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男医俏房客萧九: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饭局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06:32:52
 

饭局是个什么局



    中国的饭局吃饭事小,设局事大。所以菜不一定丰盛,但一定有个主题。

  中国的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一场饭局,既能是亲朋故交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是生意对手间的交锋谈判。所谓人脉,所谓圈子,所谓社会关系,所谓资源,所谓一个人的能量,所谓友谊,所谓生意和交易,最后通通绕不开饭局。酒肉虽然穿肠过,交情自在心中留。

  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一个完美的中国式饭局,设局人、入局人、局托儿、陪客众角色一个都不能少。有组织,有派系,有结交,有承诺,有阴谋。

  在中国饭局无处不在,结婚有饭局,升学有饭局,赔礼有饭局,办事有饭局,过节有饭局,跳舞有饭局,开会有饭局,打球有饭局,电影收官有饭局,开业有饭局……

  透过饭局里的中国人,我们看到的却是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又说,人生在世,不过吃穿二字。所谓的历史纵横,文化长廊,风土人情,上下五千年,其实都蕴藏于日常生活的吃喝之间。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饭局,莫过于两千余年前的那场“鸿门宴”,但觥筹交错背后暗藏的玄机、杀机却未必是中国饭局传统的常态。同样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孟尝君列传》里的另外一段,却写出了中国饭局的原汁原味。孟尝君广招宾客,对于那些投奔自己而来的侠士,无论贵贱都与自己吃一样的馔品。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这里所谓请客吃饭,从一开始吃的就不是饭桌上的东西。而战国四君子,门下笼络了食客三千,每日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饭局开张——中国最早的圈子文化,就这样诞生在夜夜笙歌不绝的饭局之中。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说的就是当权治国,就像一个星级大厨,将各种食物配料和烹调,从而达到政通人和的佳境。

  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可以是一场饭局,也可以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交流,或者一个生意场上的谈判,在这一点上,与西方人自居一隅,各自分餐有着文化根源上的区别。易中天说,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所以,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几乎便可以洞悉其兴趣、爱好、财富、身份、地位。饭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
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一个完美的饭局,要有请客的、被请的、局托儿、陪酒、美女众角色一个都不能少。有组织,有派系,有承诺,有心机,有称兄道弟,有呼朋唤友,有新人,有旧友,有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真心话与装糊涂。
 
1、搭配要得当
  大部分的饭局,都具有某种目的性,或是维系感情,或是开拓市场,或是出了事儿灭火,或是帮了忙答谢……这种类型的饭局,需要各种饭局角色来趁托。
  被请的当然是焦点,有事儿求人才请客啊;局托儿是个中间人,是联系请客双方的纽带;陪酒必须八面玲珑、能说会道,对天上地下的都能应付;饭局中的美女一定长得不难看,可更重要的是性格要活泼,还得有些酒量。
  2、张罗要提前
  饭局讲话:“提前三天叫请,提前两天是叫,当天就是提了。”所以重要的饭局一定要提前预约,对被请的焦点人物更是要格外关注,随时跟进。
  3、座次有讲究
  一个正规的饭局,一定要严格区分主客、主陪的位置,丝毫乱不得。招待客人进餐时,必须判断上、下位的正确位置。座次的安排总关全局,每个人心中都早有了一本谱,但在入席时还是要好好地推让一番。
  4、点菜是学问
   点菜就像是八股文“破题”之后的“承题”,突出主题强化中心的章节。如果你能点出一道独特的菜肴,恭喜,你荣升饭局一级被关注人物。
  5、规矩要遵守
  一般是集体先干上三杯认识酒,算是序幕,一般情况下,即便是领导和女性也不能让人代喝,就是迟到的人也逃不过,必须要补上入席酒。
  三杯过后就要打圈儿了,挨个敬在座的人一杯,至于每杯多少,可根据个人实力灵活掌握。
  打圈儿只是个规定动作,接下来轮流把盏言欢就是自选动作了,可以有各种理由找人喝上一个,双方可以讨价还价,约定彼此要喝的酒量。在常喝酒的人看来,能把更多的酒劝进别人肚里是项本事。
  6、规则要熟悉
   饭局中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规则,比如敬酒时,尤其是领导或年长的人,碰杯一定要比对方低,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敬酒尤其是向领导敬酒时如果能加上一句“我干了您随意”,就会更显得大方得体。
  称呼年长的男性为“老兄”总是不会错的。
  在非正式的饭局上,酒桌游戏可以增加不少乐趣。
  7、最好局后局   
   KTV已变成了饭局后的新战场,在这种情况下,饭局只是启承转合的过场。各种社会关系——诸如同事、朋友、家人、客户,或者竞争对手,一同行动起来奔赴饭局无非是为了吃完饭能娱乐娱乐,唱唱歌。
  在饭局上,能喝的人一向受推崇, “酒品看人品”,喝酒实在也就意味着人实在。所谓“感情深一口闷”,情义都在酒里。最好是不断有人起来打圈,用各种方式邀请在座各位陪喝,喝酒的双方还不时讨价还价,约定彼此要喝的酒量。
酒过三巡,之前“某总”、“某长”之类的称呼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 “某老兄”之类典型的酒桌称呼,随之而来的,为各种关系而举杯的由头纷纷产生,老乡喝一个,同学喝一个,同年的喝一个、能拉上亲戚的喝一个、戴眼镜的喝一个……这个时候,谁是领导,谁是部下,谁有职权,谁有文化,都不必介怀,喝酒,才是正题。当然,这样的场合也适合为将来继续打交道,你都是人家“大老兄”了,还能不帮衬着点。
饭局美女后发制人,最好是在大家酒足饭饱之时最后一个打圈,各位男士早有思想准备,纷纷调侃说“吃药片儿的,红脸蛋儿的,梳小辫儿的”就是厉害。
  在集体畅饮最后一杯酒之前,请客的要提前说已经安排好了,饭后请去KTV吼一嗓子。一般情况下被请的照例要推脱一番,但架不住美女和主人的再三邀请,喝得已经七七八八的一干人等就继续奔赴下一个局后局了。

  ▲饭局是享受,应酬是忍受;饭局是一种生活方式,应酬是一种生存方式。
  ▲一请就来叫爽快,三请四请才来叫摆谱,怎么请都不来叫原则,不请自来叫蹭饭,请了不来、不请自来的叫装蒜。
  ▲饭局的三大悲剧:想请的人没来;来的人都和你无关;结账的时候只剩下你一个清醒的。
  ▲一周一个饭局是正常人,一天一个饭局是大红人,一天三个饭局是交际花,一天很多饭局是餐厅服务员。
  ▲敬酒是一门艺术,拼酒是一门技术,耍酒疯是一门骗术,千杯不醉是一门防身术。
  ▲人是铁饭是钢,饭局就是合金钢。
  ▲草根饭局的核心在于饭,精英饭局的核心在于局,名人饭局的核心在于人。
  ▲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端起酒杯,右手握杯,左手托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干吗要喝你的酒?

为了缓解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都喜欢三五成群,四六一伙的凑个饭局。饭局,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结果吃的人多了也就有了饭局。谈事儿需要饭局,没事儿更需要饭局,中国的社交文化基本上就是饭局文化。

  从前,生活是从一顿饭到下一顿饭,后来,生活是从一个饭局到下一个饭局。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不是没饭吃,而是太多非吃不可的饭。天价饭局不是海鲜、金箔,而是请女明星吃饭。草根阶层需要饭局(在于饭),精英阶层也需要饭局(在于局),而名人则更需要饭局(在于名人)。

  您说,就这样一个饭局接着一个饭局,肚子能不被搞大吗?

  



    在日常生活中,饭局是聚会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里面就有很多学问和讲究。

  如果一个人一天有一个饭局,那他肯定是个喜欢和别人交往的人;如果他一天有两个饭局,那他没准是个地道的商人;如果他一天有三个饭局,那说明他是个有某种地位的人;如果他一天有N个饭局,那他没准儿是某个餐厅的服务员。

  同学请的饭局,可以随随便便的,像个家里人!朋友请的饭局,可以大大方方的,像个主人!领导请的饭局,肯定会有些拘束,小心翼翼的,像个陌生人!你请领导的饭局,一定要毕恭毕敬的,还要手勤眼快,像个仆人!

  结婚了,有饭局,名曰“婚宴”;生小孩,有饭局,名曰“喜宴”;过生日,有饭局,名曰“寿宴”;人去世了,有饭局,名曰“丧宴”;考上好学校了,有饭局,名曰“谢师宴”;没考上,也有饭局,名曰“辞师宴”;友人远行,有饭局,名曰“送行宴”;从远方回来,有饭局,名曰“洗尘宴”;分手了,有饭局,名曰“散伙饭”……高升了、调动工作了、退休了、搬家了等等,只要有充分的理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去享受饭局!

  家人亲友相聚的饭局,经济实惠最重要;同学朋友聚会的饭局,吃好喝好最重要;同事聚会的饭局,气氛融洽最重要;宴请领导的饭局,察言观色最重要;应付应酬的饭局,左右逢源最重要;求人办事的饭局,人家满意最重要。

  



  有饭局了,如果你喝酒喝得很少,通常是和家里人或亲友在一起;如果你喝酒喝得正好,通常是和同学或朋友在一起;如果你会喝酒却没有喝酒,说明你心里有烦恼;如果你喝酒喝得醉倒,准是碰上了能喝酒的女人或者领导!

  不好意思推托的是同学或朋友请的饭局;想经常参加却又不太可能的是和家里人或亲戚在一起的饭局;想推托却硬着头皮参加的是忙于应酬的饭局;受别人邀请还要自己“出血”的是随分子的饭局;能推托却不敢推托的是领导或上司“召唤”的饭局。

  古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顿饭到另一顿饭,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个饭局到另一个饭局!有人玩命地寻找饭局,有人疯狂地躲避饭局!有时候饭局是一种享受,当饭局变成一种应酬后,享受也变成忍受!真正的饭局以饭为主,应酬的饭局以酒为主,不得已的饭局以拼命为主!

  



    中国社会各阶层饭局

  退休阶层:这一阶层一般从六十岁开始,但现在也有从五十五岁或更早一点退休的。因为这一年龄还有点余热,饭局还可以,吃肉骂娘的不良习惯,时有发生,偶有手脚不太麻利,就煮“康师傅”,虽然比自己的清汤挂面好许多.但也一边咽下去,一边担心防腐剂,偶尔上街买点小虾米、小鱼,与摊主计较一二毛钱,回来闹不愉快,有时孙子孙女上门,中午的饭局很快乐,但中午过后一数钞票,牢骚又来了,闷闷喝点乡镇企业造的水酒。

  失业阶层:这是电视报纸最关心的群体,叫他们“下岗工人”。但不能叫“人民下岗工”,语法上有矛盾。他们吃饭的动作叫“扒拉”,像冯巩演的张大民吃人家的面条似的,还不能露出愁脸,让正在上学的小子失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信心。早上一顿稀拉的稀饭.外加1/3的咸蛋,中年不知在什么地方将就,晚上一家三口炒一盆青菜,儿子说,妈,肉都看不见了。妈说营养好着哩肉都熬到菜里去了长身体。你长大了要学畜牧专业,妈再给你加一点。

    打工者阶层:他们的“饭局”就是没饭局。车站边、马路旁、脚手架下,冷不丁有人直着腰身,吃下去咽不下。吃什么就不用说了,有时工头捧出一盆红烧肉,差不多旁边电视台记者的摄像机比你的筷子举得还快,一个快乐无邪的女主持人快乐无邪地说“各位观众,在这里过春节的民工今天又吃上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而你口中的肉骨头把你的眼泪都啃出来了,“你看,那位憨厚的民工今天很激动,流下了泪水。”主持人的眸子真像家乡的月亮啊。

  致富农民阶层:说他们是农民,因为户口簿上这样写,说他们不是农民.因他们已住在城镇里让田荒着。他们连自己的屎也不拉到自家的田里而是拉到抽水马桶里去,一点乡土气息也没有了。但在饭局上,农民的本色依然没变,大碗喝酒,大口吃饭,保持着吃咸、吃辣的本性。有时呼朋唤友家里坐着,猜拳比拼,吆五喝六.喝下去喝下去,脸就红彤彤了。在外面吃就不一样了,也吃肯德基、奶油,掏钱也爽快,虽然嘴巴里嘀咕,一个鸡腿、鸡爪子,咋就那么贵,但依旧笑咪咪看着可爱的服务员。走出门骂娘我以为吃什么呢,不如小葱拌豆腐。他们中也有赚了钱的受资产阶级思想污染的兄弟.找小姐。他们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吃了饭喝了酒,就去叫人把小姐找来“打炮”,不像别的阶层,悄悄来,还要开发票报销。有的小姐很聪明,知道这兄弟票子大大的,就早早来到酒桌上扮温柔,插科打诨,趁机坐到兄弟的大腿上,多赚几分。

  个体户阶层:最大的特色是快餐,一块红烧排骨、一碗汤、米饭。边吃边应付生意。他们的店要赚钞票,打烊很晚,所以基本上是快餐。他们边吃边骂娘这点东西竟收我10元钱,黑心死了。边说边从一件讨价还价500元买来的“名牌”西服掏钱,50元出手了。

  一家两制阶层:这概念从“一国两制”演化而来,指家庭中配偶有一方在外商企业中当白领,毫无疑问这是当今最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这类家庭与中国大多数家庭没多大差别,主食也是米饭,菜基本上也是鱼、肉、蔬菜、豆腐。但关键是饭局的氛围有所不同,多了餐巾纸,桌布也肯定干净得多,举止也显得有教养了.没音乐细胞的也会来点能刺激食欲的音乐。有时那一“制”的人外出活动,据说是“社交”活动,这一“制”的家伙开始还兴高采烈,脸上好有面子。但对方“社交”多了,自己一个人的次数也多了,烦恼“油然而生”.

  公款饭局:这样的饭局在路边小店、五星级宾馆都有,在这些小店大馆前停的车基本上是公款购买的。三菜一汤、四菜一汤的规定出了很多,但什么作用都起不到。十个人一桌就是四十个菜十个汤。局长高兴了,招呼一群人去酒店住几天,这样的自由是一种极致。可怜布莱尔夫人乘火车不买车票,也要补交、赔礼道歉,一点自由也没有。吃点算什么,漂亮的小姐才有味道。这样的饭局要算还有特色的话,就是这些小姐了,据说许多人拜死在小姐的石榴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