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史可的老公:三国中的《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声东击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00:09

三国中的《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声东击西

(2010-11-11 18:54:03) 转载▼标签:

杂谈

 第六计 声东击西

  
    计名出自唐代杜佑的《通典》:“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百战奇谋》中说:“声东而击西,声此而击彼;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敌人所不守也。”
   一句话,声东击西就是制造假象,扰敌视听,使其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其不备,攻其要害,夺取胜利。
   原文是:“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一》  贾诩识孟德之招

  公元198年,曹操借天子之名,第二次兴兵征伐南阳张绣。
  大战几个回合后,张绣敌不过曹操,退入南阳城内,死守城池。
  攻了几天没有效果,曹操骑马亲自围着南阳城转了三天,发现城东南角的砖土新旧不等,似临时堆砌而成,城墙鹿角也多半毁坏。于是公开传令在城西北角堆积柴薪,会集诸将,摆出要在此处进攻的阵势,实际上却令军中密备其他攻城器械,准备从东南角袭入城内。
  曹操虽然老谋深算,但当时张绣的谋士,日后曹操的重臣贾诩更是独具慧眼。曹操绕城三日,贾诩也观察了曹操三日,识破了曹操的诡计。于是为张绣出谋划策,将计就计:令饱食的轻装将士全部藏于东门的房屋之内,却叫老百性装成士兵,登上城西北角,摇旗呐喊。
  曹操见此光景,暗暗自喜,自以为得计,于是白天在城西北角虚装声势佯攻一阵后,晚上悄悄带兵从东南角攻入城内,正落入贾诩布下的伏击圈内。
  其结果可想而知,曹操损兵近5万、奔逃数十里。

《二》曹操解白马之围

    公元200年,袁绍决心消灭自己的劲敌曹操。
    2月份,派大将颜良突然渡过黄河,包围了曹操部将刘延驻守的白马城。
    曹操闻讯,十分焦急,准备亲率大军救援。这时作战参谋长荀攸献一声东击西之计:先派一支人马前去,佯装在临津一带渡河,把袁绍的主力吸引过去,然后派出轻骑兵突然回救白马,以解救白马城。
   曹操采纳此计,大队人马直奔临津,袁绍果然派出主力进行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马上率骑兵急赴白马。颜良没料到曹操会突然杀到,惊慌失措,匆忙应战。曹操让降将关羽战颜良并斩杀之。
    袁军没有将领,顿时乱成一团,不战自溃,白马之围遂解

<三> 徐公明大破关羽

    襄樊战役中,关羽斩了庞统,活擒于禁,声威大振,连曹操也担心其率兵杀到许都,想迁都避之。后接受司马懿的意见,派出大将徐晃、副将吕建到阳陵坡驻扎,拦击关羽。     
徐晃乃曹操的五虎上将,文韬武略都有过人之处。临战时先探知关羽布寨形势:儿子关平屯兵偃城,副将廖化屯兵在四家冢,前后十二个寨棚联络不绝。然后叫副将徐商、吕建打着自己的旗号前往偃城与关平交战,自己却引五百精兵循沔水去袭偃城之后。
    果然,趁关平与吕建、徐商交战之计,徐晃袭了偃城。紧接着又孤军深入连破关羽四家冢等营塞,直逼到关羽阵中。这就是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
    此时徐晃的用兵,连曹操也深为赞叹

 <四> 魏文长绝妙一计
    诸葛亮首伐中原的时候,魏延魏文长献了一个声东击西奇兵突出绝妙的建议:“愿领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
    这是一条绝妙的好计,可惜诸葛亮没有采用。
    与诸葛对恃的司马懿曾经对张郃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矣……”
    可见,魏延之计与司马懿暗合,却毁于诸葛亮的一身谨慎

<五> 钟会伐蜀先造船  
    司马昭准备伐蜀的时候,封大将钟会为镇西将军,领一路大军。
    伐蜀只用陆战,可受命准备伐蜀的大将钟会却明令青、兖、豫、荆、扬五州各造大船,又遣唐咨于登、莱等州沿度收集渡船,大造伐吴声势。
    司马昭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把钟会招来询问。
    钟会回答说,蜀国如果知道我们将伐蜀,必求救于东吴,故先布伐吴的声势,吴国必然不敢妄动。一年之内,蜀国已破,船也做成了,再顺势伐吴,不是很好。
    好一计声东击西,一手吓老虎,一手擒豺狼.

(孟德思奇)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是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声东击西是历代军事家所熟知、常用的一种计策。计名出自唐朝杜佑所著《通典?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其实,古代兵书中有关这一计策的论述很多。《孙子?势篇》说:“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百战奇略?声战》:“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击,乃敌人所不守也。”
     新三国85集,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王朗,曹真借王朗之死,诱使诸葛亮前来劫营,此计被姜维识破,诸葛亮问姜维曹真最有可能在什么地方伏击我军,姜维说在鱼山之侧,于是诸葛亮决定将计就计,将计中的“计”是曹真使的请君入瓮之计,就计中的“计”是声东击西之计。佯装攻打曹真大营,实则歼灭伏击之军。最终曹真大败,人马损失过半。魏帝曹睿被迫重新启用司马懿。
     按新三国所演,像曹睿任命曹真为大都督(历史上曹真非演义中所写的一无是处),这样任人唯亲,而致使战争失败的例子古今中外屡见不鲜,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李鸿章任命自己亲信丁汝昌为水师提督,丁汝昌乃陆军将领不习水战,让其统领水师,为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埋下隐患。甲午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这场战争的失败是和晚清政府的昏庸是分不开的,非几个人能挽救的。但每看甲午战争这段历史,总给人感觉悲壮,凄凉和惋惜。因为北洋水师在硬件上还是有实力与日本舰队一决高低的。再来说说司马懿这个人,司马懿在新三国中刻画的甚是坚忍,司马懿最后反了曹氏,与其老是被排挤、猜忌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了这个不是主要原因,一个人反不反他的主子还是看其人品,岳飞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过一个人在处处受人提防与排挤,大多数人就算为了自保也可能选择篡权这条道路的,比如韩信,这里并不想讨论他最后到底真的反没反,因为历史是可以伪造的。不过从萧何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说明汉高祖刘邦在其建立汉室王朝后,对那些权高位重的有功之臣还是很忌惮的,我相信韩信最后死的时候一定是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最后下场灭三族,这可谓是司马懿的前车之鉴。个人认为司马懿这样(站在曹魏的立场上说是有才无德)的人,是需要有像曹操那样的人来驾驭的。相比而言就显示出诸葛亮的德才兼备的珍贵,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尊重诸葛亮,崇拜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