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YD908R:因果轮回-生命流转的规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27:06

因果轮回-生命流转的规律(一)

                 [生命流转的主体]

上述种种现象说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一个终点,终点之后又有一个起点,如此生生死死,流转轮回。上一期生命结束,下一期生命开始,再结束,再开始,……无有了期。在上下二期生命中,既非同一个人,也不是另外的人,乃是(同)一个生命的系列。

那么,从上一世到下一生,其中生命流转的主体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世上绝大多数都是从灵魂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例如2000年7月19日《金陵晚报》A6版有一则“本报综合消息”,大标题是:台湾12万人有“死亡”经验?小标题是:“灵魂出窍”后对死亡不再害怕。如果确有灵魂的话,那末灵魂又是什么?是意识?是物质?(据报导,确有人试图寻找灵魂的物质存在。)佛教------灵魂之说,认为这种死而后有的现象中,生命流转的主体是“识”。如果追问“识”是什么?是我们的心在起作用,故称为心识,又称为神识。

此心识并非心意识,千万不能搞错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性本心,自性本心起作用,称之为识。按功能言之,共有八种,前五种分别与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官有关,第六种为意识。这第六识在婴儿时期还没有,是在长大过程中由后天渐渐引发的,而且愈用,薰习愈深,愈顽固。第六识的功能是判别和记忆,人类的学习行为就是不断地训练和强化这种功能。第七种称末那识,是第六识的根,其功能是产生我执。当我们静坐中,“致虚极,守静笃”,所有的意识活动都停止了,正当此时,还会感觉到有“我”存在,这就是第七识。第八识称阿赖耶识,其功能是收藏,故又称为藏识。藏什么?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心田,称为业因或种子;收藏以后,在外缘的诱导下可以被搬出来而萌芽生长,这时候是心理促成行为而感受行为,称为业果或现行。打个比方,第八识好比一个信息库,将我们一切善善恶恶的行为作为一种信息储存进去,然后在外缘的作用下信息可以被调出来,影响我们的行为并且让我们从中感受福报或罪报。信息库只有一个,信息量却是无穷大,包含着无始以来的各种信息。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进出出,刹那不停,变动不已。

                  [生命流转的过程]

上面讲到生命流转的主体是心识,由于功用的划分而起了八个名字。人在临终之际,起初前五识的感觉渐渐没有了,接着第六识意识也靠不住了,逐渐也没有了,第七识我执,因为渐渐的昏沉也不起作用了。最后,心识只剩下一种功用,即第八识的信息库功用。所以,当心识离开身体以后(一期生命结束),带走了全部的信息(业因、种子),故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所谓全部,其中既有这一世中善恶行为的记录,更有无始以来生生世世中所有善恶行为的记录积累。当下一期生命开始以后,其心识田中早已储存了无始以来的全部信息。这许许多多无量无际善善恶恶的种子,什么时候显现?我们不知道。世尊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一种认知的方法,那就是“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 由此可见,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我们凡夫众生,真的要想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那就一定要听佛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因果是一种自然法则,无论你信或不信,它始终存在,始终在支配着我们的生命。一个人,若是真的相信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真的相信一切皆有前因,“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那他就一定不同于普通人了。因为他能够明白,当下的逆境均是过去所造成,无须烦恼,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多种善因,才能改造命运。

明代江苏吴江人袁了凡先生早年被一老者孔先生将一生命运算定,后遇栖霞山云谷禅师为其开示“命自我立”之学,遂尽其一生实践改过积善之法,结果命中应无子,后在四十七岁时生了儿子天啟;命里没有功名,后在五十二岁时登弟中进士,并到宝坻县当了七年知县;命中寿命只有五十三岁,后来活到七十四岁。在他六十九岁时为教导子孙写下了四篇家训,这就是现存的善书“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可谓是行善积德、改造命运的杰出典范。

前面讲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识田中都藏有无始以来无量无际善善恶恶的种子。那么这些过去世的业因,必须要在外缘的诱发下才能萌芽生长,才能成为业果的事实。这外缘是什么?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当下的思想行为。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由此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所以,当我们的思想行为是善,就能引发心识田中善的种子;当我们的思想行为是恶,就将引发心识田中恶的种子。是故,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观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太上感应篇》中讲:“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又讲:“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免而行之。”

当知,对于“念佛了生死”来讲,念佛是因,解脱生死、自主生死是果。有因必有果,一定自然之理是也。

                   [生死流转的趣向]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死而后有的,一期生命结束,另一期生命开始。这一期生命以人的形相出现,下一期生命未必仍然以人的形相出现。那末,当心识离开这个色身以后,会趣向何处?

佛告诉我们,宇宙之中的生命以十种形式存在,称之为十法界。何为十法界?佛、菩萨、缘觉(辟支佛)、声闻(阿罗汉)— 以上称为四圣法界;天人、人、阿修罗 以上称为三善道;傍生(畜生)、饿鬼、地狱 — 以上称为三恶道。

在佛法中有一个比喻:包括三善道和三恶道的六道众生是处在此岸,信佛学佛念佛正是为了离开此岸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到达彼岸四圣法界成为一名觉者而解脱生死、自主生死。并且离开此岸到达彼岸并非是一定要等到死了以后才能实现,而是可以在这一期生命中,在活着的时候,即心成就、即身成就、一生成办。当然,你若没有学佛念佛,没有如理如法地老实修行,那就只能在此岸的六道之中头出头没、轮回生死。净空老法师讲:“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在六道轮回中流浪生死。

除了十法界,《华严经》中还讲一真法界。何为一真法界?黄念祖居士讲:一真法界就是天台宗所常说的诸法实相,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从本以来就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都没有,那不是断灭了?不,唯一真实。那你说这不是有?你要想!告诉你不可思议,刚一要想,禅宗多少棒打下来,赶出去。所以称一真法界。净空老法师讲:莲花的根长在污泥里(污泥喻六道众生),茎长在水里(喻四圣法界)是清净的,花开在水面上,六凡不染,四圣也不染,世间法和佛法都不染。佛法,暂时用它,成就了就可以丢掉。如生病吃药,病好了,药就要丢掉。故《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六凡四圣十法界都超越了,那是什么境界?不得已,说是一真法界。老法师还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相有体无,体是空的,相有叫幻有,不是真有。

综上所说,十法界是从相上说的,佛以及九法界众生的相各个不同;一真法界是从性上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无生灭,无来去,清清净净,如如不动。十法界犹如梦中,梦醒了就是一真法界。诚如永嘉大师所言:“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佛法修行是“大作梦中佛事”,最终目的是契入一真法界。

倘若我们能够在差别之中(相有差别)见到无差别的;在不同之中见到相同的;在生灭之中见到不生不灭的;在来去之中见到不来不去的,那就是般若,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大智慧到彼岸。

净空老法师十分肯定的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进入一真法界最容易、最直捷、最殊胜的法门。

                   [生命流转的法则]

心识是生命的主体,是生命的活力。心识一旦离去,身体就只是一具死尸。通常,心识离去以后共有六种趋向,并且在此六道中轮回生死。学佛修行,转迷为悟、转识成智、转凡为圣,出离六道,解脱生死轮回。

人,从一期生命结束到下一期生命开始,这中间的转变是有法则的。生命的流转遵循着什么样的法则?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心意识的念头是刹那变化、相续不断的。所谓相续不断是指上一个念头决定了下一个念头。命终之际也是如此,这上一生的最后一念决定了下一生的最初一念。临终的最后一念若是善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信息库中善的信息被引发出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化为善境,心识就随着善境去投生善道;临终的最后一念若是恶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信息库中恶的信息被引发出来化为恶境,心识就随着恶境去投生恶道。所以,无论是善道或是恶道,均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是业报。是故,我们的身体又称报身。

投生恶道,遭受罪报,绝对可怕。只要读一下《地藏经》,恐怕从今往后再也不敢造恶业了。投生善道,又将如何?再做人,我们都已经有体验,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烦恼无尽,苦多乐少。投生天道,虽受福报,无奈好景不长,福报享尽,终将下堕。许多宗教讲只要升天便得永生,其实是永生不了的。天还是没出三界,没离六道,仍在轮回之中。

通常,我们的思想念头非善即恶、非恶即善,那岂不是我们只能在六道中打转转了?不然,我们的生命并非是山穷水尽绝无路,而是柳暗花明确有村。佛法告诉我们,三善道和三恶道都不是我们的归宿。命终之际,只要我们的一念之心是在念佛求生西方,那么在念佛愿生的心里就会现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这一念之心就随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圣道。在那里,莲花化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寿命无量,没有退缘,一点一点往上修,定成正觉,圆成佛道。由往生而无生,因无生而无死,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综上所述,临命终时,是我们走向圣道、或是走向善道、或是走向恶道的分判时刻,命终之际的最后一念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确保自己在命终时的最后一念是在念佛?看来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有障碍的,这些障碍使得我们投生善道都成困难,更不用说去投生圣道了。

                    [生圣生善的障碍]

障碍之一,业障。

凡造恶业严重者,将依恶业投生恶道。宋代丞相秦桧谋害岳飞,造了种种重罪。地藏菩萨和他有缘(他在过去生中曾是地藏菩萨的香灯使),计划度他,只要他念一个“佛”字,就赦免他一切罪业。菩萨就化身为比丘去见他,说:“你应该念念佛了,你现在这么高的地位……。” 他说:“何必念呢?” 就是不说出一个“佛”字。菩萨就显神通,佛尘一拂,秦桧就跪了下来,于是要他看看,手上写的是什么字?(地藏菩萨手上有一个“佛”字)他看了以后,大发言论说:“我从小就念书,中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现在各国的文件都要先经我审阅,如果我连这个字都不识,我还当什么丞相!” 就是不念这个“佛”字。地藏菩萨一看,真的是业障深重,没法度他,就走了。后来秦桧死后堕了地狱。又,在佛住世时,他的堂兄弟提婆达多与他作对,尽造罪业,等到恶贯满盈将要身陷地狱时忽然想起念佛了,可是想念却念不出来,只念了“南无”两个字,“佛”字就是念不起来。以上两例都是讲,业障重者,根本不会去念佛,甚至想念也念不起来。

《观无量寿佛经》中讲,五逆十恶,临终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国。佛大慈大悲,连五逆十恶之徒也不舍弃,并且确有能力使其往生圣道。然而佛不能直接替人解脱,人必须自行解脱。所以,你必须自己念,如若不念,何能解脱?

在净空老法师讲《华严经》中以及倓虚大师所著《影尘回憶录》中都讲到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一个真实故事。上海有位姓程的,住在租界里,有一个元配夫人和四房姨太太。他在清朝时做的官不小,清朝灭亡后就住在租界念经念佛,并做些慈善事业,是远近闻名的“善人”。几年后他死了,四姨太非常想念他,就去找通灵的人,希望问问他的状况。正好有一个法国人通灵颇有名气,能够把过世的人找回来附在人的身上说话。这个法国人收费很高,一次要一千块银元,一般的人是付不起的。四姨太付了钱以后,过了三天还是没有消息,就去找他:“你是不是骗我?” 法国人说:“我绝对不是骗你,我确实去找,找了三天都找不到。”然后又说:“你们亲戚朋友中,如果有过世的,我再帮你找一个,证明我不是骗你。”正好他们家的大儿子刚过世不久,大儿媳就说:“好,你去帮我找我的先生。” 不到几个小时找到了,他附体在人身上,声音确是大儿子,一点也没错。就问他死后的状况,他跟家里人谈了。然后又问他:“你的父亲到哪里去了?怎么找不到?”他说:“父亲堕地狱了。” 家里人很吃驚,他一生行善做好事,又拜佛念经,怎么会堕地狱?大儿子说,他在清朝为官时,北方有灾,朝廷命他去赈灾,曾贪污了六十万两赈灾款,灾民因此死了很多,罪孽太大,下了地狱。后来,四姨太去找他先生的老朋友,发现确有此事。这位程“善人”可能于心有愧,所以布施行善、拜佛诵经,仍抵不了罪过,还是要堕地狱。另外,那个法国人通灵,只能找到鬼道,不能找到地狱道,为什么?原来《地藏经》中有讲,地狱只有两种人可以去,一种是菩萨去度众生,另一种是有地狱罪业的人。所以,我们要警觉自己千万不要造恶业,以免堕落恶道遭受罪报。

障碍之二、愚痴。

此愚痴并非指不聪明。世人对于事物的应变都非常乖巧、非常聪明,但是恰恰对于心的本来面目、对于自性本心却是一无所知;对于心有体用、因体起用、由用显体也是一无所知;对于念佛可以了生死更是一无所知。人人都有自性本心,并且每日每时每刻都在用它,可是如《道德经》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你说,这是不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是故,佛称我们是“可憐愍者”。由于愚痴、无明,我们平时的思想行为都不是背尘合觉,而是背觉合尘。这种情况还极其严重,以至于你将佛法的道理告诉他,他也不大容易接受。试问,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相信、能够确知念佛即是自觉、即是可以了生死?

障碍之三、缺乏定力。

人心散乱是世人的又一重病。表现在平时,总是喜欢东想西想、想这想那、患得患失。我们凡夫众生因平时的散乱心故,在临终时的表现即是回顾。国外学者早在1892年起就开始对濒死体验进行调查和研究,国内学者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对幸存者也进行了此类调查,并获得了八十一例有效的调查数据。中外学者的调查显示,濒死者有一个共同的体验,那就是对生前进行回顾。回顾本身就是散乱无序的,在回顾中,倘若生前作恶,这些恶的信息导致恶境显现,于是就会怕、躲、逃,慌乱之极,其结果终将成为引力使其投生恶道。

我们凡夫众生要想征服自己的心念是一件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也并非不能做到,这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进行真实修行才能逐渐成就。所以,倘若没有平时每天的千念万念,将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使自己的心清清净净,如此契入念佛三昧,那么就何以能有临终的一念?没有临终的一念,又何以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圣道?

障碍之四、贪恋。

贪恋世间之物是凡夫众生的一种习气。这种习气在临终之际也将成为一种引力,使其朝着轮回的目标去投生。

印度韦达典籍《圣典博伽瓦谭》中记载了如下一个历史事迹:印度史上有位贤明的国王巴茹阿特,他在明了自己虽是一国之君却不能够永恒以后,舍弃一切,独自到喜马拉雅山的根德基河岸边的森林里修行。一天,见到一只正在河边喝水的怀孕母鹿,受到狮子吼声的惊吓后流产而亡。巴茹阿特就将小鹿救了起来,精心喂养,细心保护。不久便产生了相当程度的爱恋,并且渐渐的忽略了对自己生命的自觉。后来小鹿离去了,他对小鹿放心不下,就去寻找。寻找中突然跌倒,伤势严重,足以致命。就在死亡之际,他看见小鹿突然出现,卧在身旁看着他(是幻境?),他此时的精神全部集中在小鹿身上。正如《博伽梵歌》中所讲:“人在离开躯体时,无论想着哪样的情景,在下一世,他必能到达那境界。” 他就因此而投生为鹿。由于修行的功德,不忘前生,成为一只修行的鹿。鹿死后,投生到祭师家中,并再次记得前生。

当今世上,以畜养宠物为时尚,岂不知此举乃伏下了投生畜生道的隐患。临命终之际,忽起一念,对可爱的小宠物放心不下,终将成为引力使其投生到畜生道中去,可佈之极。

净空老法师将一个“贪”字,归纳成五类:①、内贪。对自己的身体起种种欲望,希求健康长寿等,喜欢养尊处优。其实这个身体若干年后仍然坏掉,必须发挥最高效能作我助道工具,方有成就。②、贪淫欲。③境界欲。追求精神物质上的享受。④、对五欲六尘的贪爱。六根贪六尘,例吃讲究色香味等等。⑤、身见、我见。以上五种不断,就不能脱离欲界,只能呆在六道中轮回生死。若能少欲知足,身心即能自在。古来大德告诫我们,只要你贪着世间一根草,那么西方不能去,六道不能出,可不慎乎!

障碍之五、丧事办理不当。

更为严重的障碍还来自于世俗的丧事办理。由于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在身体坏死时出现的难以忍受的痛苦,世人在临终之际无法有一个好的心态,表现在脸部即是一个“死相”。更由于世俗对于丧事的处理是要进行擦洗、更衣、换床,要哭哭泣泣、吹吹打打,否则便视为不孝。然而正由于家眷的悲哭,由于吹打放炮,由于触动身体(断气后的八小时之内不能触动),结果亡者既恼乱又忧苦,使其心态更坏,甚至于会生起嗔恨心。所以实际上是在将其推向三恶道。

凡上种种应当警惕。如果平时信佛学佛念佛,情况就不一样了:平时念佛,临终才能念佛;平时念佛成就高的,就能非常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不走多住几年也不妨碍。临终念佛,以自力(愿力、念力、定力)与佛的本誓愿力合在一起,身无痛苦、心生喜欢而有种种瑞相。故永明大师在“四料简”中讲“万修万人去”是也。

净土法门的经教依据

大藏之中,专言弥陀净土的有《阿弥陀经》(又称小本)、《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大本)和《观无量寿佛经》,是为净土三经。前清咸丰年间,有魏黙深居士将《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附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后面成为净土五经。又有将世親菩萨所作的《往生论》附在其后成为五经一论。此外,尚有许多经典兼说净土。

【极乐弥陀乃是真有实有,真有实有不出心外】

佛在《阿弥陀经》中告诉我们:“从是西方过十万忆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宇宙之大,不可穷尽,事也;心含十方,不可穷尽,理也。

以事而言,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据《华严经》所示,太虚中有不可说的佛刹微尘数的世界种,中央有一个世界种名叫普照十方炽然光明。这个世界种有二十层世界,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及十万忆佛土外的极乐世界同在十三层。一个世界种就这样大了,何况有佛刹微尘数的世界种!当知,在佛教中宏观宇宙之大不可思议,此乃是佛陀亲证的现量。当今宇宙天文科学虽然发达,但是对于太阳系和银河系乃至更多的星群大部分尚是依推理而作的假定。佛还告诉我们,我们现前的一念之心,是“心包太虚、量同沙界”,我们的心量也是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的啊!

黄念祖居士特别指出:“这两个‘有’字,至关切要。极乐是有,并且是真实的有。”

 我们看到,在大经和小经中,对于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有具体的描述。在《无量寿经》中记载了阿难在向西方顶礼念佛之时,顿见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现前。当时与会的比丘、比丘尼及男女居士共两万人,一时俱见。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也有记载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承佛威力同时得见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佛经是历史的记录,并非虚构的神话,这一点我们必须明了。

除了佛经以外,还有许多史料记载着古来大德们见到了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仅举几例:

1、被尊为中国净土宗第一位祖师的是晋代慧远大师。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創白莲社,专一心志修习净土,并在生前三度见到阿弥陀佛,皆沉稳厚重而不向人言说。后在西元416年七月底的夜晚,大师“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滿虚空,圆光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佛对远公说:“我以本愿力故,来慰告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佛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晚也。”

2、刘遗民居士,晋彭城(江苏铜山县)人,年少丧父,事母极孝,擅长老庄学说。初担任政府参军,后依止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修习念佛三昧。半年后在禅定中见到阿弥陀佛放光照耀大地,皆呈黄金色。又经十五年,当他念佛时,见到阿弥陀佛以白毫相光照触其身,并为其摩顶和拿袈裟披在他身上。又有一天,梦见进入七宝莲池,见到青白色莲华,他饮用池水,很甘美,睡醒后异香从毛孔中散发出来。

3、宋代王日休居士立化前称喊:“阿弥陀佛,佛来迎我。”

4、福建麦斜寺主持宽净法师的经历尤为不可思议。法师于1967年十月卄五日坐禅时,恍惚出遊二百余里外的德化县九仙山,在那里遇见一位圆观法师,突然被带往西方极乐世界参观各胜境。其中在上品上生见到印光大师,大师嘱咐要以戒为师。后来当觉得没有多久而返回时,发现自己身处九仙山弥勒洞中。出洞回走,见人一问,竟然已是1973年四月初八日,已经过了五、六年。

或问,西方极乐远在十万忆佛土之外,何以能来去?《华严经》告诉我们,一真法界中有四种境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以及事事无碍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有,此为事法界。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本心是理法界。弥陀净土虽在十万忆佛土外,实不出我们的自性本心,此是理事无碍法界。佛的心遍滿全法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乃至一切众生的心都遍滿全法界,这好比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每一灯光遍入一切灯光,同时每一灯光又含摄一切灯光,如此一多相即、大小相容、延促同时、事事无碍,此是事事无碍法界。

当年佛说《华严经》是专门说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四十一个阶位的菩萨)听的,权教的菩萨与声闻、缘觉都如聋如盲,不能明白。那末对于我们这些在情见之中的凡夫众生而言,更是无法明白,不能接受。举个例子,黄念祖居士讲到:有位居士叫董子明,原是吴佩孚将军的顾问。吴下野以后董居士就到青岛湛山寺当教员,给佛学班的学僧讲国文。除了上课改卷子以外,就是把房门锁起来在里面用功修行。一天正在用功,念得很虔诚,忽然动了一念,想到大殿拜佛。一念才动,人已经到了大殿拜佛了。拜佛后想回房间继续用功,就回走。门关锁着,进不去,见有人过来,就说:“师兄,请你给我开开门,我进去。” 那人见里面锁着,就说:“你叫我开门,你是怎么出来的?门都锁着,你怎么出来的?” 于是这件事传了出来,轰动了湛山寺。这个董子明居士恰恰是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的师父、《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作者)的外甥。后来黄念祖问夏师,夏师说:“确有其事。” 湛山寺是倓虚法师所創建,倓虚法师在去香港之前曾到北京,黄念祖向他问及此事,倓虚法师说,当时我就是方丈。后来倓虚法师在其《影尘加憶录》中也记载了此事。

无独有偶,近代高僧圆瑛法师一天在房间里打坐,心很清净,突然想到一桩事要马上去办。他从床上下来,就一直往外走,走到外面了,忽然想起来,门是关着的,我没有开门,怎么出来的?回过头来推门,门确实是关的。他在那一念中,忘了有门,没有执着门,他就通过了。再生一个念头起来,有一道门,就再也进不去了。这证明,相(门)是假的,不是真的。正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凡夫之所以是凡夫,不能“见诸相非相”是也。

以上两例,尽管作为一种现象,此事确实是有。但是任何人听了,恐怕都会说同一句话:“根本不可能!” 毕竟这种现象无法解释,无法使人相信。门和墙壁对人是有碍的,这是常识。现在讲事事无碍,这个门和墙壁都是无碍的,这就超出了常识范围,怎能使人接受?当然了,科学的发展又证明了事事无碍并非不可能。在全息摄影技术中的底片被撕碎以后,任何一个小小的碎片,都仍然可以放出完整的影像。还有1973年我国张颖清提出的生物全息理论以及生物全息诊疗法(第二掌骨侧诊疗法),这些都是小中含大、局部包含全体而显事事无碍的例证。

以理而言,这真有实有的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不出心外。

就心而言,分而为三,即有三种意义:

①、心体。我们的心体是无跡无相的存在。虽无踪迹,却通过现前的一念而显现(用显体是也)。所以我们当前这一念之心的本体与诸佛相同,没有丝毫的差别。都是无量光、无量寿。诸佛是常悟不迷、背尘合觉、清净无染;凡夫众生则是常迷不悟、背觉合尘、心体染污。

②、心量。我们现前一念心的心量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是故西方极乐世界乃至恒河沙数无量佛刹均不出心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则是往生在自己心内。

③、心具。我们现前一念心里面具足十法界。“心佛则佛、心魔则魔”,心作心是。佛以及其他法界一切众生都是由心而成,都是心的变现。

清康熙年间,净宗十祖行策大师所著《劝发真信文》中讲:所谓的真信,第一要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阿弥陀佛是已成之佛,但其觉性是无二无别的,我现在虽然昏迷颠倒无明烦恼,但觉性从未失去,只要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其次,佛性虽然无二,位乃天渊之别,阿弥陀佛是究竟佛,我们乃是随业报轮回流转、受无量苦的凡夫众生。这就是“法身流转于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 第三、我虽业障深重,长久以来居住在五浊恶世的苦域之中,但仍然是阿弥陀佛心内众生;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远在十万忆佛刹之外,却依旧还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引铁块,这就是“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华严经》讲,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是由于妄想、分别、执着,由于无明,产生了障碍,使得我们不知道、不相信,自性功能也就不得其用。佛陀的教育就是告诉我们这一件事,从而让我们建立自信,降伏妄想、分别、执着,恢复原本的自性功能。是故,弥陀者自性弥陀,净土者唯心净土,心净即土净。我们凡夫众生由于心不清净土也就不清净,这就如尘镜不照物、波潭不印月一般。兹将古德称颂自性弥陀的诗偈恭录三首,以供参悟。

 

其一     人人心上有弥陀,   末法人中不信多;

         念念他方求佛法,   不知念念是弥陀。

 

其二     弥陀口里念弥陀,   不识弥陀怎奈何;

         自己弥陀参不透,   临终怎得出娑婆。

 

其三     弥陀叫我念弥陀,   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   原来弥陀念弥陀。

 

【西方极乐世界乃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

《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行菩萨道,发大誓愿,修行发愿历经五劫,果滿愿成,成就了极乐世界佛土庄严。阿弥陀佛共发了四十八个大愿,愿愿为度众生,并誓言只要这些愿望不实现,就不取正觉,不成佛。经中说:“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 这就是说,既然已经成佛,四十八愿当然已经全部实现。

极乐世界远在十万忆佛土外,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众生何以能够得知?当然是由于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宣说,我们才能够知道。可是,十方世界恒河沙数无量佛刹无数诸佛都应该赞叹,为什么只有阿弥陀佛的名号普为人知?答案就在《无量寿经》之中。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讲:“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所以,不但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称叹,《阿弥陀经》中讲东南西北下上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偏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所说,由释迦牟尼佛一一转述。当知,释迦如来决无诳语,阿弥陀佛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其中第十八“十念必生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所以,依凭着弥陀的大愿,我们只要信愿持名,只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念必生。(《宝王论》讲,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并且,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亲自来接你去啊!非但如此,还“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就是讲与观音菩萨(阿弥陀佛补处)弥勒菩萨(释迦如来补处)等这些大菩萨的阶位等齐。一名带惑凡夫众生,因信愿念佛而往生,因往生而无生,因无生而寿命无量定成正觉位齐补处,故净宗九祖澫益大师非常感慨地说:“嗟夫!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难怪清乾隆年间,《华严念佛三昧论》的作者彭际清大居士称,闻到念佛法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 难怪《无量寿经》会集本作者夏莲居老居士在闻到净土念佛法门之后,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笑了二天,“总算有了出苦的机会”。难怪日本净宗祖师法然上人在勤修种种法门遇到很大困难,再折回来研究净土法门后说:“即使是深夜四下无人时,我也想大声的喊叫:原来像我这种根器的人,修行的方法,阿弥陀佛在法藏比丘因地修行时,就早已深深的了解!我不禁感悦彻髓,落泪千行。”

《华严》所禀,却在此经。古来高僧大德一致认为《华严经》是究竟圆满的教学,是第一经。然而,这《华严经》所独明的一生圆满之教却落实在《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是整个《华严》的归宿,是第一经。在《无量寿经》中以第六品的四十八愿最为第一,其中又以第十八“十念必生愿”为第一中的第一。是故,净宗二祖、唐代高僧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

仔细研读经典以及历代高僧大德所作的心得体会就会知道,佛陀的教育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以般若为导,落实在自性本心上;以净土为归,落实在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上。

1、般若乃是通达于自性本心的智慧。

般若两个字为梵文,翻译过来意为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并非世间之机心,也不是世间辩聪。对于凡夫众生,任你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有多强,任你学问有多大,任你头脑灵活应变快捷,你这种聪明与生命是无济于事的。为什么?因为烦恼不能断,生死不能了,所以不名真正的智慧。六祖惠能大师不识字,但是有上上智,在听别人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明白了,于是就到黄梅求法,得五祖所传衣钵成为六祖。他在临终前对弟子们所说的话,表示他已经将我们凡夫众生无法知道的三个问题: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死后去何处?将这三个关于生命的问题统统解决掉了。他坐化以后肉身不腐,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肉身舍利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其左边是憨山大师肉身,右边为丹田大师肉身。再来看哈尔滨极乐寺坐化的修无师以及谛闲法师的那位立化并死着站了三天的徒弟,他们也都不识字,以现代标准是没有知识学问,笨笨的,只知道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是他们都能够预知时至、身无病苦、自在往生。这才是大智慧、真智慧。由此可见,般若乃是一种通达于真如、通达于自性本心的智慧。

当年释迦牟尼佛五时说教:①、华严时 — 最初三七日所说。②、阿含时 — 次十二年中所说。③、方等时 — 次八年中说维摩经、大集经、楞严经、无量寿经等,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被众机。广者方也,均者等也,故为方等时。④、般若时 — 后二十二年说大般若诸经。⑤、法华涅槃时 — 后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后入灭。其中说般若用了二十二年,可见般若之重要。

古来大德一致认为五千字的《金刚经》是六百部般若经的浓缩,二百六十字的《心经》又是《金刚经》的浓缩。《心经》中讲:“观自在菩萨(菩萨可以义解为心,自在菩萨义解为自性本心)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佈,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当代高僧净空老法师讲,《心经》只是般若部的心经,而《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共二百四十四字,是《无量寿经》的心经,是《华严》、《法华》的心经,是三藏十二部整个佛法的心经,也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中心,还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中心。所以印光祖师特别提出附在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他与五十二位同倫(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也即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道),就是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再换别的方法,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净空老法师还讲:有许多人认为持咒、拜忏很灵验。其实这是初级的佛法,念阿弥陀佛是最高级最究竟的佛法,两者不能相比。所以古人常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明莲池大师说,专持阿弥陀佛名号,犹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还说一句阿弥陀佛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

故而,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通达于自性本心,即是般若智慧。诚如澫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所说:“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2、法身无朕,假于名而显。

佛法以般若为导,落实在自性本心上,此乃佛法的根本原理。然而,法身无朕,我们的自性本心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相无踪迹,你如何下手?连下手都不容易,更不用说去悟去证了。

佛法之中,对于自性本心确有办法可以直接顿悟。但是古来大德告诉我们,有三种情况必须分清:一是解,二是悟,三是证。解是知解,是一种思想概念的东西。与解不同,悟是对自性本心的直接体验,是讲直接“见”到了。在实修中,解与悟的境界往往很难区分,你以为开悟了,结果很有可能仍然是一种知解的境界。未悟言悟,犯大妄语戒。所以究竟是否开悟,必须要经明师鉴定以后才能确定。除了解与悟之间不能混淆外,悟与证之间也不能混淆。混淆了,未证言证,犯大妄语戒,后果可怕。

那么证的标准是什么?佛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所以证的标准就是去掉妄想、分别、执着。那末这些东西我们去得了吗?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印光大师文钞中讲,即便到大彻大悟地位,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尽,只要尚有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只有彻悟加上彻证者,才能够了生死,而那些还不能大彻大悟的,更不须论。印祖的这段话,我们要引起警觉。

印光大师以三位祖师为例,说明证得自性本心之难。一位是慧思禅师,他是天台宗智顗祖师的得法师,有大智慧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我初志铜轮(铜轮为十住位。在此之前尚有十信位,其中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但还未证实相法。如果破了一品无明,证得初住位,方可云实相法。)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十信位,还没有证得自性本心。) 另一位是天台宗智者大师,古称释迦如来化身。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 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第十信位,获六根清净,《法华经》中“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已利人,但证五品(圆伏烦恼,见惑尚未断)。第三位是澫益大师,他所作的《弥陀要解》印光大师赞叹说,“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重新注解《阿弥陀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其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而见、思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者,多是此等身份)。 以上三位大师的修行,皆已达到深不可测的境界,而其所示,都是讲自性本心可以悟而不易证。实恐后人未证言证,自欺欺人,故以身说法。你说你已经证道了,那么与这三位祖师比,你比得了吗?比不了,那只能是自欺欺人。印光大师文钞中还例举古之雁蕩僧因见惑思惑未能伏而生死未能了,下一生是为秦桧,一经受生就迷失,迷失以后作恶害岳飞,最终下了地狱。是故印光大师讲:“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 印祖的开示,足以引起我们警惕。

黄念祖居士在《心声录》中告诉我们,其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有这么两句话,讲:“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就是讲一切修行之人,你要经常认真地检查自己的过失,去掉不好的习气。如果你的过失和习气是在逐渐减少,就表明修行有成效、在进步。否则,免谈!当然,你如果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什么境界,甚至讲已经修成什么了,那末只要检查一下还有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烦恼?还有没有贪、嗔、痴?自可辩别真假。

当年吕洞宾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称人莫之究。后遊庐山在某钟楼壁上书写:“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但是当他遇见黄龙禅师指他“这守屍鬼”,“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时,他竟然薄讶飞剑胁之,剑不能入,于是再拜求指归。当在黄龙禅师处开悟后他讲:“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再来看苏东坡,他的前世是五祖戒禅师;后世是明朝袁中郞,也是位喜禅的文学家,袁以作《西方合论》的功德,往生西方,这才真了生死(见《心声录》)。这位宋朝的苏东坡在瓜州一天坐禅略有所悟,作了一首赞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后叫人送镇江金山寺,他的好友佛印禅师在后面写了二个字“放屁”。苏东坡看后,无明之火大起,马上过江找禅师理论。禅师早已吩咐徒弟,不见。他更是火冒三丈,直奔禅师静室,只见门上贴着一副对子:“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马上醒悟过来。

佛法要的是真修实行,不是光靠嘴上说说的。所以,行人都应注意,千万不能犯自欺欺人的过失。

自性本心,可悟又可证,即又是难悟更难证。顿悟实相之法,用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话讲,是专门接引上上根人的。对于我们凡夫众生而言,不合适。倘若世人自以为聪明(在这世上,自认为笨的能有几人?),其结果将如印光大师所言:“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毗盧遮那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 用最最方便的方法普救一切众生,这才是佛陀的本意。佛法中有没有这种最最方便的方法?有!佛陀告诉我们,你只要念佛的名号就行了。这就是法身无朕,假于名而显,般若智慧、自性本心可以落实在持名念佛上。

3、名以召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心有体用,因体起用,由用显体。“法身无朕,假于名显”正是由用显体是也。或问:既然假于名显,那世间一切之名,包括自己的名字,都可以显示自性本心,为什么一定要念佛的名号?念自己的名字行不行?有没有用?

当年释迦佛住世时,有一位大弟子,名叫周利槃佗伽,他的性质最是愚笨,一切经典不能通晓。释迦如来教他专念笤帚二字,他还是记得笤字便忘记了帚字,记得帚字便忘记了笤字,这也可算得愚笨到极顶了。然而他竟然修到大阿罗汉的地位。净空老法师讲:道是什么?道就是清净心。我们修道就是要使自己的心清清净净,一尘不染。心被染污就是世间法,心地清净就是出世间法。所以世间一切之名,你只要把它念得一心不乱、清净无染,就能够像周利槃陀伽一样把烦恼断尽,从而出三界、了生死。问题是我们末法众生,障深业重,想得到一心不乱、断尽烦恼,谈何容易!佛在《大集经》中说:“末法忆忆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依佛所说,依圣言量,老老实实地念佛,通过念佛来了生死。

印光大师讲:“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自心之佛,在因地无有威德。”我们凡夫众生信佛学佛,在没有证得道果之前都是在因地。此时我们举心动念尽是妄想、分别、执着,根本没有功德。如此念世间之名,念自己的名字,纵然念成三昧,也无有威德,仍然不能解脱生死。是故,必须念佛的名号。

名以召德,这个名是指佛的名号。佛经过修行,成就了,所以就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入于名号之中,佛的名号也就不可思议。我们只要念佛的名号,就把佛的一切功德全部包括在里面了。念佛的名号即是在享受佛的果德,就是在修德,这个奥秘是佛在《楞严经》和《法华经》中告诉我们的。

《楞严经》是一部启人开悟的重要经典,经中记载了二十五圣各自宣说的修行法门。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观世音菩萨从“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开始,一步一步的亡所断结,先后将动、静、根、觉、空、灭六个结全部破掉,寂灭现前,证入圆通,获二殊胜:“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所以众生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可以在苦难时得救,就可以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法华经》是一部专讲成佛、增人信心的重要经典,经中讲:“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以散乱心念佛尚有如此功德,更何况我们发菩提心,并将一句佛号一向专念,念至功夫成片乃至一心不乱,这该有多大功德!经中“普门品”被列为佛门日诵功课之一,极其重要。在该品中,释迦如来教我们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由是菩萨威神力故,称其名者,皆得解脱,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普门者,普遍适合于一切众生之法门也。《楞严》、《法华》告诉我们,由于观世音菩萨已经成就,所以我们可以不必按照其当初“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的方法,一步一步的亡所断结往上修,而是可以称念其名号,直接享用其果德。正当我们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时,我的心就是这一句观世音菩萨,于是就召来了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直接了当不可思议。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曾经是密宗金刚阿阇黎的黄念祖大居士讲:密法中观音菩萨是弥陀化身,念观音正是念阿弥陀佛。

名以召德,现代有人做科学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实验一、台湾有一位教授,他根据大陆科学家在少年儿童中激发出耳朵识字功能的实验报告,在台湾也成功地在一批少年儿童中诱发出耳朵识字功能。在实验中,一般的字放在功能人耳边时,其前额天目穴处就会如同电视荧屏一样将字显示出来,于是就能准确识别。一次,这个教授写了一个“佛”字,将纸折起来,放在小孩耳边,结果这些小孩的天目穴荧屏上看到的只是光,看不到字,多次实验均是如此。这位教授将实验写成报告发表。

实验二、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无宗教信仰,经多年研究,不断实验,发现水竟然有见闻知觉。在实验中,水杯上贴上“爱”、“感恩”的标签,水结晶的图案很美;贴上“妙法莲华经”五个字,水结晶的图案很像莲花;贴上“阿弥陀佛”四个字,水结晶最最清晰明亮,中央还呈现七色光彩!

我们讲佛光普照,在《阿弥陀经》中讲,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所以,正当你至心念佛、念阿弥陀佛时,佛光就已经在加被你。

4、持名念佛的佛教经典依据。

《华严经须弥偈赞品》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

《文殊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正方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地藏本愿经》被称为佛陀的启蒙教育和佛门的孝经(百善孝为先),经中多处称叹持名念佛的功德无量无边。在“如来赞叹品第六”中佛说:“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名者,或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一七日中,念菩萨名可滿万遍,如是等人尽此报后,千万生中常生尊贵,更不经三恶道苦。” 在“利益存亡品第七”中地藏菩萨讲,临命终时眷属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如是众罪悉皆消灭,悉得解脱。在“称佛名号品第九”中讲,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人若天、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

《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皆依念佛得。” 又云“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  又,经中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对佛讲: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什么不遗弟子行之?佛告诉父王:那并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又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凡夫众生前念灭后念生,为生灭心)。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

《圆觉经》讲,“以生灭心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 就是讲,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心是不可思不可议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有佛与佛之间才能究尽诸法实相。是故,以凡夫的生灭心去思议,那么所被思议的,决定不是自性本心。《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若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说,唯有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可以从众生的生灭心下手。不仅可以念佛见佛,而且还能自得心开,大彻大悟,悟见自性本心。

《大集经》中佛说:“末法忆忆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又讲:“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又讲:“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

5、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

般若智慧、自性本心可以落实在持名念佛上,持名念佛乃十方如来所同赞、千经万论所共指。可是,十方世界有恒河沙数无量诸佛,我们应当念哪一尊佛的名号更为殊胜呢?对此,释迦如来明确指出:应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首先,佛说的第一部经是《华严经》。古来大德认为这部经是整个佛学的概论,又是整个佛法的纲领,整个大藏经只是《华严经》的注解。然而《华严经》又只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无量寿经》又只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注解。为什么这样讲呢?《华严经》的最后一品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在这一品中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经中普贤菩萨讲:“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万般带不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你修行的功德,可以带走);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 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又经中普贤菩萨发愿偈为: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在《文殊发愿经》中,文殊菩萨的发愿偈为:

             愿我命终时,   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   往生安乐刹。

净空老法师讲,华严会上普贤是长子,文殊是庶男。两位等觉菩萨作毗盧遮那佛的助手,他们修什么法门呢?原来两位菩萨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发现,使我非常驚讶:华严世界的等觉菩萨,往生西方去干什么?实在没有必要啊!只有为了一件事,一个理由,就是到那里去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要想真正成就圆满无上菩提,就一定要到极乐世界。我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对于净宗才产生真正的信心。

《无量寿经》中有阿弥陀佛四十八个大誓愿,其中第十八是“十念必生愿”,阿弥陀佛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二十是“闻名发心愿和临终接引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不退)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阿弥陀经》中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观无量寿佛经》中佛说:“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经中又讲五逆十恶,临终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国。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忆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般舟经》中佛说:“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佛,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

《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遗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世親菩萨《往生论》云:“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此论是讲一句阿弥陀佛即是三种庄严功德成就,也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亦即我们的自性本心。

莲池大师晚年彻底觉悟了,他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 他自己只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在《疏钞》里说,念阿弥陀佛是“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 净空老法师对此作如下解说:佛在一般经论上说,凡夫修行成佛从证得小乘须陀洹果那一天算起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时间。念佛法门就特别,只要用一念,就是信愿持名、一向专念,这一生就成就了,超越了一般修行的三大阿僧祇劫。诸圣是指华严会上的四十一个阶位的法身大士,我们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以后,就与诸法身大士等齐。所以这六个字是大神咒,是咒中之咒,密中之密,是“咒王”。还要念其他什么咒?实在没有必要。老法师还说: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密宗第一代祖师、密法創始人,他念什么咒?他教我们念很多咒,他自己念咒王,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华严会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确实已把咒王传授给我们,明白的告诉我们,可惜我们不相信,不能接受,因为我们缺少善根福德。果真有善根福德,就能信能接受,就能只用这一句佛号,一向专念,这一生决定圆满成就。

澫益大师说:“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成诳语。…… 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他所作的《弥陀要解》被古来大德认为是注解《阿弥陀经》中最最好的。《要解》中说:“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本师即释迦牟尼佛,光寿即无量光、无量寿),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本觉),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印光大师说:“念佛一法,乃如来万德洪名为缘,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已断惑业者,速证法身,具足惑业者,带业往生。其法极其平常,愚夫愚妇亦能得利,而复其玄妙,纵等觉菩萨,不出其范围。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

黄念祖居士讲:阿弥陀佛名号称为万德洪名,这个阿弥陀佛名号乃是万德庄严所成就,你念阿弥陀佛就召来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无量功德。对于“名以召德”,黄念祖居士以道绰大师所著《安乐集》中两个例子为证,其中一例讲扭伤了脚可以用木瓜弄热之后揉脚,如无木瓜,就口念木瓜,边唸边揉。道绰大师本人脚伤以后就是这样治好的,说明名字能起实际作用。

李炳南老居士讲念佛有三大利益:一、一句佛号能消灭八十忆劫生死重罪(这是过去的)。二、一句佛号能息除人生烦恼,消灾延寿得福慧(这是现在的)。三、一句佛号能跳出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永远长生不灭(这是将来的)。

净空老法师在《无量寿经玄义讲记》中说:“确认净土法门为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出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

古来大德总结了念阿弥陀佛共有十大利益:

①、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隐身守护。

②、常得观音等二十五大菩萨而为保佑。

③、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④、一切恶鬼、夜叉、罗刹皆不能害,毒蛇、毒药悉不能中。

⑤、水火冤贼,刀兵枪炮,杻械牢狱横死,悉不能受。

⑥、先作罪业,悉皆消灭。

⑦、夜梦吉祥,或见阿弥陀佛胜妙金身。

⑧、心常欢喜,顏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⑨、常为世间一切人民恭敬礼拜,犹如敬佛。

⑩、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西方三圣,金台接引,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受胜妙乐。

现代科学声、光、电、化,后三个方面均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成就,唯独声音领域尚未开发。可能这是最难最神秘的领域。

有五台山南山寺通愿老法师讲:“阿”字,字义非常重要。华严四十二字,第一字为“阿”,表诸法无生,亦是由此出生一切法之义也。据华严经四十二字母原文,“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 老法师还特别指出:“佛不许止语”,律中佛诃责为“哑羊法”,本外道所行,实则不如少言,更为相应也。

密教谓“声字皆实相”。密教又称真言宗,其初祖金刚手菩萨乃是普贤菩萨化身。金刚萨埵传龙树,由龙树菩萨传到人间。此正合《无量寿经德遵普贤第二》中所讲“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 由普贤现身的金刚萨埵有一个根本咒:唵阿吽,这也是梵文真言咒语中的根本咒音。一般咒语大都以“唵”开头,“唵”乃是属于阿字门。日本东密大德兴教大师在《阿字观》中说:“阿字是诸字之母,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阿弥陀之宝号,胜于诸法者,则此阿字之故也。”  黄念祖居士称赞兴教大师此说,“不但深明密净不二之义,且将持名一法中果觉因心之旨,剖露无余。”

台湾道证法师于2003年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预知时至,正念分明,吉祥卧念佛生西。她临终前对陪侍者说:“念佛的心态很重要,要知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现在我已完全明白了。” 说完后,又念几声佛,便自在往生了。她俗名郭惠珍,早年就读中国医药学院,并发心学佛。在台中顺天医院任肿瘤科医师时,既以医药治疗患者病苦,又适时以佛法解除病患忧苦。她的演讲“学佛与学医”,“倾听恒河的歌唱”最是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她曾经说过,有一天她凝望佛顏念佛,突然感受到一个启示,也忽然发现藏在名号中的慈悲:无论是哪一国人痛苦时几乎都喊出“啊”的声音。佛的悲悯让我们在称名时就尽情畅吐痛苦、烦恼、积郁,假如能柔软松开口腔,尽心舒畅念“阿”,痛苦就随音声倾洩化空了。病中念久,真的不禁会感谢佛名大恩!佛的名号里的“弥”字,轻轻全抿双唇念出,就似绽放安祥微笑之容。正如慈悲之意是拔苦予乐,称念佛名“阿弥”二字就足有拔苦又予乐之功,真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光”。

综上所述,佛陀的教育是般若的教育。以般若为导,即是落实在对自性本心的悟与证。对自性本心的悟与证,方法有多种,其中最最方便、最最容易、最最殊胜、最最适合于凡夫众生而能言之为普(普门、普贤)者,即是持名念佛,并且是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这就是以净土为归。是故,净宗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有讲:“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这是千真万确的啊!以般若为导,理也;持名念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事也。执理而废事,理也不圆,以至生死不能出,大事不能了。若能执于事,理虽未能明者,尚能依佛力而往生。一旦往生,自能悟证自性本心,决定成就。是故,事有挟理之功,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故劝世人信佛学佛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及早离苦得乐!

 (上品佛果永生极乐网址:http://jingshan1.arkoo.com/

 

因果轮回-生命流转的规律(二)

 

净土法门殊胜

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净土宗是最早創建的宗派。晋代慧远大师于庐山东林創白莲社被尊为第一位祖师。一千多年以来,举世公认后世公推的祖师共有十三位。而一句阿弥陀佛更是普及于社会。

为什么说净土宗是最最殊胜的法门?

首先我们应当明了,《楞严经》中讲,各种法门“实无优劣前后差别”。当代净空老法师讲,在佛门中,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是赞叹这个法门第一。但是,说这个法门第一,并不显示其他法门就是第二,弄清楚这一点,才不致于会犯自赞毁他的过失。老法师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讲这许许多多法门好比一个圆球上有许许多多的点,每一个点都能够直达圆心,其半径统统一样。所以法门没有高下,都是第一。

法门虽然平等,但是我们的根器各个不同,所以就有难易之分。对于我们末法时期的凡夫众生而言,净土法门有以下一些优点,由此而说净土法门最为第一。

【净土法门的第一个优点就是稳】

一般而言,凡是修行,都要拜师,经拜师成为入室弟子以后才有望得到师父的真传。拜师,就存在着风险,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鉴别谁是明师。我们往往会选择名师,有名气,甚至名气很大。然而我们忽略了:名师并非是明师!所谓明师,他应该是一位过来人,他明白这条路应该如何走,跟着他,就不会走错。倘若不是明师,尽管他名气多么大,也只是一个盲人,跟着他,只能是以盲引盲,其结果,相继入火坑,可不慎呼!自古以来,皆有明师难遇之说,更何况当今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盛行,不是一个二个,也不是十个八个,是盛行啊!一旦以邪师为师,后果不堪设想。当今中外,于此皆有血泪教训。所以要想找一位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指导老师是非常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净土法门,无须拜师,但依经教。只要能够依着经教,建立信心,由信生愿,由愿起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极乐净土,都能成就。经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所以我们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还有一位老师,那就是阿弥陀佛。因为我们听释迦牟尼佛的话,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成就无上菩提,所以阿弥陀佛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意思就是要一心皈依阿弥陀佛,当一名阿弥陀佛的学生。由此可见,我们只需在家独自老实念佛,无需东参西访,自然可以远离邪师恶友,避免受骗上当,非常安全,最最稳当。

对此,明莲池大师有一段开示,恭录如下:

“无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魚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的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恶灭,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又,凡是修行,大都会修习禅定(静坐、打坐)。对于静坐,其心法是千差万别各各不同。一般都以为入静程度越深,境界越高。岂不知此时也正是最最容易发生偏差乃至走火入魔的危险时刻。为什么?因为随着功夫得力,会有内在光、内在音等种种体验发生。其中光可以化万象,于是就有种种幻境现前。有时,这种幻境也会偶而与现实相符,故此称为“真妄相攻”。对于这些光影门头之事,即便是诸多胜境,非真具道眼者不能辩别。倘若错认消息,着魔发狂,莫之能医。古来大德一再告诫我们,不要贪着,不能心有所求。心若贪着有求,魔得其便,就会出偏差。净土法门,持名念佛,不求入静程度之深浅,唯将一句佛号念得一心不乱。未得一心不乱,先学功夫成片。即便念中杂念不断,依古德“任它杂念纷飞,我自念佛分明”之语,仍有大利益。若能念到功纯力极,则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一如,心佛不二。

又,念佛之人有二十五大菩萨保佑,昼夜常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故安全而又稳当。

【净土法门第二个优点是易学易持易成就】

易学者,只是一句佛号,或六字或四字,任何人即便不识字,都能一教就会。

易持者,净土法门是“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 你原来怎样生活,仍旧怎样生活;原来怎样工作,照常怎样工作。世间的工作你要做,世间的责任你要尽,世间的道德秩序你要遵守,只不过在你睡前起后花一点时间用功念佛。并且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废时利用,如在走路时、候车时、坐车时、空闲时等等,都可以心中默念。所以,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你都能用功持念。

易成就,是讲任何人,无论什么根器,只要真的有信、有愿、有行,真能老实念佛,都能成功。即便是五逆十恶,只要真忏悔、真发心、真的念佛求生,仍然有救,也能成功,而且是一生成办 —— 就你这一生,把生死大事给办了;就你这一生,把成佛的大事给办了。真的是不可思议!

你如果修其他法门,这根本不可能。为什么?

1、净土法门究竟圆满、方便。净空老法师告诉我们:在《法华经》中,佛把教化众生的本意宣布出来,他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原来,真正的佛法是一乘了义,一乘就是成佛的法门。在整个佛经里,讲一乘法的总共只有三部经:《华严经》、《法华经》、《无量寿经》。这三部经是一乘了义,了义是究竟圆满,没有丝毫的欠缺。在三部一乘了义经里,《华严经》不是三根普被、凡圣齐收,其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二乘、人、天没分。对于中、下根性的人,不能普遍度化。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都有分。什么人没有分?不信的人就没分。无论男女老少、贤愚贵贱,只要你相信,肯发愿,肯依法修行,人人有分。在《法华经》之前,佛说“一阐提”(无善根之人)不能成佛。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讲一阐提也有佛性,也能作佛,所以称为成佛的法华。但是《法华》只是从理论上说一阐提可以成佛,具体的用什么方法?不知道,这就是究竟但不方便。净土法门,五逆十恶业障深重,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虽然往生的品位低下,但是往生后的神通、道力、受用都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究竟圆满、究竟方便,一切经里找不到,这是难信之法。

2、修定难以了生死。我们凡夫众生,要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靠什么?靠修定。定的层次是一层一层往上提升,四禅八定,到第九定才出三界、了生死,不再轮回。是次第往上修,不能横出。修定的功夫很不容易,我们应该很冷静的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把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统统断掉,不再起心动念?你没有能力断五欲,心里只要还执有一样,你修禅定就不能成就。修得再好,顶多也只是欲界定。要五欲断干净才能超越欲界到色界梵天,再往上就更难。净土法门不是一层一层的往上竖出三界而是直接横出,不要断五欲,不要断见思烦恼和尘沙、无明烦恼,不要消业,不要修定,叫“带业往生”。你只要具足信、愿、行,即便业障深重,都可以带业往生,最终成就佛道。佛当年住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说了无量法门,只有这个法门是横出三界迳登四土的。我们末法时期的凡夫众生,障深业重,离开了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想要超三界、脱轮回、了生死、成佛道,根本不可能。

3、凡圣同居净土和带业往生。我们之所以能够“带业往生”,就在于西方极乐净土中有一个“凡圣同居净土”。这种凡圣同居净土,十方世界是没有的。十方世界别的佛国净土,必须将见思两惑断掉,还要破无明才能够去。

什么是见惑?对境起贪爱为见惑。用现代语言讲即是不正确的思想、观念、看法。共有五种:①、身见,执着自己的身体,误认假身为我。②、边见,执断执常,外道知见。③、戒禁取见,外道无益苦行。④、邪见,违反正道的知见,例讲可以杀生、邪淫、烟酒等等。⑤、见取见,对外物见而生私心,欲据为己有。见惑断尽才证得小乘初果。

什么是思惑?迷理起分别为思惑。用现代语言讲就是思想观念中不好的性情,包括贪、嗔、痴、慢、疑等。见思都断尽是漏尽,才能出三界了生死证阿罗汉。

想要断尽见思两种惑业,谈何容易!你断不了,去别的佛净土,没有希望。有人问:“我们就在此地修行不是一样吗?又何必去别的佛净土!” 当知在此地修行,退缘多、寿命有限,很难成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就因为有了凡圣同居净土,所以就成为一个非常特别的学校。二百分就能去,一百分是发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专念。黄念祖大居士说,一个学生二百分都考不到,不能要你了,太不行了。所以我们凡夫众生尽管见惑思惑断不了,了生死本无指望,现在只要发心求生极乐净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带业往生。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后我们凡夫的身份没有变,但在那里没有退缘,寿命无量,所以既可以了生死,同时又能圆成佛道,决定成就。这是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彻底悲心,专门为我们下根、下下根凡夫众生特别设立了凡圣同居净土,使得我们了生死有望,成佛有望。

4、自力很难。印光大师在示寂之晚临终开示道:“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这中间的“恳切至诚”就是自力。对于自力,印祖的心法是“敦倫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你认真的按照这十六个字去做,就是“恳切至诚”。 这后面的“蒙佛接引”就是他力。既有自力又有他力,所以净土法门又称为二力法门。

在佛法中,密宗也是二力法门,密宗旨在即身成佛。我们知道,即身成就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将妄想、分别、执着全部去尽,我们做不到,所以不合适。净土法门不讲即身成就,只讲往生西方。至于开悟、证悟、成就佛道,那是往生以后的事情,这就容易多了,方便多了。

除了二力法门(又称他力法门)以外,尚有自力法门。只靠自力,不用他力是很难成就的。昔时有西域高僧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由宿业故,身患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音三菩萨降,谓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之苦,汝宜忍受。” 一位有修行的高僧,临终受苦,差一点堕入恶道(自杀者即堕恶道),那我们凡夫众生就更危险了。凡夫临终,神识无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更由于这个身体四大分离,被苦所逼,痛不可言,忽生嗔恨,即堕恶道。相比之下,净土法门,持名念佛,有佛菩萨的愿力加被,所以就能够“寿未尽,病速好;寿已尽,速往生。” 临终之际,万缘放下,心不颠倒,一心念佛,自能蒙佛接引,安祥往生。  净土行人临终之际缘何每每有端相? 净空老法师讲:“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人,他气没有断,头脑还清楚,看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迎接他,他欢欢喜喜的跟着走了,这才断气。所以往生西方是活着往生的,不是死了以后才往生的。” 凡夫临终,脸色铁青又难看,俗称“死相”。净土行人,因佛力加被而心不颠倒,身无病苦,脸色红润,微笑而安祥。这种瑞相,甚至于在活人里头也属少见。由此可见,行人除了必须凭自力外,佛菩萨的愿力加被也是决定不可以缺少的。对此,印光大师有讲:“末世凡夫,欲证圣果,不依净土,皆属狂妄。”

5、有大福德者始念佛。或问,既然净土法门有佛力加被,如此殊胜,那上述西域高僧戒贤论师等为何不修净土法门?在《阿弥陀经》中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有大福德始念佛。” 你若真信净土法门,真能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那你一定超过西域高僧戒贤论师等太多。佛在《无量寿经》中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并且讲:“行超普贤登彼岸。” 

对于经文“行超普贤”,净空老法师讲:普贤菩萨修行了无量劫,修到华藏世界等觉菩萨地位,最后才找到这个法门,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我们现在一点也没有修,可是也找到了这个法门,这就超过他了。由于西方净土“超胜独妙”,净土法门方法太简单、太容易,所以一般人都怀疑。而且一旦往生,像我们这样一品烦恼都没断带业往生的人,一去就能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齐,平起平坐,这还得了!往生后的果报太高太快,简直是吓人,让人无法相信。你真正发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就是后補佛。因为生到西方就等于成佛。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这样殊胜的缘份,就是有很大很深厚的善根福德。

 

 

古来许许多多的大德,他们年青时很聪明,参禅学教样样通达。到了晚年,他觉悟了,知道生死事大,往生要紧啊!禅也不参了,教也丢下了,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到底,他成功了。莲池大师、澫益大师、印光大师等等,均是如此。无论出家在家,一生当中圆满成就的,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这值得我们警惕效法。现代黄念祖居士,年青时曾皈依禅宗大德虚云老法师,于密宗皈依红教诺那祖师的嫡传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嘎上师,后来继承莲花精舍金刚阿阇黎位,受王上师衣钵及遗嘱,也成为一名密宗上师。最后,拜禅净大德夏莲居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晚年有一批专事净土的著作留世。1992年往生荼毗获五色舍利数百粒。当代高僧大德净空老法师年青时初学佛是跟中国边疆四大喇嘛之一的内蒙章嘉大师学,亲近这位密宗上师三年多。后来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了十年,成为当今举世闻名的净宗大德。那末在古代,宋永明延寿大师,原系禅宗六祖下法眼宗嫡孙,后专志于净宗,提倡禅净双修,临终时焚香别众,坐脱西归。其所著《四料简》被历来传诵。云:

有禅有净土, 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 十人九差路, 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 铜床并铁柱, 百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发心念佛、求生净土是万修万人去,这有古往今来被记录下来的瑞相往生实例作证明。净空老法师讲,台湾地方不大,人口不多,四十年当中,最保守的估计,一点也不夸张,至少有五百人依念佛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站着、坐着往生的有几十人。又说根据古来的经验,许许多多的人,三年就能够自在,想那一天去就那一天去,想在这世上多住几年也不妨碍。

不修净土又如何呢?

黄念祖居士讲,在中国大陆解放后的四十多年中,即身成就大虹光身(密宗最高成就)的有六人。即身化光大成就是真实的,不是夸大。但是中国十忆多人口,这么多年,只有六个人,十忆分之六,而念佛往生的人则年年都有所闻。

对于禅宗,上上根人,大菩萨再来,即悟即证,即心成就,确实殊胜。六祖下南岳一系,至马祖道一,宗风大振,下出八十四位善知识,咸为出格高人。然而黄檗禅师说:“马大师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场,得马祖正法眼者,止两三人,……但知学言语,到处称我会禅,还替得生死么?轻忽老宿,入地狱如箭!” 这是说,悟而未证,生死不能了,仍在六道中轮回。

综上所述,净土法门确是容易成就,以至于有大德讲:往生西方,这是世界上最最容易的一件事。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这世界上,其它的事情,要想成功,其决定权不一定由你,所以非常不容易。相比之下,往生西方,决定权全在你自己,只要你能信,能发心念佛求生西方,并能老实念佛,如理如法地修行,就一定能成功。尽管如此,世上对于念佛能够了生死,对于净土法门的殊胜,能知能信能发心能实修者,能有几人?故,佛称我们是可憐愍者!

【净土法门第三个优点是妙】

黄念祖居士讲,法门非常妙,妙就是你不可想像,它是暗合道妙,潜通佛智,巧入无生。

1、从有念达无念。

无念者,无妄念杂念。《四十二章经》中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能不能制心一处?实事求是讲,太难太难。我们的心念是一种刹那生灭、刹那变化、快速移动着的状态。古人形容为心猿意马,象猿猴一般无有歇处,象马一般越跑越远。是故提出要锁心猿、栓意马。《楞严经》上讲:“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能否锁住、栓住?能否顿歇?平常我们还真的感觉不出来。倘若你试着静坐用功,不多一会儿,就会不知不觉的、不由自主的思想开小差。所以,要制伏自己的心念,还真是一件极大的难事。然而,你如果连自己的心念都不能制伏,那末你就作不了自己的主。你无法自主,也就无法解脱。是故,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修行就是修道,道是什么?道就是清净心,修道就是修清净心。有妄念杂念,心就不清净,就不能入道。所以憨山祖师在“费闲歌”中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那么对于妄想杂念怎么办?要不要除?依古来大德的经验,不要除。因为你欲除妄念的那个心,也是妄念。所以,“欲除妄想,去一添两。”在禅宗,会用功的,他只是去体会那个能够知道妄念来去的心,那个心从无来去、从无动摇、从无生灭,始终清清净净的定在那里。在净土宗,会用功的,是“任他杂念纷飞,我自念佛分明。” 也是不除妄想杂念,只是专念一句佛号,以一句佛号换取千千万万个念头。如何才能做到念佛分明?用口念,用耳听,字字句句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如是摄心专注于佛号,依此音声,才能一心,才能念佛分明。念佛,最最重要的是听得清楚明白,《楞严经》中讲:“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一心于音声,自然就能都摄六根。当心中只剩下一句阿弥陀佛时,那些妄想杂念自然就不知不觉的离去。这就是从有念达无念。对于此,《弥陀要解》中讲:“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2、念佛正摄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佛法修行不变的原则。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是多生的习气。我们只要起心动念,就会不知不觉的掉在里头。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办法来解决它,这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戒是基础,定是枢纽,慧是根本。《楞严经》中讲:“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三无漏学。” 净土行人,老实念佛,正是勤修戒定慧。

净空老法师告诉我们,三界之内,充满了见思烦恼,不断就出不了。怎么个断法?断有二种:一是灭断,好比斩草除根。另一种是伏断,就如以石压草。对于五欲六尘,要将它断灭,我们做不到。但是用一句佛号,念得功夫得力,把妄念压伏住,使它不起作用了,这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这就是净土法门无比殊胜之处。对于“以石压草”之喻,引台湾李炳南老居士的一首偈,曰:

一念毒心生, 急压一声佛。 恶言不出口,损人事莫作。

久久自然成, 往生可带业。 是名伏惑法,真实秘密诀。

念佛时“都摄六根”,非但不做恶事,心中恶念也不起,故念佛正摄戒定慧。又念佛可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的宝,一切三昧中的王,是宝王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故念佛得正定。又一句阿弥陀佛正显般若自性,“净念相继”就能“自得心开”,故念佛也摄慧学。

3、念佛即是无上深妙禅。

佛在《大集经》中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 在《观佛三昧经》中说:“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

就修持功夫而言,禅家功夫分三等:最浅的是“观照”,观照得力,功夫才上轨道。若不得力,就白修了。再深一层是“照住”,照住就是得禅定。禅定又有浅深次弟不同,共有九个等级,其中色界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两者总称四禅八定。突破四禅八定,证得第九定,方为阿罗汉。再往上是“照见”,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禅家功夫很难修学,当你端坐之时,不用说腿麻脚痛,色蕴空不了,即便坐到身如云烟,空无实质,自身内外,皆如虚空,这还只是“未到定”—— 还没有进入初禅。相比之下,净土法门就容易得多。古来大德讲:念佛心离境即是禅,念佛定来即是禅,多念佛即是活禅。黄念祖大居士讲:“净土法门好就好在世人能够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开悟,那就难了,不是人人都能的,千万个恐怕一忆之中也难得一个半个。念佛谁都可以念,念佛成片是可以做到的,故念佛往生的事例时时可以听到,问题是自己不肯念。” 黄老的这一段话肯定了念佛功夫成片就能往生而成就。我们只要念佛得力,自然就能功夫成片。在功夫成片之上,还有一心不乱。其中事一心不乱相当于“照住”,理一心不乱相当于“照见”。所以你老实念佛就能够把禅的利益统统得到。不仅仅是得到,并且是超过太多太多。修禅,只有彻悟并且彻证,才能够出三界了生死。你修净土,只要念佛得力,功夫成片,就能因往生而出三界了生死。倘若念到一心不乱,往生更有把握,更自在,往生后的品位也更高。是故,念佛即是“无上深妙禅”。对于禅和净土,古大德有讲:“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也。”

4、念佛即是持咒。

密宗又称真言宗,是从果起修即身成佛之大法。其修持方法是身结印(结手印),口诵咒(佛的心咒、又称真言),意观想(我即上师 —— 上师相应法,我即本尊 —— 本尊法),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顿同于如来果觉的三密,此为佛亲证的境界,众生无法明白,故称为密。三密相应就能即身成佛。

三密一齐修,只有上根利智才能行。那我们凡夫众生怎么办?《华严经》讲一多相即,只要修一密,相应了,所得到的功德与三密相应的功德是一样的。净土法门,念佛即是持咒,即是专修语密。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净宗即是密教的显说。” 许多人对于念佛即是持咒,并且是在持最最高级的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并不知道,真的知道了,他就会只念阿弥陀佛,不会再去念其它的咒了。

有的人喜欢念大悲咒,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就是持一个大悲咒,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这个大悲咒就很灵。一杯水,他念一遍,水就能治病。其实,灵与不灵,理都在“一心”。任何一个法门,任何咒语,修到净念,都有感应。心不清净,你修得再多也没有用。念这句阿弥陀佛比念大悲咒容易得多,大悲咒灵,念阿弥陀佛更灵。净宗八祖莲池大师在云栖山时,有一年大旱,村民乞师祷雨,他笑着说:“我只知道念阿弥陀佛,无他术也。” 众村民坚请,不得已,就到田埂上边走边敲木魚边念佛,不一会就下了一场大雨。

念佛还能够忏悔业障,清乾隆年间有慈云灌顶大师在《观经直指》里讲:“所有一切经法消灭不了的业障,这一句名号悉能消除。”  念佛不但能够灭罪消灾,而且还是福慧双修、福慧圆修,你老老实实念这句佛号,念到心清净,福慧就现前,所修的还是无漏之福。你念其他的咒,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一句阿弥陀佛可以帮你去西方出三界了生死,因果相符啊!

综上所说,一句阿弥陀佛是万法之总持。念一句,一切万法都念到了,其感应真的是不可思议。

5、念佛即是持观音法门。

观音法门在《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有详细记载。头两句是“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问题来了,“初于闻中”的闻,是闻什么?迄今为止,起码有三种修持方法都称之为观音法门。哪三种?

第一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我们的耳根是能听,外界的声尘是所听。正当耳根听到声尘时,世人均是追随这个声尘:这是什么声音?是什么意思?是赞美我还是批评我或是在骂我?等等等等。由此而生出无穷烦恼。现在让你将心念不是放在声尘上,而是追究一下“能听者是谁?” 这就返回来了,返回来闻根中之性。这根中之性即是自性本心即是实相即是自己的法身佛,返闻自性正是禅家所修的念佛实相。然而,念佛实相,道理太深,行起来又太难。正当外声入耳之时,要你离开声尘去闻一个毫无踪迹的自性,怎么闻?故,此法并非我们下根凡夫众生之所能。

第二种是闻“内在音”。何为内在音?行人修持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各种内在的体验,其中包括内在音。这种内在音的体验在许许多多的经典中有记载,又被许许多多古来大德所证实,被称之为“天籁之音”。倘若你也有这种体验,就一定会发现,这种内在的“天籁之音”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也就是说,其特征与自性本心相一致。你只要“静听无弦曲”,就会将你带到契合自性本心的境界。此时,我们心念的频率与内在音的频率相一致从而产生同振共鸣,这又可称为“相应”。但是,内在音并非人人都能听到,尤其初下手者。你听不到,又如何能闻?故、此法也并非凡夫众生普遍能修。

第三种是闻自己念佛的音声。黄念祖居士讲:“净土法门虽不以这个世界成佛为主,但念佛时自念自听,自听很重要,自听就利用耳根了。听什么?听自己所念的,这不闻自了吗?闻自这不是返闻了吗?所念的佛,即是本觉,即是自性,所以念佛法门也是返闻闻自性。” 印光大师讲:“果能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功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之心,成如来秘密藏。” 以上皆是说,念佛时自听即是持观音法门。如此我们念阿弥陀佛,既有势至念佛圆通功夫,又有观音耳根圆通功夫,这是集西方三圣于一身,何以不能成就!

6、念佛正是持《金刚经》。

古来大德一致认为,金刚般若的要义就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不能无住生心?凡夫众生是心有所住,不能无住。住在什么地方?住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中。生的心又往往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由此而烦恼无穷、痛苦无穷。二乘虽然去我执,断烦恼,能无住,但是法执没除,不能生心。大乘地前菩萨有时无住,有时生心。只有地上的菩萨才能够无住时生心,生心时无住。

持名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知不觉,不住万缘,生心不息,暗合道妙,把这个地上菩萨才能够无住生心的境界得到了,所以念佛正是持《金刚经》。持《金刚经》的功德不可思议,同样,念佛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议。

7、念佛具有《法华经》因果同时之妙。

《妙法莲华经》讲因果同时,“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莲花独有之妙,在于花果同时。花开之时,莲蓬已经宛然显现其中。花瓣落后,小莲蓬逐渐长大直至完全成熟。花果同时表因果同时。净土法门,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果同时,念佛时即成佛时。《弥陀要解》有讲:“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 事持就是老老实实地念,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贪胜境、不参是谁(有称此为念佛四大秘诀),唯是专念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一直念下去。当知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也。理持就是老老实实地念,念到后来,不知不觉达到一种境界:谁在念?不知道。念什么?不知道。是为能所两忘。此时只剩下一句郞朗的佛号声,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契于实相,住于般若,无住生心,从容中道,即凡心而成佛心。《弥陀疏钞》中莲池大师讲:“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 这句话里面讲“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不是因果同时!

综上所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去除妄想分别执着、证得自性本心,从而解脱烦恼、解脱生死,自主生死、离苦得乐,这是佛法一定之理。但是具体的用什么方法?如何下手?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慎重选择了。当今末法时期,对于我们凡夫众生来讲,选择净土法门,专念阿弥陀佛,发心求生净土,这是最最聪明、最最有福德,也是最最容易、最最方便、最最稳当、最最殊胜、最最能够成就的。诚如净空老法师在《无量寿经玄义讲记》中说:“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后補佛。明白这个道理,你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这样殊胜的缘分,就是有很大的善根,深厚的善根。” 是故: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    ※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了生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何为了生死?】

了生死即是了断生死、解脱生死。其量化标准是:出三界、离六道、生净土。

佛法告诉我们,凡夫众生处在此岸三界内,轮回于六道之中,生而死,死后生,生生死死,头出头没,无有了期。其中即便是因能止五恶修十善而投生天道,虽为享乐,却好景不长,寿限一到,五衰相现,仍将下堕,是为行苦(不能停留在这好的境界上)。投生余道,其苦更甚。故曰:流浪生死、沉沦苦海。

佛法还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自己努力,完全可以实现出三界、离六道、生净土、了生死、成佛道。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大事,大事中的大事。要想解决生死问题,必须要对生命有所觉悟。要觉悟生命,就得上学,接受好的教育,学习觉悟生命的学问。倘若什么学问也不学就想觉悟,几乎不可能。 在这一生中,我们曾经学习过许许多多各种不同的学问,这些学问只能解决生存问题,不能解决生死问题。由于我们唯独对于觉悟生命的学问不重视、不学习、不知道,所以是迷惑颠倒,看错想错、说错做错,也就无法解脱苦厄、解脱生死,当然是十分可憐的了。那么觉悟生命、解脱生死的学问哪里有?答案只有一个:佛法中有!倘若我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就一定能够受益,并且是你什么时候学佛,就什么时候受益。无论你现在境遇如何,虽然难免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以及五蕴炽盛之苦),因为觉悟,知道这是自己过去所造恶业所致。虽受苦,不会怨天尤人。非但如此,还能努力改造自己的命运:心净生慧,行善生福,以此善根福德因缘求得后来的解脱。反之,倘若我们不学佛法,不信因果,不求解脱,就会不遵道德,肆意造业,其结果也就只能是坐以待毙,随业流转,沉沦于苦海之中了。

                 【修行要在了生死】

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就有无尽的智慧和能力。只因无明,自家的珍宝不得其用,并且在六尘境中起贪嗔痴,造杀、盗、淫、妄等诸恶业。因惑造业,因业感苦,因苦而惑,如此惑、业、苦三,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于是就迷心逐境,背觉合尘,尘不可出,长受轮回。

人,为什么要修行?最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证得自性本心、恢复大智大能从而自主生死离苦得乐。人必须修道,不修没有道,要修才有道。这个道应当是恢复本然了断生死之道。自古以来修道者不计其数,但是在为什么要修行这个问题上的想法各有不同,因而也就各行其道:有的为健康为长寿,有的为神通,有的为福报,有的为成仙为升天等等。这种种目标即便实现了,在佛法看来,统统都是人天伪果。伪者,假也,不牢也,终将毁坏也。何以故?只因三界没有出、生死没有了。你辛辛苦苦修行一辈子,到头来只得到一个伪果,白修了。是故,修行最要,是在了生死。

                 【了生死的途径】

1、首先要有出三界、离六道、生净土、了生死之心。

有没有这样的心,太重要了。你若不想出离,不想去彼岸,又何以能出离?何以能到彼岸?我们为什么要觉悟生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脱生死之苦。要想解脱生死之苦,就一定要超越三界六道。若是没有超越三界的念头,就是不觉,就是迷。

何为“正觉”?只有超越了三界六道才称为“正觉”。明心见性是“正等正觉”,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称作“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发心出离三界六道,就是发心觉悟。不仅发心自己觉悟,还要发心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在佛法中称为“发菩提心”。

“菩提”译成中文是“觉”,“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真正认识清楚这个世界生死轮回的可怕,真正决志超越三界六道求不生不死,这样的心就是觉悟了。若能发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心是大觉、无上觉、究竟觉。澫益祖师在《弥陀要解》中讲:“发心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这里讲,这不仅仅是发菩提心,而且是发无上菩提心。

一切事从因得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得菩提。我们能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因是什么?《无量寿经》中讲:凡所有上中下三辈往生之人,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因。有了这个因,才能够得到超越三界六道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之果。否则,根本不可能。

 正当我们发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之时,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就生出莲花一朵,上面还标有你的名字。如果你能坚持如理如法地努力修行,老实念佛,你的这朵莲花就越开越大,光色也越来越鲜亮。等到你在这个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拿着这朵莲花与诸圣众一起前来接引你去西方净土。是故,我们能够发起这个心,经中有讲,“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但是我们发了这个心之后,如果退转了,忘掉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修行毕竟退缘实在是很多很多,忘掉了会怎么样呢?经中也有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那末在七宝莲池中你的那朵莲花会渐渐枯萎,最终消失。结果你当然不能往生西方净土,只能呆在六道中流浪生死、沉沦苦海。

2、其次要有超越三界六道之法。

①、唯有佛法才能了生死。

在这世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宗教,他们都讲修道。可惜修的都是世间法、有为法,所以都是梦幻泡影,都不能了生死。许多宗教求升天,天还是在三界六道之内,仍然没有超越生死。中国的道家、道教,修内丹术、仙道,其实仅仅是延命术而已。《楞严经》中讲,有地行仙、飞行仙、天行仙等十种仙。这十种仙“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就如已经修成仙道的吕洞宾,传说中的八仙之一。《指月录》中记载,他是京川人,唐末三举不弟,在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道术高深莫测)。遊庐山归宗书钟楼壁曰:“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后遇黄龙禅师被斥之为守屍鬼,“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经禅师点化而顿契,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古代印度在修持上比中国高,他们着重于修禅定,所以有能力进入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并在禅定中亲见六道轮回,但只能知其所然,不能知其所以然,还是没有办法超越三界六道。由此可见,了生死之事任何宗教皆无法办到,唯有佛法才能实现。除了佛法外,任何方法都不能。

②、佛法之中,修通途法门很难了生死。

何谓通途法门?佛法八万四千门,祖师归纳为十宗。再约之为两种:通途法门与特别法门。特别法门即是净土法门即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除此以外皆为通途法门。所谓通途,这些法门的修行路径都是一样的,都是先证果后出离。先证果,起码要证得阿罗汉果位;后出离,证得阿罗汉果位后才能出离三界六道了生死。不证果就仍须留在此岸三界六道中。

证果的条件是什么?灭断见思两惑,不再有烦恼。因为断惑以后,本性已放光明,不再迷入轮回之路。所以,对于通途法门,断惑证真是了生死的不二法门。但是,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将见思两惑都断干净了呢?末法之中,除了大菩萨再来,凡夫众生,障深业重,决定不可能。通途法门之难,就难在这里。

③、末法众生,只有修特别法门才能了生死。

上面讲了,所谓特别法门即是净土法门即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与通途法门不一样,净土法门是先出离后证果。先出离,只要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即是已经出三界离六道了生死;后证果,往生前不需要断惑,不需要开悟,不需要证果,只需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能以凡夫身份带业往生,往生后在西方极乐世界进行断惑、开悟、证果。是故,修行目标不再是断惑证真而是念佛求生。念佛求生当然比断惑证真容易得多。古来大德喜欢用这样一个比喻:竹子里面有一个小虫,它想出来,就必须一节一节地往上钻,钻到顶部才能出来。这叫竖出,很麻烦。其实小虫只要在竹筒里面横向钻一个洞,只穿透一层,就可以出来了。这叫横出,简单易行。是故净土法门又被称为横出三界、径路修行。

先出离后证果是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横出三界是又一个特别之处。再一个特别之处是阿弥陀佛亲自前来接引。你修通途法门是证果以后有了神通,就有能力自己去佛国净土,是自己去的。修净土法门,虽然没有证果,没有神通,不能自去,但是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在四十八大愿中讲了,“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 所以是当你临命终时,有佛菩萨亲自前来将你接走。

当然,要讲净土法门之特别,祖师大德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必须有八地以上大菩萨的智慧才能讲。八地以下,任何人都是一知半解讲不清楚。也正是有了净土法门之特别,所以末法众生只要真修,就特别能成功。

3、最后还要有超越三界六道之行。

行,就是行动、修行。你有了了生死的念头,又有了了生死的正确方法,接下来就应该赶紧行动,如理如法地修行。光有念头没有方法不能成功,有念头有方法不去努力、不能真修实修者也不能成功。

净土法门确实非常特别,非常殊胜。然而修净土法门者是否能够人人往生、个个成功?是否能够“万修万人去”?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台湾李炳南老居士讲,一万个念佛人,能往生的不过三、五个。这是为什么?不是法门不殊胜,其主要原因是修得不如理不如法,或者功夫不够,不到家。

那末,念佛者如何才能确保成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三字真诀信、愿、行!

净土资粮信、愿、行。

 

黄念祖大居士在其所著“净土资粮”一书中讲:信、愿、行称为三资粮。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全凭信、愿、行,缺一不可。就如三足之鼎,缺少一足,就会倒下。

【信要真信】

经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又云“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学佛念佛皆是从信佛开始,是故佛法中的一切功德皆始于信。佛门中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何为缘?信即是缘,不信就无缘。如若不信,佛菩萨就无法度你,你也就错过了解脱生死的唯一机会。信又被称为善根,《阿弥陀经》中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信不仅仅是学佛的开始,并且是始觉,更是前往西方极乐净土的重要条件之一。

1、六信具足,是为真信。

何为六信?《弥陀要解》指出:“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如此六信具足是为真信。

①、信自信他。

信自者,信是心是佛。这里的“自”,并非指我相的我,也不是攀缘逐物的缘影心,而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亦即真我,亦即自性本心,亦即佛性。虽然是心是佛,只因无明迷惑,心不作佛,心作六道众生,故心是六道众生。若能一念回心,自心不作众生,自心作佛,决定是心是佛,更无疑虑。

信他者,信他佛。信他佛,最最根本最最要紧的是信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导师,教导我们受持五戒不妄语,故应深信。深信到什么程度?凡是佛说的,都是圣言量,都要完完全全的坚信不疑。即便我们不懂,一下子搞不清楚的,甚至是难以置信、超出常识范围、超出认知能力的,统统都要信,而且要诚信。一定要信“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否则,觉悟生命、解脱生死就根本不可能。

既信释迦世尊决无诳语,也当相信弥陀如来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发心念佛,决志求生西方净土,更无疑惑。

既能信自,又能信他,是为正信。如果能够信他而不能信自,极易堕入迷信甚至邪信。凡夫众生大都不能信自,说自心是佛,不敢承当。又有人专谈自心是佛,但是不能信他,错误地认为念佛求生是心外觅法,其结果是错过了极为殊胜的特别法门而不能了生死,究其原因是学佛不如理不如法所致。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两者都能信,自他不二,这才是圆融无碍之旨。

②、信因信果。

深信因果,这是觉悟生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今世人不信因果者多矣!实则因果乃是一种自然法则,不由你信与不信。因就是事情的起因,果就是事情的结果,无因决不能成果。你无论做什么事,不做则已,做了总免不了有一个结果。果之随因,如影随形。谁都知道,人想除掉自身的影子,根本不可能。所以,有了事情的起因而想避免结果,于事于理都决不可能。

一世的现因现果我们还尚能理解,例如有人叩钟,即刻发音。又如播谷,春种秋收。又如不良的生活方式,日久难免有病。以上三例,所得果报的时间,早迟不同。

如果再将时间拉长,那就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亦即前世、今生、来生的三世因果。你今生的思想行为合乎人的道理(人者仁也),来生还是做人;和天道相似,来生是天人;与畜生一样,来生也就只能是畜生。贪得无厌入饿鬼道,嗔恨心与地狱道相应,愚痴入畜生道。是故,“命自我立”,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此生或行善或作恶是你自己的选择,来生的生死祸福也就自然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

当然,对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我们凡夫众生智慧没有开,看不到。但这是如来所说,是圣言量,必须深信不疑。这种信,并非迷信,而是正信。何以故?因为它是超三维时空,是多维时空中的自然规律、宇宙法则。

深信因果有什么好处?

首先,如果我们真能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那么在各种境遇中,特别在逆境中,你的心态一定会平和得多。现实生活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古来大德告诉我们,不外有四种:讨债、还债、报怨、报德。你不信因果,对于子女与父母的矛盾也就化解不了。

其次,真信因果就自然不敢作恶,不敢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经云:“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虽然在过去生中,我们一定造了无数恶业(当然也有善业),但是如果没有恶缘,就不会受恶报。 好比种子,没有阳光、空气、土壤、水份,它就不能生长。所以你现生作恶,过去生中所造恶业就会现前,天灾人祸也就在所难免。宿命决定是有,但并非不能改变,只要我们自己努力,久久不造恶业,久久能够积善,自然就能改变命运,得人天福报。

再其次,一个地区、一个家族都有共业。有共业就要遭受共同的果报,比如地震、水灾、火灾、战争等天灾人祸就是遭受共同的果报。但是,共业之中还有别业。别业就是个人的思想行为,个人的修行情况。如果你的别业超过了共业,你就可以不遭受共业的果报。所以自古以来,止恶行善之人尤其是信佛学佛念佛者,每当发生天灾人祸之时,会奇迹般的绝处逢生。众多《感应录》中记载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例。是故,深信因果、止恶行善、信佛学佛念佛,能够避免灾祸。

最后,深信因果最最大、最最重要的好处是能够帮助我们入净土了生死,从而实现生命的真正觉悟。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深信因果之中,要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法华经》中讲:“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如今我们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到功夫成片乃至一心不乱,岂会不生西方净土?同时,西方极乐净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他们都是以念佛三昧往生的。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决定如是。

③、信事信理。

信事者,信西方极乐净土依正庄严乃是真有实有,不是神话,不是寓言,也不是虚构。信理者,信我们的自性本心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遍一切处,是故十万忆佛土不出心外,往生西方净土乃是往生于自心之中。无量寿,遍一切时,自心原本三世一如,并无生死,只因迷背,妄想分别,心不清净,而呈生死。倘若自心清净,自心即是极乐净土,心净土净,无生无死,正如永嘉大师所言:“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事和理也是一对,事是事相,理是本体。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飞禽走兽、鱗爪爬行、枱子板凳、男女老少、万事万物,都是事相。这些事相的本体是什么?黄念祖居士讲,从科学上说,宇宙万物推其本源,不过是一百多种原子组成,原子的本质,只是电子、质子、中子,当然小中还有更小,不可穷尽。这些子都有两重性:颗粒性和波动性,颗粒仅仅是能量在场中某处的集中,所以一切都是能量与波动。以佛法来说,那就更深入了,讲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心的变现。

娑婆是自心所感之秽;极乐是自心所感之净。自心秽,理应厌离;自心净,理应欣求。当然,对于这些我们凡夫众生无法明白。我们对于现代科学所讲的时间是物质、空间也是物质等等尚不能理解,对于极其深奥的佛法更是不能明白。不明白,也没有关系,等以后智慧开了,自然就能明白。当前顶顶要紧的是坚信西方极乐世界乃是真有实有,坚信自己只要努力,信愿持名,就一定能蒙佛接引。如此信心坚固,不存疑虑,决定能够往生西方净土而了断生死。

2、信的过程。

近代高僧大德慧明法师在其开示录里对信、愿、行有专门讲述,其中讲到信的过程,有以下几种:

(1)、不信。众生本具佛性,与佛无二。但为多劫以来的业力障蔽,故上来对于佛法是不信的。以后经亲友劝导或因环境关系,一时为外力促动,乃存一姑且试之之念。此时表面虽学佛,而心中实未起信。

(2)、疑信。初学者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怀疑。今天遇一善因缘之人来赞叹,便增加信心,明天遇一恶因缘之人笑为迷信,便又生疑惑,自己与自己矛盾。此种信,名为疑信。盖信为真心所动,疑乃业力所生。众生业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将起,而无边业力即来遮障,此乃佛魔交战关头。所以必须断疑,方能生信。

(3)、浅信。初学者对佛法稍有认识,疑减信生,但发心不真,其信也浅。或为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识多闻,如此普通之信,不能发生愿与行的力量。这种信,如空中毛,遇到一阵风,就不知吹到何处去了。

(4)、深信。经过相当修持,已得受用,觉得佛法是有真理,从事修持,立志不变。此时虽有根,但如墙上草,一旦风吹二面倒。今天学禅,明天学密,着境生心,见异思迁,此乃不明自心佛,不知一门深入的道理。

(5)、定信。定信即是坚定之信,修到此时,熏习已久,业障渐消,信心才算坚定。如树大根深,风不能摇,猛勇精进,不生厌怠。但风大时,大树还可动摇。如行人根本业障翻动,加以外境压迫,信心还是不免差别,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6)、真信。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如如不动,清净无相,同虚空一般,无可动摇,此时自心与佛法师心心相应。故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究竟。

3、坚固信心。

古往今来修净土法门得以瑞相往生的事例实在是太多太多。在这许许多多事例中,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居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大学问家也有不识字者所谓愚公愚婆,有修行有素能够自行择时择地往生的,也有临命终时听闻佛法发愿求生并在助念声中往生的,乃至还有动物往生事迹。这许许多多事例是真有其人确有其事,尤其是临终瑞相,无法作假。读了这些往生实例,足以坚固我们的信心 —— 他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信心坚固,就能战胜各种退缘而得以成功。

人生难得,中华难生,佛法难闻,净土难信。本文从头开始,一路写来,啰啰嗦嗦,实则就为一个“信”字。信,不仅仅是相信,更包括发愿求生以及持名念佛之行。无愿无行,不名为信。是故信已,必能发愿求生。

【愿要真愿】

1、为什么要发愿?

愿即是愿望,发愿即是立志努力实现某种愿望。仅仅就世法而言之,凡作一事,必先有愿,无愿则事情难以有成。有了愿望,才能发生一种力量,名为愿力。有此愿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凡是越困难的事情就越需要愿力。

我们信佛学佛念佛是为了觉悟生命了断生死,是出世间法,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陌生的领域。古代祖师有讲:“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人所熟者,贪嗔痴慢疑、杀盗婬妄酒;所生者,一句阿弥陀佛是也。这熟转生,生转熟,难不难?难!佛法难闻、难信、难行,如若没有愿力支撑,不能成就。所以对于佛法,对于净土法门必须有信有愿。《弥陀要解》中讲:“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又说:“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由此可见,我们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信愿之力,必不可少。

2、信佛学佛念佛当发何愿?

一切佛菩萨都有发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我们读了佛菩萨的誓愿,就一定会深深体会到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讲:“十方如来,憐念众生,如母忆子。”台湾道证法师说她念佛的体会是:“不是我在念佛,而是佛在念我。”

首先要发四宏愿。今天我们信佛学佛念佛,是在因地,也就必须发愿,都要发四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佛者的社会态度是觉他(对别人),人生态度是自觉(对自己)。为要觉他,故先自觉;因能自觉,故必觉他。我们学习这四宏愿,就应该明白,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了去享乐,是为了度众生。倘若只是为了自己去享乐,那末祖师大德早就讲了,你就不能往生。这一点很重要,不能不知道。

其次应当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在四宏愿中最最关键的是断烦恼愿。烦恼不断就不可以学无量法门也不能成佛道当然也就度不了众生。但是在这个世界修行,断烦恼很难。那么我们可以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那里修行,很容易断烦恼。这样一来,学法门、成佛道、度众生就不再是一句空话。由此可见,我们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正是为了以最短的时间实现四宏愿。

除了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以外,我们还要读诵《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誓愿。通过读诵的方法,了解学习四十八愿,并且将四十八愿成为自己的心愿。这样,我们念阿弥陀佛时我们的心是阿弥陀佛,再加上弥陀发什么愿我们也发什么愿,这就是说,我们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心同愿就能感应道交,就能将佛力与自力融成一体。如是修行,决定成功。

3、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前面讲过,从理上讲,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娑婆是自心所感之秽,理应厌离;极乐是自心所感之净,理应欣求。下面再从事上讲为什么要厌离欣求?

(1)、对于娑婆世界要警觉。

我们千万不要被什么锦绣山河、花花世界所迷惑,应了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阎浮提洲,其苦倍甚。一切众生,所有身心,刹那生灭,原本无常;众苦交煎,原本无乐;四大假合,原本无我;血肉脏腑,原本无净。其中单说一个“苦”字,人生有三苦八难(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难又称八苦是为: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以及五陰炽盛之苦难。) 还有水灾、火灾、地震、刀兵劫等天灾人祸随时可能发生,更有六道轮回之苦。人的一生,年青时成家立业、养家糊口已是十分艰辛。本想老来该享享福,岂知前面还有老、病、死三个险恶关口在等着你,光是想到这一点,都会不寒而栗。怎么办?赶紧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啊!

普贤菩萨黄昏偈警众曰 :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魚,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2)、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佛在净土三经中告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后,人是莲花化生,不再是血肉之躯,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极乐世界的环境,清净庄严、奇妙殊胜,花鸟园林、微妙香洁,七宝池阁、黄金为地,天乐呜空、梵音呗韻,衣食沐浴、随意舒适,是宇宙中一切众生的最佳居住地。生到极乐,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随时聆听弥陀说法,恣意享乐便是修行,飞行供佛永不退转,究竟必至一生补处,是宇宙中一切众生的最佳修行处。明乎此,无有不欣求者。

(3)、厌离和欣求,必须同时。

要在厌离娑婆的时候欣求极乐,在欣求极乐的时候厌离娑婆,厌离与欣求是一不是二,为什么?因为留恋娑婆是为迷惑颠倒。《阿弥陀经》中讲,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时,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才能去。心若颠倒仍然不能去。有的人对于西方极乐世界愿意去,但是对于娑婆世界心里割舍不下,总是心有挂碍,心不清净。对此,祖师大德告诫我们:只要你还贪着一样,即使是一根草,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因为你如果心中还有什么贪境,包括所喜爱的,所挂碍的,那么临终时就会现前出那种境界,你见了一欢喜跟着去了,结果是堕落于轮回之中。是故,既想去西方极乐世界,又想享受这个世界而厌离心生不起来,这是把厌离和欣求看成二,不是一,其结果是脚踩两只船,当然不能成功。

【何为真愿?】

慧明法师在其开示录中,将愿分类为小愿、空愿、真愿、大愿四种。

①、小愿即是初学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如名利福寿、妻财子禄等现世荣乐和生人生天、得大富贵、享受快乐等来世福报以及执于顽空求自了涅槃等等,殊不知人生如梦,一切所得,转眼皆空;求来世福报,总在轮回之中;不修净土,企求涅槃,终将求升反堕。

②、何为空愿?学佛者虽具信心,但由于障深业重,于是一时兴奋,偶而激动,轻立誓愿,心口不能相应。一愿出口,转身便忘,如空头支票,不能兑现。

     ③、真愿出于至诚,真实不虚。愿心一发,存心动念,举手投足,再也不敢随便。任凭境遇如何,始终如一,绝不违背。

④、大愿即是学佛到了因缘成熟,得遇善知识,彻底明了佛法真义,深知佛恩难报,发至诚不二之心,立利他无我、众生不尽我誓不尽之大愿,又称宏誓大愿。

我们应当知道,愿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觉,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此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是故,澫益祖师讲:“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行要真行】

澫益祖师在《弥陀要解》中讲,“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愿而证所信。” 又讲“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 由此可见,信愿行是三而一、一而三的。既发真愿,必当依愿而行。有愿无行或行之不力,即如说食不饱,非是真愿。

行有正行,还有助行。正行即是持名念佛。

末法众生,要想出离三界六道、生净土了生死,就必须真行:修持净土一门深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有此三个一,决定往生西方极乐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