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梅花的成语:职场如赛场,图解帮你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6:41:23
Ⅰ 图解的力量
日本知名足球员中田英寿曾说:「比赛时,俯瞰着球场的影像,浮现在眼前。」
专研运动选手的「视力」、曾诊断过中田英寿的真下一策博士表示,中田英寿的双眼,格外擅长于掌握物体之间的距离感──即所谓的「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正是这项能力,加上他能迅速将双眼所见的信息,在脑中组织整理的「思考能力」,构成了他「俯瞰全场的能力」,经常在场上做出「致命一传」(killer)。
图解=用图形解读、解析、解答
《现学现用!商业图解思考法》作者开米瑞浩认为,中田英寿驰骋球场的这项「俯瞰能力」,也可以应用在从事商业活动上;而职场工作者如果能具备「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深入思考信息之间的关连性」,并透过图表将这种相互关系「以视觉可以掌握的配置方式呈现出来」,就能练就综观商业活动的能力。
开米瑞浩总结说,「综观商业活动的能力=解读能力╳思考能力=图解能力。」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才能学会这项能力。
《这样图解就对了!》作者久恒启一也在书中提到类似概念,即以「鸟瞰的视野」来掌握事物的整体架构,并且藉由「虫窥的细读」,来掌握事物的本质。他写道,「要图解某件事物,必然要对它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什么与什么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或因果关系?什么与什么是对立关系或包含关系?哪个项目的重要性比较高??等等。」
综合上述可知,图解力并非「画图的能力」(亦即用不同形状的图框,围住短句或词汇,以线条连结后,所完成的图画或表格组合),而是绘图者的解读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展现,最终呈现出一个图像或图表。
精确地说,「图解」是一个经过省略的词语,原意是透过图表或图像来解析、解答或解决事物或问题,并且让思考过程「具象化」,以厘清作者或读者脑中混沌不明的思绪,发现其中的谬误和矛盾。而由于这个过程涉及了深度的思考和解读,所以图解力或可称为一种「利用图形来思考、理解事物或问题的方法」(graphic thinking),不光是制图者自身透过图解来洞悉事物,更希望透过图形来触发观看者的深度思索。
一眼就看懂,迅速传递讯息
如果就像久恒启一所说,「掌握问题的本质,解决它,这就是工作。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和实际的现场状况,经常既模糊又复杂。从中抽出重要的信息,将之绘于图面的作业,便是问题的掌握。」那么你或许会想问,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为什么要一定用「图」来解决问题?用「图」来解决或思索问题,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
显而易见的优点之一就是,条列式的内容或长篇大论的文章,得从头读到尾才能掌握主旨或大意,但是图表看一眼就能留下深刻印象;文字虽然有文法,内容解读的可能性低,但是图形或符号可以有多重解读,想象空间宽广。《5个图表搞定12大工作难题》作者奥村隆一由此归纳出文字与图表的特性差异:图表可以刺激右脑,引导创造力;文字则主要在刺激左脑,引导出逻辑能力。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作者丹尼尔.品客(Daniel H. Pink)也提到,左脑负责解析信息与细节,专注于单一解答;右脑则负责同时看到所有东西,关照大格局的整体样貌,所以左脑擅长写文章、计算和分析等逻辑性工作,右脑擅长影像、图形和音乐等与感觉领域有关的思考。
而由于脑的运作流程,是先由右脑接收到「图像」,再由左脑进行思考与行动,所以相较于只以文字呈现的资料,图形资料有助于读者快速抓住资料的整体样貌和了解关连性。
或许你又会问,难道画图就表示逻辑力偏弱吗?奥村隆一进一步说明,由于在使用图形表达想法时,必须能够从架构上或系统上掌握状况、现象及问题,所以势必会应用到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而在省去了阅读长篇大论的心力与时间之后,也就达到了《图解力!》作者西村克己所说的「图解的目的」:让人一看图形就能弄懂复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直觉地理解,进而让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出去。
说得更实际一点,「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单纯而明快、容易理解的东西。喜欢钻研复杂事物的闲人,在商业的世界里是不存在的,」西村克己写道。
将思绪视觉化,图解的6股魔力
既然图解是在商业世界里生存的必要技能之一,究竟图解可以为工作或工作者带来哪些好处?以下分6点说明「图解的魔力」
1.磨练思考力:基本上,能够画出一张清晰易懂的图解,就等于是将问题或现况,翻来覆去地彻底耙梳过了。
2.展现逻辑力:为了向他人完整说明,绘图者必须先将复杂信息或问题进行分类与归纳,也必须充分整理自己的思维,去除任何困惑、矛盾、遗漏或重复之处,有助于让问题的整体面貌更清晰。
3.增进解读力:即使信息的内容艰涩难懂,但藉由拆解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将复杂的大架构变成一个个容易理解和吸收的小单位,就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4.激发创造力:为了制作图解而分析资料时,通常会一边思考「A和B为什么会连结在一起?用什么方式连结?连结起来又会怎样???」,无形之中便产生出脑力激荡的效果,有助于创意的发想。
5.加速理解力:思考的脉络理路通常都是在脑内运作,很难清楚呈现给他人看,但透过图解将其「视觉化」,也就是将绘图者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摊在众人眼前,不但能够加速读者的理解,也能藉此引发读者的讨论,从而得以汇整多数人的不同意见。
6.强化沟通力:无论是做笔记、整理会议纪录和讨论内容、撰写企画书或提案书、制作简报或协商谈判,图解不但能整理自己的思绪,也比纯文字更能让人轻松地阅读与理解,进而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正确地传达给听众,赢得认可与共识。
只要会画线和圈,就会画图解
无论图解的好处何其多,说到「画图」这件事,不少人一听就心生畏惧,直说「自己没有绘画天份、不会画图」。
关于这个问题,久恒启一的几点建议,或许有助于化解这层疑虑:
1.不是要画得像、画得好,只要好懂,能够传达意念就好。
2.图解的元素其实很简单,只要找出关键字,画出图框、箭号与线条就好。
3.图解没有标准答案,即使是相同的情况或问题,作图的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图形。
无论如何,要画出图形所需具备要件的就是:「动手画就对了!」然后透过不断地练习,就能日益熟练从庞大资料中快速抓出重点、并且以视觉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技巧,从而让「速度」成为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利器!
Ⅱ 图解的力量:标题与结论
「标题,是一张图解中最醒目的部分。大部分人如果想知道一张图解画的是什么,第一眼看的就是标题,」《这样图解就对了!》作者久恒启一指出,同一张图表,因为标题的不同,往往能赋予人们大不相同的印象;而一个好的标题,除了能引发读者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与好奇,更表示制图者已经看透了事物的本质。
结论,则是能够让读者明白绘图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主张,或促发什么样的行动。「在一般情况下,很少有读者能够只看图解,就能自行导出结论,」因此久恒启一认为,没有写出结论的图解,只能算是一份瑕疵品。
只看标题,就能想象内容
久恒启一在另一本着作《图形思考》中提到,许多人在绘制图解时,即使自认已经将内容咀嚼得滚瓜烂熟,但有时仍无法理解透彻到足以构思出一针见血、正中本质、引发读者兴趣的标题。碰到这种情况,他建议绘图者应反覆地质问:「这个图到底要说什么?」才能再度有新的发现。
《现学现用!商业图解思考法》作者开米瑞浩也指出,好的标题能够让读者「光凭标题就想象出内容」,更能够确保读者一目了然地抓住重点。因此,可适用于任何情况、意义笼统的标题,反而最不适用。例如,「减肥茶销量一年激增230%」就比「减肥茶销量成长概况」来得生动,也更能说明消费趋势。
虽然一般人通常是在图解完成后才下标题,但有时候也可以试着在着手做图解之前,先设定好标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画」的就对了!》作者村井瑞枝就提到,「决定了标题,就等于决定了资料的内容。」意思就是,如果能够在图解一开始,就先确立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并据此反推出资料的组成内容,不但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心力,还能将内容整理成容易理解的形式。
至于如何下出好标题,村井瑞枝提出了3个方法:
1.陈述读者不知道、想知道的事:例如最新调查结果、研究发现,或是读者有疑惑、不确定,因而很想知道答案的信息
2.促使读者做出决定:例如,呈现A案与B案比较的结果,最终决定采用B案。
3.鼓动读者采取行动或获得对方认同:例如列出所有分店的营业额,但标题下为「抢救亏损的A店与D店」。
看完结论,就能促发行动
我们都有过类似经验:简报者话滔滔不绝地说、投影片一张张地秀,但是你听完之后只想问对方一句:「然后呢?所以你的意见或建议是??」
结论的功用和标题类似,目的在于将图表所要传达的讯息,浓缩成精简的文字。如果没能在图表上说出结论,就等于要读者自行归纳或推演,不但会让人丧失耐心与兴致,也让图解的成效打折扣。
《图解力:提案/企划/发想的88个图解技巧》作者山田雅夫强调,标题、图解和总结三者共存,能够让图解更完善:附上标题,才能更明确、迅速、不造成误解地清楚表达图表的真正着眼点;标注内容的「总结」,则可以凸显重点、表格的真正意图,让读者无需多加思考。
Ⅲ 3步骤图解复杂信息,来龙去脉立即掌握
每天翻开财经新闻,看着形形色色的公司、产品在几万个小黑字里的交手与成败,你读了多少、看懂多少?有时候,你会用「这不是我的专业领域」来安慰自己,有时候,你选择略过,以「看不懂」「无法理解」的结论收尾。对此,《这样图解就对了!》作者久恒啓一指出,看不懂,并不是因为你比别人笨或见识浅薄,而是因为用错理解、解释新闻事件的方法,他引述《信息焦虑》作者理查?伍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的话强调,在理解复杂的信息前,「编辑」资料是必要的步骤;而「编辑」,指的就是将密密麻麻的文字藉由图像传达、整合的图解能力。
以下,以苹果与宏达电的诉讼新闻〈谷歌挺宏达电:未侵犯任何专利〉做为范例,透过3步骤图解事件始末,与苹果、宏达电、Google之间的利害关系。
Step1找出5大关键字:人、物品、金额、时间、空间
《读日经新闻提升图像思考力》(暂译)作者板桥悟及久恒启一都指出,阅读财经新闻,第一步必须找出故事中基本的5个要素──谁(个人、企业)、物品(商品、服务)、金额(价格、营业额)及时间、空间,并在茫茫字海中将这5大关键字清楚标示而出。
在这篇报导及相关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出「人物」(企业):苹果、宏达电(HTC)、Eric Schmidt(代表Google)及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物品」:数个互控的侵权的专利技术、ITC的判决结果;「时间」:诉讼日期、Eric Schmidt发表谈话的7月19日。
Step2定义关键字因果关系,画上圆框、决定大小
苹果与宏达电为平等的对立关系,故应使用并列的圆框,借以比较两件事物;宏达电因为长期在手机产品中使用Google开发的Android作业系统,两方为在此事件中为合作、友好关系,可使用重叠的圆框。ITC为中立的居中仲裁者,位置应居中,并与苹果、宏达电、Google三者分离。
必须注意的是,一般日报新闻不会包含太多企业、产品之间的背景信息,因此,若在定义因果关系时出现困难,可经由资料搜寻补全资讯。在此新闻中,可透过补充宏达电与Google的合作历程、苹果与宏达电在手机市场的市占率(北美智能型手机市场分别为第2、第1、全球手机市场为第4、第7),了解三方的友好、对立关系。
Step3透过箭号,表达圆框之间的互动
箭号可以表达动态的行为,如苹果、宏达电之间的对立与互控、ITC的判决,与Google的支持等。由于诉讼过程带有时间顺序,故在以箭号连结时,尽量维持「由上而下」的先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