官等线条透视的变化,形成多种画面结构形式。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两种基本形式:

1、对等式画面结构形式。人物摄影画面上,正身正面的半身人物,由于两耳、两眼、两肩都是左右对等,必然表现为对等式画面结构。例如,传统式的合影人像,排列整齐规则,左右对等,画面也表现为对等式结构。这类形式,具有庄重、肃穆的特点,但比较呆板。

 2、不等式画面结构形式。人物摄影画面上,侧身、侧面或正面侧身的姿势,左右不等,或者一边是人物主体,另一边是景物陪衬,画面表现为不等式结构。例如,自由排列的合影人像,左右人物距离照相机远近不同,影像大小差异,高低起伏,画面也就表现为不等式结构形式。这类形式,易于显示变化、动感与生活气息,比较活泼。人物摄影造型,通常较多采用不等式画面结构形式。

九、其它方面的知识。

   1、镜头。

  现在大部分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都可以方便地配用各种镜头。在选购镜头之前有必要对器性能和用途作必要了解。

(1)标准镜头。大部分135标准镜头的焦距在40-58mm之间,标准镜头的口径都很大,一般超过f/2.8,标准镜头适用于大部分场合的需要,它有适度的景深,结像锐利,光学畸变极小。所拍摄的景物效果非常接近于人眼的观察效果,这就是“标准”的来由。

(2)广角镜头。与标准镜头相比,广角镜头具有更短的焦距,更大的视角。在室内或室外拍摄时,如果遇到场地狭小的情况可以用广角镜头;此外在拍摄宽广的风景时,广角镜头可以获得极好的效果。广角镜头在靠近主体拍摄时会出现透视效果的变化,离镜头近的物体会变的很大,这种夸张的空间效果可以用来强调前后物体距离感。当然,用广角镜头拍摄透视比例正常的人物面部特写就不恰当了。 广角镜头的景深很大,而且对于相机的晃动是比较宽容的。所以用广角镜头时可以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

(3)远摄镜头。远摄镜头的焦距较长,视角较小,景深较短,适用于拍摄远处的景物。与广角镜头相反,远摄镜头会缩小距离感。由于远摄镜头的景深短,有时可以用它来虚化一些不需要的景物,从而突出主体。同样,也正是由于景深小,远摄镜头在使用时要精确调焦。远摄镜头对相机的晃动是很苛刻的,所以使用它时最好用三角架。

(4)增距镜。增距镜也称为倍增镜,将一个增距镜安在机身与标准镜头之间,就可以使标准镜头的焦距增大2-3倍。增距镜的优点是价格低廉,重量轻,缺点是降低了成象质量。使用一个N倍的增距镜时,远来的标准镜头的口径也就相应地降低了N倍,所以拍摄时,光圈指数应该相应地降低N倍。

(5)变焦镜头。变焦镜头可以说是广角、标准、远射镜头的组合,它很适合多种场景的摄影。一般来说,变焦镜头的成象质量较难保证,但由于变焦镜头可以从一个焦距很快地变到另外一个焦距而变无需移动位置,所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通常,变焦范围在2-3倍之间的镜头成象质量最好,如35-105mm,80-200mm等。由于变焦镜头中的镜片数较多,所以使用时要避免阳光进入镜头,否则会产生辉斑。变焦镜头在使用时应注意:为了保证正常的结像锐度,拍摄速度应不小于1/焦距。使用变焦镜头对焦时(特别是长焦距下),应先将焦距拉至最大值,调节调焦环,等焦距调好后再拉回到所需的焦距,这样操作的成象质量是最清晰的。 选购变焦镜头时,应该注意调焦环旋转、推拉是否流畅,没有涩的感觉。200mm以下的变焦镜头在头朝下悬挂时,调焦环不应自动向下移。

2、选择快门与光圈的最佳组合。

在同样的光线条件下,可以有多种快门与挂光圈的组合来使胶卷获得相同的曝光量。比如1/100秒+f/8和1/60秒+f/11可以获得相同的曝光量。在得到确定的曝光量后,常常由于以下原因,你会选择某一组特殊的快门与光圈组合:(1)减少相机晃动的影响。此时通常要选用1/125秒,一般不能低于1/60秒。当然对于长焦距镜头,速度应更快。(2)为了凝固被摄对象的动作。对于奔跑等快速动作,应采用1/250秒或1/500秒速度。(3)为了控制景深。

3、速度和光圈。

 光圈的选择。f/2 在微弱光线下为得到足够的曝光量而使用。景深最小,对任何镜头都是成象效果最差的。 f/2.8 用于光线不够亮的情况。景深小,焦点以外的景物均虚化,成象质量尚可。 f/5.6 用于阴天或阴影下,景深明显增大,对任何镜头都是成象效果最好的。 f/8 用于日光下户外摄影。适度景深,成象质量优良。 f/11 用于日光下户外摄影。很大的景深,成象质量优良。 f/16 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

速度的选择。B门:需使用三角架。用于夜间焰火,灯光,车灯轨迹的摄影;1/15秒:需使用三角架。用于光线不够但需要获得较大景深时的静物摄影;1/30秒:手持带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相机所使用的最低速度;1/60秒:户外摄影时比理想光线略弱的情况下(如晴天下的阴影)使用;1/125秒:户外摄影的最佳速度,相机晃动的影响甚微。适用于105mm以下中焦距镜头;1/250秒:适于凝固中速运动物体的动作。在户外不需大景深时使用。适用于250mm以下长焦距镜头;1/500秒:适用于快速运动摄影,如快速奔跑的人,跳水,篮球,自行车。 1/1000秒 适用于赛车,飞机,网球等高速运动物体。

4、曝光量的控制。

摄影时,照相机通过调节快门开启速度(简称速度)和镜头通光口径(简称光圈)来控制胶卷接受的光量。快门被用来控制外来光源对胶卷曝光时间的长短。快门速度在照相机上通常用1秒,1/2秒,1/4秒..1/60秒,1/125秒..1/500秒..等表示。“B”门是一个特殊的设定,当速度设定在B门时,快门按钮按下,快门打开;快门按钮松开,快门关闭,因此B门通常用于外来光极弱的情况,如夜景的拍摄。每一级快门速度相邻的一级是两倍的关系,如1/60秒的曝光时间是1/125秒的两倍。

控制曝光量的另一种办法是改变镜头的通光口径(简称光圈)。照相机镜头的开合程度是通过镜头中的一组被称为光阑的叶片来实现的,开合程度用“f”数值表示,一般以1.4,2,2.8,4,5.6,8,11,16,22等标注在镜头上。光圈(f值)越大,孔径越小,通光量也就越小。与快门开启速度一样。相邻的光圈的通光量也呈两倍关系。

5、测光的选择。

有时,你面对的景物是由大面积的暗部或大块的明亮区域组成的高反差画面。对于这种情况,你就要利用在像机位置上所测得的曝光参数正确地分析一下,要是盲目地按它去曝光就可能导致失败。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按主体的被表现面的亮度去测光和曝光。如果你的像机可以手动,那么许多情况下就根据机内测光参数来调整快门和光圈;如果是自动像机,只要将像机上的测光感应装置对准你要拍摄的主体,同样可获得适当的曝光。如果从取景器中看,天空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时,测光表上显示只需很少的光。可若按照表上的数据去曝光,其结果可能是主体曝光不足。碰到这类情况,要想使主体有精确的曝光,正确的做法是将反射式测光表对准主体测光。有时主体位于逆光环境中,如果根据亮部测光,势必造成主体曝光不足。正确的作法是,将你的一只手背按主体的对应亮度举在相机前约30~40cm处,使相机对准手背测光即可。如果使用入射式测光表,则应将表的受光面置于与主体同样的光位下方可测光。假如你想测出画面各部位较精确的曝光值,一架有变焦镜头的内测光像机就很方便。只要将变焦镜头推到长焦一端就可以在一定距离之外测得你所需要的主体曝光值而无须靠近主体。有时在一幅画面中,大块的明亮区域占了很大比重,比如像雪原、浅色的沙滩、大面积的灰白混凝土建筑等等。在遇到这类题材时,如果完全按照测光表的读数去拍摄,其结果往往因曝光不足而使得画面太暗,亮部发灰。遇到如上这类明亮景色时,往往需要比测光表指示的增加一级曝光量。相反,在遇到大片的深暗景色时,例如一间处在阴影下的屋子,背后是一片暗色树林,为了忠实于现场气氛,碰到这类情况应该用测光表所指的数值低一级的曝光值去拍摄,才不至于使画面过亮。

6、景深。

  当一个光学镜头在对某个物体成象时,不仅这个位于焦点上的物体能在象面上成清晰的象,而且处在这个物体前后一段距离内的其他物体也会在象面上成清晰的象。这样的一段距离称为景深。 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镜头孔径(光圈),成象距离以及镜头本身的焦距长度。一般地有:光圈大,景深短;光圈小,景深长。 对于相同的镜头,同一级光圈,所摄的物体离照相机越近,景深越短;所摄的物体离照相机越远,景深越长。 对于同一级光圈,同样距离的摄影对象,长焦距镜头的景深短,而短焦距镜头的景深长。利用控制景深的办法,我们可以实现不通的创意效果。比如在拍摄开阔的风景时,你希望将一些树枝树叶作为充满情趣的前景,同时又希望前景和整个场景直至最远处的景物一样清晰,那么你可以选则广角镜头加上小光圈。在另一种情况下,你想拍摄一个主体,同时不希望把背景清晰地摄下以突出主体(就象阿土赏梅时所希望的那样),那么你可以选用大光圈,并且最好能用长焦距镜头。这样由于景深很短,主体以外的杂乱景物(比如其他的游客)就会被虚化。此外,还可以利用短景深虚化一些前景,使之成为美丽的色斑,从而为整个构图增添一些情趣。

7、用光十忌。

   (1)树荫花脸。在树下拍照时,往往忽视树枝阴影。看着不很明显,可是洗出相片来,人物就成了花脸,因此拍照时要注意避开树荫。

(2)阉鼻黑影。中午拍照时往往会形成顶光效果,人物的额、眼、鼻、唇、颌下有黑影。这种顶光不适合拍人像,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开。如必须拍,可用闪光灯辅助,或头微微上仰些。

(3)脚光人像。脚光往往是由于闪光灯从下往上闪射或水面等明亮物有强烈反光造成的,会使人物的形象受到歪曲,因此也不适合拍人像,应尽量避免。

(4)光晕雾挡。在较强烈的阳光或灯光下逆光拍摄时,镜头正对着光源,这时如不加遮光罩,强光射入镜头会形成光晕,产生雾挡现象。所以逆光摄影时,镜头必须加遮光罩。

(5)身上白斑。照片中的人物身上和脸上有很亮的白斑,这是由于室内自然光拍照时,阳光通过窗户直射到人物的身上和脸上造成的。这种阳光直射部位和没有阳光直射部位形成十分悬殊的反差,洗出照片来就形成与人物极不协调的一片片白斑块。因此在室内拍人像时,应避开阳光的直射。

(6)明暗不均。这也是室内自然光的亮度不均造成的。拍照时,应该在较暗的部分适当补光,或者改变人物的位置,使人物面向窗户,这样光就会照得均匀些,亮度也就比较大,拍出片来效果就较好。

(7)眼镜白点。眼镜上的白点是因为使用闪光灯直射而在眼镜上产生的反光。拍摄时让人物的脸略低些,用间接闪光法在斜侧闪光,可避免眼镜上产生白点。

(8)身后黑影。室内摄影时,闪光灯从照相机位置直接向人物闪射,容易形成浓重的黑影。如果让人物离墙远些,闪光灯比照相机位置高些,可消除或减弱黑影。而通过反光伞,反光板,或墙壁屋顶间接闪光,消除黑影的效果会更好。

(9)投影干扰。用侧光拍摄较多人物时,处理不慎,容易造成一个人的黑影映到另一个人的脸上,如果变化被摄人物的位置或调整拍摄点,可避免这种弊病。

(10)人物红眼。拍摄彩色人像时,如果用闪光灯直接向较暗处的被摄者闪射,由于当时被摄者眼睛的瞳孔开得较大,会产生红眼现象。采用侧位或间接闪光,可避免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