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立公益基金:-2011年度中国家庭幸福感调查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14:00

 

 

通过2011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网络调查,反映目前70%左右的调查对象家庭比较幸福,10%左右的家庭幸福感很低。幸福人群的主要特征:而立之年感觉更幸福、女性感觉更幸福、有配偶感觉更幸福、中等收入者感觉更幸福、与父母、子女关系和睦的感觉更幸福、与邻居相处融洽和有安全感的人更幸福、身心健康的人感觉更幸福、性生活满意度高的更幸福。

2011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中国家庭发展进入新层面
亟需提升人际和谐增进社会情感
——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年12月

家庭幸福是衡量国民幸福的重要指标。家庭需求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为了解中国家庭发展状况,家庭成员的情绪和需求取向,2011年6-11月,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联合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人口网和中国生殖健康网等进行首次“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网络调查”。

网络调查共获有效样本7729人,参与调查的以中青年、女性、大专以上学历、已婚和城镇人口居多,包括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职员、军警人员、企业职员、个体经营与自由职业者和其他人员。

超七成受访者感觉幸福

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家庭幸福感的自评分较高。选择“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比例为70.4%。与以往类似调查相应数据比较,国人的幸福感有所提升,感觉不幸福的比例略有下降。这表明,近年来国家加大在医疗、教育、养老、社区建设等方面投入,不断完善社会政策,赢得了多数民众的认同;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是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调查显示,幸福感较高的人群特征是:而立之年、女性、有配偶、受教育程度高、夫妻性生活满意度高。影响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按相对作用大小,依次排列为:身心健康、与父母的关系、与邻居的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

身心健康的人幸福感高。按身体健康状况自评分不同选项,有49.8 %的受访者选择“健康状况良好”;按“过去一周心理状态”的不同选项,受访者选择“非常开心”、“比较开心”和“一般”的为89.3%,选择“不太开心”和“很不开心”的占10.7%。调查同时显示,身心健康与受访者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呈同向上升趋势,身心健康状况越好,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越高。这与“2006年中国人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调查”的结果基本相同。

中等收入者的幸福感高。

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中等收入者对幸福感的自评分最高,平均7.5分;其次是高收入者,平均7.1分;低收入者平均6.3分。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低于中等收入人群,表明幸福感并非随收入增加而升高,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收入继续增加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趋于弱化,追求更高收入意味着要承受更大压力和挑战。随着经济发展、富裕程度提高,健康、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等非物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将随之上升。

此次调查约有10%的受访者感觉不幸福。

其原因,一是经济压力,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支出压力分别是住房支出,占38.2%;日常生活支出,占18.8%;子女教育支出,占17.8%。二是生活压力,受访者选择最多的包括“婆媳、翁媳关系紧张”,占75.0%;“夫妻沟通不好”,占52.6%;“工作压力大”占52.0%。

人际和谐受关注

同以往类似调查相比,本次调查受访者对幸福感的自评价更多偏向于情感和人际关系,经济因素不再是唯一的、主导的。

从与父母的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父母关系“很和谐”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9分;“比较和谐”的平均7.3分;“关系一般”的平均5.4分;“不和谐”和“很不和谐”的平均4.5分。与父母关系“很和谐”和“比较和谐”的占受访者总数的85.1%。这表明,大多数受访者非常重视与父母的关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受访者与父母关系紧张,代际和谐影响到了家庭幸福。

从与子女的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子女关系“非常好”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5分;“比较好”的平均7.1分;“关系一般”和“不好”的平均5.2分。受访者与孩子关系“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93.8%。受访者的幸福感和与子女交流的时间有高度关联性。每天和孩子交流时间超过2小时的,幸福感平均7.6分;交流时间1—2小时的,平均7.1分;交流时间半小时的,平均6.6分;几乎没有交流的,平均5.8分。与类似调查比较,本次调查中与子女关系融洽的受访者比重较高,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受访者大多为中青年,其子女年纪较小,亲子关系较为和谐有关。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在部分城市开展的《青少年健康人格状况调查》表明,有超过60%的初中生与父母吵过架;有75%的高中生与父母交流有障碍。

从夫妻关系看,受访者中“夫妻关系和睦”的占79.6%,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其幸福感得分较高,平均7.6分;有20.4%的夫妻有“经常吵架”、“家庭暴力”、“有过一夜情”、“分居”以及“同配偶以外的异性保持性关系”等问题中的至少一项,他们的幸福感自评分较低,平均5.5分。

从与邻居关系看,按幸福感自评分由0—10分选项,受访者中与邻居相处“非常融洽”的幸福感得分最高,平均7.8分;“比较融洽”的,平均7.4分;“很少来往”的,平均6.3分;“从不来往”的,平均5.8分。与邻居关系可从侧面反映受访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本次调查受访者与邻居关系融洽的占73.9%,不够融洽和关系紧张的占26.1%。

家庭需求趋向非物质层面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您的家庭需要哪些帮助”的回答,按需求量大小依次为: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咨询,占受访者总数的52.2%;婚姻与家庭关系指导,占43.4%;婴幼儿托管服务,占28.3%;文化生活,占25.8%;住房问题,占25.1%;老人赡养和护理,占23.5%;社区医疗,占20.4%;心理咨询,占18.3%;就业问题,占17.8%;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占7.7%;其他,占7.5%。从认为不幸福的受访者主观感受分析,急需获得的前三项帮助是:如何缓解婆媳翁婿关系、如何改善夫妻沟通、如何缓解工作压力。

调查表明,受访者的家庭需求呈现出由基本生存和物质的需要,向归属感、安全感、心理健康等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转变的趋势。渴望拥有健康的身心,与父母、配偶、子女和邻居建立融洽关系,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成为我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过程中,众多家庭成员的主要诉求。

这提示我们,提升国民幸福感不仅需要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环境,更需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进社会情感,提升人际和谐;关注民生,不仅要切实解决家庭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也要关注家庭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代际关系、夫妻关系、子女教育、家庭和社区文化生活等非物质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与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

农村家庭幸福感高于城市

为弥补网络调查的局限,我们抽取北京、湖北、四川、吉林、江苏、辽宁6省市的部分农村居民进行线下实地调查,共获有效问卷3357份。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受访者对家庭幸福感的自评分高于城市,选择“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比例为90.2%,比城市高19.8个百分点。影响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按相对作用大小,依次排列为:“夫妻和谐”、“身心健康”、“子女成才”和“有自己的住房”。

受访者选择导致家庭不幸福的前3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收入低”,占57.1%;“夫妻关系紧张”,占36.4%;“家人健康状况差”,占29.1%。

受访者对“最需要帮助”的选项依次是“就业问题”,占37.8%;“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咨询”,占33.2%;“老人赡养和护理”,占32.9%。

家庭幸福是国固之基民富之本

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第28次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学习时提出“建立完善家庭发展的政策,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的要求,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这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战略意义。

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从家庭入手,不断满足家庭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增进社会情感和人际和谐,提高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准,是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

根据此次调查受访者的需求,帮助家庭发展,促进家庭幸福,一是,要把加强公共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公共卫生产品摆到重要位置,着力提高公民的身心健康水平;二是,要大力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增进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促成婚姻稳定、代际和谐、尊老爱幼、邻里友善、互敬互助的社会风尚;三是,要在家庭和社区广泛开展青少年儿童健康人格教育,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早期发展、品德修养、心理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家长和孩子互助互学,共同成长,由此带动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四是,要把老年关怀作为社区服务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社会化助老养老体系建设,改善社区老年医疗康复、老年娱乐健身、老年日托、家庭护理等公共服务;五是,要继续加大对受灾家庭、孤儿监护人家庭、残疾人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留守人口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完善保护家庭传统功能和促进家庭发展的社会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各级政府有了较多财力和公共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财力和公共资源,将政策和财力支持倾向家庭发展,藏富于民,大力弘扬文明健康的家庭文化,增强家庭和社区的道德教化功能,发展家庭产业和家庭服务业,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拉动消费,更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与国民素质提高的长远之计。

2011中国家庭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通过2011年7月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网络调查,反映目前70%左右的调查对象家庭比较幸福,10%左右的家庭幸福感很低。大部分调查参与者都对家庭幸福感评分较高,而且评分比较集中,家庭幸福感评分的平均值为7.2分(0分为“很不幸福”,10分为“非常幸福”)。家庭幸福感评分最高的人群平均分为9.06,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大于9分、与邻居关系比较和非常融洽人群;家庭幸福感评分最低的人群平均分为2.82,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小于等于4分、与父母关系不和谐和非常不和谐、低收入和收入不清楚的;总之,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邻里关系和收入状况是影响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家庭幸福感 网络调查 身心健康

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迅速变化,在独生子女总量迅速增长、收入差距迅速扩大、社会阶层迅速分化、社会心态日益浮躁的背景下,如何积极应对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管理、家庭发展能力和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为了及时了解中国家庭幸福感,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7月,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以及杜蕾斯公司在新浪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生殖健康网和人民网进行“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网络调查”。这次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7729人,调查对象主要为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年轻、已婚、女性、高学历者,多数有固定职业,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员和雇员为主。

一、家庭幸福感基本状况

大部分调查参与者都对家庭幸福感评分较高,而且评分比较集中,家庭幸福感评分的平均值为7.2分(0分为“很不幸福”,10分为“非常幸福”)。从调查对象幸福感评分的统计分布来看,总体上是一个向右偏的分布,8分的比例最大,占26.5%,9分次之,占19.4%,7分居第三位,占16.2%,7分及以上的占70.4%。因此,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比例在70%左右。

与其他类似调查对照,这次调查得到的家庭幸福感处于较高的位置。例如,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状况调查感觉比较幸福的比例城镇为55.4%,农村为61.3%; 2006年世界主要大城市幸福感和竞争力调查样本中北京感觉比较幸福的比例为57.5%;与2004年亚洲12国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家庭比较幸福的比例高于12国调查的平均状况(67.7%),从分国家来看,本次调查比较幸福的比例高于日本(60.57%)和韩国(51.53%),但远低于新加坡(80.97%)和印尼(85.94%);此外,这次调查结果也高于美国2003年的美国幸福感的调查结果(68.2%)。

在调查中,参与者感觉很不幸福的比例很小,对家庭幸福感评0分的比例在1%左右,1分的比例为1.5%,2分的比例不到2%,4分及以下为10.6%。可以肯定本次调查感觉家庭不幸福的比例在10%左右。与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相比较,本次调查不幸福比例与2002年调查接近(该调查中,不幸福的比例城镇为12.3%,农村为9.0%)。与2006年世界主要大城市幸福感和竞争力调查北京不幸福的比例(9.7%)非常接近,但略高于2004年亚洲12国的平均状况(8.59%),远高于新加坡(5.88%)和日本(6.18%)、印尼(8.36%),低于韩国(17.05%);此外,也高于美国2003年的7.1%调查结果。

总的来说,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幸福感较好的还是占多数,不幸福的约为十分之一。其他类似调查结果相比,尽管有或多或少的差距,但总的差距不大。

二、幸福人群的主要特征

分析幸福感较高人群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家庭和睦、收入稳定、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是与幸福感密切相关的。

(一)而立之年感觉更幸福

从分年龄来看,年龄在30到34岁之间的人家庭幸福高评分最高,平均值为7.369;其次是年龄在29岁以下的调查对象,平均得分为7.175;而年龄在35岁以上的群体评分最低,为6.881。

(二)女性感觉更幸福

从分性别来看,家庭幸福感评分也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平均得分为7.271,高于男性的平均水平6.906,女性比男性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幸福感评分为9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比男性高8.71%,显示出女性更容易感到家庭幸福。

(三)有配偶感觉更幸福

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者的家庭幸福感最高,达到7.253;未婚者次之,平均值为6.827;而离婚和丧偶的被访者为家庭幸福感最低的一类,平均分值只有4.835。这一结果显示出婚姻状况也是影响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婚者更容易感到幸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3口之家评分最高,为7.294;4人及以上家庭的次之,为7.073;其后是2人家庭,平均得分为6.936;而1人家庭最低,只有5.618,这可能是因为1人家庭是单身、离异或者丧偶的情况,他们的家庭幸福感令人堪忧。

(四)中等收入者感觉更幸福

家庭幸福评分在不同的家庭收入自评水平上差异显著。家庭幸福感最高的是中等收入者,平均分高达7.456;其次是高收入和回答“不清楚”的受访者,平均值为7.113;低收入者得分最低,为6.296。值得注意的是,在中高收入水平上家庭幸福感并非随收入的升高而增加,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不再是制约家庭幸福的最重要因素,幸福感开始具有更多非物质的内含。

(五)与父母、子女关系和睦的感觉更幸福

从与父母关系出发分析家庭幸福感,与父母关系很和谐者得分最高,为7.900;回答比较和谐的次之,平均分为7.268;回答“一般”的被访者平均只有5.365分;而比较不和谐和很不和谐者得分最低,仅有4.456分。注意到4类人群平均得分差异很大,并且F值高达507.939,说明与父母关系是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与子女关系对家庭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与子女关系非常好的人平均得分最高,为7.475;其次是关系比较好的群体,得分为7.058;回答“一般”及以下的受访者,家庭幸福感得分平均只有5.226。家庭幸福感评分随受访者与子女交流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每天和孩子交流时间超过2小时的群体,幸福感得分为7.634;其次是1、2小时的受访者,平均为7.101;再次是半小时交流时间者,得分为6.624;最低的是几乎没有交流的群体,幸福感平均分为5.819。上面两题说明,与子女关系以及每天交流的时间都是家庭幸福感重要的影响因素,比较好的关系和更多的交流时间能够提高幸福感评分。

(六)与邻居相处融洽和有安全感的人更幸福

从与邻居关系来看,可以将被访者分为4类,相处融洽和非常融洽的家庭幸福感最高,为7.824;与邻居相处比较融洽者幸福感次之,得分为7.371;与邻居很少来往的受访者平均分为6.258;而回答“从不来往”的人,幸福感平均只有5.844的得分。这说明与邻居的和谐相处也是影响家庭幸福的因素之一。从居住安全来看,总是感到安全的受访者,家庭幸福感评分为7.713分;选择大部分时间感到安全的群体,平均得到7.19分,居于次席;回答“有时感到安全”的调查对象幸福感平均为5.849分;而最低的是“从不感到安全”的群体,平均分只有5.217,显示出安全感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一环。

(七)身心健康的人感觉更幸福

从健康状况来看家庭幸福感,样本可以划分为有显著差异的7类,幸福感随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单调增加,这说明健康是家庭幸福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过去一周心理状态来看,非常开心的受访者家庭幸福感得分高达8.958;回答“比较开心”的人得分为7.958;而感觉“一般”者,幸福感得分为6.581;不太开心者平均得分5.190;而在过去一周非常不开心受访者,家庭幸福感只有3.951分,这说明心理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幸福感影响因素,同时也提醒我们家庭幸福感是个主观指标,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很大。

(八)性生活满意度高的更幸福

从性生活状态来看,可以分为有显著差异的4种类型。对性生活非常满意者的家庭幸福感最高,为8.28;回答“比较满意”的受访者次之,得分为7.482;再次为不太满意的群体,平均分为5.811;最低的是很不满意的调查对象,得分只有4.398分。性生活满意度是影响家庭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家庭幸福感评分最高的人群平均分为9.06,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大于9分、与邻居关系比较和非常融洽的;家庭幸福感评分第二位人群平均分为8.68,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9分、与父母关系比较和非常和谐的、收入水平为中、高收入的人群;家庭幸福感评分第三位人群平均分为8.59,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9分、与父母关系比较和非常和谐的人群;家庭幸福感评分第四位人群平均分为8.32,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8分、与父母关系比较和非常和谐收入水平为中、高收入的人群;

家庭幸福感评分最低的人群平均分为2.82,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小于等于4分、与父母关系不和谐和非常不和谐、低收入和收入不清楚的;家庭幸福感评分倒数第二位人群平均分为3.255,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小于等于4分、与父母关系比较和非常和谐的人群;家庭幸福感评分倒数第三位人群平均分为3.40,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小于等于4分、与父母关系比较和谐的、婚姻状况为离婚、丧偶和未婚的人群;家庭幸福感评分倒数第四位人群平均分为3.728,其主要特征是:健康自评小于等于4分、与父母关系比较和谐的、中等和高收入人群。

三、家庭幸福的影响因素

除了根据家庭幸福感评分高低分析幸福人群的主要特征之外,调查参与者对影响家庭幸福感的主要决定因素进行选择(可以多选)。在给定的选项中,决定家庭幸福的主要因素分为健康、精神、物质和社会支持四大类。尽管几乎所有选项都有50%以上的人选择,不过“家人健康”和“夫妻和谐”是选择比例最高的两项,都在80%以上,反映了调查参与者对非物质因素影响家庭幸福的重视;紧随其后的是“心态好”和“自住有房”,显示了精神健康和基本生活保障在家庭幸福中的重要作用。

在关于不同家庭关系影响家庭幸福的看法上,无论已婚者还是未婚者,大多数人都认为夫妻关系最重要,占73.6%。但不同婚姻状况者的回答略有不同,已婚者选择夫妻关系的比例更高,而未婚者的回答则较为分散。此外,对于已婚者来说,婆媳关系和翁婿关系都是在实际中需要处理的关系,而对于未婚者来说则是出于想象;而在亲子关系上,已婚者和未婚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健康状况越好,家庭幸福感越强;如果在不考虑健康的因素,与父母关系越和谐,家庭幸福感越强;如果不考虑健康和与父母关系因素,与邻居关系越融洽,家庭幸福感越强;如果不考虑健康、与父母关系和与邻居关系,中等收入的人群幸福感更强。

家庭不幸福的被调查者认为,“婆媳、翁婿关系紧张”(比例为75%),“夫妻沟通不好”(52.6%)和“工作压力大”(52%)是导致不幸福的主要问题,选择这些选项的比例都超过或达到50%,反映了与配偶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家庭中需要首先处理好的,而工作压力对家庭造成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此外,“收入低”以46.4%的选择比例排在第4位,反映了家庭经济基础的重要性。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家人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和谐、与邻里关系融洽和中等收入水平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实际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公共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提高人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健康的理念、健康的行为和健康的追求不仅是家庭幸福的基石,也是全社会健康文化发展的基础。在加大公共卫生投入,规范和引导与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医疗、体育、保健等行业,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卫生产品的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文化的构建,将心理健康作为卫生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倡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增强安全感,促进社会和谐。

(三)实施幸福家庭能力建设计划,培育家庭服务业。针对调查对象需要的婴幼儿托管服务,老人赡养和护理等社会服务,扶持家庭服务产业,出台法规和政策,对服务内容、标准和权责进行规范,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

(四)加大健康家庭、快乐家庭和幸福家庭舆论宣传倡导力度,全面打造、引导形成身心健康的家庭文化和社会氛围。开展和谐家庭的宣传教育,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从最需要的帮助和家庭幸福影响因素入手,提供规范、科学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咨询,婚姻与家庭关系指导,倡导和谐稳定的家庭文化。